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同性恋与艾滋病论文

同性恋与艾滋病论文

发布时间:

同性恋与艾滋病论文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是血液的接触;二是性生活的接触;三是母体,就是女人有艾滋病怀孕肚子的孩子也会遗传到。就是这三种传播途径,多注意就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今,男同性恋传染艾滋病的速度显著上升,专家分析说,由于男同性恋的行为比较隐蔽,对传播艾滋病的认识又不深,使其未能很好采取保护措施,导致此类人群感染艾滋病比例增加。 根据资料表明,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血液中存在得最多,其次是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一、没有固定性伴侣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大多没有固定的性伴侣。“拥有多名性伴侣”往往是感染艾滋病或其他性病的主要原因。二、性交方式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通常采用GJ的方式,大大加剧了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由于直肠内的碱性环境很适宜于病毒的生存繁殖,而且肛肠的黏膜薄而娇嫩,其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发生性行为时极易引起破损出血,使病原体从肛门或直肠的破损处侵入,直接进入血液。三、不使用安全套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不注重使用安全套,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只有40%左右,即使有避孕套作为辅助,也不能全然避免病毒的感染。四、润滑剂因素男男同性性行为由于器官构造特殊性,在同性性行为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润滑剂;很多润滑剂由于含有凡士林一类的矿物油,反而容易导致乳胶变脆,极易破裂,由此便又加大了艾滋病毒侵入人体的危险性。

同性恋是两1个死变态搞机,艾滋病是落去见地藏王。

只要自己不是艾滋病,对方不是艾滋病,就没有问题

同性恋艾滋病论文

、、同性恋和艾滋没有必然联系。异性恋的性交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关键在于滥交与否。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一个人一旦三天两头换伴侣,那么感染的几率当然大了。 试问,两个没有HIV的人在一起,会得病吗?我想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去思量一下,得有质疑精神。某些所谓的权威在我看来,愚民而已。 为什么会流行同性恋得艾滋病几率大,不过是恐同心里造成的,还有某些权威故意强调的。你想一下,同性恋人数少,基数小,得出的比例肯定大。5000万人中1人得上艾滋和和10亿人中10人得上艾滋相比,当然是5000万人所得出的比例大些,如此而已。

性交传播试验证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都带有艾滋病毒。由于可知,艾滋病毒是经性交(同性、异性)、血液、母婴(妊娠、分娩)等途径传播的。一、 性交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肛门交媾、异性交媾、口交都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其中肛门交媾最危险。生殖器患有性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溃疡等,则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性。 1、 同性恋传播最近二三十年,西方特别是青年群体中风行同性恋,有些人、有些社会环境对同性恋或艾滋病人褒多于贬,甚至给予同情和法律保护。同情恋分为两类,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男性同性恋中有双性恋者,即与同性及异性均有性行为。男性同性恋进行肛交,而直肠粘膜薄且脆弱很多微生物滋生其间,易发炎、破损,男性精液中的艾滋病毒能经直肠粘膜内的细微损伤处,与对方的血液和细胞接触而传播。男性同性恋者的性伴侣常为多个,甚至达百人以上,因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大。在有关艾滋病的讨论中所指的同性恋,通常是指男性同性恋。参考资料:

没有必然关系。这几天刚好看了关于艾滋病起源的一些知识。美国第一个艾滋病患者被发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人刚好是男同性恋,后来更多患者也恰巧是同性恋,导致对疾病缺乏了解的人都以为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对同性恋深怀恶意和歧视。但后来的研究显示,艾滋病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在非洲爆发了,根本跟同性恋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它的传播途径有性行为,而男同最初以为不需要避孕也就没有用安全措施,导致一旦有一人感染艾滋病,艾滋病就像丧尸一样在gay圈传开了。不得不说男同性恋平均性伴侣较其他群体高得多,这也是艾滋病似乎跟这个群体闹不清关系的一个原因。而女同性恋因为性行为不存在体液交换的问题,她们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所有人群中最低的。所以不能说艾滋病跟同性恋有什么关系。应该说艾滋病跟高危性行为有很大关系。

