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看病靠谱吗?我觉得现在很多专家都可以提供手机看片,最主要的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正规的医生,如果你不放心的话。那么就到医院里去看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高等学校教师岗前第59期培训班_09_北京协和医学院 李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建立完善,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不仅促进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还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高等教育是师生探究知识并追求真理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小学的教学有明显区别,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由于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内是人格、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高校教师所担负着“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本人在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后,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有以下几点体会:一、 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教书育人的示范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良好素质和勤奋工作是第一位的,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树立与自己职业相称的个人魅力。二、严谨求实的学术,塑造良好的学风。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学风和教风的主要方面都在教师,教师的学风通过教风来体现。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终于真理、开拓创新,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研的目标,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鼓励年轻的学者潜心研究,大胆实践,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整理加工,加以分析,遵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则,对待学术研究要谦虚谨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我们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善反思、勤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三、 真心热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高校教师对学生成长和进步更直接、更现实,因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内是人格、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学生能激励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干劲,我们创造的环境对学生的品德、意志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高校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现实要求我们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从培养人才而不是从个人的感情的好恶出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全面的衡量学生,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公道的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对学生的爱护,绝对不能以相貌、性格、贫富、学业优劣为标准而取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必须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它能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具备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带教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作为一名医生缺乏能力而仅有良好的动机是不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的,所以必须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再经勤奋好学、娴熟掌握专业技术,无私的奉献,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我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老一辈的优秀教师为榜样,明确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李冀,男,1960年11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
中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黑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面向21世纪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现任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方剂学》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主持的“中医方剂学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教学模式”教学法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先后主持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所主讲的《方剂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英对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及精品课教材《方剂学》(五年制)等教材10余部;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6篇。 自1983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药学》、《方剂学》、《方剂学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等课程。现已招收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60名和硕士研究生82名。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获得首届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所带领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自1987年临证以来,始终坚持出诊,擅长诊治消渴、胸痹心痛等内科杂证,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2011年被评为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并研制出“芪药消渴胶囊”等6种新药。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中药组成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手机上看病靠谱吗?我觉得现在很多专家都可以提供手机看片,最主要的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正规的医生,如果你不放心的话。那么就到医院里去看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超过 2000 款的移动医疗应用出现在智能手机上。通过它们,患者能寻医问药,也能预约挂号。在就医难的背景下,移动医疗应用为患者提供了就诊便利,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收入。移动医疗应用市场前景良好,但仍面临政策监管制约、盈利模式不清、用户认知度低等瓶颈,诸多难题待解。身体不适去医院?您可以先问问您的手机!这不是玩笑。点点手机,全国三甲医院的上千名大夫就可在手机的另一端为您提供在线诊疗。