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李红昕医学论文2022

李红昕医学论文2022

发布时间:

李红昕医学论文2022

一篇。龙药龙血汤始载于《唐,新修本草》为中医常用的活血散瘀和止血定痛药。实际应用的血竭按来源不同分为进口血竭和国产血竭两类。截止2022年8月6日,有关于龙血龙血汤论文共有一篇,发表于2017年。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李红医学论文

1. 卢薇娜,李红,郑芬萍,黄虹,阮昱. 尿白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下降得影响因素 中华内科杂志 49:24-27, 20102. 黄虹,李红,郑芬萍,卢薇娜,董雪红,阮昱. 老年与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华医学杂志 90:?,20103. 郑芬萍,王舟,李红,贾程芳,张楠,袁红娣. 不同糖调节者血糖波动与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89:3-7,20094. 何斐,李红,李皖生,董雪红. MUC1黏蛋白及-连锁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华医学杂志 89:393-399,20095. 董凤芹,李红,吴芳,姚航平. 核心蛋白聚糖II过表达对肾组织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表达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 88:3444-3447,20086. 朱锋,李红,吴芳,羊正纲. Decorin基因转染抑制高糖培养的大鼠肾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mRNA表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3:1791-1795,20077. 叶迅,李红,张晋红,赵晓霞. 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表型转化的探讨 中国理生理杂志 23:1645-1647,20078. 张敏,李红,张哲. 早发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和慢性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 86:2547-2550,20069. 陈三妹,李红,王芳, 陈筱菲,李旭升,陈国荣. 银杏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2:1654-1656,2006

① 负责的三峡大学科研课题“肝癌TACE疗效与碘油无水乙醇用量的相关性研究”(编号:Y98026)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000381,同时,获宜昌市200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② 负责的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影响腰椎间盘切除术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编号:2000B14022),2005年已被宜昌市科技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号EK050393;③负责的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重点科研项目“减少TACE化疗药剂量对术后肝纤维化及疗效的对照研究”(编号:B200513003)正在研究之中;④宜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攻关课题科“不同栓塞剂介入性治疗子宫肌瘤的前瞻性研究”(编号:A04303-6)为第一负责人;⑤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发表于《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骨伤》、《临床放射学杂志》等权威、核心期刊8篇。在临床医疗方面:从事医学影像专业医疗和教学工作20年,具有较高的普通X线、B超、CT、MRI的影像诊断水平,尤其在介入诊疗技术方面,有1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能熟练开展各种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诊疗技术,1996年率先在我市开展肿瘤化疗栓塞、腰(颈)椎间盘切吸、输卵管再通术等介入治疗,特别是在腰(颈)椎间盘切吸治疗,食道、胆道和气道狭窄的支架放置等介入技术方面,在本地区具有领先地位。

李红李红,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内科(内分泌)主任。中文名:李红国籍:中国职业:医生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医学院主要成就:200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代表作品:糖尿病医护养防职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人物经历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并留该校附属一院工作,1989年在该校获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工作。从90年代初起先后在德国Luebeck医科大学、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MayoClinic(梅奥医院)、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罗马琳达医学院培训、或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1996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6名.学科专长学科专长内分代谢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和治疗,代谢综合征基础和临床研究。学术团体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浙江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糖尿病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编委、通讯编委或特邀审稿人。主要贡献主要项目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和诊断规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PI);糖尿病肾病社区管理网络的建立和易感基因的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PI);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数项。代表论文1.卢薇娜,李红,郑芬萍,黄虹,阮昱.尿白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下降得影响因素中华内科杂志49:24-27,20102.黄虹,李红,郑芬萍,卢薇娜,董雪红,阮昱.老年与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华医学杂志90:?,20103.郑芬萍,王舟,李红,贾程芳,张楠,袁红娣.不同糖调节者血糖波动与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医学杂志89:3-7,20094.何斐,李红,李皖生,董雪红.MUC1黏蛋白及_-连锁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华医学杂志89:393-399,20095.董凤芹,李红,吴芳,姚航平.核心蛋白聚糖II过表达对肾组织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表达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88:3444-3447,20086.朱锋,李红,吴芳,羊正纲.Decorin基因转染抑制高糖培养的大鼠肾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mRNA表达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3:1791-1795,20077.叶迅,李红,张晋红,赵晓霞.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表型转化的探讨中国理生理杂志23:1645-1647,20078.张敏,李红,张哲.早发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和慢性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学杂志86:2547-2550,20069.陈三妹,李红,王芳,陈筱菲,李旭升,陈国荣.银杏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2:1654-1656,2006主要著作主编:糖尿病医护养防(杭州出版社)和骨质疏松症(农村读物出版社)参编:临床药物应用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分泌代谢综合征(辽宁人民出版社和辽宁科技出版社),全科医生临床治疗学(科学出版社),内科学进展(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中国动态血糖监测指南荣誉奖项1.一氧化氮和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1/7)2.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1/7)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1/7)

