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或草莓炭疽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草莓上的病害。侵染草莓叶部有2种炭疽病菌:一种是炭疽叶斑病,也叫黑斑病,由草莓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引起;另一种是不规则叶斑病,由尖孢炭疽菌引起。草莓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草莓的叶片、叶柄、匍匐茎、根茎、花和果实上。[1]草莓炭疽病在世界各地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但不同地区病原菌种类有差异。[2]设施内高温高湿环境导致草莓炭疽病发生日益严重,常造成减产25-30%,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草莓炭疽病已成为继草莓灰霉病和草莓白粉病后制约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第三大病害。草莓炭疽病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草莓品种是防治草莓炭疽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健康母株的选择,培育无病种苗。生产上大量种植的抗病草莓品种有玛利亚、图德拉、全明星、宝交早生等,新近培育的抗病草莓品种有宁玉、晶玉、香野、申阳等。[1]加强田间管理:草莓育苗期主要在3-8月,正值雨季,应筑高苗床,便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轮作密植,采用膜下滴灌,加强通风透光,降低草莓株间湿度,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施足优质基肥,促进草莓健康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1]化学防治不同草莓品种对药剂的敏感度不同,且各地草莓炭疽病菌的种类也不一样,因此同种药剂在不同地区的药效有差异,应经常轮换用药,以提高药效。[1]药剂选择: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嘧菌酯、多抗霉素、溴菌腈、氟啶胺、二氰蒽醌、咪鲜胺、克菌丹等,也可选用复配药剂,如咪鲜胺加嘧菌酯、吡唑嘧菌酯加苯醚甲环唑等。预防用药可选用已配制好的复配制剂,治疗用药最好选用单剂自行配制。[1]防治办法:定植前可用苗根蘸药剂预防草莓炭疽病,可兼顾预防草莓根腐病和线虫,蘸根药剂可用阿米西达(嘧菌酯)2500倍液加瑞苗清(甲霜恶霉灵)3000倍液加阿维菌素2500倍液;缓苗后可用药剂灌根预防草莓炭疽病,灌根药剂可用25%嘧菌酯1500倍液加亮盾(精甲霜灵加咯菌腈)1500倍液,化学药剂灌根后15天,可用EM菌或枯草芽孢杆菌类结合腐殖酸冲施、滴灌或灌根;缓苗后至覆盖地膜前,可选用25%溴菌腈1500倍液、阿米西达1500倍液、二氰蒽醌1000倍液、45%咪鲜胺1000倍液加3%多抗霉素800倍液防治。[1]用药方式与时间:喷药时,地面、匍匐茎、叶面、叶片背面均应喷到,药剂应浸润主茎接触的周围土壤。选择在雨前和雨后用药,一般7-10d天喷1次,封垄前15天连续喷药3次,劈叶、疏苗后立即用药。如发现病苗,应摘除病叶后立即喷药2-3遍,每次间隔3-5天。[1]
草莓炭疽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容易出现,连作田、氮肥过量、老残叶多、通风透光差的苗地发病较为严重,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凯润)乳油、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悬浮剂、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戊唑醇悬浮剂等预防和治疗,草莓苗炭疽用直立安药最特效。草莓苗炭疽病发病原因草莓炭疽病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高温高湿型病菌,7~9月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容易出现,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而且草莓连作田、氮肥过量、老残叶多、通风透光差的苗地发病较为严重。草莓苗炭疽病症状表现草莓苗炭疽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托叶、花瓣、花萼和果实上,叶子会形成局部病斑,严重的话全株萎蔫枯死,茎叶病斑黑色,溃疡状,稍凹陷,果实表面出现近圆形病斑,颜色为淡褐色至暗褐色,中间凹陷。草莓苗炭疽病治疗预防用药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凯润)乳油、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悬浮剂、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戊唑醇悬浮剂等预防和治疗,草莓苗炭疽病用直立安药最特效。草莓苗炭疽病防治方法草莓苗种植的时候需要选用抗病品种,对苗床土壤消毒,尽可能实行轮作,还要控制苗床繁育密度,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草莓苗,提高植株抗病害的能力。草莓养护期间需要清沟排水,防旱抗旱,土壤不可积水,老叶、病叶、病茎以及病株及时拨除,集中烧毁,可以使用植物生长抑制剂,控制秧苗长势,使其提早成熟,也可增强植株本身抗病能力。
