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总结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总结

发布时间: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总结

【论文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量上的急速增长,并没有促进质上的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资金、评价机制的功能,构建市场化发展平台,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优秀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政府

一、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到本世纪初,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已跻身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对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增加、以及设施的齐备,为我国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路径的推进,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生产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主旨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当前社会现实生产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职业教育在量上“粗放型”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职业教育在质上“集约型”的提高,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是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给“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造成重大的影响。表现为职业教育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职业教育内部存在高职院校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社会需求职业人才认识不足,对自身发展不能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实效性特点与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的矛盾;师资力量素质与职业教育需求不相称;高职院校规范化程度较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等问题;职业教育外部环境问题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上远落后于普通教育,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肯定程度不高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缺陷

1.职业教育定位不准确,趋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定位偏失于实效性和应用性,致使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而简单将办学宗旨和办学模式归靠普通教育,寻求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定位。普通教育的严格定位应该是以基础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注重理论性的教学和实践,这导致职业教育错位并陷入尴尬境遇:相对于普通教育的优势而望尘莫及,相对于职业教育又缺乏自身特色。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由此引发的相关性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何定位?基础性、理论性的教育应该占据教学内容的多大比例?学校管理模式如何制定和运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什么标准?以及毕业生就业定位等相关问题。

2.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前瞻性专业设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最终指向于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前瞻性,这往往也是职业教育所面临最困难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设置的专业没有把握市场的需求和教育投入产出周期长的特点,根本无力应对人才市场变化需要。为应对无法适应的市场变化,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普遍性的“大众化”教育方式替代专业化的“(职业)精英化”教育,将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定位在“适应”而不是“对口”上,但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培养失力,面临被普通教育排挤的困境成为必然。从根本而言,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都缺乏市场导向而滞后,这是导致职业教育被动落后的重要原因。

3.职业教育自身培养能力不足。职业教育自身培养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职业教育评估能力的不足。首先,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所享受到的国家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远不如普通教育,这使得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社会和投资经营者,由此导致教学设施不齐备、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众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水平。其次,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学历水平,忽视教育水平和实践培养能力,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能力培养。再次,在培养和评价培养能力标准和检测手段上,高职院校并没有较为合理和完整的评价检验机制,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标准都不明确,对学生培养的.准确定位出现游离的状态,这是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1.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都是游离于教育系统的非主流教育形式,也因此不被政府所重视,在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上,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缓解升学压力的一种措施而进行推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为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这才使得职业教育正式进入教育系统而日臻成熟,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首先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上,与普通教育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其次是政府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上,远不及对普通教育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因素而最终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从根本而言是职业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的衍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着“职业教育是末流的教育,是高收费的教育、是双差生的教育”的误区,虽然在客观评价上有所偏失,但客观现实也不容我们忽视。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纵向维度为例:首先,职业教育的生源大都是经过普通教育筛选后“剩余”的学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并确立接受职业教育群体的知识水平能力构成;其次,经过两三年职业教育后的毕业生,并不能在人才市场上顺利就业,相当部分的用人单位并不给予职业教育毕业生充分的肯定,这使得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加之以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职业教育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式。从长远看来,职业教育这种“马太效应”式的弱势地位将存在恶性循环的可能。 "

三、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措施及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角色,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核心竞争力是“长时间形成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在市场中获得独具特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实现,要以其独特价值性、创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为特征,在学校运行、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上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1.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运行管理、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市场需求,坚持办学地方性、社会性的特点,培养实效性和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定位应摆脱向普通教育定位趋同,不应该是普通教育的“压缩版”,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摆脱普通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只是讲授为主、偏重学术性和理论性取向,而应以岗位需求为旨趣,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最终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

此外,建立对职业教育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因素的参与。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职业教育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应充分介入劳动力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当中都应积极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因素,将其定位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型人才,并以此作为评价职业教育水平能力的最终标准。

