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期刊俱乐部排名

医学期刊俱乐部排名

发布时间:

医学期刊俱乐部排名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其医学学术文章享誉全球。 扩展资料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55873.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2、柳叶刀( Lancet)。《柳叶刀》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硏究文章、也有其它-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45217。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JAMA比较注重其教育职能,利用该杂志的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栏目向临床医师提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服务。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35289。4、英国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全英文为“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16378分。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

有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根据2018年4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华医学杂志》载文量为18099,被引量为137385,下载量为1326756。2015年期刊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434名,在医药卫生总论(122种)中排名第11名;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为。

合作交流

针对国内外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细菌耐药,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00和2002年分别组织召开了“细菌耐药与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报道了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中城市细菌耐药的发展态势严峻。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医学期刊俱乐部

现代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是希腊极受推崇的医生和老师,后世尊为「现代医学之父」。现在的医生在就业之前都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纪念这位希腊医圣。历史学家对希波克拉底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在西元四世纪时生於希腊的科斯岛,大概在西元377年左右去世。当时的人都相信疾病是恶魔邪灵作祟的结果,但是希波克拉底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疾病是由於体内四种体液失去平衡而造成的,这四种体液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希波克拉底相信,饮食不当是引起健康失调的元凶,由於饮食不当会导致体液滞留,所以他致力提倡以适当饮食和草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因为一句话由衷地佩服一个人,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我经常有这种时候,可惜很少当即记录下来,因为以前不写,没有日更,没有字字落于纸上的习惯。 感谢,从今天以后,我要打破恶习,把每次遇到的触动心弦、震撼心灵,滋养精神的话语在此处一一记下,和大家分享,来铭记这些伟大们的闪光智慧。 昨天我看到了这句简单的英文:Live neither in the past nor in the future, but let each day's work absorb your entire energies, and satisfy your widest ambition.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而要让每天的工作占据你全部的精力,满足你最大的抱负。 句尾的署名是:威廉·奥斯勒爵士致其学生语。我庆幸自己是个有心人,因为好奇,当即去查了度娘。 然后,在网上看到了下面这句让我肃然起敬的话,在这里请大家和我共飨。 仅仅从这段文字,就能看出这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医务工作者。果然,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他开创了现代医学的新观念与新里程,是 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 比如,他首创“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再如,他的演讲集《生活之道》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的必读之书。本书超越了医学范畴,是寰宇间的普世价值,是每一位想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境界的人必读之书,也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以下是网络对威廉·奥斯勒爵士的详细介绍,与大家分享。威廉·奥斯勒爵士 (William Osler,1849~1919)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1 成长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与爱心,言传身教,慢慢感化着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在威廉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他精神上的健康成长,人文思想最初的萌芽,就是从母亲宽厚温柔的教育中获得的。2 点亮内心的一句话1868年,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转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并且在1869年2月,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圣诞节与显微镜》。从此,他步入了医学的神圣殿堂,终其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1870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转入麦吉尔大学医学院。乍一接触陌生的环境,奥斯勒无法适应。他对未来和前程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繁重的学业让他不停地怀疑自己——自己能否通过期末考试?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会身处何方?能否创立自己的基业?明天到底该怎样生活?迷惘与困惑中,他随手翻阅了老师推荐的哲学家汤玛士·卡莱里 (Thomas Carlyle,1795-1881)的一本启蒙读物,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有一句话成为了点亮他内心黯淡世界的火焰,更成为了让他日后出类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务,不是着眼于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奥斯勒突然意识到,人不应当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需要担忧明天可能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奥斯勒一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于1872年顺利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前往欧洲游学,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研究所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学皮肤学及大内科,但他在John Burdon-Sanderson (1828-1906)的病理学实验室最久,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在医学生教育中强调“基于实验的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地位。