一、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病 症状 及发生规律 主要侵染根部,根部呈红褐色,叶片染病后叶缘发黄、变褐、坏死至卷缩,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有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萎凋型多发生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地下部发病迅速,特别是雨后初晴叶尖突然凋萎,全株青枯死亡;慢性萎缩型多发生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植株矮化萎缩,下部老叶叶缘呈紫红色或紫褐色,后全株萎蔫死亡。红中柱根腐病—根部表现红中柱根腐病—叶部表现 发病规律为:红中柱根腐病为真菌性凉温病害,在土壤中存活,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高湿、积水地块、黏质土壤发病严重;连作、土壤缺乏有机质、植株生长势弱、偏施氮肥、种植过密发病严重。 二、 草莓炭疽病的发病 症状 及发生规律 草莓炭疽病危害叶片、叶柄、花瓣、果实、根系。可造成果实腐烂和植株萎蔫;造成根部腐烂变为黑褐色;叶片受害可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叶柄受害出现黑色病斑,病斑凹陷呈纺锤形。 草莓炭疽病—叶柄表现 草莓炭疽病—果实表现 发生规律:草莓炭疽病的病菌生长适宜温度在28℃左右,连作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炭疽病;随雨水及浇水溅起的水沫传播,夏季大雨过后常造成此病爆发;丰香、章姬(甜宝)品种发病较重 三、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区别 1、整体表现:炭疽病无明显矮化,根腐病呈矮化萎缩状。 2、叶部表现:根腐病是下部老叶叶缘发黄、变褐、坏死甚至蜷缩,逐渐向心叶扩展,无明显的斑点状,最后全部枯死。炭疽病茎、叶上有凹陷坏死病斑。 3、根部表现:炭疽病发病是由外向内侵染,根茎部横切面观察,可以发现由外向内发生局部褐变。红中柱根腐病是由内向外侵染,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根部腐烂从里向外扩散,严重时整条根干枯。 四、红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方案 治疗用药要点: 复配生物菌一起使用;抓住中草药制剂的高浓度用、缩短间隔期用、复配用的几个特点用药。 发现病情后,对病株及病株周边的地块用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进行喷雾2-3次,间隔3-5天,同时也灌根1-2次 (根据病情,青枯立克的喷雾可提到1天喷1次,连续喷雾2-3天);病情严重的可复配其它化学药。其他未发病区域同时用青枯立克150倍+大蒜油1000倍喷雾预防。 灌根区域:新棚区发现死棵,重点灌得病行和临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区因重茬严重,病原菌多,建议全部灌根2次。 周年防治方案: 1、定植前整地(调理土壤) a.用料及用量(亩用量) ①奥农乐50-100公斤 ②有机肥、复合肥,根据土壤情况酌情使用(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kg、复合肥50—60kg) b.使用方法 将奥农乐、有机肥均匀的撒施于地表,然后深翻(30-40cm)之后旋耕(15-20cm)为做畦或打垄打下基础。 2、 定植时蘸根及定植后浇缓苗水 蘸根:移栽时用青枯立克300倍+地力旺300倍蘸根;浇定植水:定植当天应立即灌定植水,按每亩地青枯立克3-5瓶+地力旺3-5瓶冲施或滴灌;或者采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灌根。(注:若是秧苗带土定植的在定植后浇定植水即可) 3、 缓苗后、苗期 (栽植后5-7天为缓苗期) 用青枯立克300+地力旺600倍喷雾2-3次,间隔7-10天,其中一次复配沃丰素600倍;可同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灌根1-2次 4、花果期 用青枯立克300倍(浓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间)+地力旺500倍(浓度可控制在300-500倍之间)每隔7-10天喷雾一次,其中复配沃丰素600倍1-2次;可同时用青枯立克300倍(浓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间)+地力旺300倍(浓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间)灌根1-2次;病害高发期用青枯立克复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学药喷雾。(注:设施种植的花期用蜜蜂授粉时,若用大蒜油,可先将蜂箱搬出大棚,待大蒜油味道散尽之后搬入即可)。 五、中草药制剂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及炭疽病的原理 1、安全性高:可高浓度、连续使用,且无抗药性,可以连用一下将病害快速控制住。 2、传导快、易吸收:作物可直接吸收并参与作物的营养循环,且在此过程中杀灭潜藏在维管束内部的病菌。 3、修复伤口,打通传导功能:在循环过程中其中含有的功能性物质能够修复受伤组织,打通维管束的传导功能,使植物恢复吸收水分、营养的能力。 4、营养复壮:含有多糖、多肽类、氨基酸类等多种营养物质及高能量物质,可直接为作物补充营养,复壮植株,增强其抗病抗逆能力。
草莓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危害大,也是种植户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控制不及时会导致草莓腐烂,影响草莓生长,要怎么应对呢?1、首先,田间水道应连接良好。如果发生炭疽病,我们必须给利通田间的水道。看下面这两张图可以给你一个直观的印象,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把田间的沟渠理顺,即使再多的雨水也会造成田间积水。往往在草莓育苗种植前期,哪里地势低洼,哪里前期长得好,但地势低洼的地方后期会先生病。因此,我们必须在炎热和暴雨季节之前做好田间水系的打通工作。2、保证水源清洁。我们需要确保有一个干净的水源,不能被生病和残疾的草莓污染。尤其是当我们靠近草莓产区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把枯枝烂叶倾倒在池塘周围和水沟旁边。如果我们使用这种被污染的水,就相当于把我们的炭疽病菌传播到了任何地方。所以我们必须确保有这样一个干净的水源。如果你想使用池塘水,你必须注意保护这个水源,不要留下所有的枯枝烂叶。3、及时浇水遮荫。高温高湿容易诱发草莓炭疽病,所以在炎热干燥的天气要及时给“赛马水”浇水。灌溉可以是沟灌或滴灌,但不允许采用漫灌或喷灌。同时,草莓植株要及时用遮阳网等东西进行保护。4、苗期药物保护。因草莓炭疽病多个匍匐茎感染,需在幼苗匍匐茎开始伸长时提前喷药保护,然后在定植前7-10天提前喷药一次,再移栽定植。可使用1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等药物。