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俞文兰,孙道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及干预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0,30(6):200-217. [2] 程家国,谭晓东,张玲,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及隔离留观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20, 20(1):1–5. [3] 马楷轩,张燚德,侯田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 2020, 27(1):36–40. [4] 马良坤,段艳平,郑睿敏,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孕产妇心理调整专家建议[J].协和医学杂志, –. [5] 李少闻,王悦,杨媛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34(2):135-142 . [6] 董人齐,周霞,焦小楠,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康复学报, 2020, 30(1):1–4. [7] 徐东。复盘思考迎接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流启示[N/OL]. [2020-02-24]. [8] 董炜疆,宫惠琳,刘文彬,等。新冠疫情下留学生医学基础课网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25-128 [9] 吕海侠,王渊,张莉,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学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35-14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EB/OL].[2020-012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EB/OL].[2020-02-06].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四川省实施细则(第一版)[S].成都,2020. [14] 姚宏武,索继江,杜明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防控难点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6):200-21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EB/OL].[2012-08-01]. [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国卫办医函[2020]75号[EB/OL].[2020-01-26]. [17服装设计毕业论文 陈明壮,查静茹,鲁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实践[EB/OL].[2020-03-21]. [18] 孙晨,江亚南,赵继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21(3):47-52. [19] 徐燕,刘洪生,胡克,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肺癌患者临床管理[J].中国肺癌杂志,2020,23(3),136-141. [20] 杜娜雯,白日兰,崔久嵬。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策略[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26(4):454-462.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2020-01-23)[2020-03-1]. [22] 黄耿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实施普通外科手术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2):127-130.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EB/OL].(2020-03-07)[2020-03-09]. [24] 王玲玲,杨丽,王彩虹,等。“6S”融合目视化管理在援鄂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19)[2020-03-22]. [25] 李宝金,邬子林,胡波涌,等。疑似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手术管理指引[J].广东医学,2020,41(5):1-4.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EB/OL].(2020-01-27)[2020-03-06]. [27] 周志强,孙星星,李世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剖宫产术的麻醉管理[J/OL].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40.(2020-02-25)[2020-03-08]. [28] 李太生,曹炜,翁利,等。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J/OL].协和医学杂志,2020,11.(2020-01-30)[2020-03-03]. [29] 操静,温敏,石义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J/OL].护理学杂志,2020,35.(2020-03-20)[2020-03-22]. [30]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母胎医师专业委员会。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建议[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2):73-79.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32] 孟凡慧,范红艳,闻智。SARS疑似患者急诊手术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8):9-10.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EB/OL].(2020-01-20)[2020-02-26]. [34] 韩光,韩景田。方舱医院在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8):117-118.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2009. [37] 刘俊峰,翟晓辉,向准,等。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方舱医院建设管理探讨[J/OL].中国医院管理,2020,40.(2020-03-02)[2020-03-04]. [38] 左惠敏,王冬。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与转运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0,35(6):62-64.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S].2012.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EB/OL].(2020-02-04)[2020-03-01]. [41] 孙润康,张晓祥,徐进,等。基于5G技术的COVID-19方舱医院网络基础设施快速部署和应用探索[J/OL].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2020-03-19)[2020-03-22]. [42] 郑喜灿,王志敏,赵丽,等。高原环境下方舱医院护理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9):65-67. [43]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J].网信军民融合,2020(2):9-15. [44] 白莉,杨达伟,王洵,等。物联网辅助新冠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OL].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1):2-10+1[2020-04-09]. [45]王志心,刘治,刘兆军。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分析及预测[J/OL].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20(1):1-9[2020-02-21]. [4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47] 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S].(2020-1-26)[2020-1-27]. [48]韩博学,张睢扬,韩永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9):1129-1133. [49]李硕,尹红波,刘杰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诊疗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32(3):67-69. [50] 倪力强,陶宏武,杨小林,等。中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策略与分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8[2020-03-06].
新冠后遗症问题一直是压在民众心里的“大石头”。12月1日,此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针对后遗症问题,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团队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10月底,该院派出超270名队员整建制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管理床位1500张;同时,该院岭南医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为新冠定点医院。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在此前的11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向《南方都市报》表示,目前疫情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无症状感染没有后遗症。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现即将三年之际,从病毒本身到曾甚嚣尘上的所谓后遗症,都到了一个重新认知的时间点。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实上,后遗症(sequela)是一个专业的医学用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中对其定义为: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仅就此定义来看,若是自觉头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确有器官功能病变的,可能并不构成“后遗症”,而“后遗症”这个词本身也不应该被滥用。
民众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印象几乎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展相生相伴。当前,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
今年10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长新冠症状”相关研究,文章标题为《2020年和2021年内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项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一,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二,认知问题(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统问题(包括能走长路和爬楼梯,但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长新冠”概念也由此而来,
该研究结果显示,据来自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约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对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当下,国内与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变成奥密克戎系毒株。与此前的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关于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也有相关研究,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首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Long Covi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患长期新冠症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
