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现状分析论文

中医内科学现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内科学现状分析论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

中医内科学现状及分析论文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中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1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1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1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1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1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1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2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急诊内科现状分析论文

写现状分析论文的提纲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 问题陈述:简要介绍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 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2. 文献综述- 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前人研究综述: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3. 现状描述- 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描述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当前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4. 数据和方法-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描述用于分析数据和回答研究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5. 分析和讨论-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和方法,呈现研究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或统计数据来支持分析。- 结果讨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对比。6. 结论-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和研究目的的实现进行总结。-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7. 参考文献- 引用论文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列出。请注意,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提纲示例,具体的提纲结构可能会根据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论文要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在撰写提纲时,应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同时,确保提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紧密连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文框架。

急诊医学管理体系与模式研究的分析论文

1.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医学在医学专业当中属于一门全新的、跨学科以及综合性质的医学科学,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代表。其本身具备独立的发展体系,和科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由于急诊医学具备以上特性,因此其在医院医学当中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出了该医院整体质量,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迅速的达到国际发展的先进性水平。

2.急诊医学模式分析

急诊医学的模式主要是由急诊科室结构、接诊患者的程序以及护士值班的制度等多个方面组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急诊医学模式。

2.1急诊科室结构

急诊科室具体结构主要有急诊病发和急诊室组合而成,同时还包含了人员方面的结构。其中急诊室可直接划分为内外两科,具体要求配备心电检测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以及洗胃机等多项设备,而急诊室方面则必须在24小时以内应诊,通常急诊病房主要由恢复病房和ICU病房两部分组合而成,在ICU病房当中通常配备6张病床,在床边则需配置相应的中心观测台和多功能监护仪器,其中还包含了微泵、输液泵、B超仪、X光机以及气管切开包和静脉切开包等等[2]。而在恢复病房当中则配备有17张病床,同时可划分为内外两科组,而且在病房当中还必须要划分出3辆出诊救护车以及2部急诊急救电话。

2.2接诊患者程序

首先是进行现场的救护工作,需要值班人员事先问明具体情况,然后派出一声赶往现场进行救护。然后送往ICU病房进行急救,主要收治各种生命体征重症急危的患者,像出现昏迷、休克、中毒以及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多种联合整治的患者。

2.3护士值班制度

在医院内的护理排班需要由院内的总医师进行统一化的安排,通常一线的医生急诊室和病房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轮换制度,而二线的医生可直接实施全天值班制度,每位值班的医生都应配置BP机、手机以此来加强组织和指挥抢救工作。而在护理方面则直接划分为急诊室和病房两个方面,要求急诊室的护士必须要学会最常规的洗胃、气管插管以及清创缝合等等,同时还应当掌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测以及血液动力学监测等多个方面的急诊护理知识。这样才能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抢救效率。

3.完善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策略分析

3.1强化质量管理,构建完善的急诊规划

由于急诊科的特性使然,需要为其创设单独的急诊科室,并设置比较醒目的就诊标志,同时急诊科还必须要承担其院前和院内急诊,并采取全天连续工作的形式来负责首诊。在危重患者方面,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急诊患者登记制度,凡是危重抢救的伤员,都应当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3]。收治患者后,需要增设相应的观察床位,以此来针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记录,配设配套的记录设施,所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抢救记录、出诊记录、交班记录以及转院记录等等。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交班、晨查以及护理巡诊制度,并且在急诊室当中配备好各种常见的急救病种所需的抢救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禁忌表等等。药品方面必须配备齐全,做好定量、定位以及定人,也即是指由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做好相应的存销记录工作。最后需要配备完善在急救诊疗当中所必须的设备仪器,这些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应当达到100%。另外,救护车也要保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中,能够做到随叫随到,并且启动及时的效果。

3.2加强急诊应急意识,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当代社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突发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就要求各大医院必须要对内部工作人员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不断的`对其自身的应急意识进行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完善的、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类队伍,并以此来配备比较齐全的应急设施和急救车辆等等。这样在面对急诊抢救时,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

3.3构建一支训练有素,人数稳定的急救队伍

在构建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挑选一些作风、思想以及操作技术等都合格过关的人员,这些人员最好是担任着正副级主任医师或者急诊科的带头人等等,在这个选拔标准上寻找一些热心急诊事业,同时思路比较清晰、工作认真负责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初级医师。而选拔队员的年龄应当尽可能的控制在毕业之后4-5年以内的初级医师,其年龄上限为50岁左右的中高级资历的医师。另外,整个队伍的形成应当保障每个专业组合的人员搭配必须合情合理,并以此来逐步的形成一种业务发展的梯度,在带头人不变动的情况下,其他队员们可进行定期的轮换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急诊医学管理模式的完善能够提升医院方面的急诊抢救效率,提升医院方面对外声誉,促进医院急诊科室的发展,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