2.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教师队伍存在高学历和低实践能力的状况很容易导致职业教育偏离最终旨趣,而在基础学科和理论上停滞不前,从而减弱学生对技术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高职院校普通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外,许多国家大力倡导“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他们都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能力标准有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来制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应变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注重前瞻性、实效性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应面向劳动力市场,摒除理论性强、实用性较弱的专业设置,主动将其让位于普通教育,以从事专门的职业性,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学校应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充分考虑专业发展态势和劳动就业需要,并根据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特长,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的专业,尤其应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跟随。专业课程设置上,职业教育应避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相互争夺的矛盾,准确区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向协调,寻找两者间的均衡点。

(二)发挥政府积极功能,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1.提升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撑。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来引导职业教育发展,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此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规划者,而不是实施者,其主要功能是合理引导和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职业教育具体的运作模式,只有让职业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

2.调整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调整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调整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做到统筹兼顾;在资金投入上,政府应对职业教育投入进行适当倾斜,调整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这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调整职业教育内部资金投入比例,坚持“抓大放小”。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存在急剧膨胀的趋势,整体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良莠不齐,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发展是非良性的。以2008年我国1184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例,真正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形成自身品牌的职业院校寥寥无几,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明确的定位,从众现象在高职院校内部盛行,千城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在针对这些各类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上,应坚持“抓大放小”,政府只有综合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两方面的调整,职业教育才能逐步健全发展,做大做强。

3.健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评价、监督机制,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首先,明确区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别,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应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中心模式,走实用性、职业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并在评价、监督机制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吸收社会各个行业的执行评价标准,对职业教育进行综合评估。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制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合法性。在英国,职业教育主要围绕职业标准来进行,通过培训的学生能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并将证书分为五个等级,由专家在现场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直接确定;在澳大利亚,政府推行职业教育“培训包”来确定职业教育能力标准,并成立专门的行业技能委员会(Industry Skills Councils)或者有企业直接根据需要来制定,已有的“培训包”以覆盖了澳大利亚超过90%的行业,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4.搭建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化的平台。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为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化构建供需平台。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为职业教育的合理、合法性打下群众基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承认和宣传,将会有力地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尤其能够改变长期以来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思维惯性,从而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2009年,部分省市招考公务员开设部分职位供高中毕业生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统一考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职业教育的肯定和宣传,也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关措施值得进一步推进和实施。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中介性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个体性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历史性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实用性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牟利而不择手段,人类的实用理性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博弈的结果,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是职业教育发展博弈的历史选择;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也不是纯粹的"海市蜃楼",它是一种超功利的理想价值追求,而且对实用理性有着引领和制约作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与诗意理性相异互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职业教育发展小论文

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中介性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个体性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历史性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实用性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牟利而不择手段,人类的实用理性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博弈的结果,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是职业教育发展博弈的历史选择;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也不是纯粹的"海市蜃楼",它是一种超功利的理想价值追求,而且对实用理性有着引领和制约作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与诗意理性相异互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浅谈职业教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摘要] 职业教育目前形势令人喜忧参半,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指导 生存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试图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需要我们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使国家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的崛起既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面对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意识,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低于普通教育的不利地位。

通观我国职教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就业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努力构建就业指导的良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是近年来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职教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发展的一种具有双赢的战略性措施。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途径,提升实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多元办学之路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生存并且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下。

一、面向市场,实现就业观念更新

全新的就业观念,其核心不仅为了就业,而是促使学校和企业对职业学校这一层面上人力资源更好地关注和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学校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互利。在就业指导机制中,“实习——就业”模式就是最为有效的产学结合形式之一。职校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上岗实习,进而同步实现就业,避免了教育与生产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所以对职业人力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必须成为校企共同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培育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学生“实习——就业”这一就业指导一体化模式实践过程,虽然是校企双方互利的体现和共同愿望,但双方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校企双方能否成为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不单单取决于愿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相互的实力和条件。一方面学校只有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准,用过硬的毕业生素质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工作环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才能取信于学校,才有可能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和工作。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师生员工应该人人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毕业生有关,它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尽管就业指导的成功在于校企的有效合作,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面向市场苦练内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在就业指导机制构建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规范、诚信