5、药物。在过去的两年里,药物测试表明,咪鲜胺是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药物。但这些药物只能用于预防,发病后喷洒效果很低。所以一定要做好定期的农药预防,夏秋苗期每隔一周喷洒一次,雨前雨后及时防治,尤其是雨后及时喷洒农药,具有浸出叶芽、污泥浆、土壤杀菌的作用。在化学控制的基础上,可用矮壮调节剂喷洒。掌握在高温前(即6月底至7月初),在幼苗基本长满苗床时喷施多效唑100mg/L 1 ~ 2次,以控制徒长,促进幼苗短壮健康,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此病应着重于苗期。中心环节是合理定苗,减少荫蔽,控制苗床温度、湿度,以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同时采取施用净肥与喷药保护措施,以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1)选好苗床,实行薄膜育苗,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在无病株上采用种子。种子消毒,一般可用l%硫酸铜或0.1%硝酸银或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0分钟,后用清水充分洗净药液,再进行催芽或晾干播种。还可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3)加强苗床管理。①苗床地选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非重茬地块做苗床,远离烟茬地、菜园、烤房、烟棚的地块种植,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②苗床管理。合理密植,注意田间通风透气;苗床地要求平整,播种前进行”双洇底”或”三洇底”,尽量苗床期不浇水,并选晴天上午进行,忌大水漫灌。施用充腐熟的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苗床消毒。用斯美地(水剂)土壤消毒剂进行消毒。施药前,将苗床土壤整平,保持湿润(以土壤湿度为60-70%为宜)。每m2用50-75mL斯美地和3kg水稀释成60倍溶液,均匀浇撒在苗床表面,让上层湿透4cm,浇撒后用聚乙烯薄膜覆盖10天,揭膜后将土壤表层耙松,使残留药气充分挥发,5-7天后,将苗床整平播种或假植。(4)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不施用带菌的肥料。烟田畦面要平整,作好排水沟,防止雨后畦内积水。播种密度要适宜,不要过密,早间苗、稀定苗,促使幼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烟苗出土后宜采用小水勤灌,防止大水漫灌。(5)药剂防治 在发病前可用l;1 :160~20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后,可用50%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或多氧霉素480喷雾,防治如果可达90%以上还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代森锌、80%炭疽福美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均用500倍液喷洒,防治效果也好。常用药剂硫酸铜、硝酸银、福尔马林、百菌清、代森锰锌、炭疽福美、喷克、炭特灵、硫菌灵、退菌特。
一、烟草真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1.烟草黑胫病在苗期发生较少,主要危害大田成株,苗期发病首先在烟茎基部发生黑斑,或从子叶发病蔓延至茎,当苗床温度高时,黑斑很快向上扩展,并布满白霉,迅速传染附近的烟苗,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大田成株期的根、茎、叶均可发病,但以茎基部受害最重,其发病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1)“穿大褂”茎基部受害后,很快影响水分的运输。外部病斑有时长达30~70cm,病株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夏季大雨后遇高温烈日,全株叶片突然凋萎,然后枯死,这就是烟农称的“穿大褂”。 (2)“黑胫”指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侵染,导致根部出现黑色坏死。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斑。黑胫出现不久,地上部分就会萎黄枯死,烟农把这种症状称为“黑根”或“黑秆疯”。 (3)“黑膏药”烟根发病后变黑,在多雨潮湿时,中下部叶片产生暗绿色或褐色的大圆斑,病斑初期无明显的边缘,水渍状,以后迅速扩大,中央呈褐色,隐约有轮纹,形如膏药状,群众称这为“黑膏药”。 (4)“腰漏”由叶部发病后经主脉到叶基,再蔓延到茎部,造成茎的中部腐烂,呈“腰漏”状。不论是茎或叶发病,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都会产生一层白色菌丝体。在此茎斑上的叶片枯死,在干燥时,叶斑扩展较慢,常成孔洞。 (5)“蝶片状”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呈黑褐色,干缩成蝶片状,蝶片之间生有棉絮状菌丝体。 2.烟草赤星病俗称“红斑”,属衰老期病害。主要在大田生长后期发病,烟株染病后,下部叶片先发生深褐色小圆点,病斑扩大后仍保持近似圆形,受害组织开始变褐。病斑上的死组织具有同心轮纹,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病斑中心长出有褐色或深褐色霉状物。 3.烟草**病俗称“上灰”、“上硝”、“冬瓜灰”。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的表面。幼苗受害后叶上长满**,叶色变黄,逐渐干枯死亡。大田成株发病,通常在比较老熟的叶片上先发生,从脚叶开始,由下而上逐渐蔓延,很快遍及全株,被害表面出现近似圆形的病斑,然后整个叶呈灰白色,着生一层**状物,故称“**病”。 4.烟草蛙眼病俗称“白斑”、“鱼眼睛”,又称“蛇眼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成株的叶片上,下部叶片发生较多。病斑圆形较小,直径多在10mm以下,褐色或灰白色,中央为白色,有狭窄而带深褐色的边缘,形如青蛙眼球状,故名“蛙眼病”。 