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光与影在电影中的作用
电影胶片就是通过多次的曝光,通过显影液、定影液把光影储存在胶片上,这只是对光影的初级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色彩、声音等在电影的运用,人们却慢慢的忽视了光与影的作用。普通的观众一般观看影片时,不会关注到电影中光与影,理解光影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影片。
一、光影具有帮助叙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我们一般不难发现在电影中出现这样的画面,像表现阴暗、恐怖、的情节,来表现紧张的心态,而且恐怖的节奏越开越快,心脏随着光与影衬托出来的画面节奏跌宕起伏,一直到影片的结尾。一般表现这样的画面运用黑色冷光 的光影环境,来引起心理上的共鸣。还有一般运用阴影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像树的阴影的变化,人影的位置的变化等都能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的作用。在《疯狂原始人》为了逃避地质灾害,盖带领着瓜哥一家去寻找盖所说的避难的地方,每当盖提到这个地方,在画面中这个地方发出强烈的散射光,吸引着人们,推动故事主线的发展。
二、光影能够塑造人物的形象
光影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电影的黑白时期,光与影的应用非常的明显,在我国建国早期的黑白电影时期,表现汉奸或者日本人的丑陋面目时,除了特写的低角度镜头外,还需要顶光或低光来强化面部的轮廓,来突现出他们狰狞的面孔。在表现正气、刚正不阿的形象时,运用低光和正面光。在影片《英雄虎胆》中土匪在烧杀山下的村民时,土匪表现出的面目表情,在低光的照射下,闲的能加的狰狞。
三、光影能够制造悬念
在一部电影中悬念的设定,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故事的结构的预设、摄影机镜头的安排、道具等等都能制造悬念。而且光与影也能够很好的变现悬念,这也是一些导演非常注重的表现运用的手段之一。但光与影的运用需要心理学的应用,使光与影在观影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像【德国】于果?明斯特伯格提出的关于注意力、记忆、想象的情感等,在论证中进一步精细地处理主题的认知问题。明斯特伯格为不同的心理元素找到了对应的电影形式,这是电影处理时间和内心经验的方式等等。这些所表达的理论需要和人们大致同一认同的心理认知。在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画面多次出现湖对面一闪一闪灯的光影。让人思索,制造悬念。
四、光影能够营造不同的环境
在人工光与自然光的配合下,它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情调,传达不用的心情,比如能够传递温馨、悲伤、恐怖、浪漫、的环境。导演或者制片人能够运用光影表达出影片当时环境想要表达出的思想。观众一看画面的环境,就知道给人的感觉,就能够大概知道要表达的情感色彩,或者能够在内心心中形成接下来可能要发出的事情。给自己一个预期。在这里就不在多说通过光的角度、光的型别以及灯光的运用等等,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夏洛特的烦恼》中,夏洛做梦回到高中时代的场景,在画面中以黄色为底调,然后在教室外打进柔光,然后在通过光的散射使教室变成一个温馨、憧憬的环境。
五、光与影能够揭示人物多样的心理
光也可以在电影中发挥它的表现非物资世界的那种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在心里的表达,光影的运用能够表达出影视人物的心里。在认识人物的心里就必须运用电影心理学的研究。用阴暗的光,闪烁的影来表现人物内心飘忽不定、丑恶、阴险、等心里,来丑画人物的一面。应用强光或者柔光,无影的画面来表现出纯洁、崇拜的心理,美化人物。当然,我说的是约定俗成的,大众一般认定的情况。也有特殊的情况下,非常规的运用也是有的,光影的运用也是可以多变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光影展示不同的心理。在影片《夜访吸血鬼》中,汤姆?克鲁斯?布拉德走在晚上的的马路上,路边的几盏路灯在雾的遮盖下时隐时现,表现出汤姆?克鲁斯?布拉德对当时自己的迷失,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
六、光影能够美化画面,产生诗意化
现在无论是摄像还是照像,对画面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虽然长焦距加特写镜头能够虚化背景,突出被射主题。但是如果没有光参与下,拍摄的画面只是将原有的画面拍摄下来,只是有其型,而没其神。但是加上光影之后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就会感觉画面有了灵性一般。长镜头产生的朦胧感再加上光的促进作用,使我们在朦胧的画面下产生无限的遐想,产生诗意化。在《猩球崛起》中,在影片的最后凯撒打败了科巴,各种被破坏的景象,让人感觉非常的杂乱。但是在黄色的光线在窗外照射进来,画面顿时让人感觉是那么的静谧、和谐,产生向往和平美好的诗意化。
“视觉戏剧的奥妙和伟大就在于运用光的无限变化来表现整个生活,包括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意愿冲突和胜利,它只把人和物体当做光的具体形态来理解并且根据剧情的主导思想来和谐地安排它们”。借用卡努杜的话来说:“戏剧对光如此的重视,对我们来说具有借鉴和指导的意义”。我们应当重视光与影的作用,让光影在电影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价值。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众所周知,电影本身兼具了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十七年间雷振邦电影歌曲中的民族性
十七年间,电影被当作是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当时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也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电影。而少数民族电影则是当时主流电影的另一个补充,成为了中国电影风格和样式的开拓者。随着电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等电影的相继问世,作曲家雷振邦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位坚持深入生活,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积累音乐灵感的作曲家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必然要带上各民族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自己的观点,鲜明的民族性是他电影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标志。
1 民族调式的运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洋作曲技法已经传入了中国,许多优秀的歌曲都是由西洋大小调式创作而来。虽为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留洋”音乐家,雷振邦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女主角唱段《怀念》以及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都是运用五声音阶创作而来,五声音阶调式也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音阶形态;七声音阶的使用率较少,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首改编自塔吉克族民歌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增二度音程,形成了其独特的调式调性,旋律极具异域风情,征服了万千观众的心。
2 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
雷振邦认为,想要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关键在于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音乐语言的运用。因此他创作的很多歌词都是取材于少数民族原本的民歌当中,再经过加工、改编,产生了既符合歌词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描绘出了独属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情的歌词。
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歌曲《蝴蝶泉边》中就唱到:“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歌词中的“哎”、“哟”、“ 啊咿哟”等衬词以及“阿哥”、“阿妹”、“莫怕”等方言的运用,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了音乐的思想情感,生活气息十足的同时又充满了亲和力。
3 丰富的演唱形式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除了词曲家的精心创作、歌唱家的声情并茂、符合电影主题与情节的发展之外,演唱的形式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一首歌曲若是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去演唱,其艺术的感染力也是不同的。雷振邦显然深谙其道,在十七年间他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歌曲,将少数民族当地特有的如对唱、一领众合等演唱形式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将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唱形式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演唱形式,不管是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还是《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冰山上的雪莲》,这些歌曲都是运用了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而全部由对唱歌曲来演绎的电影《刘三姐》,还采用了一人与众人对唱的演唱形式,这些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更是电影情节中不可或缺的“文字”之一,雷振邦能将少数民族特色的对唱形式与电影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就无疑他的创作能够广为传唱了。
4 地方音乐素材的运用
我国的民间音乐相当丰富,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雷振邦创作的许多歌曲都是有民间音乐基础的,大多都是由民间音乐和民歌改编加工而成,他坚持深入各地少数民族采风,云南、广西、新疆、陕西等中国的大半河山,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追寻音乐的足迹,他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独属于当地特色的电影歌曲。