李大红医学论文

医院回应称:李大红被诊断为右侧神经瘤和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需要脑外科医生先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才能植入工人耳蜗恢复听力。

脑死亡,在之前他做了安装耳蜗喝切除神经瘤的手术,做手术并不是很顺利,出来了没几分钟就开始有症状,然后一两个月后逝世了。

是优秀劳动者、知名企业家。因为李大红创立了湖北首个中国品牌,并被评定为全国劳模。

他生前是湖北知名企业家、金龙泉啤酒创始人,人称"啤酒大王"的,生前还做过很多慈善,是一个对社会贡献很大的人。

李建中医学论文2022年

护士 毕业 后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对护士的护理学 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化培训, 是使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转变的重要 措施 ,对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护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从某所大型综合性医院860名临床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8~52岁,平均(±)岁。学历:中专84名(),大专166名(),本科及以上50名()。职称:护士94名(),护师130名(),主管护师76名()。工作年限:1~6年94名(),~12年94名(),~18年65名(),18年以上47名()。

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3]。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状况,对循证护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制定护理计划时参考的依据,临床护理科研及护理实践的方法等26个有关问题。将问卷发放给2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请专家评审,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内容效度为。然后由笔者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向其讲解填写要求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晓情况

的临床护理人员知道循证护理,但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者仅占(47/300。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业教材,不同职称、工作年限护理人员对护理常规,不同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家意见及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4]的应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或P<); 其它 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依选用临床参考依据构成比的多少排序依次为护理常规()、专业教材()、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用护理常规百分构成比最高,专业教材次之,而采用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较前2项差距较大。

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统计显示,只有(23/300)的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最可靠、科学的证据,结合个人临床 经验 和病人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护理方案。进一步查询原因:工作繁忙占(150/277),新资料缺乏占(57/277),没有条件上网占(19/277),缺乏上网技巧占(11/277),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占(29/277),其它原因占(11/277)。

3讨论

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将循证护理教育深入到临床和继续护理教育中

本次调查显示,的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遵循证据的科学观念尚未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护理院校中增设循证护理课程。临床护理人员也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的继续教育,如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培训等。使临床护理人员熟悉更多的循证护理知识和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5],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使循证护理在日常护理实践如查房、会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实施循证实践,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评价证据的正确性、有用性和实用性时常根据证据的性质分为4个等级:A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病例 报告 或有缺点的临床试验;D级,个人的临床经验[4]。A级证据级别最高,依次递减,D级级别最低。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护理与传统的经验和直觉式护理的根本区别。本调查显示,(152/300)的临床护理人员习惯按护理常规办事,(104/300)按专业教材办事;提示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批判性思维。由于专业教材出版周期长,各地区各医院的护理常规的质量参差不齐,临床护理人员无法将护理服务建立在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基础上。致使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与经验阶段,缺乏科学证据[6]。调查同时也显示了不同背景的护理人员对某些临床参考依据的应用程度存在差异。工作年限长、学历高及职称高的护理人员更习惯按专业教材、护理常规办事;只有的护理人员应用了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应用不足,可能与其知识老化、凭经验和直觉护理病人、不知如何获取证据及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关;中专护士对科学证据的应用较好,可能与其工作年限较短、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护理病人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频率较高,促使她们多 渠道 获取护理新知识等因素有关。目前有说服力的护理研究信息资源仍然有限,研究结果的传播与推广不够充分[7],导致科学证据的应用范围狭小。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期刊亦较少,仅为(15/300)。实质上期刊出版周期短,更新知识快,统计资料多,可从中查找到大量的最新的实用性科学证据。护理人员尚可通过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查询获取自己所需的证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广大护理人员也应根据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结论选题,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为临床实践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循证护理得以开展的关键。

