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目录、正文的格式、字体、字型及字号要求
1)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标题:居中,4号宋体加粗;
摘要正文:小4号宋体字,限一页;
关键词:3-5个,中间用“逗号”分开,小4号宋体加粗。
2)目录
目录标题:居中,三号宋体加粗
目录内容:内容包含正文一、二级标题、参考文献标题、致谢标题、格式小四宋体,倍行距(限一页,需要时可调整行距),要求页码正确无误并对齐。
3)正文
正文及标题格式要求:
标题级别 层次代号 字体
一级标题 一、 宋体三号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 (一) 宋体小三号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 1、 宋体四号加粗(缩进2字符)
四级标题 (1) 宋体小四号(缩进2字符) 正文 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
4)参考文献、页眉
参考文献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另起一页;
参考文献内容:宋体五号(首行缩进2字符);
页眉从正文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并在下方加一横线。 奇数页的页眉书写: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届毕业论文
偶数页的页眉书写:论文的题目,如:浅析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 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摘要、目录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无需页码。
5)致谢
1、致谢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另起一页
致谢内容: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字符)
2、段落及行间距要求
正文段落和标题一律取“倍行距”,参考文献为单倍行距。(为排版美观的需要可对一部分的文本行距作微调)
3、页面设置
页加距:上下左右均为,装订线,装订线位置左。
(要求依据: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和模版。 要求条目按论文撰写顺序排列。)
【论文字数:从“摘要”开始至“致谢”为止,不少于10000字。】
一、封面
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3、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
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8磅
5、关键词: 四号宋体,加粗。 词3-5个, 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 Times New 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 四号 加粗。
词3-5个,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500字左右, 小四号宋体, 行距:28磅
七、章节
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 标题 小二号黑体 加粗 居中。
节: 标题 小三号黑体 加粗 居中。
一、 一级标题序号 标题四号黑体 加粗, 顶格。
(一) 二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顶格。
1. 三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缩进二个字。
(1) 四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缩进二个字。
① 五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缩进二个字。
八、结束语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300字左右, 小四号宋体, 行距:28磅。
九、致谢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小四号宋体, 行距:28磅
十、参考文献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8—10篇, 五号宋体, 行距:28磅。 十一、附录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英文内容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单倍行距。
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内容五号宋体, 行距:28磅。
十二、提示
【页边距设置】 上,下,左,右。
【页码制作】 视图 页眉页脚 自动图标集 选中 第X页共Y页。
【28磅设置】 格式 段落 行距固定值 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
1. 页面设计
上边距:3cm,下边距:,左边距:,右边距:,页脚:. 中英文摘要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摘要(三号黑体居中)
首行缩进打印内容(小四号宋体,倍行距)空一行
[关键词](三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两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分开。 注: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合打一页。通常有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题目(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空一行)
Abstract (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写英文摘要
空一行
Keywords: (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2. 目录
目录(四号黑体)
空一行
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采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
注:应该用插入目录的格式添加目录。首先设置各章节标题为各级“标题”格式,然后在目录页“插入-引用-目录”。正文修改后要更新目录。
3. 正文排版要求
正文部分全部使用倍行距,每页须加“页眉”和“页码”
页眉为“山东工商学院2014届毕业论文”,宋体,五号字,居中5. 各级小标题
小标题采用一、和(一)和1.和(1)的格式。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一号标题(一、)用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后文另起。
二号标题((一))四号黑体加粗排版,前空两格,后文另起。
三号标题用( 1. )小四号宋体排版,前空两格,后加句号。与正文连排,后文不必另起行。
注:单独成行的标题后面一般不加句号等标点符号6. 表格和图
正文中表格基本要素要完整,并尽可能简单明了、美观。表格要有表头(居中,加粗),表头(标题)不要太长,原则上不超过表格宽度,超过时要回行,表注也如此。
表格通常采用三线格形式(见表1)。表头、表注和表格内文字为5号字体,如果内容太多也可设定为小五字体,表格内文字应为单倍行距、居中。
文内表格要连续编号。表格要和正文适当分开。表头和前面正文之间空一行,表后和正文间之间空一行。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是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对所从事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完整表述。为加强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质量,制定本规范。
一、论文的结构要求
论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索引关键词、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1.论文标题。
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符合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论文标题应能体现报告的核心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论文标题不超过25个字,不设置副标题,不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
2.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报告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拟定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
3.索引关键词。
索引关键词是供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工作报告《毕业论文格式》。
