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

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

发布时间:

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

急性胃扭转必须施行手术治疗,否则胃壁血液循环可受到障碍而发生坏死.如能成功地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待急性症状缓解和进一步检查后再考虑手术治疗.在剖开腹腔时,首先看到的大都是横结肠系膜后面的绷紧的胃后壁.由于解剖关系的紊乱以及膨胀的胃壁,外科医师常不易认清其病变情况.此时宜通过胃壁的穿刺将胃内积气和积液抽尽,缝合穿刺处,再进行探查.在胃体复位以后,根据所发现的病理变化,如膈疝,食管裂孔疝,肿瘤,粘连带等,予以切除或修补等处理.如未能找到有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者,可行胃固定术,即将脾下极至胃缨门处的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致密地缝到前腹壁腹膜上,以防扭转再度复发.部分胃扭转伴有溃疡或葫芦形胃等病变者,可行胃部分切除术,病因处理极为重要.术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失衡的纠正.术后应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数天.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一)取穴主穴:内关、足三里、筋缩、脾俞、胃俞、中脘。配穴: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二)治法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主穴为主,适当加配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亦可单取足三里穴。足三里,用28号寸毫针直刺,一般酸胀感可扩散至足背,有时有麻电感至足背。单用足三里时,可给予硫酸钡混悬液500ml口服。余穴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三)疗效评价以针灸为主治疗140例,全部获愈[1~7,10~12]。 (一)取穴主穴;梁丘、地机、温溜、养老。(二)治法选好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取30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4分钟行针1次,均采用捻转泻法,刺激强度由弱到强,同时令患者配合收小腹,挺胸运动,并做3~5次仰卧起坐活动。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钡透胃复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X线钡透胃尚未完全复位;无效:临床症状同治疗,X前线 钡透胃扭转未改善。共治疗26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13]。 (一)取穴主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配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二)治法主穴均取,据症加配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 [|]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6;(9):35。[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0;3(2):98。[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 1980;(1):3。[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 1980;(1):44。[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1):32。[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 1980;21(11):49。[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 1981;(3):36。[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 1984;(6):43。[9]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 1989;2(3):39。[10]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10(6):13。[11]李振华。针刺足三里整复胃扭转51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2;11(4):28。[12]李发仪,等。针刺治疗胃扭转7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12(1):24。[13]郎福文。独取郄穴治疗急性胃扭转26例。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4、5):80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 Commiphora myrrha Engi.或爱伦堡没药树 Balsamodendron ehren bergianum bergianum Berg.的干燥胶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净杂质(《云南》)。 二、炮炙 1.醋制 取净没药,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每没药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 取净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3.香附制 取没药拣净杂质,打碎成小颗粒或粗粉末。加入香附60%研成粉,先将香附粉放在锅内用文武火炒热后,又放入没药拌炒,炒至浓烟上升,呈灰褐色,发泡松脆,取出,晾凉(《云南》)。 4.麸制 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虚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没药1kg,用麸皮(《河南》)。 5.灯心制 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加入灯心同炒,至油被灯心吸尽,没药膨胀呈球状为度,取出簸去灯心,放凉。每没药1kg,用灯心30kg(《山东》)。 6.煨制 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没药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没药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7.煮制 取没药,加水浸1日,连同水倒入锅内,煮至溶化,滤 过,残渣加适量水再煮,滤过,弃去残渣,合并滤液,浓缩成膏状,继续加热至黑烟冒尽转冒青烟时,取出,摊放在平面板上(预先涂有食油),趁热切成方块,晾凉(《集成》)。 「现代研究」 临床应用没药时,由于炮制不过性,患者服后有恶心、呕吐反应。用狗试验证明,狗吃生没药7分钟即吐,服制没药安然无事。事实说明,内服没药不炮制或炮制不过性,服后都有副作用反应(张有义:新医药学杂志,(4):33,1976)。