成立循证支持小组,提高护理人员循证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缺乏上网技巧,没有条件上网。由此可见临床护理人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开展不够。因此,挑选一批具有循证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支持小组,参与或支持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临床护理人员从事循证护理实践,也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办法之一。循证支持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期刊及书籍帮助繁忙的临床护理人员从浩瀚的医学信息海洋中获得科学的证据,再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分析证据的可应用性,制定出高质量的护理方案和护理决策,供临床护理人员运用,以普遍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从事更多的循证护理实践,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持续健康发展。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护理学的人文底蕴

1护理学的人文视野审读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耦合依据1980年美国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又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安适状态(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综上所述,界定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应用科学。

护理学的人文底蕴不足纵观护理学的形成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护理学是精于自然科学,荒于人文科学———只充分看到护理科技的作用,而没有充分看到掌握与使用护理科技的人的作用———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只重视护理研究技术及如何使之发挥作用,而不重视研究使用护理科技的人如何能正确、有效地掌握科技与发挥科技的作用———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如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锦州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席焕久指出的,研究人体结构,只进行纯生理性的剖析,什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研究人的病因,什么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或病毒病菌感染,等等。所有分析均以对小白鼠、小白兔的解剖分析为依据,所有结论均与对白鼠、白兔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由此,人的社会属性不见了。如此这般,怎么能谈得上让我们的医生能很好地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呢?怎能很好地为人民治疗,为人服务呢?荒于人文科学,就可能导致科技使用不当,乃至形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例如采用B超鉴别胎儿性别、滥用辅助检查等。

那么,人文素质的底蕴不足,到底会对国家产生哪些影响呢?美国人曾在1967年设立“零点项目”专门加以研究,起因是前苏联1957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早于美国整整4a,其中的“零”表示对人文教育认识的空白。历经数十年相关的研究,美国联邦教育部得出结论:美国教育过分强调其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导致学生只是为了今后的职业需要而上学,课程被过分专业化,特别是低估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头脑灵活、能不断适应社会迅速变化的人才。两国科技人员不同人文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14]。

护理学的学科构成、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必然将跨入新世纪的护理学首先接受人文的审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例如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是人类文明,还是人类灾难?!也就是说,科技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什么能让我们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那是人文。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学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受西方护理的影响。科学无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人文则具有民族性。护理的科技方面,表现中国特色很困难,要真正表现中国护理特色就是在护理中渗透中国 传统 文化 底蕴。林巧稚行医初期,曾有位外国大夫嘲笑她:“你以为拉拉病人的手,给病人擦擦汗就可以成为一个教授么?”林巧稚反问道:“医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又怎能治好病呢?” 总结 过去,为什么在中国开展责任制护理近乎流产;联想现在,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那么艰难。这些都提醒人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护理科技方面学习欧美,但在人文方面一定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为可以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技术,但是无法引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南丁格尔,中国需要自己的南丁格尔———林菊英、林巧稚们。