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做一个职业介绍工作,应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上下工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指导中,应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要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形成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就为观念。

严格规范毕业生“优生优荐,差生缓推荐”的原则,在毕业生推荐过程中,学校班主任和政教处结毕业生认真综合考评,以考核优秀的毕业生和学生干部优先推荐,尽可能优先安排到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单位。

同时,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择业,因为鼓励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宽容他们所经历的挫折,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就业工作量大,它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部门,联系着千家万户,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有责任参与和支持。而学校应充当组织者,发动学生家庭与相应社会关系,动员企业等方面的力量,促使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职教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努力,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就业指导目标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就业环境

就业指导的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多少个就业岗位,而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所在地的经济格局、人才需要的预测,了解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专业、规格的要求,征求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意向;另一方面要广泛向社会宣传职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规格技能优势,办学条件,以及教育业绩,逐步建立起市场有监测、走势有分析、单位有联系、状态有跟踪的网络体系,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积极参与外部就业环境,通过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走上就业岗位。加强对毕业生定向实习的跟踪管理,同样是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主体的关键。该项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综合定向实习,强化对毕业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念教育。

(2)通过实习,帮助学生了解工厂生产、分工、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现代化企业岗位群对工人的要求;

(3)在实习管理中,即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逐步进行“宽专业实习”,为实习生毕业后创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协助用人单位从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馈与评估,以便量才录用;

(5)通过校外实习,反馈学校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完善学校工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毕业水准,增强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要求及人才结构都将有新的变化,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研究市场需求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在新的机遇中赢得新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浅谈职业教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摘要] 职业教育目前形势令人喜忧参半,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指导 生存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试图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需要我们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使国家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的崛起既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面对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意识,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低于普通教育的不利地位。

通观我国职教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就业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努力构建就业指导的良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是近年来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职教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发展的一种具有双赢的战略性措施。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途径,提升实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多元办学之路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生存并且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下。

一、面向市场,实现就业观念更新

全新的就业观念,其核心不仅为了就业,而是促使学校和企业对职业学校这一层面上人力资源更好地关注和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学校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互利。在就业指导机制中,“实习——就业”模式就是最为有效的产学结合形式之一。职校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上岗实习,进而同步实现就业,避免了教育与生产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所以对职业人力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必须成为校企共同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培育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学生“实习——就业”这一就业指导一体化模式实践过程,虽然是校企双方互利的体现和共同愿望,但双方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校企双方能否成为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不单单取决于愿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相互的实力和条件。一方面学校只有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准,用过硬的毕业生素质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工作环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才能取信于学校,才有可能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和工作。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师生员工应该人人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毕业生有关,它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尽管就业指导的成功在于校企的有效合作,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面向市场苦练内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在就业指导机制构建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规范、诚信

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做一个职业介绍工作,应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上下工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指导中,应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要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形成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就为观念。

严格规范毕业生“优生优荐,差生缓推荐”的原则,在毕业生推荐过程中,学校班主任和政教处结毕业生认真综合考评,以考核优秀的毕业生和学生干部优先推荐,尽可能优先安排到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单位。

同时,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择业,因为鼓励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宽容他们所经历的挫折,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就业工作量大,它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部门,联系着千家万户,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有责任参与和支持。而学校应充当组织者,发动学生家庭与相应社会关系,动员企业等方面的力量,促使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职教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努力,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就业指导目标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就业环境

就业指导的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多少个就业岗位,而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所在地的经济格局、人才需要的预测,了解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专业、规格的要求,征求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意向;另一方面要广泛向社会宣传职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规格技能优势,办学条件,以及教育业绩,逐步建立起市场有监测、走势有分析、单位有联系、状态有跟踪的网络体系,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积极参与外部就业环境,通过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走上就业岗位。加强对毕业生定向实习的跟踪管理,同样是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主体的关键。该项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综合定向实习,强化对毕业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念教育。

(2)通过实习,帮助学生了解工厂生产、分工、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现代化企业岗位群对工人的要求;

