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匮要略论文痹病

金匮要略论文痹病

发布时间:

金匮要略论文痹病

痹的意思就是不通畅,血痹就是血液运行不畅,阻滞经络的意思。孕妇的腹腔压力大,膈肌被挤压上抬,可以引起胸腔受挤压---这时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同时还会诱发很多症状,比如心慌,胸闷,头晕,包括手麻等,是药物不能解决的。生下小孩后症状可能自然就消失了。还有怀孕八个月不能乱用药!!!

像是关节炎,要注意保护了,老了会很麻烦的

湿痹的引证解释是:⒈同“湿_”。亦作“_痹”。引晋葛洪《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_痹而刖足。”中医学病名。_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_》:“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_。湿_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__狂痉,湿_寒冷疼痛。”。湿痹的引证解释是:⒈同“湿_”。亦作“_痹”。引晋葛洪《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_痹而刖足。”中医学病名。_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_》:“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_。湿_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__狂痉,湿_寒冷疼痛。”。注音是:ㄕㄅ一_。拼音是:shībì。结构是:湿(左右结构)痹(半包围结构)。湿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亦作'湿痹'。同'湿痹'。二、网络解释湿痹湿痹,病名。①痹病中的一种。《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宜用通络开痹片——转载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金匮要略·痉湿_病脉证并治》则谓:“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与后世所论湿痹,证候有所不同。秦景明《症因脉治》提出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或用除湿蠲痹汤,或用苍术薏苡汤去桂心、麻黄;加白术、猪苓、泽泻。参见痹证、着痹等条。②属脚气病之一。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参见脚气条。③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宜用通络开痹片——转载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旱关于湿痹的成语麻痹大意_湿濡沫偎干就湿干涕湿哭推干就湿推燥居湿麻痹不仁干啼湿哭关于湿痹的词语推燥居湿久束湿薪湿哭干啼麻痹不仁麻痹大意风寒暑湿回干就湿干涕湿哭_湿濡沫上漏下湿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湿痹的详细信息

一、什么是风湿和类风湿 风湿和类风湿是当前对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简便称呼。从西医学的角度讲,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寒性炎症性病变。我们简单解释为风湿性关节炎轻一些,本病以全身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其关节等没有形态改变;类风湿关节炎除疼痛外,还有肿胀、关节强直、软组织挛缩、关节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改变,比风湿性关节炎要重得多。两者间虽有病因相同之处,但病理机制、临床症状表现乃至治疗,都不完全一样。 二、什么是痹(证)一痹病一风湿病 痹证、痹病、风湿病是中医的病名,中医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记载。清朝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痹证》一书中最早提出痹证的病名;宋朝的窦材在《扁鹊全书.痹病》一书中最早提出痹症的病名。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痉温病脉证》一书中最早提出风湿为病两字。因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各医家散居全国的天南海北,荒山野岭,交通、通讯不便,各自为医,所以病名据统计多达3744个,总观其各自的论述,都很相似于现代医学风湿或类风湿等疾病。近代中医专家,学者按历史的沿革把中医的病名确定为风湿病。所以我研究院按全国统一称此病的称号—风湿病。 三、风湿病的病因和病机是什么? 风湿病按西医的观点其患病原因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总之目前西医对病因病理至尽尚未明确。中医认为发病原因和发病过程的道理大体有四种: 1、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气是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正常之气太过的六气侵入人身体引起发病的气就称为邪气,风湿病是受到风、寒、湿邪气侵入人身而发生的。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生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和关节,不通则痛,故而引起关节肿胀疼痛。 2、营气卫血失调: 中医讲营气卫血,营气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营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气在外保护人的体表,防御邪气侵入身体,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故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脏腑阴阳内伤: 按中医阴阳五行的观点讲,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发生风湿病主要是肝脾肾发生内伤,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为骨是作强之官;肝为筋之本,、藏血生筋,统司筋骨关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来源,主四肢肌肉。人体的阴阳之气必须保持平衡,如果阴阳不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受到邪气侵入,所以发生风湿病的热与寒的症状表现。 4、痰浊瘀血内生: 痰浊与瘀血即是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也可以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风湿病大多有慢性进行过程,疾病已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就产生痰浊与瘀血,这些就是风湿病情缠绵而难治的根本原因。 四、得了风湿病都有哪些症状? 患风湿病的病人,因为患者年龄、性别、体质不同,所受的病邪不同,也就是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先后不一样,但总的来说最早的症状是疼痛,有时串痛,有时是局部剧疼。疼痛是每个病人第一个出现的症状,其次出现关节的病变,某处一个关节、二个关节,或多处关节同时出现疼痛、肿胀、发热、变形,关节活动受限,晨僵(每天早晨起床时关节僵),关节强直等一系列症状,人体的指(趾)小关节、颈、胸、腰椎关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髋、膝、踝等关节处都可发生。 五、应当怎样治疗风湿病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客观临床表现,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在对风湿病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临床治疗法则,如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血散疏通、同病异治与同病同治等。而在具体治疗方法上有散寒通痹法、除湿通痹法、清热通痹法、散寒祛风法、祛风化湿法、散寒除湿法、祛湿清热法、养阴祛风法、寒温并用法、通经活络法、行气活血法、祛湿化痰法、化痹散结法、化痰祛瘀法、补益脾胃法、益气养血法、滋肾养肝法、温补肝肾法等四十多种方法,我院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筛选后,主要以散寒通痹,祛风化湿、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缓急止痛、滋补肝、肾为指导的治疗方法。 六、调动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治疗风湿病的关键 治疗风湿病,我院多年的治疗经验之一是:必须调动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首先向病人介绍得病的原因病理机制,治疗的方法,说明治疗风湿病,病人和医生要很好配合才能治好风湿病。因为风湿病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病人出现活动就痛,所以病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这样使气血不活,经络不通,肌肉组织紧张拘急,关节筋腱粘连和挛缩,使肌肉、筋腱、关节变形,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必须鼓励病人除参加日常家务活动,做慢步走、快步走、慢跑、快跑,做各种锻炼身体的功法,打太极拳,进行自我保健按摩等,调动自身的活动能力。活动是治疗风湿病的关键,这些是我院治疗大量病人成功经验。 七、大家共同努力预防风湿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预防是指人民大众了解卫生知识,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以保证身体健康不发生疾病,对风湿病的预防我们提出以下五点,供大家参考: 1、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内伤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节情内伤多由阴阳失调、气血亏损、抵抗力减弱,易使外邪侵入发病。 2、坚持经常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说明经常注意身体锻炼才能健康,才能提高御邪能力,锻炼的方法很多,诸如:散步、慢跑、练气功、做体操、打太极拳、做自我按摩等。 3、防范风寒湿邪 风寒湿邪是风湿病的发病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风寒湿邪的侵害。不能在潮湿的地方久留,不能席地而坐,更不能卧地大睡;不能在风口处贪一时凉爽受风,不能长年受寒,更不能汗后当风,总之感觉受风寒湿邪易于成疾,受累一世,终身遗憾。 4、合理调配营养 “只要营养丰富,身体就会健康”这句话并不全面也不可取,人体需要各种元素和营养物质,不是吃的好,营养好就身体好,而要调配合理,鸡、鸭、鱼、肉、蛋、蔬菜、五谷杂粮、豆制品的食用,必须按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身体需要,合理调配为原则。 5、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当身体健康情况有变化或感到某一处有不正常时,应尽早就医,要求检查、诊断、治疗。这是保护自身健康的要点,因为有些疾病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则治愈率比延误治疗高出几倍。对风湿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现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疼痛、肿、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我研究院就有很多延误治疗的病人,尤其是误服一些激素药物又并发股骨头坏死,造成终身遗憾。参考资料: 风湿和类风湿常识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论文