4.目录。
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和所在页码。
5.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绪论作为论文的第一章,应综合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说明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情况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主体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字。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
6.后记。
主要是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导师和对为毕业设计工作、论文撰写等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尽量简洁明了。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毕业设计工作中取材的广博程度。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报告等不列为参考文献,又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准确的网页地址。
8.附录。
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对论文确有作用的材料(如外文文献复印件和中文译文、公式推导过程、较大型的程序流程图、较长的程序代码段、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制成论文的附录。
二、打印要求
论文必须统一打印。使用标准16开打印纸,页面上、下边距各2厘米,左右边距各2厘米(论文所附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及计算机程序段清单等除外),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
1. 封面
2. 内容摘要。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内容摘要不设页码。
3. 索引关键词。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索引关键词:”开头(黑体加粗),后跟3-5个关键词(字体不加粗),词间空1字,其他要求同正文。
4. 目录。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二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也不设页码。
5. 正文。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论文标题为标准二号宋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论文一级标题为标准三号黑体字,左起空两个字打印,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二级标题为标准四号楷体字。
2013届毕业生,现将有关毕业论文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为规范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特制订《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教师须按照本《规范》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学生须按照本《规范》要求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规范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结构
(1)中、外文摘要 扼要叙述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表述清晰。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4个为宜,每个词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一词在6个字之内。中、外文关键词内容相对应。
(2)目录:详细列出毕业论文(设计)引言、章节、一级标题,标明页码。
(3)正文 (理工等类)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含技术经济论证)、结论或总结。
选题背景:说明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的理由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真实反映研究过程,论理正确、论据充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准确。
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结论和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注: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
(4)参考文献:列出与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的文献,按标准引用格式书写。
(5)致谢:简述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给予支持的老师和同学。
(6)附录 包括与论文有关的非必要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计算书、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
2、工作量要求
(1) 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应少于10000字;
(2) 原则上查阅文献10篇以上。
3、排版基本要求
(1)目录格式
格式如下:
(2)正文撰写规格
① 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② 标题
论文题目:
论文的题名,用黑体、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章节标题:
论文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4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如:
1 材料和方法(一级标题4号黑体)
试验材料(二级标题小4号黑体)
(正文5号宋体)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三级标题5号黑体)
仪器和药品
③ 正文字体及页眉、页脚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右(3磅);单面打印时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双面打印时页码分别按左右排在切口一侧。
物理量符号和数学变量的外文字母采用斜体,计量单位的字母采用正体,其他内容的字母采用正体。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
④ 图纸、图表要求
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图纸、图表布局合理,整洁,线条粗细均匀,标注规范,注释准确;工程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其他详细要求见附文。
(2)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文稿真实和广泛的科学依据,体现文稿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方便读者检索和查考相关资料,文稿应按规范著录相关参考文稿。参考文稿的著录通常采用顺序编码制或著者一出版年制两种方式。本《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在正文中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文字的右上角[]标明参考文献的序号,正文后按引用顺序编制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与正文中[]的序号一致。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选择项)
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
(3)毕业论文(设计)封面设计
封皮须使用学校指定纸张和样式。
二、基本规范要求的执行
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及答辩小组,负责组织对本单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规范要求进行审查。
2、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规范要求的审查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完成,审查合格者经指导教师签字后方可参加答辩。论文不符合本规范要求者,应要求修改,直到达到要求才能参加答辩。
3.学生参加答辩应提交经指导教师审阅并装订好的论文或设计说明书。
论文成稿之后必须要胶装成册,一式3份!
