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fēng jiě dú tāng
疏风解毒汤
荆芥、大力、贝母、射干、豆根、薄荷、银花、桔梗、甘草、灯竹心。
阴证喉痹,六脉洪数。
水煎服。外吹加味金锁匙。
阴虚,加生地、元参;心火,加黄连;胃火,加石膏;便结,加大黄。
是可以服用的,疏风解毒胶囊含有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等。感冒期间应该多喝水多休息。
主要用于治疗热风症,也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出现的咽喉疼痛、鼻塞以及头痛等症状,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相关抗感冒以及抗病毒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具体服用剂量需要进行相关检查,结合病情的严重程度来说,如果是过敏体质是不建议服用疏风解毒胶囊的。
据我所知北京市政府已决定调整政府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储备目录,市政府投入7000万元,将原贮备计划中的100万人份达菲原料药储备调整为200万人份相关中成药储备。其中25万人份的是疏风解毒胶囊。疏风解毒胶囊在治疗和预防甲流感有显著的疗效,2009年7月10日卫生部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把疏风解毒胶囊列为风热犯卫的首选药,2009年7月21日卫生部应急办卫应急指导便函【2009】84号把疏风解毒胶囊列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必备中成药 作为临床医师治疗风热感冒的良药,疏风解毒胶囊已成为国家抗甲型流感的一个很好的中成药,最近在抗流感病毒的基础研究方面,该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书臣教授介绍说,疏风解毒胶囊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症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可明显改善白细胞异常及降低异常体温的作用;在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发热、咽喉肿痛方面,该药平均时间快,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比较安全。研究表明,该药对体温异常的患者起效时间的中位数大概是3小时,而双黄连胶囊是小时,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该药处方中包含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等,其中连翘、板蓝根、败酱草都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马鞭草不但可清热祛风,还可除湿通痹,不少著名医家用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而甘草具有清热调和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所崔晓兰研究员在本此论坛上介绍了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流感的药效学研究进展。据她介绍,该研究采用甲型流感病毒的两个毒株:FM1株和PR8株,给药方式分为治疗性给药和预防性给药,阳性对照药是达菲。结果表明,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连续4天后,大、中、小3个剂量组对两种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有明显预防作用;感染当天给予疏风解毒胶囊,连续4天后,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二种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有明显治疗作用;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连续4天后,对于FM1株病毒感染小鼠,达菲的保护率是42%;疏风解毒大剂量组是78%。平均存活天数,疏风解毒大剂量组是13天,疏风解毒中小剂量组是100%,这说明该药可明显降低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平均存活天数,且作用优于对照药达菲,且这一结果与未治疗的病毒对照组的10天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喝可乐是可以杀精的。长期大量地喝可乐是可以杀精的,因为可乐中含有磷酸,磷酸是一种中强酸,磷酸在肠道里溶解度很低,在消化道中会降低钙、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率。精子生成中和精子成熟中,需要大量的微量元素锌和钙,当锌和钙缺乏时,就会影响精子的活动率和精子的数量,所以长期大量地喝可乐,可以导致体内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微量元素的缺乏就会影响精子生成和精子的活动率,也就影响生育功能,所以说可乐杀精。
以下是一些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可能适合医学论文发表:1.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 中华医学杂志4.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6.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7. 中国医师杂志8. 中华内科杂志9.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0.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请注意,不同期刊的专业领域和发表条件略有不同。建议在投稿前详细了解期刊的征稿要求,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论文发表。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
刘良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来法医学系的主任,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在1月7日出现因新冠肺炎第一例死亡的案例的时候。他就联系了相关部门,希望能够做遗体解剖来了解病理改变。但是死者家属不同意,在1月22日的时候,他又一次提出了解剖的请求,但还是面临着很多的现实挑战。
但是在2月16日早晨的时候,第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遗体已经解剖完成,到现在刘良已经获得了九例逝者的病理样本。在刘良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表示这个解剖遗体的事情是必须有人要去做的,这样可以提供一套非常完整的病理学资料,对于发病的机制和器官的损害都是有确切判断的,临床治疗上也会有借鉴。而事实上,治疗的方案是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相比原来的版本是有了更加详细的补充,科研人员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在突破当中,刘良也说他自己时刻都做好了准备。
