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响彻世博历史的一句名言,也是引导我们走进世博、观察世博、评价世博的一条准线。世博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首开,已经过去了158年。回头细数那些曾经代表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标志既有实物又有理念,都是最早呈现在世博会上,所以叫“一切始于世博”,这说明世博会是收藏、发明、展示、发现的橱窗,是人们零距离交流对话的平台,是探索人类文明的“思想者”,是创新突破的创意源。“始与世博”的理念、创意这些的软体,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文明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当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美好生活,使我们能够共享进步、创新、交流的成果。而这个,也恰恰是世博的宗旨。所以,我理解一切始与世博,这是彰显人类的进取和智慧,一切又回归于社会,回报给世界、服务于人类。这是我发言的主旨观念。世博开始的时候,上海只有8岁,而今天上海是1900万人口的大都会,100年前我们就有这样的梦想,就是上海要举办世博。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这使得2010年的世博又有了那么多“始于”又载入历史的史册,所以我觉得上海的世博是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这次世博会不仅是最大一次发展中国家最大城市的举办,也不仅仅因为园区的面积最大,参展的单位最多,独立的国家馆、专用馆最多,我认为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一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城市这个社会的母体。这一届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全球普遍关注的主题,第一次把城市作为展示的主题,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方式,不能不说是“始于世博”的当代版,也是一次独辟蹊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是大家的共同愿景,也是当今世界需要求解的课题,接下来我们需要追问了求索的是城市怎样才可以使生活更美好?这个后面我觉得有一个潜台词,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还不够美好,甚至于谈不上美好。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城市作为文化载体的形象渐行渐远,这种亢奋的物质愿望,使城市的文化面孔变得苍白而憔悴。另外,过度的开发建设和自诩为“美好”的行为方式,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透支而面临“断供”的挑战。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而得不到修复,人居环境恶化而难以为继。“城市病”的流行,造成了生活空间的压抑,出现效率的降低,天空充满了阴霾,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胁。这样一些情况,都使得城市中人“美好”不起来。这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要在城市的发展中解决,更美好的生活还是要在城市当中寻找答案、探索路径。所以,在城市的变革和创新的实践中,让我们来到城市的人们,不仅能够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美好。所以,我们寄希望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能有精采的演绎。这个主题,首先是属于上海的。当然,也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共同来演绎这样一个主题。一、多元交流和特质文化《国际展览公约》的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的指出,世界博览会是一种展示活动,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所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是展望未来的前景。上海世博会和历届的世博会一样,参展者必将以自己的理念和经验,拿出自己的绝活和奇迹,去阐释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也演进到当代,人们的要求,显然不是城市提供生理的生存条件,而是希望城市能在文化、生态和社会的层面,给予生活美好的滋养,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人文气氛、氛围。当今,城市难以美好起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文化的缺失和特色危机。人类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特别是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这些经典和精品,这里面不乏城市街区的建筑。我们有不少的城市街道、广场、建筑,都列入到了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录。但当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的开放、文化的交流,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流动,和材料技术的通用,大家现在用的材料和技术都差不多了。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越来越趋同,街道越来越相似,建筑越来越一样,这是不是城市的、世界的千篇一律呢?当年梁思成先生曾经指出过,我们现在的住宅区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我想,今后世上的人会不会遭遇到何地为家园,何城为故乡的窘态呢?这是承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是否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城市特色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通过了一个叫《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大概184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通过得非常顺利,只有两个国家反对,其他都同意。这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以色列。据说,美国担心如果签《保护文化多样性合约》,很可能美国文化的输出要受到障碍,所以美国不签,另外一个就是以色列。这个公约里面,确认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是认同这样一个原则的。可以这样理解,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多样性在于差异性,在于各具自己的特质。设想,如果缺乏特质而趋同,没有基因的差异而都是克隆和复制,就不必进行交流和对话了。因为大家都一样,还交流什么?也不需要对话了,也就没有融合和发展。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遴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所确定的原则中,就坚持了一条,希望中国馆能够具有中国特质的,含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学会参与做的技术支撑,所以在遴选方案的时候,我们确定了这样的一个原则。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并没有呈现大家担心的形式的雷同和身份的模糊,从各国提出的方案和现场建筑的主题来看,各个国家馆运用的建筑语言和外观视觉效果,可以说是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很精彩。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研究和解读他的外观所包含的内涵。它的形势所承载的内容及炫技过程中人文诉求和体现。他们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力求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宣誓自己的理念和创意,展示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我们通过零零总总的国家馆,通过建筑这一载体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特质和文化的交流,以及这些建筑所诠释的城市的信心和生活的美好。所以,我觉得这对将来、对上海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笔遗产。中国馆以中国元素,庄重大气的风格,展示了中国发展当中的文化形象。而旁边的卢森堡馆,绿树环绕的小尺度城堡创意,是森林中的呈报,用这个创意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且要表明自己担当欧洲绿色心脏的角色。大有大的气魄,小有小的风韵。澳大利亚馆,墙面使用的颜色,使人想到了澳大利亚充满土著的野性之美。美国馆,显得清丽、脱俗、充满生活气息。风格不一样、表皮不一样,但都那么精采。韩国馆,以韩国的文字作为建筑造型的元素,既表达自己的身份,因为自己韩国人用这样的文字,又体现了文字在各国文化交流沟通当中的重要作用。日本馆,则以蚕寓意中日文化交流。双方都是东方的,都是我们的近邻,但他们的表述不一样。俄罗斯馆,用红、金白相间的塔楼,是俄罗斯的民间舞环舞的建筑版,红、金、白分别代表美丽、繁荣、纯洁,非常具有俄罗斯风情。德国馆是四个不同的变形胆体,组成和谐的主题,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理性的风格。奥地利馆用瓷的外墙,意味着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沙特阿拉伯馆,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和阿拉伯两大文明古国。以色列是两座流线性的建筑相扣。挪威馆用大柱支撑,好像见到了北欧的森林。芬兰馆,取意为冰湖。阿联酋名曰沙丘。巴基斯坦,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古堡。新加坡馆,以流水和花园两个元素,组成了音乐盒的造型,你进入其中,好像在欣赏城市的交响乐。右边的荷兰馆,展示了8字型的欢乐街,可以领略荷兰的街道和风采。瑞士馆,采用可降解的树脂蛋白材料,展示了新技术和材料。西班牙馆也是用了环保的材料,像万千条的柳条编出的柳条框,可以自然通风和采光。我特别想说的是英国馆,很怪,这是一个毛茸茸的另类建筑,有七万根八米长的触须,可以随风飘摇,像有生命的集体。每个彩须,会有随光源变换。这个建筑,怎么可以和英国联系起来呢?和英国有什么关联呢?其实,追求独创的创意,一直是英国的文化趋向和政策引导的重点。所以我觉得它之所以是英国馆,在于他的文脉,这种文脉是英国对文化创意的追求。英国政府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件把广告、艺术品、软件、电脑服务等一共13个行业确定为创意产业行业,鼓励大胆创新。我们看到城市创意的理论方面,世界上有三个最权威的创意理论家,而业界首推的是英国的学者,叫查尔斯兰德里。他的代表作就叫创意城市,都市创新的工具书。他提出,新的都市规划策略方法是什么呢?他说:“检视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思考、计划和行动。探索我们如何可以透过驾驭人们的想象力和天分,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和更具活力”。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文脉。国家鼓励你创意,而且好多理论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所以才能出现这样一个英国馆。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英国馆为什么会出自英国,会代表英国就不难理解了。总体来看,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精采的建筑博览,给我们启示和教益,就是在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当然也包括城市文明和建筑文化,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必过分的去担心特质的消失和传统的中断,事物在发展中总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看到大家趋同,就会调整,不会趋同下去。人们在实践碰撞的过程中取得的共识是不同文化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容纳不同文明的存在,也要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既要学习借鉴先进与成功的经验,取人之精华,又要发展展示自我,体现文化主权为我所用。如果是这样,我们的特质就会有新的内容、传统就会有发展和创新,就能使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更为风采和精采。上海世博在这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它必然会回归社会,回归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变得更美好。二、关于低碳、绿色的行动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从1933年以来,我们知道1933年芝加哥的世博会第一次确定要有主题。芝加哥的主题是进步的世纪。半个世纪以来,各界世博会都要确定鲜明的主题,这些主题无不关乎人类发展的主题,这些主题具有鲜明的导向型。我们注意到近50年来,约20届世博会,有2/3以上的主题选择了和地球、生态和人居环境有关。1962年“宇宙时代的人类”,1967年“人类与世界”,1970年“人类进步与和谐”,1974年“环境”,1975年“海洋”等。都是和人居环境有关的。1985年有两届。一直到2008年在西班牙,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这2/3以上的主题,都是和生态、环境有关的,显而易见,通过这些主题我们可以验证,环境和生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主题。上海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认为这个主题妙就妙在有趋向“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有一种期许。所以,世博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生态、绿色。