该研究名为《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长期新冠症状风险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来自伦敦国王学院,是全球发表的首个同类别的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适用于接种了疫苗的人群,回顾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间首次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万名英国成年人奥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该研究同时包含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内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轻症奥密克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劳,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也就是,平均来说,在感染一周之后,轻症患者便不再有症状。
11月29日,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闻分享其患病经历时表示,其个人在检测阳性一周内出现过发热、咳嗽的症状,但随后身体也就恢复了;虽然他与身边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过烦恼和担忧,但感染结束后不觉得身体有不适症状,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舱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关于后遗症,其认为,“后遗症是来自周围的声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这背后,则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断减弱。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具体而言,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包括、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常昭瑞指出,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国内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国内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个体感觉还需客观的医学标准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与相关专家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进行表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依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困扰。尤其是一些身边人、或是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个体案例,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叶障目的效果。
而这也是所谓“新冠后遗症”问题会产生困扰民众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分析能力,往往习惯用个体案例代表整体;另一方面,所谓“新冠后遗症”本身严重偏向于样本对象的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与手段,且研究对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无法客观呈现症状的轻重。也就是,所谓“新冠后遗症”研究存在科学性问题。
病毒学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关“长新冠”的定义、成因及发生率,学界并无任何定论。目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测试方法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长新冠,完全凭患者自述症状。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上常见的“爬楼喘粗气”等往往被归类为新冠后遗症的呼吸问题,或是身体酸痛、情绪波动、容易疲劳、忘事这一类的症状,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类因疾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出现过,而绝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证实为确因新冠感染而引发。
如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间,早有专家提出需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长期的疫情状态会使得普通人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日上三杆尤在眠,这里是怎么睡都睡不够的深空小编。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针对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传出的令人振奋的临床试验结果的消息,吉利德作出回应。4月17日,吉利德科学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应称:“坊间的报告令人鼓舞,不过从统计学角度尚不足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地时间4月16日,医疗新闻网站STAT News报道,芝加哥大学第三期药物临床试验中,试用吉利德公司旗下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发烧和呼吸道症状迅速恢复”,不到一周即可出院。芝加哥大学传染病专家Kathleen Mullane在一段视频中向STAT News表示:“最好的消息是,我们大部分的病人都已经出院了,这很好。只有2名病人突然死亡。”据CNBC当天报道,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招募了125名新冠病毒携带者入组吉利德的两项晚期临床试验,其中113名患者病情严重,吉利德希望招募4000名病人参加试验。消息传出后,吉利德科学的股价盘后交易中大涨。在给予澎湃新闻的回应中,吉利德科学表示:“我们知道,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药物有迫切的需要,也因此会非常关注我们的在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数据。任何试验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对全部的数据进行分析。”吉利德科学还表示:“我们期待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获得多项研究的数据,以帮助确定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感谢参与研究的所有研究者和患者所付出的努力,并期待着分享完整数据的结果。”此前报道:瑞德西韦最新临床试验消息:大多数新冠患者不到一周即可出院澎湃新闻记者 承天蒙 综合报道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又有临床试验消息传出。当地时间4月16日,医疗新闻网站STAT News报道,芝加哥大学第三期药物临床试验中,试用吉利德公司旗下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发烧和呼吸道症状迅速恢复”,不到一周即可出院。消息传出后,吉利德科学的股价盘后交易中大涨。芝加哥大学传染病专家Kathleen Mullane在一段视频中向STAT News表示:“最好的消息是,我们大部分的病人都已经出院了,这很好。只有2名病人突然死亡。”据CNBC当天报道,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招募了125名新冠病毒携带者入组吉利德的两项晚期临床试验,其中113名患者病情严重,吉利德希望招募4000名病人参加试验。对此,吉利德科学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应称:“我们知道,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药物有迫切的需要,也因此会非常关注我们的在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数据。任何试验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对全部的数据进行分析。坊间的报告令人鼓舞,不过从统计学角度尚不足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期待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获得多项研究的数据,以帮助确定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新冠肺炎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特效药。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汇总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4月16日晚,全球已有超过210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至少142148人死亡。美国卫生官员表示,生产一种预防新冠肺炎的疫苗需要至少12-18个月的时间,找到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经宣传瑞德西韦和疟疾药物羟氯喹“非常令人兴奋”。现在,这两种药物都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检验其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但目前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尚未被证实。瑞德西韦已经在治疗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治疗上显示出了一些希望,这两种疾病都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目前,多国已经将瑞德西韦作为对抗埃博拉疫情的一种可能治疗方法进行测试,希望该药能够对新冠肺炎患者也有所疗效。吉利德在美国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临床试验预计将2020年4月内揭晓结果,对中度症状患者的测试数据预计将于5月公布。4月11日,吉利德在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了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首个临床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53名来自美国、欧洲、加拿大及日本的严重和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中,瑞德西韦给68%的患者带来临床改善。其中,57%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17例已拔管。共有47%的患者出院,13%患者死亡;在接受有创通气的患者中,死亡率为18%,而未接受有创通气的患者为5%。上述患者都是在同情用药情况下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在安全性方面,总计32名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肝脏酶指标升高、腹泻、皮疹、肾功能障碍和高血压。总计12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其中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性休克、急性肾脏损伤和高血压。另外,接受治疗的53名患者中有7名在完成瑞德西韦治疗后死亡,其中包括6名接受有创通气的患者和1名接受无创氧气支持的患者。瑞德西韦目前尚未在全球任何国家获得批准,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尚不明确。欲要知晓更多《大多新冠患者用瑞德西韦不到一周可出院?吉利德冷静回应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新型冠状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喉咙肿胀发烧四肢酸疼,可能味觉和嗅觉有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存在一些后遗症,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太一样,可以从知网里查询文献
专家提到:多次感染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群!
我到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有记录说, 不同于其他线性病毒,新冠病毒的RNA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可能导致病毒在重复感染时变得更加致命和迅速扩散,最后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因此多次感染不仅对人体自身危害很大,并提示,可能导致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影响,那如何避免反复感染呢,大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饮食营养均衡就能让身体的免疫力提升上去。要多摄入优质蛋白质,比如像,鱼、肉、蛋、奶类。每天也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更好的补充维生素。每周可以吃几次粗粮来增加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还有豆类和坚果类的食物。