刘良他是没有想到新冠肺炎试着遗体解剖工作的破局是非常难的,在1月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病理学研究室主任任亮找到了刘良,就是武汉有不明原因肺炎出现的死亡病例,应该通过尸检来进进一步的去了解。因为他们都是法医领域的专家,所以他们认为尸检是了解病毒原理最快的办法。根据2020年1月10日国家省市专家组对收入医院的观察治疗患者的一些表现进行了判断,最后确诊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刘良迅速的向武汉市市为建委提出了结婚申请,并且联系了逝者的家属,希望可以同意。但是家属不同意,就算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办法的。
知道前段时间记者采访的时候,刘良仁是忙着处理几例遗体的解剖分析工作,他希望把观察到的所有情况可以更好的反馈给医院和临床的医护人员。
新冠肺炎的第1个解剖的人叫刘良,他是一名法医,他也是冒着风险,解剖了新冠病人的遗体,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患者的肺是什么样儿的。
跟临床医生一样,要做各种防护,当然我们的防护级别要高。我们戴三层手套,两层口罩,帽子戴两层或者三层,然后护目镜加上防护屏。服装的规格也很高,密封性特别好,不透风不透气。这样就能把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给封闭掉。
据悉,2月15日下午,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接到通知,有家属同意捐献亲人的遗体做病理解剖,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意将一间小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
解剖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个病毒伤害了病人的什么地方,我们叫靶器官。第一,我们可以探讨它的传播途径。第二,我们要针对这个地方,研究用药。还有就是弄明白这个病毒是通过什么机制让肺受到损伤的。
如果找准的话,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性措施。没有尸体解剖的话,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对手,也搞不清楚它打击你的方向,整个是茫然的。
扩展资料:
第一例遗体解剖持续近三个小时 是平日的三倍
2月16日凌晨一点左右,刘良团队三人进入解剖间,开始新冠肺炎逝者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刘良表示:解剖前,我们集体给他鞠躬,鞠躬时间特别长。我们对这位逝者是非常非常地尊敬,发自内心非常感谢这些人,他们是大爱。
平时做一例解剖手术,刘良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却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几乎是平日的三倍,到凌晨三点五十分才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持续近3小时,法医透露细节
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介绍,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个病毒伤害了病人的什么地方,我们叫靶器官。
第一,我们可以探讨它的传播途径。第二,我们要针对这个地方,研究用药。还有就是弄明白这个病毒是通过什么机制让肺受到损伤的。如果找准的话,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性措施。没有尸体解剖的话,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对手,也搞不清楚它打击你的方向,整个是茫然的。
扩展资料
纪录片《一级响应》披露世界首例新冠逝者遗体捐献解剖始末:
4月9日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5集抗疫纪录片《一级响应》在东方卫视与湖北卫视同时播出,纪录片第三集《三月》披露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捐献和解剖始末。
要找到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犯罪证据,唯一的办法就是尸检。要做尸检首先要征得死者家属的同意,但能不能获得许可,谁的心里都没底。
2020年2月15日,金银潭医院医务科的于主任在与一位逝者家属通话时,电话那头的的一句“我同意”,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红十字会的相关规定,国家卫健委会给予捐献者家属经济上的补偿。在电话沟通中提到经济补偿时,家属表示说“这个是没必要的”,“如果能够帮到的话,我们都支持……多治几个人吧!”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首例新冠逝者遗体解剖持续近3小时,法医透露细节
天下文章一大抄。爱思医学信息公司,已经引入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如发现有抄袭论文,马上辞退写手。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 总结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 教育 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 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 学习计划 ,并按期撰写实践 报告 。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 措施 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循证医学的 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 典故 ,民间 传说 、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1.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2.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3.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6. 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 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 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 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纪宇著有《微表情与身体语言》一书。先后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研发了军人职业枯竭等心理测量工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论文十余篇,曾获得武警医疗成果奖两项。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与真题详解(新教材心思路)》(机械工业出版社)。多次再版,当当网畅销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全日制硕士,临床医学学士。擅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咨询领域:生活减压、人际沟通、情感问题(亲子、恋爱、婚姻等)、自信力培养、潜能开发等。