上海是一座能源极度匮乏的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上海提出低碳发展的模式,并在工业、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低碳实践区等方面启动了200多项重大的科技项目,为低碳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上海已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可以说,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径,已经清晰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是在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关注,在我们举办的前一年,也就是去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性的气候峰会,也是在上海谋划科学发展,走上低碳之路探索的实践中,我们承办了这一届世博会。在选址、布局、建筑、公共设施、交通、服务等世博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应该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题中之意。2009年7月,上海世博事物协调局和市环保局共同发布了上海世博的环境评估报告,这是承办方发出的要举办一届绿色世博的重要信号。8月份,联合国联合规划署发布了上海世博的环境评价报告,肯定了上海世博的绿色努力和低碳措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也是一次集中低碳实验和绿色行动的环境盛会,其中亮点多多。首先,我认为是选址的问题,上海世博的选址非常有战略眼光,选择了城市中心的旧工业改造区,这样既与城市的主题相吻合,又带动和实现了老城区的有机更新,激活了衰败老城中心,让其重新美好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园区现在的所在地地方是上海和中国近代钢铁和制造业的制造地,主要是船舶为主的工业区和码头区,公里里面形成的布局混乱,用地紧张等问题日渐突出,涉及到旧区改造问题,以及保护工业遗产利用保护这样的难题,选择这样的地区作为世博会的园区,是极具挑战的。园区的规划者和决策者,没有采用惯用的推平投的方法,来挪用场地,而是本着对历史、城市、资源尊重的爱护理念,除了搬迁一部分的工厂和居民,对场地的老建筑和近现代的工业遗产,尽可能的加以保护、利用、改造,预计有38万平方米的建筑纳入保护范围,25万平方米原有的工业厂房被改造成为场馆和配套房。这不仅使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得到全面更新,而且带动浦东浦西城市的更大生机和城市功能改善。新建100万平方米的生态走廊,大大提升该地区的生态质量,另外将来要布置众多公共艺术品,也将使这个昔日灰色的文化死角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论坛 新闻)。上海世博会的选址理念,必将成为城市更新的可借鉴样板,产生深远影响。选址,很有智慧,也很有挑战性。采取的措施都非常好。第二,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绿色园区。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单体建筑,无论是永久性的建筑还是临时性的场馆,不管是新建建筑还是改造的老建筑,设计者都在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负荷上采取先进、有效的技术和材料。整个世博园,都体现了一种低碳世博的理念。至少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园内的交通,采用了零排放的规划理念,建立了加氢的气站,利用1000多辆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来解决交通问题。二是在能源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集成和光伏和光热,还有风能、地缘热、降水源热等,为城市建立新型能源结构做探索实验。第三是在绿色建筑上,技高一筹,在节能、节水、节材、采访通风、外围保温、雨水的回收利用等多方面,都有集成和利用,有些是始于上海世博。主题馆,拥有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墙,5万平方米。之前爱知世博会最大的绿墙,我们比它大了一倍。另外,五个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探索馆,是一个老电厂的主厂房改造成的,采用了多项绿色技术。这可能是成为国内第一幢由老厂房改造成为的绿色建筑。世博中心,堪称绿色技术的大成者,节能节水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节能率高达,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杂水用量占生活用水量,回收雨水利用可达3万立方米,还有程控微灌溉系统可节水50%到70%。第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推出,是绿色行动的一次集体亮相。始于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是2010世博会的亮点。这也是一个老城区、老街坊,规划意图是明确的,一方面为各国提供优秀实践案例的展场,同时实践区的本身也要成为最佳实践的案例。在最佳实践区里面,保留了工业建筑,占该区总建筑的60%以上,体现了保护前提下修复、改造和利用。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节能环保的品质,并且嵌入一些文化、时尚的元素,这样既保留了历史的基因,又可以展现时代精神。28个国家有56个城市参与,其中15个城市有实物的展示。这个展区,可以让大家共享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成功实践的理念和经验,又可以满足参观者亲身体验和临场的感受。这是城市发展中的新理念新创意、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集中示范街区,是诠释世博主题的“样板间”,也是绿色行动的集体亮相。这里,我认为有很多细节,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像德国的建筑,节能率高达90%。我们说建筑都是耗电的,但它是可以生产电的。它气密性非常好,又可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包括保持室内恒温,争取高舒适度,都有良好的表现。上海区的展品,我觉得这也是集了多项节能环保技术,70%运用成熟朴实的技术,30%是前瞻性的引导技术,这些技术集中反应了上海和全国在住宅产业现代化方面的先进实用的东西,也值得一看。还有特别要推荐的是英国的建筑,原版是在英国伦敦的郊区,是一个获奖的项目,叫零排放的建筑。现在搬到了上海,搬到最佳城市实践区,不用到伦敦就可以参加这个非常有名的建筑,会给你惊喜。还还有哥本哈根要建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在2025年要实现碳中和,要实现零碳。还有很多项目,都会给你惊奇。我相信始于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连同很多优秀的案例,一定会取得直观良好的案例。楼上好鸟 、那么长 。 楼主 、看看我的
大都市的建筑物会有很多装饰品,工厂大楼里的人们应该不理解很多关于厂房改造翻新建筑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厂房改造翻新重塑和重建过程。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即在厂房改造翻新中一般整修的内表面的顶部相对较高的位置,很多人开始用钢架。这些厂房在第一次合理的行动,设计创新,通风和中央的顶部展示必要的硬件设备,特别是火灾。装饰材料:矿棉,石膏板是否以决定是否有大量的材料的周围的铝板,天花板问题,天花板用作基础材料。
事实上,在厂房改造翻新时我们必须注意问题的根源。一般来说,在厂房改造翻新很多负载都放在周围厂房的地板上,因此可以考虑廉价的装饰材料。例如,地砖或合成木地板用于制造工厂地板。有些工厂在翻新过程中需要防静电保护,因此请使用防静电地板或装饰地板。此外,由于必须在地面上施加载荷,因此必须在地面上安装混凝土,并将混凝土分成商业混凝土和土壤混凝土。成本有点高,但质量稳定,后者在混凝土地板上填充其他硬石。
1.重建所述建筑材料的:切割机,电铲,锤锻件,管箭头,管道扳手等建材:热熔管,管件,生料带,插头,水泥钉等
2.在重建渠道之前确定地板排水,供水和下水道的位置和计划。
3.创建水路路线图,并在墙壁和地面上绘制施工路径。
4.使用切割器切割墨水线,然后使用电铲和锤锻件切割凹槽。管道直径必须大于1厘米。
5.首先根据设计理念切割水管,将管道和接头与定影器放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放入水泥钉槽中。切割槽位于侧面。
这里提供了有关工厂改造翻新和相关方面的信息。我希望它能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就能免费领取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浦东现代建筑尤为壮观,世博园规划突出现代建筑特色,为的是给世界留下一个全心的博览会印象。笔者认为,世博园现代规划要素固然重要,但应该避开千篇一律的内容。世博会,应该是“博”字的亮点中,还应该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在突出现代主题上,是不是也应该做一点传统的文章作点缀。把我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交流,生动地再现出来,这样会使世博园锦上添花,而且能够抓住世界的视线。 综观中国历史,我们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商业繁荣景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丰富内容。画中商业交流街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其欣欣向荣景象,浓缩了一幅古代中国商贸繁荣兴旺的瑰丽画卷,极具代表性。况且这幅名画在世界范围知名度高,与世博会主题想吻合。如果在靠黄浦江边世博园规划区,划出一块区域,建立一个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让这幅举世闻名的名画,重新生动地再现黄浦江边。这样,既可作为旅游景观,又可作为一初中国各民族传统商品展览会聚地,而且能够抓住外国人喜欢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商品的心理,可谓一石二鸟,其意义非同凡响。 浦东聚集了太多现代建筑物,高楼大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如果有这样一处“清明上河图”仿古建筑群来解放人们的实现,润色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可起着画龙点睛之妙趣!而且坐落在浦东“清明上河图”与隔江相望的城隍庙遥相呼应,在开完世博会后,可把它规划为南来北往的商旅们传统商品交易中心,使之真正体现现代“清明上河图”的兴旺繁荣。不但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使世博园中添一抹古香古色的风采!可以预见,将来“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现实意义,不是一般的商业贸易区,而是一处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其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风味,必将为世人所乐道!-------------------------------------------------------------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大工业与信息化引起社会结构急剧的转型,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之一。在上述大趋势演变过程中,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正在由农村型向城市型逐渐过渡。城市化显著特征表现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多元文化大融合,城市的经济方式等特征正在向农村扩展。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全球城市化带来城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上海做为国际大都市,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大融合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在此进行激烈的碰撞、交锋与融合。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市之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从而构成一系列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生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城市自信心和知名度。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有个性城市。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在展期六个月的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将突破五千万人次,有望打破6340万人次的世博会最高记录。2010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紧紧抓住了国际上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趋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上海是一座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上海在秦汉时属于海盐及娄县,唐时属华亭县,宋始设上海镇。元代设立上海县。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清政府辟为商埠,经过一百余年的建设,成为今日之大上海。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由于城市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不同,其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上海的城市特点:能够融合多种地域文化,并能够吸取外国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奋发向上。上海的城市精神简言之就是:“开放与进取”。上海的城市特点是和城市精神历史之积累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具有强烈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上海的精华与象征。 历史上的上海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国内文化精英曾经在这里汇聚。鸦片战争改变了上海的命运。当时上海成为国际著名的自由港和移民城市,奉行投资者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不需要签证就可以登岸。上海侨民曾经一度高达10万余人,有全球“冒险家乐园”之美誉。在外国人移居上海同时,国内精英纷纷向上海汇集。机灵的江南人、聪慧的广州人、勤劳的山东人和苏北人,从各地迁居上海。综上所述,华人洋人杂处,上海本地人与外乡人混居,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和经济繁荣。从全国各地移居来的农民、手工艺人、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中,感悟现代文明真缔,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是上海对于中国的极大贡献。