睡眠是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大家尽量要早点睡觉。成年人每天要睡8个小时,小孩子每天最好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才能让身体细胞得到足够多的时间来修复。
养成戴口罩的习惯,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饭前便后要洗手,因为手上很容易沾染各种病菌,新冠病毒也可能通过手传播到我们的身体。如果洗手不方便,就常备消毒喷雾,随时喷喷。
家里要时常开窗通风换气,天气好的时候尽量开窗通风三个小时以上。被子要经常晒,如果没有时间晾晒,也可以常消毒。比如,紫外线消毒或者是酒精消毒,都可以。
除了需要做好以上防护工作,以下几类人群更要注意反复感染的几率,一定要倍加注意:
三岁以内的婴幼儿
三岁以内的婴幼儿自身免疫机能是比较弱的,再加上心、肝、脾、肺、肾也没有完全成熟,孩子多次感染会伤害到身体健康。
有呼吸道过敏的孩子或者大人
比如说哮喘或者是鼻炎,这些都是属于呼吸道过敏。而新冠病毒主要是侵害呼吸道,更可能出现“长新冠”,会导致过敏症状进一步严重。
有过严重症状的阳性者
比如说第一次阳时候就出现了严重肺炎,那可能会留下肺部纤维化后遗症。而在第2次阳时也更容易出现肺炎情况,那多次肺部受感染很容易导致肺部的功能受影响严重。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现在基础疾病不仅仅在老年人身上,有些中年人都甚至还在上学的孩子和年轻人,都会有血压高或是血糖高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人,只要是有基础疾病就要预防反复感染的可能。
总之吧,多次感染新冠病毒对身体的危害是存在的,专家还建议说,对于已经接种过一针或两针疫苗的人来讲,应该按时接种第三针来增强免疫。但是出现了感染也不要怕,及时看医生就可以避免延误病情。
多次感染新冠对人体危害会因个体差异而略有不同,具体取决于每次感染的情况、治疗情况以及个人免疫状况等因素。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多次感染新冠病毒是否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
然而,由于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多次感染虽然罕见,但仍然会加重感染者的健康状况。多次感染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使其对抗病毒的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多次接受治疗可能会增加一系列副作用,例如药物耐药性和免疫系统受损等。
此外,多次感染新冠也可能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负面影响。多次感染可能意味着在接近同样的时间间隔内被隔离和治疗,这会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加重医疗资源的负担。
总之,虽然多次感染新冠的情况比较罕见,但仍然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仍需保持预防感染的举措,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和避免聚集等。同时,及时接受病毒检测、隔离和治疗是预防多次感染的关键。
多次 感 染 新 冠 病 毒 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和危 害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个体和情况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2022年11月《自然医学》上发布了一项相关研究,也是关 注多次感 染问题的首批研究之一。研究观察数据表明:重复感 染,会对一些重要的器官系统造成伤 害。一般而言,多次或持续感 染 新 冠 病 毒 可能会对个体身体造成以下影响和危 害:呼吸系统症 状:如咳 嗽、咳痰、胸 闷、气 促等。消化系统症 状:如腹 痛、腹 泻、恶 心、呕 吐等。神 经系统症 状:如头 痛、头 晕、失 眠、焦虑 等。免 疫系统功 能下 降:多次或持续感 染 新 冠 病 毒 可能导致免 疫系统功 能下 降,个 体更容易感 染其他 病 毒或细 菌 等病 原 体。心理压 力和负 担:多次或持续感 染 新 冠 病 毒 可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压 力和负 担,影响个 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根据最新研究,反复或多次感 染 新 冠 病 毒 可能会导致多个器 官系统出现不良健康状况的风 险显著增加。例如,易患 肺、心 脏、血 液、肌 肉骨 骼和胃 肠 道系统疾 病,还可能导 致糖 尿 病、肾 脏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等。综上所述,多次感 染 新 冠可能对个 体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和危 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个 人防 护,遵守公 共卫生防 疫 规定,尽可能降 低感 染的风 险,保 护自己和他 人的健康。
多次感染新冠病毒对身体的确切危害尚未完全明确,因为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我们对其了解还在不断增加。然而,多次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对身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重复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增加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和并发症的风险。每次感染后,免疫系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免疫系统能够完全抵御病毒的再次侵袭。新冠病毒也可能发生变异,导致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应对新的病毒株。此外,多次感染新冠病毒还可能对心脏、肺部和其他器官产生长期影响。研究表明,即使在轻度感染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也可能导致长期疲劳、呼吸困难、心脏问题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和接种疫苗。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和建议。
大家好,这里是发现了最新新闻后突然嚣张的深空小编。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昨日以“提前公开”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重要论文。一支大规模跨国团队在浩瀚的数据库中“挨个排查”,找到了三类最有可能受新冠病毒直接攻击的细胞类型,还发现了它入侵人体细胞的又一狡猾之处。研究作者们表示,尽快共享这些数据和发现,将有助于集中力量阐明新冠病毒在人体中的作用,“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被感染,以及怎样才能最好地找到治疗方法”。容易被入侵的细胞2个月前,学术经纬团队报道了新冠病毒入侵细胞所需要的两大关键——病毒用来结合的ACE2受体,以及协助病毒入侵的TMPRSS2蛋白酶。然而,具体哪些细胞会表达这两类蛋白,却一直没有得到阐明。为了找到这些细胞,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科学家们的主导下,来自全球近50家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们在过去的2个月里进行了大规模的筛查工作,只求找到最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那些细胞。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研究团队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这种技术可以知道每一种特定的细胞类型里,有哪些基因会被激活。只要一种细胞同时表达ACE2和TMPRSS2,它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就非常高。结果显示,人的呼吸道细胞和肠道细胞中,只有不到10%的细胞同时产生ACE2和TMPRSS2。而这些细胞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鼻腔里的杯状分泌细胞,它们平时的功能是分泌鼻涕;第二类是肺部的Ⅱ型肺泡细胞,负责维持肺泡的功能;第三类细胞则很有意思,它不是来自呼吸道,而是来自消化道,叫做吸收性肠上皮细胞。顾名思义,它位于小肠上,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发现对于需要开展细胞实验来筛选药物的各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许多现有的呼吸道细胞系或许没有包含全部细胞类型,可能会漏掉相关的细胞。”本研究的负责人之一Jose Ordovas-Montanes博士指出:“使用更精确的细胞模型,我们在筛选药物时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为后续进入小鼠、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提供一个更坚实的基础。”▲猕猴中采样的结果显示,它们的易感细胞模式与人相似干扰素:有益还是有害?本来这项工作做到这里,已经很有意义了。但在鉴定出易受感染的细胞类型后,科学家们追问,这些细胞是怎么工作的?这导致研究人员们意外发现了一个对治疗新冠病毒疾病可能有着重要意义的现象——在上皮细胞在受到干扰素刺激后,编码ACE2的基因会增强表达!干扰素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监测到病毒后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通常起着防御病毒的重要作用。然而,干扰素上调ACE2,也就意味着,细胞表面供新冠病毒进入的“门”更多了。▲研究示意图“在各种肺损伤中,ACE2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Ordovas-Montanes博士解释道,“当ACE2增加,通常是一种保护反应。可是,由于新冠病毒靶向的是ACE2,我们猜测,正常的保护反应被新冠病毒利用了。”举个形象一点的例子,目前在临床治疗新冠疾病患者时,医生们也会用到干扰素来对抗病毒感染。但这一发现意味着,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反而让患者体内表达了更多的ACE2,让更多细胞可能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使用干扰素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进一步寻求其中的平衡。后记在论文的摘要最后,科学家们也向我们描述了新冠病毒潜在的狡猾一面:当感染病毒后,我们身体内的干扰素反应可能会驱动大量ACE2的产生。在通常情况下,ACE2有保护肺部的功能。但这些蛋白的存在,反而会被新冠病毒所利用,成为它们入侵更多细胞的跳板。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有些患者在使用了干扰素后,病情反而出现了恶化。我们也从这篇论文的研究作者列表中看到,在疫情艰难的时期,仍有许多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工作,其中不乏来自波士顿地区的研究人员们,而这正是美国新冠疫情相当严重的地区之一。“这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集体努力,不仅在波士顿,也是在和世界各地的合作者分享数据,以便尽快提供相关信息。”另一位共同负责人Alex K。 Shalek博士说,“当所有人团结起来解决一个难题时,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欲要知晓更多《《细胞》:新冠病毒突破人体防线的能力,真的太强了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而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导致该疾病的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一些不寻常的肺炎患者在2019年12月下旬首次被发现,而该病毒在今年1月8日被正式确认为致病原因。我们以前见过这样的病毒吗?是的。事实上,SARS-CoV-2是过去二十年来出现的第三种新型致病性冠状病毒。第一种病毒发现于2003年,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引发了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疫情,即非典型性肺炎。十年之后,在中东地区出现了第二种病毒,即“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发了类似的呼吸道疾病,称为中东呼吸综合征。自确认以来,各国已记录了2494例MERS-CoV感染病例,近900人死亡。非典疫情的规模更大,但致死率较低,感染者约有8000例,近800人死亡。这些病毒从何而来?MERS-CoV和SARS-CoV似乎都起源于动物,当前肆虐的新冠病毒可能也是如此。科学家认为,MERS-CoV和SARS-CoV最初由蝙蝠传播给中间动物,然后再感染人类。对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遗传分析表明,与它们最接近的似乎是蝙蝠冠状病毒,中间物种可能是穿山甲。穿山甲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因其鳞片和肉而遭到大量捕杀和贩卖。