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抗(耐)病品种由于禾谷多黏菌产生的休眠孢子分布于残留的病根或土壤中,且具有极强的抗逆性,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松散型品种易感病,所以应选直立紧凑型品种。
1、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可在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毫升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2、染病后小麦入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苗期发病,先在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短条纹褪绿斑,后叶片展开,褪绿斑结合成不规则的褪绿花叶;叶片僵直,叶色发黄,有的还出现褐色坏死短条斑;植株矮小,分蘖少,根系发育不良,新根少。重病株不能抽穗,或穗小,瘪粒多,剑叶、叶鞘及颖壳上仍具褪绿花叶症状。
1.选好品种,选用抗、耐病品种优良抗病的小麦品种。2.选好播种时机,轮作倒茬,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3.选有机肥,施肥能有效改善小麦的“黄花叶病”。
一、小麦赤霉病 1.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受害最大。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使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适时播种,使小麦的扬花期避开雨季,播种前用多菌灵等药剂浸种。小麦的扬花期是最佳的施药期,药剂可选用多菌灵、防霉宝、甲基硫菌灵、多霉威、甲霉灵。在赤霉病发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春季多雨、高温高湿的季节,务必抓住雨停间隙的时机,喷药防治2~3次,以免延误农时,降低防治效果。 二、小麦纹枯病 1.发生: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国各麦区的常发性病害,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可达20%以上,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在播种前用纹霉净、碱唑醇或三唑酮等药剂拌种。麦苗返青期用纹霉净、井岗霉素、甲基立枯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小麦**病 1.发生:小麦**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被害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量明显降低。 小麦**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1~2毫米大小的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发病后期,**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最终枯死。发痛严重的病株接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发病最重时,整个植株从下至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2.防治:生产上可以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及时浇水抗旱,雨后及时排水以防止湿气滞留,及时清除自生麦苗等措施来防治。播种前用三唑酮拌种,可较好地预防**病的发生。当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可用三唑酮、福星乳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四、小麦腥黑穗病 1.发生: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有回升甚至严重发生的趋势。小麦腥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使麦粒及面粉的品质降低。 发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颜色较健穗深,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并有鱼腥味。 2.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子是预防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播种前用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如果大田中发痛,一般是将病株烧毁。 五、小麦根腐病 1.发生: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各小麦栽培区都有发生。常因苗腐造成缺苗率达10%~30%,成穗率和穗粒数亦明显降低。 小麦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苗腐、茎基腐、成株叶枯和穗腐等,以根部受害最重。潮湿时病部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播种后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成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根部发病后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或虽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枯死植株青灰色,白穗不实,俗称“青死病”。