于是,精明的上海人成为全国仿效的楷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海派文化普及风暴”。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与创新是海派文化精华之所在。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势,以开放创新的意识,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东海之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传播上海城市精神的最佳时机,亦是一次促进建筑艺术设计及建材发展的新契机,也是一次展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平台。“温故而知新”。综观历届世博会的举办过程,思考成功地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素,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其一,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重要保证。从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到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从“通过竞争,获取和平”之主题到“人类——自然科技发展”之主题,历届世界贸易博览会都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将上海2010年世博会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政府承诺: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其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办好世博会的群众基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是明智的选择。上海的良好文化氛围是国内所有城市之中,首屈一指的。有人说,多元共存的宽容环境是文化繁荣的肥沃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的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是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基础要素。其三,主办国的综合国力是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了坚强的后盾。其四,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成功举办,还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业运营模式。完善的基础设施应当包括:现代化的展览馆硬件设施,一流的交通与物流、一流的组织和服务等等。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指世博会是一个优于专业杂志、报纸、新闻发布会等等的营销中介模式。利用这一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能为上海这个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上万个就业岗位,从而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人类发展史即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城市诞生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而21世纪扑面来的知识经济的诞生将成为第三次城市革命(或称之为新城市时代)的重要标志。 21世纪的城市将以人为本,追求对人的最大关心和陶冶。未来城市将以获得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最大实现,从而使人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和核心。 人类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更佳城市生活的历史。从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追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和一切福利相结合在一起的目标”的理想城市”;法?勒?柯布西埃〈〈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强调城市必须集中,建设集中有生命力的垂直的花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建设有秩序的符合大自然进化规律的有机城市;美?赖特的〈〈广亩城〉〉中探求代表和体现人类愿望的民主的现代城市生活;人本主义思想家芒福德则提出“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等等,这些城市生活方式执着的先辈们为人类追求和建设美好城市和更美的城市生活描绘了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的宝贵财富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除了上述先哲的个人努力外,人类也逐渐认识到,建设更好的城市,创造更美的城市生活,必须让全人类共同行动,形成共同的目标准则和行动纲领。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雅典宪章》第一次提出城市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基本功能,并以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人们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而《马丘比亚宪章》则强调“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感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华沙宣言》中,确定了建筑人和环境作为整体的城市理念,并强调“市民参与城市发展过程,应当认作一项基本权利”,并将“重要的历史、宗教和考古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区,应该为子孙后代妥为保护,并且要同现代生活和发展结合起来。一切对塑造社会面貌和民族特征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必须保护起来”;而在《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则重申和强调“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却应当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证人们平等、自由、教育、权利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类应当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等等。人类城市发展已经证明,以上宣言已成为全人类城市发展和追求更美城市生活的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纲领。 由此看来,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升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后和未来发展中更需要优先考虑并解决的主题和难题。 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there in order to live well.)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21世纪人类追求发展的新境界。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将加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建与整合。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国除了实施城市物质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外,更应注重各国家和城市个性化、人性化和民族化的挖掘和重建,以期待创造多层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具有亲和感、主人感和和谐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达了人类关注自我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新审视。城市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精心爱护和经营我们的城市,实际上就是爱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具有自豪感、家园感和认同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追求一种城市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强调追求城市物质高质量的同时,必须强化对人的权利和情感的最大保障、满足和提升,特别要体现因地制宜对反映各国城市特有生活习惯、地方民族习俗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留,并使之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使城市具有文化感、历史感和归宿感。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城市多元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的深化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21世纪是一个呼唤文化精神的世纪。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和魅力。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和各城市采取活跃和开放的对外文化改革,而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共享时代文化,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具有普遍和现实的意义。如各种文化节、电影节、音乐节、舞蹈节等。 城市多元化并存与交融发展,体现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本身特征。城市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本身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属于世界人民最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经过反思和重新审视,世界各国已对城市历史和城市遗产在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速的今天,基于对多元文化、地方文化保护的呼吁而展开的种种争论也与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密切相关,因为,越是历史的,越是民族的,也才越是世界的。 城市“新经济”的繁荣。“新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而21世界的新经济更应是“绿色经济”。未来城市经济是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护生态循环”为核心的新经济活动。实施城市“新经济”战略,使城市变成最洁净、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国际竟争力和“双赢”的“绿色城市”,而新经济体现在各个行列中,如金融、贸易、保险、会展、电信、网络、环保、休闲等。 城市经济的发展或现代化方式和道路都应尊重各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国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建之于特殊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制约和背景下,但不管如何,世界生态体系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世界城市的未来。因为今日之生态政治已远远超出了“可持续发展”只在一个城市里发生的事件不能算是“可持续性”,除非它成为各处城市今天和未来的准则。 城市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城市科技创新加快了城市的更新和生活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魅力和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并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如智能城、科技城、历史城、文化城、信息城、绿色城、健康城、生态城、太空城等。 城市科技创新在寻求不同国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条件下由于科技水平制约而带给城市生活的种种弊端,并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和有效途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科技创新描绘和创造更美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 城市社区的重塑。21世纪将赋予城市社区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城市社区是城市和人类生活的“细胞”,是城市“地域性社会利益共同体”。良好的城市社区既强调人与地缘环境的和谐,又重视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如包括家庭、邻里的和睦相处,教育、医疗、保健等高水平服务的终身享受,以及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形式供人们选择。 在此基础特别关注和重视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以解决由此而起的剧增的城市问题,以及现有城市居住模式所体现出的社区割裂与社会分层、大量流动人口涌现等等,都迫使城市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居住与社区发展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要使美好的城市社区贴近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增加城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广度和深度,使城市社区具有充分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城市社区中主人翁作用是城市有效管理的基础,而这种作用将贯穿于城市不同体系和层次的所有社区。