导致人类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有四种,分别是人类冠状病毒229E、人类冠状病毒NL63、人类冠状病毒OC43和人类冠状病毒HKU1,这些似乎也都是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病毒。这些病毒如何完成物种间的转移?尽管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病毒在物种间传播的机制基于相同的基本前提:进入并复制的能力。病毒能否到达宿主细胞?病毒的蛋白质能否识别并结合这些细胞上的受体结构?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病毒就可以进入细胞内部并开始复制,从而感染宿主。冠状病毒已经非常擅长利用这些受体进入宿主细胞。这类病毒利用一种名为刺突蛋白的表面糖蛋白来与宿主细胞结合。这种蛋白质赋予了这类病毒王冠状的外观,这也是它们名称的由来。刺突蛋白中负责实际结合的部分称为S1亚基,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病毒可以结合许多不同的哺乳动物宿主。大多数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似乎都能与哺乳动物细胞上的3种特定受体之一结合。SARS-CoV和HCoV-NL63利用的是名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人类受体,MERS-CoV和HCoV-229E则分别利用“二肽基肽酶4”受体和“氨肽酶N”受体。这些蛋白都存在于人体呼吸道的上皮细胞或表面细胞上,很容易成为任何空气传播病毒的攻击目标。最近两项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表明,与SARS-CoV一样,它利用的也是ACE2受体。还有其他人畜共患的病毒传染病吗?还有另一类通常来源于动物宿主的病毒也会导致人类疾病,那就是流感病毒。几乎所有已知的流感病毒都起源于水禽,如鸭、鹅、燕鸥、海鸥和其他相关物种。许多病毒会从鸟类传播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通常情况下,新物种对这些病毒而言是一个死胡同;例如,禽流感病毒可以从鸟类传染给人类,但不能在人类之间传播。然而,有时一种新的病毒也可以在人群中有效传播。我们最近一次看到这样的例子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原本是一种在猪只中感染的疾病,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但后来开始在人类之间传播,最终导致了一场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也是一场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一种禽流感H1N1病毒被认为可能是这场大流行的肇因。流感病毒利用自身的病毒糖蛋白——血球凝集素——来进入宿主细胞。与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一样,血球凝集素是一种表面呈棘刺状的表面蛋白,从病毒中突出来,可以与上呼吸道具有唾液酸残基的细胞结合。唾液酸残基是附着在蛋白质和脂质末端的糖链,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连接类型。禽流感病毒更偏好结合α2,3连接的唾液酸受体,具体而言,唾液酸是通过一个特定的碳原子与半乳糖结合。这种连接使唾液酸和半乳糖呈现直立的外观。人适应性流感病毒似乎更喜欢α2,6键唾液酸受体,它使用另一个碳原子糖结合,外观上呈现更多的弯曲。这种唾液酸偏好被认为是决定病毒可感染哪些物种的主要因素,限制了纯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并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疾病传染给人类?最近的研究表明,宿主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受到宿主蛋白酶的影响,因此,哪些宿主容易受到何种病毒的攻击,不仅仅取决于刺突蛋白的构成。蛋白酶可以切断部分刺突蛋白,并改变其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方式,因此一些通常不会感染人类细胞的病毒可能在受到蛋白酶作用后变得具有感染性。中间物种的作用也可能比科学家最初认为的更为复杂。研究人员最初认为,中间物种是冠状病毒从原始宿主物种转移到人类的必要条件。也许病毒进化并适应了中间物种,使其更有效地与人类细胞结合。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蝙蝠冠状病毒可以不通过中间宿主而直接感染人类细胞,这意味着大量未被发现的冠状病毒可能就潜伏在原始宿主动物身上。类似的,我们一度认为猪可能起着“混合容器”的作用,禽流感病毒感染了猪之后,会变得更加适应哺乳动物,因为猪的呼吸道细胞似乎同时具有α2,3和α2,6连接的唾液酸受体,可以使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混合并产生新的人适应性病毒。不过,尽管猪可以发挥这一功能,但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混合并不是必需的,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而不需要猪作为媒介。由于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的倾向,二者都对人类提出了持续的挑战。事实上,这种多样性很可能一开始就使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成为可能,因为一个更大、更多样化的种群要比一个更同质的种群包含更多可以结合多种宿主受体的病毒。因此,无论是冠状病毒还是流感病毒,都具有再次大流行的潜力。我们能做什么来保护自己?首先,洗手并避免用手接触脸和眼睛,可以确保我们的自身安全,有助于避免感染任何一种病毒。通过直接吸入空气中携带病毒的飞沫,或接触受污染的表面,你可能会使病毒进入鼻子和眼睛的粘膜,从而感染病毒。研究人员每年都在研发流感疫苗,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也在努力为流感研发一种通用的疫苗,用来抵抗所有类型的流感病毒。对于冠状病毒,我们的了解还没有那么深入。偶发的严重疫情暴露了人类社会在资金和专业知识上的匮乏。目前,一些国家的实验室正在设计新冠病毒的疫苗,但进行动物和人类临床试验尚需要时间。研究人员还将继续对新出现的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进行监测,检查它们的基因组以确定是否具有对人类的适应特征。对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有点晚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为下一次可能的爆发做好准备。欲要知晓更多《从冠状病毒到流感: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你好!针对新冠护理的论文选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供你参考:
1.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研究;
2. 新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分析;
3. 护士在新冠防控中的角色和作用;
4. 筛查、隔离和追踪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护理实践;
5. 护理干预对新冠患者恢复期转归的影响评价;
6. 采用科技手段促进新冠防控中护理质量的提高;
7. 新冠护理中的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等。
在选题的同时,建议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点进行选择,并充分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热点。另外,也要注意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以确保论文的实际意义和学术贡献。希望以上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以上由“知否AI问答”回复,可以免费直接访问体验:网页链接)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提醒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广东省深圳市、天津市、北京市丰台区、浙江省杭州市等多地先后有核酸阳性检测者报告。为严防疫情输入,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风险,请广大市民始终保持警惕,继续做好健康防护,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和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支持配合防控措施。一、主动及时报备。对与确诊病例有轨迹交叉、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落实“14+7”管控措施。对14日内有确诊病例所在县区旅居史的人员,进行7天严格健康监测,强化核酸检测,第1、3、7天各检测1次。14日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市的低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丹返丹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能提供的需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阴性的可有序流动。如该人员在我市旅居,进行7天健康监测,并在进入我市72小时之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两次核酸检测时间间隔24小时以上。针对发生较大较严重疫情的地市,对在中高风险区解除封闭管理、持有解除隔离管控证明的来丹返丹人员,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第1、3、7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省外来丹返丹人员,24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1次。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到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二、主动配合查验。进出火车站、汽车站、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酒店宾馆、餐饮场所等各类重点公共场所,要规范佩戴口罩、主动配合测温验码、保持“一米线”。各重点场所要严格查验行程码、健康码,做好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有本土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及时向所在社区报告,并配合落实相关管控措施。三、减少外出和聚集性活动。坚持非必须不离丹、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有本土病例疫情地区。确需前往的,须提前向单位或社区报备,旅居时要严格做好自身防护,返程后应及时主动进行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四、加强个人防护。请广大市民继续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防护意识,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分餐制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五、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方法,请3-11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要及早接种新冠疫苗,符合条件的市民及时主动接种第三针加强针。请广大市民朋友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并密切关注官方权威发布,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积极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对拒不配合防疫工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丹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2月4日
新冠疫情演讲稿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无数医务工作者,奔向急救室的病榻;无数仁人志士他们转身逆流而上,将满手红印按在请愿书上。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冲锋在前。他们穿梭在生死之间,为我们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每天播报的确诊人数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役,并且,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能够置之度外的战斗,每个人都与之休戚与共、息息相关。面对在疫情中的英雄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出己力、尽己责,多添力、少添乱,英雄们就能少流一些泪和汗,英雄的家人就少一份担忧,这本身也是对英雄的保护、最暖的致敬。“众人拾柴火焰高”,战胜疫情,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些人的事,而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拧成一股绳一同应对疫情,战胜它一定不会远!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共同敌人;我们需要实现的是战胜肺炎疫情这一共同的目标!在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同时,也请向与我们守望相助的同胞们致敬!
谢谢大家!