5.烟草炭疽病俗称“水点子”或“水花点”,有的烟农称“烘斑”。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点,不久扩展成圆斑,褐色、黄褐色或黄色,病斑周围隆起,可有少许轮纹,中央凹陷呈赤褐色。病斑扩大后可相互合并成大斑块,发病严重时,烟苗成片枯焦如火烧状,有的烟农称为“烘斑”。 6.烟草根黑腐病主要危害根系,烟苗发病后,幼茎、子叶和根尖发黑腐烂,重病株的根部则全部腐烂,并呈特异的黑色,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苗不死,病株的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发黄、矮化。 7.烟草猝倒病病苗初期,病苗基部显湿腐状,近地面处往往形成褐色水渍状腐烂,整个病苗像开水烫过一样,成片的烟苗变成暗绿色,萎蔫倒伏腐烂。苗床湿度大时,病苗和病床表面可见白色珠丝状物,即菌丝体。猝倒病的根部是保持白色。 二、烟草真菌性病害发生的条件 1.烟草黑胫病是由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这种真菌喜欢高温多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酸碱度以pH值7~8为最适宜。粘土、低洼、排水差的地块发病重;高氮、低磷、碱重地发病会加重;烟田连种发病重。 2.烟草赤黑病由半知菌亚门交链孢属的一种真菌侵染所引起的,感病阶段的雨量大、田间湿度大,此病流行强度大。流行温度属于中温,25℃以上时则严重发病。沙土发病轻,粘土、排水差的地块发病重;早栽发病轻;施氮素过多或过晚发病重;移栽密度过大的发病重;平顶前不易感病。 3.烟草**病由子囊菌亚门**菌属的真菌侵染而引起的。**病流行的最适温度为16~24℃,相对湿度为60%~75%。此菌以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发生较多;在氮肥过多,烟株密度过大时易受侵染危害。 4.烟草蛙眼病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中的一种真菌侵染引起。该菌为弱寄生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最适的发病温度为30℃左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常年连作、烟株过密、透气性差的烟田发病较重。 5.烟草炭疽病由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一种真菌侵染引起。此病在病株残体、土壤、肥料、种子内外越冬。病菌靠风雨和灌溉水传播。发病最适温度为25~30℃。苗床排水不良,烟苗过密时病害加重。 6.烟草根黑腐病由属半知菌亚门的根串珠霉菌侵染引起。此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主要靠水传播。发病最适温度为17~23℃,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连作或前作是豆科的烟田发病严重,酸性土壤不利于此病的繁殖。 7.烟草猝倒病由真菌中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的瓜果腐霉、狄巴利腐霉等几种腐霉侵染引起。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靠雨水或浇灌水传播。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高,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中高温下易发生流行,24℃以下的温度容易发病;留苗过密有利于此病的传播。 通过以上真菌病害发生的条件,我们可以总结出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多数烟草病害的病原物能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烟草生长期借助风雨、昆虫、流水、土杂肥及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苗床及大田期低温、高湿或高温高湿重茬烟地,地势低洼,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及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发病。 三、烟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烟草真菌性病害,是烟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受到病原物寄生而发生的,对这些常见病害的防治时必须从选用抗病品种;消灭其越冬来源;改进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发育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着手。具体的措施如下: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烤烟抗病品种有:NC89、NC82、G80、G28、中烟14、中烟15、红花大全元、许金2号等,这些对烟草黑胫病、赤星病,**病、根黑腐病等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是综合防治烟草真菌性病的重要环节。通过改进和加强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烟草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条件,把病害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限度。其主要措施有:轮作换茬;选好植烟地并深翻、苗床土消毒,培育无病壮苗;适期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合理的肥水管理注意烟田防旱排涝,适时适量浇水,合理施肥,施净肥,增施磷、钾和微肥;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并于深埋或消毁。 3.适期适量用药,控制病害发展 这些真菌病害中,属低等真菌的有黑胫病和猝倒病,其余都为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因此在防治时,首先要确诊病害,然后对症下药: (1)烟种消毒用硝酸银或1%硫酸铜溶液浸种消毒10分钟,以消灭种子带的病源。 (2)苗床防治苗床易发生的是猝倒病和炭疽病。因此苗床应定期喷1∶1∶200~1∶1∶120波尔多液,或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约10天左右喷用1次。 (3)大田期在确诊病害的前提下,下列病害可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①烟草黑胫病主要用25%甲霜灵或40%乙磷铝对水喷淋茎基部,或用95%敌克松掺细干土在移栽封窝前及起垄培土前,于茎基部各施1次。 ②烟草猝倒病波尔多液喷雾或淋浇,或用甲霜灵喷雾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③烟草赤星病烟株感病阶段可喷洒50%退菌特或大田防治有5%多菌灵液。常用药剂有50%朴海因和多抗霉素。喷药要均匀周到,脚叶采收后的发病初期开始第1次喷药,共喷2~3次,每隔10~15天喷药1次。 ④烟草**病常用药剂有50%的退菌特,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等,每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在底叶开始发病时进行喷药。 ⑤烟草蛙眼病苗期定期喷波尔多液或喷防霉灵,发病前后每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 ⑥烟草炭疽病发病前可喷波尔多液,发病后喷退菌特或百菌清、代森锌。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2~3次。 ⑦烟草根黑腐病可用甲基托布津进行茎基喷雾或苗床喷雾,也可用福美双喷淋茎基或浇蔸,还可在移栽前进行沟施。 (通联: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农业局616650)
一、烟草真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1.烟草黑胫病在苗期发生较少,主要危害大田成株,苗期发病首先在烟茎基部发生黑斑,或从子叶发病蔓延至茎,当苗床温度高时,黑斑很快向上扩展,并布满白霉,迅速传染附近的烟苗,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大田成株期的根、茎、叶均可发病,但以茎基部受害最重,其发病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1)“穿大褂”茎基部受害后,很快影响水分的运输。外部病斑有时长达30~70cm,病株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夏季大雨后遇高温烈日,全株叶片突然凋萎,然后枯死,这就是烟农称的“穿大褂”。 (2)“黑胫”指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侵染,导致根部出现黑色坏死。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斑。黑胫出现不久,地上部分就会萎黄枯死,烟农把这种症状称为“黑根”或“黑秆疯”。 (3)“黑膏药”烟根发病后变黑,在多雨潮湿时,中下部叶片产生暗绿色或褐色的大圆斑,病斑初期无明显的边缘,水渍状,以后迅速扩大,中央呈褐色,隐约有轮纹,形如膏药状,群众称这为“黑膏药”。 (4)“腰漏”由叶部发病后经主脉到叶基,再蔓延到茎部,造成茎的中部腐烂,呈“腰漏”状。不论是茎或叶发病,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都会产生一层白色菌丝体。在此茎斑上的叶片枯死,在干燥时,叶斑扩展较慢,常成孔洞。 (5)“蝶片状”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呈黑褐色,干缩成蝶片状,蝶片之间生有棉絮状菌丝体。 2.烟草赤星病俗称“红斑”,属衰老期病害。主要在大田生长后期发病,烟株染病后,下部叶片先发生深褐色小圆点,病斑扩大后仍保持近似圆形,受害组织开始变褐。病斑上的死组织具有同心轮纹,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病斑中心长出有褐色或深褐色霉状物。 3.烟草**病俗称“上灰”、“上硝”、“冬瓜灰”。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的表面。幼苗受害后叶上长满**,叶色变黄,逐渐干枯死亡。大田成株发病,通常在比较老熟的叶片上先发生,从脚叶开始,由下而上逐渐蔓延,很快遍及全株,被害表面出现近似圆形的病斑,然后整个叶呈灰白色,着生一层**状物,故称“**病”。 4.烟草蛙眼病俗称“白斑”、“鱼眼睛”,又称“蛇眼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成株的叶片上,下部叶片发生较多。病斑圆形较小,直径多在10mm以下,褐色或灰白色,中央为白色,有狭窄而带深褐色的边缘,形如青蛙眼球状,故名“蛙眼病”。 5.烟草炭疽病俗称“水点子”或“水花点”,有的烟农称“烘斑”。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点,不久扩展成圆斑,褐色、黄褐色或黄色,病斑周围隆起,可有少许轮纹,中央凹陷呈赤褐色。病斑扩大后可相互合并成大斑块,发病严重时,烟苗成片枯焦如火烧状,有的烟农称为“烘斑”。 6.烟草根黑腐病主要危害根系,烟苗发病后,幼茎、子叶和根尖发黑腐烂,重病株的根部则全部腐烂,并呈特异的黑色,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苗不死,病株的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发黄、矮化。 7.烟草猝倒病病苗初期,病苗基部显湿腐状,近地面处往往形成褐色水渍状腐烂,整个病苗像开水烫过一样,成片的烟苗变成暗绿色,萎蔫倒伏腐烂。苗床湿度大时,病苗和病床表面可见白色珠丝状物,即菌丝体。猝倒病的根部是保持白色。 二、烟草真菌性病害发生的条件 1.烟草黑胫病是由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这种真菌喜欢高温多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酸碱度以pH值7~8为最适宜。粘土、低洼、排水差的地块发病重;高氮、低磷、碱重地发病会加重;烟田连种发病重。 2.烟草赤黑病由半知菌亚门交链孢属的一种真菌侵染所引起的,感病阶段的雨量大、田间湿度大,此病流行强度大。流行温度属于中温,25℃以上时则严重发病。