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有机整体。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与形态发展趋势,但是,在一方面强调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乡村是城市的“底”,而城市则是乡村的“图”,城市与乡村互动实质是图底交替互换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形态、空间形态、物质经济形象和环境形象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现。 城乡互动就是强调城乡平等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城市,后乡村的发展,或者以牺牲乡村发展城市。要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平等位置,而对于中国特殊国情而言,中国的城市化核心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成败更在农村。也就是说实质上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中国城市化前途与命运。而城乡互动协调,就是更加强调与注重城乡和谐共生的和具有持久发展动力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和城乡形态。 3.主题意义的深化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新城市时代,21世纪是城市化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人类之发展,城市将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争。只有城市,没有国界;只有全球之城,没有政治之都。谁抢滩,谁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是这场角逐中的关键。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与交流,有利于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有利于“创建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理念的实践,有利于提高人类关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再认识。 关于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永远是人类努力的一个方向。以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有利于吸引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人们关注、参与这方面的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对人类未来、城市未来的全面思考和长虑。 上海既是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上海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两个舞台:一个是世博会现场的场馆舞台,世界各国各方面在这里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历史、现在与未来;另一个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现实舞台,参观者可以考察和体验这座东方都市及其城市群组的独特魅力。 主题对目前和将来仍将出现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模式、方向、经验、教训、“城市病”、老龄化、伦理、社区、文化、科技发展等国际性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具有重要的相互交流、借鉴和促进作用。 这是一组来自迎世博600天行动社会动员指挥部的数据——最新一次测评结果显示:全市迎世博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指数分别为、、,比首次测评的分数均明显上升。当然对广大市民来说,亲身感受也许比数据更有说服力——路面整洁了、社区美化了,大家更讲文明了,公共窗口的服务也更有人情味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正化作市民身边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变化。 迎世博进入倒计时300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全市范围的“集中文明行动”共开展了9次,从今年4月起,每逢5日、15日、25日,申城都有百万市民参与到“三五”集中行动中来,有万人次主动参加了各类迎世博培训,万居民通过了世博知识测试……“迎世博”引燃了上海人的热情。(累死……几乎是全部的资料了,你选一下吧)
根据双柱联合基础设计原理及分析方法,对某旧厂房改造设计中新建钢框柱与原混凝土柱联合基础进行加固设计与分析。根据结构布置中不同柱间距及上部荷载条件,基于联合基础刚性假定,分别给出了锥形联合基础与梁式联合基础两种加固设计方案,对加固设计方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该项目的设计环境给出了适用条件,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1概述我国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及相关文献中,对单柱扩展基础有基本的理论、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等。在独立扩展基础分析中,基于弹性理论分析,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基础,其基底应力分布并不均匀,实际的应力分布取决于基础自身的刚度和下部受力层土体。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基础不同宽高比的板的力学试验分析,基于试验结果,对基础台阶高宽比不大于2.5的独立柱基可采用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进行内力分析。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我国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没有具体的规定。国内外对双柱联合基础都有相关试验研究,对于矩形联合基础有一个基本假定:联合基础是刚性构件。1)确定基础底面形心的位置,尽可能使其与两柱传给基础的荷载的合力作用点相重合,基底反力呈均匀分布,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2)分别对两柱柱下进行基础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验算,以确定基础高度。3)基于梁板设计理论,沿基础的纵向及横向(柱附近的一定宽度范围内)分别视为倒置的伸臂梁或悬臂梁,计算控制截面的弯矩以确定基础配筋。2工程概况某钢筋混凝土结构旧工业厂房,为双跨双坡形式,屋架为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柱下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厂房单跨跨度为24m,纵向轴距为6m,柱顶标高为7.2m。现根据生产需要拟对其进行改造加固后再利用。根据设计方案,拟在厂房内部其中一跨内新建二层钢框架结构,框架柱采用箱形截面柱,梁为焊接H型钢。改造项目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为保证原混凝土结构厂房与新建钢框架结构抗震体系的协调,新建结构地上部分与原结构相互独立,新建钢框柱与旧厂房混凝土柱之间设置抗震缝,缝宽150mm;结构布置如图2所示。为满足功能需求,新建钢框架结构部分边柱与原厂房边柱及中柱距离较近,最小柱间距仅150mm,新旧基础相互影响。基于现有设计条件及相关理论,结合双柱联合基础设计方法,对新旧结构双柱联合基础加固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满足设计要求,完成改造工作。3新旧结构联合基础加固设计方法根据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方法,对新旧结构共用基础的加固方法进行分析。共用新基础需要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变形计算、基础受冲切承载力验算、受剪承载力验算以及底板配筋设计。3.1地基加固与承载力验算。对于加固改造项目,原结构基础与地基已经相对稳定。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时需要根据新旧结构受力特点、基础形式、施工条件综合考虑。常用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有很多种,如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等。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当新增加部分荷载不大时,尽量利用原地基持力层作为加固基础的持力层,通过增大基底截面法,使加固后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接近原基础基底压力。确定基础底面形心的位置,尽可能使其与两柱传给基础的荷载的合力作用点相重合,基底反力呈均匀分布或梯形分布。这种加固方法施工简单,对原结构影响小,地基变形可控。3.2基础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验算基础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与基础截面高度呈线性关系,加大基础高度可以显著增大基础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3.3基础梁板配筋复核与加固。新旧结构共用基础基于联合基础设计理论,需要根据结构布置构建合理的分析模型。根据新建钢框架柱与原厂房柱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荷载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当柱间距较小时,拟采用锥形联合基础;当柱间距较大时,可采用梁式联合基础。重新计算联合基础配筋并校核原底板配筋。4新旧结构联合基础加固方案4.1锥形联合基础加固方案。当柱间距较小时,采用锥形联合基础。新增钢框架柱与原排架柱在地面以下、基础以上部分形成刚度较大的联合短柱,根据其受力特点,可以采用独立扩展基础计算原理分析联合锥形基础的内力。根据两柱传给基础的荷载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底板宽度a2的尺寸,尽量使荷载作用点与基础底面形心相重合,基底反力均匀分布且不大于原基底反力设计值。验算基础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复核联合基础高度h1,h2;为了减少对原基础的破坏,降低施工难度,可以适当加大基础高度,使联合基础底板配筋与原基础底板钢筋相同。加固后的底板配筋应符合最小配筋率的要求。联合基础短柱外围箍筋应根据两柱荷载大小计算,配筋应满足两柱柱底剪力及两柱轴力差值的作用。短柱顶面在两柱之间适当配置纵向钢筋,以满足特殊工况下两柱间的内力。4.2梁式联合基础加固方案。当柱间距较大时,可采用梁式联合基础,如图4所示。新增钢框架柱与原排架柱间距较大,梁式基础受力类似于倒楼盖模型。两柱之间基础梁上部会出现较大的正弯矩,两柱之外悬挑部分有较大的负弯矩。当基础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基底反力可按直线分布,可采用连续梁模型计算内力。根据两柱传给基础的荷载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尽量使荷载作用点与基础底面形心相重合,基底反力直线均匀分布,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底板宽度a3的尺寸。根据连续梁受力特点,基础暗梁应在柱两侧尽量设置悬挑,以平衡柱底弯矩并减小柱间正弯矩值。梁式联合基础高度h根据基础内力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5结语1)改造项目中新旧结构柱的荷载与位置与联合基础选型关系较大,新建结构方案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现场条件、荷载大小及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基础加固方案,保证加固设计的安全性、施工可行性及经济性。2)锥形联合基础与梁式联合基础加固设计方法都是基于基础刚性假定,设计中应控制基础宽高比,保证基础刚度,满足基底反力呈线性均匀分布的设计条件。3)本文基于某旧厂房加固改造项目的实例给出了双柱联合基础设计的两种方案及适用条件,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但是新旧建筑联合基础加固设计较为复杂,受到各种外界条件影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分析,满足设计要求。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文章通过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及生态设计理论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生态设计方法的运用,以期能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设计策略。1引言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20世纪60年代,德国对国内的工业建筑做了全面的总结与研究,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保护成为热点,由此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热潮拉开了序幕。到了20世纪80年代,关于旧工业建筑的理论及实践项目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欧洲建筑项目中约80%为旧建筑改造,可以清晰看到,在理论上及实践的运用上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都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21世纪初,国际社会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己经形成普遍共识。我国工业发展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大部分的闲置工业建筑拆除整改,由于经验不足,其中很少自发性的改造设计也是处于基础改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改造案例的成功,国内也进行学习与借鉴并逐步开始在实践中应用推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取得很大成果,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图1)、上海八号桥(图2)、1933老场坊(图3)、广州太古仓(图4)等成功的改造,使我国的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先生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出版了《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一书。