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穗部发病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浸状斑,后变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 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或减少连作,选用无病种子,增施有机肥、磷钾肥,返青时追施适量速效性氮肥,防止小麦长期过旱过涝,对预防小麦根腐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效果。播种前用代森锰辞、多菌灵、福美双、三唑酮、萎锈灵拌种。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喷洒敌力脱乳油。 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 1.发生: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病害。山东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发生重,可减产10%~70%。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此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发病株未展开的心叶上出现褪绿的短线条状斑,随着病情发展,条斑彼此联合成不规则的淡黄色短线条状斑驳,整个叶片呈现出花叶症状。病株株形松散、矮缩,穗短而小,有缩脖现象,成熟期明显推迟。籽粒秕瘦。 病害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等传播。主要是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 2.防治:防治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应采取以选育抗(耐)病丰产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未完待续)
2. 张立平 阎俊葛秀秀 夏先春何中虎Mark W Sutherland. 普通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2005,已接受。3. 李云伏张立平 单福华 秦娜张风廷 叶志杰 马荣才赵昌平孙东发.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作物学报,2005投稿。4. 刘丽阎俊张艳何中虎 Pe?a . 张立平. 冬播麦区Glu-1和Glu-3位点变异及1B/1R易位与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0):1944-1950。5. 孙道杰,张立平,夏先春,何中虎,葛秀秀,徐兆华,王辉。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SSR分子标记筛选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5,38(7):1295-1299。6. 张立平 葛秀秀 何中虎 Mark W Sutherland. 普通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2005,31(1):7-10。7. 张立平 何中虎 刘建平孙家柱 单福华 苏青。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普通小麦谷蛋白研究中的应用。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121-126。8. 葛秀秀 张立平 何中虎 章元明。冬小麦PPO活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作物学报,2004,30(1):18-20。9. 刘建平 张立平 苏青 单福华.综合应用花培技术快速建立小麦加倍单倍体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会议,。11. 张立平 何中虎 陆美琴 庞斌双 张学勇夏兰琴Frank Ellison。 用Glu-B3、Gli-B1和SEC-1b复合引物PCR检测普通小麦1BL/1RS易位系。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566-1570。12. 刘丽 张立平 何中虎。小麦贮藏蛋白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003,23(增):75-81。13. 周阳 何中虎 张改生夏兰琴 陈新民张立平 陈峰。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杆基因的分布。作物学报,2003,29(6):810-814。14. 张立平 何中虎 刘建平 单福华 苏青 刘丽。小麦面筋强度相关性状的主效QTL分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第九届青年学术论文集,2003(11),55-61。17. 张立平 杨静华 李天然姚裕琪 张鹤龄。表达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抗晚疫病马铃薯的培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铃薯产业,2000,8:107-117。18. 《北方旱地主要粮食作物栽培》第四章的第八节,气象出版社,1996。19. 杨明君樊民夫 李久昌 张立平 鲁喜忠. 脱毒马铃薯扩繁技术初探,马铃薯杂志,1995.(9)4:211-217。20. 张国柱樊民夫 张立平. 雁北地区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种类的检测,山西农业科学,:7-8。