去丁香园下一些,注册一个账号搜索你想要的。还有就是cnki(中国知网),也很多文章,但是都收费,一篇一块钱。还有一些就是万方。这些里面想要什么样的论文都有。

肾病内科现状分析论文

写现状分析论文的提纲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 问题陈述:简要介绍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 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2. 文献综述- 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前人研究综述: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3. 现状描述- 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描述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当前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4. 数据和方法-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描述用于分析数据和回答研究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5. 分析和讨论-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和方法,呈现研究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或统计数据来支持分析。- 结果讨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对比。6. 结论-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和研究目的的实现进行总结。-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7. 参考文献- 引用论文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列出。请注意,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提纲示例,具体的提纲结构可能会根据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论文要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在撰写提纲时,应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同时,确保提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紧密连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文框架。

肾内科工作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肾内科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善于授权,激励下属,引导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变“科室管理”为大家“共同参与”。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挖掘每位护士的长处,并帮助部分同志扬长避短;在科室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使大家尽快彼此熟悉,以便于更好的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肾内科的队伍素质。

加强岗位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积极组织护士参加科内及院内的培训,同时强调护士注重平时工作习惯的培养;鼓励护士自学,以不断增加自身理论知识水平。

三、应急演练工作。

每季度科内完成应急演练一次。通过科内积极演练,医护之间的配合得到强化,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急抢救能力。

四、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对照20xx版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不断完善科内工作,并在科内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理念

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及流程,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1、坚持交接班制度,各班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护士长坚持每日深入病房,参加床头交班,认真做好督察工作,及时处理、协调、解决临床护理管理和护理质量中现存或潜在的问题。加强了危重病人的管理,做到熟练掌握护理急救技术,抢救程序及抢救药械的使用,

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能力。

2、每月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会,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差错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

六、其他。

按时完成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工作,针对相关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并按照医院的整体部署完成了本科室的相应工作。

七、血液透析室的工作。

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助科主任完成了血液透析室的改造工作,完善水处理间的改造工作。完成了血液透析机的操作培训,科内现有4名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可独立操作。完成相关文件的建立,完善相关流程制度等。目前,血液透析室已正式收治病人,完成透析300余例,无差错事故发生。按时进行水质细菌、内毒素、空气培养等检测,无不合格情况。定时检测机器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器械科沟通,均已及时解决。

八、工作中细节问题总结。

1、基础护理有时候不及时,个别班次新入院病人卫生处置不及时。

2、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动态连续性有待加强。健康教育的理念有待更新,病人及家属的参与意识有待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3、科内人员不足,经常一人兼任两岗,岗位职责落实上有所欠缺(一人无法同时进行两项工作)。

时刻记住,你不是实习生,是住院医师。

这是进肾内科,我的带教老师周老师给我的第一句话,在外五科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大家就在猜测接下来会是什么科室,接下来会是什么老师,享有“小灵通”称号的我,自然搜索到了第一手资料,周老师no1,只是我没想到,她真的成了我的带教老师。

刚进肾内,大家伙就遇到了分管临床教学的周老师,还在我处于没睡醒的当口,周老师钦点我一个人,成了她的学生,不为别的,就因为我是成都医学院的,就因为她觉得我看上去挺干练。出来实习这么久,这还是第二次,听到同一所医院,第二位老师夸我们学校,真的很自豪,自豪的同时,自然鸭梨来了,不能给师兄师姐们丢脸。

肾内科这边属于vip医院,一切自动化办公,省去了我手写病程的麻烦,而且这套医生工作站跟军总那边没差别,所以没半天也能算个得心应手,刚学会了这套系统,周老师就给我说了开篇所说的那句话。

每日任务:查房-医嘱-病程-收新病人时写大病历-造瘘术助手-修改另两位进修老师,所带实习同学所写的病程-值夜班时收新病人及测血糖-值夜班后的向主任汇报当班病人情况。

比起外五,累很多,不过周老师特负责,每到夜班,就拉着我给我梳理肾内科知识及带我一起检查当日所开医嘱,讲了之后,夜班过后看书,记得牢固,也有不小收获。

一、昨天晚上,主要讲了急性肾功衰及慢性肾功衰鉴别:

⒈病史:水肿、浮肿、泡沫尿、高血压,慢性表现更多

⒉贫血:除外其他脏器出血,慢性肾功衰是中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衰是轻度。

⒊肾脏大小:正常10*5*4,最具价值鉴别点,慢性是变小,急性是变大,

⒋指甲肌酐:科研用,升高,提示慢性,因为它是显示三个月前的肌酐水平。

⒌电解质:慢性呈现低钙高磷,急性基本无表现。

二、查房所得:

⒈长期卧床病人,注意: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加用血栓通)

⒉肾萎缩时,滤过膜间隙缩小,无蛋白尿。

⒊贫血病人处理:透析病人首选静脉铁,非透析为口服((右旋糖酐铁片+叶酸片)+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⒋男性尿路感染较少,尿白细胞升高,大部分考虑急进性肾炎及间质性肾炎。

⒌肾穿三天内,应注意肾周有无血肿、血尿、尿量、尿色、血压变化。

20xx年1月至20xx年1月,在院、科室领导的支持下,有幸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进修学习1年,这是一段充实又难忘的时光,在知识的摄取中磨炼,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在此期间,收获颇多,现将进修体会总结如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是由我国肾脏病事业的奠基人-王叔咸教授在50年代建立的全国第一个肾脏病专业和博士点。1992年成立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和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20xx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在医疗方面,共有肾1、肾2两个病房,血透中心、腹透中心、危重肾脏病监护室(kcu)、门诊、肾脏病理、肾脏病特色临床检验、肾脏b超等共9个部门。建立了包括普通ckd、iga肾病、自身免疫性肾损害、药物性肾损害、肾血管性疾病和其他肾小球疾病及遗传性肾脏疾病等长期随访门诊。

在肾内科病房学习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室中浓郁而略带紧张的学习气氛,每位医生都在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日常工作中,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及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每病区两位主治医师,各负责指导3-4位轮转住院医生的临床诊治工作,除每周各1次的主任查房和主治查房外,每周三上午固定为主任查房时间,相当于我院的疑难病例讨论,首先由住院医师幻灯总结汇报病史,然后由主治医师幻灯分析病史特点及诊治思路,其中必须查阅文献,有体现查新,提出提请主任查房目的,最后由负责查房的两位主任先后发言,提出诊治建议。每周四下午固定为临床病理讨论时间,由肾脏病理、临床医师参加,先由主治医师汇报病史特点,根据临床推测可能是某种病理类型,之后由病理医师阅片及发表诊断意见,验证临床推测是否正确,最后为各位专家讨论,临床病理是否一致及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通过每周固定时间的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病理讨论,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每次参加这些讨论,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听着年轻而自信的主治医师缜密的临床思维,看着一位位肾内科资深的专家为给患者更好的诊治而热烈讨论,才真正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含义,北大医院肾内科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进取、积极探索的精神会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更好为患者解除病痛。

另外北大医院大内科实行科巡诊制度,即多学科联合病例讨论,每月1次,由三级学科提出疑难复杂或有经验教训或新技术新疗法的临床应用等病历,由主治医生分析该病例诊疗思路,相关学科专家,也包括病理科、医学影像科、皮科、妇产科、外科等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为所有年资的内科医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了解相关学科进展的平台,有助于拓宽诊断和治疗的思路,获的相关学科和交叉领域中的知识和进展,避免了由于分科过细、专业知识面过窄所造成的对疑难复杂病例的诊疗困难。

在教学方面,住院医师均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转医师或临床型硕、博及8年制学生,每科室轮转2个月,每批入科学生均需参加入科培训小讲座熟悉本科室常规用药及诊疗常规,每至出科时间所有内科系统轮转医师集中参加出科考试,考试内容为各轮转科室专业知识。同时开展团队式教学,由实习医师或住院医师汇报病例,总结归纳病例特点,提出问题,主治医师讲解分析,教学主任补充相关知识点及点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查阅相关知识文献1-,体现出自我分析问题能力。另外科室每年举办肾脏病骨干研修班,高级肾脏病理学习班等国际研讨会,加强对本科室各级医师及国内肾脏病专业医师的培训。同时注重加强国际交流。

在科研方面,学科带头人准确掌握国际肾脏病发展方向,在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临床防治及机理,肾脏病理学以及肾脏病替代治疗等研究方向已逐渐与国际先进接轨,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内肾脏病领域主要领军单位之一。

其肾脏病理室每年接受肾穿刺病理标本20xx余例,经常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复杂、疑难病例,标本量大且病种丰富,在肾脏病理学习的2个多月时间中,对肾脏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肾脏病理不同于大病理,除光学显微镜诊断外,还需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三者相辅相成,并且要结合各种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得出诊断,进修学习期间,从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基本病变到具体的肾脏疾病病理诊断,从各种常见原发、继发肾脏疾病到淀粉样变、脂蛋白肾病、纤维样肾小球病、巨蛋白血症肾损害等少见肾脏病均有了一定了解及掌握,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均有很大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加强肾脏病理学习及提高病理与临床结合的能力。