从总体上构成了产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及方法体系。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物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1866年,首次对生态学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开创了生态学的起源。他认为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二战的结束以后,随着产业化时代的开启,美国学者VictorPapanek指出人类社会的消耗需要考虑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源消耗应当控制在自然环境容许的范围之内。在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爆发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建筑领域掀起了一次节能的革命。“生态设计”的观念也得到更多建筑师的认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应用生态思想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潮流。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先生曾说过:“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由于地域的发展差异,我国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的成效可见一斑,其中重要影响因素是由于我国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大拆大建,并且未在改造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改造措施。结合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本文从生态设计角度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生态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思路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2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案例深圳三洋厂房改造设计深圳三洋厂房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建筑是六栋四层呈行列式布局的轻工业厂房,每栋建筑面积为15969m2。3号厂房基地交通便利且与市政公园相邻,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出于城市的发展、环境变化、建筑较好的环境位置以及深圳市提出的新型发展战略,定位将机电厂房改造成一个可供500人使用,面积约24000m2有办公用途的生态型创意产业园,主要用于以创意为理念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文化、工业、农业创意等。结合生态设计原理,创意产业园改造设计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处理:1)空间(重组)布局旧建筑改造目的是打造一个创意办公空间,建筑的平面布局需要根据新的功能需求(不同的工作模式)来重新组合,通过三种方式的组合:独立研究空间、群体交互空间以及开放型空间。2)建筑通风分析根据深圳气候特点,利用中庭空间实现建筑通风:建筑改造方案平面设计了一个集中式中庭,将建筑的采光天井和休闲公共空间相结合。建筑的表皮改造:通过在建筑旧墙体外层增加幕墙,在增加隔热效果的同时降低外部空气的温度,从而达到室内外空间的空气流通。对建筑的底部通过架空模式进行通风:在建筑底部通过景观及绿化,从而构建双向自然通风体系。3)建筑采光与遮阳分析因为深圳的日照时间较长,采光条件好,改造过程中利用建筑侧窗,在原建筑窗洞上安装反光板增加室内光线的同时利用建筑中庭增加建筑采光。建筑的遮阳效果对室内温度的调整至关重要,改造时窗洞玻璃选用低辐射玻璃,但由于深圳气候特点,采用低辐射玻璃不利于太阳能的利用,因此通过在建筑幕墙外部安装金属百叶和垂直绿化来达到建筑遮阳效果。4)生态节能体系分析由于深圳地区的日照资源丰富,因此方案设计注重利用日照资源,使用高效率的太阳能吸热以及发电系统。其中通过高效率利用太阳能用于空调、发电以及集热等系统的运作,方案通过在建筑的中庭设置光伏发电板进行对太阳能的利用。德国维斯马老港口区厂房改造设计改造项目位于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维斯马老港口区(图6),原建筑是用于储存农产品的工业厂房,其建筑特点:首层和二层为通高空间且结构保存完整的五层厂房建筑,项目建筑占地面积为。旧建筑建于20世纪70年代,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并且考虑到该建筑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港口文化气息,在旧建筑改造的过程中结合厂房本身的空间结构特点改造成一座办公展览的建筑,以此丰富老城区建筑的功能属性同时也为老城区带来新的活力。结合生态设计原理,办公展览馆的改造设计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处理:1)空间布局分析建筑为一个五层结构的工业厂房,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通过保持基本空间形态,调整局部功能布局的方式进行改造设计。将建筑的一二层通高空间改造成一个开放的展览空间,其他为独立的办公空间(图7)。2)建筑通风分析利用原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建筑内部设置一个通透空间,在夏季的时候,通过这一特点“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以及在建筑开设天窗,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生态可持续。3)建筑采光分析通过对建筑特点的分析,利用通套设计缩短建筑空间的进深来改善建筑内部采光。该建筑改造的关键之处在于:上下通透空间为“节能技术”,通过围合空间来获取充足的建筑采光。3旧工业建筑改造生态设计策略上述案例表明,采用合理的生态设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与环境的融合程度,也可以减少投资。从场地组织、空间改造、通风采光等诸方面运用被动式技术来进行改造设计,将生态设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总结来看,生态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场地设计的生态理念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的场地策略首先是对旧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其中包括旧建筑所在场地的人文环境、周边建筑与植64物对光环境的影响、场地风环境、道路对声环境影响、场地硬化状况以及其他既有场地现状等。旧工业建筑改造充分利用建筑场地环境,在利用旧建筑本身的同时包括周边环境,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融入生态理念。2)适宜性空间设计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具体手法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现况以及其建筑功能转变而调整。在对旧工业建筑的空间改造过程中,空间改造可以分为三类:空间的重组、空间的置换以及中庭空间的营造。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无法满足或者适宜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可通过对建筑空间重新规划来满足。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莱歇广场多层仓库改造(图8),将建筑中部二至顶层打通,形成一个扩展的中庭空间,来满足对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空间重组的设计手法可以通过对空间的重新规划进行增减。空间的嵌套空间利用原建筑特点以一种围合形式打造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空间,即所谓“房中房”。武汉403车间(图9)改造通过在车间内部围合成“小屋”独立于原建筑,实现对其功能需要。中庭空间的营造,可以解决通风采光的同时,还可以打造必要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例如美国旧金山将一个仓库部分楼板拆除,改造成一个具有丰富变化的中庭空间的办公楼。3)自然通风设计通风是调节建筑内部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在降低机械消耗的同时也可以保持室内外空气对流,维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可以通过利用风压组织、热压通风或者两种方式结合从而改善建筑自然通风,其中在具体改造中,根据旧建筑自身结构特点进行合理开窗。上述案例维斯马老港口区厂房的改造,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新划分,调整建筑内部空间的进深,从而达到更好的通风效果。对北京首钢工厂(图10)的改造中,通过在建筑内部改造中设计两个通高中庭,来达到热压通风的效果,这一设计手法在很多新建筑建设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4)建筑的采光与遮阳对于建筑设计而言采光是最基本的衡量数据,建筑采光对人心理舒适度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从生态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开窗设计是实现建筑采光的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中采光设计的两个要点:对建筑基地光环境分析、与旧建筑相适宜的采光设计。例如:深圳三洋厂房中庭利用天窗从而来满足对建筑采光。建筑的遮阳可通过建筑表皮进行调节,建筑表皮的内遮阳、外遮阳以及双层表皮遮阳,亦或者通过其他遮阳设施来调节室内光线。例如同济大学活动中心的改造项目就是利用建筑表皮系统的循环作用交换室内外能源,达到隔热、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上海世博会特钢大舞台改造项目通过对建筑表皮植入绿化,实现了小环境的降温。5)生态材料的利用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上以材料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建筑材料的装饰性作为标准,通常忽略了建筑更应该注重建筑的生态理念。在建筑事业发展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生态可持续及与自然的协调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步骤即建筑材料的生态利用和选择。其中生态材料的利用包括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对生态材料的使用。王澍先生的宁波美术改造设计,其建筑表皮利用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混合性也传递生态设计理念。6)新技术的运用作为建筑师,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过程中,除了以专业的手段还应该关注建筑行业的新技术的发展,共同促进建筑改造生态理念的应用及发展。例如利用新技术手段包括在建筑改造的前期阶段通过DOE-2、BLAST以及TRACE等分析软件应用进行更具体的数值分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建筑生态改造。4结语通过旧工业建筑发展研究,分析总结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不足,结合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从而提出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生态设计策略,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对关于生态可循环设计思想的应用及实践案例的改造尚有不足,需更多建筑师及开发者去思考并且付诸于行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生态设计应提高到一定高度上,从专业角度上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建筑空间、通风采光遮阳、生态材料及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将生态设计理念运用到整个改造过程中。(2)将总体设计及综合设计的思想应用到旧建筑改造中,合理利用、平衡新旧事物关系。解决问题的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权衡利益关系。通过合理利用旧建筑资源,对旧工业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可持续性。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大都市的建筑物会有很多装饰品,工厂大楼里的人们应该不理解很多关于厂房改造翻新建筑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厂房改造翻新重塑和重建过程。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即在厂房改造翻新中一般整修的内表面的顶部相对较高的位置,很多人开始用钢架。这些厂房在第一次合理的行动,设计创新,通风和中央的顶部展示必要的硬件设备,特别是火灾。装饰材料:矿棉,石膏板是否以决定是否有大量的材料的周围的铝板,天花板问题,天花板用作基础材料。
事实上,在厂房改造翻新时我们必须注意问题的根源。一般来说,在厂房改造翻新很多负载都放在周围厂房的地板上,因此可以考虑廉价的装饰材料。例如,地砖或合成木地板用于制造工厂地板。有些工厂在翻新过程中需要防静电保护,因此请使用防静电地板或装饰地板。此外,由于必须在地面上施加载荷,因此必须在地面上安装混凝土,并将混凝土分成商业混凝土和土壤混凝土。成本有点高,但质量稳定,后者在混凝土地板上填充其他硬石。
1.重建所述建筑材料的:切割机,电铲,锤锻件,管箭头,管道扳手等建材:热熔管,管件,生料带,插头,水泥钉等
2.在重建渠道之前确定地板排水,供水和下水道的位置和计划。
3.创建水路路线图,并在墙壁和地面上绘制施工路径。
4.使用切割器切割墨水线,然后使用电铲和锤锻件切割凹槽。管道直径必须大于1厘米。
5.首先根据设计理念切割水管,将管道和接头与定影器放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放入水泥钉槽中。切割槽位于侧面。
这里提供了有关工厂改造翻新和相关方面的信息。我希望它能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就能免费领取哦~