这在奥斯勒后来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始终鼓励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确诊疾病。3 担任讲师1874年,威廉返回加拿大,在麦吉尔医学院研究生院任讲师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医学院教授,主要教授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当时的威廉有一个绰号,叫做“娃娃教授(baby professor)”。因为他比大部分的学生都要年轻,可是,他却拥有丰富的学习经历与专业知识。在麦吉尔医学院就职期间,10年间他进行了超过1000具的尸体解剖,还常常为了一些特别的案子独自跑到外地进行尸检,这种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激情令人赞叹。此外,他还首次创办Journal Club的学习形式,第一个正式的期刊俱乐部,宗旨是“购买与传布医学期刊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早年的基础医学的从教经历,让威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并初步建立起他对于医学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在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这促使他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医学教学体系,这也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巨大的贡献。他强调教师应当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他体现出的巨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教学才华,毫无疑问都是拜青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所赐。4 从事临床医学教育1879年,是威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蒙特娄总医院),他开始从事临床医学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大胆先进,首创“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他曾说“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病人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却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是不适合医学这门学科的。他的出色表现与当时北美的教学体系大相径庭,这引起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注意。1884 年,重游欧洲时,他接受了宾州大学医学院的聘任成为临床医学系的主任,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一年的美国生活。在费城,他的天空更加广阔,他大力推广“病床边”教学,并且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检测病人的痰液、体液、排泄物,从病理学上诊断病人的疾病,这是他的同时代人闻所未闻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热心的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和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鼻祖。他从不因循守旧,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在宾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为了传播自己的医学教学理念,为了建立有着欧洲传统的新式医学教育体系——完美的实验室和组织良好的医学团队,他淡泊面对地位和权力,毅然离开宾州大学前往巴尔的摩。离开宾州大学时,他发表了演说Aequanimitas(《宁静》)。在演讲中,他不谈科学亦不谈研究,而是以丰富的典故和优美的词藻论述了一个主题:“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对我们的这些同胞(病者),一定要待之以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久的悲心”。那时的奥斯勒在美国享有盛誉,但他不以为傲,谆谆教诲学生对病人要怀有大慈悲心,正是将古罗马人睿智的格言——“宁静”——演绎到了极致。他拥有名望和金钱,但他心中洋溢着的却是医学教育的大版图。他身上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5 一名理想主义者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威廉·奥斯勒毫无争议的获聘为附属医院主任和医学院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其实,奥斯勒应该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行走于尘世间却一尘不染;他超负荷的工作,热情却不被每天的劳尘所闷熄;他名噪一时,却仍恬淡自适、沉稳宁静。每天的工作过后,无论几点,他都要坚持读至少15分钟的书,他一生读了1900多本书,藏书8000余册。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6 《医学原则与实务》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勤恳恳,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伤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7 《生活之道》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生活之道》是其二十篇演讲的汇集。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养带入医学领域,触角遍及医疗伦理、医疗与人道关怀以及医病关系,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生活之道》更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的必读之书。本书超越了医学范畴,是寰宇间的普世价值。作者在这里对医者所期勉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生命智慧,书中所阐述的生活的本质也是人世永恒不变的价值。这是每一位想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境界的人必读之书,也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8 为拯救生命而来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只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应当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非赚钱、出名等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高尚为邻,与纯真为友。应当以希波克拉底的标准,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充实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出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人都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使命以及我们的同业。回顾奥斯勒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等身的著作和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他最持久和最铭刻人心的成就来源于他辅助医学的论著。他在这些演说和文章中表达的对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倡和支持,对现在的医务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和过去一样深远。在现在这个“后奥斯勒时代”,及时的检视并遵从奥斯勒的学问和智慧显得那么的重要。我们是为生命而来,是为了付出和温暖而来。如果尘世中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么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选择高尚。