因为,同性恋接触的人多,没有固定的性伴侣,同时无套肛交是高危中相对来说最危险的行为,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所以同性是高危人群,是所有XJ中最危险的行为

艾滋病同性恋的论文

从社会的发展去说这很正常再举例论证 同性恋的正常实例与普遍之处

天哪,楼上的人怎么这么不负责任,接吻是不会传播爱滋病毒,同性恋和爱滋病没有直接联系,,任何不安全的性行为都会传播,所以男人别太风流,到处搞女人,如果要的话,也要安全措施做好。1楼说的体液通常是指血液,并不是唾液!为了补充1楼的,我们异性恋也是爱滋病传播的一种方式。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自古到今都有,现在已有专家研究来源,有的国家已经合法保护同性恋人群的权利,承认他们的婚姻合法,我们国家李银河教授也是研究这个的我现在也是读这个专业,只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才认为这个是心理问题世界已经承认这种现象,动物中这种现象都有,大家可以随便搜,现在新浪,腾讯等都为同志开了专门的网页,给同志遗篇天空上海 复旦 大学也把它列入研究学我将来 也要像 李银河教授一样,,为同志争取到应有的理解~小女子在这现丑了,,可能有些地方不大准,大家去搜,到处都有正确的解释不要被楼上那些人误导了,,,,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数字之外,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小的增幅:2007年的时候,同性性传播导致的感染占,而2005年,中国男同性恋人群感染率仅为。几年的时间,同性恋被再次推上了艾滋病的舞台,并成为了焦点。 作为一个同伴教育负责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觉得这个传播速度的增加有很多的原因。生理上的原因是一方面。因为男同性恋者很多是采用肛交,而直肠粘膜更容易破损,精液又是艾滋病病毒的良好载体,所以这种行为更容易传染艾滋病。而对于女同性恋者,她们的感染几率要小很多,因为她们的行为并没有那么激烈,也没有那么多的体液交换,他们的传染几率甚至可能小于异性恋者。生理构造的因素是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由生理问题引发的。因为异性之间会牵扯到一个受孕的问题,所以安全套的使用在异性的生活中会很普遍,但是在男同性恋者之间,安全套的使用可以说是一半一半,他们不用担心受孕,而且谁都知道使用安全套会“不那么爽”。更有甚者,会有人知道安全套的作用以及性病的危害,反而不使用安全套,他们认为安全套的有效和感染疾病都是概率问题——这个想法很荒唐。还有人认为对方没有携带病毒,所以不愿意使用安全套,可是艾滋病感染者在发病前会有什么症状表现和特征,他真的不知道——这是自负,还是他真的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原因很多,但是归结到一起:不使用安全套或者使用不规范可以成为第二个原因。 换个角度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社会因素。如果不是这次世界艾滋病日,我想我们的这些机关是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同性恋这个事情上的。我们一直在回避这个事情,无论从社会的制度还是从人们的认知,都一直没有把同性恋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同性恋没有被正视,大部分人活在阴暗里,很多东西不规范,这就是问题。现在同性恋者之间的性关系很混乱,一个人可能跟很多人发生关系,这个很多可以是一个上百上千的数字,所以我会认为那个艾滋病的传染速度是一个正常值。而且这不单纯的是一个行为规范的问题,继续发掘,我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有需求而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没有正确的方式,因为同性伴侣关系得不到保护。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是单纯设立一个鸡奸罪那么的简单。有的地方的人甚至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只拿这个当成一个释放欲望的途径,就好比自慰,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同性卖淫者,他们若无其事。我们以前一直回避这个事情,甚至打压它,事情因此越来越复杂,所以有今天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很自然。这个现象顺应了那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甚至更严重的,现在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还在传统观念的强迫下去结婚生子,当然很多人也有婚外的同性关系,也因此会把疾病传染给他的妻子和孩子。总之,我觉得社会因素是这个事情的主要原因。 我把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到社会因素上并不是“愤青”。因为生理上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只需要一个安全套,这个问题就基本搞定了。但是社会问题呢?现在有很多志愿组织,他们都是在自发地、有组织地引导这个事情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的时候这些组织也会被打压下去——这就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社会因素的症结在于态度上。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同性恋又会被摆在风头浪尖上。大理政府出资建设同性恋酒吧,新闻上了各大媒体,评论褒贬不一。和几年前国人认识同性恋的时候一样,很多人就会把同性恋和艾滋病直接联系起来,甚至还有一些“道德败坏”、“散尽天良”、“变态”之类的话。几年来的这些话带来了今天的这个结果,如果今天继续这样的做法,几年后会是怎样?或者我们务实地想一想:?