不同类型旧城改造项目的比较研究类型一:城市中心区——功能多元,高端引领通常一个城市的发展大多围绕中心城区展开,城市中心承载着城市功能与活动的主要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其市政配套和功能结构一直处于更新与再开发之中,所以城市中心往往成为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中心旧城区内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备,学校、医院、金融和商店等配套设施也相对集中,并且城市中心区拥有核心区位与交通枢纽优势。但弱势在于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生活环境质量差、停车场以及停车泊位少等。城市中心区改造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诸如商业活动减少、居住环境恶化以及周末和夜晚成为死城等,是开发企业无法回避的难题。由于拆迁成本与容积率的要求,城市中心改造需要边际利润更高的商业项目,但开发企业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对承接大面积旧城改造的企业而言,需要注意改造区域内的功能调节。城市中心改造的项目不能减少街道的数量和面积,以保证人们接触的机会,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保留部分不同品质的建筑,在满足区域视觉整体性的前提下,尽量提供针对不同经济能力消费者的多样化功能需求,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能需要,以增加不同时段内区域人口的密集度。下面提供几种城市中心改造产品和改造实例供开发企业借鉴。高端商业——休闲购物是除居住功能之外最能吸引人气的功能结构,但是私家车的增多,郊区地产以其较低密度居住环境,日渐成熟的内外配套,正不断吸纳从旧城中心迁出的居民,市中心改造的商业要同郊区购物中心直面竞争,就不能再沿用同质的商业产品。从国外城市的经验来看,高端商业从事最好的商业形态,在保证边际收益的同时又能带动整个片区的住宅品质。步行系统——很多情况下,旧城自带的商业项目已经拥有固定的购物客群,但是其往往同时担负着城市干道的职责,加上传统设施营业场所腹地过于狭窄,容易造成商业流与人流混杂。但是,如果简单加以拓宽,将造成较大规模的拆迁,使开发成本剧增。因此,建议在旧城内的商业项目添加步行系统,如步行街与天桥系统,改变人车混杂的交通危险性,并增强购物的舒适性,通过网络把与平行的零售和服务设施连接起来。上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局部调整商业品质还是拆除重建,成功的商业中心改造都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如果不能将商业中心的消费档次以及物业租金提高,投资成本根本不可能收回。由此,商业中心改造应该慎之又慎,分阶段分地域逐步改造。与此同时,在保护历史建筑与景观风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商业以及公共空间,不是简单地开发客源市场购买力,而是要引导甚至重塑整个市场的消费趋势。必要的话将周边的旧城区用地分二期、三期开发,这样可以降低单位开发成本,如果商业中心的带动效应明显的话,后期的住宅利润将更为可观。类型二:历史文化区——维系文脉,挖掘价值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遗址,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安的钟鼓楼、南京的夫子庙、黄山的屯溪老街等等。城市历代古城建筑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更是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早先的开发改造规划由于对其风貌保护不够重视,导致城市历史濒临绝迹。例如在旧城改造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古城门和城墙因为被定位于阻碍城市交通发展而遭到拆除;或者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盲目改建,例如大量私家园林被改造成高级招待所。对城市古建筑、历史街区进行的大拆大建,其实质无异于杀鸡取卵,损害的不单是开发企业的长期利润,更是一个城区的人气与商业竞争力。类型三:混合居住区——配合政府,统筹操作混合居住区通常位于城区的中间圈层,是早期规划短视的产物,由于历史原因,混合居住区内集中了居住、商业、工业、市政设施等多种土地类型,道路狭窄、建筑密集,区域内人口购买层次低,无力承担改善居住置业的成本,且混合区内工业以小型企业居多,徒增拆迁难度。根据国家关于旧区改造的原则,开发商必须对道路进行拓宽或翻修,增设公共配套设施,这样一来改造费用大大增加,加之有许多地块多出于偏街僻巷,市场运作升值空间小,风险非常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这些居住密度高、区位条件差、资金难于平衡的地块,通常避而远之,但是政府为了实现统一规划,通常混合区与区位好的土地捆绑推出,成片改造。所以想要参与大面积旧城改造的企业必然会遇到混合区改造,同时出于对提升改造地区的品位和开发档次,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要顾及到混合区对于其单体项目的影响。类型四: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建管并重城市边缘区是近50多年来因城市扩展所包围的原城边村居。所以许多城市边缘区一般仍有集体经济与行政合一的组织机构,建筑杂乱密集,而其中最典型的形态当属城中村。由于二元体制的惯性,这种“都市中的村庄”仍旧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因此在建设规划、土地利用、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都与现代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目前,北京、深圳、珠海、广州、南京、杭州、西安等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都已纷纷启动,其中深圳渔港村的改造方式值得许多开发企业研究。类型五:工业聚集区——依托基础,发挥特色在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的布局因为城市规模增大、城市功能调整而变得不再合理。从国外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几乎都经历过工业厂房的调整改造。由于工业区产权结构与建筑结构简单,且容积率较低,拆迁量相对住宅片区要小很多。此外工业区供电、供气、给排水设施的容量优于普通住宅,所以工业区改造往往免除大规模的市政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业聚集区改造不是简单的厂房拆除和产业置换,而是牵涉到更深层次的产业设计与厂房再利用。特别是牵扯到当地支柱型工业企业的改造,由于该工业区攸关整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慎重。在具体更新进程中,工业集聚区的改造一般又可以分为小型工业区的产业置换、混合工业区的渐进改造和大型工业区的产业升级。小型工业区的产业置换区域特征: 城市传统产业的工业聚集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呈现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的景象。这些规模小,空置率高,同时土地产出效应较低的工业区或者成片的工厂,区域内的工业项目现状与周边的居住、商业极不协调。比如严重污染的旧工业区,需要通过规划调整以及有关措施将工业用地置换为居住、商业、绿地或其他城市功能。改造策略: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工业区已失去了往日重要的工业用途,其中部分建筑的形象也与新出现的高层建筑不相协调,以往旧企业搬迁后,对于旧工业厂房最简单的也是最通用的做法就是“推倒重来”,这样就等于夷平了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在国外,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已成为一种潮流。通过综合使用功能的再创造,赋予旧建筑全新的功能新概念。区域特征:指在一些工业区内,存在工业、办公、商贸等共同发展,工业聚集地规模较大,已经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混合区往往具有如下特点:区位条件通常较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通常是工业生产和商贸以及办公活动均很活跃的旧工业区,面临调整产业结构、疏散中心城区人口、解决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但其产业和生活环境标准尚未下降到既不能吸引新的工作和商业,也不能维持正常城市生活功能的程度。通过采用某些扶持政策或提升产业与生活环境标准的措施,仍有望继续吸引新的投资等。针对这些工业区,需要考虑到区域内已经形成的功能布局,弹性地改造。改造策略:混合区的形成缘由是城市居住及商业区域被无序扩大,对其的改建应首先分析原有土地的容量情况,如果可以增加容量的,则可以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如果居住区出现交通、配套均需要重新修建的旧区,可根据社区邻里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分别采取维护、局部整治、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方式。如果区域内用地结构不合理,则需要对用地性质作重新设计,增加更多的商业用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大型工业区的产业升级区域特征:这类工区集聚区虽然工业出现某些衰败,但是土地产出效应高,或者区内工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对区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不适合大规模的产业置换。改造策略:该区域通常采用工业升级模式,该模式强调维持工业区原有的以工业为主的功能和性质不变,改造重点在于产业的重塑,以鼓励同类或者关联度高的企业进驻,再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一方面国外的工业城市可以提供不少的借鉴。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锈带”、日本北九州地区等世界著名的工业城市都曾经历过这一过程。升级工业区的关键是要将工业产品向出口外向化与附加值提高化发展。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老厂房改造中屋盖系统的加固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一.选题背景及目的对已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既定方针,在无锡某钢铁厂电炉车间扩建和改造工程项目中,由于生产能力扩大、旧设备更新、生产工艺调整、操作环境改善等因素,因此要求对旧有厂房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本文仅对钢屋架加固进行简要探讨。二.老厂改造工程的特点(一)施工准备期短因为停产时间不完全由使用单位决定,故从决定大修到开工,其间往往只有一个月,甚至更短。(二)工期受到严格限定一般需大修改造的车间,都是产值高的。因此要求加固改造所用时间越短越好。(三)设计施工障碍多有旧设备基础、旧管线及设备,吊车等设施。(四)工作内容多,施工难度大施工作业会出现立体交叉作业和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平行流水作业,工作面狭小,施工操作空间紧张。三.本工程改造的简要介绍本工程为单层单跨排架体系,混凝土柱与重级工作制吊车梁,钢屋架,托架及支撑系统组成完整的空间受力体系,排架间距为18m,跨度为24m,檐口标高为米,屋架间距为6m。本次改造位置处于两榀排架之间,由于混凝土柱及钢托架不是本次工程直接有关构件,且原有截面富余较多,经计算,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见附图1所示。原有屋面采用了无檩体系,上铺大型屋面板,由于工艺要求,在电炉上方的3榀屋架上需加设抽风烟道----俗称象屋(有顶,有围护结构,有悬挂杆件),这样就在屋面上出现了一个12x12米的洞口,其范围内的大型屋面板均需拆除(详见附图一),由于抽烟道的高度为10米,且因为实施新工艺后增加了集尘管(通风专业提供的钢管,自重为每延米吨,活荷载为每延米3吨,支承在象屋上共计18吨的集中荷载)支撑于其上,故改造后新加荷载比需拆除的大型屋面板自重大。同时,原有设计采用无檩体系,现要改造为有檩体系,支撑系统需增加布置,这部分荷载也不能忽略。这样不仅钢屋架需重新计算,且与其有关的托架,柱,基础均需经过计算确定是否需加固,在设计时间上与甲方的要求相差较大,且甲方可能投入的成本过大,施工周期及施工难度均加大。在同甲方说明情况后,经过论证,决定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改造,其一为加固,在进行计算后确定单榀屋架的单个构件的具体数值,其二为减荷,即经过计算,把大型屋面板的拆除范围扩大到象屋范围以外,共拆除屋面板44块,使得改造后屋架上的荷载总量值与原有大致相同,托架及柱,基础满足要求而不需加固。四.钢屋架的加固设计钢屋架由上弦,下弦,中间腹杆,支座端杆组成,本工程中钢屋架与混凝土柱间的连接分为两种,一种为钢屋架直接落在柱顶上,为铰接支座。另一种为钢屋架与托架铰接,托架与混凝土柱钢接。由于原有钢屋架暴露在空气中,且已经使用了15年以上,尽管厂方对钢构架均会定期进行防腐防锈处理,但是空气及车间内的水蒸气,生产时产生的腐蚀气体对钢材的锈蚀是不可避免的,车间现场实地观测后,发现由于投入使用年数较多,屋架上下弦及腹杆均有程度不同的积灰现象,灰尘清除后,暴露出钢材其锈蚀现象与原来设想的情况大致相同,即上弦锈蚀情况最不严重,腹杆尚可,下弦的情况最不利,根据锈蚀情况,考虑钢材截面的削弱(计算假定按比原有钢材壁厚减小一个等级,如原为L125X8,现在按L125X6计算),对钢屋架重新计算后,3榀钢屋架均需加固方可满足要求。对上弦:由于有较多的集中荷载,处于受压区,且拆除了象屋范围内的屋面板,平面外计算长度需通过新增横向水平支撑得到保证,而横向支撑与上弦的连接也需新加节点板,故上弦为全长加铺t=10钢板。对下弦:由于此次加固均为高空作业,且屋架在大型屋面板拆除后其下弦仍有自重及施工荷载产生的拉应力,若采用仰焊,则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操作难度增加,危险性较大,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若采用高强螺栓加固,则对横断面的削弱使得加固后的安全储备降低,经比较,最后采用了沿长度方向在跨中左右各2个节间范围内底部加贴t=12钢板的方法,其与下弦的连接为沿角钢长度方向焊接。端腹杆与中间竖杆的连接采用加贴小角钢。具体加固数据及形式详见附表1。除此以外,由于加固时为夏季,该地区下暴雨及刮大风的可能性加大,留给施工的时间较短,厂房要求钢屋架的加固及象屋的安装必须在25天间完成,施工操作的可行性也必须予以考虑。五.钢屋架加固的施工加固时考虑到施工顺序及操作流程,与在工厂中制作好再运至工地拼装的一套有所不同。此次加固均为高空作业,且施工工期短,屋架处于受力状态,故在设计时考虑了受力特点后确定了施工顺序:一:拆除大型屋面板,增设临时支撑,保证改造部位的稳定,对钢屋架进行除锈防腐处理。二:根据图纸对钢屋架进行加固。三:屋架上下弦水平支撑和屋架垂直支撑的安装。四:象屋及集尘管的安装。象屋及集尘管均为新增加构件,可在工厂里制作完成。象屋设计成一个方形,通过立柱间的支撑组成几何不变的整体,由四角的8根拉杆固定在屋架上,六.设计总结由于此次屋架加固要求出图时间紧,设计难度较大,且是在车间未完全停产的状态下施工,故设计计算时适当的考虑了一些安全储备。改造加固设计要考虑:一:原结构支撑体系的改变和荷载的变化。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施工因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施工方便。经计算,此次改造,总共加固部分的用钢量为吨,象屋部分的用钢量为吨。施工完成后,从现场反馈回的信息表明,工期,质量,用钢量都得到了保证,甲方比较满意。