中文名:纪宇外文名:YuJi民族:汉职业:心理咨询师微表情专家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主编代表作品:《微表情与身体语言》综艺节目致力于心理学培训2005年以来培养心理咨询师过万名,被誉为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父。土豆网上心理学培训课程点击率之首。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与真题详解(新教材心思路)》(三级二级各一册)。这两本书是国内唯一根据新教材编写的辅导书,该书多次再版,当当网畅销书。纪宇教授讲授的心理学课程,讲课风趣幽默,融理论、实践和科研于一炉,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他还在企事业单位及大众中间开展婚恋情感、人际沟通、职场减压、营销心理、广告心理、情商与影响力、心理保健、团体心理训练等大型讲座,每场均有数百人之多。应邀参加天津电视台和天津电台《我要说声谢谢你》、《共享阳光》《百姓故事》等多期节目,为各类人群进行心理指导。个体心理咨询曾应邀参加奥运安保心理保障工作。主要擅长企业员工心理测评,学生心理测评、健康风险测评等担任多家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顾问。擅长: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压力管理、行为训练、催眠、意象对话治疗、音乐疗法、绘画治疗、口吃矫正、儿童多动障碍等等。主要咨询领域:生活减压、人际沟通、情感问题、自信力培养、潜能开发、自闭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适应障碍、口吃矫正、儿童多动障碍尤其擅长微表情分析与强迫症治疗。著有《微表情与身体语言》一书发表学术论文1.PolicePersonnelEncounterHIV/AIDS:Knowledge,Attitudes,andBehaviorAmongPolicemeninChineseyoungArmedpolicemen,(InPress,SCIE).2.武警某部干部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3.中国武警哨兵部队环境支持调查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4.执勤岗位哨兵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5..《中华流行病学杂志》6.武警战士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7.武警军官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职业与健康》8.健康危险行为对武警干部自评健康的影响分析.《中国公共卫生杂志》9.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近况.《药学进展》10.武警某部战士健康行为调查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1.计算机软件在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2.植物生物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药学进展》13.加兰他敏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天津药学》14.某医院Ⅱ类环境细菌学监测.《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很多人经常会受到脚臭的困扰,鞋子刚刚脱下,一股不可描述的气味就迎面扑来。这种气味不仅自己闻着不舒服,也影响自己的社交,说不定还能把女朋友熏跑。
提到脚臭,很多人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脚气引起的。虽然脚气可以导致脚臭,但脚气和脚臭不能划等号。脚气是真菌感染引发的皮肤病,除了能够让鞋臭、袜子臭、脚臭,还会使脚部发痒,甚至脱皮、长泡。而单纯的一只臭脚经常看起来是没有起泡和脱皮的。
脚臭与汗液分泌密切相关。人的脚掌上有丰富的汗腺,单位面积上的汗腺数量是身体其他部位的2-4倍。脚掌上的汗腺每天分泌出的汗液可达几十毫升至几百毫升之多。汗液本身是不臭的,当汗液出现后会使脚部的环境变得潮湿,细菌和霉菌就开始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同时释放出一些有气味的气体。脚臭往往是由葡萄球菌分解角蛋白制造出异戊酸导致的,异戊酸闻起来有一股刺激性的腐败味,这是臭脚气味的最主要来源。
知道了引起脚臭的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脚臭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控制出汗;二是减少细菌。
每天洗脚是必须的,洗脚时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人的脚上会有一些死皮,如果不及时将它们清理掉,细菌就会分解它们并释放出臭气。所以洗脚时一定要尽量搓掉脚上的死皮。洗脚的时候还打上能抗菌的肥皂,或者在水中加一些杀菌剂,这样有利于清除脚上的细菌。洗脚结束后要及时用干净的布或纸将脚上的水擦拭干净,尤其是擦掉脚趾缝中的水,以免造成细菌快速繁殖。
天气闷热、活动量增大时脚底出汗会增多。鞋袜不透气会使空气的流通性变差,也会导致出汗变多。另外,肥胖的人会更容易出汗,同时他们的脚趾缝过于狭小会更容易滋生细菌。脚上有皮肤外伤的人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进而导致脚臭。这就对鞋袜的选择及更换提出了要求。
鞋子和袜子一定要选择透气的。每天都要洗脚,可你是否做到了每天都要清洗和脚丫子亲密接触的袜子?袜子也要天天清洗,甚至鞋子也有必要两天左右就要清洗一下。
如果脚底的出汗量比较大,可以尝试使用止汗剂。出汗少了,自然就可以缓解脚臭。
说一千道一万,预防和治疗脚臭其实就靠一个字:勤。每天洗脚是必须的,洗脚时是否正确使用了肥皂?袜子是否每天都要换洗?鞋子是否透气?是否经常换洗鞋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脚臭这种与细菌、霉菌紧密相关的事情自然不会落到你头上。更不会担心女朋友会离你而去了。
脚臭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在去别人家或者在公共场所脱鞋的时候,气味不仅让人尴尬,而且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怨恨。男孩更好,如果有女人脚臭,那就更尴尬了。当然,也有许多人的脚几乎没有气味。许多人的脚臭与他们穿的鞋的质量有关。
为了工作需要,许多人需要经常穿皮鞋。劣质皮鞋也是脚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劣质皮鞋通常由合成皮革制成,这种皮革很容易盖住你的脚,从而导致你的脚空气流通不畅。如果你的脚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中,你会很容易出汗。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如果你不能及时散发汗水和脚臭,你会引起脚臭。