可能的原因,一是当地持续干旱,前期气温不稳定,麦子根系吸收营养的功能不良,导致麦株营养缺乏,叶片发黄;二是受到病害侵染,但目前未找到病因,当地值保部门曾将部分病株送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检测,据负责此项检测的省农科院植保所病毒病研究专家周益军介绍,检测结果发现有感染黄矮病和水稻条纹病毒的病株。据了解,水稻条纹病毒对小麦危害不大,不会引起太高的发病率。当地大面积小麦剑叶发黄是否由黄矮病引起,还不能确定。据有关资料显示,上述读者反映的小麦剑叶发黄等症状与小麦黄矮病在穗期的症状极为相似。小麦黄矮病病原为黄矮病毒,由蚜虫传播。该病于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麦上首先发现,所以又叫大麦黄矮病。小麦全生育期均可染病。幼苗期得病,根系浅,分蘖减少,显症叶片先从叶尖褪绿变黄,逐渐向基部发展,病叶稍厚而硬,叶背蜡质层也较多,植株严重矮化,旗叶显著变小。幼苗期染病的植株容易在冬季死亡,不死亡的后期不抽穗结实,即使抽穗结实子粒数也会减少,穗粒重减轻。拔节期染病,则从中部至旗叶发病,也是先由叶尖开始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因而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病区可扩展至全叶的1/3-1/2,基部仍为绿色,保持的时间较长,且变厚变硬,叶色较浓,黄化部分颜色鲜艳,最后全叶干枯,有的变为白色,多不下垂;植株矮化不明显,秕穗率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穗期染病,仅旗叶发病或旗叶先发病,然后再转向旗叶下1-2叶,即由上向下发展,植株不矮化,秕穗率高,千粒重降低。该病可由禾谷缢管蚜、无网长管蚜、玉米蚜、麦二叉蚜等多种蚜虫传播病毒,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麦二叉蚜传播具持久性,但不终生传毒,也不能通过卵传毒。10月份气温高,次年3月下旬麦二叉蚜虫口密度高,黄矮病就可能大流行。不同小麦品种对黄矮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国内现已有高抗黄矮病品种,病区应尽量选用高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防治蚜虫是控制黄矮病的重要措施,如果冬前干旱温暖,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需喷药一次,压低麦蚜越冬基数;春季蚜株率达到3-5%时,需继续进行防治。病区可以在小麦播种前用灭蚜药剂拌种。用药剂拌过种的,冬前可以不再防蚜虫。已发病的麦田,应抓紧对蚜虫进行防治,避免病害进一步扩散危害,同时可以喷施一些叶面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黄矮病又叫大麦黄矮病。各主产麦区均有发生,但以西北、华北发生较重。
症状
幼苗期感病,开始叶尖褪绿,逐步向叶基部扩展,病苗根系浅,分蘖减少,冬季易死亡。未死亡植株过冬拔节后,先从基部叶片开始显病,病叶先从叶尖褪绿变黄开始,从下位叶向上位叶发展,病株矮化显著,旗叶变小、不能抽穗或仅抽出小的穗子,穗粒数和粒重都下降。拔节期感病,植株中部以上叶片发病,先叶尖开始变黄,叶脉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最后呈鲜黄色,病叶质地光滑、增厚、挺直,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彩版二,8),后期全叶干枯,植株稍矮化,瘪穗增加,千粒重下降。穗期感病仅植株最上部1~2片叶发病,病株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
病原
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是1种球状病毒。黄矮病毒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玉米蚜等传播。黄矮病毒有不同株系。几种麦蚜传毒能力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都有明显差异,但在病害流行年份,优势传毒媒介多为麦二叉蚜。
发病特点
黄矮病的发生与小麦品种、栽培条件、麦蚜虫口数量、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蚜虫传毒时期:冬麦区主要在秋苗期和春季小麦返青期;春麦区主要在春季。一般冬小麦早播病重,迟播病轻;向阳坡地病重,阴坡地病轻;旱地重、水浇地轻;地头重,地中轻;精耕细作地病轻,缺肥、缺水,盐碱地重。麦二叉蚜冬前基数大,早春虫量高,黄矮病易流行。头年10月温度高,降水少,当年1~2月平均气温高,对麦蚜繁殖、传毒、越冬及早春活动有利,容易引起黄矮病的流行。如头年10月气温低,降雨量大,当年1~2月平均气温低,对麦蚜繁殖、越冬及秋、春季活动不利,黄矮病发生轻。小麦品种对黄矮病的抗病性也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发病,春小麦适当早播,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可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麦种用75%三九一一乳剂按种子重量浓度拌种,未拌种麦田秋苗期有蚜株率20%时,及时用药剂防治。防治药剂有40%乐果或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任选1种,每667平方米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也可用50%抗蚜威每667平方米5~8克对水10千克喷雾。
防治小麦黄矮病应适期播种,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防治好苗期蚜虫。
在11月上旬用10%吡虫啉3000倍或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混合喷雾,可有效地控制黄矮病的发生。
早春小麦起身拔节期发现有黄矮病发生的地块,用50%菌成粉剂1000倍加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600倍天达2116混合喷雾,防治效果很好,同时能兼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红蜘蛛。当然也要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叶面喷施天达2116和天达裕丰能显著增强植株抗病力。