痹的意思就是不通畅,血痹就是血液运行不畅,阻滞经络的意思。孕妇的腹腔压力大,膈肌被挤压上抬,可以引起胸腔受挤压---这时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同时还会诱发很多症状,比如心慌,胸闷,头晕,包括手麻等,是药物不能解决的。生下小孩后症状可能自然就消失了。还有怀孕八个月不能乱用药!!!

“八味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所谓“ 少腹拘急 ”即指男人的睾丸抽痛、女人的阴道抽痛。肝主筋,筋络到睾丸、阴道,当虚劳时,筋没有足够的营养去滋润它,便筋急抽痛。“ 小便不利 ”,频尿、少尿或无尿意。 地黄丸里重用地黄,剂量是八,山药、山茱萸四,泽泻、丹皮、茯苓三,桂枝、炮附子一。把桂枝和炮附子去掉,前面的六味就叫做六味地黄丸。 干地黄补肾,滋肾阴,淮山健脾,山茱萸味酸入肝脏,上三味把肾肝脾都固到,泽泻清肾,茯苓清脾,丹皮清肝,三补三泻,真正好的处方(滋补药)是补泻兼顾的,绝对不可以纯补,纯补药好比把油漆涂在活树上。 八味肾气丸用的时机是虚劳腰痛,平时可用,服用时在水里撒点盐,咸入肾,目的是把药带入肾脏。因为里面有炮附子比较热,所以如果服后有便秘,把后两味拿掉,即用六味地黄丸。 如何知道肾气旺不旺? 看头发,肾气旺的头发有光泽,反之,干干的无光。 简单区分六味和八味:平常补虚用六味就好,有虚热(口燥咽干,表阳虚)或实热(便秘)的人用八味会更热,只有纯阳虚的人(看到的都是阴寒的症状,里阳虚)才用八味。 薯蓣就是淮山,也就是山药。有几个药方如射干麻黄汤、乌梅丸、薯蓣丸都是属于方剂内容很多的药,张仲景很少开那么多的药在同一方中使用,他认为平时就容易生病的人,本就是虚劳不足,所以没事就常常感冒发烧,遇到这种情形的病家适合用薯蓣丸。 薯蓣丸制造过程非常的麻烦,现在用得也不多。如果一遇到外感马上用经方(如桂枝汤等)治好,就不会成虚劳了,也不会中风(年轻人脸部中风,年老人半身不遂)。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名方,用在:1、年长之人的失眠,年长人虚劳;2、大病初愈,病刚好时失眠。 酸枣仁 味酸入肝,主收敛,把血收回肝臓。肝藏魂,当血无法回到肝时,魂也无法回肝,晚上就不好睡,最明显的是1-3点失眠,即肝经当令时。 知母 除烦入肺, 茯苓 入三焦系统,能把三焦里的水排出, 川芎 活血。经方治疗失眠用消导,不开很强的滋补药(如当归熟地),本来就不能睡,强滋补药下去精神更好。酸枣仁汤让心情平稳下来(知母),让血(川芎)和水(茯苓)循环变好,让血回肝。 酸枣仁汤中会使用 甘草 ,是因为有虚热的人,肠胃消化就不会很好,必然会有很多食物的残渣停在胃里面,此时就要甘草来化解宿食产生的毒素。 《伤寒论》少阴证里有一个黄连阿胶汤也是治疗失眠的。黄连阿胶汤用于心血不足造成的失眠,所以用阿胶。心藏神,神不守亦失眠。 只要看到“ 肌肤甲错 ”和“ 两目黯黑 ”这两个症,就可以判断体内有干血。因为有内伤有瘀血在体内,所以再吃什么补药都补不进去,“瘀不走,新不生。”经方常常在活血化瘀,代表作是唐容川的《血症论》,他的观点是:百病皆因瘀。 “ 两目黯黑 ”是指眼眶周围黑黑的,“ 肌肤甲错 ”在小腿胫骨足三里以下到三阴交这段出现蜕皮,裤子一拉掉下白色粉末状皮屑,像干面包屑一样,因为阴血集中在小腿处。临床上很少用这个丸,可以用针灸配合其他方剂。当身体内有干血时,女人左腹痛。以肚脐为界,脐下是静脉,以白芍为主,脐上是动脉,以桂枝为主,再加些川芎、丹皮、红花、牛膝、茜草等活血化瘀药(脚无力有瘀时用牛膝,女人腹部疼痛用茜草)。 当病人身体里面有干血时,在第七椎膈俞上会有压痛点,因为血会膈俞。三阴交也一定会有压痛点,而血海可以消导瘀血止痛经。可以针三阴交、血海,灸膈俞(让血液循环加速)和近取穴(痛点),任何东西碰到热就化掉。 如果是胸腔有内仿,不要扎三阴交跟血海,需要用公孙与内关,来打通病人的冲脉跟阴维脉。公孙与内关可以行气来治内伤的部分,然后使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这是治疗胸腔有瘀血的活血化瘀法。 倪师补充方: 1、《千金翼》 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枝 生地黄一斤 炙甘草汤在《伤寒》里已出现过。 2、 消肿溃坚汤 :治马刀侠瘿(甲状腺、淋巴结肿瘤) 昆布 海藻 黄柏 知母 栝蒌根 桔梗 三稜 莪术 莲翘 黄芩 黄连 葛根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甘草 方义:腺体属三焦,用柴胡进入三焦系统,病人多有燥热,三黄去热,甲亢的人会心动悸、手抖,知母除烦,昆布海藻味咸,咸能软坚,桔梗去焦痰,三棱活血化瘀。 如果该汤喝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好转,可用龙骨牡蛎,动悸很厉害时用桂枝5钱,炙甘草5钱,盗汗严重的用牡蛎1两,龙骨5钱,防己入三焦3钱,瓦楞子5钱(血蛤的壳,咸味软坚)。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5|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 《金匮要略》笔记24|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里急/小健中汤) 《金匮要略》笔记23|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寒相搏/天雄散) 《金匮要略》笔记22|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脉大/失精/尿床/盗汗) 《金匮要略》笔记21|血痹虚劳病脉并治:血痹(麻)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天雄散在经方里是补肾壮阳壮精药。脉摸到 弦脉 ,大部分都是有水饮的脉,就是身体里面有水气。 大脉 ,就是脉形中间是空的,中空为芤,这是失血的脉,有出血的病人会摸到芤脉。“ 减则为寒 ”,水饮脉出现表示是里寒。“ 芤则为虚 ”,芤脉代表里虚,“ 虚寒相搏 ”的脉是沉、弦、小、细,这种的脉型中医称做“ 革脉 ”。如果是妇人被摸到这种脉就会“ 半产漏下 ”,很容易流产。如果是男人,就表示此人“ 亡血失精 ”,这是利用脉症来做辨症。 经方家认为:阴不要去滋补它,要让阴自回才是痊愈。如果给亡血之人滋阴的话会成劳症,整天感觉疲劳,睡再多也没劲,且更容易中风,因为气不足,腠理有间隙,风很容易进去。处方设计思路是补虚去寒。 同样的草本,附子是三年收成,乌头是四年,天雄是五年,天雄药力比附子强很多。经方里面写的是龙骨,其实牡蛎更恰当,因为龙骨是收敛的,这里要补虚。温病派的“虚不受补”在经方里不成立,有虚就要补,关键在于用什么补。女人怀孕会流产均是因为下焦虚寒,把寒去掉,即使有子宫瘤也照样会怀孕。“ 男人亡血失精 ”是指精子里带血。中医的观念:精血同源,精宫在小肠和膀胱之间,小肠是火,膀胱受小肠火的加热,里面的水气化入肝(水生木)。精宫的血来自心脏,受小肠火的加热,红色的血成白色的精进入睾丸。精子带血代表小肠的温度不够。 将这四味药杵为散,用酒服,半个汤匙,就是我们平常喝汤的汤匙平匙量。一天吃三次,饭前空腹吃。吃完了以后,若没啥反应,就要慢慢增加剂量,毕竟天雄有毒。