儿菜又叫“超生菜”,学名“抱子芥”,芥菜的一种。粗大的根部上,环绕相抱着一个个翠绿的芽包,如同无数孩子把当娘的围在中间。一母多子,这也是它叫“儿菜”的来由。 儿菜具有芥菜的清香,但口感却要好很多,甘甜而不带苦味,嚼在嘴里,肉脆少筋,不带残渣。色彩也漂亮,外叶碧绿,内心洁白,切成薄片,绿白相间,如果炒菜的时候,用些红辣椒做点缀,煞是喜人。 吃儿菜喜欢淡煮,直接放清水里煮,原汁原味,味道清甜。如果蘸辣椒水吃,那就是下饭的好菜。做辣椒蘸水比较麻烦,辣椒面要先在铁锅里炒煳,装碗里倒些酱油,然后撒点葱花、放点盐。这样吃,最去油腻。 儿菜炒回锅肉也不错。回锅肉切成薄片,先在油锅里炒炒,再放些豆豉。豆豉炒出香味,回锅肉也煸出了油。锅里的油倒掉一些,再放进切成片的儿菜,大火一起翻炒。如果能吃辣,再放两勺湖南的剁椒炒匀。锅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油光红亮,出锅的时候淋点酱油。盐可放可不放,以自己的口感为准。 儿菜腌泡菜,那才叫美味。酸酸的、脆脆的,吃鸡蛋炒饭时,来上几片,那真是开胃。 是一种生长非常奇特的蔬菜,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从叶腋处长出的芽不断膨大,以至以膨大的芽块代替,每个芽块100-200克,每株生有芽块菜15-20个,呈宝塔形,非常美观,儿菜营养丰富,品质细嫩,味道鲜美,吃法多样,炒、烩、炸、涮、凉拌、作汤、腌泡均可,是宴宾席上的美味佳肴。 中药材 儿茶 拉丁文 Catechu 异名 品种考证 药用 形态 拉丁文 Catechu 异名 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纲目》),儿茶(《杂病源流犀烛》),粉儿茶(《中国药学大辞典》),西谢(《中药 形性经验鉴别法》),儿茶膏(《中药大辞典》),黑儿茶(《浙江药用植物志》)。 品种考证 孩儿茶始载于《饮膳正要》,《纲目》收载于土部,名乌爹泥。时珍曰:“乌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今云南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所云孩儿茶的产地与现今药用的孩儿茶相符,至于所载儿茶的原料与加工方法属传说之误。 药用 本品为豆科植物儿茶 Acacia catechu (L.) Willd. [Mimosa catechu L. f.] 的心材或去皮枝干煎制而成的干燥浸膏。 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6~13m。树皮棕色,常成条状薄片开裂,但不脱落;小枝被短柔毛。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6~12cm;托叶下常有一对扁平、棕色的钩状刺或无;总叶柄近基部及叶轴顶部数对羽片间有腺体;叶轴被长柔毛;羽片10~30对;小叶20~50对,线形,长2~8mm,宽1~,叶缘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萼成筒状,上部5裂,有疏毛;花瓣5,黄色或白色,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为萼长的2~3倍,被疏毛;雄蕊多数,花丝分离,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带状,长5~12cm,宽1~,棕色,有光泽,开裂,柄长3~7mm,先端有喙尖,紫褐色。种子3~10颗。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其中除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有野生外,余均为引种。 产地 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销全国各地。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化学成分 主含芦荟甙(barbaloin)、异芦荟甙(isobarbaloin)、β-芦荟甙(β-barba1oin)及树脂等。药理作用 1 保肝、利胆作用 本品所含d-儿茶精及表儿茶精均有明显保肝作用。儿茶精50mg/kg灌服对四氮化碳所致肝损伤保护作用,可使丙氨酸转氨酵(ALT)明显降低,倒置的清蛋门/球蛋白(A/G)逆转、增加谷胱甘硫硫转移酶(GST)活性而增进肝解毒功能。儿茶精并能拮抗蝇覃碱、鬼笔碱及醋氨酞所故肝损伤,对于高肌氨酸硫醚S和丙二酸所致大鼠肝脂肪生及低蛋凶高脂饮食所致大鼠肝脂肪变d-儿茶精50mg/kg皮下注射也均有明现保护效果,而尿嘧啶-6-羧酸或乙醇所致之肝脂肪变d儿茶精灌服也有显著防止之,儿茶精的保护作用与其促进肝内ATP合成、溶媒体膜稳定、自由基清除、抗氧化作用以及可能的抗内毒素、抗脂肪浸润等有关,而表儿茶精的保肝作用也与其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 2 对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无抗原存在时d—儿茶精不影响白细胞游走,但体外试验仰制对纯化的蛋白衍生物〔PPD))抗原敏感的患者其对白细胞的游走,而对曾感染乙肝并对乙肝表抗原敏感者其对白细胞游定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其能放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将促进乙肝抗原的清除。儿茶精还可使慢性肝炎患者降低了的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促进对旧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的慢活肝患者淋巴细胞在PPD诱导下的转化。对于正常人外周血Ts细胞,儿茶精能激活之,并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母细胞转化,但对慢活肝患者儿茶精侧显著抑制Ts功能,抑制Ig的生成。 3 抗病原微少物作用 体外抑制试验夫明,儿茶的最低抑制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白色葡萄球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白色念球菌为,还曾报化儿茶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的抑制作用。 5%的儿茶混总液对68株痢疾杆菌的约敏试验中对福氏和鲍氏痢疾杆菌的敏感率为100%, 此外对病每及某些真菌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4 抑制肠道运动及抗腹泻作用 儿茶水液灌服,可仰制空服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起动,促进盲肠蠕动,但对结肠无明处影响,儿茶精近能抑制大肠内细菌的胺生成酶,阻断叫明炎物质产生而致便秘。 5 降血糖作用 印度民间用儿茶治疗糖尿病,本品所含表儿茶将能使ATP、温度和浓度依赖地促进大鼠胰岛家分泌,30mg/kg, 每日2次,,共注射4d,可使大鼠胰岛素含量增加30%,表儿茶精还可促进胰岛中DNA的合成。儿茶精对家兔也有降血压作用。 6 对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儿茶精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对ADP,AA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儿茶精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儿茶精还显著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可降低血栓素A2,(TXA2)含量而对6-Keto-PGF1无明显影响。女儿荼精可延缓羊毛脂所致血清胆固醇升高,另从儿茶中还分得2种异构体具有降胆固醇活性。儿茶精可使离体兔血管收缩,对离体心脏则先抑制后兴奋。儿荼静注可使豚鼠骨胳肌张力降低,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对酪氨酸酶活性d-儿茶精可增强之,而对酪氨酸脱氢酶活性则抑制之,从而可降低体内肾上腺素水平,此可能与降压作用有关。 d—儿茶精可抑制多种组织如大鼠的脑、肝、肾、心和猪的主动脉等对氧的摄取,对心脏力明显。 7 其他作用 皮下埋入儿茶30mg可显著延迟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潜伏期,明显减小扭体次数,皮下埋入儿奈5h局部无明显刺激反应,表明儿荼有一定镇痛作用。于体外儿荼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儿茶精有抗放射、升高白细胞和抗肿瘤作用,并因能抑制瘤细胞与纤维蛋白粘连而阻止瘤细胞扩散。儿茶糅酸对维生素缺乏的豚鼠可促进维生素吸收,并能抑制实验性大鼠膀肮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其能降低尿液的pH有关。 8 体内过程 d—儿茶精口服,吸收率在70%以上,于l-3h达峰浓度。口服、和2,0g血清浓度随剂量大小而高低,但相对生物利用度大致相似,无胃肠道饱和吸收及剂量依赖性首过效应。原化合物的表现消除半衰朋为1~,以原形从尿排出者约占%,约8h可排泄完毕。 9 毒性 儿茶糅酸小鼠静注200~300mg/kgg可致死亡。以含儿茶糅酸3%~5%的饲料喂大鼠l月不引起动物死亡。儿茶精灌服对小鼠的LD50为/kg。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凉。归心、肺、脾经。功效 收湿敛疮,止血定痛,清热化痰。应用与配伍 用于疮疡久溃不敛,湿疮流水,牙疳,口疮。孩儿茶味涩,能收湿敛疮,生肌长肉。治痈疽溃烂久不敛,配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为末掺,或与猪油、黄蜡调膏贴,如《外科大成》之腐尽生肌散;治湿疮流水,配以轻粉、龙骨、炉甘石,加强收湿疗疮止痒作用;牙疳、口疮,均可与硼砂研末掺;用于下疳阴疮,配珍珠、冰片同用;治妇女白带过多,阴部湿痒,配蛇床子煎汤坐浴,或配苦参、黄柏、枯矾等研末外用。 用于多种出血证。孩儿茶能止血定痛,故尤宜治外伤出血,可与龙骨、血竭、白及等研末外敷。治咯血,消化道出血,便血,尿血,血痢,血崩等,均可单味内服;或配枯矾研末吞服,治肺结核咯血;或配大黄、乌贼骨、虎杖煎服,治消化道出血;或单味研末搐鼻,治鼻衄。 用于痰热咳嗽。孩儿茶味苦性凉,有清化痰热之功。治肺热喘咳,可配细辛、猪胆汁为丸服;或与黄芩、桑白皮、瓜蒌等清热化痰药同用。 用法用量 - g 附方 1.治牙疳,口疮 孩儿茶、硼砂等分。为末搽。(《纲目》) 2.治走马牙疳 孩儿茶、雄黄、贝母等分。为末,米泔漱净搽之。(《纲目》引《积德堂经验方》) 3.治鼻渊流水 孩儿茶末吹之。(《纲目》引《本草权度》) 4.治下疳阴疮 孩儿茶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为末敷。(《纲目》引《纂要奇方》) 5.治痔疮 轻粉、冰片、孩儿茶各等量,以10倍量之香油调配成乳剂,装瓶备用。用时以脱脂棉棒浸沾药物,置肛管内 6.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 儿茶9g,轻粉6g,冰片,龙骨9g。研末水调外敷。(《中药临床应用》儿轻散) 7.治肺结核咯血 儿茶30g,明矾24g,共研细末,每次~,每日3次。中等量咯血(大咯血者不宜采用),每次服~.每4h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8.治外伤出血,止血 煅龙骨、象皮、陈石灰、老松香、降香末、血竭、儿茶、白及末等份。共为细末,研至无声,撒于疮口。(《实用正骨学》) 9 用于鼻衄和痔疮出血 儿茶末外敷,或用儿茶研末,桂皮 研末,沸水250ml,浸30min滤净后外洗痔疮,或用棉花浸药水作鼻孔压迫止血。(《中药临床应用》) 10.治宫外孕,剖腹产,各类息肉,结石,包块,尿血,便血以及手术后粘连等 孩儿茶15g,方苏木15g,鸡血藤15g,紫丹参30g 水煎内服。如有外伤,久不愈合,加花蕊石30g,稻草灰15g,梅花片3g,研细末调香油(或某油)擦患处。 11.治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之出血除外) 儿茶、白及、阿胶、云南白药各等量,研成细粉。每日服药2~3次,每次3g,白水冲服 12.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儿茶500g,川楝子250g,黄芪800g,五倍子250g,白及500g,海螵蛸500g,木香250g,砂仁250g。片为细末,每服10~15g,每日2~3次,1个月为1疗程13.治鼻窦炎 辛夷12g,儿茶6g,乳香6g,冰片,甘油适量。将四药研细过筛,混合均匀,取甘油适量调成糊状,用棉片吸附药液至饱和状态。于患侧中鼻道和下鼻道各放置复方辛夷油棉片1块,令病人低头,行体位引流15~20min。【《新医药学杂志》1976,(2):40 复方辛夷油】 14.治咳嗽 儿茶60g,细辛12g,猪胆1个。前二味药共研末,取胆汁炼熟,三味药共为丸,每丸重3g。每日4次,每次1丸,空腹含化。