拓展资料:
1.黄叶病是缺锌、缺铁的表现,造成黄叶的主要原因是土质黏重,板结,积水,通气不良,导致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2.严重影响了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溃乏而形成黄叶病。个别叶脉绿色、叶片变黄、叶缘发白、严重者叶缘焦枯;有些树主根上有根瘤或细根上段状坏死。
百度百科_黄叶病
这可能是因为缺少一些微量元素,植物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施肥。
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的原因导致的,是叶枯病的原因导致的,一定要注意土壤的处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品种,按时的使用肥料。
农业防治为选择抗病好的品种,在深翻土地时注意病残体要充分的腐熟分解,另外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病重的地块实行轮作,药剂防治为前期用20%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小麦的孕穗前后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
一、小麦叶枯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首先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深翻土地的时候要让病残体腐熟分解,用病残体沤肥时,需要充分的腐熟后再施用,同时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发病比较重的地块要实行轮作。
2、药剂防治:前期做好种子处理,用20%粉锈宁乳油公斤拌种100斤,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公斤加5千克水进行拌种125千克,然后堆闷6小时,小麦的孕穗前后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用1:1:140波尔多液喷施。
二、发病原因是什么
1、小麦的叶枯病又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而黄斑叶枯病是主要的发病类型,且发病迅速,对小麦的影响很大。
2、一般田间的土壤过于湿润时或者小麦的长势较弱时容易发生,当然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小麦灌浆期最重。
3、小麦叶枯病主要对上部功能叶片造成危害,特别是旗叶的危害最大,刚开始为黄褐色斑点,然后变为纺锤形或者椭圆形,且外围有着黄色晕圈。
4、像连续的阴雨天气特别容易发生叶枯病,一般的地块的发生率在5%左右,较为严重的地块的发生率达到了60%以上,因此要做好防治工作。
麦苗青青露锋芒,风吹麦浪五谷香,四季耕耘三餐足,勤俭持家六畜旺。看似普通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粮食总产量超2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凭借坚韧的筋骨,养育着祖祖辈辈的人类。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条件的改变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病虫害问题愈加突出,制约着小麦产质的提高。尤其是小麦发生叶枯病时,如防控不及时或者措施选择错误,黄叶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籽粒皱缩,千粒重降低,轻则减产5%,重则减产3成至5成。为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通过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防控措施,并结合实践生产经验,提出相应防控建议。症状特点叶枯病,发病期主要集中在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出现症状,扬花灌浆期盛发,降雨频繁年份和区域的发病概率高。其包括叶斑病和叶枯类病害,病原超过20种,常见的如根腐叶枯病、雪霉叶枯病、黄斑叶枯病等,病症特点分别是:根腐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在抽穗前,初期叶片有小型褐色斑点,病斑数量逐渐增大,连接成片,呈椭圆或者不规则状。遇到阴雨天,病斑旁还会有水渍状的斑点。雪霉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5月,病斑出现在植株的上半部分叶片上,如旗叶和倒2叶,呈暗绿色,水渍状,病症的扩张速度快,几天内,病斑就能完全覆盖叶片,致使叶片失绿枯萎。黄斑叶枯病。别名黄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颜色是黄褐色,严重时出现黑褐色霉层,病斑呈椭圆。虽然叶枯病的种类繁杂,病症的衍化进程却十分类似,能总结涵盖成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穗腐六大类型,病斑由小到大,由部分叶片扩展到全部叶片,颜色由暗绿到黄褐再到黑褐,长势由强到弱。发病原因品种问题。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叶枯病的抗性和耐病性有差异,选择错误的品种,比如周麦9号、鲁麦23和皖麦19,就会增加叶枯病的发病概率,相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就能一劳永逸,如郑州874、周麦10号等,减小防治该病害的压力。温度降水。温度、湿度和降水是叶枯病的影响因素,其喜在低温高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研究表明:三月,温度回暖,蛰伏的病菌复苏;四月温度显著升高,利于病害蔓延;五月降雨量大,雨热同期,麦田湿度增高,加上田间的光照不足,病害快速扩张。