《五朵金花》中采药老人的唱段便是由此而来,这首几乎没有变动原曲一个音符的曲调,来自于白族中类似于说唱艺术的《大本曲》中的曲牌《花上花》,雷振邦只是将原曲的过门给缩短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中的插曲《高原之歌》也是雷振邦在借鉴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当时他正要去往塔什古尔干郊区进行访问,路遇了一位牧羊人正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山歌,也正是这首山歌,给了雷振邦写作《高原之歌》的灵感。他将山歌的后半段作为引子,之后接上了一首塔吉克族歌曲《古丽碧塔》作加工和发展,创作出了《高原之歌》。
5 小结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几千年优秀的音乐传统,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歌曲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祖先所留下来的灿烂遗产与先辈们所积累的创作经验,都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雷振邦无疑就是继承与发展者中的佼佼者。他将“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运用得淋漓尽致,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与新时代赋予的音乐内涵结合在一起,为推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教父等等美国经典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怎么样?虽然我不是很懂组织行为学具体是什么,但是你说人物关系,那没有比这个更能体现的了
我们刚刚学完组织行为学,考试考的很晕,有个是题目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剖析我们公司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跑题了,我觉得《勇敢的心》不错。《辛德勒名单》也可以的~
电影异次元杀阵第一部,非常好,探讨了人性,团队组织,映射了整个人生,极大的体现了组织行为学,不用是你的损失,律政俏佳人还有第二部呢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它是一种篇幅短小(一般在30秒到5分钟之间)的微型电影作品,一般来讲投资规模在几千元人民币到几万元人民币之间,制作周期也很短,一般花费一周或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微电影论文 范文 一: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此篇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现状以及研究 方法 。
第二章营销性微电影概述
首先对营销性微电影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与植入式 广告 、传统网络营销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辨析;营销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章通过营销性微电影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在详细分析营销性微电影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其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虽然,在具体的案例之中营销性微电影可能以媒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具体形式传播,但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本章还对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实现裂变式传播的传播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营销性微电影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分析,以SWOT态势分析为模型,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为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可行性建议。
微电影广告初探
由“微博”引领的“微时代”下正孕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广告趋势:微电影广告。近两年微电影广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激发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士探讨的热情也让笔者看到了研究的空间与价值。本文以传播学为主要学理背景,综合广告学、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微电影广告进行探究。重点在于分析归纳微电影广告的创意方法,突出挖掘微电影广告创意中的要点,再配以受众态度调查验证微电影广告创意的实效性,最终为探讨如何强化受众态度提出若干可行建议。笔者结合了影视广告、文学写作与影视剧作的构成要素,创新地整理出微电影广告的九个创意发想点,包括:主题的提炼、价值观的唤起、题材的选择、矛盾的设计、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道具的运用、场景的设置和音乐的烘托。再根据这些发想点的性质归纳出微电影广告的三大创意要素:品牌理念生活化、品牌呈现 故事 化、产品使用情境化。微电影广告的创意功能在于制造内容上的差异与吸引受众关注,创意目的则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构筑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对品牌和产品的情感认可和理念趋同,提高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制造品牌和产品在受众脑中的深刻印象。以益达《酸甜苦辣》广告为典型个案,笔者通过一个百人问卷调查和对广告视频的观察调查来了解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态度,以实际的数据来证明微电影广告创意的有效性,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广告创意对影响受众形成对广告正向积极的态度有效,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受众对品牌产品的原有态度。但是受众态度中的行为意愿成分相对认知和情感表现得较弱,这说明受众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于此,笔者对强化态度的对策做出几点思考,从广告创意、营销手段、媒介投放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中国新兴微电影广告研究
中国数码科技和网络通讯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间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以网络传播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革新和网络用户群体的壮大,网络 文化 逐渐成为新型的文化形式。近年来,中国网络广告产业异军突起,并着重打造其文化内涵,注重传统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成为广告产业中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当前,国内网络文化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微博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也影响了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许多新兴的、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广告方式被赋予了“微”的定义。网络微电影广告应运而生,并成为网络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微电影广告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微电影广告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11年。其优势在于长于叙事,故事性强,广告植入较为含蓄自然,易于被大众接受。因此,微电影广告一出现,便在网络群体中迅速传播,具有极强的宣传性。不可否认的是,微电影广告概念的形成与微博、微电影的出现直接相关。此概念以其直观性与简洁性被大众接受,成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微时代的概念名词。
微电影广告的形成,就其产生的根源而言,是传统短片广告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融合的结果。它的兴盛与微博传播平台的建立、大众碎片化时间的增加与广告 市场营销 的需求三方面密切相关。当前,微电影广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传播的热潮,各种微电影广告作品层出不穷,中国的微电影广告也在这股热潮中迎头而上,既要面临发展的机遇,也要面对发展的挑战。同时,我国广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促使微电影广告制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他形式的网络广告也随着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大量涌现,他们不仅增加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力度,也丰富了网络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形式与途径,成为微电影广告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细致研究国内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形态,探索中国微电影广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微电影广告的形成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其概念进行学术的梳理,并在概念的基础上对微电影广告及其相关产业进行论述,最后通过深入分析两年多来微电影广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中国网络微电影广告的未来发展,以期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借鉴。