金匮要略相关论文血痹病

痹的意思就是不通畅,血痹就是血液运行不畅,阻滞经络的意思。孕妇的腹腔压力大,膈肌被挤压上抬,可以引起胸腔受挤压---这时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同时还会诱发很多症状,比如心慌,胸闷,头晕,包括手麻等,是药物不能解决的。生下小孩后症状可能自然就消失了。还有怀孕八个月不能乱用药!!!

病名。出《灵枢·九针论》。 ①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证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 ②指风痹。《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详风痹条。但是怀孕8月还是不要乱用药,可以找妇科医生问一问再定夺要不要吃药

怀孕期间不能乱用药,影响胎儿发育,还是到正规医院治疗为托

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名方,用在:1、年长之人的失眠,年长人虚劳;2、大病初愈,病刚好时失眠。 酸枣仁 味酸入肝,主收敛,把血收回肝臓。肝藏魂,当血无法回到肝时,魂也无法回肝,晚上就不好睡,最明显的是1-3点失眠,即肝经当令时。 知母 除烦入肺, 茯苓 入三焦系统,能把三焦里的水排出, 川芎 活血。经方治疗失眠用消导,不开很强的滋补药(如当归熟地),本来就不能睡,强滋补药下去精神更好。酸枣仁汤让心情平稳下来(知母),让血(川芎)和水(茯苓)循环变好,让血回肝。 酸枣仁汤中会使用 甘草 ,是因为有虚热的人,肠胃消化就不会很好,必然会有很多食物的残渣停在胃里面,此时就要甘草来化解宿食产生的毒素。 《伤寒论》少阴证里有一个黄连阿胶汤也是治疗失眠的。黄连阿胶汤用于心血不足造成的失眠,所以用阿胶。心藏神,神不守亦失眠。 只要看到“ 肌肤甲错 ”和“ 两目黯黑 ”这两个症,就可以判断体内有干血。因为有内伤有瘀血在体内,所以再吃什么补药都补不进去,“瘀不走,新不生。”经方常常在活血化瘀,代表作是唐容川的《血症论》,他的观点是:百病皆因瘀。 “ 两目黯黑 ”是指眼眶周围黑黑的,“ 肌肤甲错 ”在小腿胫骨足三里以下到三阴交这段出现蜕皮,裤子一拉掉下白色粉末状皮屑,像干面包屑一样,因为阴血集中在小腿处。临床上很少用这个丸,可以用针灸配合其他方剂。当身体内有干血时,女人左腹痛。以肚脐为界,脐下是静脉,以白芍为主,脐上是动脉,以桂枝为主,再加些川芎、丹皮、红花、牛膝、茜草等活血化瘀药(脚无力有瘀时用牛膝,女人腹部疼痛用茜草)。 当病人身体里面有干血时,在第七椎膈俞上会有压痛点,因为血会膈俞。三阴交也一定会有压痛点,而血海可以消导瘀血止痛经。可以针三阴交、血海,灸膈俞(让血液循环加速)和近取穴(痛点),任何东西碰到热就化掉。 如果是胸腔有内仿,不要扎三阴交跟血海,需要用公孙与内关,来打通病人的冲脉跟阴维脉。公孙与内关可以行气来治内伤的部分,然后使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这是治疗胸腔有瘀血的活血化瘀法。 倪师补充方: 1、《千金翼》 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枝 生地黄一斤 炙甘草汤在《伤寒》里已出现过。 2、 消肿溃坚汤 :治马刀侠瘿(甲状腺、淋巴结肿瘤) 昆布 海藻 黄柏 知母 栝蒌根 桔梗 三稜 莪术 莲翘 黄芩 黄连 葛根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甘草 方义:腺体属三焦,用柴胡进入三焦系统,病人多有燥热,三黄去热,甲亢的人会心动悸、手抖,知母除烦,昆布海藻味咸,咸能软坚,桔梗去焦痰,三棱活血化瘀。 如果该汤喝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好转,可用龙骨牡蛎,动悸很厉害时用桂枝5钱,炙甘草5钱,盗汗严重的用牡蛎1两,龙骨5钱,防己入三焦3钱,瓦楞子5钱(血蛤的壳,咸味软坚)。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5|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 《金匮要略》笔记24|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里急/小健中汤) 《金匮要略》笔记23|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寒相搏/天雄散) 《金匮要略》笔记22|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脉大/失精/尿床/盗汗) 《金匮要略》笔记21|血痹虚劳病脉并治:血痹(麻)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津液不够时,病人就喘。 正常情况下,肺的津液来自大肠里水的气化,肺的营养则来自脾的运输,脾运化食物吸收营养后再把营养交给五脏,食物的营养和水通过两个管道进入肺。当肺里津液不够时,食物的营养即脾的湿土无法生金进入肺,于是湿就停在中焦,出现“ 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上焦太燥热,热气上冲便头昏,好像天上没有云,太阳直射一样。