如今,男同性恋传染艾滋病的速度显著上升,专家分析说,由于男同性恋的行为比较隐蔽,对传播艾滋病的认识又不深,使其未能很好采取保护措施,导致此类人群感染艾滋病比例增加。 根据资料表明,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血液中存在得最多,其次是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一、没有固定性伴侣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大多没有固定的性伴侣。“拥有多名性伴侣”往往是感染艾滋病或其他性病的主要原因。二、性交方式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通常采用GJ的方式,大大加剧了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由于直肠内的碱性环境很适宜于病毒的生存繁殖,而且肛肠的黏膜薄而娇嫩,其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发生性行为时极易引起破损出血,使病原体从肛门或直肠的破损处侵入,直接进入血液。三、不使用安全套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不注重使用安全套,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只有40%左右,即使有避孕套作为辅助,也不能全然避免病毒的感染。四、润滑剂因素男男同性性行为由于器官构造特殊性,在同性性行为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润滑剂;很多润滑剂由于含有凡士林一类的矿物油,反而容易导致乳胶变脆,极易破裂,由此便又加大了艾滋病毒侵入人体的危险性。

关于同性恋艾滋病论文

少一点世俗吧,不支持也请不要歧视,偏见。异性同性都是爱,心之所向罢了。希望他们也能慢慢地被世界温柔对待(并不是鼓励,只是期待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个人以为,身为同志不应说有什么利弊。若是从为什么会有同志产生,以及现在社会对同志的态度方面来写比较好。因为,看到LZ的提纲,说同志<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的好处>,我想说,首先,身为同志,本身就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事实;再者,同志怎么会与社会、环境、人类有什么联系呢?难道说因为同志无法完成婚姻与小孩的使命,减少中国人口么?LZ可以去天涯一路同行论坛看看,里边的帖子或者网友自己的一些研究报告或许对楼主的这篇文章有帮助。一路同行链接