Sir 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1849年7月12日,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出生于加拿大Ontario(安大略省)Bond Head(邦德海德镇)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这个有着9个孩子的家中最小的儿子。在那里长大直至1857年。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士。威廉的成绩和体育都非常出众,但15岁时,他由于辱骂老师、搞恶作剧等原因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无奈,其时又正逢他所参加的星期日教会学校轮到他在仪式上念祷词。站在祭坛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教众,他大脑一片空白,将背好的台词全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威廉)显然是个不算优秀但也不太糟的男孩”。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爱心和言传身教慢慢感化了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在威廉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他精神上的健康成长,人文思想最初的萌芽,就是从母亲宽厚温柔的教育中获得的。被开除后,威廉转人三一学院中学就读,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古典文学的教育。威廉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校长暨创建人约翰生牧师与主教任命的内科主任詹姆斯·包维尔医师,他们对年轻的奥斯勒影响至深。威廉是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但他并不是个只会看书的学生。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同学打成一片。在这里威廉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867年,威廉听从父亲的旨意,进入Trinity College,Toronto(多伦多三一学院),主修神学。不久他觉得呆板严肃的神学并不适合自己。1868年,于是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转入Toronto Medical School(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并且在1869年的2月,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圣诞节与显微镜》。从此,他步入了医学的神圣殿堂,并且终其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1870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转入McGill University,Montreal,Quebec(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来到新鲜的环境,奥斯勒却无法适应。他对未来和前程产生了怀疑。繁重的学业让他怀疑自己无法通过期末考试;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会在什么地方,能否创立自己的基业,更不知道明天该怎么生活。迷惘之中,他随手翻阅了老师推荐的哲学家Thomas Carlyle(汤玛士·卡莱里)的一本启蒙读物,在漫不经心的阅读中,有一句话点亮了他内心的火焰,成为了他后来出类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务,不是着眼于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奥斯勒突然意识到,人不应当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需要担忧明天可能带来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奥斯勒一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于1872年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前往欧洲游学,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的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研究所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学皮肤学及大内科,但他在John Burdon-Sanderson (1828-1906)的病理学实验室呆了最久,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在医学生教育中强调“基于实验的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地位。这在奥斯勒后来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也鼓励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确诊疾病。1874年,威廉返回加拿大,在麦吉尔医学院研究生院任讲师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医学院教授,主要教授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当时的威廉有一个绰号,叫做“娃娃教授(baby professor)”。因为即使拥有这么丰富的学习经历并且专业知识如此丰富,他的年龄还是比大部分的学生要轻。在麦吉尔医学院就职期间他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激情令人赞叹。10年间他进行了超过1000具尸体解剖,还常常为了一些特别的案子独自跑到外地进行尸检。此外,他还首次创办Journal Club的学习形式,第一个正式的期刊俱乐部,宗旨是“购买与传布医学期刊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早年的基础医学的从教经历,让威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并初步建立了他对医学教育的观点。他感受到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所存在的一条鸿沟,并且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医学教学体系,而这正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巨大的贡献。检视奥斯勒成长的过程,父母的耐心教育功不可没。奥斯勒家的9个兄弟姐妹各个都成就斐然,验证了家教的巨大成功。在奥斯勒日后的医学教育工作中,他强调教师应当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他体现出的巨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教学才华,毋庸置疑是拜青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所赐。1879年,是威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蒙特娄总医院),他开始从事临床医学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一向大胆先进,他首创了“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他曾说“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是不适合医学这门学科的。他的出色表现与当时北美的教学体系迥异,从而引起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注意。1884 年当故地重游欧洲时,他接受了该校的聘任成为临床医学系的主任(作为极少数的非“宾州大学体系”的教授),从此展开了他为期二十一年的美国生活。在费城,他的天空更加广阔,他大力推广“病床边”教学,并且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检测病人的痰液、体液、排泄物,从病理学上诊断病人的疾病,这是他的同时代人闻所未闻的教育方法。他同时还热心的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和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鼻祖。他在宾大的短暂经历充分反映了他和一般医生或者一般的教授不同之处。他从不因循守旧,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在宾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为了传播自己的医学教学理念,为了建立有着欧洲传统的新式医学教育体系——完美的实验室和组织良好的医学团队,他淡泊以对低位和权力,毅然离开宾州大学前往巴尔的摩。奥斯勒对学生的教育决不仅限于医学本身,从他离开宾州大学所发表的演说Aequanimitas(《宁静》)就可看出。离别时的演讲,他不谈科学不谈研究,整篇演讲以丰富的典故和优美的词藻论述了一个主题:“培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对我们的这些同胞(病者),一定要待之以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久的悲心”。那时候的奥斯勒在美国享有盛誉,他却不以之为傲,谆谆教诲学生对病人要怀有大慈悲心,正是将古罗马人睿智的格言——“宁静”——演绎到了极致。他拥有名望和金钱,但他心中洋溢着的却是医学教育的大版图。他身上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医师队伍中的许多人面对前辈都应当感到汗颜。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威廉奥斯勒毫无争议的获聘为附属医院主任和医学院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其实,奥斯勒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行走在尘世间却一尘不染;他超负荷的工作,热情却不被每天的劳尘所闷熄;他名噪一时,却仍恬淡自适、沉稳宁静。每天的工作过后,无论几点,他都要坚持读至少15分钟的书,一生读了1900多本书,藏书8000余册。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想到去年上海市出台了医学毕业生3年轮转制度引起的轩然大波,先辈们心无旁骛一心治学,充满了对病人的责任感和爱,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思索一番。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恳的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奥斯勒始料未及的美好故事。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始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1925年由Harvey Cushing撰写的第一本William Osler传记出版。1994年进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堂。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都是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很多引用,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知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 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应当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非赚钱、出名等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高尚为邻,与纯真为友。应当以希波克拉底的标准,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充实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出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人都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使命以及我们的同业。审视奥斯勒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等身的著作和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我认为他最持久和最铭刻人心的成就来源于他辅助医学的论著。他在这些演说和文章中表达的对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倡和支持对现在的医务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和过去一样深远。在现在这个“后奥斯勒时代”,及时的检视并遵从奥斯勒的学问和智慧显得那么的重要。医生的工作很枯燥,很贫穷,与国外同行一对比,更显得我们相形见绌。然而我们是为生命而来,是为了付出和温暖而来。如果尘世中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么我会义无反顾的选择高尚。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是广为流行的教育和学习形式。为了更好的发挥JC的作用,需要理解当前JC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JC的设立有以下宗旨。 首先,JC是为了跟上当前文献的发展而建立的。虽然随着期刊的爆炸式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是,对于特定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的阅读,仍然可以有助于锁定学科进展,保持团队认知的先进性。 第二,JC是为了传播临床知识。对于青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这个目标的作用更不可或缺。循证医学(EBM)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中公认的教育范式。EBM依靠认真、明确和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个别患者的护理。特别是对肿瘤学科,EMB在有些国家已经立法,在我国也成为高级别医院的推荐诊疗模式。 第三,JC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相理解,是课堂教育,临床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当中也被广泛的采纳。 如何做好JC,而避免流于形势?在JC举行之前必须确定目标受众,包括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这些目标的重要性相应的选择的JC的论文和组织形式。成功的JC需要指定参与人数适当的规模,并根据受众的成长阶段进行主动的调整和引领。