脾主腹,又主肌肉,外症看起来全身会肿胀。 寒则束。因肺本来的属性是阳,胸腔是阳之聚所,阳要从肺扩散到四肢,《内经》里面讲肺是布达津液,津液到了四肢后就带来力量。当肺本身被寒束到,毛孔都无法出汗了,于是肺热散不出去而停在里面,日久才会“ 吐浊涕 ”,很黄浓的涕,是肺热症,而 肺热的原因是寒把肺束到造成的 。 这个条辨就是用脉来断生死。“ 浮之虚 ”就是轻按到皮肤表面上就可以摸到脉,跳得没有力、很虚。“ 按之弱如葱叶 ”,感觉脉来没有力,而脉形又是中空的脉,像葱叶般,这就危险了,“ 下无根者,死” ,肺功能完全丧失了,临床上都是肺病末期。 何为无根脉? 按脉有时候有,有时候又没有,这种现象就是肺的真脏脉,正常的肺脉是浮脉且有力有根。 临床上与正常脉比较即可,《内经》定义五脏脉是: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均有力,此为正常脉。 风热进入肝脏里面,因为肝藏血,肝经直接络到百会再进入眼睛,即肝开窍于目,这个热跑到头上直接冲到眼睛里,所以头目会润动。肝位于胸膈处,故“ 两胁痛 ”。“ 行常伛 ”,常常弯着身体,“ 两臂不举 ”,因为肝主筋,我们身上的筋都是靠肝血的滋润才会柔软,现在肝太热了,于是血就跑到头面上去了,四肢上的筋缺少血的滋润。“ 舌本燥 ”,肝经在到达百会之前会经过舌根,肝热上来时舌头自然而然会因受到热而干燥。肝胆是表里,胆的苦味是由肝的酸交给它的,肝中风时,血会因此而无法储存在肝脏里,交给胆的酸就会分泌不够。胆本身是“清静之府”,一旦得不到肝的滋润,人就“ 善太息 ”,常常哀声叹气,其实没什么事情发生,只是肝有问题了。肝苦急,急食甘以缓急,故“ 令人嗜甘 ”。 身体会有风进入,都是人虚的时候,乘虚而入,所以人要随时保持心平气和,常运动,一有小恙就及时动手治疗,就不会有大碍。 中医认为肝藏血,所有脏东西进入肝里面后,都得靠肝来解毒,肝脏强的时候可以把很多毒素过滤掉,过滤后新鲜的血进入心脏再输送到四肢,所以肝是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寒就是不动,肝里太冷了会造成已经解完毒的血要出去而出不去,肝就肿大,肿大后顶到脾脏(木克土),导致中膈满满的,胃被夹在中间就受不了,故“ 食则吐 ”,一吃东西就吐。呼吸时横膈膜也下不去,故“ 胸中痛 ”。肝本身主筋,血没有滋润到筋,全身沉重,“ 不得转侧 ”,连转动身体也是负担,最好不动。 可见,遇到肝肿大、脾肿大的大多是寒症,需开温热的药。 “ 浮之弱 ”,轻触皮表摸到脉叫浮,如果感觉到左关的肝脉跳得很弱,重按下去硬硬的像有条绳在下面,有时又像绳索一样呈扭曲状,就是真脏脉,是肝死之脉。因为肝死掉以后,肝本身没有受血功能了,血在里面无法流动,不能用新血换旧血,所以血脉呈现出极虚的状态,就是说病人此时就算还能吃进食物,也没有办法再制造血源。生血的源头断了,五谷不能化生成血,加上已经有的血又没了,整个肝不能储血、不能蓄血了,脉就会变成这样扭来扭去。如同用吸管吸水,当杯里面有水时你一吸,吸管就会很饱满,如果把吸管的一头塞起来,里面不要有水,你直接在另一头吸出空气,吸管就扁掉了,因为里面空了,所以脉管都扁掉了,“ 曲如蛇行者死 ”。 这里有“肝着”,前面没有“肺着”,想必是散落了。 “肝着”是一种寒症 ,寒堵在肝里,而非肝硬化、肝癌。肝血本身要进入肺,因寒而无法进入肺,“ 常欲蹈其胸上 ”,病人喜欢有人搥一搥,打一打他的胸部会很舒服,这样一挤压肝可以让血进入肺。在还没有严重的时候,只想喝热的,“ 但欲饮热 ”,用旋覆花汤。 古人用新绛即茜草把衣服染成红色, 茜草 红色入肝活血,专攻肝脏里的瘀血块,常被用于肝病的治疗,肝络少腹,妇科病也常用茜草。 旋覆花 降逆气 , 通肺,可以把胸腔的气整个扩散开来,力量很强, 葱 行阳。胃酸过多时,用旋覆花把酸降下去(旋覆代赭石汤),酸就是肝。中医认为:胃里的津液来自肝的酸味、胆的苦味和脾的甜味。 心为火,风吹火,火更大。心脏不断跳动本来就很热,现在加上风的助燃,病人感到“ 翕翕发热 ”,一阵一阵的热。正常的心火是下行的,风一吹,火往上走,往头上冲,于是病人“ 不能起 ”,不能站起来,一起来就会头昏摔倒。“ 心中肌 ”,胃里感觉到饿,但是一吃就会吐,因为心中风使心火无法到小肠,食物没办法被消化吸收,这是防己黄耆汤证。 胸痹篇中讲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由寒痰引起。 所谓寒就是心被约束了。前面说的是热症,造成心跳加速,热力会散出来。这段说的是心原本就是热,现在有寒束在外面,没有办法将热完全散发出来,结果造成出来一部分热,还有一部分热停留在里面,这个时候病家就会感到胸口很辣,好像吃到大蒜般。不是吃到辣椒时辣辣的感觉,而是“ 蒜状 ”,就是无可奈何状,想吐又吐不掉,心口这边又很辣。当寒更严重的时候,就是“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是乌头赤石脂丸证。“ 譬如虫注 ”,感觉到好像有虫在胸腔里面跑动,其实是有湿痰在中间纵膈膜上,这是由寒湿所引起的,因此乌头赤石脂丸本身可以去寒去湿。“ 其脉浮者 ”,如果摸到病家的脉浮起来,代表寒湿走表了,因为是在胸膈上面,上焦病“ 自吐乃愈 ”,寒湿会自口中吐出来,实际上吐出来的都是寒痰,这就是心中寒。寒症很好辨证,一般不会口渴,热症会口渴。 心脏受伤,可能是外来因素,如打击受伤或吃了西药,还有可能是情志内伤,都会让心脏的力量不够而造成心血不足。血量不够、心脏跳动亦不够强时,病人感觉到的症状是“ 劳倦 ”,疲劳且倦怠。 