没什么关系的啊~自己注意就好,不要相信任何人~要对得起自己就好~

同性恋传播艾滋病的几率比异性恋小多了。

同性与艾滋病论文

.文艾防艾论坛 可以领公益试纸.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很正常,只是看法不同

摘要:本研究以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面谈心理辅导及回访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对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总结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第四,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心理状况 辅导策略镜头一:校园里,一对女中学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镜头二:食堂里,一对男生在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还互相喂食。镜头三:寝室里,某男中学生泪流满面,痛不欲生,只因自己无法取悦“好朋友”,情绪暴躁,用刀片划伤自己……这不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幕幕,而是在当今一些中学校园里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客观地存在于某些中学生人群中。我们面对镜头一,一定会坦然视之,认为很正常;但是面对镜头二、镜头三,一定会十分惊诧:现在的中学生怎么了?之前 “早恋”问题、过早性行为、网瘾等问题人们还在心力交瘁,为何有些会演变成异常的“同性恋”倾向或行为?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是指针对于中学校园这一特定情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这些事件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以前、现在、今后都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一代孩子独有的。只是现在的孩子更懂得如果表达,如何求得援助,如何更健康的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需要面对很多困境,而目前对于中学生早恋,性行为等教育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对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进行了个案研究。1. 研究目的与方法在我国同性恋虽然早已不再被划分为病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非病态的观念,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但我国同性恋者大多还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更不要说中学生了(虽然目前,还不能简单的用“同性恋”定义他们,也就是说,在性取向方面,他们还没有定型,大多数还处在同性恋与双性恋的过渡地带),除了他们的个别好友知道这种情况外,知者甚少。本文的个案,由于自身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且有强烈的治疗愿望,由班主任以及好友陪伴来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本研究目的在于:(1)借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进行分析。(3)分析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辅导以及性教育策略。本研究对象:前来心理辅导求助的中学生,二例个案,其中男生1名,女生1名。求助者年龄男17岁、女18岁,重点高中学生。本研究程序:通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方法进行个案的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言语交流、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1) 自责、愧疚心理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情况,多是自责和愧疚,本文所涉及的个案男生(以下称小B)从品德、学习、才艺等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学生,一想到自己是同性恋,无法面对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而且由于同学给他取的绰号“娘娘腔”讽刺他,导致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女生(以下称小Z)与同学相处比较好,身边的同学对她都体贴入微,自己很喜欢***,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心里产生很大的罪恶感,面对同学的帮助、理解发而使她更无法原谅自己。(2) 不合理认知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还不全面,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一旦自己的某一种行为和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同性恋”对上了,就很容易把自己贴上某个标签。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熏陶下的孩子,很容易把“同性恋”与肮脏、丑恶、艾滋病等负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我是一个异常的人”、 “我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以后还有什么前途”等。他们无法认同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得辨证的看待“同性恋”这个问题。老师和亲人对小B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总是觉得如果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那么一切都完了。小Z常常会对好友的一些帮助特别伤心、难过,她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人,不值得他们这样付出。有的时候又会认为别人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知道“我是同性恋”、“我是个有病的人”。(3) 自虐行为、自杀倾向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对某些敏感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摆脱不掉的时候,总会产生要了结自己生命的念头,比如小B从初中开始,就有自残的习惯,一遇到这种心理困扰就用刀片在自己上臂上划,在今年的6月有一次在自己手臂上连续划了45道,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及“你为什么对***这么好”,“你是不是?”等一些敏感问题,他会想通过杀人以及自杀来结束种种的困扰。小Z主要通过不吃饭、不睡觉、封闭自我等方式来惩罚自己。3.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的分析分析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从中学生所处的身心发育阶段、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达到的思想认识水平去分析、去探究。(1)生理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性早熟”现象普遍存在,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促使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尝试和体验,然而过多的信息特别是头脑中所接触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往往会使他们通过不健康手段去寻求性满足。如中学生会积极模仿恋爱,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性取向变化,转移到同性间关系亲密的伙伴,自然很容易成为彼此体验性感觉的对象。(2)家庭因素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时间有限,对于性教育,一般家长都不会和子女正面的交流,更多家长认为孩子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学好,其他的以后再说。本个案小Z的父母就是把学习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坚决反对孩子与男生交友、学习、玩耍,因此她的圈子里也从来没有男生的影子,终日和女生在一起。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小B的父母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关系不和,主要原因是父亲有婚外情,他很恨父亲,更讨厌那个阿姨,后来也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认为父亲之所以有外遇,和母亲没有能力和魄力有关,久而久之导致小B对女人就怀有“敌意”,渐渐就泛化到所有的女性身上。(3)社会因素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社会上出现同性恋、暴力倾向,特别是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学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期接受阳光式正面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4.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有效心理辅导策略(1) 顺其自然,避免善意的建议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大多是非常隐蔽的,他们的生活看似非常平静,和大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压抑。