于北大医院的这一段的学习经历使我终生难忘,我也会牢记北大医院的医德求厚、医术重道的“厚德尚道”院训,在医学的高峰上不断攀登,努力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

在肾内科的这段时间里,我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尊重老师,爱护体贴病人,学习态度积极,工作作风严谨,从不迟到早退,听从老师安排,能在工作时间内不折不扣完成本职任务。工作中,我严格认真,虚心听取老师教诲,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各种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以下是我在肾内科的工作小结。

1.在科主任和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定数量临床患者的收治工作,圆满完成了肾内科的规培任务。

2.工作中耐心、细致对待病人,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提出诊疗过程中的疑问及难点并给予相应处理,认真汲取各项临床经验。

3.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掌握了泌尿系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等肾内科各种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病历书写,熟悉了肾穿刺活检术、动静脉造瘘术、腹膜透析置管术、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等各项专科技能。

4.通过科内学习、院内讲课等途径,了解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提高专业技能。

最近发表了名为《肾内科实习工作总结》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实习,是一种期待,是对自己成长的期待,是对自己角色开始转换的期待,更是对自己梦想的期待;实习,也有一份惶恐,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不安,有对自己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担忧,更有怕自己会无所适从的焦虑.

2010年6月27日,我带着一份希翼和一份茫然来到了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了我十个月的实习生涯.从此,我的身份将从一个学生变为了一个实习护士,生活环境将从学校转为医院,接触的对象将从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对于这三大转变。

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肾内科。那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科室报到,护士长带着我们了解一下科室的环境,给我们讲解了实习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让我认识到了护士工作要细心,谨慎而且要遵守无菌原则和三查七对。进治疗室必须带口罩,器械要定期消毒,换水时一定要对准姓名,床号。

上岗前三天,带教老师先让我们看看,最后老师就让我们自己去给病人扎针,于是我们就两人一组,端着治疗盘就下病房了,刚开始有的病人不相信我们的技术,最后就放心让我们扎了。为了能一针见血,不鼓包,扎的好,所以每次找血管都找老半天,在扎静脉针这一方面,我给自己打95分,因为我失败了4次,不过我越挫越勇。呵呵......

同时在配药这方面,不仅要对准姓名 床号,药名,更要遵守无菌原则,对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还要给病人做皮试等。

在肾内科有好多尿毒症患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等,我知道了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做好护理措施。并且要关心患者。还学到了一些输液扎针的技巧,做腹膜透析,配药液,做皮试,测量血压等。在实习期间,我们小组的同学不仅认真学习各项操作而且还团结。对其他学校的同学也很友好。

在肾内科的实习已经结束,在肾内科学到得知识将为我在下面的科室操作中做了铺垫。

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 认真的去做事,争取做的更好。

第与“肾内科护士工作心得”相关的文章:

《护理见习心得 》今年暑假,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开始了我为期2周的护理实习生涯!

当我拿着实习报告踏进第一医院的门槛时,心理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从今天开始,我将会以一名白衣天使的身份在医院里实习。于是我找到了医院的护士长陈蔚,和她说明了情况后,陈护士长欣然的接受了我的请求,同意我在医院里实习2个星期,并把我安排到肾内科!

实习的第一天早上,范文写作我早早的来到医院,那时8点交***还没开始,我跟着护士帮病人换被单,帮他们量体温等等。到了8点钟,医生和护士门准时交***,值夜的医生和护士将昨夜病人的情况进行报告,然后各个管床医生分别开始查房,我也跟着他们,认真的听他们如何检查病人和如何询问他们。看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的心里不禁充满着崇敬之情。首先,医生们对病人进行询问,问他们的病症,比如:有无发热,有无疼痛,饮食如何,排泄是否正常,有无多尿少尿等等。然后,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体征,有时还做下叩诊,最后开出医嘱。这时,护士们开始了紧张的比对医嘱,并且按照医嘱进行取药和进行治疗,护士每隔4小时查一次体温,并且绘成温度曲线,供医生参考,另外,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巡房,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

下午,医生们为14床的病人开了一个讨论会,我也静静的来到那里,认真的听他们的讨论,并把要点都记了下来。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了。回到宿舍,我总结了今天的收获和疑问,觉得今天真是过到好充实啊!

接下来的1天,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由院各科室主任做了8次报告,包括:

一、医院概况简介。

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治安管理的一般常识。

四、医德医风教育。

五、医疗文书的书写。

六、有关护理知识的讲解。

七、院内感染的讲座。

八、手术室的有关知识。其间科教科的老师

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矗.