欧美医学期刊俱乐部

柳叶刀、JAMA、BM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双月刊1001柳叶刀,这是英国权威的医学杂志,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的高影响力期刊,柳叶刀杂志上面也有大量OA文章,可供小伙伴们免费下载。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该杂志也是国际著名的医学期刊,在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可以下载部分免费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试一试。BMJ,英国医学期刊。同样是著名的国际医学期刊,BMJ官方网站上的很多文章都可以免费下载查看的。BMJ还有一个专门的student-bmj板块,是一份针对医学生和初级医生的月度国际医学期刊,有兴趣有条件的小伙伴倒是可以尝试投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杂志上面有大量高质量可免费下载和查阅。双月刊1001,英文版属,自然,审核录用简单,Am,中国知网,我想知道下面向我们国内医学界,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

BMJ目前的编辑为芬娜·戈里,在前任编辑李查·史密斯(Richard Smith)于2004年7月退休后她接着继任。芬娜·戈里于2005年2月被任命,而在过渡间期的代理编辑为肯伦·阿贝西(Kamran Abbasi)。BMJ有四种的文章编辑组织(内容相同不过广告不同):一般实习 针对一般实习来编辑。临床研究 针对医院医师。国际编辑 针对外国订户。冲击编辑 针对BMJ的退休人员。有一些国际编辑也是地区语言版的编辑。

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是广为流行的教育和学习形式。为了更好的发挥JC的作用,需要理解当前JC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JC的设立有以下宗旨。 首先,JC是为了跟上当前文献的发展而建立的。虽然随着期刊的爆炸式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是,对于特定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的阅读,仍然可以有助于锁定学科进展,保持团队认知的先进性。 第二,JC是为了传播临床知识。对于青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这个目标的作用更不可或缺。循证医学(EBM)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中公认的教育范式。EBM依靠认真、明确和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个别患者的护理。特别是对肿瘤学科,EMB在有些国家已经立法,在我国也成为高级别医院的推荐诊疗模式。 第三,JC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相理解,是课堂教育,临床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当中也被广泛的采纳。 如何做好JC,而避免流于形势?在JC举行之前必须确定目标受众,包括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这些目标的重要性相应的选择的JC的论文和组织形式。成功的JC需要指定参与人数适当的规模,并根据受众的成长阶段进行主动的调整和引领。