新冠疫情演讲稿演讲稿篇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来势汹汹,党员干部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挺身而出,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成为战“疫”的“先锋军”。为此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总理批示要求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吹响“冲锋号”,投身到战“疫”之中来。
吹响“冲锋号”,党员干部要冲锋在前当好标杆。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斗争,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工作作风、领导水平的一次综合检验。党员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更运用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的成果,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畏风险,迎难而上。党员干部要带头站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才能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带领群众。“将不畏死,卒不惜命”。党员干部唯有带头顾全大局,坚守岗位,才能以用实际行动当好标杆,发挥引领作用。
吹响“冲锋号”,各级党员要以高度责任感开展总动员。疫情来势凶猛,各级各部门党员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发挥联动作用。医疗卫生战线的基层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临危不惧、迎难而上,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各级党组织要大力支持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实际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党组织要带领群众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只有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定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才能发挥出群众的力量,坚决打赢同新型冠状病毒斗争这场硬仗。
吹响“冲锋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站在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面对疫情,党员干部就更要积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医疗救治、通信、电力、建设、交通运输等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的各条战线上,都有党员干部作为先锋队、突击手努力奋战的身影。打赢战“疫”需要一场人民战争,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在抗击疫情一线守初心、担使命,才能带领群众筑牢战“疫”的长城,切实保卫好人民群众健康,最终赢得胜利。
新冠疫情演讲稿演讲稿篇3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广大医务人员牺牲了春节假日休息时间,以战斗姿态冲锋在护佑健康的第一线,成了逆向而行的“白衣勇士”,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点赞。
请战、出征,分秒必争,义无返顾。1月26日,新乡医学院一附院27名医护人员紧急集合。在送行仪式上,党委书记赵国安为医疗队组长崔俊伟授旗,党委副书记陈颂坡为党员队员佩戴上了党徽。他们不计报酬、不计生死,带着初心和使命向湖北武汉“逆行”进发。
逆行,是当前最美的身影;奇迹,将由中国医生创造。为了打赢这一场战争,合力构筑坚固的生命防线,长垣多家企业虽已放假,却又重新组织员工复工,以“增加成本自己承担,坚决不跟风涨价”的承诺,竭尽全力尽量满足着医院和市场“一罩难求”之类的需求。
疫情是一场“大考”,党员干部必须冲锋在前。随着一级应急响应机制的启动,新乡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了“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实践战场”的“动员令”,用“顶格”措施凝聚着强大的抗疫合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不仅在医疗战线上,其他战场上,党员干部也都闻令而动,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消毒杀菌、封堵值班、登记排查、日夜坚守,坚持每天用广播不停地给身边群众普及此次疫情防治常识,通知大家不串门不聚餐,提醒村民注意疫情防护。党员干部正在以扎实的工作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大局稳定而战。
“一线防疫有我!奉献坚守有我!”正是因为有了党员干部作为先锋队、突击手努力奋战的身影,广大群众才坚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防、可控、可治的信念,激起了抗击疫情、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尽最大努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汇聚起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恶仗的合力。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就是守护我们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只要有党员干部的“负重前行”,就能换来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我们要向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也要向奋战在各个角落的党员干部致敬。因为,在疫情面前,他们也有放不下的牵挂,也有人之常情的担忧,但因职责所系,他们只能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成了“最美逆行者”。
疫情中的“逆行者”,为我们扛起了希望、撑起了健康。在此,我们郑重地向你们道一声:辛苦了!同时,我们也祈愿全社会都能客观地认识疫情、科学地预防疫情、冷静地应对疫情,以积极的心态抗击疫情,共同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冠疫情演讲稿演讲稿篇4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不同寻常,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肆意妄行;说它揪心,是因为疫情形势严峻;而这次疫情,我看到更多的不是可怕和恐慌,而是团结一心,是众志成城,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的永不退缩,顽强拼搏!
在这疫情肆虐的紧急时期,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毫不退缩,义无返顾地奔向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抛家别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在各条交通要塞,总有交警和消毒人员在严格把关,在大大小小的社区里,到处都张贴着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和教育的宣传单。疫情的突如其来,令所有人措手不及,但是,眼前的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攻克疫情的决心。作为学生,我们认识到知识是多么重要,更加明白我们学习的意义,有了更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我们自己的未来奋战书海,将来要做钟南山院士那样的有责任有担当又有本领的人。
同样,为了让我们不落下学校的课程,老师们每天都抽出时间备课,固定的时间为我们讲课,答疑。尽管对直播还很生疏,但是我们的老师任劳任怨,尽其所能让我们得到最舒适的网课学习条件。老师们自己命题的针对性训练,是为了让我们补充短板,得到提升。老师们就这样勇挑重担,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却为学生送上一堂堂精彩的课程,送上温暖的守护。2020年的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变得异常清冷,却因为老师们的尽心关怀,变得格外温热、光亮。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无比感谢他们的付出,这份付出我们必将用更优秀的成绩回报。
因为疫情,我们不得不待在家中,度过这个格外漫长的假期。其实这个假期,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考试。我们进入高中以来,遇到的考试数不胜数,那么如何在这场角逐中拔得头筹呢?答案显而易见,是自律。在家中,面对舒适的环境,陌生的线上学习氛围,如何做出取舍很关键。在你还放纵自己,无所适从的时候,别人正在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如果不想被别人超越,自己就只能更加努力,努力为自己向往的未来而奋斗。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今天距离高考还有97天,往年的这个日子,我们已经回到学校,但这时却不能。这时的困境,就是对我们的考验。谁能耐住寂寞,谁能战胜懒惰,谁能保持自律,谁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胜利。此刻,没有老师的叮嘱督促,没有规律的作息束缚,就看我们自己的执行力。待到季夏,是蟾宫折桂,还是遗憾落榜,成败自此一举!
疫情肆虐,尽管我们不能驰援一线,为国效力,但是我们可以发奋学习,回报祖国此刻带给我们的安宁,用更加骄人的成绩铺就祖国未来的康庄坦途!
新冠疫情演讲稿演讲稿篇5
当新春的大红福字还静静地张贴在千家万户的门庭之时,当礼花还爆响在夜空中之际,当美味家肴盛满餐桌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阴霾遮住了蓝天,使这个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蒙上了梦魇般的阴云,便注定了鼠年这个春节是不同寻常的……
新型冠状病毒,悄无声息地来袭神州大地,从武汉到湖北直至波及全国,似乎都笼罩在这片阴霾之下,疫情扩散速度之快,让人措手不及……全国上下,充满对未知的担心。这场疫情让人联想起03年的“非典”和非洲的“埃博拉”。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舍生忘死,众志成城,让人们看到了无数平凡凝结而成的伟大。告别亲人,背起行囊,奔向武汉、奔向防控冠状病毒一线。他们用微笑、用行动感动中国,用行动书写大爱人生,用行动将脚下的路踏出一道美丽的彩虹。他们就是我们敬爱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是阴霾里的逆行者。他,她,难道他们不想在家过个团圆年吗?难道他们不怕死吗?难道他们不怕被传染吗?难道他们没有妻儿吗?想!有!但是,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面对困难,绝不退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能驱走瘟神,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近病毒,与死神共舞,与时间赛跑。看着他们匆忙的背影,看着他们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与死神争分夺秒,看着他们摘下口罩,脸上捂出的道道勒痕,看着他们蹲在地上大口大口吃着盒饭,看着他们坐着就睡着了,看着……一幕幕、一景景,感动着天,感动着地,感动着每一个国人。为他们喝彩,为他们点赞,为他们加油。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他们是我们的自豪!
面对此次突发的疫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无疑是重大考验,又加之一年一度的春运,这对于疫情的控制难度更加是雪上加霜。疫情虽然很严峻,但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声召唤:封城,华夏儿女齐动员;一声动员: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奔赴灾区,炎黄子孙共向前;一个号召:全员春节不出门,自觉在家隔离观察;一声令下:几十台挖掘机齐上阵,数天便可建成医院,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十四亿人,众志成城,数千名医护人员争先恐后报名赶赴武汉,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向死而生。
阴霾中,我们成千上万的逆行者,放下小家舍自我,顾全大家施大爱,用生命为千家万户守护和平,为祖国人民保安宁,人性的光芒普照大地,博爱的力量感动寰宇,奉献的阳光温暖众生。与死神搏斗中,他们的爱点亮了希望的灯塔,为病人指明了前方的路标。忙碌又充实有意义的人生才是价值的体现,他们日夜奔忙,就像江河之水奔流不止。他们不计较得失,不在乎日夜繁忙,抗击、防控病毒的地方就是他们战场,就是他们演绎人生的舞台。汗水泪水湿透了衣裳,他们无语,再苦再累,他们无言,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战胜病魔,驱散阴霾,百姓安宁是他们的心愿。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像这句歌词说的这样,我们的白衣天使辛勤付出必将换来美好的明天。
致敬逆行者,用大爱谱写人生华章;致敬逆行者,用大爱换回人间笑语欢声;致敬逆行者,用你们的大爱之心驱走阴霾,明天的阳光会更灿烂,明天的天空会更蓝!