2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

全面营造人文精神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 言行举止 的德性。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但是,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泰勒制背景下,在职业教育眼中,受教育者作为“人”已不复存在,仅仅是可以被训练的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把适应社会需求片面地理解为专业化,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培养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打造一颗颗拧在一个岗位而且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职业教育也就是“饭碗教育”。所有这些,受教育者都得付出如下代价:牺牲个体人格的完整性,扼杀创造性,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剥夺选择生活和职业的权利。最终,远离人文精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鄙视“为谋生而学”的动机,他认为“这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他强调:“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1:14]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必须深刻 反思 。美国学者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些什么东西,那是贯穿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趣味,被称之为人文精神。但是,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以技术为中心的尽可能分工的泰勒制成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人看作是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用单纯技术观点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忽略其作为“人”的存在[2]。护理教育也难逃厄运:人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各种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人文精神。即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体现人文教育的特色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有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有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内化”,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确立护理教育的人文理念理念(idea)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该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形象。西方哲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使用。1997年3月卫生部制定的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首次建立护理教育理念。护理理念,成为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和依据,成为护教育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它包括护理教育的哲学依据、护理教育的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护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理教育的主要活动形态、与护理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培养目标中凸现人文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人为地割裂,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和公众片面地强调科学的技术应用,漠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欠缺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导致“半人教育”,出品“单维人”。人文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促使个体人格的完善,道德精神的提升,它不只是简单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主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才未来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更需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了人文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指导思想和行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护理专业,具有和蔼、端庄的仪态,严谨、勤快的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教学计划中加强人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文学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辅之以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时偏少,且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达到20%~25%。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主要特色是“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按整体护理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使传统的生物学医学基础课程在提高护理适用性基础上进一步得到精简和压缩,使人文课程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人文学科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在20%左右。

筛选人文知识模块整体护理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基本 医学知识 、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整体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人的整体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健康与疾病之间动态连续概念、护理程序概念、人际协作与沟通概念、终身学习概念。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必须筛选与人文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终身学习概念等等,以确立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层次。

重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体系仍按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三段式和按学科课程组成,各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种“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容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弱化文化陶冶,导致受教育者人文底蕴不足。为突出人文学科,使人文学科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六大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即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医学课、新型护理技术与方法论课[3:54]。

确立人文学科层次人文学科作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以文化知识课程为基础———语言、文学、写作、美术等;以人文与医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为重心———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美学、人际沟通、医护文献检索、医护法学等;以“两课”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德育课(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3:54]。

创新系统的人文教育方法许多人以为人文学科及其教育主要是告诉学生一些人文知识,并让他们“记住”而已。人文教育方法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堂灌输、课后复习、考试检查。其实,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须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惟一真正要做到的是给出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以使被教育者生成意境,进入思想的状态。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的方法必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学、课堂辅导、计算机分析与仿真/实验研究、论文/设计或实验、 社会实践 等方式。这样,学习过程就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这种能力,而不只是告诉人文知识,更不在于背诵人文教条。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

3护理学不再远离人文

目前,我国护理学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举步维艰。人文精神危机的加剧,使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使命更加沉重。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构建护理教育过程中,已经突出考虑价值取向的人文因素,例如: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充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整体性,采取科学的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有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其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采取的护理手段是应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依据人的基本需要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等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应用于临床,护理哲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所有这一切表明,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人文工程已经启动。