微电影论文范文二:微电影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摘要:微电影与广告之间的跨界合作,将是内容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限制,将广告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拍摄微电影广告队伍,微电影广告将会越来越完善。微电影广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质量、留住受众,其进入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微电影的传播也要坚持整合营销策略,从拍摄之前,剧本尚未定稿之前开始发动网民进行关注,并在拍摄中、拍摄完成后进行连贯性宣传。微电影广告不再只是广告主的独角戏,将会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件。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 碎片化时间; 草根; 整合营销传播
前言
经历过一段较为漫长、混乱的过程,微电影才慢慢发展起来,微电影的发展和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网络视频和网络电影是微电影发展的前身,微电影是对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的延伸、突破。而微电影广告诞生于微电影,是一种新颖的商业广告。微电影广告是对于传统广告与电影植入广告的一次突破,在网络视频与网络电影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创新。由于微电影广告属于新事物,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微电影广告虽然属于新事物,但是一诞生就受到广告主与消费者的亲睐。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纷纷进行微电影广告营销,比如凯迪拉克、Jeep、巨人网络、三星、佳能、桔子水晶酒店等,并迅速得到网络受众的极大欢迎。点击率、转发率均超出想象,涉及行业之广、受欢迎程度之大,无不让人看到微电影广告强大的生命力。
一、微电影广告诞生与发展的原因
微电影广告的诞生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有我国关于广告的新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也有网络时代因素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影响最大的应当是消费者因素。由于,消费者之前被动接受广告信息,产生了审美疲劳,并对传统商业广告具有一定的抵制心理,广告主一直在寻找一个新颖的广告形式,使得广告信息能够被消费者所认知、接受。微电影广告正是迎合了广告主的需求。
(一)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影响
我国关于广告的法律法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对我国广告行业在创作与播出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第十五条: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于11:00-13:00时间段、电视台于19:00-21:00时间段,商业广告的播出时间不可超出18分钟等。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传统形式的电视广告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二)碎片化时间的影响
所谓碎片化时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例如购物、搭车、上下班等,所花费的“等待”时间(购物付款时需要排队、搭车的时候需要等车、上下班的时候需要等电梯等等)。碎片化时间下的人们的完整时间经常会被偶然或者必然的“等待”时间所分割,如何打发碎片化时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关注的问题。微电影广告正是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一个良好选择。人们可以在“等待”时间中,拿出手机登录视频网站进行观看,也能够在微博当中进行转发、分享、观看。微电影广告时长较短、富有故事性等特征,符合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
(三)网络时代的影响
网络技术 的进步和庞大的网民数量是微电影广告诞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统计,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的数量有亿之多。(如图1所示)。同时,由于Wi-Fi的网络、3G以及4G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持数码设备在线观看视频成为现实,随着手持数码多媒体设备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能够在网络时代下享受数量、质量都可观的影音娱乐。网络时代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微电影广告的发展:(1)掌中视频播放设备的普及。掌中视频播放设备主要有:手机、PSP和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不受地点困扰观看自己喜爱的视频,符合碎片化时代下,消费者打发碎片化时间的要求;(2)网络速度的提升。视频(特别是在线视频)需要较高的宽带支持,才能够实现流畅的播放目的,因此,网络速度是微电影广告播发的制约因素之一。但是随着3G移动网络的普及,4G无线传输技术的迎头赶上,网络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解决了用户观看微电影广告由于网络速度因素导致的卡顿与画面粗糙等难题;(3)视频网站与应用商城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视频网站和应用商城快速发展,较为出名的有:优酷网、激动网和土豆网等;应用商城有:QQ视频、PPS、迅雷看看和奇艺视频等。视频网站和应用商城的快速发展,使得微电影广告的传播阵地进一步扩大化,能够在更广泛受众中进行传播。
(四)著名导演、明星和草根的大力推动
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不能够忽视中国影视圈的著名导演、明星等群体的推动,比如著名导演姜文、罗立言等,明星莫文蔚、吴彦祖、周迅等。同时草根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推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草根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极大关注、热情参与、大量转载才使得微电影广告更具有传播价值,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加入拍摄微电影广告的阵营。
二、微电影广告的特点
微电影广告正是具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淡化产品,突出品牌、淡化广告、突出电影以及注重深度,不以长度取胜等特点,才让更多受众接纳,让更多的广告主参与其中。
(一)跌宕起伏的叙事特点
在微电影中,为了网络观众的迅速接受,大部分选择了跌宕起伏的叙事特点,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普传统的叙事结构中嵌套进去了几个重要事件的镶嵌式结构,而且,开端与结局被无限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即一种以大篇幅展现事件高潮的叙事方式。因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导演预设广大观众是熟知影片中所展现的语境的,比如《一触即发》的剧情就类似好莱坞的警匪片,动作部分和追逐戏——高潮,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打斗跳伞,追逐爆破,执行任务的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展开一场殊死较量,在助手与座驾的协助下,男主角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淡化次要情节,以达到在情绪上与观众的快速共鸣。这是传统电视广告所缺失的元素。
(二)淡化产品,突出品牌
品牌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微电影广告注重的是广告信息在消费受众中的“软传播”,若注重产品便显得过于生硬,同传统广告并无差别,所以微电影广告应当具有“淡化产品,突出品牌”的表现特点。
令企业的品牌内涵通过微电影广告传播去感动消费者,直至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再是之前传统广告对自我产品进行标榜,从而让人觉得生硬、无法接受。这也是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电视广告、网络视频广告主要差别之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通常侧重宣传产品信息,这是由于这两类广告属于硬广,强制受众进行观看,而微电影广告更多的是受众主动关注、欣赏的,具有传播持续性。淡化产品,突出品牌才更具有宣传价值。例如尊尼获加在微电影广告《路语》中,拒绝在微电影广告中植入其产品,只是向消费者呈现少量的文案(如:“尊尼获加呈献”和“keep walking”等。)倘若只表面地看微电影剧情,是无法让人联想到苏格兰威士忌的,但是它所呈现的主题——永远向前却打动了无数的消费者。尊尼获加于其微电影广告《路语》当中,把其品牌文化、品牌理念很好地释放出来、传达给受众,代表着其目标消费群体——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内涵产生了心灵的触动,这是微电影广告品牌营销的成功之处。
(三)淡化广告,突出电影
由于微电影刮起的潮流风,微电影所衍生的微文化正在渐渐地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碎片化时代下的受众已经被广告味十足的传统广告轰炸多年,因此,微电影广告必须另辟蹊径,淡化广告味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分量,更多地用电影情节去感染受众,令受众不对其产生反感之情。同时,由于受众一般在碎片时间中观看微电影广告,这也要求微电影广告必须突出电影元素,特别是要求情节具备紧凑性、合理性和吸引性。例如,路虎的连载式动漫微电影广告《极光之城》。总共有八集,平均每周播出一集。该部微电影广告使用漫画和实景相互融合的风格,每一集都留下一个悬念,下一集再解除悬念。这一系列微电影广告,情节紧凑、悬疑、引人关注,场景紧张、刺激。整个系列广告片看不出一丝广告的痕迹,俨然就是一部动作悬疑大片,获得受众的极大关注。
(四)注重微电影广告的深度,不以长度取胜
在中国文学界有个说法:长文好作,短诗难赋。微电影广告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3G手机用户数量的急剧上升,微电影广告通常是在其移动状态下,短时间内才会被观看。这就要求微电影制造商应当注重微电影广告的深度,时间太长的微电影广告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微电影广告必须富有创意、短小精悍、内涵深刻。例如较为出名的微电影广告: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时长94秒,《66号公路》时长90秒;佳能的《leave me》时长180秒;桔子水晶酒店12星座微电影广告时长均在76秒-143秒之间,最短的为系列二《闷骚天蝎男爆笑开房记》,时长76秒,最长为系列八《最刻板魔蝎男开房记》,时长143秒等等。由此可见,微电影广告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一个品牌故事讲给消费者听,整体显得短小精悍,并不拖泥带水。