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们医学生的的誓言。在这10天里,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医学生的神圣,我们是病人的天使。为此,我们应不惜一切的为病人着想,尽量为病人做到鞠躬尽瘁。这次实习是我们作为医学生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也为我们的以后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觉得这次的暑期实习对我们在校的医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比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思想汇报专题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我们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矗这短短的几天实习经理使我对护士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让我看到了护士这一职业光环下的艰辛和奉贤精神!

伴随着年末的到来,20xx年已经结束,20xx年对于我来说,是进步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自20xx年毕业工作至今,我已经在医院里工作了x年,通过医院在今年6月份组织的护理管理岗位公开竞聘的机会,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支持与鼓励下,我有幸得到了各位院领导的肯定与信任,在今年9月份走上了肾内科护士长助理这一岗位,工作至今。踏上新的工作岗位,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和差距?今后该向哪些方面努力?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我在认真务实中认识自己,我深深的意识到,肩上多的是一份责任,脚下多得是一份动力。我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做了以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1.拥护党的领导,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思想道德培训。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能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适应卫生改革,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我院自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以来,成为全市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今年开展的迎接“三甲”医院复审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认真学习“三甲”复审对我院未来发展的意义。在科主任与护士长的领导下,参与科室工作质量督查,严把护理质量关,积极参与科室护理改革新试点,为迎接复审工作与医疗服务、三好一满意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三结合”,切实把医院办成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医院而尽自己的努力。

二、增强法律意识

在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人们法律意识日渐增强的今天,我多次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条例培训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让自己做到了懂法,知法,重法,为自己以后能更严谨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工作方面

因为医院的需要,我于9月份由原来工作的干保科调至现在的肾内科工作。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在所有同事的帮助下,很快对科室的工作环境、工作节奏和软硬件设备有了一定的了解,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工作期间自己能做到以“慎独”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室工作中,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认真负责,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使我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一个护士长助理应有的职责,我要更好的融入到这支护理队伍中,协助护士长的工作,圆满完成护理任务,更多地与科室的医生们进行沟通,更详尽地掌握每个病人的情况,以便更出色地完成护理任务,为患者服好务,为医院树品牌!经过过去一年工作的历练,我认为自己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工作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护理工作中身先士卒,积极响应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作为护理工作模式改革的试点科室,我率先参加了夜班包干制。我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以真心、诚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由此也获得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与表扬。

2.自医院成立护理应急队以来,我一直作为一名应急队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事故救援抢救,使我在处理突发应急卫生事件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在科室,我作为一线听班人员,始终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中能做到随叫随到,保障了科室护理工作的需要。

3.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做扎实,我便进一步注意观察我们护理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摸索她们的脾气性格,掌握她们工作中的优缺点,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及工作中的“闪光点”,成为护士长和护理姐妹的桥梁纽带,更好的开展科室的工作,为我们得护理团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团结、互助的环境氛围。但由于我进入科室时间不久,又是一个特别缺乏工作管理经验的年青人,我意识到,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努力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人,在思想上贴近每一颗心,化解每一个可能成为工作中的磕磕拌拌,不玩虚套子,不耍眼前花,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虚心向年资老的老师学习工作经验,认真向护士长学习科室管理经验,带动全体护理人员,在思想上提高自己,在业务上锻造自己,更好更优质地完成护理任务。

4.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对各级护理人员按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协助护士长在护理查房时提问的关于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知识和感染知识等内容的准备。协助护士长在培训科室全体护士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医院核心制度的学习,使每一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在此期间,也让自己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操作技术上,都更上一层楼。

5.在护士长的指导下,我承担了科室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每月组织讲座2次,护理查房每月一次。在培训护士基本技术操作的同时,让学生们参加培训。出科前进行业务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试及整体护理考试,让学生们对护理病例的书写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两周征求一次学生对带教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我们的实习带教工作。带教老师们也是认真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因人施教,无重大差错事故发生。

对于护理工作我也只是在摸索中寻求经验,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长助理,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如如何更好的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怎样去更好的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怎样更好的掌握管理经验,但我愿意去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提高微笑服务,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经常换位思考别人的难处,端正工作态度,学会思考,善于总结,踏实工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病员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得到各级领导、护士长的认可。

我知道:医院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团体,也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每个人对这份事业的不懈追求!心中有梦想,行动才有方向,在新年度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要在思想上做好大家的指导员,在业务上做好大家的辅导员,扎扎实实抓学习,实实在在地做工作,更好的协助护士长的工作,让全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我们医院能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实现更大更强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 2013 年 5 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通过临床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临床治疗 ;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然是肾脏病变的晚期表现,但经过适当治疗,特别是近年开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以来,预后大为改观,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对 2013 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42岁。氮质血症6例,尿毒症14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 1 例。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竭的因素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促使其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可采用饮食疗法,应用必须氨基酸,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治疗高脂血症或痛风所致高尿酸血症。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85%。