我们的汗水含有多种成分。当我们出汗时,脚上的细菌会大量增加。这些细菌与汗水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如果我们不及时通风,我们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呆很长一段时间,这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尤其是那些喜欢运动的人,脚臭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一些脚臭也与我们的日常饮食有关。我们知道人体汗液的排泄会带走体内的毒素和物质。经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很容易导致这些气味在体内散发,从而导致脚臭。如果脚臭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你不妨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点食物,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脚臭的症状。
脚癣也是香港脚和香港脚。脚癣患者通常有脚臭,脚趾间也会出现皮肤溃疡。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有脚癣,这意味着至少有这么多人有脚臭。如果是这样,最好及时治疗。许多人喜欢穿上袜子和鞋子出去,而不用等到洗完澡脚干了,但这会让他们的脚处于潮湿的环境中,这很容易滋生脚臭。因此,为了避免脚臭,最好先把脚擦干净,然后穿上袜子。无论如何,当时并不紧急。擦干你的脚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从我们学校图书馆网站找到的,由于字数限制指提供一部分,详情请访问如下地址:中文核心期刊表摘录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分以下七类,供大家参考一、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研究 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3教学与研究 4.马克思主义研究 5.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B 哲学l.哲学研究 2.哲学动态 3.自然辨证法研究 4.孔子研究 5.道德与文明 6.现代哲学 7.周易研究 8.人文杂志 9.齐鲁学刊 10.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1.自然辨证法通讯 12.心理学报 13.心理科学 14.心理发展与教育 15.心理学动态B9 宗教l.世界宗教研究 2.法音 3.中国穆斯林 4.中国道教 5.中国天主教 6.天风 7.中国宗教 8.宗教学研究C8 统计学l.统计研究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中国统计 4.统计与决策 5.上海统计 6.数理统计与管理C9l 社会学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中国社会工作 (改名为:中国社会导刊) 4.中国社会保险(改名为:中国社会保障)C92 人口学l.中国人口科学 2.人口研究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与计划生育 5.人口学刊C95 民族学1.民族研究 2.贵州民族研究 3.黑龙江民族丛刊 4.西藏研究 5.世界民族 6.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满族研究 9.回族研究 10.云南社会科学 11.民族论坛 12.中国藏学 13.西北民族研究 14.西域研究 15.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 1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C96 人才学1.中国人才 2.人才开发 D0 政治理论1.社会主义研究 2.理论探讨 3.政治学研究 4.国外社会科学 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学习与探索 7.探索 8.社会科学研究 9.中国行政管理 10.马克思主义与现实D1,3,5,7,8 国际政治1.国际问题研究 2.当代亚太 3.西亚、非洲 4.欧洲 5.世界经济与政治 6.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7.拉丁美洲研究 8.东欧中亚研究 9.现代国际关系 10.当代世界 11.外交学院学报 1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3.日本学刊 14.美国研究 15东南亚纵横 16 燎望 17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D2,4,6 中国政治1.中共党史研究 2.求是 3.党建研究 4.党的文献 5.探索 6.党建文汇 7.理论探讨 8.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9.理论探索 10.理论导刊 11.毛泽东思想研究 12.理论学习月刊(改名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3 党政论坛 14.求实 15.工会理论与实践 l6.青年研究 17.当代青年研究 18.中国青年 19.辽宁青年 20.妇女研究论丛 21.中国机构 22.理论与改革 23.理论学刊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7.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8.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9.领导科学 30.半月谈 31.当代思潮 32 特区理论与实践 33 党建D9 法学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政法论坛 4.法学家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律科学 8.法商研究 9.法学评论 10.法学 11.比较法研究 12.政治与法律 13.公安大学学报 14.人民司法 15.人民检察 16.犯罪与改造研究 17 行政法学研究 18 中国监狱学刊 19 民主与法制二、经济类F0 经济理论l.经济研究 2.经济学动态 3.经济科学 4.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5.中国经济史研究 6.经济评论 7.当代财经 8.财贸研究 9.经济学家 10.当代经济研究 11.学术研究 12.当代经济科学 13.探索 14.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6.南开经济研究F1 世界经济l.世界经济 2.东欧中亚研究 3.世界经济研究 4.拉丁美洲研究 5.世界经济文汇 6.现代日本经济 7.经济学动态 8.世界经济与政治 9.当代亚太 10.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1.国际贸易 12.国际经济合作 13.现代国际关系 14.西亚、非洲 15.国际贸易问题 16.亚太经济 17.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改名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8.欧洲 19 国际经济评论 20 东北亚论坛F12,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l.经济研究 2.经济经纬 3.管理世界 4.经济问题探索 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6.经济体制改革 7.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8.经济学动态 9.经济纵横 10.经济问题 11.上海经济研究 12.经济评论 13.经济学家 14.特区理论与实践 15.经济与管理研究 16.江苏经济探讨 17.湖南经济 18.中国经济问题 19.