正常人的心火受肺金的制衡,往下导入小肠。当心受到伤害时,心火上逆到脸上,心血本身不足,血液进入脑后,后继血不足,血就停在上面下不来,故“ 头面赤 ”。心的热量随其大小是固定的,正常的热应该全部到小肠,现在热往上走了,小肠的热量就被分散掉了,小肠的温度也随之下降,食物到小肠后就无法被消化,直接到大肠,便里急“ 下重 ”,上完厕所还想上。 心藏神,心受伤,神便不能守在里面,自然会有烦燥现象。心火往上走会“ 发热 ”,肚脐处是大肠,大肠里的水因小肠温度下降而无法气化,好比煮水煮不开,便“ 脐跳 ”。弦为水脉,“ 为心脏伤所致 ”。 心脏衰竭快停止了,会出现真脏脉,五脏都有真脏脉,真脏脉一出现就是死。轻轻地按到皮肤表面,不管是寸关尺,感觉到脉跳得很实很大,硬硬的顶在皮肤上面,脉动“ 如麻豆 ”,如同按到豆子一样,按之“ 益躁疾 ”,按脉稍重,就跳得更急,这就是心的真脏脉,就好像摸到一个心脏在跳。 魂,讲的是肝。魄,讲的是肺。心藏神,神主管魂和魄,这是中医的基本观念。心脏能取得肝木和肺金之间相克的平衡点,这是正常人。所以平时要多练呼吸,把心火导入小肠,要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 如果魂和魄都不安定,肝主血,肺主气,“ 血气少也 ”,病在心脏,心气虚的时候,病人会害怕。“ 合目欲眠 ”,表现出的症状是:眼睛闭起来想睡,却“ 梦远行 ”,已经很疲劳了,现在连做梦都要走很远,是心神在走,更累,无法控制魂魄。“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这就是癫和狂的来源,癫痫狂是在人虚的状态下才会出现。邪哭是很怪异的哭,疑神疑鬼的无原因的哭。魂与魄都是属于精神方面的,遇到精神问题时处方以心肝肺三脏为主下手。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风湿关节炎、痛风、皮肤表面的湿疹、荨麻疹、蚊虫咬伤等的治法都在这一篇里。 一、湿从哪里来? 脉沉代表里;脉细代表寒,有东西束到,这是中到湿了,也叫湿痹。寒湿堵在身体里会造成小便排不出来,治症时多利小便。湿不影响大便,大便恶燥,湿很盛的人大便会多。 如果湿停在皮表、四肢关节,用汗解;若湿在身体里面,则利尿。 为什么会有湿在身体里? 运动、天热或做劳力后出汗,汗未出尽时皮表被寒气(冷风、冷气、冷水)束到,汗一出汗腺就无法再回去,毛孔又关了,汗水便停在体内,长年累月以后体内就生湿了,然后慢慢渗到关节。 二、湿家的症状 舌苔呈现很厚,不管是黄的厚还是白的厚,也就是说不管是寒湿还是热湿,反正都是湿。 脾主湿,脾脏色黄,中到湿时,湿把脾束住,黄色的营养本应进入脾脏,现在被湿挡到,进不去,只能往外走跑到皮表,故见熏黄,这个黄是营养。 一般来说有风湿的人喜欢靠近火,热会让他舒服。肺的津液因被湿挡到而无法下到肾,但仍要找地方发散,故一运动或吃东西就会“ 头汗出 ”,汗一直往外出于是会口渴,但身体里湿又很盛,喝水又喝不下去。 心移热给小肠,故丹田是热的,肺是寒的,寒热因中间的湿阻而无法交融,湿把寒热分隔致上寒下热。 膀胱贴在小肠前,小肠的热而把膀胱里的水气化成小便。当湿很盛时,膀胱里的水如同浆糊无法气化,故“ 小便不利 ”。 三、中医治疗湿症的原则 1、湿家不可攻下 因为中焦是湿的,攻下把肠胃的营养攻掉,但湿还在,上焦的热下不去,返上,便“ 额上汗出 ”,上焦阳虚便“ 微喘 ”。这里“ 小便利 ”代表津液丧失了,死症。阳虚无法固住食物,会下利不止,直到死亡。 2、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 风是游走的痛,湿是固定的痛,全身痛代表风湿都有,正治法是汗解,最好的处方是吃完微微出一层汗。这也是治疗风湿的一个技巧。 四、不同位置的湿用不同的处方 1、湿在头:喷剂 其它都没事,就是鼻子塞住了,说明湿在脑和鼻子中间,把鼻子堵到,病人会喘得呼吸不过来,只好用嘴巴来呼吸。这种情形无需内服处方,用喷剂即愈。 一般用的比较浅的鼻药是菖莆和辛夷,辛香发散。倪师最常用的是 麝香矾石散 ,比例:麝香1矾石50。麝香无孔不入,矾石为燥剂,中耳炎亦可用之,麝香深入到最里面的发炎处,矾石上来一干燥,改变了病毒的生存环境,病毒便呆不下去了。 再举例:脑瘤。治脑瘤的重点不在实,而在于治水。把麝香矾石散喷入鼻腔,中医认为鼻脑相通,脑积水从鼻腔出来,压力得到舒解,病人不再头痛。脑中本不该有水,水入脑时病人会发痉,抽搐得厉害,治症时光开止痉的药还是止不了,用麝香矾石散排水。当脑里的水有地方渲泻时,瘤因无营养供应而开始萎缩,处方里加生半夏,生半夏去至高的水。 脑瘤压迫到眼睛致失明,眼睛四周全是眼屎,湿热重,有发炎脓水,用 生大黄泡水 喝,第二天即见效。生用食其气,熟用食其味,大黄去实去热,煮过后就跑到大肠去了。大黄一片泡水代饮,可治眼部湿热症(红血丝、眼屎等)。 麝香矾石散除了治鼻塞外,还可应急,如车祸昏迷过去,救护车来宣布死亡,如果胸口还有余温,可用之一搏,喷入鼻子。 2、湿在皮表: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加入白术,出的是微汗,白术敛湿,拉住麻黄,把麻黄汤锁在治湿上。此方用于湿在皮表,如蚊虫叮咬起红疹,粉剂即可。荨麻疹、皮肤红疹等汤剂一剂下去,第二天即见效。 经方里都是先煮麻黄,去沫是去兴奋剂。临床上麻黄剂量减到二,跟其它药一次煮完亦可。 肾脏病的水肿、缺氧晕倒、沼气薰倒 均可用麻黄加术汤,既去湿又宣肺。 3、湿在皮下:麻杏薏甘汤 皮肤上的 疣 用麻杏薏甘汤,薏仁能去表湿。此方被设计用于肌肉酸痛,皮肤是第一层,第二层是肌肉,疣长在肌肉上。 