2 护理

休息和活动

一般卧床休息,但应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对于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要卧床休息。长期卧床患者应指导或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对能起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活动时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协助活动,一旦出现不适、应暂停活动并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慢性肾衰竭的'饮食护理应越早越好。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能使血BUN降低,尿毒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少摄入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因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设法去除米、面中所含的植物蛋白质,如可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如感觉饥饿,可食用芋头、马铃薯、苹果、马蹄粉、萝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为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应供应 kJ(30 kcal)/(kgd)的热量,以糖类和脂肪为主,可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伴有高分解代谢或长期超量摄入不足的患者,可经胃肠外补充热量。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和钙质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多食磷的摄入。氮质血症期,应采取低磷饮食,即≤600毫克/天。多食钠的摄入。通常根据体重、血压、尿量、血清钠等指标,并结合病情调整钠的摄入。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3 g/d。又因慢性肾衰患者钠贮存功能减退,可有钠缺乏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呕吐、腹泻致脱水时,常伴有低钠血症,因此饮食中不宜过严限制钠盐,每天可给食盐4~6 g。钾的摄入,如尿量>1 L,不需限制饮食中的钾。多尿或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导致低血钾时,可增加含钾量高的食品或谨慎补充钾盐。

病情观察

每日定时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水肿、尿量、体液平衡情况及相关系统表现。

对症护理

少量多餐,特别是少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恶心、呕吐,呕吐者用甲氧普安(胃复安)。协助患者早晚及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晚间睡前饮水以避免夜间脱水导致血尿素氮相对增高。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观察以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征象。如有头痛、失眠、躁动,将患者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及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贫血者应协助其缓慢坐起或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时应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以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同时尽量不使用纤溶药。患者因瘙痒不适,常易抓破皮肤,导致感染.且影响睡眠和休息,所以应勤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被单,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忌用肥皂和乙醇擦身。严重水肿者应按水肿的护理要求进行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多见,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和尿液改变及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但因患者反应差,发生感染后常无高热等表现,应加强预防,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对血透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等,一旦发现感染,应选择对肾脏的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及时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发病过程和加重原因、治疗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明确本病虽然预后较差,但只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消除或避免加重病情的各种因素,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护士能掌握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的表现,并能及时发现,紧急处理。患者学会正确护理皮肤,掌握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患者知道正确判断内瘘的通畅,并能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居家会行腹膜透析,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鸣. 综合性肾保护的最新概念[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3):333-336.

[2] 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 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医从行为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3] 马莉冰,张洁,王晶 . 高龄慢性肾衰竭病人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 [J]. 护理研究,2007,21(4C):1064-1066.

[4] 张莉萍,戴晓冬,杨宁P,等. 1例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减重手术患者的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8):157-158.