(一)科研类1、《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独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2、《瓶中审丑》(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3、《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4、《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独著),海南出版社1993.5、《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第二作者),巴蜀书社1995.6、《爱欲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7、《臣妾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8、《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合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9、《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独著),东方出版社1998.10、《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李建中自选集》(独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3、《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玄学与魏晋社会》(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5、《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200918、《阳阴之间:臣妾人格》(独著),东方出版社200919、《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0、《魏晋人:弄狂以流悲》(独著),东方出版社201121、《百年龙学的时序与通变》(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2、《龙学档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3、《批评文体论纲》(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4、《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二)教学类1、《卓有成效的课堂管理》(译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中国古代文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文心雕龙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湖畔之舞》(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1、《文学理论导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参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13、《文心雕龙学综览》(参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中国文化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科研论文1、《论灵感的静态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2、《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批评家》1987.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8.全文转载。3、《晚清小说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9.全文转载4、《论魏晋六朝作家“人心”与“文心”的分裂》,《文学评论》1989.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12.全文转载;《文史知识》1990.1.摘要5、《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89.9.6、《王充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2.7、《“才性”刍议》,《四川大学学报》1990.3.8、《〈金瓶梅〉性目的论初探》,《江淮论坛》199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2.全文转载。9、《古典文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古典文学知识》1990.6.10、《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学术月刊》199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7.全文转载。11、《论〈金瓶梅〉中的财与色》,《思想战线》1991.1.12、《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华中师大学报》1991.2.13、《从品评才性到精析文心》,《社会科学研究》1991.2.14、《〈金瓶梅〉“德色”论》,《中国文学研究》1992.1.15、《〈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文史知识》1992.1.16、《〈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文转载。17、《心论与文论》,《学术研究》1992.2.18、《“声无哀乐”新解——论嵇康音乐心理思想》,《思想战线》1992.3.《中国文学年鉴》1993年号摘要发表19、《老树如何放新花──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20、《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唐都学刊》1993.3.21、《学术研究的转型》,《读书》1993.4.22、《晚清小说研究的文化视角》,《第34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1993.9.23、《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24、《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观念的美学嬗变》,《华中师大学报》1994.4.25、《中国古代鉴赏心理学论纲》,《学术研究》1994.5.26、《新潮与传统——关于儒学文化的现代思考》,《南方文坛》1994.5.27、《中国文论的世纪性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28、《文学史方法的历史与新方法的诞生》,《河北师大学报》1995.3.29、《自卑与超越——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用》,《唐都学刊》1995.4.30、《文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学研究》1996.1.31、《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2.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2、《转型时期的才性理论──刘劭〈人物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33、《解剖自我》,《当代作家》1996.5.34、《建安七子论》,《中国文学》1997.3.35、《试论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3.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36、《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华南师大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5.全文转载。37、《文心“动静”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38、《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社会转型》,《第35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布达佩斯1997.8.39、《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社会科学战线》199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9.全文转载。40、《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湘潭师院学报》1998.4.41、《〈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华中师大学报》1998.5.42、《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2.全文转载。43、《断裂与重铸──汉魏之交的文学与人格》,《中国雅俗文学》第1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44、《玄学人格与玄言诗》,《江海学刊》1999.1.45、《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46、《臣妾人格与文学》,《东方》1999.2.47、《试论〈文心雕龙〉的思想史价值》,《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48、《本世纪魏晋思想研究的两次高潮》,《东方文化》2000.1.49、《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50、《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理论月刊》2000.1.51、《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华中师大学报》200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2000.10.全文转载。52、《现代化与都市人格》,《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53、《魏晋文学的人格承担》,《第36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蒙特利尔2000.8.54、《辨体明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现代思考》,《华中师大学报》2001.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收入《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55、《诗性传统的断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56、《魏晋玄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57、《神女与寡妇——关于魏晋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4.摘要58、《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论著精华”选登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9、《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1.60、《中国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中华读书报》、《摄影文学的文学性》,《中国艺术报》、《反(返)者道之动》,《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学科发展状况·文学”专栏收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著精华”选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3、《高天厚土水长流——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江苏大学学报》、《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华中师大学报》、《论〈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长江学术》(第5辑),、《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院学报》、《思之诗——汉语批评的隐喻性生成》,《文艺争鸣》、《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69、《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江汉论坛》、《一言以蔽之——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光明日报》、《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院学报》、《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74、《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长江学术》《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75、《二十四诗品: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78、《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三峡大学学报》、《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界域·声色·体势——刘勰“文”论的文章性生成》,《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借他人主脑走麦城——张艺谋大片批判》,《探索与争鸣》、《破体: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及演变规律》,《襄樊学院学报》、《两爻之间的诗性诉求——以周易、老庄、孔孟的诗性言说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中山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85、《现代批评文体:在“西就”与“东归”之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文艺争鸣》、《论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字之根》,《社会科学》、《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民间文学中的“误解”与“话语较量”》,《中州学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0、《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91、《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古代批评家的文体》,《光明日报》、《刘勰“体乎经”的批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汉语批评的文体自由》,《江汉论坛》《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95、《笔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主持人),《江汉论坛》、《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思想战线》《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97、《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文史哲》《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98、《“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娱思的文体:宇文所安批评文体的中国启示》,《中外文学与文论》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道可道,如何道——刘勰文学思想的本原之“道”与言说之“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102、《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江海学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03、《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批评文体的“第二形式”》,《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05、《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刘永济与珞珈龙学》,《中国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108、《龙学的困境——由“文心雕龙文体论”论争引发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研究》、《凡客的咆哮: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学术论坛》、《词以通道:轴心期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社会科学战线》、《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汉语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西学背景——基于文体与语言之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13、《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14、《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江海学刊》《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15、《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长江学术》《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116、《“观”之神秘性探源》,《社会科学》(二)教学论文1、《〈琴赋〉一曲尽雅声》,《名作欣赏》1990.6.2、《枣肉与橄榄——〈金瓶梅〉鉴赏心理探幽》,《名作欣赏》1991.5.3、《魏晋人的哭》,《名作欣赏》1993.4.4、《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文艺报》2003.3.29.5、《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三峡大学学报》、《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中国大学教学》、《大学讲坛上的〈文心雕龙〉传播》,《中国大学教学》、《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中州学刊》、《新奇考卷:变“三写”为“三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长江学术》