欧洲医学期刊俱乐部

现代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是希腊极受推崇的医生和老师,后世尊为「现代医学之父」。现在的医生在就业之前都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纪念这位希腊医圣。历史学家对希波克拉底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在西元四世纪时生於希腊的科斯岛,大概在西元377年左右去世。当时的人都相信疾病是恶魔邪灵作祟的结果,但是希波克拉底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疾病是由於体内四种体液失去平衡而造成的,这四种体液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希波克拉底相信,饮食不当是引起健康失调的元凶,由於饮食不当会导致体液滞留,所以他致力提倡以适当饮食和草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因为一句话由衷地佩服一个人,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我经常有这种时候,可惜很少当即记录下来,因为以前不写,没有日更,没有字字落于纸上的习惯。 感谢,从今天以后,我要打破恶习,把每次遇到的触动心弦、震撼心灵,滋养精神的话语在此处一一记下,和大家分享,来铭记这些伟大们的闪光智慧。 昨天我看到了这句简单的英文:Live neither in the past nor in the future, but let each day's work absorb your entire energies, and satisfy your widest ambition.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而要让每天的工作占据你全部的精力,满足你最大的抱负。 句尾的署名是:威廉·奥斯勒爵士致其学生语。我庆幸自己是个有心人,因为好奇,当即去查了度娘。 然后,在网上看到了下面这句让我肃然起敬的话,在这里请大家和我共飨。 仅仅从这段文字,就能看出这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医务工作者。果然,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他开创了现代医学的新观念与新里程,是 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 比如,他首创“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再如,他的演讲集《生活之道》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的必读之书。本书超越了医学范畴,是寰宇间的普世价值,是每一位想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境界的人必读之书,也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以下是网络对威廉·奥斯勒爵士的详细介绍,与大家分享。威廉·奥斯勒爵士 (William Osler,1849~1919)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1 成长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与爱心,言传身教,慢慢感化着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在威廉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他精神上的健康成长,人文思想最初的萌芽,就是从母亲宽厚温柔的教育中获得的。2 点亮内心的一句话1868年,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转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并且在1869年2月,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圣诞节与显微镜》。从此,他步入了医学的神圣殿堂,终其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1870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转入麦吉尔大学医学院。乍一接触陌生的环境,奥斯勒无法适应。他对未来和前程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繁重的学业让他不停地怀疑自己——自己能否通过期末考试?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会身处何方?能否创立自己的基业?明天到底该怎样生活?迷惘与困惑中,他随手翻阅了老师推荐的哲学家汤玛士·卡莱里 (Thomas Carlyle,1795-1881)的一本启蒙读物,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有一句话成为了点亮他内心黯淡世界的火焰,更成为了让他日后出类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务,不是着眼于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奥斯勒突然意识到,人不应当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需要担忧明天可能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奥斯勒一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于1872年顺利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前往欧洲游学,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研究所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学皮肤学及大内科,但他在John Burdon-Sanderson (1828-1906)的病理学实验室最久,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在医学生教育中强调“基于实验的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地位。这在奥斯勒后来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始终鼓励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确诊疾病。3 担任讲师1874年,威廉返回加拿大,在麦吉尔医学院研究生院任讲师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医学院教授,主要教授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当时的威廉有一个绰号,叫做“娃娃教授(baby professor)”。因为他比大部分的学生都要年轻,可是,他却拥有丰富的学习经历与专业知识。在麦吉尔医学院就职期间,10年间他进行了超过1000具的尸体解剖,还常常为了一些特别的案子独自跑到外地进行尸检,这种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激情令人赞叹。此外,他还首次创办Journal Club的学习形式,第一个正式的期刊俱乐部,宗旨是“购买与传布医学期刊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早年的基础医学的从教经历,让威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并初步建立起他对于医学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在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这促使他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医学教学体系,这也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巨大的贡献。他强调教师应当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他体现出的巨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教学才华,毫无疑问都是拜青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所赐。4 从事临床医学教育1879年,是威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蒙特娄总医院),他开始从事临床医学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大胆先进,首创“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他曾说“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病人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却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是不适合医学这门学科的。他的出色表现与当时北美的教学体系大相径庭,这引起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注意。1884 年,重游欧洲时,他接受了宾州大学医学院的聘任成为临床医学系的主任,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一年的美国生活。在费城,他的天空更加广阔,他大力推广“病床边”教学,并且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检测病人的痰液、体液、排泄物,从病理学上诊断病人的疾病,这是他的同时代人闻所未闻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热心的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和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鼻祖。他从不因循守旧,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在宾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为了传播自己的医学教学理念,为了建立有着欧洲传统的新式医学教育体系——完美的实验室和组织良好的医学团队,他淡泊面对地位和权力,毅然离开宾州大学前往巴尔的摩。离开宾州大学时,他发表了演说Aequanimitas(《宁静》)。在演讲中,他不谈科学亦不谈研究,而是以丰富的典故和优美的词藻论述了一个主题:“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对我们的这些同胞(病者),一定要待之以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久的悲心”。那时的奥斯勒在美国享有盛誉,但他不以为傲,谆谆教诲学生对病人要怀有大慈悲心,正是将古罗马人睿智的格言——“宁静”——演绎到了极致。他拥有名望和金钱,但他心中洋溢着的却是医学教育的大版图。他身上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5 一名理想主义者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威廉·奥斯勒毫无争议的获聘为附属医院主任和医学院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其实,奥斯勒应该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行走于尘世间却一尘不染;他超负荷的工作,热情却不被每天的劳尘所闷熄;他名噪一时,却仍恬淡自适、沉稳宁静。每天的工作过后,无论几点,他都要坚持读至少15分钟的书,他一生读了1900多本书,藏书8000余册。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6 《医学原则与实务》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勤恳恳,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伤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7 《生活之道》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生活之道》是其二十篇演讲的汇集。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养带入医学领域,触角遍及医疗伦理、医疗与人道关怀以及医病关系,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生活之道》更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的必读之书。本书超越了医学范畴,是寰宇间的普世价值。作者在这里对医者所期勉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生命智慧,书中所阐述的生活的本质也是人世永恒不变的价值。这是每一位想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境界的人必读之书,也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8 为拯救生命而来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只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应当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非赚钱、出名等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高尚为邻,与纯真为友。应当以希波克拉底的标准,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充实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出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人都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使命以及我们的同业。回顾奥斯勒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等身的著作和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他最持久和最铭刻人心的成就来源于他辅助医学的论著。他在这些演说和文章中表达的对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倡和支持,对现在的医务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和过去一样深远。在现在这个“后奥斯勒时代”,及时的检视并遵从奥斯勒的学问和智慧显得那么的重要。我们是为生命而来,是为了付出和温暖而来。如果尘世中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么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选择高尚。