皮下湿盛时,身体里的热要从毛孔发散出去时被湿挡到,病人会“ 一身尽疼,发热 ”,黄昏时更热,该病来源于“ 汗出当风 ”,或多食冷饮。 薏仁可加重量,吃完后要避风。杏仁和麻黄是一对,杏仁跟着麻黄走的话,麻黄开再多也不会出现心跳加速或发汗太多的问题,麻黄是青龙,质轻入气分,宣肺,流出的汗是肺里的汗,杏仁色白润肺。 麻杏薏甘汤用途很广,粉剂效果也很好。 头皮屑多、脂溢性皮肤炎、手皮脚皮厚 都是麻杏薏甘汤。4、湿在血脉外:防己黄耆汤 防己黄耆汤最适合给运动少的人减肚子,尤其是女性朋友。 身重代表湿盛,当湿把血管包住时,血液循环系统负担加重。平常汗从肌肉中发出去,肌肉是阳,血脉神经是阴,湿在中间把阴阳相隔开,阳不能入阴便往外走,故病人无事流汗,还怕风。 防己形似车轮,入血脉神经周围,把其他药带到血脉外围。黄芪行气,把水液带动,重用白术去湿。因为湿在血脉旁,会动到心脏,用炙甘草强心。防己黄芪汤喝后,发微汗,肌肉里会有蚂蚁爬的感觉,下寒从小便出。 用量 :防己1两(克),炙甘草5钱,白术5钱(湿盛加量),黄芪1两,生姜4片红枣1枚(随症加减) 加减法:1、喘:加麻黄;2、胃中不和:指肠不和,加芍药,芍药止腹痛;3、气上冲:加桂枝,桂枝降冲逆;4、下有陈寒:加细辛,细辛能散寒(辛香为阳,酸苦为阴)。 5、寒湿在肌肉:桂枝附子汤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 这两个处方都是常用处方,在经方中也很有名,对应西医里的“肌纤维疼痛综合症”,浑身肌肉痛到不能动,睡觉也不能翻身。 会用到桂枝附子汤一定是肌肉痛。“ 不呕不渴 ”代表病不在少阳和阳明,而在太阳。脉浮代表病在表,意指表虚,涩脉代表里寒。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汤去白芍加炮附子,桂枝去风解肌(游走痛),炮附子去寒。 为什么不用白芍? 白芍酸收,能攻血,让脚部的血回流到心脏,同时止腹痛,病人脉浮虚,已经虚了,再用白芍去攻坚会更虚。用此观念来看 四物汤 :真正补血的是当归,当归含油脂,有点黄色,入肠胃后能增加肠胃的蠕动(大黄入肠胃后好坏都去掉),从而促进肠胃的吸收,肠胃里食物的营养是血的源头,故能补血。纯补血的是熟地,黑黑的,入血,川芎只是活血,加快血液循环,白芍活血化瘀,把瘀血排掉,这才是四物汤的原理。 桂枝附子汤剂量 :桂枝4钱,炮附子2钱,生姜2片,炙甘草2钱,大枣12枚,6碗煮2碗。喝的时候按体格大小调整剂量,比如体格大的每次喝1碗,体格小的每次喝半碗。 “ 大便坚 ”,是因为中焦湿盛,把肠子挤压在一起,故大便不容易出来,而非便秘,经方的治症原则是“ 湿家不可攻下 ”。这时候用白术和炮附子,白术剂量大于炮附子, 白术 去中焦的湿,把湿收敛起来, 附子 是阳药,游走全身,让身体微微出汗,甘姜枣补回肠胃的津液。如果七天没有大便那可以攻下,湿梗到的话只是大便困难些,不会没有大便。 白术附子汤去掉甘姜枣便是术附汤。经方中有两个排脓汤: 术附汤 和当归赤豆散,脓疡在骨头上或身体很深的部位用术附汤。术附能把很深的湿提升上来。 “ 其人如冒状 ”是说喝了药有点晕眩,是“中病”的现象,代表处方剂量都开得刚刚好,药力在发挥作用了。 白术附子汤剂量 :白术4钱,炮附子2钱,炙甘草2钱,生姜2片,大枣6枚,️3碗煮1碗。 为什么重用白术? 因为白术可以将脾脏里的湿、三焦的湿和肌肉里的湿全部推到皮肤表面上,再利用炮附子把湿推出去。 7、寒湿在关节里(痛风):甘草附子汤方 这个是治疗痛风的处方。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附子去寒,经方就是药简力专。之所以会有痛风,是因为风、寒、湿同时存在体内。然痛风发作时关节外是红红滚烫的,看似热症,为何是寒?这是 关节处阳不入阴的表现 。正常人阴阳协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当风寒湿阻在阴阳之间时,阴在里面,阳在外面,阳入不了里,故摸上去是烫的,但病人没有发烧症状。 甘草附子汤剂量:炙甘草2钱,炮附子2钱,白术2钱,桂枝4钱,六碗煮三碗。 重用桂枝,其他等量。 为什么重用桂 枝? 附子走肾,能走骨节,打进关节里面,但附子一定要碰到桂枝才能进入到四肢末梢的关节里去,否则会停留在髋关节或膝关节,痛风多发在四肢末梢的关节处,然后白术过去把关节里的湿拿走。这三味药在跑时力量很强,用炙甘草固护心脏,强心。体格大的人桂枝5钱,另三味各3钱,浓煎5碗煮1碗亦可,一剂即中,因为病人已痛得要死。此方速度很快,一二剂就好。 “ 汗出复烦者 ”说明还有痛,再吃,不痛就好了。才区区五味药,却是治疗痛风速度最快的处方。 倪师课程里的钱、两都是台湾的剂量标准,换算成大陆的标准是:1钱=克,1两=克,为方便计算,两/钱X4=克,即可。 总结: 皮肤表面的湿用 麻黄加术汤 ,湿在皮表以下用 麻杏薏甘汤 ,湿在血脉神经周围用 防己黄芪汤 ,腋下多汗、睾丸积水均属于湿在血脉神经边,湿在肌肉用 桂枝附子汤 ,湿在中焦用 白术附子汤 ,痛风用 甘草附子汤 。还有两种湿不在此列:湿在血脉里和很严重的类风湿型关节炎(关节变形),后述。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0|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痉病(脑膜炎)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金匮要略痉病论文

