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1-12日,由我院牙体牙髓病科主办的2019年“牙体牙髓病学新理论、新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行政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院纪委书记梅予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学习班邀请了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张成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梁景平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谭建国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王捍国副教授、上海徐汇区牙病防治所马晓晴副主任,以及我院种植修复科汤春波主任和口腔颌面外科袁华主任等,分别围绕牙体牙髓病学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及多学科诊疗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答:根据相关资料查询,赤峰泰康拜博口腔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临河街5062号。
口腔健康是人们整体健康、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我国口腔学科不断完善突破,以迎合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审美需要。在数字医疗快速发展、逐美浪潮接连不断的今天,数字化口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6月2日-3日,泰康拜博口腔第四届国际学术论坛在京召开。本次国际学术论坛以“新生泰、共未来”为题,聚焦数字化口腔时代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热趋,邀请到国内外众多顶级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近500名口腔专家及医生莅临参加了学术论坛。开幕式上,中华口腔医学会俞光岩会长、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泰康拜博医疗集团董事长刘挺军,分别对大会进行了精彩致辞,泰康拜博口腔CEO朱正宏先生揭晓并颁发了泰康拜博口腔集团“2020年度最佳协助支持伙伴奖”。本次学术论坛口腔行业众星荟萃,共计有十八位国内外专家莅临现场进行了主题分享,并与到场医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不乏国内业内知名的大咖,包括香港大学牙医医学院名誉临床副教授周国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主委宿玉成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前任主委王佐林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谭建国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刘筱菁、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九院束蓉教授等。泰康拜博的专家团队,包括泰康拜博口腔专委会主席魏兵、种植专委会主任委员周磊教授、正畸专委会主任委员沈刚教授、美学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梁钦业博士、牙周专委会主任委员刘晓峰教授等也参加了学术论坛,进行了主题演讲并积极参与互动沙龙讨论。更有多位国际权威专家以云演讲远程连线加同传翻译的方式,参与到论坛中进行主题演讲,部分专家还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多学科融合:促进口腔健康利益最大化本次大会为数字化口腔的学术融合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由魏兵主持,周国辉教授、谭建国教授、沈刚教授、刘晓峰教授等人参与的学术沙龙上,诸位专家就“如何通过多学科联合促进口腔健康”的话题展开了探讨。
还是老话,没有容易发表的期刊,相对来说普刊肯定比核心期刊容易太多,具体还是要看各个期刊的编辑部审核流程和力度的!
1.医学信息
和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合作,联合主管主办,杂志级别定位为国家级,可以由国家医学发展中心授予医学继续教育学分。本刊以广大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卫生部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分会、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医学信息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口腔医学研究
分别为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口腔系、海南医学院口腔系、遵义医学院附...
3.实验与检验医学
请尽量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翻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1984年版,英汉对照)》或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词。英文关键词应写全称,不得使用缩写字母。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应隔行打印。 第一作...
4.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主要反映本校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登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
5.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学报》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滨州医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
资金出现问题。全科口腔医学官方发布的信息中,全科口腔医学杂志于2021年停刊,官方发布的停刊原因为杂志管理和编辑团队的变动、以及资金出现问题导致。全科口腔医学杂志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主管、中国科学院口腔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口腔医学期刊,自2018年创刊以来曾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临床案例等内容,为推动我国口腔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停刊。根据查询全科口腔医学杂志官网得知,截止2023年5月23日,全科口腔医学杂志处于正常出版状态,未停刊。《全科口腔医学杂志》是正规国家级连续型电子期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系列杂志,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口腔专业的医学期刊有很多,如: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研究、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等。更详细的口腔专业期刊及投稿,参见:口腔医学杂志大全
马丽英,女,1961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后;艾防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HIV病原生物学和耐药性研究。学术兼职: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艾滋病组PI,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PI,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艾滋病学会检测组成员, 《IMD》、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学术成就: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863、传染病重大专项以及美国NIH和欧盟资助的多个项目。国家新药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得中华预防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AIDS》《JMC》《JAC》《PNAS》等国内外艾滋病重要期刊累计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65篇。指导培养研究生11名,承担硕士研究生免疫课程教学。刘中夫,男,汉族,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艾防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从事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和卫生事业管理工作。1997年起从事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及卫生管理工作。1999年起从事艾滋病现场研究。2003年起负责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技术指导工作。2012年起从事丙型肝炎现场研究。构建我国抗病毒治疗药品供应链并创建重大公共卫生疾病药品供给模式。在四川省凉山州发现重大疫情并率先探索出多个精准防艾模式,为凉山州健康扶贫和禁毒防艾做出贡献。参与“十二五”艾滋病重大科技专项和承担“十三五”丙型肝炎重大科技专项各一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课题1项。作为第1完成人,荣获2015年度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1项、2015年度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四川省和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称号。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16名。发表专著5本及学术文章50余篇。