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版

急性胃扭转必须施行手术治疗,否则胃壁血液循环可受到障碍而发生坏死.如能成功地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待急性症状缓解和进一步检查后再考虑手术治疗.在剖开腹腔时,首先看到的大都是横结肠系膜后面的绷紧的胃后壁.由于解剖关系的紊乱以及膨胀的胃壁,外科医师常不易认清其病变情况.此时宜通过胃壁的穿刺将胃内积气和积液抽尽,缝合穿刺处,再进行探查.在胃体复位以后,根据所发现的病理变化,如膈疝,食管裂孔疝,肿瘤,粘连带等,予以切除或修补等处理.如未能找到有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者,可行胃固定术,即将脾下极至胃缨门处的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致密地缝到前腹壁腹膜上,以防扭转再度复发.部分胃扭转伴有溃疡或葫芦形胃等病变者,可行胃部分切除术,病因处理极为重要.术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失衡的纠正.术后应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数天.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一)取穴主穴:内关、足三里、筋缩、脾俞、胃俞、中脘。配穴: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二)治法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主穴为主,适当加配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亦可单取足三里穴。足三里,用28号寸毫针直刺,一般酸胀感可扩散至足背,有时有麻电感至足背。单用足三里时,可给予硫酸钡混悬液500ml口服。余穴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三)疗效评价以针灸为主治疗140例,全部获愈[1~7,10~12]。 (一)取穴主穴;梁丘、地机、温溜、养老。(二)治法选好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取30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4分钟行针1次,均采用捻转泻法,刺激强度由弱到强,同时令患者配合收小腹,挺胸运动,并做3~5次仰卧起坐活动。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钡透胃复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X线钡透胃尚未完全复位;无效:临床症状同治疗,X前线 钡透胃扭转未改善。共治疗26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13]。 (一)取穴主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配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二)治法主穴均取,据症加配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 [|]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6;(9):35。[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0;3(2):98。[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 1980;(1):3。[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 1980;(1):44。[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1):32。[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 1980;21(11):49。[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 1981;(3):36。[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 1984;(6):43。[9]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 1989;2(3):39。[10]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10(6):13。[11]李振华。针刺足三里整复胃扭转51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2;11(4):28。[12]李发仪,等。针刺治疗胃扭转7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12(1):24。[13]郎福文。独取郄穴治疗急性胃扭转26例。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4、5):80