新冠疫情演讲稿演讲稿篇6
最美逆行者给予了我们抗击疫情的信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来袭,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国家、社会、广大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都积极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
不管是城市小区还是乡镇街道,不管是基层干部还是一般民众,都出一份力,为尽快战胜病毒做出自己的贡献。各地“硬核”的标语 口号 ,各村大喇叭不间断地重复广播,基层干部时时巡查的场景,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一般民众蹲在家里坚守不出,也表达着人们对于抑制疫情扩散的坚定决心。
为有力抵御病毒,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政策,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共同抗灾提供方便。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疫情防控补助资金亿元;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将此前针对确诊病人建立的综合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卫生健康委诊疗指南明确的疑似病人,免除疑似病人个人负担;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称,决定将收费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截止时间延长至2月2日24时;银保监会下发通知,受疫情影响暂无收入人群可合理延后还房贷;国家电网决定,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用电欠费不停电……
而在此期间,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为抗击疫情而舍小家的“最美逆行者”——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医护工作者、防控医院的建设者、公安干警、每天奔波巡查的基层干部以及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其他人员。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已经84岁,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却第一时间乘坐高铁冲往武汉防疫第一线。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托起信心与希望,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挺身而出,愿意走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线,做最美逆行者。他们离开温馨的家庭,离别家中的亲人,奋不顾身地前往一线。他们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义无反顾,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
战斗在武汉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每天只睡2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连水也不敢喝,在接受采访时嗓子都哑了,这让亿万人感动,也让亿万人心痛。
而在火神山、雷神山工地以及其他防疫医院建设工地上的人们,同样远离家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同样是“最美逆行者”,同样值得人们敬重。
灾难来临,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冲锋陷阵,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正是他们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树立起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激发人们不妥协、不放弃、不后退的坚强意志。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所有为防控工作而努力的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请接受我们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礼!
医护人员防控新冠肺炎工作心得以及感受5篇
疫情爆发以来,有身先士卒、挺身而出的医护人员,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防控新冠肺炎工作心得以及感受,欢迎查阅!
两层医用防护口罩再加一个护目镜,两层防护服再加一层隔离衣,一双防护鞋再加两双鞋套,还有三层医用橡胶手套。2月12日下午,市三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告诉记者,赴×××区人民医院为新冠肺炎患者会诊那次,是他从医10多年来,头一次如此严阵以待地进行心理干预。
×××是2个孩子的父亲,平时和父母住一起,瞒着家人接受这次任务安排,他坦言“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兴奋”。“第一次觉得我的英雄梦离我这么近。”某某说。
2月6日上午8点多,×××赶到×××区人民医院,层层穿戴好防护设备,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轻症康复病区与重症病区。
第一位患者是女士,以前患过“焦虑症”。 ×××与她交流后,得知她因为对新冠肺炎不了解产生了焦虑。×××耐心做了解释,给予了支持性治疗。患者的眼睛慢慢眯了起来,露出了笑容。“我相信我可以很快好起来的。”听到她的话,×××也笑了,尽管笑容被厚厚的口罩遮挡。
第二个是小伙子,沉默寡言,交谈时很没精神,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念头。 “明显可以看出有了抑郁的症状。”某某对小伙子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认识到,通过前期治疗,他已从呼吸机输氧变为普通给氧,病情明显好转,只要坚强起来,积极配合治疗,一定可以痊愈。渐渐地,小伙子开朗了一些。
最后一位患者是位女士,一会担心输液慢了或停了,一会担心呼吸机停止给氧。 她认为是自己把新冠肺炎感染给了家人,深感自责和愧疚。经过开导,她说出了更多心事:“很担心我的小孩,他今年高考,希望不要耽误他的学习;我的母亲也在住院,她已经85岁了,身体会不会受得了?……”一个多小时的心理干预后,她的情绪平稳了很多。
从隔离病区出来,已是当天下午1点多。回到株洲,他把自己隔离观察了几天,才回到了家里。
这些天,×××一直关注着会诊患者的情况。得知前两位患者的心理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那个小伙子,现在还能和医护人员调侃说笑了,他非常高兴。
×××市传染病医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集中治疗点,集结了×××市人民医院和×××市传染病医院共同组建的医护队伍,×××晚报记者走进医院,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日常。
采访中,无论是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现场坐镇的医院领导,他们都不让×××晚报记者写他们的姓名:“我们只想好好干活就可以了!”
防护服太贵 穿上就多干点儿活
早上8点,晨会结束。
“今儿轮到你进去给患者查体了,小心点啊。”
“穿好防护装备,仔细点!”
在众人的叮嘱下,一线医生仔细地进行手部清洁后,开始穿着流程繁琐的防护装备:戴医用帽—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鞋套—穿内层防护服—戴眼罩—穿胶鞋—戴第二层手套—穿外层防护服—穿鞋套—戴外层手套,然后缓缓进入了隔离病区,开始了他今天的工作。
“近距离接触和治疗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时,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极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被看不见摸不着且无孔不入的病毒趁机感染,危急之时,还有性命之虞。”他说这些话时,医院有关负责人的眼里,满是牵挂。
一线医生开始逐一进病房检查住院患者的情况。2号床的李明(化名)近来情绪不太好。是啊,无论谁不小心患了病,心里都高兴不起来。身体的病痛、心中的痛苦、埋怨的情绪和被隔离后的孤独感,对任何一个人的意志都是莫大的摧残。
这时,来自医护的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明,我又来看你了,今天感觉好些了吗?”
“好些了,可是……”话还没说完,李明就开始咳嗽了起来。
飞沫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医生并没有躲开,反而快速走过去给李明轻轻拍起背来。
远离家人被隔离在病房中的李明,感动之余心中一阵酸楚,不禁红了眼眶。
“没事了,我们已经有疑似患者出院了,你再加加油,好好配合治疗,出院也指日可待!你看你已经连续两天都不发烧了,咱们马上就要看到光明了……”医生温柔地安慰她说。
患者点点头,开始配合医生进行查体。
看望完所有患者以后,两层又厚又不透气的防护服里的医生已是大汗淋漓。护目镜里捂出来的汗直刺眼睛,头发、内衣都是湿淋淋的。戴着N95口罩,换气也不是那么畅通,时间久了还有点头晕。但他没有尽快脱掉防护服,而是协助护士们又开始了新的工作。
“防护服很贵的,这段时间又难买,穿上了,我就多干点儿活,我得把它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他幽默地说。
隔离病区外 专家会诊严谨认真
上午10点,医生拿起对讲机,开始向隔离病区外的医疗专家组汇报患者情况:“确诊患者李明病情稳定,腹泻症状减轻,腹部不适明显好转……疑似患者王琳(化名)无发热、呕吐、头痛等症状,体格检查正常。”
隔离病区外的专家组开始讨论了。他们是来自市人民医院重症科、呼吸科、感染科的专家们,以及中医领域的专家。中医西医在这场战役中并肩作战,互相配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按今天患者的情况,之前的药物起效了,咱们可以继续用药……”严谨认真的专家主任严肃地说。
“昨天患者喝了中药以后,腹部不适明显好转。2号床的患者艾灸之后,腹泻情况也好多了。”中医专家欣喜地说。
……
病区外的专家们根据患者的查体情况,认真地讨论后开出医嘱。
拿到医嘱后护士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隔离病房里的护士都是业务尖子
进隔离病房之前必须提前认真准备好要带进去的所有东西,大到沉重的医疗器械,小到患者要的生活用品……为了防止病毒传染,护士每次进去给患者做雾化、配药、治疗时,中间是不能再出来的,所以准备工作必须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两层手套扎针,对操作技术的要求真的很高,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患者或者自己。所以,在这儿的护士都是业务尖子,她们精湛的技术完全可以胜任,输液、打针样样干得好。
有位患者开玩笑地问护士:“你不怕进来被我传染啊?”