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移动终端涌现出了种类繁多的互联网创新医疗 APP(APP 是 Application 的简称,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为百姓提供着更为便捷的医疗资讯和诊疗服务。移动医疗 APP 超 2000 款去海边旅游回来后,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宋金发现自己脖子和后背上出了不少小红疹,宋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的病情输入到“春雨掌上医生”这款移动医疗 APP 里,半小时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张力文大夫便免费给出了湿疹性皮炎的诊断和详细的治疗方案。宋金使用的“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以“问诊”为主要功能的移动医疗应用,用户可免费提问,由相关医生进行解答,如需指定医生或有个性化需求,则要缴纳 6 元—25 元的费用。不只是患者,对医生而言,移动医疗也是一种不错的诊疗补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医生李冀今年 5 月加入“春雨掌上医生”。“病人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大众化的,不是非要见到本人才能解决。”李冀说。艾媒咨询的研究显示,国内目前移动医疗 APP 已达 2000 多款。所谓移动医疗 APP,指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医疗类应用,主要分为 5 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如“就医 160”;细分功能产品,如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吗”、测量心率的“春雨心镜”等。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 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按照艾媒咨询预测,2017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 亿元。改善患者医疗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医疗是寻医问药的便利体验。”万擎商务咨询 CEO 鲁振旺表示。“目前国内社区医疗不发达、专业医院的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医疗体验不佳。”鲁振旺认为,这正是移动医疗 APP 在短时间内能积攒起相当人气的现实原因。“移动医疗打通了病人与医生的互动渠道。”在李冀看来,移动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各地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全国各地的医疗环境层次不同,患者不能享受到相同的医疗服务,而通过移动医疗,我可以给全国各地的患者服务。”对医生而言,移动医疗 APP 的价值还有很多。一方面是收入的增加,“医生回答患者的问题会获得收益,对于一些年轻的大夫来说,这项额外收入还比较可观。”“春雨掌上医生”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毕磊说。另一方面,可以让医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在春雨中,医患关系十分公开透明,能让医生更得到尊重。”毕磊说。“春雨有一套认证体系,医生需出具相关资质和工作资料,才能通过审核为患者诊断。然后要经过好评度和活跃度上的综合评定,医生才能获得相应收益。”毕磊说。未来面临诸多困难“移动医疗是大势,但春天还没有到来。”艾媒咨询 CEO 张毅直言,“移动医疗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首先是较大的政策和监管风险。“在艾媒的调查中, 的受访用户希望提供电子病历功能。但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目前在政策上还是空白。此外,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张毅说。对于医生参与移动医疗,医院方面也存有顾虑。唐山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参与移动医疗尚属医生”接私活“,会不会影响院内诊治量和服务、医院能在这一新的产业链条中获得什么效益暂不明晰。”用户方面,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仍较低。艾媒咨询报告显示,从 2012 年的情况看,仅有 的受访用户了解移动医疗, 的用户听说过但并不了解, 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此外,盈利模式仍在探索。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分析,目前传统医疗利益链尚未打破,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终端厂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资源共享合力。“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需要应用服务质量提升、资源整合和健康全领域业务拓展”三管齐下“。”张毅建议说,应将保健、体检等健康全领域内容纳入到应用服务中,一来加深用户体验度,二来可将更多的设备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医疗机构和药企纳入产业链,并形成有序利益分成,发挥更大的资源流动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对于制度性障碍,张毅建议说,“移动 APP 要努力达成医院口碑、医生薪资和消费者满意的三赢,为现行医疗体制”造新血“而不是与之”打擂台“,这样才能让医疗体制逐渐开放并向有益于移动医疗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产业链的打通或重组。”
中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黑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面向21世纪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现任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方剂学》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主持的“中医方剂学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教学模式”教学法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先后主持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所主讲的《方剂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英对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及精品课教材《方剂学》(五年制)等教材10余部;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6篇。 自1983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药学》、《方剂学》、《方剂学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等课程。现已招收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60名和硕士研究生82名。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获得首届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所带领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自1987年临证以来,始终坚持出诊,擅长诊治消渴、胸痹心痛等内科杂证,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2011年被评为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并研制出“芪药消渴胶囊”等6种新药。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中药组成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手机上看病靠谱吗?我觉得现在很多专家都可以提供手机看片,最主要的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正规的医生,如果你不放心的话。那么就到医院里去看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超过 2000 款的移动医疗应用出现在智能手机上。通过它们,患者能寻医问药,也能预约挂号。在就医难的背景下,移动医疗应用为患者提供了就诊便利,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收入。移动医疗应用市场前景良好,但仍面临政策监管制约、盈利模式不清、用户认知度低等瓶颈,诸多难题待解。身体不适去医院?您可以先问问您的手机!这不是玩笑。点点手机,全国三甲医院的上千名大夫就可在手机的另一端为您提供在线诊疗。