儿菜又叫“超生菜”,学名“抱子芥”,芥菜的一种。粗大的根部上,环绕相抱着一个个翠绿的芽包,如同无数孩子把当娘的围在中间。一母多子,这也是它叫“儿菜”的来由。 儿菜具有芥菜的清香,但口感却要好很多,甘甜而不带苦味,嚼在嘴里,肉脆少筋,不带残渣。色彩也漂亮,外叶碧绿,内心洁白,切成薄片,绿白相间,如果炒菜的时候,用些红辣椒做点缀,煞是喜人。 吃儿菜喜欢淡煮,直接放清水里煮,原汁原味,味道清甜。如果蘸辣椒水吃,那就是下饭的好菜。做辣椒蘸水比较麻烦,辣椒面要先在铁锅里炒煳,装碗里倒些酱油,然后撒点葱花、放点盐。这样吃,最去油腻。 儿菜炒回锅肉也不错。回锅肉切成薄片,先在油锅里炒炒,再放些豆豉。豆豉炒出香味,回锅肉也煸出了油。锅里的油倒掉一些,再放进切成片的儿菜,大火一起翻炒。如果能吃辣,再放两勺湖南的剁椒炒匀。锅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油光红亮,出锅的时候淋点酱油。盐可放可不放,以自己的口感为准。 儿菜腌泡菜,那才叫美味。酸酸的、脆脆的,吃鸡蛋炒饭时,来上几片,那真是开胃。 是一种生长非常奇特的蔬菜,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从叶腋处长出的芽不断膨大,以至以膨大的芽块代替,每个芽块100-200克,每株生有芽块菜15-20个,呈宝塔形,非常美观,儿菜营养丰富,品质细嫩,味道鲜美,吃法多样,炒、烩、炸、涮、凉拌、作汤、腌泡均可,是宴宾席上的美味佳肴。 中药材 儿茶 拉丁文 Catechu 异名 品种考证 药用 形态 拉丁文 Catechu 异名 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纲目》),儿茶(《杂病源流犀烛》),粉儿茶(《中国药学大辞典》),西谢(《中药 形性经验鉴别法》),儿茶膏(《中药大辞典》),黑儿茶(《浙江药用植物志》)。 品种考证 孩儿茶始载于《饮膳正要》,《纲目》收载于土部,名乌爹泥。时珍曰:“乌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今云南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所云孩儿茶的产地与现今药用的孩儿茶相符,至于所载儿茶的原料与加工方法属传说之误。 药用 本品为豆科植物儿茶 Acacia catechu (L.) Willd. [Mimosa catechu L. f.] 的心材或去皮枝干煎制而成的干燥浸膏。 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6~13m。树皮棕色,常成条状薄片开裂,但不脱落;小枝被短柔毛。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6~12cm;托叶下常有一对扁平、棕色的钩状刺或无;总叶柄近基部及叶轴顶部数对羽片间有腺体;叶轴被长柔毛;羽片10~30对;小叶20~50对,线形,长2~8mm,宽1~,叶缘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萼成筒状,上部5裂,有疏毛;花瓣5,黄色或白色,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为萼长的2~3倍,被疏毛;雄蕊多数,花丝分离,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带状,长5~12cm,宽1~,棕色,有光泽,开裂,柄长3~7mm,先端有喙尖,紫褐色。种子3~10颗。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其中除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有野生外,余均为引种。 产地 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销全国各地。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化学成分 主含芦荟甙(barbaloin)、异芦荟甙(isobarbaloin)、β-芦荟甙(β-barba1oin)及树脂等。药理作用 1 保肝、利胆作用 本品所含d-儿茶精及表儿茶精均有明显保肝作用。儿茶精50mg/kg灌服对四氮化碳所致肝损伤保护作用,可使丙氨酸转氨酵(ALT)明显降低,倒置的清蛋门/球蛋白(A/G)逆转、增加谷胱甘硫硫转移酶(GST)活性而增进肝解毒功能。儿茶精并能拮抗蝇覃碱、鬼笔碱及醋氨酞所故肝损伤,对于高肌氨酸硫醚S和丙二酸所致大鼠肝脂肪生及低蛋凶高脂饮食所致大鼠肝脂肪变d-儿茶精50mg/kg皮下注射也均有明现保护效果,而尿嘧啶-6-羧酸或乙醇所致之肝脂肪变d儿茶精灌服也有显著防止之,儿茶精的保护作用与其促进肝内ATP合成、溶媒体膜稳定、自由基清除、抗氧化作用以及可能的抗内毒素、抗脂肪浸润等有关,而表儿茶精的保肝作用也与其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 2 对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无抗原存在时d—儿茶精不影响白细胞游走,但体外试验仰制对纯化的蛋白衍生物〔PPD))抗原敏感的患者其对白细胞的游走,而对曾感染乙肝并对乙肝表抗原敏感者其对白细胞游定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其能放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将促进乙肝抗原的清除。儿茶精还可使慢性肝炎患者降低了的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促进对旧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的慢活肝患者淋巴细胞在PPD诱导下的转化。对于正常人外周血Ts细胞,儿茶精能激活之,并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母细胞转化,但对慢活肝患者儿茶精侧显著抑制Ts功能,抑制Ig的生成。 3 抗病原微少物作用 体外抑制试验夫明,儿茶的最低抑制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白色葡萄球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白色念球菌为,还曾报化儿茶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的抑制作用。 