国内科学史现状分析论文

中国,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 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国联军退守三八线,历史的瞬间让我们为百年战火的耻辱划上了句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惧怕武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它虽没有战争那样残酷,但仍会导致一个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逐渐消亡。一个失去民族工业、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当今的世界里,同样意味着遭受殖民统治似的损失。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列强在疯狂掠夺之余嘲笑我们的无知、无能,大量倾销劣质产品,大力宣传所谓的西方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上逐渐使我们丧失反击的能力。这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耻辱,一种比武力侵占容易让国人忍让、接受的耻辱。中国人何时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何时才能大声说“不”!面对这新的挑战,回避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们民族的性格;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历史已经证明;单纯意义上的防守,只是把厄运推迟,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唯有奋起竞争是我们的出路。我们的民族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刻,需要我们用共同的智慧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中科人清醒的意识到:竞争的成败在于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于现代化管理、领导者的思维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中科人自喻为拓荒者,选择了一块提高民族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劳换取的是为社会贡献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她的应用可以使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广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共同的事业与我们携手认同,用我们共同的智慧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可以达到99�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亟待开展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和“求强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 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国人的贡献还相当有限,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和借鉴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力求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机制,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却很少系统地探讨和总结我们一二百年来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缺乏应有的认识。结果,我们不仅不易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反而可能重复旧的失当的政策和举措。因此,在面临重任和挑战的今天,系统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不但是学术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将 科学 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的关系简单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在起源上就和类宗教的思维方式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是神话诗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按照人的行为和目的去说明 自然 界的各种现象。由于自然界的人格化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这种原始宗教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神话诗思维和神话诗解释方式本质上带有宗教的性质。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说:“如果我们跨越文字 时代 ,深究人类思想最深的层次,就会发现在人类思维早期就已出现了宗教的因素。”[7]对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来说,这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神话诗思维方式具有发生学意义。首先,它作为最原始最朴素的人类智慧,同时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即对那些模糊的、不可控制的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说明。在自然的神话诗解释中,通过将不可理解的现象类比于人类已有的经验,自然现象具有了可理解的形式。在想像构思的结果中,行为、起源、原因、结果、意图均采取了概念化的形式。这种对异己现象的反应,“不再是一种动物性的反应。事件得到理解,反应是深思熟虑的”[8]。其次,这种神话诗思维和解释方式,蕴含着被视为科学思维和科学解释逻辑基础的因果关系的原型概念,它为未来的科学思维与科学解释提供了概念框架。随着“一神教”的惟一的“神”的观念的产生,神话诗思维进一步分化出宗教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而脱胎于宗教思维的 哲学 思维则为科学思维的产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形式。从共时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都是人理解自己、创造有意义的世界所必须的。这种必然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意识地为了自己的存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客观地认识外部自然界;同时,有自我意识的人为了实现和创造自我的意义世界,意识到不仅要外向地认识外部自然界,而且要内向地认识自我。而宗教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思维方式)恰是人内向地认识自我所必须的。正如在人的活动中“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9],宗教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 艺术 的思维方式等等也伴随着并补充着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正由于多种思维方式的共存,人才创造了丰富的属于人的文化世界。补充回答: 4.再次是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作为文化现象的科学与宗教,各自通过自己价值的实现, 影响 和改变着人们的 社会 价值观。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精神价值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一方面随着科学 理论 的扩散和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中蕴含的实证精神、定量的 分析 态度,科学表现出的简单性、系统性、统一性、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规范不断社会化,得到普遍性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的价值规范通过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显示出来,.默顿将之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以及有条理的怀疑性。科学的这些价值规范,是对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的超越,它随着科学的 发展 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断普通化、社会化和常识化,成为人的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对科学价值规范意义的确认,既要超越“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与价值无涉”的观点,也要避免科学主义立足于科学,要求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的“科学”理解的做法。与科学一样,宗教也力图通过自己特有的规范结构及其向日常生活世界的渗透和扩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但与科学不同的是,宗教特别是 现代 所谓的“道德宗教”,被认为首先或主要是作为一种价值规范而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意义与价值与宗教的价值规范被认为是直接同一。 补充回答: 宗教以信仰为核心,其思维的向度是未来和无限。在如何对待生命和人生活的意义等 问题 时,宗教常常通过教义与仪式,力图要求和教导人们寻求心理和精神的平衡、社会环境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但“宗教的任务不是使人们到达那个目标,而是使人们充满希望地走过人生旅途。在使人获得新的生活体验时,宗教就已经表现了自己的价值”[10]。因此,理性化的科学的价值规范与情感化的宗教的价值规范,不论是具体 内容 还是思维向度,都存在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方面,但它们都是在人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创造的,都是对日常生活世界价值观念的超越。它们的常识化,共同构筑了现实的人的社会价值观的主要部分。人的价值是多元的,我们既不能像中世纪那样对人及其生活进行单一的宗教理解,也不能像科学主义所要求的,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的“科学”理解。在人类的整体文化中,如何在既坚持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又强调人的文化本质及人类文化世界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合理地评价科学与宗教的价值规范以及它们在社会价值观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当然,价值规范是不能脱离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而存在的,它们统一于特定的概念框架。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结,不断转换,而价值规范本身就是由依赖于一定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构成的;从另一方面说,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取舍与选择又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规范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性,从另一侧面说明,我们在讨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时,不能将之归化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一层次的关系,而必须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的关系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整体的把握。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对抗模式”和“非对抗模式”,都是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归结为其中一个层次的结果。在一定的 历史 文化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既取决于它们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的相互评价和相互作用,也取决于科学与宗教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及受到的来自其他方面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元的逻辑关系模式。