三、微电影广告的优势与劣势
(一)微电影广告的优势
1.低成本,短周期
微电影广告之所以受到极大追捧,一方面是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与长期的经济效益,还有更重要的是其成本比较低,而且制作周期比较短。例如桔子酒店集团在2010年底,模仿当时热播的电影《让子弹飞》,推出诠释桔子酒店品牌的微电影广告《让火车叫》,成本花了3万多,用时不到一周。后期也只是在一个粉丝量较大的私人微博上首发,并得到网友的热捧与转发。一周内播放量达到40万,转发量超过了1万,获得极大的效果。速度之快,价格之低是任何广告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尝到甜头的桔子酒店集团,在2011年初决定加大微电影广告的投入。至5月底,“桔子水晶星座微电影系列”全部拍摄完毕,并以每周一部的速度于各大微薄、门户网站与视频网站上播放,总花费只有100多万。这比植入式广告、电视广告和视频广告的投入都低。
2.制作精良,目标明确
由于微电影广告播放时间短,投入较少的物力与人力,所以,导演与制作团队便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给受众最美好的一面。微电影广告之所以具有受众目标明确的原因,主要是其为广告主量身定做。不管是诠释品牌,还是对微电影广告的内容的剧本进行编写、制作,以及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方案等环节,都要求按照广告主的需求进行定制。微电影广告讲究除了精彩的故事内容足以吸引受众,并让他们进行二次传播的同时,也要求能在故事里面能够自然地体现出广告主品牌的理念与价值等。由于微电影广告目标明确,因此一经播出,便能够将广告主所想传播的内容、理念等元素传递给目标受众。
3.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与互动性
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传统大众媒体对消费者的捆绑性越来越弱。随着互联网普遍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摆脱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根据统计,到2011年12月末,我国网民数量有亿之多。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除了具有广泛性外,也体现出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微电影广告当中,受众在了解广告所诠释的品牌理念的同时,还能够第一时间根据自己观后的体会与广告主进行互动,在这过程当中,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品牌理念,继而接受品牌的价值,成为品牌的粉丝。
4.微电影广告传播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与整体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电影广告相对于传统的电影与广告来说是一种新颖的生成、传播的模式,从制作至播放、从传播主体至传播方式、传播 渠道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节点都是对传统电影和广告传播的颠覆,继而改变受众对于电影和广告认识的思维定式。
(1)传播具有灵活性
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的电视广告同为视听广告,但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载体比电视广告还要丰富。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载体是以网络、手机等为传播媒介,以电影作为传播形式,其传播更为灵活。随着时代的带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其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与针对性等优势。网络视听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使用群体的上升,正逐渐成为主流,微电影和微电影广告为代表的“微视听”更是得到受众的极大欢迎。例如佳能的微电影广告《看球记》于正式发布前三天中,就有1000多万的点击率。这是传统的电视广告所无法媲美的,传统广告由于只在电视、楼宇视频广告和车载视频广告上进行传播,消费者并无法对其进行主动搜索,而且传统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长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为15秒、30秒、45秒、60秒等),微电影广告则显得比较自由,受众喜欢看到哪任凭自己选择。
微电影广告之所以能够超越传统的网络广告形式,受到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以及广告商等的亲睐,是由于其披上了微电影的外衣,更加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于多种网络广告形式当中,网络视频广告和与微电影广告共同点较多,但是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内容多是为了产品短期的促销或者新品上市之前的宣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架,而被受众所忘记,但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内容并不直接地体现、推销产品,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传播企业的品牌。而决定微电影广告能从众多网络广告形式当中脱颖而出,是其能很好地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一起,是具有版权的小电影。这也决定其传播时间更为灵活,且传播影响力更为持久。
(2)传播具有多样性
微电影广告的主要特征便是其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电视和网络等传播渠道外,还能够在3G手机、移动电视以及楼宇电视广告以及PSP等传播渠道上进行传播。受众除了可以在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媒介上观看微电影广告,还能够用手机访问WAP网站、手机客户端上观看;受众在外出的时候能够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广告以及自身携带的PSP等观看微电影广告;与此同时,微电影广告还能够在传统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媒介上进行播放。微电影广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是传统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3)传播具有整体性
草根群体的参与和推动,是微电影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微电影的拍摄技术门槛较低和低成本等原因,因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草根群体若是感兴趣,便可进行自导自演,草根一族拍摄并上传到网络上的微电影,一部分会受到网上冲浪者的追捧与转载,广告商正是看中了微电影被高度关注和疯狂转发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与长期的经济效益。
微电影由于草根群体的主动介入,使得微电影广告不单是一部广告片,它是属于一种全新的营销方法。微电影广告在传播过程当中,以内容营销为主导、借助事件营销和利用病毒营销方式进行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显得更有整体性。例如佳能的《看球记》,正是利用佳能公司、电影导演姜文作为前期宣传的噱头,在微电影广告的拍摄过程当中,在网络各大新闻网站、论坛上发布其拍摄新闻、拍摄花絮,投入大量的广告软文,并邀请电视节目栏目、电影频道对其进行 报告 ,后期还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等等,将整个拍摄过程变成一些列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正是在这种轰炸性的宣传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受众进行关注与观看。即使后来,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的时候,在片头上发现“此影片全部由佳能拍摄器材拍摄完成”具有明显性的广告字眼,而且微电影广告的片尾还是佳能的广告语、十多秒的广告的时候,才发现这原本是一则广告。但是,受众并没有对其产生反感,仍然将其当做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微电影来欣赏。
这说明,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更多以欣赏微电影的态度进行观看的,对于微电影中的广告宣传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接受。但是电视广告与网络视频广告,广告痕迹很明显,属于硬广告,受众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当新闻事件得到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传播的内容引起受众的共鸣,加上网络媒体具有相连性,网友便会进行自动转发,使得微电影广告得到继续传播的机会,在网友的圈子上得到进一步扩散,起到病毒营销的良好效果。
(二)微电影广告的劣势
1.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受到地区网络普及率的限制
2. 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对老少群体不佳
参考文献:
[1]董晔. 不可阻挡的微电影广告趋势——谈益达无糖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J].中国广告.2010,10:108-109. [2]向北. 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 市场调查 ,2011(08):42.
[3]盖雄雄. 凯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J]. 广告主市场观察,.
[4]王长武. 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8):24.
[5]莫康孙. 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09: 41-42.
[6]蔡娜、stan等.100+1 百年电影的新生.微电影[J].移动信息,2011(08):38-57.
[7]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129.
[8]李振营 李慧欣.影视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1-12.
[9]默琪.卡萨帝携手土豆网玩转微电影营销[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09):77-78.