中文题名
(二号宋体)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题名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为便于数据库收录,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作者姓名
(小四号仿宋体)
作者单位(包括英文摘要中)
(小五号宋体)
(如果作者为两位以上,之间用","隔开如果多个作者为不同单位时,应在作者姓名上打上角标以区别,作者通讯地址应为详细的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和e-mail地址,必须用全称标注,不得简称。在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如作者为两位以上,应指定联系人。)
中图分类号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组成的分类表。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论文进行中图分类的。)
中、英文摘要
(五号楷体)
(摘要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传达重要的可检索信息,其主要内容包括被报导的研究项目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要用英语清楚、简明地写作,内容限制在150~180个英文单词以内。)
关键词(5号楷体)
(关键词是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论文中寻找文献,特别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论文应提供关键词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在审读文献题名、前言、结论、图表,特别是在审读文摘的基础上,选定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项取列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对于那些反映新技术、新学科而尚未被主题词表录入的新名词术语,可用非规范的自由词标出,但不能把关键词写成是一句内容"全面"的短语。)
正文(5号宋体)
文稿正文(含图、表)中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gb3100-3102)。对外文字母、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易混淆的字母应书写清楚。
文稿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一级标题(小4号黑体)形如1,2,3......;二级标题(5号黑体)形如: 1,......; ,......; 三级标题(5号宋体)形如: , ,......引言或前言不排序。若论文为基金项目,请在文章首页下角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图表要求
文中的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小5号黑体),并随文出现,图要精选,一般不超过6幅,请看具体要求。若图中有坐标,要求用符号注明坐标所表示的量(斜体),单位(正体)。若有图注,靠近放在图下部。照片应选用反差较大、层次分明、无折痕、无污迹的黑白照片,或提供*.tif格式的电子文档(分辨率不低于600线)。作者应自留底图。文中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祥见示例)(不划竖线)。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用符号),若单位相同可统一写在表头或表顶线上右侧。若有表注,写在表底线下左侧。表中重复出现的文字,不可用"同前"、"同左"等表示,必须全部重复写出。
参考文献(小5号宋体)
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列出的应确实是作者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或协作成果,应征得有关方面同意,以脚注方式顺序表明.参考文献选用顺序编码制,按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每条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人,后加“等”或“et al”,作者之间用“,”隔开.外文作者或编者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且省略“.”。由于ei信息部进行收录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仅指英文)的录入工作,所以在稿件中参考文献中文期刊论文按中、英两种文字给出(英文参考文献不必给出中文)。
毕业论文书面格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顺序如下:标记、论文题目、作者、学号、专业、工作单位、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组成,其中必须把标记、论文题目、作者、学号、专业、工作单位、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单独打印一页作为封面。
纸张大小:A4、上下页边距为厘米,左右页边距厘米,左侧装订,具体如下:
标记:毕业论文(四号宋)
题名(三号宋)
姓名: 学号: 专业:(小四号宋)
(工作单位,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06级专升本函授)
指导教师(小四号宋)
摘要:(100字以内,小四号宋)
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6个,小四号宋)
正文:(另起一页,小标题加黑,小四号宋)
参考文献(五号宋)
①(五号宋)
②
详见参考范例。
构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姓名: 学号: 专业:小学教育
(厦门市实验小学,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07级专升本函授)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在说明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综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理论,介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操作程序和具体实施,总结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21世纪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纪,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寻找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以适应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明确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说明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末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将成为末来世界的主流。”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科学史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更高达75%。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
可见,21世纪的教育必须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因此加强和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两年来,我校以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班级授课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
………………………………
参 考 文 献
[1]吴毅松.有效性:教学情境的价值回归[J].小学教学设计,2007(1)