中国物资流通 20.经济管理 21.宏观经济管理 22.经济改革与发展 (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23.特区经济 24.港澳经济 25. 当代财经 26.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7. 南方经济 28. 浙江经济 29.中国劳动科学 30.经济改革 31. 改革与理论 32. 改革与战略 33.中国工业经济 34. 中国房地产 35. 物资流通经济 36. 城市改革与发展 37 北方经济 38.财经科学 39.财经研究F23 会计1.会计研究 2.财务与会计 3.审计理论与实践 4.财会通讯 5.中国审计 6.上海会计 7.中国农业会计 8.四川会计 9.当代财经 10.广西会计 11.财会月刊 12.财贸研究 13.审计与经济研究 14.财经理论与实践 15.审计研究 16.财会研究 17。山西财经学院学报(改名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F3 农业经济l. 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农村经济 4.农业技术经济 5.中国农垦经济 6.农业经济 7.经济问题 8.江西农业经济 9.林业经济 10.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1.农场经济管理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江苏农村经济 14.乡镇经济研究(改名为:乡镇经济) 15.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16.世界农业 17.农村经济导刊 18.南方农村 19.生态经济 20.农村发展论丛 21.中国土地 22.中国农业会计 24.渔业经济研究F4(含F27、F6) 工业经济l.中国工业经济 2.经济管理 3.管理世界 4.煤炭经济研究 5.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6.改革 7.建筑经济 8.外国经济与管理 9.经济问题 10.经济研究 11.经济体制改革 12. 邮电企业管理 13.集团经济研究 14.财经科学 1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6.经济论坛 17.企业经济 18.经济工作通讯(改名为:中国经贸导刊) 19.浙江经济 20.经济问题探索 21.中外管理 22.上海企业 23.经济与管理研究 24.经济纵横 25.现代企业导刊 26.经济学动态 27. 企业活力 28.企业管理 29. 管理现代化 30. 上海经济研究 31. 企业家 32.工业技术经济 33.经济师 34.经营与管理 35.国有资产管理 36.经济改革与发展 (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F7贸易经济l.财贸经济 2.商业经济研究 3.国际贸易问题 4.北京商学院学报 5.商业经济与管理 6.商业经济文荟 7.商业研究 8.价格理论与实践 9.国际经贸探索 10.国际贸易 11.中国物价 12.价格月刊 13.对外经贸实务 14.财贸研究 15.财金贸易 16 世界经济 17.国际商务 18.商场现代化 19 国际经济合作 20 国际商务研究 21 江苏商论F8l 财政(含税务、海关)l.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收与企业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上海财税 6.财贸经济 7.财经问题研究 8.税务与经济 9.当代财经 10.中国税务 11.四川财政 12.财会研究 13.涉外税务 14.湖北财政研究 15.财经研究 16.财经理论与实践 17.财经论丛 18.财金贸易 19.外国经济与管理 20.财经科学 21中国财政F82/83/F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金融研究 2.中国投资管理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国际金融研究 5.农村金融研究 6.金融管理科学(改名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7.中国金融 8.银行与企业 9.投资研究 10.国际金融 11.金融与经济 12.广东金融 13.上海金融 14.财贸经济 15.财经理论与实践 16.财金贸易 17.保险研究 18.上海保险 19.证券市场导报三、文化教育类 G0/2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l.中国记者 2.新闻与传播研究 3.新闻战线 4.新闻大学 5.新闻与写作 6.新闻知识 7.新疆新闻界(改名为:当代传播) 8.编辑学刊 9.新闻界 10.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1.中国出版 12.中国图书评论 1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4.编辑之友 15.出版发行研究 16.新闻与成才 17. 编辑学报 18.国际新闻界 19, 现代传播 20. 新闻爱好者 21. 新闻实践 22. 收藏家 23. 图书发行研究G25, G35图书馆学,情报学l.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5.图书馆建设 6.图书情报知识 7.图书馆论坛 8.图书与情报 9.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0.图书馆杂志 11.图书馆 12.情报理论与实践 1 3.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 4.情报资料工作 1 5.情报杂志 l6.情报学报 1 7.情报科学G27 、档案事业1. 档案学通讯 2.档案学研究 3.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上海档案 7.档案 8.山西档案 9.四川档案 10.档案管理 11.北京档案 12.湖南档案 13. 兰台世界G3 科学、科学研究l.科学学研究 2.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3.科学管理研究 4.科研管理 5.科技进步与对策 6.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改名为:中外科技信息) 7.中国软科学 8.软科学 9.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 10.中国科技论坛G4 教育学l.教育研究 2.教育评论 3.教育理论与实践 4.外国教育资料 5.教育研究与实验 6.教育探索 7.外国教育研究 8.比较教育研究 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现代教育论丛 11.教育与经济 12.中国教育学刊 13.上海教育科研 14.人民教育 15.山东教育科研 16.教育科学G6l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l.学前教育研究 2.学前教育 3.早期教育 4.幼儿教育G62/63 初等/中等教育l.学科教育 2.课程·教材·教法 3.天津教育 4.数学通报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高三数理化(改名为:高中数理化) 7.上海教育 8.历史教学 9.班主任 10.语文教学通讯 11.普教研究 12.中学语文教学 13.中小学外语教学 14.北京教育 15.化学教学 16.生物学教学 17.物理教学 18.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9.思想政治课教学 20.