沙土发病轻,粘土、排水差的地块发病重;早栽发病轻;施氮素过多或过晚发病重;移栽密度过大的发病重;平顶前不易感病。 3.烟草**病由子囊菌亚门**菌属的真菌侵染而引起的。**病流行的最适温度为16~24℃,相对湿度为60%~75%。此菌以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发生较多;在氮肥过多,烟株密度过大时易受侵染危害。 4.烟草蛙眼病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中的一种真菌侵染引起。该菌为弱寄生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最适的发病温度为30℃左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常年连作、烟株过密、透气性差的烟田发病较重。 5.烟草炭疽病由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一种真菌侵染引起。此病在病株残体、土壤、肥料、种子内外越冬。病菌靠风雨和灌溉水传播。发病最适温度为25~30℃。苗床排水不良,烟苗过密时病害加重。 6.烟草根黑腐病由属半知菌亚门的根串珠霉菌侵染引起。此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主要靠水传播。发病最适温度为17~23℃,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连作或前作是豆科的烟田发病严重,酸性土壤不利于此病的繁殖。 7.烟草猝倒病由真菌中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的瓜果腐霉、狄巴利腐霉等几种腐霉侵染引起。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靠雨水或浇灌水传播。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高,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中高温下易发生流行,24℃以下的温度容易发病;留苗过密有利于此病的传播。 通过以上真菌病害发生的条件,我们可以总结出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多数烟草病害的病原物能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烟草生长期借助风雨、昆虫、流水、土杂肥及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苗床及大田期低温、高湿或高温高湿重茬烟地,地势低洼,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及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发病。 三、烟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烟草真菌性病害,是烟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受到病原物寄生而发生的,对这些常见病害的防治时必须从选用抗病品种;消灭其越冬来源;改进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发育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着手。具体的措施如下: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烤烟抗病品种有:NC89、NC82、G80、G28、中烟14、中烟15、红花大全元、许金2号等,这些对烟草黑胫病、赤星病,**病、根黑腐病等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是综合防治烟草真菌性病的重要环节。通过改进和加强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烟草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条件,把病害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限度。其主要措施有:轮作换茬;选好植烟地并深翻、苗床土消毒,培育无病壮苗;适期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合理的肥水管理注意烟田防旱排涝,适时适量浇水,合理施肥,施净肥,增施磷、钾和微肥;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并于深埋或消毁。 3.适期适量用药,控制病害发展 这些真菌病害中,属低等真菌的有黑胫病和猝倒病,其余都为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因此在防治时,首先要确诊病害,然后对症下药: (1)烟种消毒用硝酸银或1%硫酸铜溶液浸种消毒10分钟,以消灭种子带的病源。 (2)苗床防治苗床易发生的是猝倒病和炭疽病。因此苗床应定期喷1∶1∶200~1∶1∶120波尔多液,或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约10天左右喷用1次。 (3)大田期在确诊病害的前提下,下列病害可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①烟草黑胫病主要用25%甲霜灵或40%乙磷铝对水喷淋茎基部,或用95%敌克松掺细干土在移栽封窝前及起垄培土前,于茎基部各施1次。 ②烟草猝倒病波尔多液喷雾或淋浇,或用甲霜灵喷雾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③烟草赤星病烟株感病阶段可喷洒50%退菌特或大田防治有5%多菌灵液。常用药剂有50%朴海因和多抗霉素。喷药要均匀周到,脚叶采收后的发病初期开始第1次喷药,共喷2~3次,每隔10~15天喷药1次。 ④烟草**病常用药剂有50%的退菌特,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等,每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在底叶开始发病时进行喷药。 ⑤烟草蛙眼病苗期定期喷波尔多液或喷防霉灵,发病前后每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 ⑥烟草炭疽病发病前可喷波尔多液,发病后喷退菌特或百菌清、代森锌。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2~3次。 ⑦烟草根黑腐病可用甲基托布津进行茎基喷雾或苗床喷雾,也可用福美双喷淋茎基或浇蔸,还可在移栽前进行沟施。 (通联: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农业局616650)