医学院网站上有。
共有师资665人,其中教授117人,副教授197人,讲师268人;获硕士、博士学位师资379人;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20人;省教学名师4人。喻 田教 授 ,2007年5月任遵义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从事麻醉学科研、教学与临床22年, 1989年获心血管外科麻醉硕士学位,1992年开始参与指导研究生, 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4月任麻醉系主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贵州省科技、教育、卫生的评审专家。本省麻醉学科带头人之一 余志豪教授,全国著名麻醉学专家,《中华麻醉学杂志 》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贵州省麻醉学会》名誉主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奠基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曾任遵义医学院麻醉科主任、遵义医学附属医院院长、遵义医学院院长。石京山侗族,1959年6月出生,贵州锦屏县人,1982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遵义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2月-2000年3月在瑞典王国哥德堡大学留学。2001年3月—7月在清华大学进修,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神经专业委 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第九届编委,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分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贴,贵州省省管专家、政协第十届贵州省委员会文化卫生体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家组专家、遵义市中药现代化领导小组成员,第三届遵义市人大代表,遵义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30多年前,余志豪教授随大连医学院南迁到遵义,现已从事麻醉学医疗、教学、科研50 年。余志豪教授麻醉学知识渊博,尤其在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开创和领导的心肌保护研究涉及麻醉学和心脏外科的诸多前沿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他对小儿骶管阻滞的研究成果已为我国广泛采用,成为临床麻醉常用的方法。余志豪教授治学严谨、论著颇丰,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麻醉界和心血管外科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杂志的论文40余篇(国家级37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的科技一等奖和贵州省的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同时,他还在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已培养了大量的麻醉专业高级人才,其中大部分人现在已是各高等院校和省级医院的院长、主任、教授及研究生导师等。荣获“中国麻醉学特别贡献奖“ 芶大明,教授,麻醉系副主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市管专家,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会常务委员,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民盟遵义市委副主委。1983年遵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8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已从事麻醉学教学、科研、医疗20余年,主讲《麻醉药理学》、《临床麻醉学》、《外科学》,主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教改项目4项。在省内率先开展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面的研究,血液保护已成为我院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固定培养方向。共发表论文 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杂志9篇),获多项科研成果奖,目前承担多项省、市、院级科研课题。 朱昭琼,女,教授,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毕业遵义医学院医学系,留校到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暨麻醉科从事教学、科研、临床麻醉工作。2005年7月毕业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得麻醉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遵义医学院临床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科麻醉科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麻醉学的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主持包括省教育厅课题在内的多项教改课题。参与麻醉药理学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承担各级各类教学工作,教学生动、风趣,深受学生欢迎,现任遵义医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1部。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指导者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4项。张红教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钱民章教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医疗系;1988获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进修;1994-1998年作为交换访问学者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中心留学,被聘为该校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从事医学院本科、硕士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24年,99年以来培养硕士生16名,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863、75基因工程课题各一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课题一项,均作出重要贡献。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叁等奖一项。目前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分子生物学,侧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及天然产物防治的分子机制。邓飞汉族,病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获得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获得病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防治杂志编委,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德国政府DAAD奖学金获得者,贵州省及遵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曾在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和北京教育行政管理学院学习。主编专著《淋巴瘤与瘤样增生病理学》,参编专著《现代恶性淋巴瘤病理学》和《全国医学转型教育系列教材:生物医学基础》。2006年任遵义中医高等专科学校校长,2008年11月任遵义医学院副院长。 口腔系刘建国教授 刘琪教授 葛颂教授 杨德琴教授 王凯 副教授 梁文红 副教授 陈舟 副教授 药理学学科带头人黄燮南教授,两度留学日本, 1996-1998 遵义医学院副院长, 1998 ~ 2005 年担任遵义医学院院长,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中国药理学学会理事,心血管药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理事、贵州省生理科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贾辅忠,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6年南京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第二内科研修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免疫机理。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治学过程中逐渐确立临床感染病学的完整体系。1992年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医学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共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书籍28部,其中《临床肝胆疾病》(1984年)、《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1990年)、《临床感染病学》(1998年)等对拓展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导小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专业杂志的编委。