5%的儿茶混总液对68株痢疾杆菌的约敏试验中对福氏和鲍氏痢疾杆菌的敏感率为100%, 此外对病每及某些真菌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4 抑制肠道运动及抗腹泻作用 儿茶水液灌服,可仰制空服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起动,促进盲肠蠕动,但对结肠无明处影响,儿茶精近能抑制大肠内细菌的胺生成酶,阻断叫明炎物质产生而致便秘。 5 降血糖作用 印度民间用儿茶治疗糖尿病,本品所含表儿茶将能使ATP、温度和浓度依赖地促进大鼠胰岛家分泌,30mg/kg, 每日2次,,共注射4d,可使大鼠胰岛素含量增加30%,表儿茶精还可促进胰岛中DNA的合成。儿茶精对家兔也有降血压作用。 6 对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儿茶精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对ADP,AA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儿茶精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儿茶精还显著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可降低血栓素A2,(TXA2)含量而对6-Keto-PGF1无明显影响。女儿荼精可延缓羊毛脂所致血清胆固醇升高,另从儿茶中还分得2种异构体具有降胆固醇活性。儿茶精可使离体兔血管收缩,对离体心脏则先抑制后兴奋。儿荼静注可使豚鼠骨胳肌张力降低,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对酪氨酸酶活性d-儿茶精可增强之,而对酪氨酸脱氢酶活性则抑制之,从而可降低体内肾上腺素水平,此可能与降压作用有关。 d—儿茶精可抑制多种组织如大鼠的脑、肝、肾、心和猪的主动脉等对氧的摄取,对心脏力明显。 7 其他作用 皮下埋入儿茶30mg可显著延迟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潜伏期,明显减小扭体次数,皮下埋入儿奈5h局部无明显刺激反应,表明儿荼有一定镇痛作用。于体外儿荼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儿茶精有抗放射、升高白细胞和抗肿瘤作用,并因能抑制瘤细胞与纤维蛋白粘连而阻止瘤细胞扩散。儿茶糅酸对维生素缺乏的豚鼠可促进维生素吸收,并能抑制实验性大鼠膀肮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其能降低尿液的pH有关。 8 体内过程 d—儿茶精口服,吸收率在70%以上,于l-3h达峰浓度。口服、和2,0g血清浓度随剂量大小而高低,但相对生物利用度大致相似,无胃肠道饱和吸收及剂量依赖性首过效应。原化合物的表现消除半衰朋为1~,以原形从尿排出者约占%,约8h可排泄完毕。 9 毒性 儿茶糅酸小鼠静注200~300mg/kgg可致死亡。以含儿茶糅酸3%~5%的饲料喂大鼠l月不引起动物死亡。儿茶精灌服对小鼠的LD50为/kg。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凉。归心、肺、脾经。功效 收湿敛疮,止血定痛,清热化痰。应用与配伍 用于疮疡久溃不敛,湿疮流水,牙疳,口疮。孩儿茶味涩,能收湿敛疮,生肌长肉。治痈疽溃烂久不敛,配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为末掺,或与猪油、黄蜡调膏贴,如《外科大成》之腐尽生肌散;治湿疮流水,配以轻粉、龙骨、炉甘石,加强收湿疗疮止痒作用;牙疳、口疮,均可与硼砂研末掺;用于下疳阴疮,配珍珠、冰片同用;治妇女白带过多,阴部湿痒,配蛇床子煎汤坐浴,或配苦参、黄柏、枯矾等研末外用。 用于多种出血证。孩儿茶能止血定痛,故尤宜治外伤出血,可与龙骨、血竭、白及等研末外敷。治咯血,消化道出血,便血,尿血,血痢,血崩等,均可单味内服;或配枯矾研末吞服,治肺结核咯血;或配大黄、乌贼骨、虎杖煎服,治消化道出血;或单味研末搐鼻,治鼻衄。 用于痰热咳嗽。孩儿茶味苦性凉,有清化痰热之功。治肺热喘咳,可配细辛、猪胆汁为丸服;或与黄芩、桑白皮、瓜蒌等清热化痰药同用。 用法用量 - g 附方 1.治牙疳,口疮 孩儿茶、硼砂等分。为末搽。(《纲目》) 2.治走马牙疳 孩儿茶、雄黄、贝母等分。为末,米泔漱净搽之。(《纲目》引《积德堂经验方》) 3.治鼻渊流水 孩儿茶末吹之。(《纲目》引《本草权度》) 4.治下疳阴疮 孩儿茶一钱,真珠一分,片脑半分。为末敷。(《纲目》引《纂要奇方》) 5.治痔疮 轻粉、冰片、孩儿茶各等量,以10倍量之香油调配成乳剂,装瓶备用。用时以脱脂棉棒浸沾药物,置肛管内 6.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 儿茶9g,轻粉6g,冰片,龙骨9g。研末水调外敷。(《中药临床应用》儿轻散) 7.治肺结核咯血 儿茶30g,明矾24g,共研细末,每次~,每日3次。中等量咯血(大咯血者不宜采用),每次服~.每4h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8.治外伤出血,止血 煅龙骨、象皮、陈石灰、老松香、降香末、血竭、儿茶、白及末等份。共为细末,研至无声,撒于疮口。(《实用正骨学》) 9 用于鼻衄和痔疮出血 儿茶末外敷,或用儿茶研末,桂皮 研末,沸水250ml,浸30min滤净后外洗痔疮,或用棉花浸药水作鼻孔压迫止血。(《中药临床应用》) 10.治宫外孕,剖腹产,各类息肉,结石,包块,尿血,便血以及手术后粘连等 孩儿茶15g,方苏木15g,鸡血藤15g,紫丹参30g 水煎内服。如有外伤,久不愈合,加花蕊石30g,稻草灰15g,梅花片3g,研细末调香油(或某油)擦患处。 11.治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之出血除外) 儿茶、白及、阿胶、云南白药各等量,研成细粉。每日服药2~3次,每次3g,白水冲服 12.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儿茶500g,川楝子250g,黄芪800g,五倍子250g,白及500g,海螵蛸500g,木香250g,砂仁250g。片为细末,每服10~15g,每日2~3次,1个月为1疗程13.治鼻窦炎 辛夷12g,儿茶6g,乳香6g,冰片,甘油适量。将四药研细过筛,混合均匀,取甘油适量调成糊状,用棉片吸附药液至饱和状态。于患侧中鼻道和下鼻道各放置复方辛夷油棉片1块,令病人低头,行体位引流15~20min。【《新医药学杂志》1976,(2):40 复方辛夷油】 14.治咳嗽 儿茶60g,细辛12g,猪胆1个。前二味药共研末,取胆汁炼熟,三味药共为丸,每丸重3g。每日4次,每次1丸,空腹含化。