[10]仁科贞文,田中洋,丸冈吉人.广告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2,232-238.
[11]高晖. 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 镇江高专学报,2006,10: 90-92.
[12]高韬,徐立平. 尊尼获加:微电影中的品牌心灵[J].新思维,2011,06:35-36.
[13]向北.微电影营销袭来[J].广告主市场观察,.
微电影论文相关 文章 :
1. 解读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媒介责任论文
2. 微电影植入式广告营销模式的成因及发展研究论文
3. 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论文
4. 浅析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论文
5. 电视电影论文
6.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论文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一、《夏洛特烦恼》――一个时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烦恼》作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不但吸引了时下的观影主流―90后群体,还吸引了更多曾经处在影片主体年代的80后、70后。影片的故事主线从9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围绕着男主人公夏洛的梦中人生进行叙述,然而,其中贯穿时间点的方法就是运用故事发生当年的流行歌曲,从描述剧中男女浮夸爱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那些花儿》,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由港台音乐天后王菲和内地音乐天后那英演唱的《相约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经典名曲《冰雨》,以及成为80后、90初时代记忆的周杰伦早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观影者展现了每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这些歌曲勾起了各个年龄层对青春、逝去的岁月的追忆。
在观影过程中,当影片中响起《一剪梅》的前奏音乐时,不少观影的60、70后都坐直身体仔细聆听,对于部分80、90后来说,这仅仅是一首听起来有些耳熟的歌曲,看着片中人物的浮夸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对于60、70后而言,《一剪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伴随他们的青春追剧岁月的琼瑶剧时代。片中人物浮夸的表演方式,在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中,曾经感动了很多当时还是青年男女的60后、70后、80后们,伴随着这首歌,让很多人开始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本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曲让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摄后被中国引进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人在旅途》。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开放,港台以及东南亚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曾经风靡一时,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歌手极具时代特征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们对港台剧、引进剧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这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充满家族勾心斗角的家族伦理剧情以及现在依然在港台剧中常见的商战戏码。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当时中国的新兴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让观影者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厅。
当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顾到80后、90后这些主流观影人群的怀旧情怀的。周杰伦,就是编剧和导演送给他们最大的怀旧大礼。周杰伦的歌曲随便哪个80 、90后都能唱上几首,那时的人们想到周杰伦,就是略带忧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对于学生们而言,周杰伦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个纪念碑,在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他们懵懂时期对爱情、音乐的理解,嘻哈风格也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当片中前奏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伴随着影片的画面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那些曾经在自己懵懂时期经过的他、她。
“夏洛”就这样以他独特的诠释,带着观影者一点点回忆他们的青春疯狂岁月,而徐峥导演、编剧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视金曲带领大家走近那个曾经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向往的HongKong。
二、对香港影视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认为,徐峥将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献给了香港经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过、钟情于香港电视剧、电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忆的歌曲,这些歌曲让观影者伴随着香港本地的画面和粤语,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四大天王、劲歌金曲的时代。在本片题目出现之前,男女主人公徐来和杨伊青涩的爱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香港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两个人在剧中不停地换著香港影片的海报。而《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就成了两人大学爱情生活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歌词和曲调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现两个人浓烈的爱情,导演用这首歌配合著两位演员的表演,将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带回了他们的初恋时代。紧接着由于杨伊的离开,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现在徐来的视线里,蔡波的付出感动了徐来,两个人结婚过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这部分,徐峥用了谭咏麟的《谁可改变》,这首歌就像是叙述徐来和蔡波的故事一样,日久生情、顺理成章、平平淡淡、白头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恋和婚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一生爱情的写照,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不顾一切的爱情,然后在进入婚姻之后回归平淡。影片的片头部分则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导演就这样引领观影人走进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现让观影者回忆起了一个充满热血和兄弟情义的时代,这首歌就是陈小春演唱的《乱世巨星》,也许很多人对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响起,80、90后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系列影片《古惑仔》,这个系列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对很多热血青年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里面的歌曲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义。
影片很多影视金曲的应用是为了迎合影片突出节奏感,并制造环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绝再玩》《真的汉子》都是运用在长镜头或男主角的运动过程中,这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不仅仅可以让观影者回忆过去,还可以将观众通过音乐和香港老街的画面带入到剧情中,促使观众将自己融入剧情。
三、影视金曲――一个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实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过音乐来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乐,与《夏洛》和《泰?濉凡灰谎?的是,贾樟柯用观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画面和人物配合音乐向人们传递著对故乡、故人的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影片中《go west》这首迪厅音乐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伴随着这个音乐跳舞,影片结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个人在老家跳起了当年的舞蹈,就像贾樟柯本人说的一样:“他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有一些解读会过度的诠释这首歌,但是我觉得他能代表时间和漂泊。”贾樟柯用诸如此类的插曲像人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触及观影者内心深处的那些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开始通过音乐怀旧,其实原因并不难猜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注意,当人们放松思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时间和人,然而电影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追忆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观的画面和故事内容不能够叙述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和时间轨迹,然而影视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将画面和观影者融为一体,观影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可以回忆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如果说画面是在叙述故事,那么加入了这些音乐之后,观影者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将自身故事带入其中,毕竟歌曲相比较画面更加的宽泛,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在结合画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样,那些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的事情一点点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这些画面对于观影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绪的抒发,是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在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和美好。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也好,音乐也罢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影视主题音乐、插曲以及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都诉说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经历,时隔多年,也许这些画面、歌曲早已经被人们淡忘,当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一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于观影者而言,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尘封了多年的箱子,让人们带着眼泪回忆曾经的种种,珍惜现在。