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1.中小学管理 22.数学通讯G64 高等教育1.中国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研究 (武汉) 3.中国高教研究 4.上海高教研究 (更名为:教育发展研究) 5.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7.江苏高教 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0.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1.黑龙江高教研究 12.高教探索 13.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4.高校理论战线G71/79 各类教育1.中国电大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 3.教育与职业 4.现代远距离教育 5.农村成人教育 6.上海成人教育 7.中国成人教育 8.父母必读 9.中国电化教育 10.电化教育研究 11.中国特殊教育G8 体育1.体育科学 2.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6.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7.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8.体育与科学 9.体育学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1.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2.体育文史 13.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l.中国语文 2.语文建设 3.修辞学习 4.语言教学与研究 5.方言 6.语言文字应用 7.汉字文化 8.语文研究 9.古汉语研究 10.民族语文 11.语言与翻译 12 语言研究 13 汉语学习 14. 演讲与口才 15. 世界汉语教学 16.辞书研究H3/9外国语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学刊 4.现代外语 5.中国俄语教学 6.外语界 7.国外语言学 (改名为:当代语言学) 8.中国翻译 9.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0.外语与外语教学 11.外语教学 12.中国科技翻译 13.日语学习与研究 14.外语电化教学I1 世界文学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外国文学 4.当代外国文学 5.世界文学 6.国外文学 7.俄罗斯文艺 8.外国文学动态 9.译林I2 中国文学l.文学评论 2.文学遗产 3.当代作家评论 4.文学自由谈 5.文艺研究 6.红楼梦学刊 7.鲁迅研究月刊 8.文艺争鸣 9.文艺理论研究 10.中国文学研究 11.文艺理论与批评 1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3.小说评论 14.明清小说研究 15.当代文坛 16.新文学史料 17.民族文学研究 18. 通俗文学评论 19. 名作欣赏作品:l.收获 2.中国作家 3.北京文学 4.上海文学 5.当代 6.十月 7.人民文学 8.钟山 9.解放军文艺 10.小说月报 11.中篇小说选刊 12.花城 13.诗刊 14.大家 15.青年文学 16.天涯 17.作家 18.清明 19.民族文学 20.散文 21.儿童文学 22.民间文学 23. 故事会J2/5 绘画,书法,摄影1.美术 2.美术观察 3.美术研究 4.新美术 5.书法研究 6.中国书法 7.装饰 8.民族艺术 9.中国摄影J6 音乐l.中国音乐学 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3.音乐研究 4.中国音乐 5.音乐艺术 6.人民音乐 7.音乐创作 8.黄钟J7/8 舞蹈/戏剧艺术l.中国戏剧 2.戏剧 3.戏曲艺术 4.戏剧艺术 5.四川戏剧 6.剧本 7.上海戏剧 8.艺术百家 9.中国京剧 10.当代戏剧 11. 舞蹈J9 电影、电视艺术l.电影艺术 2.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3.当代电影 4.世界电影 5.中国电视 6.电影通迅 7.电影文学 8.电影创作 9.电影新作 10.当代电视 11. 电视研究 12. 中外军事影视K 历史l.历史研究 2.近代史研究 3.世界历史 4.中国史研究 5.史学月刊 6.中国史研究动态 7.史学理论研究 8.历史档案 9.中共党史研究 10.文史哲 11.民国档案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安徽史学 14.文史知识 15.史林 16.史学集刊 17.中国文化研究 18.当代中国史研究 19.文博 20.清史研究 21.中国农史 22.中国经济史研究 23.史学史研究K85 文物考古l.考古 2.文物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敦煌研究 6.故宫博物院院刊 7.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8.江汉考古C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5.江西社会科学 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9.江汉论坛 1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l.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2.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学术交流 14.中国社会科学 15.社会科学辑刊 16.学术研究 17.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西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20.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社会科学 22.江苏社会科学 23.学术月刊 24.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6.世界知识 27.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0.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1.社会科学战线 32. 甘肃社会科学 33.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4.杭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并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5.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6.江海学刊 37.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 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39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0.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1求是学刊 42.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5.