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诊治;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了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构建,研究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编著了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人工肝脏》,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细菌耐药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等16部,其中,《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始建于1955年,涉及口腔颌面整形,功能重建,口腔颌面肿瘤,口腔颌面种植,口腔颌面创伤,口腔颌面炎症等.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性课题分工细,目 前成立的医疗中心有正颌外科中心,唇腭裂治疗中心,牙种植中心,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面痛治疗中心,颌面创伤中心,涎腺病中心等;同时各医疗中心又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使我科一方面整体综合医疗水平高,一方面各分支学科能向纵深发展,与国内及市内相应专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1996年作为重点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作为重点临床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全面高水平,重点有特色的方向,以努力保持国内的领先和国际先进为目标,全面进行学科建设.北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目前共有病床111张,床位使用率达88%以上,平均住院日低于16天,年手术例数超过2000例.口腔颌面外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的博士学科点单位.1984年培养出我国的第一位博士,现已培养出博士59名,硕士40名,七年制本硕连读生20人,博士后5人. 口腔正畸科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口腔正畸诊室,初期即具有一定规模。1977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口腔正畸科,并确定为口腔医学二级学科。1996年被批准确立为211重点工程学科。口腔医学专家毛燮均教授一手创建了学科,是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以来,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4项,部市级科研成果21项,局级科研成果9项,在口腔界排名第一。承担科研基金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研基金9项,占据首位。目 前30名医师人员中,80%拥有博士学位,60%有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拥有以毛燮均教授、黄金芳教授、傅民魁教授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口腔正畸学界享有极高学术声誉。在学科的创始阶段:毛燮均教授(1901-1979)是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教育家,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奠基人,为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系,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口腔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口腔界仅有的一级教授。半个多世纪前他提出了“口腔医学是一门生物学科”,“口腔医学与其它医学各科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重要关系”,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重要建树。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促使狭隘的牙医学转变为口腔医学,并发展为一门有独立理论、操作基础的科学科目。今天,口腔医学与医学各科,生命科学,信息工程学科的结合使之飞速发展,更体现出毛燮均教授学术思想的精辟。黄金芳教授(1922-1997)于194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学组第一任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口腔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种期刊编委和特约编委。经她的不懈努力,使口腔正畸学首批成为口腔医学的临床博士点,从口腔矫形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教研室,出版全国统编的口腔学专科教材,任第一版《口腔正畸学》统编教材主编,为口腔正畸今天的蓬勃发展局面奠定了第一块最为坚实的基石,加快了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 修复科位于门诊楼的一层,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最大的门诊科室,全科共有大小诊室六间,口腔综合治疗台50台,日门诊220人次左右。修复科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医师28人;护师14人;教辅人员3人。修复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师中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北京口腔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一人,常务理事一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技术学组副组长一人,常委一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2人,审稿人5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3人;国际牙科学会亚洲分会会员2人。 临床业务范围包括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诊断与系统防治,牙齿硬组织发育缺陷的诊断与治疗,牙齿医疗美学修复等。目 前拥有牙科椅位数30,主任医师(教授)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1人。科室承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科室近五 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研究项目1项,卫生部研究项目2项,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科室现任主任高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闫福华,男,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3年6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牙学院学习 。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高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中青年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亚太牙周病学会会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会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副主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译、主编、参编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牙周病学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前列。福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师德标兵、福建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口腔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
1946年林则博士创办了《华大牙医学杂志》,中英文出版,林则博士任主编。1950年《华大牙医》杂志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文出版,总编辑是宋儒耀。1953年中华医学会出版《中华口腔科杂志》,为避免重复,华西口腔主办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53年在成都停刊,所有遗留稿件交移北京中华医学会审用,四川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撤消。1983年,为了满足大量国内口腔医学科研文章的发表需求,华西口腔医院又创办了《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打电话或发邮件咨询。知网显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为北大中文核心、CSCD核心刊物,双核心期刊,级别很高,因此审稿周期会相对长一些,审稿会比较严苛,一般审稿周期在3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