<<<下页带来更多的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一、《夏洛特烦恼》――一个时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烦恼》作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不但吸引了时下的观影主流―90后群体,还吸引了更多曾经处在影片主体年代的80后、70后。影片的故事主线从9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围绕着男主人公夏洛的梦中人生进行叙述,然而,其中贯穿时间点的方法就是运用故事发生当年的流行歌曲,从描述剧中男女浮夸爱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那些花儿》,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由港台音乐天后王菲和内地音乐天后那英演唱的《相约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经典名曲《冰雨》,以及成为80后、90初时代记忆的周杰伦早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观影者展现了每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这些歌曲勾起了各个年龄层对青春、逝去的岁月的追忆。
在观影过程中,当影片中响起《一剪梅》的前奏音乐时,不少观影的60、70后都坐直身体仔细聆听,对于部分80、90后来说,这仅仅是一首听起来有些耳熟的歌曲,看着片中人物的浮夸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对于60、70后而言,《一剪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伴随他们的青春追剧岁月的琼瑶剧时代。片中人物浮夸的表演方式,在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中,曾经感动了很多当时还是青年男女的60后、70后、80后们,伴随着这首歌,让很多人开始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本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曲让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摄后被中国引进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人在旅途》。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开放,港台以及东南亚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曾经风靡一时,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歌手极具时代特征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们对港台剧、引进剧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这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充满家族勾心斗角的家族伦理剧情以及现在依然在港台剧中常见的商战戏码。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当时中国的新兴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让观影者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厅。
当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顾到80后、90后这些主流观影人群的怀旧情怀的。周杰伦,就是编剧和导演送给他们最大的怀旧大礼。周杰伦的歌曲随便哪个80 、90后都能唱上几首,那时的人们想到周杰伦,就是略带忧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对于学生们而言,周杰伦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个纪念碑,在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他们懵懂时期对爱情、音乐的理解,嘻哈风格也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当片中前奏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伴随着影片的画面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那些曾经在自己懵懂时期经过的他、她。
“夏洛”就这样以他独特的诠释,带着观影者一点点回忆他们的青春疯狂岁月,而徐峥导演、编剧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视金曲带领大家走近那个曾经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向往的HongKong。
二、对香港影视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认为,徐峥将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献给了香港经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过、钟情于香港电视剧、电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忆的歌曲,这些歌曲让观影者伴随着香港本地的画面和粤语,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四大天王、劲歌金曲的时代。在本片题目出现之前,男女主人公徐来和杨伊青涩的爱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香港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两个人在剧中不停地换著香港影片的海报。而《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就成了两人大学爱情生活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歌词和曲调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现两个人浓烈的爱情,导演用这首歌配合著两位演员的表演,将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带回了他们的初恋时代。紧接着由于杨伊的离开,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现在徐来的视线里,蔡波的付出感动了徐来,两个人结婚过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这部分,徐峥用了谭咏麟的《谁可改变》,这首歌就像是叙述徐来和蔡波的故事一样,日久生情、顺理成章、平平淡淡、白头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恋和婚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一生爱情的写照,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不顾一切的爱情,然后在进入婚姻之后回归平淡。影片的片头部分则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导演就这样引领观影人走进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现让观影者回忆起了一个充满热血和兄弟情义的时代,这首歌就是陈小春演唱的《乱世巨星》,也许很多人对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响起,80、90后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系列影片《古惑仔》,这个系列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对很多热血青年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里面的歌曲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义。
影片很多影视金曲的应用是为了迎合影片突出节奏感,并制造环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绝再玩》《真的汉子》都是运用在长镜头或男主角的运动过程中,这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不仅仅可以让观影者回忆过去,还可以将观众通过音乐和香港老街的画面带入到剧情中,促使观众将自己融入剧情。
三、影视金曲――一个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实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过音乐来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乐,与《夏洛》和《泰?濉凡灰谎?的是,贾樟柯用观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画面和人物配合音乐向人们传递著对故乡、故人的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影片中《go west》这首迪厅音乐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伴随着这个音乐跳舞,影片结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个人在老家跳起了当年的舞蹈,就像贾樟柯本人说的一样:“他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有一些解读会过度的诠释这首歌,但是我觉得他能代表时间和漂泊。”贾樟柯用诸如此类的插曲像人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触及观影者内心深处的那些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开始通过音乐怀旧,其实原因并不难猜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注意,当人们放松思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时间和人,然而电影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追忆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观的画面和故事内容不能够叙述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和时间轨迹,然而影视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将画面和观影者融为一体,观影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可以回忆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如果说画面是在叙述故事,那么加入了这些音乐之后,观影者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将自身故事带入其中,毕竟歌曲相比较画面更加的宽泛,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在结合画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样,那些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的事情一点点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这些画面对于观影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绪的抒发,是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在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和美好。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也好,音乐也罢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影视主题音乐、插曲以及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都诉说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经历,时隔多年,也许这些画面、歌曲早已经被人们淡忘,当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一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于观影者而言,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尘封了多年的箱子,让人们带着眼泪回忆曾经的种种,珍惜现在。