[2]朱火寿,陈辉英.抓准教学起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设计,2006(7、8)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L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标题:居中,4号宋体加粗
摘要正文:小4号宋体字,限一页
关键词:3-5个,中间用“逗号”分开,小4号宋体加粗
2、目录
目录标题:居中,三号宋体加粗
目录内容:内容包含正文一、二级标题、参考文献标题、致谢标题、格式小四宋体,倍行距(限一页,需要时可调整行距),要求页码正确无误并对齐。
题目的写法
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
据求臻学术介绍:论文格式字体要求: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装订线),右,,页脚。2.封面格式设置:字体:四号宋体,居中,指导教师签名必须手写。3.题目:中文,三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三号Time New Roman字体, 加粗居中。题目和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4.摘要:(1)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 摘要(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关键词(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2)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置于参考文献后。参考文献与英文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Abstract(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Keywords(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 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5.正文层次格式(关键词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小四号)1.(四号黑体加粗,左起空两格)正文左起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倍) XXXX (小四号宋体加粗,左起空两格,行间距倍) 正文左起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倍) 第三级标题与第二级标题相同6.致谢(正文和致谢之间空一行,小四号)致谢(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中文小四号宋体,英文小四号Time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单倍)7.参考文献(致谢和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小四号):参考文献(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 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1895年,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它的几个主要部门--牛顿力学、热 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和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在应用上也取得 了巨大成果。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了,以后的任务无非 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而已,没有太多的事情好做了。 正是由于X射线的发现唤醒了沉睡的物理学界。它像一声春雷,引发了一系列重 大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 的序幕。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孔脱返回德国,并先后到维尔茨堡大学及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923年2月10日因患癌症在慕尼黑逝世。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X射线的发现。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将管子密封起来,以避免干扰,第一次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他以严谨慎重的态度,连续六星期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们所知的新射线。1895年12月28日伦琴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伦琴由于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年的物理学奖。1895年9月8日,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一束电子流组成的。当位于几乎完全真空的封闭玻璃管两端的电极之间有高电压时,就有电子流产生。阴极射线并没有特别强的穿透力,连几厘米厚的空气都难以穿过。伦琴用厚黑纸完全覆盖住阴极射线,这样即使有电流通过,也不会看到来自玻璃管的光。可是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镀有一种荧光物质氰亚铂酸钡)上开始发光,恰好象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密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 作为一名有杰出成就的德国科学家,伦琴品德高尚,对荣誉和金钱极为淡漠,1901年12月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取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不仅拒绝在授奖典礼上发表演讲,而且谢绝了各种盛情邀请,迅速回到德国,将5万瑞典克郎的奖金全部献给沃兹堡大学作为科研费用。许多商人想用高价购买X射线的专利权,牟取暴利,巴伐利亚的王子甚至以贵族爵位来笼络伦琴,然而都被一概予以拒绝。伦琴将X射线的专利权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让它为全人类服务。 当然X射线的最著名的应用还是在医疗(包括口腔)诊断中,另一种应用是放射性治疗。在这种治疗当中X射线被用来消灭恶性肿瘤或抑制其生长。X射线在工业上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勘测潜在的缺陷。X射线还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从生物到天文,特别是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他独自研究,他的发现是前所未料的,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追踪研究,而且他的发现对贝克雷尔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的。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尤其是关于量子问题的研究,他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现代物理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4年11月,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著名的物质波理论,并指出电子的波动性.这一理论为建立波动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这一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也使他成为第一个以学位论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1923年9月至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辐射——波和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物理学——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以及费马原理》。在这几篇短文中,提出了现在称为“德布罗意波”的思想。1824年,在题为《量子理论研究》的博士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出的相波理论,并于同年11月27日在佩兰的主持下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