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6.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9.思想战线 50.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自然科学类 O1 数学l.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 ·A辑 3.数学杂志 4.应用数学 5.应用数学学报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计算数学 8.数学进展 9.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0.应用概率统计 11.系统科学与数学 12.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13.数学物理学报 14.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5.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6.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 17.工程数学学报 18.远筹学杂志 (改名为:远筹学学报) 19.系统工程O3 力学l.力学学报 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航空学报 4.振动与冲击 5.力学与实践 6.计算力学学报 7.固体力学学报 8.空气动力学学报 9.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10.应用力学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力学进展 13.工程力学 14.实验力学 15.上海力学(改名为:力学季刊) 16.航空动力学报 17.爆炸与冲击O4 物理学l.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物理 5.大学物理 6.金属学报 7.半导体学报 8.低温物理学报 9.强激光与粒子束 10.材料研究学报 11.真空 12.量子电子学报 13.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4.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5.无机材料学报 16.物理学进展 17.人工晶体学报 18.低温与超导 19.声学学报 20.高压物理学报 21.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2.发光学报 23.中国激光 24.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5.计算物理 26.波谱学杂志 27 光子学报 28 原子能科学技术 29 物理实验 30.核技术O6 化学l.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化学学报 3.中国科学.B辑,化学 4.物理化学学报 5.化学研究与应用 6.分析化学 7.高分子学报 8.应用化学 9.无机化学学报 10.化学通报 11.有机化学 12.化学物理学报 13.色谱 14.催化学报 15.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6.中国稀土学报 17.分析实验室 18.结构化学 19.化学试剂 20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1 分子催化 22.分析测试学报 23. 分析科学学报P1天文学l.天文学报 2.天体物理学报 3.天文学进展 4.云南天文台台刊 5.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6..空间科学学报P2 测绘学l.测绘学报 2.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3.测绘通报 4.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5.地图 6.测绘科技通讯P3 地球物理学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西北地震学报 4.地震研究 5.地震 6.中国地震 7.空间科学学报 8.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9.地震地质 10.水文P4气象学l.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气象 4.气象科技 5.应用气象学报 6.热带气象学报 7.气象科学 8.高原气象 9.南京气象学院学报P5 地质学l.地学前缘 2.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地质学报 4.地质科学 5.地球科学 6.地质评论 7.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8.岩石学报 9.地球化学 10.古生物学报 11.矿床地质 12.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改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3.地层学杂志 14.沉积学报 15.地震地质 16.地质与勘探 17.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8.中国区域地质 19.矿物学报 20.第四纪研究 2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岩石矿物学杂志 24.地质地球化学 25.地球学报 26.矿物岩石P7 海洋学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海洋科学 4.海洋工程 5.热带海洋 6.海洋通报 7.海洋技术 8.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9.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0.海洋环境科学 11.海洋预报 12.黄渤海海洋K9,P9 地理科学l.地理学报 2.地理研究 3.经济地理 4.干旱区地理 5.地理科学 6.冰川冻土 7.自然资源(改名为:资源科学) 8.中国沙漠 9.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0.遥感学报 11.城市规划 12.第四纪研究 1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4.自然资源学报 15.城市问题16.旅游学刊 17.地理科学进展 18.人文地理 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Q生物科学1.生物化学杂志(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4.生物物理学报 5.动物学杂志 6.微生物学报 7.古生物学报 8.动物分类学报 9.生物工程学报 10.微生物学通报 11.动物学研究 12.细胞生物学杂志 13.古脊椎动物学报 14.遗传学报 15.生理学报 16.动物学报 17.生态学报 18.植物学报 19.昆虫学报 20.兽类学报 21.生物学通报 22.生态学杂志 23.微体古生物学报 24.水生生物学报 25.实验生物学报 26.昆虫分类学报 27.人类学学报 28.植物分类学报.29.植物生理学通讯 30.云南植物研究 31.广西植物 32.植物生理学报 33.植物生态学报 34.木本植物研究 35.中国科学 C辑,生命科学 36.菌物系统 37.遗传 38.