<<<下页带来更多的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作为文化传播手段之一的动画电影,已经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影视文字,同样不能免疫于全球化的潮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浅析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表现 》
[摘 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特别是动画电影的产生,为现代人们的生活留下了无数的 艺术享受。从美国动画电影到日本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代表的动画产业以及中国刚刚起步的动画电影,都离不开色彩元素的表现。本文从多个色彩角度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更加体现出了色彩在动画电影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色彩;动画电影;表现
当我们在电影院观看动画电影时,无不对这些创作者的作品赞叹不已,拍手叫绝。那又是什么吸引著每一位观众,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呢?是听觉 语言和视觉语言共同造就而成,色彩无疑是动漫电影视觉语言元素的编码和造就者。自然界中离不开色彩,生活中离不开色彩,现代动画电影同样更加离不开色彩。
动画电影自从成为电影的一大门类后,完成了从黑白二维无声片到立体音效三维彩色动画片的逐步演进过程,到了今天,色彩成为动画电影中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色彩为动画电影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场景 环境的氛围、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动画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表现作用。
现代 社会是科技、资讯高速发展的时代,动画电影更是每个国家资讯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但是每个国家又有着自己的地域风格、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自己的技术水平,这都通过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本人将对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表现作出以下分析。
一、动画电影与实拍电影中色彩的不同表现
实拍电影受自然环境、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色彩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动画电影则不同,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场景布局任意发挥。实拍电影中的色彩表现,是通过摄影机的移动,来客观记录景物和角色活动变化的,也就是说,这种拍摄方式要求遵循,自然的光影法则和色彩变化规律,其色彩表现是现实生活中色彩的真实写照。
当然,同样实拍电影中也有许多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素的典型例子。例如,国产影片《红高粱》《英雄》等;国外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当中所表现的,整部影片中始终是黑白画面处理,只有在集中营中出现的犹太小女孩,画面处理成了穿着红色衣服,非常鲜明突出,让观众突然觉得有了希望同时又感觉到了德国纳粹的血腥,这里的色彩主观处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法国影片《天使爱美丽》中,愉快的色彩画面处理,也掺杂了主观色彩的表现方法,充分烘托出了法国人天生向往浪漫、美好、轻松的生活场景。虽然以上提到的几部影片多少都在色彩处理上做出了夸张,但是它还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束缚。
动画电影在色彩处理上就更加自由,不守拘束,可以天马行空,因为其中的色彩都是创作人主观设计出来的,通过逐格拍摄的手绘画面,或者是电脑制作的二维、三维影像,来完成更大的表现过程和想象空间。可以通过色彩处理对每部动画电影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最大的夸张;对场景进行最细微的描绘,最有利的烘托、渲染;为人物感情、 心理变化、剧情发展做出到位的铺垫。例如,动画电影《狮子王》中辛巴、丁满、鹏鹏一起生活、共同长大的场景处理,橙色的辛巴、黄色的丁满、红色的鹏鹏分别在变化中的紫色调、蓝色调、绿色调背景中出现,寓意著在这段日子中它们的生活是快乐的、安逸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冲突情节埋下了伏笔。
二、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视觉平衡
视觉平衡指的是在动画电影中,色彩在镜头移动时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化,所要达到的给观众留下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最典型的例子:中国早期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当中,天神马监军与孙悟空的一段打斗场景,马监军和孙悟空穿的都是红色的衣服,在白蓝色的天空下非常醒目。在整个场景的色彩处理中,马监军刚出现的时候盛气凌人,但是最后被孙悟空打败,其色彩面积由大到小,位置由上到下地变化处理,而孙悟空的色彩面积处理是由小到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充分反映出孙悟空的英勇和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从而也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心理要求。
再如中国动画电影《宝莲灯》中,二郎神发怒时制造的火山喷发的画面,岩浆从中间位置喷发出来,从远到近流向最下方,直到最后充满整个画面,其色调变成一片火红。象征著大灾难已经到来,从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力,心理上构成了一种同情感和恐怖感。
三、色彩情感在动画电影中的 应用
色彩情感一般都会表现在色调上,不同的色调处理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何处理好色调来表达设计意图,成为动画电影中重要的技巧之一,下面就对几部经典的动画电影进行分析。美国音乐动画电影《幻想曲2000》,一段音乐故事中描绘著象征生命的女孩与代表黑暗势力的火山抗争的故事。当春天到来时,万物慢慢苏醒,画面整个充满了淡绿色,颜色随着女孩在空中飞舞慢慢扩大,随着音乐的欢快节奏,女孩制造了无数美丽的鲜花,颜色更加丰富了,变得五彩斑斓,女孩的心情很是舒畅、愉悦。但是就在这时,她飞到了火山口处,色彩顿时变成灰黑色,气氛变得阴森、恐怖,突然之间一双火红的眼睛睁开,火山喷发了,霎时间整片绿色大地变成了一片火海,也把整个剧情带进了 *** ,过了一会儿镜头直接切换成灰色调,死气沉沉,万物没有一丝生机,观众的心情也会随之进入最低谷,在找那个女孩的身影,悲伤的女孩慢慢出现,唤醒了一棵将要死亡的植物,立刻色彩又有了生机,从淡绿色到深绿色,再到五颜六色,绿色填充了整个画面,森林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勃勃。色彩变化随着剧情的波澜起伏在不断地变化,可想,如果没有这些色彩,其中的精彩剧情又该如何展现。
在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指派托塔李天王李靖带领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时,把花果山团团围住的时候,整个画面色调由原来的明快,变为灰暗,阴影从天而降,阴云中出现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天兵天将,哪吒三太子与托塔李天王李靖气势汹汹地出现在画面的中央。从情感上表现出了 *** 派的气势和势力之强大,从而在心理上给观众造成了一种压抑感,让人不得不为孙悟空捏把冷汗,观众情绪随着剧情变化而紧张起来。
四、色彩对比在动画电影中的体现
色彩有了对比才有了层次,才丰富了画面。绘画离不开色彩对比,设计离不开色彩对比,同样,动画电影也离不开大与小、多与少、明与暗、远与近、冷与暖、轻与重、粗糙与细腻等一系列色彩对比关系。我们要用对比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才会发现自然界中的色彩真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比主要指的是,运动画面中的色彩平衡及其和观众在心理上产生的相对感受,所研究的范围也是指在一定的环境、空间里,运动画面所需要表现的对比关系。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视觉效果,来达到电影所需要刻画的人物、景物、场景物件的性格特征和气氛烘托。没有色彩对比,动画电影也就变得苍白无力,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
如美国动画电影《埃及王子》,在埃及王子逃亡的一组镜头中,用的就是色彩对比关系,从而表现出时间的过渡。色调从黄绿色的沙漠到黄色、再到橙色、到红紫色、蓝紫色、蓝色。色彩对比由暖色调逐渐过渡到冷色调,同时也表达出埃及王子在逃亡过程中的艰辛和时间的漫长。在电影当中更为典型的色彩对比情节是,运用黑色、蓝色与橙色的补色对比关系,来表现其中人物的人性分裂。同样是
一个人,面部色彩一半是蓝色代表着邪恶、非正义的一面;另一半面部色彩是橙色,代表着正义、光明的一面。最后蓝色与橙色分离,同样也预示著正义与邪恶的分裂,各奔东西。 在日本导演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电影一开始的一组色彩对比画面,小女孩千寻和父母,从阳光明媚的树林慢慢走近一个城门里,色彩由明快变得晦暗,使得整个故事节奏变得紧张、神秘起来,也预示著千寻的一段奇妙旅程即将开始。在美国动画电影《小马王》中,小马王被关进火车里的一段剧情中,悲伤的小马王在经历一段幻境画面时,运用黑、白色相互交替的手法,在白雪茫茫中化成驰骋的白马,再在深色背景中飞奔,充分体现出小马王内心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暗示着它并不甘于现状,想改变它的命运的态度,观众的情绪也被这一场场画面的交替所感动。
五、色彩调和在动画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有了色彩对比就需要色彩调和来调节和满足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故事情节的波动起伏变化。色彩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做有秩序、协调、和谐的组合,能够使人产生愉快、欢喜、满足的感觉。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调和所研究的范围是指,在一定的空间 环境中,如何运用画面的色彩调和,来达到观众在 心理上的愉悦。当然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调和与前面所提到的色彩对比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对比就没有调和。从美学角度分析,凡是美的事物总是和谐的、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就是构成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的基本法则之一,在统一变化中达到和谐是任何对比、矛盾画面最后处理的归宿。