一篇。龙药龙血汤始载于《唐,新修本草》为中医常用的活血散瘀和止血定痛药。实际应用的血竭按来源不同分为进口血竭和国产血竭两类。截止2022年8月6日,有关于龙血龙血汤论文共有一篇,发表于2017年。

生殖医学杂志李红真

1.陈新娜,陈贵安,刘平等。改良GnRHa长方案在控制性促排卵中的应用。中国妇产科临床2002,3(2),75-77。2.王玉真,陈新娜,李美芝。卵巢早衰的诊治策略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2),734-736。3.范燕宏,陈新娜,陈贵安等。93例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临床病例分析。生殖医学杂志2003,12(5),270-274。4.陈新娜,陈贵安,张丽珠等。赠卵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在卵巢早衰和非卵巢早衰受者中的应用。生殖医学杂志2004,13(2),71-745.陈新娜,乔杰,何方方等。高纯度尿促性素和普通尿促性素促排卵效果。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6(4),205-208。6.陈新娜,陈贵安,李美芝。抑制素a基因与卵巢早衰的相关性研究。生殖医学杂志,2006,15(5),289-292。7.陈新娜,卢光琇,严敬明等。重组FSH-β注射液在辅助生殖中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5),287-289。8.陈新娜,陈贵安,李美芝。卵巢早衰患者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检测。(第一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博士论文)2006,41(5),315-318。9.陈新娜,陈贵安,李美芝。卵巢早衰98例临床特征分析。(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47-4910.陈新娜,乔杰,李红真,王颖,李蓉,王丽娜。19例下丘脑性闭经的诊断及助孕治疗分析。(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生殖与避孕2009,29(6),695-69811.陈新娜。DHEA和卵巢功能低下1例及文献复习。(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9),715,71712.杨硕,陈新娜*,乔杰,刘平,李蓉,陈贵安,马彩虹。GnRH拮抗剂固定方案和GnRH激动剂长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初次IVF-ET中的疗效比较。(通讯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4),245-249。13.李蓉,杨蕊,陈新娜*等。LiR,YangR,ChenX*,YangS,MaC,LiuP,.(通讯作者)FetalDiagnTher2013:34(1);.李蓉,陈新娜*,杨硕等。LiR,ChenX*,YangS,YangR,MaC,LiuP,.(通讯作者)EuropeanJournalofObstetrics&GynecologyandReproductiveBiology167(2013)146–.杨硕,陈新娜*,李蓉,王海燕,王颖,李红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GnRH拮抗剂促排卵方案的选择:用或不用口服避孕药预治疗?[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0):1825-1829.全文链接:全文PDF下载:

  • 索引序列
  • 李红昕医学论文2022
  • 李红医学论文
  • 李大红医学论文
  • 李建中医学论文2022年
  • 生殖医学杂志李红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