(3)在实习管理中,即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逐步进行“宽专业实习”,为实习生毕业后创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协助用人单位从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馈与评估,以便量才录用;

(5)通过校外实习,反馈学校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完善学校工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毕业水准,增强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要求及人才结构都将有新的变化,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研究市场需求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在新的机遇中赢得新的发展。

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中介性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个体性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历史性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实用性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牟利而不择手段,人类的实用理性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博弈的结果,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是职业教育发展博弈的历史选择;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也不是纯粹的"海市蜃楼",它是一种超功利的理想价值追求,而且对实用理性有着引领和制约作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与诗意理性相异互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论文

看一看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想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首先它需要一个宏观的把握,其次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那么当前到底什么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救命草”?可谓众说风云、沸沸扬扬。本文就此对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建议探讨了自己的想法。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强势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强,“技能”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一朵“金花”,光芒四射,而具有职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则成为各行业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当滞后,每年培养的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许多企业不惜高价诚聘合格技工,然而技工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改善目前熟练技工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几年来,职教院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现状仍不乐观,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生源短缺、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技术学校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代曾经是许多初高中学生的首选学校,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可被国家包分配获得就业保障。但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高等院校普遍扩招,上大学已不是学生的一种奢望,再加上目前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等因素,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萎缩。生源越来越少,势必导致职业学校降低升学门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越来越低。(二)基础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目前职教学校教师待遇低、教书无成就感的窘境除了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外,还造成了部分有能力教师的跳槽外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知识更新进修,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环节。(三)职业教育受传统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挤压,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成为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造成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另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总之,职业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办学模式缺乏灵活性;课程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生产技术更新;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校生素质不高,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特色,缺少吸引力等都成为。三、发展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家长及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识不够,求学观念传统落后,致使学校招生困难。长期以来,考大学成为众多学子的唯一追求,而职业学校因被视为“低等教育”而很少有人问津,结果造成生源的逐渐减少和职业教育的迅速滑坡。仅2002年中国就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除了影响职教发展以外,传统的求学就业观念还将导致高校生的过度膨胀和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增多。因此,转变社会求学就业观念成为我国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就业率是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的好坏标准,也是确保其生源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一些职也学校并没有与市场充分对接,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传授的技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出的技术工人不符合市场需求,进而造成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三是职业学校发展缓慢,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据调查,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至少还要放大7倍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可见目前职也院校的数量还是很不够的,而学校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规模小、效益低,技术设备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办学机制较为封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措施。发展职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眼下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果断、有力的措施。对此,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一、职业教育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道德工作基地,选聘一些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的社会环境.。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习或生产一线实践,职业院校应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搞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三、社会各界尤其用人单位全力配合,在招录职工时应该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有助于学校推进双证制的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方面社会对待民办职业院校和公办院校应该一视同仁。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应加大对外开放,多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这样才能办好职业教育。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仅靠国家的教育经费,就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大批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培养出众多与市场对接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激活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五、推行工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改革课程,培养与现代化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产业工人。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设立职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职业学校。七、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转变社会求学观念和就业观念。当前,我国的高级技工仍存在很大缺口,并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它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是大势所趋、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一、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二、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万人, 2004年增长到万人,增幅达;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幅仅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下降到。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中,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差极大。并且,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比相差很远。并且现有的技工大多年龄偏大,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在上亿的农民工里,技术熟练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很低,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仅占。三、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的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再加上各级政府及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农村,农民对职业教育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因此,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摆脱贫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更为短缺,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由于经费紧张,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情况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更加突出。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但不安全配套经费,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再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三)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业人口已达1200万,过剩的失业、待岗人群挤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向下的趋势,一个是就业率降低,一个是起薪点降低。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资源错配”,即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四)职业教育改革缺乏力度目前,虽然职业学校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及时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有的学校领导的职业教育观念陈旧,不思变革,有的学校专业课程和教材内容不能较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再者,职业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学到科技致富的真本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前景论文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不知道同学,要写多少字的么

  • 索引序列
  •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总结
  • 职业教育发展小论文
  •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 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论文
  •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前景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