烟草苗期多雨,容易出现炭疽病,地势低洼、积水严重、排水不良,成株发病亦重,一般在发病前喷施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可用克菌丹、多氧霉素(480倍液)进行喷雾,如果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则还可用退菌特、百菌清、代森锌、炭疽福美、福美双等药物进行喷施。烟草炭疽病发病原因烟草炭疽病在温暖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5-30度,在这种温度下,潜育期仅48小时,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雨水,因此,苗期多雨,病害常比较重,地势低洼、积水严重、排水不良,成株发病亦重。烟草炭疽病症状表现烟草炭疽病危害叶子的生长,叶子长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面变成褐色圆斑,中央稍凹陷,潮湿时病斑上产生轮纹和小黑点,病害严重时叶子枯黄。叶脉、叶柄及幼茎也会受到影响,病斑褐色,凹陷纵裂,情况严重的话幼苗折倒,叶柄折断,茎秆病斑较大,凹陷,黑褐色,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病部长出黑色小点,萼片、蒴果出现褐色近圆形小斑。烟草炭疽病治疗烟草炭疽病一般可以在发病前喷施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后可用克菌丹、多氧霉素(480倍液)进行喷雾.如果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则还可用退菌特、百菌清、代森锌、炭疽福美、福美双等药物进行喷施,喷施后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治理得当就会恢复。烟草炭疽病防治方法烟草实行薄膜育苗,选择抗病害强的品种,种子提前消毒,可以用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0分钟,洗干净后再催芽或者晾干播种,这样可减少病菌的出现。烟草适合种植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上,提前消毒,种植时控制好密度,注意田间通风透气,施用充腐熟的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平时浇水要适量,不可出现积水,雨季需要做好排水的措施。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在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 对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人类在地球上长久地居住呢?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呢?可以说很多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环保观念,知道去爱护环境。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学生都有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的环境保护应该做一些什么,而现在的课程中也没有环保方面的全面介绍,只是在生物学中有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要把这一部分知识利用好,也能培养起同学们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果。 一、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 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同学们在学校期间也是培养一个人是否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因而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让学生自学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上好第一节课 同学们的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因而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新教材的第一课中就是介绍生物学的一些常识,其中也有环境污染的内容。当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说一说他们知道的环境污染的知识,同学们很积极,都说出了很多。我就问了一句,我们身边有没有环境污染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同学们都积极发言、争论,该怎样做等。说起“环保”二字,人们大都会想到怎样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等,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有人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值一提”的某些“琐碎”的陋习对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对身边环境的保护。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向着现代文明又大大前进了的标识。物质文明程度提高了,精神文明程度也应有所提高才对,就该像告别简陋的土屋茅舍那样,与生活中千百年形成的某些有悖于文明、健康、科学的不良习惯道声“拜拜”了。不少人确实如此,比如热心于主动清扫楼道维护环境卫生这类公益之事。可也有的人大大咧咧地就将稠黄的浓痰随口吐在了人家辛辛苦苦完全是义务地清扫得干干净净的楼道内!一口痰危害有多大?痰其实就是肺里的脓液,细菌就包藏在脓液中。