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方面。二、基础知识(一)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又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刷术: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又出现锡活字、木活字,后又用铜活字、铅活字。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倡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指南针:战国时,人们用磁石制造出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人们又用磁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时,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的新阶段。13世纪(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2.医学夏商周:对疾病进行了分类,并使用石镰等医疗工具。战国:名医扁鹊被奉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的诊断法;《黄帝内经》问世。西汉:编订了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他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制成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唐朝: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人称为“药王”;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3.数学西周:西周初年商高讲过勾股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春秋:发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1世纪以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录了我国古代早期的一些数学成果。东汉: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何承天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所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课本,并为《九章算术》作注。4.天文历法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商朝:沿用夏历,并实行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中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留下世界上公认的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的固定系统,基本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一百六十多年。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一年中的季节都已测定。西汉:武帝时制订“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创制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八百多年,这种制度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天文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了《授时历》。《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5.农学及其他科技著作北朝: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6.建筑隋唐: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和东京洛阳城,唐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其设计合理,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样式等都有详细说明,是我国当时城市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金代:卢沟桥以其坚固实用、美丽壮观而闻名中外。元朝: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明清: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布局体现了皇权。著名木工蒯祥主持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的设计营造。(二)思想、宗教、史学1. 哲学思想春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孙子(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兵书。战国: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鲁国人,代表作是《墨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邹国人,代表作是《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苟子(荀况),赵国人,代表作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进步性。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宋国人,代表作是《庄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韩国人,代表作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孙膑,齐国人,代表作是《孙膑兵法》。西汉:董仲舒建立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东汉:唯物论者王充,著有《论衡》,深刻批判神学,从无神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南朝:无神论者范缜,著有《神灭论》,提出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亡而神灭的观点,是对我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唐朝: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唯物论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反对韩愈的“天命论”。宋朝: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明清:有四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2.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并为两位高僧建了白马寺以供传教,于是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空前盛行。南朝梁武帝在各地广建佛寺。隋唐时,佛经广泛传播于民间。隋文帝和武则天时,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东汉时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唐朝皇帝以道教尊奉的教主老子李耳的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着特殊地位,从长安、洛阳到名山幽谷,到处有道教踪迹。隋唐时期,从西亚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3.史学方面春秋: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春秋》,是现存完备而系统的最早史学著作。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我国历史编写史书的典范。东汉:史学家班固,用纪传体写成我国第二部断代史《汉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三)文学、艺术1.文学方面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战国: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是古代诗歌的大解放。两汉:以汉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汉斌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斌》,张衡的《二京赋》。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是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时期,有内容充实,风格苍凉的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有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代表作有东晋陶潜的《归园田居》、《归去来辞》。北朝时期北方民歌成就最高的是鲜卑族的《敕勒歌》和叙事诗《木兰辞》,南方民歌有《采桑度》。唐朝:唐诗构成文学史上的巅峰。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盛唐“诗仙”李白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诗圣”杜甫是安史之乱前后大动荡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中唐自居易被誉为“人民的诗人”;晚唐诗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感人至深。两宋:成就主要是“词”,有豪放派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婉约派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元朝:成就主要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明清时期:成就主要是小说,明朝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和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2. 艺术方面(1)绘画春秋战国:长沙楚国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帛画。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帛画,是汉代艺术的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三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长画人物,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朝:画家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精湛,承前启后,人称“唐画之祖”。唐朝:杰出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一带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2)雕塑秦朝:秦始皇兵马俑、秦砖。两汉:汉瓦当,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在一些地方修造了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隋唐: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3)音乐春秋战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了音乐的发展。隋唐: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乐曲风格多样,著名的有《秦王破阵乐》。(4)书法东汉末: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三国: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东晋:有“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唐朝:盛唐颜真卿创立“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怀素有《自叙帖》。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台称“宋四家”。(四)教育、体育1.教育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西汉:汉武帝在长安办学,还在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唐朝:唐朝学校制度完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地方有州学、县学、乡学等。专业教育开始确立,有算术、天文、医学等专业学校。安史之乱后,私人办学增多。宋朝:宋代学校制度比较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兴起。明朝:科举制度规章严格。科举为三年一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中央官学初名为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在地方设有府、州、县学。各级学校的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中期以后,书院比较兴盛。东林书院以其评议朝政的活动而著名。清朝: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制度,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清代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2.体育春秋战国:产生蹴鞠(古代的足球)活动。秦汉:蹴鞠、角抵、击剑、秋千等活动流行。隋唐: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到空前兴盛的时代,摔跤、拔河、秋千、围棋等广泛流行。最盛行的活动是马球和足球,唐朝时,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到了日本。三、规律和认识(一)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冶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数学、天文历法成就和古代农书的编辑,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造纸术的发明,火药和火器制作的出现,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的应用,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等。明清时,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当然不能给科技发明的运用开创广阔天地,也就不能产生超越这个社会水平的近代科技发明。(三)教育方面l. 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形式崩溃及新教育形式的萌芽。2.从汉武帝至隋唐、宋元明清,官办的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家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代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所以,这对科技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于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

  • 索引序列
  • 中医内科学现状分析论文
  • 中医内科学现状及分析论文
  • 急诊内科现状分析论文
  • 肾病内科现状分析论文
  • 国内科学史现状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