新医药学杂志1976

急性胃扭转必须施行手术治疗,否则胃壁血液循环可受到障碍而发生坏死.如能成功地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待急性症状缓解和进一步检查后再考虑手术治疗.在剖开腹腔时,首先看到的大都是横结肠系膜后面的绷紧的胃后壁.由于解剖关系的紊乱以及膨胀的胃壁,外科医师常不易认清其病变情况.此时宜通过胃壁的穿刺将胃内积气和积液抽尽,缝合穿刺处,再进行探查.在胃体复位以后,根据所发现的病理变化,如膈疝,食管裂孔疝,肿瘤,粘连带等,予以切除或修补等处理.如未能找到有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者,可行胃固定术,即将脾下极至胃缨门处的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致密地缝到前腹壁腹膜上,以防扭转再度复发.部分胃扭转伴有溃疡或葫芦形胃等病变者,可行胃部分切除术,病因处理极为重要.术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失衡的纠正.术后应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数天.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一)取穴主穴:内关、足三里、筋缩、脾俞、胃俞、中脘。配穴: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二)治法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主穴为主,适当加配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亦可单取足三里穴。足三里,用28号寸毫针直刺,一般酸胀感可扩散至足背,有时有麻电感至足背。单用足三里时,可给予硫酸钡混悬液500ml口服。余穴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三)疗效评价以针灸为主治疗140例,全部获愈[1~7,10~12]。 (一)取穴主穴;梁丘、地机、温溜、养老。(二)治法选好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取30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4分钟行针1次,均采用捻转泻法,刺激强度由弱到强,同时令患者配合收小腹,挺胸运动,并做3~5次仰卧起坐活动。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钡透胃复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X线钡透胃尚未完全复位;无效:临床症状同治疗,X前线 钡透胃扭转未改善。共治疗26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13]。 (一)取穴主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配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二)治法主穴均取,据症加配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 [|]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6;(9):35。[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0;3(2):98。[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 1980;(1):3。[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 1980;(1):44。[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1):32。[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 1980;21(11):49。[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 1981;(3):36。[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 1984;(6):43。[9]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 1989;2(3):39。[10]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10(6):13。[11]李振华。针刺足三里整复胃扭转51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2;11(4):28。[12]李发仪,等。针刺治疗胃扭转7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12(1):24。[13]郎福文。独取郄穴治疗急性胃扭转26例。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4、5):80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 Commiphora myrrha Engi.或爱伦堡没药树 Balsamodendron ehren bergianum bergianum Berg.的干燥胶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净杂质(《云南》)。 二、炮炙 1.醋制 取净没药,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每没药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 取净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3.香附制 取没药拣净杂质,打碎成小颗粒或粗粉末。加入香附60%研成粉,先将香附粉放在锅内用文武火炒热后,又放入没药拌炒,炒至浓烟上升,呈灰褐色,发泡松脆,取出,晾凉(《云南》)。 4.麸制 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虚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没药1kg,用麸皮(《河南》)。 5.灯心制 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加入灯心同炒,至油被灯心吸尽,没药膨胀呈球状为度,取出簸去灯心,放凉。每没药1kg,用灯心30kg(《山东》)。 6.煨制 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没药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没药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7.煮制 取没药,加水浸1日,连同水倒入锅内,煮至溶化,滤 过,残渣加适量水再煮,滤过,弃去残渣,合并滤液,浓缩成膏状,继续加热至黑烟冒尽转冒青烟时,取出,摊放在平面板上(预先涂有食油),趁热切成方块,晾凉(《集成》)。 「现代研究」 临床应用没药时,由于炮制不过性,患者服后有恶心、呕吐反应。用狗试验证明,狗吃生没药7分钟即吐,服制没药安然无事。事实说明,内服没药不炮制或炮制不过性,服后都有副作用反应(张有义:新医药学杂志,(4):33,1976)。

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

中医杂志,第6期。《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1951年,杂志的前身《北京中医》创刊;1955年,更名为《中医杂志》,之后2次停刊。1972年7月,复刊后名为《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7月,恢复《中医杂志》刊名。

【通用名称】四君子汤1【其他名称】四君子汤1【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异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组成】人参(去芦) 甘草(炙) 茯苓(去皮) 白术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功用】益气补中,温养脾胃。【主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现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属脾胃虚弱者。【方论】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实验研究)】1、调整胃肠功能 《新中医》1978(5):53,《新医学》1979(7):305,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肠溃疡的愈合。 2.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63,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二药配伍或三药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单味党参作用最显著。炙甘草为一拮抗剂,其拮抗作用与本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关(含1/3时,拮抗作用明显,含1/5或1/7时,作用不明显)。《新医药学杂志》1979(6):60,《江苏中医杂志》1980(2):32,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成。本方去甘草后煎汤内服,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366,对营养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缩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复。以上结果证明,四君子汤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为本方扶正御邪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3.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4.其它 《教学动态》1979(1):23,四君子汤能使服药小鼠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含量显著增加,因而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心脏和内分泌腺)而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 【处方】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处方】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药理作用】1、调整胃肠功能 《新中医》1978(5):53,《新医学》1979(7):305,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肠溃疡的愈合。2.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63,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二药配伍或三药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单味党参作用最显着。炙甘草为一拮抗剂,其拮抗作用与本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关(含1/3时,拮抗作用明显,含1/5或1/7时,作用不明显)。《新医药学杂志》1979(6):60,《江苏中医杂志》1980(2):32,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成。本方去甘草后煎汤内服,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366,对营养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缩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复。以上结果证明,四君子汤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为本方扶正御邪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3.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4.其它 《教学动态》1979(1):23,四君子汤能使服药小鼠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含量显著增加,因而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心脏和内分泌腺)而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功能主治】益气补中,温养脾胃。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现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属脾胃虚弱者。【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备注】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白术 人参 黄耆 茯苓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益气补肺。治肺损,皮聚毛落。【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远温服。

可以上网看看的.......

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5

你知道四君子汤吗?竟然有这个作用

调整胃肠功能⒈调整胃肠功能 《新中医》1978⑸:53,《新医学》1979⑺:305,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肠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机能⒉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⑹:63,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二药配伍或三药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单味党参作用最显著。炙甘草为一拮抗剂,其拮抗作用与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关(含1/3时,拮抗作用明显,含1/5或1/7时,作用不明显)。《新医药学杂志》1979⑹:60,《江苏中医杂志》1980⑵:32,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成。该方去甘草后煎汤内服,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⑹:366,对营养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缩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复。以上结果证明,四君子汤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为该方扶正御邪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骨髓造血功能⒊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中医研究通讯》1963⑻:3,四君子汤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⒋其它 《教学动态》1979⑴:23,四君子汤能使服药小鼠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含量显著增加,因而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中医研究通讯》1963⑻:3,四君子汤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心脏和内分泌腺)而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其他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既能抑制胃肠推进运动,减轻腹泻;又能使运动降低的小肠恢复正常。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有利于胃肠溃疡的愈合。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能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而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此外,该方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护肝、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抗肿瘤与抗突变、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延缓衰老、抗应激反应等作用。编辑本段进补应用该方以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渗湿测其补脾之功更加明显;配炙甘草也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功效。该方作为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是补气方剂的基础方,取名“君子”,是喻该方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适宜长服。⒈消化性溃疡病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三棱10克,乌贼骨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尤其对脾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⒉慢性胃炎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每日工剂,水煎服。⒊慢性肝炎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柴胡6克,当归10克,白芍ic克。每日 1剂,水煎服。⒋子宫肌瘤 用该方加味: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15克,甘草9克,莪术30克,三棱30克,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服。⒌经前紧张综合征 用该方加黄芪20~40克,附子10~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有满意效果。⒍小儿低热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6克,炙甘草3克,山药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此外,该方还可用于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