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移动终端涌现出了种类繁多的互联网创新医疗 APP(APP 是 Application 的简称,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为百姓提供着更为便捷的医疗资讯和诊疗服务。移动医疗 APP 超 2000 款去海边旅游回来后,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宋金发现自己脖子和后背上出了不少小红疹,宋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的病情输入到“春雨掌上医生”这款移动医疗 APP 里,半小时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张力文大夫便免费给出了湿疹性皮炎的诊断和详细的治疗方案。宋金使用的“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以“问诊”为主要功能的移动医疗应用,用户可免费提问,由相关医生进行解答,如需指定医生或有个性化需求,则要缴纳 6 元—25 元的费用。不只是患者,对医生而言,移动医疗也是一种不错的诊疗补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医生李冀今年 5 月加入“春雨掌上医生”。“病人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大众化的,不是非要见到本人才能解决。”李冀说。艾媒咨询的研究显示,国内目前移动医疗 APP 已达 2000 多款。所谓移动医疗 APP,指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医疗类应用,主要分为 5 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如“就医 160”;细分功能产品,如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吗”、测量心率的“春雨心镜”等。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 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按照艾媒咨询预测,2017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 亿元。改善患者医疗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医疗是寻医问药的便利体验。”万擎商务咨询 CEO 鲁振旺表示。“目前国内社区医疗不发达、专业医院的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医疗体验不佳。”鲁振旺认为,这正是移动医疗 APP 在短时间内能积攒起相当人气的现实原因。“移动医疗打通了病人与医生的互动渠道。”在李冀看来,移动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各地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全国各地的医疗环境层次不同,患者不能享受到相同的医疗服务,而通过移动医疗,我可以给全国各地的患者服务。”对医生而言,移动医疗 APP 的价值还有很多。一方面是收入的增加,“医生回答患者的问题会获得收益,对于一些年轻的大夫来说,这项额外收入还比较可观。”“春雨掌上医生”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毕磊说。另一方面,可以让医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在春雨中,医患关系十分公开透明,能让医生更得到尊重。”毕磊说。“春雨有一套认证体系,医生需出具相关资质和工作资料,才能通过审核为患者诊断。然后要经过好评度和活跃度上的综合评定,医生才能获得相应收益。”毕磊说。未来面临诸多困难“移动医疗是大势,但春天还没有到来。”艾媒咨询 CEO 张毅直言,“移动医疗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首先是较大的政策和监管风险。“在艾媒的调查中, 的受访用户希望提供电子病历功能。但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目前在政策上还是空白。此外,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张毅说。对于医生参与移动医疗,医院方面也存有顾虑。唐山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参与移动医疗尚属医生”接私活“,会不会影响院内诊治量和服务、医院能在这一新的产业链条中获得什么效益暂不明晰。”用户方面,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仍较低。艾媒咨询报告显示,从 2012 年的情况看,仅有 的受访用户了解移动医疗, 的用户听说过但并不了解, 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此外,盈利模式仍在探索。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分析,目前传统医疗利益链尚未打破,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终端厂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资源共享合力。“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需要应用服务质量提升、资源整合和健康全领域业务拓展”三管齐下“。”张毅建议说,应将保健、体检等健康全领域内容纳入到应用服务中,一来加深用户体验度,二来可将更多的设备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医疗机构和药企纳入产业链,并形成有序利益分成,发挥更大的资源流动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对于制度性障碍,张毅建议说,“移动 APP 要努力达成医院口碑、医生薪资和消费者满意的三赢,为现行医疗体制”造新血“而不是与之”打擂台“,这样才能让医疗体制逐渐开放并向有益于移动医疗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产业链的打通或重组。”
中国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黑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面向21世纪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现任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方剂学》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主持的“中医方剂学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教学模式”教学法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先后主持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所主讲的《方剂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方剂学》(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英对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及精品课教材《方剂学》(五年制)等教材10余部;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6篇。 自1983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药学》、《方剂学》、《方剂学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等课程。现已招收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60名和硕士研究生82名。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获得首届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所带领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自1987年临证以来,始终坚持出诊,擅长诊治消渴、胸痹心痛等内科杂证,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2011年被评为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并研制出“芪药消渴胶囊”等6种新药。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中药组成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方剂学学科组组长,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WTO研究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专业高级评委会委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传统医药)委员,《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中华医学麻醉brain research
“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公布,排行榜上的每个医院各自擅长不同的领域 ,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最擅长的是肿瘤科,是现在全世界顶级一流的学科。