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一 市场供给趋势 1、房地产开发商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②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③商品住宅价格将稳中有降。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供过于求,依照供求规律,商品住宅价格应下降以刺激需求。商品住宅价格居高不下,供求规律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其需求主体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集团。199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福利住房制度改革,规定了停止福利分房时间表,逐渐将个人住房消费推向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市场需求主体也将逐步由集团向个人转移,需求规律在房地产市场中作用逐渐增大。因此,在商品住宅大量积压的情况下,住宅价格当有逐步下调的可能。 二 市场需求预测 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正好处在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住房水平上。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最近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l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会同步增长(投资增速有可能减缓),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 ①加入WTO商业用房将会走俏。目前,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形势一般持观望态度,不少外国公司只在中国内地设办事处而非公司,并且除了大集团公司外,一般只租不买。入世后,关税等条件放宽,在中国投资有了保障,各种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具备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条件和信心,可为写字楼和外销公寓市场提供一个可观的客户群。而房地产业由于其本身的不流动性,将导致“入世”后的房地产市场只有外销需求的扩大而不会有境外供给的直接增加。 ②普通居民住房需求继续增长。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有5亿人,潜在需求很大,加上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小户型市场将会增加。在福利分房制度下,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不足。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实行货币分房以后,这种状况可望得到很大的改变。 ③城镇人口增加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40%,城镇人口约亿。预计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全国人口14亿,城镇人口增至亿,城镇人口净增亿,按人均居面积10平方米,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计算,共需为新增人口建设住房52亿平方米,平均每年需建设住房3亿平方米。 ④居住条件改善增加的市场需求。目前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为平方米,“十五”末要提高到22平方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40平方米,欧洲45平方米,德国为38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和台湾省28平方米,这都是使用面积。最保守估计,按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亿人、每人增加4平方米计算,前20年为提高居住水平需求新建住房亿平方米,平均每年亿平方米。 ⑤拆迁改建增加的市场需求。预计每年需拆除重建1亿平方米。今后2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至少亿平方米。剔除重叠部分,中国未来20年每年住房需求大约维持在4~5亿平方米。 三 房地产配套体系发展趋势 ①房地产金融的完善和发展。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金融的介入是房地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房地产金融一般可分为开发信贷和消费信贷,就中国目前情况来讲,这两种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很不均衡。开发信贷业务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业务量也比较大,有效地支持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消费信贷的发展却还是近一两年的事。随着福利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体逐渐由集团向个人转移,住房消费信贷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住宅消费信贷业务。1997年5月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从当前按揭业务发展现状看,还存在贷款时间短、贷款比例低、担保方式单调、风险回避不够的缺陷。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消费信贷业必将有迅速的发展,近期可以预计的是担保方式可能会有较大突破,如试行一次担保和引入保险机制。 ②住房一级市场将对房地产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对住房需求大的往往不是没钱无房户,而是有钱有房的人。这些人有房想扩大居住面积,办法之一就是换房,通过市场交易增加需求。据预测,住房实物分配切断后走向货币分配,个人收入将增加。全面开放一级市场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切断实物分配产生增加量还要多。未来住房一级市场将充满活力,将是买方惜金挑剔的市场。住房是个人最大的消费品,买房货比三家,非常审慎。所以,房地产商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位、服务的提高。 四 “十五”时期房地产行业发展 “十五”时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为亿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推算而得),预计到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到亿人,按平均每人22平方米建筑面积推算,在“十五”期间需增加住房建筑面积28亿平方米;如果原有旧住宅每年按4%的比例拆迁重建,5年合计20%,总面积为18亿平方米;两者合计,“十五”时期需新建住宅46亿平方米。按2000年城镇商品住宅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计算,“十五”时期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将达到亿元。如果按商品住宅占商品房面积的85%(1996~2000年平均数)推算,5年中城镇需要竣工商品房54亿平方米;按2000年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139元(见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5年中商品房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亿元。“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为221064亿元,商品房投资占其28%,表明房地产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占据显著的地位。
需要注意墙面的具体情况,墙面是否可以进行改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改造,更加的舒服,更加的美观。
室内面积窄小,工程建筑空间格局阻塞,室内空间设计日趋完善,这也是80时代老旧房改造时长期存在的更新改造难题。也恰好是这种难题,让80年老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变成令人十分头痛的事,乃至找不到方向。那样,在旧房改造工程项目中哪几个方面一定要注意呢?老房光照的更新改造、老房水电工程设备的更新改造、老房软装设计的拆换。
旧房子给人第一感觉便是灰暗阻塞,我觉得这与房子的建筑年代及维护保养相关,绝大多数老房子工程建筑历史悠久,地区的快速发展让旧房子周边房子众多,又高又大的工程建筑挡住了旧房子的光照。因此,老旧房改造时再次提高房间内色度,拆换房子总体色调,是提升光照,开阔眼界的重要。
旧房子因为使用年限长加上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许多地底及墙面内管道已比较严重衰老。80时代老旧房改造时一个果断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便是房子的水、电及液化气管道的更新改造。因此,拆换一个新的墙面电源电路、餐厅厨房液化气管道、地下水管等工程装修是老旧房改造时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生活阳台的防护栏、房子的窗门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认真仔细,防止搬进去后造成安全风险。
老旧房改造时软装设计的改换关键是由老旧的家俱以及他软装设计完全拆卸拆换,取代它的换为合乎您家居要求且能突显您本人品位的家居装饰品是进驻新家的最后一步。在这里,要提醒的是考虑到家具板材的环保的性能,不要因为新家具环保不达标导致新房子没法进驻的难堪。
朱桥乡土地所:我家住朱桥乡浑水村兴旺组,现有5口人,原住房东面的小仓库倒了,现特向土地所申请改建。具体情况如下:房屋地址:浑水村兴旺组247号老房东房屋结构:彩钢瓦结构,1层。改建面积:东西向10米,南北向20米,高4米请求批准为谢!特此报告!浑水村兴旺组村民:(签字):年月日
志高 金融危机下洛阳的机遇 中央四万亿十大措施中洛阳的机遇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1.抓住机遇改造豫西山区人民生存条件,改进豫西国家级贫困县人民生活条件。2.改造老城区以及城中村,保障城市居民生活。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对豫西贫困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陆浑水库灌溉工程。2建快洛宁偃师快速公路建设,完善市县公路改造,县乡公路网建设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1.支持洛阳机场,洛阳南站建设,改造洛阳火车站,洛阳汽车站。2.争取渝郑铁路经过洛阳,或者建设洛阳至十堰或者安康线,通过大西南增加一条线路。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1。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尤其是豫西山区。2。加大对豫西贫困山区中小学校建设3.加大专业技术院校的支持力度,培养专业技术工人。4.支持小破孩等动漫产业,建快洛阳动漫产业园建设。5鼓励或者成立一些文化公司,加大对洛阳悠久文化传播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1.加快洛玻等厂的搬迁工作,支持这些公司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2.建好周山森林公园,豫西山地的天然林防护工作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1。支持驻洛科研院所产业基地建设,优化洛阳产业结构,变招商引资为支持本地优势工业,培养本地企业。对中铁十五局,机车场等单位离市区偏远现象,加大公交车等支持。2.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鼓励和协助企业技术改造,从政策和自今上支持在洛所有企业的发展2.鼓励和协助企业参与国家工程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1.咨询指导老师意见2.中央有政策,但基层有实际,不是所有补贴说有就有的3.那边有关系,就去那个地方实习,都没有关系,看你的喜欢程度选择一个4.到学校图书馆网站查一下知网,看看这个方面的论文,掌握资料才好写论文
关于农村危房改造调查论文
一共四篇,链接两篇,下面文字两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2003年工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改革也有序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一、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去的显著成绩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控,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收入增收较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原煤和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畜牧业和养殖业较快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3%。国债投资进一步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继续提高,民间投资更趋活跃,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预计全年增长9%。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原油、成品油、钢材和汽车等进口增加较多。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通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改善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启动。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增加国债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1)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一些地方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要,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开发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耗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的状况比较严重,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贷投放偏快,贷款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六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大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利用外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一)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点。