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第五届索尔维物理会议
第三排:奥古斯特·皮卡尔德、亨里奥特(en:E. Henriot)、保罗·埃伦费斯特、爱德华·赫尔岑、顿德尔(en:Théophile de Donder)、埃尔温·薛定谔、维夏菲尔特(en:E. Verschaffelt)、沃尔夫冈·泡利、威纳·海森伯、福勒、里昂·布里渊,第二排:彼得·德拜、马丁·努森、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亨德里克·安东尼·克雷默、保罗·狄拉克、阿瑟·康普顿、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尼尔斯·玻尔,第一排:欧文·朗缪尔、马克斯·普朗克、玛丽·居里、亨德里克·洛伦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朗之万、古耶、查尔斯·威耳逊、欧文·理查森
详见
这个问题还是得拿数据说话,外网上早有统计,但是诺奖并非一个文章讲的没明白,一般是一系列文章,但总有一篇开创性的“奠基文章”,也就是概念或理论被第一次提及的文章。以下横轴为奠基文章数量。
诺贝尔 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和。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cancer))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和,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和)。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自然》杂志应该非常权威吧。可是日本一个诺奖获得者统计了历年来在《自然》杂志上收录的论文。发现其中约90%的论文有问题。这说明科研是在不断进步的。有的科研结果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水平发现不了。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科研太超前,以至于当时的权威的都理解不了,所以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也正常。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和。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的成功也是来自于他对习惯的运用.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就是把这些美德化为习惯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兰克林在79岁时,把自己的一生记录在了自传当中.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富兰克林花了整整15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来自于这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对习惯的控制.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事实正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你也许听说过“林旺”的故事. 林旺是一只小象,它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放进了动物园,鼻子被一根链条拴在了木桩上. 有一次,林旺想挣脱铁链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没想到用力过猛,铁链把鼻子挣得生疼.“哎呀,这条铁链太牢了!”林旺含泪舔着自己流血的鼻子,心想:“我这头小象是挣不开这条铁链的.” 半年后,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转转,一挣链条,又把鼻子挣得生疼,它又想:“我这头小象是挣不开这条铁链的.”经过两次的失败,林旺再也不敢去挣那条铁链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旺长成大象了.这时候的林旺完全可以挣脱铁链到外面潇洒走一回了,但是,经过前两次的失败,林旺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不可能挣脱这条铁链的,它再也不想到外面去玩了.终于,林旺老死在象房里了,直到死,林旺也没有实现潇洒走世界的愿望. 可见,习惯决定了林旺的一生碌碌无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他们对阳阳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当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时候,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阳阳接到家中,对阳阳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 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年龄2岁3岁3岁半4岁4岁半5岁5岁半6岁习惯计数能力规则意识观察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观念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讨论产权的法律界定的论文,构筑了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成本问题》体现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有影响,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科斯定理的提出从而解决了私人解决外部性的这条途径。
在研读《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对这一问题体会更加深刻了。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所述的就是“外部不经济”的情况。
对这种情况,传统的经济学分析遵循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关于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之间的差异的例子,抓住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矛盾,得出了要排烟的厂主应赔偿损失,或对他课征“庇古”税,或令他迁走的纠正办法。
而科斯认为,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由于甲损害乙,所以应该制止甲的传统做法,错误地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种外部效应问题具有相互性,又称不兼容性。
2001年,日本为提高国内科学水平,提出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50年内要拿30个诺贝尔奖”。
从2000年开始,在此后的19年内,日本一共获得19个诺贝尔奖,平均是按照一年一个的节奏稳步进行,完成率接近三分之二,照这个速度,“50年30个”目标,几乎已没有悬念。
日本诺奖获得者名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个个都是奇人。
比如今天讲的这位日本学渣大叔,他大学时经常挂科留级,工作后是一家公司的底层研究员,拿着寒酸的薪水,穿着最土的衣服,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这样一个不知上进的上班族,却是日本人崇拜的“国民偶像”,长得也不帅,也不会唱歌,更不会演戏,他凭什么?