董廷瑶董廷瑶(1903—2000),字德斌,号幼幼庐主。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等职。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文名称:董廷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鄞县出生日期:1903年职业:医生逝世日期:2000年主要成就:理气活血通络法治愈复发性肠套叠代表作品:《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人物简介董廷瑶(1903~2000),字德斌,号幼幼庐主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勤诵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进而能文作赋。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灵枢》、仲景学说,继而各家学说。又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家庭背景出生于中医世家。生平经历1903年6月生于祖居浙江鄞县南乡,世业中医儿科。16岁开始习医,经过成千上万人次的诊疗实践,在诊治小儿热病,痧、疳、惊、痫以及腹泻、哮喘等常见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独到的治疗效果。1959年,董老成为上海市首批中医主任医师,同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传染病工作会议,他作为上海地区代表出席并在会上交流抢救麻疹逆症的成果,颇得与会同道的重视。医疗特长诊治小儿热病,痧、疳、惊、痫以及腹泻、哮喘等常见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独到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各种疑难杂症,精于辨证论治,选用验方、内服外治相配合,皆有显效。用药特点提出“小儿用药六字诀”,“轻”居首位,提出幼儿芽嫩弱质,脏气清灵,随拔随转,药石治病,用量宜轻,中病即止,毋犯胃气,贵在清灵平和,故其处方轻灵,又每获奇效。社会职务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中华全国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历上海市届中医研究班主任,以及静安区第三至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等职。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农工民主党市委顾问委员。治学思想董廷瑶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学验丰俱。其主要学术论点可概括为九要: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度。九点环环相扣,在临床初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董氏强调明理,认为医者务必掌握生理病理、脉舌之理、方药之理等整套医理,明理方能识病,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中医的诊治规律,为诊治疑难病症提供思路。辨证求因是中医治病的关键,通过四诊,从外到内,见证推理,以常衡度,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立法选方配伍,丝丝入扣,对症下药,每获良效。又书“小儿用药六字诀”,“轻”居首位,提出幼儿芽嫩弱质,脏气清灵,随拔随转,药石治病,用量宜轻,中病即止,毋犯胃气,贵在清灵平和,故其处方轻灵,又每获奇效。最后指出疾病之发生发展有常有变,小儿阴阳两稚,病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传变多端,病变则法也当随之变。尝云:用古法治今病,不能泥古不化,所谓“检谱对奕奕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谆谆教诲后辈,必须熟读经书,揣摩医理,临证细审详察,掌握九诀,明理识病,辨证求因,见微知著,方不致误人儿矣;反之,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学术内容四诊重望面诊分部董氏谓小儿有病,不能自诉,故称哑科。病虽发于内,必显形于外,可从外而察知其内之著也,故以望诊为重。一望形神动态以获整体印象,二望面色舌苔,兼视涕痰二便,以辨阴阳寒热虚实,而于分部面诊、山根色诊、舌质苔色尤有精邃造诣。擅治热病开门逐盗董氏擅治小儿热病,既从伤寒六经分辨,又自温病三焦论治,融会贯通,识病有定法,疗疾有主方。指出外感高热,邪自外入,初起邪在浅表,强调祛邪安正,择途逐盗,宗经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给病邪以出路。救治麻疹、乙脑、肺炎、高热惊厥等热病急症,以发汗、攻下、利尿、涌吐,甚而发疹布痧,痘疹引浆等法给邪毒以出路。尤以麻疹逆证两颧青白,辨为气血郁滞,创用解毒活血法,血活疹透,迅速化险为夷,救儿无数,使死亡率降低至零,为中医抢救麻诊作出重大贡献。创制熊麝散救治小儿腺病毒肺炎,获得成功,发扬了中医救治热病重症的特色。立法遣药顾护脾胃董氏临诊十分重视小儿脾胃,常谓小儿幼芽嫩质,稚阴稚阳,百病以胃气为本,先天强者不可恃,先天弱者毋庸过忧,适当调摄脾胃,使后天化源充分,亦能转弱为强,证治之间尚须刻刻顾护胃气,一见不足,及时救护,选方用药时存养胃护津之意,习用山药、扁豆、石斛、花粉等气味甘淡之品,深合脾胃之性,参入陈皮、佛手,润燥互济,和中悦胃,每能扶虚培本,祛病强身。善于化裁活用经方在儿科领域中擅用仲景方,是董氏一大特点。急性热病投白虎、承气,立挽危重;暴泻、重症肺炎导致阳虚欲脱,急以四逆、参附抢救,每能应手而起;急性肾炎习用越婢、防己黄芪汤;泄泻善用葛根芩连、白头翁汤、五苓散之类,难以一一悉举。然于桂枝汤之变化运用,独具见解,不限于太阳表虚之证,而于内伤杂病亦常用桂枝汤类方。常见小儿厌食,娇瘦多汗,易感外邪,舌苔薄润而腹软无积,以桂枝汤加味作为基本调燮方,认为“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桂枝汤能调和营卫气血,促进脾胃运纳之力,使气血和,脾胃苏,而能思食,称之为“倒治法”,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此又为中医治小儿厌食症的独特思路。精治杂病兼用外治:董氏家传治疳经验三方,辨证分型治疗,配合针刺四缝穴使之液出,以调整三焦气机,取得良效,是为一重要的辅助疗法,并能作疳证与一般厌食症的鉴别诊断手段。对泄久引起的小儿肠麻痹,创用温脐散外敷神阙穴,使气机通调,化险为夷。小儿口腔病,如板牙、马牙、木舌、重舌等,以针挑刺出血,再搽上冰硼散治之,甚至不必服药获愈。更有婴儿吐乳症,又称“火丁吐乳”,不能服药,另辟蹊径,创用董氏独特手法治疗,3次即愈,疗效达95%以上,此项课题已获得199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主要领域儿科。科研成果他创造的理气活血通络法治愈的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可免小孩受手术之苦。有关这种治疗的论文于1979年在《新医药学》杂志上发表后,又转载在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出版的《中医临床讲座》上,被日本医家充分重视和引用。他对小儿厌食症辨证分型研制出系列验方内服,结合针刺穴位外治等,疗效显著,颇具特色,在同道中享有盛誉。对婴儿吐乳症,他运用其独特手法治疗,有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远期疗效巩固,并经动物实验证实手法的机理,获技研成果奖。著有《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专著两本,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后者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医学贡献经验验方一、董氏定惊丸二、熊麝散三、董氏疳积验方四、金箔镇心丸五、金箔镇心丹获得荣誉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1990年被聘为全国首批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6年市卫生局拍摄录像片《儿科泰斗》,以志业绩。个人生活古稀之年时董老虽不再上班,但继续在家义务施诊。他的案头上放着他亲手书写的“贪财要造孽、无技便是穷”的字幅,作为他行医的座右铭。出版著作《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去国医看病时老听说名医刘渡舟,谁知道他的情况? 解析: 刘渡舟,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延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1931—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市志远药房跟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随谢泗泉学习中医临床一年。谢先生曾告诉他:“学中医临床,莫过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学外感病必须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学内伤杂病则应该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因而,这一年他主要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二书上下了功夫。这对于他此后的治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为了让他铭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他的父亲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担任教授,讲授中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学期一年,于195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工作。此后又先后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中国 *** 和人民 ***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刘渡舟注重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特别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刘渡舟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地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且,在学习后世医家论著时,也就有源可寻,有本可依。他潜心研究数十年,撷古采今,旁涉诸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尤其是《伤寒论通俗讲话》与《伤寒论十四讲》二书,在国内多次重印,并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同时,他还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研究《伤寒论》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工具书——《伤寒论辞典》。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但长期以来,对于“六经”实质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特别是针对有人提出的“六经非经络”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临床善抓主证 擅用经方 刘渡舟还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时抓主证是他临床上的一大特色。