“怕啊,我第一次进来前怕得都快掉眼泪了,呵呵,可是我不能让你们看见,我得坚强,那样你们心里才有依靠,才能有信心,才能好得快些。”护士说。
治疗完毕以后,护士们还要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出现问题随时紧急处理。她们一边和患者聊天拉家常,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一边收拾病房,进行消毒,把患者用过的生活垃圾拿出病房放到指定的场所。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与此同时,消杀组的清洁工作开始了,这是病区内最脏最累的活儿了,不仅要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还要对医护人员用过的鞋子、病区内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清洗,还要背着重重的消毒液箱对全病区地面和墙面进行消毒。几个小时下来,当脱下防护服、摘下手套和口罩的时候,汗水早已打湿了衣服、浸透了手上的皮肤,脸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压痕,腰酸背痛自不必说。
他们休班时也必须住在医院宿舍
按照传染病治疗原则,所有医护作为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也是被隔离的对象,所有人都必须住在医院的宿舍里,即使当天休班,也不可以外出回家。
下午3点,消杀组的新手妈妈交班后躺在宿舍看着手机中的照片偷偷抹着眼泪:她远在大同的家中还有一个尚在哺乳期的婴孩。上个月接到上一线通知的那一刻,她流泪了,但她擦干眼泪后,把孩子安排好,带上回奶药,收拾好行李毅然决然地奔赴疫情的最前线。
下午6点,一位身材娇小的护士脱下防护服时,累得直不起腰,身体好像快散架了。她顾不上休息,掏出手机给儿子祝贺生日:“对不起,妈妈不能陪你,祝你生日快乐……”
医院有关负责人叹口气说:“这种情况太多了。大家真的很不容易。我们一位护士身患阑尾炎,大家都劝她不用来了,可她坚持要上一线。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就开始打吊瓶,白天还要坚持上岗,手背上的针孔每天被双层手套捂出的汗泡得不成样子。一名护士,家里父亲和弟弟都生病住院了,只有老母亲一人照顾病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她每天晚上打电话给母亲的时候都偷偷抹眼泪。”
而另一位休班的医生正在打电话聊天,但不是和家人通话,而是和患者:“嗨,我们也处于隔离状态,咱们可算是生死之交了。可惜我们的住宿环境远远不如你们呢,你们才是VIP呀!”他们用幽默拉近和患者的距离。
而此时,窗外的万家灯火格外璀璨……
2019年岁末,因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在医院党委及院领导的带领下,全院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沉着应战,采取措施,开展抗击疫情行动。
为积极应对突发疫情,某某总医院建立了强大的防控体系,立即组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医疗梯队, 科室接到通知后,医护人员积极报名,“我工作年头长,有经验。”、“我年龄小,没有家庭负担。”一声声“报名”,一句句“我可以!”科室微信工作群中接起了长龙,成为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语言,也成为我们最铿锵有力的誓言。
有些同事退掉了春节回乡的火车票;有些同事取消了出行旅游的机票和酒店;有些家在远方的同事只匆匆与年迈的父母团聚了片刻就折返回京,实现了全科全员备岗,每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倾注全部的力量。值班医护在病区内张贴各种宣教单,为住院患者宣讲疫情防控知识、演练七步洗手法以及如何使用快速手消液等。科室口罩储备告急,调集所有力量,护士某某的父亲远在山东老家,为科室医护人员采购口罩,并快速邮寄到科室。
面对疫情,有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 科室的某某医生,他的爱人是门诊部及医患关系办公室的熊怡南医生,两人的家乡是此次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在得知家乡疫情后,他们毅然退掉返乡机票,返京回岗值班坚守。熊怡南更是写下了请战书,请求支援家乡武汉。她在请战书中写道:“他们正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我又如何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置身事外?”,“大疫当前,我更愿意选择与昔日战友并肩作战,负重前行!”。夫妻二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同样为人父母,同样为人子女,只因那一身白衣,一位父亲的选择不再只是孩子,一位母亲的承担更是为了大众。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总医院医护团队唯一能做的就是团结一心,每个人尽自己所能,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感谢这支优秀团队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言行中彰显着最无畏的一面。致敬平凡岗位中治愈病患的仁韧医者,生命中蕴藏着高尚的灵魂。病毒无情,大爱无声,携手前行,共克时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是党员我先行!”抗击疫情战役打响以来,某某市三医院内科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医院党委的号召,迅速行动,党群连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筑牢“生命防护网”,全力以赴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而努力。
爱心援助支援,勇用于担当。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内科党支部广大党员和职工冲在了战场的第一线,用专业技术投身到这场没有硝无声的战斗中去,舍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前线疫情防控工作。在医院派送援鄂的两批11名医务人员中,内科党支部片区有8名医务人员,其中中共党员2名。援鄂中的普通群众职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激情满怀写下入党申请书向党表决心。在疫情面前,内科支部党员和普通职工,主动担当作为,让党旗在防控疫情一线高高飘扬。在院的内科支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奔赴前线,扛起责任,担当作为。
加强培训,筑牢防线。 内科党支部发出全力抗击疫情倡议,组织并号召支部各科党员学习、宣传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充分发挥科学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奋战在一线的临床医护人员,认真筛查可疑病患,做好科学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广大患者及家属不信谣、不传谣,科学防控,理性应对。同时,筑牢自身安全卫生安全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共同筑牢防控阵地,确保病区、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党员在前,投身志愿。 内科党支部多名党员及职工群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和普通职工积极参加医院党员志愿者队、青年突击队,牺牲休息时间支援门诊疫情筛查及发热门诊的工作,发放宣传资料,认真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隔离、救治等工作。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内科党支部每一位党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为群众作表率,带领职工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战役中,不畏惧、不退缩、不计个人得失,筑牢防控坚固堤坝,为打赢防控战役贡献力量!