菌原残留。叶枯类病害大都是以种子、土壤和有机肥为初始侵染源,生长季节的再侵入主要靠分生孢子借风和雨,侵入叶部、茎部和穗部。病菌原残留在小麦种子上,麦田连作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施用有机肥时未充分腐熟致使病菌残留,待越夏越冬结束,温度合适,菌原就会侵入幼根、幼芽和幼苗,集中爆发。用肥不当。施肥时,偏施速效氮肥,施用量过大,小麦茎弱身重,倒伏问题突出,田间郁闭,采光通风不畅,加重病害。防控措施叶枯病防治过程中,要坚持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重点用药剂喷施发病点,再以其为中心向拓展防治。农业防治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定期轮作,种植其它作物,倒茬口,以免病菌原在土壤堆积,还要选用无病原残留的种子,做好相关校验工作安排。合理施肥,基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别只施氮肥,还要增添磷钾肥,满足小麦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加强土壤管理,播种前,深翻土壤,把残叶深埋,无害化处理地表的病菌原,可用来沤制肥料或者当燃料。改善采光排水,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规避高密度种植带来的田间郁闭问题,提高麦田的采光通风条件。遇到连续降雨天,还要注重田间的排水,避免雨水积滞。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拌种,能控制苗期根腐死苗问题的出现,且能抑制侵入病原的扩张,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建议使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纹霉净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三唑酮或扑海因等进行拌种。穗期防治,孕穗期前后喷施代森锌粉剂或者波尔多液,或者采取组合喷施的策略,如可用8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适量磷酸二氢钾,以周为喷施期,连续喷施两三次。综合来看,小麦叶枯病的防治并不简单,要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始终都要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小麦的调节优势、药剂拌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绿色环保,还能防病增产的效果。
yān cǎo huā yè bìng dú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
种
帚状病毒科>烟草花叶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
[AF1 65190]
烟草花叶病毒先后在我国山东、河北、山西、四川、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草上发现。病毒粒子呈长杆状,大小为18nm×300nm,核衣壳为螺旋状,核酸为ssRNA。病毒感染普通烟、三生烟产生斑纹花叶,侵染心叶烟产生局部枯斑。病毒感染辣椒产生坏死斑区,感染豌豆呈黄化、小叶。
1957年,格勒和施拉姆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的基本成分就是蛋白质和RNA。格勒和施拉姆作了如下实验:
①用石炭酸处理这种病毒,把蛋白质去掉,只留下RNA,再将RNA接种到正常的烟草上,结果发生了花叶病;
②如果用蛋白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则不发生花叶病。以后有人将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RNA、蛋白质分离、组合,分别进行实验,进一步明确RNA也是遗传物质。实验步骤如下:
1、用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分别感染烟草叶片出现两种不同病斑
2、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去侵染烟草叶片
3、用车前草病毒(HRV)的RNA去侵染烟草叶片
4、将车前草病毒(HRV)的RNA与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用它进行侵染实验。
扩展资料
来源
1956年,美国学者弗伦克尔一库兰特(Fraemkel一ourat)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证明了RNA也是遗传的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呈杆状,直径为18nn2,长度为300lun.它有一个由2130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外壳,环绕着一条单螺旋的RNA分子核心。
这种病毒约含有6%的RNA(由创加个核昔酸组成)和90%的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及其它的病毒在烟叶上引起的病斑都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这些特性是遗传的.。