Sir 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1849年7月12日,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出生于加拿大Ontario(安大略省)Bond Head(邦德海德镇)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这个有着9个孩子的家中最小的儿子。在那里长大直至1857年。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士。威廉的成绩和体育都非常出众,但15岁时,他由于辱骂老师、搞恶作剧等原因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无奈,其时又正逢他所参加的星期日教会学校轮到他在仪式上念祷词。站在祭坛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教众,他大脑一片空白,将背好的台词全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威廉)显然是个不算优秀但也不太糟的男孩”。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爱心和言传身教慢慢感化了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在威廉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他精神上的健康成长,人文思想最初的萌芽,就是从母亲宽厚温柔的教育中获得的。被开除后,威廉转人三一学院中学就读,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古典文学的教育。威廉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校长暨创建人约翰生牧师与主教任命的内科主任詹姆斯·包维尔医师,他们对年轻的奥斯勒影响至深。威廉是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但他并不是个只会看书的学生。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同学打成一片。在这里威廉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867年,威廉听从父亲的旨意,进入Trinity College,Toronto(多伦多三一学院),主修神学。不久他觉得呆板严肃的神学并不适合自己。1868年,于是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转入Toronto Medical School(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并且在1869年的2月,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圣诞节与显微镜》。从此,他步入了医学的神圣殿堂,并且终其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1870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转入McGill University,Montreal,Quebec(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来到新鲜的环境,奥斯勒却无法适应。他对未来和前程产生了怀疑。繁重的学业让他怀疑自己无法通过期末考试;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会在什么地方,能否创立自己的基业,更不知道明天该怎么生活。迷惘之中,他随手翻阅了老师推荐的哲学家Thomas Carlyle(汤玛士·卡莱里)的一本启蒙读物,在漫不经心的阅读中,有一句话点亮了他内心的火焰,成为了他后来出类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务,不是着眼于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奥斯勒突然意识到,人不应当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需要担忧明天可能带来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奥斯勒一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于1872年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前往欧洲游学,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的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研究所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学皮肤学及大内科,但他在John Burdon-Sanderson (1828-1906)的病理学实验室呆了最久,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在医学生教育中强调“基于实验的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地位。这在奥斯勒后来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也鼓励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确诊疾病。1874年,威廉返回加拿大,在麦吉尔医学院研究生院任讲师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医学院教授,主要教授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当时的威廉有一个绰号,叫做“娃娃教授(baby professor)”。因为即使拥有这么丰富的学习经历并且专业知识如此丰富,他的年龄还是比大部分的学生要轻。在麦吉尔医学院就职期间他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激情令人赞叹。10年间他进行了超过1000具尸体解剖,还常常为了一些特别的案子独自跑到外地进行尸检。此外,他还首次创办Journal Club的学习形式,第一个正式的期刊俱乐部,宗旨是“购买与传布医学期刊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早年的基础医学的从教经历,让威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并初步建立了他对医学教育的观点。他感受到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所存在的一条鸿沟,并且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医学教学体系,而这正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巨大的贡献。检视奥斯勒成长的过程,父母的耐心教育功不可没。奥斯勒家的9个兄弟姐妹各个都成就斐然,验证了家教的巨大成功。在奥斯勒日后的医学教育工作中,他强调教师应当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他体现出的巨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教学才华,毋庸置疑是拜青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所赐。1879年,是威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蒙特娄总医院),他开始从事临床医学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一向大胆先进,他首创了“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他曾说“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是不适合医学这门学科的。他的出色表现与当时北美的教学体系迥异,从而引起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注意。1884 年当故地重游欧洲时,他接受了该校的聘任成为临床医学系的主任(作为极少数的非“宾州大学体系”的教授),从此展开了他为期二十一年的美国生活。在费城,他的天空更加广阔,他大力推广“病床边”教学,并且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检测病人的痰液、体液、排泄物,从病理学上诊断病人的疾病,这是他的同时代人闻所未闻的教育方法。他同时还热心的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和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鼻祖。他在宾大的短暂经历充分反映了他和一般医生或者一般的教授不同之处。他从不因循守旧,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在宾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为了传播自己的医学教学理念,为了建立有着欧洲传统的新式医学教育体系——完美的实验室和组织良好的医学团队,他淡泊以对低位和权力,毅然离开宾州大学前往巴尔的摩。奥斯勒对学生的教育决不仅限于医学本身,从他离开宾州大学所发表的演说Aequanimitas(《宁静》)就可看出。离别时的演讲,他不谈科学不谈研究,整篇演讲以丰富的典故和优美的词藻论述了一个主题:“培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对我们的这些同胞(病者),一定要待之以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久的悲心”。那时候的奥斯勒在美国享有盛誉,他却不以之为傲,谆谆教诲学生对病人要怀有大慈悲心,正是将古罗马人睿智的格言——“宁静”——演绎到了极致。他拥有名望和金钱,但他心中洋溢着的却是医学教育的大版图。他身上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医师队伍中的许多人面对前辈都应当感到汗颜。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威廉奥斯勒毫无争议的获聘为附属医院主任和医学院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其实,奥斯勒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行走在尘世间却一尘不染;他超负荷的工作,热情却不被每天的劳尘所闷熄;他名噪一时,却仍恬淡自适、沉稳宁静。每天的工作过后,无论几点,他都要坚持读至少15分钟的书,一生读了1900多本书,藏书8000余册。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想到去年上海市出台了医学毕业生3年轮转制度引起的轩然大波,先辈们心无旁骛一心治学,充满了对病人的责任感和爱,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思索一番。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恳的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奥斯勒始料未及的美好故事。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始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1925年由Harvey Cushing撰写的第一本William Osler传记出版。1994年进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堂。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都是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很多引用,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知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 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应当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非赚钱、出名等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高尚为邻,与纯真为友。应当以希波克拉底的标准,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充实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出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人都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使命以及我们的同业。审视奥斯勒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等身的著作和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我认为他最持久和最铭刻人心的成就来源于他辅助医学的论著。他在这些演说和文章中表达的对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倡和支持对现在的医务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和过去一样深远。在现在这个“后奥斯勒时代”,及时的检视并遵从奥斯勒的学问和智慧显得那么的重要。医生的工作很枯燥,很贫穷,与国外同行一对比,更显得我们相形见绌。然而我们是为生命而来,是为了付出和温暖而来。如果尘世中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么我会义无反顾的选择高尚。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是广为流行的教育和学习形式。为了更好的发挥JC的作用,需要理解当前JC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JC的设立有以下宗旨。 首先,JC是为了跟上当前文献的发展而建立的。虽然随着期刊的爆炸式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是,对于特定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的阅读,仍然可以有助于锁定学科进展,保持团队认知的先进性。 第二,JC是为了传播临床知识。对于青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这个目标的作用更不可或缺。循证医学(EBM)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中公认的教育范式。EBM依靠认真、明确和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个别患者的护理。特别是对肿瘤学科,EMB在有些国家已经立法,在我国也成为高级别医院的推荐诊疗模式。 第三,JC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相理解,是课堂教育,临床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当中也被广泛的采纳。 如何做好JC,而避免流于形势?在JC举行之前必须确定目标受众,包括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这些目标的重要性相应的选择的JC的论文和组织形式。成功的JC需要指定参与人数适当的规模,并根据受众的成长阶段进行主动的调整和引领。