当人们呼吸到不干净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在人体的呼吸道中经过特殊“处理”,最后会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所以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他们吐出的痰也是不干净的。而大量咳嗽吐痰的人往往是身体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们的痰液里存在着更多的致病物。有时病人的痰液得不到有效、正确的处理,即便吐在公共排污系统中,也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甚至因此而极有可能给您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疾病!几乎所有小区在开发规划之初就将绿化工作考虑在内了。现如今我们居住的小区,不光楼房盖得漂亮,环境建设也不错,楼前楼后也都铺种了草坪,可谓清新幽雅,公园似的。多美!居住于如此宜人的环境中,当是一种福气。按说,我们都应加倍珍惜爱护这美化了我们生活环境的绿地才对。可有人偏偏就享受不了这种福气,非要弄出些垃圾来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比如有人进行室内装修时,什么水泥袋、木料瓷砖下角料,不管不顾隔着窗户就哐啷哐啷地往外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给清扫工人也带来了不便。日常生活中,有悖于文明的不良行为远不止于上述所举,只是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列举。诸如此类的事看似“琐碎”,然而套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试问有上述陋习之诸君:对自己居住的地方、身边的环境都不知道保护,还能指望您在更大的范围内为环保做点儿什么吗?道理似乎无需多讲,与其将“环保”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如先从身边的“琐事”做起——人人都保护好了身边的环境,还愁整个的大环境治理不好吗?-----------------------------环保,你做到了吗? 保护环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自然给于的,但我们现在却在迫害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你发现了吗?现在的夏天来得越来越早,越来越热,人们躲在空调房间里不愿出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啊!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保护环境对于我们不是一个新问题,假如我是一名广告设计师,我会设计一些广告用语,比如:请不要踩踏我——小草!请把我们电池兄弟分类处理!......假如我是卫生局长,我会提议:随地大小便罚款400元,乱扔垃圾罚款200元......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完全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随手关水龙头,购物自带小包等等,小事虽然不起眼,却能体现我们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我认为要全民树立环保意识,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环境、资源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不能有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怕麻烦。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能让一片片沙漠变成绿洲,让小草更肥,树儿更绿;让小河里的水欢跳着游,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氯化锰 、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从定植到第一花序开花和果实成熟都比盆栽提前一周左右,并极少有病虫害。 2、试验证明,室内无土栽培草莓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在家庭中推广种植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可以观赏、美化环境,又能品尝到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的春季水果珍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实践,既帮助我们理解了教材,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在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 对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人类在地球上长久地居住呢?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呢?可以说很多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环保观念,知道去爱护环境。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学生都有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的环境保护应该做一些什么,而现在的课程中也没有环保方面的全面介绍,只是在生物学中有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要把这一部分知识利用好,也能培养起同学们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果。
高一还有论文,没听过
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亿元,新增利税约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