2004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区别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重点向“三农”、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遏制一些地方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多年来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欠帐过多的问题。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注重“预调”和“微调”,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国性的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2)坚决纠正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现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和区域化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储备、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做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中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一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草税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力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税费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三)加强引导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导,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4)加强金融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审贷。(四)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2)在税收、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3)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分流职工。(4)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五)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切实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1)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做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合理调配运输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3)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1)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3)做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5)做好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八)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年。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进一步做好进出口宏观调控。培育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革进出口商会体制,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强对外谈判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研究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3)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规划指导,推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并逐步完善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利用当前经济增长较快、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2)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3)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健全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出台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规范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做好灾区和贫困户的税费减免,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第二篇: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讨论述评[摘要]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一、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不同判断大多数争论不休的问题,多半与问题的含义或边界不清晰有关。这次关于是否“经济过热”问题的争论也是这样。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看,宏观经济是“过热”还是“不过热”,即总需求(增长)是不是超过总供给(增长),只能有两种不同的判断。但是,当前对这个问题却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1.认为经济存在着过热的趋势或苗头最初引起对经济过热问题争论的,就是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其背后则是货币供应和贷款增加偏多。如到2003年7月底,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23.2%,均达到了偏高水平。对此,连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于2003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提出,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同时,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国外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兆头。2.认为经济只出现局部过热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只是出现了局部过热,而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或总体过热。局部过热的主要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建材、汽车等)投资和发展过热;很多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圈地)过热;地方政府主导性投资过热。这种观点可能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大多数国外报刊和国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评论也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过热主要是一种投资性过热。局部过热论的另一种看法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流向了资产市场,导致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和价格上涨,而消费品市场则不出现过热和价格上涨问题。3.认为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一种“非典型”过热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过热状态,但这种过热与过去不同,与世界多数国家的过热也不同,是一种无通胀的经济过热。这种观点提出,不要笼统地讲经济过热,要将经济过热区分为合理性经济“过热”和非理性经济过热;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还是非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并且,从目前经济“过热”的微观机理看,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动型是次要的,这是此次经济过热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从总体上看,目前出现的经济“过热”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属于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的经济过热,又属于外生性的政府推动型的经济过热,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很大不同,又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因此,是一种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较大区别的非典型性的经济过热。不过,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将“经济过热”问题这种对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增长的客观现象的判断,转变为一种主观的、微观的分析,似乎已经偏离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轨道,不完全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4.认为经济不存在过热问题不同意或坚决否定经济存在过热问题的,也有一大批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依据如下:----现在说经济过热不符合实际。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水平,根本不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投资空间,开发西部现在只是起步阶段,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才刚刚开始,如此广阔的市场完全可以使投资增长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这一轮扩张,与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03年与1992年经济扩张的机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尚未达到改革开放以来9.4%的年均水平,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做出“过热”的简单判断。炒作经济“过热”对经济的运行非常有害。----判断经济过热的依据不存在。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能力;价格上涨水平仍然较低;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处于低迷状态,股票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的短期内上涨属于恢复性上涨;最终消费增长乏力,居民消费倾向较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金供给没有出现紧张,利率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贷款增长快是前几年因惜贷而导致的存贷差太大的结果,是贷款紧缩后的恢复性增长,而货币供应(从M0到M2)的变化离开贷款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问题;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没有引起投资价格的明显上涨;国民经济运行整体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于求;除了电力、钢铁等供应相对较紧张外,没有出现明显的“瓶颈”制约;经济运行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处于高增长期的房地产、汽车、钢铁等产业供求协调增长,发展速度虽高但没有出现过热,更没有引起经济运行的过热;个别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而不是经济过热的问题。----从经济增长过程本身否定“经济过热论”。理由是: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相对于前几年增长速度的连续下降,现在的反弹是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性的表现,不能人为地回避甚至违背这种势头;看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一年、一个季度,不能对短时间的变化妄下结论,而应看到长期趋势;要在今后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长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长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国经济的增长同国外简单类比,我们的经济增长中有水份,有重复计算的问题;目前的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五个同步现象,包括: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同步、与经济效益提高同步、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与涉外经济增长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