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N,T 综合性科学技术1.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6.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南大学学报 8.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9.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0.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11.华东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2.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4.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5.科学通报 16.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天津大学学报 23.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6.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9.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 30.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3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自然杂志 35. 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 36.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3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3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39.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陕西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41.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改名为: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42.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3.中国科学基金 44.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45.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47.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华中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49.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50.自然科学进展 51.华东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52.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3.科技通报 54.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55.自然科学史研究 56.湖南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五、医药卫生类Rl 预防医学、卫生学l.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3.职业医学 4.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5.中国公共卫生.提高版 6.环境与健康杂志 7.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8.中国学校卫生 9.中国卫生统计 10.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1.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2.营养学报 13.卫生研究 14.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5.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6.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7.中国卫生经济 1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卫生毒理学杂志 20.中国医院管理 21.劳动医学 22.中国老年学杂志R2 中国医学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中医杂志 3.浙江中医杂志 4.四川中医 5.上海中医药杂志 6.陕西中医 7.新中医 8.中药材 9.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0.中国针灸 11.中国中药杂志 12.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改名为:中华实用中西医学杂志) 13.中草药 14.山东中医杂志 15.中成药R3 基础医学l.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生物化学杂志(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4.解剖学报 5.解剖学杂志 6.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7.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8.生理学报 9.上海免疫学杂志 10.中国免疫学杂志 11.免疫学杂志 1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3.基础医学与临床 14.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5.神经解剖学杂志 l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1.病毒学报 22.生理科学进展 2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l.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3.临床检验杂志 4.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5.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6.中国急救医学 7.综合临床医学(改名为:中国综合临床) 8.中华护理杂志 9.实用护理杂志 10.护士进修杂志 11.中华放射学杂志 12.实用放射学杂志 13.中华物理医学杂志(改名为: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14.临床放射学杂志 15.中华核医学杂志 16.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