“痉病”即脑膜炎;“湿病”就是风湿,有时候在身体里面,有时候在关节上;“暍(ye)病”就是中暑,这短短的一篇把这三个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么厉害,用对了就能药到病除。 同样是痉,中医分两个:一个是刚,一个是柔。刚,简单讲是无汗。柔,就是有汗。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栝萎桂枝汤,都是一剂(碗)即治。 遇到太阳病,如果是发热脉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太阳病发热,项背强几几然,就是葛根汤证。现在是太阳病在发热的时候,一摸到病人的脉,不浮却沉又细,代表病往里走、里虚寒了。 沉脉代表是里症,细脉代表里寒很盛。 身体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们整个脏腑功能都变差了,中医叫做寒太盛,这个时候容易造成痉病,难治。 痉病的成因是 水不足 ,当人身上的水分不够时就会产生筋挛,开始壮热、大热。当里寒很盛的时候,水喝到胃就被排掉了,水分补充不到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痉病的成因。所有的痉病不管是刚痉、柔痉,包括后面还有一个大承气汤证,通通是因为伤到津液引起的,即津液不足了。 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太皮,还有可能是医生开的发汗药开太过,故开方时可多加些甘姜枣。 下面是治痉病的几个大原则: 一般来说,外来的病忌攻下,误攻下会伤津液,因为血的源头是胃,攻下把源头攻没了,“复发汗”,血里的津液更不足,便成痉病,必抽筋。 疮家本身血虚,因为我们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的。青春豆不属此列。 痉病的抽筋是整个身体都拘挛起来,然后病人整个身体向后弯过去,胸腔张得很大,肚子整个凹下去,嘴巴咬得很紧,眼睛往上吊。 人的津液来自肠胃,先天的免疫系统也在肠胃,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自然出来抗衡,当病毒进入脑部时,津液随病毒一起上冲,肠胃里会空虚。突然腹胀大者,代表津液回头,免疫系统赢了。 痉病的脉都是直上直下,速度非常快,紧如弦。 灸疮就是艾绒烧出来的疮,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痉病就很难治,灸疮可用白术、黄连、知母打粉外用,白术去湿,黄连去热,知母去烦(如果病人有烦躁的话)。现在都是用艾条做灸,笔者的临床经验是:灸出水泡或不慎烫到成疮时,马上敷上艾灰,刚敷时会剧痛,但过后无任何不适,结痂牢固,碰水也无妨,艾灰有很好的杀菌和收湿功效。 接下来是金匮的第一个方子。栝篓根又名天花粉,能生津止渴,糖尿病消渴症时多用之。另有栝篓实,多用于胸痹(心脏病)。常人的血脉里,25%是血,75%是水,如果血脉里的水不足,就会出现痉病,血过热就会发烧。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却“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如果不是“脉反沉迟者”而是“浮紧”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脉症不同,这就是栝蒌桂枝汤证了,用于柔痉,柔痉是有汗,发病时比刚痉慢,刚痉更严重。 栝蒌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用量是“两”换“钱”。治症时用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不然的话余毒会留在肠胃的宿食里,故经方里常用姜甘枣:生姜去胃里的停水,甘草解宿食的毒、分解宿食,红枣增润津液。 前段说的是有汗,就是表虚掉了,所以我们必须用栝蒌桂枝汤去解。汗尿同源,汗多尿也多是在丧失津液,运动时汗多尿少是正常。现在是“ 无汗,小便反少 ”,比前段更严重,代表热闷在里面,发高热,热的性是往上走,故 气上冲胸口 ,整个胸部都胀起来,肚子却很小,也因为热气往上冲,于是“ 口噤不得语 ”,嘴巴紧绷说不出话,似发癫痫,当病人发痉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病人会把舌头咬断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头撑开来,干万不要让病人咬到自己的舌头。 临床上有的孩子 一运动就晕倒 ,就是葛根汤证,因为热没有地方渲泄。北方出生的人毛孔天生紧密,不容易出汗,其泄热的途径是小便,故中医有两种去热的方法:一是发汗,二是利尿。 “欲作刚痉”这也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跟已经刚痉都是葛根汤证。葛根汤中葛根、麻黄、桂枝的比例是4:3:2,麻黄去节,按《神农本草经》,麻黄似竹子一节一节,其节的药性是止汗,其身为中空,药性是发汗,色青故名青龙。麻黄汤又名返魂汤,小孩子昏迷、夜尿(阳虚无汗)均可依症来用,若夜尿的症是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一样可以治夜尿。 倪师的临床经验是:为防止病人搞错先煮后煮,麻黄只开2钱,干脆一次煮完。 栝萎根生津,制造津液,而葛根是升津,升提津液。升津后桂枝入肌,把它提到皮肤表面,麻黄过来把毛孔打开,汗出。为了防止前三味药走太快,再加甘姜枣,甘草灸过后除了解毒还能强心。 桂枝汤需啜粥,葛根汤、麻黄汤无需啜粥,无论哪种汤,用汗剂治伤寒表症,一般第二天中午胃气会恢复,但千万不要吃肉类,因为肉类不易消化,停在胃里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喝稀饭配蔬菜更易消化。 这个是西医所谓的“无菌性脑膜炎”,由大便的浊气上冲到脑导致,也就是说:脑膜炎发病成因除了血里的水不够外,还有一种是大便堵在肠子里。如果大便的浊气跑到心脏,就是奔豚,处方是桂枝加桂汤。 处方中厚朴、枳实各5钱,大黄4钱,芒硝3钱,枳朴比硝黄量多,然临床上倪师用硝黄多于枳朴,以取其迅捷。 枳实形似心脏,能入心,同入小肠。厚朴入大肠,能宽肠。若无枳实厚朴,排便时会因干燥无津液而痛,所谓宽肠亦即增润津液。 倪师的临床用量:厚朴2钱,枳实2钱,大黄3钱,芒硝3钱,六碗煮二碗或三碗煮一碗分两次服。芒硝生用取其迅捷,大便一旦出来了便停余药。如何辨症是大承气汤症? 1、舌苔黄;2、问病人家属“几天没大便了?”;3、腹诊,按压天枢穴,拒按;4、病人会出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弃衣而行、登高而歌的现象。 以上便是中医治疗痉病的三个处方,仅三个就够用了。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对痉挛的病因病机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指出痉挛、震颤症候,外与风、寒、湿有关,内与肝、肾二脏有关。《灵枢经脉》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金匮要略》继承、发挥了《内经》的理论,指出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可引发本证。此后,历代医家又广泛吸取前人之精华,结合临床实践,补充《金匮要略》之未备,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如《景岳全书痉证篇》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至清代,温热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痉证病因病理的认识,提出热盛津伤、肝风内动引发本证的论述,使痉证病因学说渐臻完善。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篇》所说:“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同时,在外邪致痉中也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