1月30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组织全省医疗专家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咨询会。会上,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症救治组组长、某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艾宇航教授向杜家毫汇报了某某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某某团队身先士卒,全力抢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事迹。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听完介绍后,都被某某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抢救患者生命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现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杜家毫也对某某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为他们点赞。
1月27日晚,某某市中心医院接到冷水江市的求助电话,称有一名6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紧急支援。当晚,该院救治专家团队便前往冷水江进行会诊,评估病人情况后决定转往某某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救治。28日零点五十分,患者被转至某某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负压病房,医院高度重视,立即组织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急诊内科、感染科、医务科、院感办、传染病管理科等科室进行全院大会诊。随后,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某某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小组组长某某便带领ICU专家团队全副武装进入负压病房,全力对该患者进行抢救。
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在麻醉科专家的协助下,救治团队成功进行了气管插管,及时为其输送了生命的“氧分”。某某发现,由于患者呼吸衰竭,通过数小时的救治后,效果并不理想,便考虑需要采取俯卧位通气。在反复向上级汇报、沟通后,得到了省里专家的大力支持。可是,对于一个处于深镇静状态、全身插满各种管子、且体型较肥胖的危重患者来说,要从仰卧位变成俯卧位何其困难,稍微操作不当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平时在ICU,我们需要4—5个人来为这类患者翻身,可是在当前特殊情况下,要尽量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密切接触,我们最多一次进去三个人,只能利用现有条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
随后,某某带领一名医生和护士,穿着行动不便的防护服,戴着影响视线的护目镜,为患者完成了超高难度的翻身,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的翻身,他们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可是俯卧后患者鼻咽部的各种液体便不停流出,面部固定管子的胶布脱落了,胃管出来了,气管导管松动了……
“一定不能让气管脱落。”某某立即反应。由于视线不清楚,俯卧之后患者头抬不起,口唇处不能暴露在外,某某和现场医护人员一起想尽一切办法,三个人经过了几次反复试验,才重新将患者身上的各种管子进行固定。
这几天,某某团队每天要为患者进行数次俯卧仰卧通气的交替,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穿上防护服后,他们就是最勇猛的“一线战士”,来不及考虑感染风险,他们的眼里只有病人,病人的一点点好转,就是支撑他们一往无前的动力和希望。
据悉,某某市中心医院是省市卫健委确定的第一批“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和全市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自1月20日疫情爆发以来,该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全院上下积极响应,踊跃请战,医院某某0余名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写下请战书,申请加入医院“新型肺炎”医疗救治小组,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8名医疗应急救援队员入选全省支援湖北第二梯队,近十名医护人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 申请书 ,请求在抗疫一线接受考验,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为某某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意味着新冠病毒对人类大脑存在的可能性影响。据英国《卫报》2020年6月25日报道,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一份最新临床研究发现,严重的新冠病毒感染可损伤大脑,造成包括炎症、中风、精神病和类似老年痴呆等在内的一系列并发症。
专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其背后机制,以便了解新冠病毒对人类大脑存在的可能性影响,并探索潜在的治疗方式。“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同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病学并发症的关联报告越来越多。”该研究报告作者、利物浦大学神经病学家本尼迪克特·迈克指出。
这份研究的案例信息来自于英国4月2日-26日期间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在其获得的125个临床研究案例中,最为常见的脑部并发症是中风,共计77例。其中57名患者的中风是因为大脑中的血块造成,这被称为缺血性卒中。
另9名患者是脑出血造成的中风;还有一名患者是因为脑部血管炎症造成中风。此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新冠病毒会在一些患者的肺部和其他身体部位造成严重的炎症和血栓。
相关信息
另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来自中国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科学家与美国团队联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学》(JAMA Neurology)在线发表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对近半数的重症患者会造成脑部及神经系统损伤。该调查研究了214例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发现其中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患者中,的患者都表现出了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以及肌肉损伤。对于这一研究,英国雷丁大学病毒学家伊恩·琼斯评论说:对新冠病毒患者神经并发症的观察值得注意,但呼吸窘迫症状仍然还是应该作为新冠病毒的主要关注点。
新冠后遗症问题一直是压在民众心里的“大石头”。12月1日,此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针对后遗症问题,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团队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10月底,该院派出超270名队员整建制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管理床位1500张;同时,该院岭南医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为新冠定点医院。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在此前的11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向《南方都市报》表示,目前疫情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无症状感染没有后遗症。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现即将三年之际,从病毒本身到曾甚嚣尘上的所谓后遗症,都到了一个重新认知的时间点。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实上,后遗症(sequela)是一个专业的医学用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中对其定义为: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仅就此定义来看,若是自觉头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确有器官功能病变的,可能并不构成“后遗症”,而“后遗症”这个词本身也不应该被滥用。
民众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印象几乎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展相生相伴。当前,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
今年10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长新冠症状”相关研究,文章标题为《2020年和2021年内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项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一,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二,认知问题(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统问题(包括能走长路和爬楼梯,但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长新冠”概念也由此而来,
该研究结果显示,据来自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约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对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当下,国内与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变成奥密克戎系毒株。与此前的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关于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也有相关研究,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首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Long Covi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患长期新冠症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
该研究名为《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长期新冠症状风险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来自伦敦国王学院,是全球发表的首个同类别的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适用于接种了疫苗的人群,回顾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间首次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万名英国成年人奥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该研究同时包含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内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轻症奥密克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劳,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也就是,平均来说,在感染一周之后,轻症患者便不再有症状。
11月29日,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闻分享其患病经历时表示,其个人在检测阳性一周内出现过发热、咳嗽的症状,但随后身体也就恢复了;虽然他与身边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过烦恼和担忧,但感染结束后不觉得身体有不适症状,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舱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关于后遗症,其认为,“后遗症是来自周围的声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这背后,则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断减弱。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具体而言,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包括、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常昭瑞指出,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国内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国内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个体感觉还需客观的医学标准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与相关专家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进行表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依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困扰。尤其是一些身边人、或是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个体案例,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叶障目的效果。
而这也是所谓“新冠后遗症”问题会产生困扰民众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分析能力,往往习惯用个体案例代表整体;另一方面,所谓“新冠后遗症”本身严重偏向于样本对象的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与手段,且研究对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无法客观呈现症状的轻重。也就是,所谓“新冠后遗症”研究存在科学性问题。
病毒学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关“长新冠”的定义、成因及发生率,学界并无任何定论。目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测试方法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长新冠,完全凭患者自述症状。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上常见的“爬楼喘粗气”等往往被归类为新冠后遗症的呼吸问题,或是身体酸痛、情绪波动、容易疲劳、忘事这一类的症状,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类因疾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出现过,而绝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证实为确因新冠感染而引发。
如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间,早有专家提出需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长期的疫情状态会使得普通人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随着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不少新冠肺炎患者本身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是他们却能够将病毒传染给他人。这些隐性病例可能占所有感染病例的60%左右,专家警告,这可能会造成新一波的疫情。
国际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报告,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这些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暴发。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政策中心主任Michael Osterholm说:「了解无症状或轻症患者的比例,对于我们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特殊的流行病非常重要。」
为了评估隐性感染的程度,中国和美国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模型,该模型使用了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卫生委员会收到的万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临床数据。
3月6日发布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 的一份研究指出,截至2月18日,武汉有万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但当局并不知情。据作者说,这些未报告的病例,大多发生在那些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的人身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邬堂春教授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邬堂春教授表示:根据我们最保守的估计,至少59%的感染者没有经过检测,并可能感染他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病毒传播得如此之快。
但是,轻症或无症状的人会传染其他人吗?一个德国的研究小组于3月8日发布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的研究显示,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早期,即症状较轻时,喉部拭子中的病毒水平较高。
研究人员说,这意味着病毒很容易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释放出来,并传播给他人。
此外,广东省疾控中心于3月19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文章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后不久就检测到了高病毒载量,有一位感染者从未表现出症状,但是他所释放的病毒量与出现症状的患者相当。
这项研究是对该新冠肺炎不同阶段病毒脱落程度的首次详细分析。这些数据证实了许多科学家的猜测:一些感染者「在轻症或无症状时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具体严重程度如何,仍不清楚。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一项针对全国700多名受感染儿童的研究发现,56%的儿童出现轻微或无症状情况。许多科学家担心这会导致低估儿童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些研究结果成立,那么就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住助长全球大流行病的轻症和无症状病例,包括关闭学校、取消公共聚会,让人们待在家里,远离公共场所,这些有力的社会隔离措施是阻止这些无症状病例传播的唯一途径。
目前疫情的中心欧洲之所以暴发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隔离,甚至不戴口罩,大大增加了无症状患者的传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