他认为,主证是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直接反映了疾病的基本性质及规律,所以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如有一次,为一崔姓产妇治疗,患者因产后腹泻,被误认为是脾虚,多次服用补益剂无效;又因其舌绛,苔薄黄,脉沉滑,下利而口渴,按厥阴热利证,投白头翁汤亦无效。后详审其证,知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寐差,咳嗽等水气表现,因而抓住小便不利及“渴呕心烦咳不眠”之主证,参以舌绛脉沉,乃知此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之证,与猪苓汤5剂,小便得利而腹泻诸症皆除。 擅长用经方治疗疾病,是刘渡舟临床上的又一大特色。仲景之方谓之经方。他认为,仲景制方,不拘病名为何,但求脉证切当,病机合宜,有其证则用其方,故不论外感、内伤,随手拈来,因证而施治。他还认为,经方治病有两大优势,一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药少量轻而功捷;二是方证结合紧密,观脉证而定病情,随证施治,不拘一格。他在临床上运用柴胡剂治疗肝胆疾病,泻心剂治疗脾胃疾病,苓桂剂治疗水气病变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还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师仲景之意而广仲景之法,创制了不少疗效很好的新方。如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等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变的系列方剂,疗效显著。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但自仲景之后,还没有哪位医家对水气病证治疗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致使水气的概念不清,证治不明。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治疗,刘渡舟发现水气为病在临床上既常见又多发,涉及面很广,特别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常表现为水气病变,临床上不得其法,常难取效。因此,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他认为:“水气”的概念,应该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其发病的机理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为阳中之阳,上居于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脾为中土,能行津液而制水于中;肾为水脏而主宰水液的气化作用。若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则水阴之邪无制而汪溢为害。其中,尤是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二:一是由“心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脾阳虚;二是由“脐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肾阳虚。水气病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型者,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证也十分明显,故临床不难辨认。甚者水气上冒清阳之位,还可以出现头目眩晕,或眼、耳、鼻、舌诸窍因之不利,亦当注意。此外,色诊,脉诊对诊断水气病也很有意义。水气之色上于头面,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色;舌淡嫩而苔水滑,甚者舌面津津然欲滴,谓之水舌;脉沉而弦,谓之水脉。色脉相应,便可辨为水气病而无疑。治疗水气病,法当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主。获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方中以获苓、桂枝为主药,获苓之用有四:甘淡利水而消阴其一;宁心安神而定悸其二;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之焦其三;补脾固堤而防水汪其四。桂枝之用有三:通阳消阴其一;下气降冲其二;补心制水其三。此方若有获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无获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阳。故苓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余如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杏甘汤、苓桂味甘汤等苓桂剂,皆可视作在此基础上的加减化裁。除了将经方有效的用治于水气病外,刘渡舟还创制了苓桂茜红汤、苓桂杏苡汤、苓桂龙牡汤、三参救心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方剂,丰富并发展了中医治疗水气病的内容。 热心教育 诲人不倦 刘渡舟在中医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深知教书育人、培养中医接班人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中医教学中,他积累了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须要背书;二是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 他认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刘渡舟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上,他十分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他常常跟学生们说:“中医之所以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在临床上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就是为了能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它。如果一个中医不会中医临床,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医。通过临床实践,不但可以验证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求发展。 刘渡舟对青年中医总是予以极大的关怀与支持。在他门诊时,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本科学生跟他抄方学习。对于学生的提问,从来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指点与教诲。在刘渡舟家里他的书案的玻璃台片下压着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小杨的一篇散文,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标题为《不曾见面的老师》。文中写道:“1982年,我还是个中医盲,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之后,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在北京有一个著名的中医专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我怀着渴望知识和仰慕名人的心情,给在远方的老专家发出了第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老师,我是多么渴望成为您的学生啊!’没想到,7天后就接到了回信。信中说:‘你的精神很使我感动,我认为,中医要发展,老年人就应该授业于年轻人,因此,我愿与你交个朋友,共研医道’。信是用正楷写的,苍劲有力。虽然我没见过他的手迹,但我相信,这封信是老专家亲自书写和发出的”。 “一个青年,能与闻名于世的医学家交朋友,真绝了,我失眠了”。 “随着学习进行,大脑里的问号愈来愈多了,我们的通信也就愈加频繁了。3年,到底通了多少封信,我告诉您,没统计过”。 “时间越长,我和他相见的心情愈急迫。我想,将来,或许能成为他的亲授弟子。我终究是他的学生,我一定要见到他,我最尊敬的老师,刘渡舟教授”。 除繁忙的教学,临床工作及大量的日常事务外,刘渡舟还承担着多项部级科研任务。如《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柴胡鳖甲汤治疗慢性迁延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老中医电脑程序——苓桂术甘汤加减的临床运用》等。其中,《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科研工作,历经5年,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专家论证,已经通过鉴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刘渡舟虽年逾古稀,但仍精神抖擞,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第一线,决心为弘扬中医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作者:姜元安) 简历 1917年9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 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 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 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 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 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 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 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至今 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主要论著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 *** 出版社,1988. 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 2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 23. 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 索引序列
  • 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
  • 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版
  • 新医药学杂志1976
  • 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
  • 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