我们在进行动画电影制作时,也要考虑到角色在画面中的色彩、大小、远近、动静等对比关系如何协调。如在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四海龙王为了报复到处危害百姓时的一组镜头,火红色的龙王在深蓝色的大海背景下,面积由大到小,直到最后占据整个画面,表现出了龙王的个性霸道、可恶,同时从面积调和的角度分析,从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但是,由于画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总体感觉上色彩是平衡的。还有在小哪吒出世的一组镜头中,整组镜头都是暖色调,只有在莲花瓣上出现一些紫红色,在整个暖色系里面加入少许冷色呼叫以调和,再加上全景中有穿冷色衣服的仆人做陪衬,更加显得小哪吒形象可爱、活泼。再如,龙王在对待人们上贡时的一组场景,画面全都是冷色调,这与龙王的无理、傲慢个性相互统一,更加体现出了它的可恶一面。但是在画面中偶尔也会出现面积较小的暖色加以调和,使得观众的视觉不至于太过疲劳,起到了点缀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色彩理论的方方面面在动画电影中的表现做了一系列的剖析,这就说明想让每一部动画电影无论从电脑特效,还是美学角度都达到很高的境界,色彩创造出了视觉与 艺术的完美结合。当前对比国内外动画产业,中国动画市场还有很大的 发展潜力,这就需要我们作为一名设计专业 工作者去思考,如何在今后能够加入到国内动画产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比较 》
引言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关系,高科技影像制作手段的发展给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融合。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区分
在这里我之所以用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种浅显的称呼来区分二者的关系是有原因的。我国在电影种类的划分上分出了四大片种,它们分别是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以及科教片,可见动画也是归属于电影范畴内的。在其它的国家里也有把动画片算在故事片范围之内的,比如像美国就把电影分为纪录片、故事片和先锋派三种,而动画片就包含在故事片当中。他们之所以这么划分的理由是从二者的本质上来讲的,因为一般的动画片和故事片都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影片,所以这么划分也不无道理。其实电影分类并没有一个什么明确的标准,只要是在道理上能讲的通,怎么分类都是可以的,所以本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在影片种类划分上而产生的歧异,就直接用了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两种浅显易懂的称谓来区分二者的关系。在过去我国一直把动画电影作为美术范畴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片”一名由此得出。虽然动画艺术在视觉元素中借鉴了好多美术上的东西,但是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一样也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的一门艺术。动画电影所具有的这个本质特征恰恰就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动画艺术还是应该归纳在电影范畴内作研究并找寻其规律。然而动画电影在电影范畴中无疑又是极特殊的一份子,因为其在制作手段上与实拍电影迥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关系说成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我们得在“电影”这个大家庭下,来分析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对本质相同外貌却迥然各异的亲兄弟。
一、动画电影与实拍电影之间的异同
1、本质上的异同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都是电影范畴中的不同片种,二者都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的一门艺术。这使得二者在电影的基本理论上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想在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的蒙太奇理论、电影的摄影以及电影的声音等这些电影最基本的元素去比较二者的不同是行不通的,必须得回到二者如何不同的出发点,也就是在制作手段上来进行比较。二者的制作手段恰恰就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在下文就重点论述一下二者究竟有何本质的不同。
2、关于逼真性的异同
实拍电影在视觉表现上所呈现的逼真性是动画电影或其它艺术手段无法企及的,这种逼真性主要是外在的逼真性。实拍电影在视觉表现上所呈现的逼真性包括两点:一是能够纪录现实的人和事物,二是还纪录了现实的人和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所以这种逼真性使其它的艺术手段只能望其项背。动画片是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间接记录了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人物造型、环境空间造型等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造型,只不过是经过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来加以表现。动画电影还是反映了一定的生活本质,所以说动画电影和现实比起来其在画面上是不具有逼真性的,但是其在表现内容上却是具有一定的逼真性的。画面的逼真性就是实拍电影和动画电影二者最大的不同之一。
在动画电影中还有一类叫做真人实拍动画电影,在逼真性这个问题和实拍电影也存在一定的不同。首先,从制作手段上来说,实拍动画用的是逐格拍摄手段或者是抽帧的手段来完成的,运动上呈现给人的是一种非自然的运动频率,让我们感到并不逼真,但这却是实拍动画所追求的运动方式。其次,从实拍动画的表现内容上来说,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行为或动作,主要就是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看似荒诞的内容,不是去刻意追求实拍电影所具有的那种逼真性的艺术形式。
3、关于假定性的异同
1.实拍电影在视觉表现的逼真性上具有假定性。这一点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画面展现的最终不过是现实的影像,而绝不是现实本身。就拿贾章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来说,通过这部影片反映了一群人的生活状态,绝非韩三明本人。视觉上虽然很逼真,但是这种逼真性上就具有假定性。第二个方面,画面展现的立体空间和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幻觉。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立体空间是一种光影营造出来的假象,电影银幕本身就是只有高和宽二个维度的平面。电影上的运动就是通过一帧帧静止的画面进行快速播放而产生的幻觉,是具有假定性的。
2. 蒙太奇将现实的连续时空分切后重新组合,形成了电影时空,这种时空是虚拟的假定时空;蒙太奇连线静止的形象所形成的运动感是假定性的运动感,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在蒙太奇上的运用是完全相同的。
3. 镜头角度和景别的选择等的运用,渗透著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在这一点上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是手段不同本质相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4. 声音与画面的部分结合方式是打破现实中视听逻辑的非现实性结合,在这一点上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也是相同的。
5. 银幕形象、故事结构、感情意境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的选择、提炼以及个性化的创造,并受样式和风格的制约,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也都具有这一特性。
6.动画电影比起实拍电影来说在这方面还多拥有了一种假定性——高度假定性。
虽然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但是,由于现在的高科技影像制作手段的发展使得实拍电影和动画电影相互融合的元素越来越多,这让我们不得不去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下面我们就从几部电影中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二、 高科技影像制作手段的发展使得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相互融合
1、 高科技影像制作手段的发展而带来的改变
过去的实拍电影在对非现实一类题材的选择上是很谨慎地,因为非现实题材在实拍电影中光靠道具是很难完成的。但是高科技影像制作手段极度发达的今天使得电脑动画技术也融入到了实拍电影中,例如《阿凡达》、《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罪恶之城》等。电脑动画技术在其中的大量运用,才使得这些非现实的幻想题材随处可见、天马行空的想法得以实现,这就是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对于实拍电影的帮助之处。既然这种以动画形式出现的角色和场景大量的出现在实拍电影中,那么我们该怎么定位这些电影是实拍电影还是动画电影抑或二者兼有?
第一种情况就是上面举例的那些片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在它们每部片子里都大量的运用,但是电脑动画技术没有发挥自己的高度假定性的特点,而是配合实拍电影去追求逼真性,努力营造一种逼真感,使其能融入到实拍的部分中去。所以这种型别的电影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应该归类到实拍电影中去。电脑动画技术只是作为后期手段,去辅助片子的完成其实拍中无法完成的具有逼真性的画面。
第二种情况就是像《黑暗扫描器》这类的片子。虽然这类的片子在一开始是用了实拍的方法拍摄的,但是经过了后期的处理和修改,其在画面上呈现了动画的风格,也就是在画面上追求的是一种高度假定性。所以这类的片子还是应该划分在动画电影的行列里。
第三种情况就是像《加菲猫》以及《精灵鼠小弟》等这种实拍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型别的电影,他们既发挥了实拍电影的逼真性的特点,也不避讳动画电影高度假定性的特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
高科技影像制作手段及其发达并且还在继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了太多得惊喜。未来的电影究竟是能发展到何种地步,已经是我们不敢想象的了。
结论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对“兄弟”一直在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发扬著自己的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汲取对方的养份,使得现今的电影制作手段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二者之间不管怎样的融合,二者各自的特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实拍电影追求的是逼真性,动画电影并不追求逼真性而是去发挥自己的高度假定性。这就是二者在本质上的不同。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