将TMV放在水和苯酚中展荡,就可以把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RNA分开(这种分开了的蛋白质外壳和RNA分子能重新组合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完整的TMv)。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是烟草三大病害之一,严重时能够造成减产30%,给农户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烟草花叶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烟草花叶病症状1.普通花叶病:受病毒侵染为害,嫩叶先开始发病,沿叶脉部分的叶肉颜色变黄,出现明脉。然后深色或浅色部分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变厚薄不匀,形成泡斑,叶缘向背面卷曲,叶片皱缩扭曲,呈畸形,有呈缺刻或带状。早期发病,植株严重矮化、节间缩短、不发棵、不开叶。2.黄瓜花叶病:受病毒侵染为害,发病初期叶脉透明,后变花叶,叶片变窄、扭曲,表面茸毛脱落,失去光泽。有的病叶叶缘常向上卷曲,有的出现黄绿或深绿色泡斑,有的叶片侧脉出现褐色坏死,或沿叶脉有深褐色的闪电状坏死。植株明显矮缩,根系发育不良,—亡部叶片常出现“花叶灼斑”。烟草花叶病发病规律1.普通花叶病:该病毒可在病残体中长期存活。主要混于土壤、肥料、种子等病残体以及一些带毒的寄主如番茄、油菜、芥菜或多年生杂草中。靠汁液接触传播,即从机械摩擦的微伤口侵入寄主,通过人、风、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苗床期至旺长期易感病,打顶后抗性增强。18—30℃的温度最适宜发病。靠近村镇、烤烟房、收购站点,路旁、蔬菜地及前作为烟地、蔬菜的烟田发病较重;移栽后肥水管理不善,烟田土薄、板结、粘重,排水不良,烟株生长不佳的田块发病严重。2.黄瓜花叶病:该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干烟叶中存活。主要在冬季蔬菜、蔬菜种株或多年生杂草内越冬。翌年春天,主要由烟蚜传播为害。因此,在杂草越多,靠近黄瓜、番茄等蔬菜地的烟田,高温干旱,蚜虫发生量较大时,发病严重。施氮肥太多,土壤贫瘠、板结、粘重时,发病也重。烟草花叶病的防治由于烟草花叶病病毒为混杂侵染,传播途径广,因此,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须严格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搞好农业、化学等综防措施。(一)农业防治措施:1、合理轮作,坚持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对于烟草花叶病多发的地区,应在冬闲期对烟田进行深耕,晒地并清除田间烟杆、杂草及其它植物残体,尽量减少烟草花叶病病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改善和优化烟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提高烟叶产区的产业化水平,加快烟区种植结构调整,不在烟田附近种植蚜虫越冬寄生性的茄科或十字花科作物如番茄,辣椒等,烟田应尽可能实行1~2年的轮作制,在我国北方烟区也可适当推行麦烟套种,结合土壤改良、种植绿肥、桔杆还田,田间卫生等进行轮作可有效防治烟草花叶病。2、栽种抗耐病品种这是防治烟草花叶病既经济、又有效的根本途径。抗TMV病品种地方性的譬如:辽烟8号、辽烟10号和辽烟12号;台烟5号、台烟6号,引进的譬如:白肋21、柯克86、辽烟15号、延边920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CV09-2等。抗CMV的品种有:TT6、TT7系列烤烟品种,NC89、K326、G140均表现一定的抗性,双抗(抗CMV和TMV)的转基因NC89纯合系已经获得,并大面积试验,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3、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病壮苗。首先要注意苗床选地,苗床要尽可能远离菜地、烤房、晾棚等场所。其次床土及肥料不可混入病株残屑,注意清除苗床附近杂草。第三、苗床的营养土消毒,铲除苗床土中的残留病毒。苗床播种前用恶霉灵、敌克松等药剂细致喷洒苗床,杀灭床土中的病毒及其他病菌,防止幼苗感病。第四、培育无病壮苗。烟苗出土后拉十字时,使用营养药液喷洒幼苗,促进烟苗根系发达,移栽后缓苗快、抗病力强。第五、加强苗床管理,严格无毒操作规程。及时间苗、定苗,合理施肥浇水、有效地控温控湿。操作时要用肥皂水洗手,严禁吸烟,尽力减少操作工具、手、衣服与烟株接触。4、加强田期管理,提高烟草对自然环境的抗病能力。烟田应在冬前进行深翻晒土,并进行反复细致耙地,使耕作层熟化,减少侵染毒源。(二)化学防治措施:1、增施肥料,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根据烟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烟苗定植后,可以喷洒1000倍“新秀”或1000倍“海魔力”烟草专用药液,注意及时追肥、培土、浇水,促使烟株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2、卫生操作,减少病毒传播。田间操作时,事先要用肥皂水洗手,工具要消毒,并禁止吸烟。打顶抹杈要在雨露干后进行,并注意病株打顶、抹杈需要最后进行。3、注意驱避蚜虫、防止其传播病毒。在育苗床和烟田,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张挂银灰色反光膜条,可有效地驱避蚜虫向烟田内迁飞。4、药剂防治。①喷施药剂,减少蚜虫传播。栽烟前应把附近茄科作物及杂草上的蚜虫喷药杀灭,避免有翅蚜迁飞传毒。栽烟后40天内要采用黄皿器诱蚜预测,在皿中发现有翅蚜时,田间可立即喷药防治。另外,栽烟时配合使用吡虫啉缓释颗粒剂,可有效地控制烟田蚜虫数量,防止田间病毒病蔓延。②喷洒防病毒药物。苗期喷施病毒抑制剂(菌克毒克、病毒必克等),载后7~30天内,用病毒必克600倍液、菌克毒克250倍液喷施2~3次,施药时注意对叶正面,背面同时喷施,移栽后一个月内应施药2~3次防蚜虫。总之,烟草花叶病靠多种途径传染,因此,防治烟草花叶病要以农业措施预防为主,配合有效的抗病毒药剂,以及合理、卫生的农事操作,通过农业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手段创造有利于烟叶生长而不利于花叶病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有效控制烟草花叶病对烟叶的危害,最终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