田中耕一
他是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
平淡、碌碌无为的学生时代
1959年8月,田中耕一出生于日本富山市,他的童年很不幸,父母相继因病去世,他被送到叔叔家做养子。
田中耕一的叔叔是一个木匠,每月工资不高,一家人过着简朴平淡的生活。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让他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田中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用中国的古语来说:一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长大肯定没出息。
他总喜欢自己玩,受叔叔职业的影响,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总喜欢自己组装木方,还有一次,他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大人们都惊叹不已,认为这个孩子脑袋真灵活。
田中耕一
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是化学课,因为化学老师经常带他们做实验,并鼓励学生们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即使做错了,也无所谓。
多年之后,田中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过这位老师,他认为这件小事对他的学业帮助很大。
后来,田中考入了日本排名第三的东北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学专业,他所学的专业不仅与化学毫无关系,还因为挂科留了一级。在大学的这几年时光里,他跟咸鱼没有什么区别。
埋头苦干,小失误成就诺奖
毕业后,他希望去大企业上班,因为他是东北大学的毕业生。他面试的第一家公司便是索尼,但很快,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选择接受现实。很快,田中顺利地进入了岛津制作所工作,这是一家专门制造各种仪器设备的公司。
根据他的学历,公司让田中参加开发“质谱分析仪”的项目。什么是“质谱分析仪”?就是用激光测量化合物的分子质量的一种仪器。
作为一线的研究员,田中决定不再做一条咸鱼,只有高中化学水平的他,每天来到公司后,他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甚至将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抛在脑后。
被采访时的田中
田中为了能在实验室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自己拒绝了所有升职考试。日本企业的工资是与职务挂钩的,他的工资可想而知,并没有多少。在入职的几年来,田中一直处于企业员工的最底层,在公司内部,大家都称他“怪人”。
几年之后,公司决定让田中开发用激光对生命大分子进行分离的仪器。当时世界上对中、小分子的分离的技术已经成熟,对于分离分子量超过1000的化合物技术,还有待于攻克。
临危受命的田中误打误撞叩开了科学之门,不擅长化学实验的他,在实验中手一抖,不小心把甘油当成了丙酮醇倒进了钴粉末里,他心想这试剂应该价格不菲,从小便勤俭节约的他担心浪费了实验药品,于是拿起了混合物做实验,结果喜出望外,他居然分离出了分子量超过1000的化合物。
他按照实验中的结果,分析出实验的原理,公司再根据原理设计出了分析仪器。田中虽是误打误撞,但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公司借此申请了分析仪的专利,这让公司后来产生了上亿元的利润,而作为做大的贡献者田中,只获得了11000日元的奖励,约合人民币700元。他的发明极大地推动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
田中对这一发现却满不在乎,只是在一次交流会上口述了该实验的原理。后来,有一位好心的大学教授建议他将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杂志上。如果不是这位教授,田中压根就没打算写论文。
一夜名动日本
在日本科学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当诺贝尔颁奖典礼开始前,国内都要拟定一份可能获奖的名单,名单里写着上榜者的详细资料,在诺贝尔奖公布前就会有一堆记者"驻守"到这些人的家门口,以便第一时间进行采访直播。
在可能获奖名单上连续上榜15年的小柴昌俊,终于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热度仅仅持续一天,接下来公布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位大家从未听过的名字“田中耕一”。
接受采访时的田中
他是谁?化学类的专家没听说过他呀?各大新闻记者开始疯狂的寻找田中耕一。
而田中耕一自己也不知道获奖了。诺贝尔奖海外的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了田中这一喜讯,还特意用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英语水平一般的他,只听懂了"诺贝尔"和"祝贺"两个单词,以为对方是个,只是说了声“谢谢”就挂断了电话。
田中的妻子当时正坐在出租车上,听到广播,她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还波澜不惊地说了句:这人的名字怎么跟我丈夫一样?
同时,媒体也在网上找到了田中的公司:名不见经传的岛津制作所。
大量的记者蜂拥而至,将公司围得是水泄不通。这时田中才意识到,十七年前的论文竟然获奖了。临时被“抓住”采访的田中,还穿着做实验用的蓝色工装。
他一脸茫然的被推上了演讲台,43岁的他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害羞的他憋红了脸才说出一句:如果提前通知我的话,我一定准备一身正装上台。
这时妻子打电话过来询问,田中面对了记者,尴尬的对着话筒说道:我老婆来电话了,我先接一下。喂,老婆,我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呢,有事回家再说。
当记者提问道:“先生,你发明了一种激光方法来确定生物大分子簇。你如何打破这一诺贝尔化学奖的技术难题?”