“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公布,排行榜上的每个医院都各自有擅长的领域。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就比较擅长风湿科和妇产科。我们平时治病的时候要选择对的医院,不要逮住一个医院就去。
权威:中华麻醉学杂志核心:临床麻醉学杂志、各高校学报(如:复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包括以下几个子库: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1978以来16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770余万篇,全部题录均进行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等规范化加工处理。年增文献40余万篇,每月更新。 部分论文可直接链接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获取全文。 (2)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收录200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医学科普期刊近百种,文献总量近25万篇,重点突显养生保健、心理健康、生殖健康、运动健身、医学美容、婚姻家庭、食品营养等与医学健康有关的内容。每月更新。可浏览全文。 (3)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收录1981年以来协和医学院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700余篇,学科范围涉及医学、药学各专业领域及其他相关专业,内容前沿、丰富,可在线浏览全文。每季更新。可以在线浏览和下载文摘信息。在题录页面点击“原文阅读”可以在线阅读全文。提示:全文不提供下载! (4)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BM):收录目前世界各国出版的7200余种重要生物医学期刊文献题录2286万余篇,其中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馆藏期刊4800余种,免费期刊2400余种。部分期刊可回溯至创刊年,全面体现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悠久丰厚的历史馆藏。年增文献60余万篇,每月更新。 (5)英文文集汇编文摘数据库:收录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馆藏生物医学文集、汇编以及能够从中析出单篇文献的各种参考工具书等240余种/册,文献量共计38700余篇。报道内容以最新出版的文献为主,部分文献可回溯至2000年。每月更新。 (6)英文会议文摘数据库:收录2000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协会、出版机构的60余种生物医学学术会议文献,部分文献有少量回溯,文献量共计16540余篇。每月更新。 (7)俄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1995年以来俄国出版的俄文重要生物医学学术期刊30余种,部分期刊有少量回溯,文献量共计10420余篇。每月更新。 (8)日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1995年以来日本出版的日文重要生物医学学术期刊90余种,部分期刊有少量回溯,文献量共计76240余篇。每月更新。
先后开发研制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成了一站式医学信息服务平台、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编辑出版《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医学研究杂志》、《中国医药导报》、《中国现代医生》等正式刊物及《重大疾病防治动态》、《艾滋病科研动态》、《妇幼卫生科技进展》、《计划生育科研动态》、《心血管病研究展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动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舆情监测简报》等内部刊物。
张学,男,汉族,1945年11月生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吉林扶余人,1969年09月参加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河北省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正市厅级)。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 ,留校待分配, — ,唐山钢铁公司劳动锻炼、中型轧钢厂团总支副书记, —,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宣传部干事, —,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 唐山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 —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委书记助理, —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期间:在中央党校学习), — ,唐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会常务副董事长, —, 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 河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省国防科技工业党委书记, — ,河北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期间:中央党校学习) — ,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正市厅级), —,河北省 唐山市委副书记(正市厅级)、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 河北省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张学 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被聘任为遗传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国立癌中心研究所癌基因研究部研修,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做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任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现任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主任(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助理。 研究方向: 1. 遗传病致病基因的识别和功能研究;2. 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研究 主要业绩: 承担过国家863、973和科技攻关等重大课题,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面上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还主持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和美国NIH R03项目等科研课题。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美国SCI收录25篇,被引700余次)。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5人。 主要学术成果是:1.发现肝癌中RB1基因突变失活。首次以全面、可信的证据确定RB1基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次证明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抑癌基因失活更敏感、可靠。论文在《Cancer Research》发表,被SCI引用130次。2.发现侯选抑癌基因p73新的多态和双等位基因表达现象。论文发表在《Cancer Research》,被SCI引用50次。3.发现V型并指(趾)症和一新型短—并指(趾)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论文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研究成果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任职: 现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兼人类和医学遗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学术秘书、北京医学会理事兼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遗传学报》、《遗传》、《中华儿科杂志》、《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和《国际遗传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