医学期刊俱乐部活动

现代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是希腊极受推崇的医生和老师,后世尊为「现代医学之父」。现在的医生在就业之前都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纪念这位希腊医圣。历史学家对希波克拉底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在西元四世纪时生於希腊的科斯岛,大概在西元377年左右去世。当时的人都相信疾病是恶魔邪灵作祟的结果,但是希波克拉底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疾病是由於体内四种体液失去平衡而造成的,这四种体液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希波克拉底相信,饮食不当是引起健康失调的元凶,由於饮食不当会导致体液滞留,所以他致力提倡以适当饮食和草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古希腊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为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西方医学奠基人。

提出“体液学说”,他的医学观点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诫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他向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议书,是从医人员入学第一课要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

扩展资料:

希波克拉底出生于小亚细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父亲赫拉克莱提斯(Herakleides)是医神阿斯克雷庇亚斯(Aesclapius)的后代,母亲费娜雷蒂(Phainarete)是显贵家族的女儿。在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所以希波克拉底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

数年后,独立行医已不成问题,父亲治病的260多种药方,他已经能运用自如。父母去世后,他一面游历,一面行医,为了丰富医学知识,获取众家之长,希波克拉底拜请许多当地的名医为师,在接触的许多病人中,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独到见解对希波克拉底深有启发,为他提出四体液论提供哲学帮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希波克拉底