他大方的承认:我的化学水平有限,只因为当初加错了试剂,误打误撞发现的。
随着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田中在日本火了,他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国民大叔”。公司也为他升职加薪,政府和学术各界都给他颁发各种奖项,而在颁奖典礼之后,田中耕一仿佛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他为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呢?他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拿这个奖!
十六年后,王者归来
2018年,在田中获得诺奖的十六年后,他接受了日本电视节目的采访,在采访中,田中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但比以前更加自信了。
随着采访的进行,田中说出了消失16年的原因,一夜成名的他被名利所困,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获得诺奖。16年来,他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真正配得上诺奖的人。
十六年前获奖后,他回绝了一切的采访邀请,全身心的投入到“血液检测敏感度”的研究中。在十六年的辛苦付出中,他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能提前30年检测出阿兹海默症的前兆,并在网站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面对镜头采访的田中,如今自信满满,他的眼睛里有了光,他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十六载的岁月,让他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配得上诺贝尔奖的学者。
如今,他总算跟自己握手言和。他说:60岁的我,终于能挺直了腰板走路,真好。
目前,我们中国的诺奖人数虽然不及日本,但量变最终将导致质变,每年近数十万的新增科学工程人员,其中一定能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其中也将有最顶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在将来,一定能产生不少诺贝尔级的科学家。
搜一下: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共有几位?他们是?或者没有?
中国科技大学7月27日在合肥举行隆重仪式,授予荷兰Utrecht大学终身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特霍夫特(G.’t Hooft)名誉博士学位。特霍夫特的研究为基本粒子的基础理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因此和导师一起荣获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的同行专家在特霍夫特开创的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与特霍夫特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 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1895年,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它的几个主要部门--牛顿力学、热 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和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在应用上也取得 了巨大成果。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了,以后的任务无非 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而已,没有太多的事情好做了。 正是由于X射线的发现唤醒了沉睡的物理学界。它像一声春雷,引发了一系列重 大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 的序幕。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孔脱返回德国,并先后到维尔茨堡大学及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923年2月10日因患癌症在慕尼黑逝世。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X射线的发现。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将管子密封起来,以避免干扰,第一次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他以严谨慎重的态度,连续六星期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们所知的新射线。1895年12月28日伦琴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伦琴由于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年的物理学奖。1895年9月8日,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一束电子流组成的。当位于几乎完全真空的封闭玻璃管两端的电极之间有高电压时,就有电子流产生。阴极射线并没有特别强的穿透力,连几厘米厚的空气都难以穿过。伦琴用厚黑纸完全覆盖住阴极射线,这样即使有电流通过,也不会看到来自玻璃管的光。可是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镀有一种荧光物质氰亚铂酸钡)上开始发光,恰好象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密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 作为一名有杰出成就的德国科学家,伦琴品德高尚,对荣誉和金钱极为淡漠,1901年12月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取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不仅拒绝在授奖典礼上发表演讲,而且谢绝了各种盛情邀请,迅速回到德国,将5万瑞典克郎的奖金全部献给沃兹堡大学作为科研费用。许多商人想用高价购买X射线的专利权,牟取暴利,巴伐利亚的王子甚至以贵族爵位来笼络伦琴,然而都被一概予以拒绝。伦琴将X射线的专利权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让它为全人类服务。 当然X射线的最著名的应用还是在医疗(包括口腔)诊断中,另一种应用是放射性治疗。在这种治疗当中X射线被用来消灭恶性肿瘤或抑制其生长。X射线在工业上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勘测潜在的缺陷。X射线还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从生物到天文,特别是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他独自研究,他的发现是前所未料的,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追踪研究,而且他的发现对贝克雷尔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