病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给痉证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使之不断扩充,逐渐完备。其具体治疗方法,属外邪引发者,治以祛邪解肌,祛火生津;属阴虚血少者,治以补气养血;属肝风内热者,治以滋阴潜阳,镇肝泄热;属病久入络,气血阻滞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痉。

在祖国医学中尚有“瘈疭”一证。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篇》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搐”。至于瘈疭与痉证的关系,在《灵枢热病篇》说:“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也”。《温病条辨痉病瘈病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大抵痉、瘈、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因此可见,瘈疭亦为痉证症状表现之一。

归纳起来,患肢痉挛这一症候的病因病机如下:

(一)风寒湿邪,壅塞经络

风寒湿邪,壅塞经络,气血为之阻滞,筋失所养,发为痉挛。《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

“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挛缩之证见矣”。

(二)阴虚火盛,痰火阻络

素体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日久炼液成痰,瘀久化火,痰火互结,阻滞经络,气血不得荣养机体而致痉挛。《医学原理》云:“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致津血不荣者”。

(三)肝阴不足,虚风内动

肝阴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王孟英按:

“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本,以致痉厥”。

(四)气血两虚

素体气血不足,或因亡血,或汗下太过,气血津液亏耗,不能濡养筋脉。《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原理》论:“盖筋脉无血荣养,则强直不能运动,痉病之证是也”。

(五)督脉损伤,阳气不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督脉损伤,瘀血内停,阳气不得输布肢体以柔养筋脉,也可导致肢体痉挛。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医学教育 网原创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医学教育 网原创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 索引序列
  • 金匮要略论文痹病
  •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论文
  • 金匮要略相关论文血痹病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 金匮要略痉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