Sir 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1849年7月12日,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出生于加拿大Ontario(安大略省)Bond Head(邦德海德镇)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这个有着9个孩子的家中最小的儿子。在那里长大直至1857年。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士。威廉的成绩和体育都非常出众,但15岁时,他由于辱骂老师、搞恶作剧等原因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无奈,其时又正逢他所参加的星期日教会学校轮到他在仪式上念祷词。站在祭坛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教众,他大脑一片空白,将背好的台词全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威廉)显然是个不算优秀但也不太糟的男孩”。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爱心和言传身教慢慢感化了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在威廉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他精神上的健康成长,人文思想最初的萌芽,就是从母亲宽厚温柔的教育中获得的。被开除后,威廉转人三一学院中学就读,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古典文学的教育。威廉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校长暨创建人约翰生牧师与主教任命的内科主任詹姆斯·包维尔医师,他们对年轻的奥斯勒影响至深。威廉是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但他并不是个只会看书的学生。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同学打成一片。在这里威廉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867年,威廉听从父亲的旨意,进入Trinity College,Toronto(多伦多三一学院),主修神学。不久他觉得呆板严肃的神学并不适合自己。1868年,于是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转入Toronto Medical School(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并且在1869年的2月,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圣诞节与显微镜》。从此,他步入了医学的神圣殿堂,并且终其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1870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转入McGill University,Montreal,Quebec(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来到新鲜的环境,奥斯勒却无法适应。他对未来和前程产生了怀疑。繁重的学业让他怀疑自己无法通过期末考试;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会在什么地方,能否创立自己的基业,更不知道明天该怎么生活。迷惘之中,他随手翻阅了老师推荐的哲学家Thomas Carlyle(汤玛士·卡莱里)的一本启蒙读物,在漫不经心的阅读中,有一句话点亮了他内心的火焰,成为了他后来出类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务,不是着眼于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奥斯勒突然意识到,人不应当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需要担忧明天可能带来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奥斯勒一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于1872年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前往欧洲游学,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的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研究所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学皮肤学及大内科,但他在John Burdon-Sanderson (1828-1906)的病理学实验室呆了最久,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在医学生教育中强调“基于实验的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地位。这在奥斯勒后来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也鼓励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确诊疾病。1874年,威廉返回加拿大,在麦吉尔医学院研究生院任讲师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医学院教授,主要教授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当时的威廉有一个绰号,叫做“娃娃教授(baby professor)”。因为即使拥有这么丰富的学习经历并且专业知识如此丰富,他的年龄还是比大部分的学生要轻。在麦吉尔医学院就职期间他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激情令人赞叹。10年间他进行了超过1000具尸体解剖,还常常为了一些特别的案子独自跑到外地进行尸检。此外,他还首次创办Journal Club的学习形式,第一个正式的期刊俱乐部,宗旨是“购买与传布医学期刊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早年的基础医学的从教经历,让威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并初步建立了他对医学教育的观点。他感受到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所存在的一条鸿沟,并且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医学教学体系,而这正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巨大的贡献。检视奥斯勒成长的过程,父母的耐心教育功不可没。奥斯勒家的9个兄弟姐妹各个都成就斐然,验证了家教的巨大成功。在奥斯勒日后的医学教育工作中,他强调教师应当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他体现出的巨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教学才华,毋庸置疑是拜青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所赐。1879年,是威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蒙特娄总医院),他开始从事临床医学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一向大胆先进,他首创了“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他曾说“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是不适合医学这门学科的。他的出色表现与当时北美的教学体系迥异,从而引起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注意。1884 年当故地重游欧洲时,他接受了该校的聘任成为临床医学系的主任(作为极少数的非“宾州大学体系”的教授),从此展开了他为期二十一年的美国生活。在费城,他的天空更加广阔,他大力推广“病床边”教学,并且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检测病人的痰液、体液、排泄物,从病理学上诊断病人的疾病,这是他的同时代人闻所未闻的教育方法。他同时还热心的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和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鼻祖。他在宾大的短暂经历充分反映了他和一般医生或者一般的教授不同之处。他从不因循守旧,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在宾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为了传播自己的医学教学理念,为了建立有着欧洲传统的新式医学教育体系——完美的实验室和组织良好的医学团队,他淡泊以对低位和权力,毅然离开宾州大学前往巴尔的摩。奥斯勒对学生的教育决不仅限于医学本身,从他离开宾州大学所发表的演说Aequanimitas(《宁静》)就可看出。离别时的演讲,他不谈科学不谈研究,整篇演讲以丰富的典故和优美的词藻论述了一个主题:“培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对我们的这些同胞(病者),一定要待之以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久的悲心”。那时候的奥斯勒在美国享有盛誉,他却不以之为傲,谆谆教诲学生对病人要怀有大慈悲心,正是将古罗马人睿智的格言——“宁静”——演绎到了极致。他拥有名望和金钱,但他心中洋溢着的却是医学教育的大版图。他身上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医师队伍中的许多人面对前辈都应当感到汗颜。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威廉奥斯勒毫无争议的获聘为附属医院主任和医学院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其实,奥斯勒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行走在尘世间却一尘不染;他超负荷的工作,热情却不被每天的劳尘所闷熄;他名噪一时,却仍恬淡自适、沉稳宁静。每天的工作过后,无论几点,他都要坚持读至少15分钟的书,一生读了1900多本书,藏书8000余册。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想到去年上海市出台了医学毕业生3年轮转制度引起的轩然大波,先辈们心无旁骛一心治学,充满了对病人的责任感和爱,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思索一番。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恳的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奥斯勒始料未及的美好故事。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始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1925年由Harvey Cushing撰写的第一本William Osler传记出版。1994年进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堂。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都是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很多引用,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知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 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应当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非赚钱、出名等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高尚为邻,与纯真为友。应当以希波克拉底的标准,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充实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出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人都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使命以及我们的同业。审视奥斯勒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等身的著作和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我认为他最持久和最铭刻人心的成就来源于他辅助医学的论著。他在这些演说和文章中表达的对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倡和支持对现在的医务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和过去一样深远。在现在这个“后奥斯勒时代”,及时的检视并遵从奥斯勒的学问和智慧显得那么的重要。医生的工作很枯燥,很贫穷,与国外同行一对比,更显得我们相形见绌。然而我们是为生命而来,是为了付出和温暖而来。如果尘世中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么我会义无反顾的选择高尚。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没有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5178/R。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86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特色重要注意事项,请认真阅读一、题名应确切恰当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二、注明本文的重要题注、论文的性质(什么基金资助项目或哪级管理的科研项目、××学位论文、获××论文奖等)和作者简介。三、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性别、职称、职务、学位、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邮箱及论文属项目、资金来源(应注明项目的名称和项目编号)。四、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作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个月未收到录稿通知,可另行处理。五、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文献数论著不超过15篇,综述不超过30篇。尽量引用近2年登载论文作参考文献,内部资料和尚未发表者请勿列入。

  • 索引序列
  • 医学期刊俱乐部排名
  • 医学期刊俱乐部
  • 欧美医学期刊俱乐部
  • 欧洲医学期刊俱乐部
  • 医学期刊俱乐部活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