他们是典型的“两面人”:一方面,要掩饰,通过这种掩饰让自己能“安全”、“正常”地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偷偷的进行冒险,在可能的条件下向自己喜欢的同伴“表白”或做出一些“示爱”的行动。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本案例中小Z的好友知道了她的情况,用自己的言语以及方式去努力改变她的性取向,如“不要经常和女生在一起”、“多和男生交流交流”等,小Z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这些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你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努力去尝试吧”好友的善意或者经验式的帮助,反而让小Z感觉到自己是被拒绝的,因此自责、愧疚的心理就不断困扰着她。顺其自然就是:如果有同性恋性取向困扰的时候,努力让其做到顺其自然,不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到底“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如果有已经对同性发生了爱恋和依赖也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个事实,不要去憎恨自己或憎恨对方;面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类学生心理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同学、老师、家长能否认同他们。作为家长、同学、老师不要侮辱、讽刺他们,做到包容与平等、无条件接他们。如果作为同伴或朋友能够无条件接纳,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本个案学生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同学们知道了,我怎么面对他们”、“老师还会要看我么?”他们的内心特别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总害怕同学会嘲笑自己、老师看不起自己。其实这个时候的学生很有可能回归到常态性取向,如果得不到认同,他们就是孤独的,得不到归属感,痛苦、茫然、困惑,无法接我解脱,进一步开始尝试同性恋行为。青少年时期是确定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同性恋的活跃期,此时,学生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很叛逆,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尽量减少善意的建议和经验式的说教,帮助对方顺气自然的面对性取向。(2) 认知调节,防止问题反复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比较浅薄,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认知模式也比较单一,他们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特别对中学生同性恋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很多心理困扰多半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困扰,所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认知非常重要。第一步: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模式。指出他们的糟糕情绪以及行为模式应由自己负责,并指出他们糟糕情绪产生的最终根源是由他们本人的非理性信念所致。第二步:自我调节,在让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去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辨认理性与非理性的想法,反驳非理性想法,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班主任老师如果知道这件事情,就会看不起我了?不,班主任平时就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不会因为学生犯错而胡乱的批评,“同性恋”社会上都已经得到了认同,而且我现在也没有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平时的表现班主任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信他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我,不重视我……(3) 情绪宣泄,注意方式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与普通人相比,同性恋者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因为尽管外界对同性恋现象给予越来越多的包容,但来自传统社会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还是施加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小B在体育课上,突然在篮球场上大声说:我要杀了***,使得整个班级的同学后到惊吓,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小B的情况,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他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应对措施,可以进行如下积极应对方法:第一种,合理宣泄。以前,他遇到烦恼总是憋着,或者等到一定的时候爆发出来,不是当着别人面骂,就是恐吓别人,对同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合理发泄,就是说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适当的发泄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自己的痛苦表达出来。心理学上研究,压抑情绪是非常有害健康的。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对像去述说一下,和自己的信赖的人说一说,除倾诉之外,必要时也可以痛哭一场。痛哭作为一种感情爆发,是一种防御方法,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呐喊。我实在太压抑,太憋闷了(当然你别在公共场所喊叫,别人会以为你是疯子),在没人的地方对着大山,自己在家里面,喊一喊也能够使自己痛快痛快,舒服一下。第二种:转移。当不开心的时候,把注意力指向其他方面,去做其他的事情,去注意其他的事物,注意或做一些有益至少无害的事情。只要一做别的事情,你注意力一定就会转移到别处。第三种:音乐疗法。利用音乐促进健康,特别是作为消除心身障碍的辅助手段。小B对音乐比较感兴趣,通过听音乐来帮助他走出困境效果会比较好。根据他的情况,可以选择:舒心减压理气的乐曲:<<春风得意>>、<<江南好>>还有抒情戏曲等;镇静安神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苏武牧羊>>、<<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5.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1) 重视性心理教育目前,老师对初中生的性心理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较为保守,家长与子女在性心理方面的沟通意识更为薄弱。同性恋的成因说普遍提到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同性恋形成的活跃期 , 而本文两个案也是在初中的时候有这个倾向,所以 , 必须高度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2]。(2) 贯彻关爱、尊重的教育原则作为同性恋学生最渴望的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认可和肯定,而且中学生同性恋者大部分还没有定性,都有较强烈的求治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做好辅导工作。(3) 开设生理心理学类讲座或课程在继续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中小学校需要加强生理心理学类教育,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讲座。如针对中学生可以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与角色期待; 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常交往的方法; 性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素质。还可以对家长进行相应的讲座,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学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要认识到某些看似正常的同性交往背后所潜伏的种种危机,一旦发现孩子有过分依恋同性的倾向,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有意识创造机会,引导他(她)多交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大家在一切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帮助孩子一起走过这个阶段。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接触同性恋中学生个案,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心理辅导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参考文献[1] 陈尽染,袁誉宁 关注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现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7.[2] 杨凤池. 难解之结 , 同性恋 [J ]. 中国青年科技 , 1994 , 1 (1) : 42 - 44.

  • 索引序列
  • 同性恋与艾滋病论文
  • 同性恋艾滋病论文
  • 艾滋病同性恋的论文
  • 关于同性恋艾滋病论文
  • 同性与艾滋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