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寄生虫的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叫单宿主寄生虫(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成为多宿主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如多种绦虫和吸虫等。
指随土、水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由于这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也称为单宿主寄生虫从寄生虫的发育过程来分:凡是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称为单宿主寄生虫(也称为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如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就称为多宿主寄生虫(也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如绦虫、吸虫等。
第八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作为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的某个发育阶段,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例如感染多种蠕虫的带虫者或患者从粪便排出蠕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带虫者可排出包囊;虫卵或包囊在排出时即有感染性,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阶段(感染期)。感染阶段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二)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人体寄生虫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下列几方面: 土壤 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如蛔虫卵、鞭虫卵在粪便污染的土壤发育为感染性卵;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的虫卵在土壤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 水 多种寄生虫可通过淡水而达到人体。如水中可含有感染期的阿米巴与贾第虫包囊、猪带绦虫卵、某些感染性线虫卵、血吸虫尾蚴和布氏姜片虫囊蚴等。 食物 主要是蔬菜与鱼肉等食品。由于广大农村用新鲜粪便施肥,使蔬菜常成为寄生虫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感染性蛔虫卵、鞭虫卵、猪带绦虫卵和钩虫的感染期幼虫,以及原有包囊等,皆可以由食用未洗净或未煮熟的蔬菜而传播,旋毛虫、猪带绦虫可以通过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而传播。某些淡水鱼类可传播华支睾吸虫等。 节肢动物传播媒介,很多医学节肢动物可作为多种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如蚊为疟原虫、丝虫,白蛉为利什曼原虫,蚤为膜壳绦虫的传播媒介。 人体直接传播 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经口感染 多种寄生虫的感染期可以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媒介经口进入人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经皮肤感染 有的寄生虫是其感染期主动地经皮肤侵入人体,如土壤中的钩虫丝状蚴、水中的血吸虫尾蚴以及疥螨、蠕形螨等直接侵入皮肤。有的寄生虫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媒介的刺叮经皮肤进入人体。如蚊传播疟原虫、丝虫、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 自身感染有的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如短膜壳绦虫的虫卵可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在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其脱落的孕节由于呕吐而逆流至胃内被消化,虫卵由胃到达小肠后,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循环到达身体各部位,引起囊尾蚴的自身感染。 逆行感染蛲虫在人体肛周产卵,虫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幼虫经肛门进入肠内寄生部位发育至成虫。 经胎盘感染 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 此外,有的寄生虫可经呼吸道,如卡氏肺孢子虫;如阴道滴虫经阴道;如疟原虫经输血等途径进入人体。 (三)易感人群 易感者是指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人体感染寄生虫后,通常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属于带虫免疫,当寄生虫从人体消失以后,免疫力即逐渐下降、消退。所以,当有感染机会即易于感染该种寄生虫。非流行区或在本地已根除疟疾的地区的人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易感性还与年龄有关,一般儿童的免疫力低于成年人。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因素 (一)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活动与繁殖,同时,也影响在其体内的寄生虫的发育生长,如温度低于15~16摄氏度或高于摄氏度,疟原虫便不能在蚊体内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温度影响寄生虫的侵袭力,如血吸虫尾蚴对人体的感染力与温度有关。地理环境与中间宿主的生长发育及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和栖息均有密切关系,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土壤性质则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的虫卵或幼虫的发育。 (二)生物因素 生活史的发育为间接型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如我国血吸虫的流行在长江以南地区,与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丝虫病与疟疾的流行同其蚊虫宿主或蚊媒的地理分布与活动季节相符合。 (三)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在某一个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尤其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和生物因素。经济文化的落后必然伴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因而不可避免造成许多寄生虫病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社会因素是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至关重要。
寄生虫的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叫单宿主寄生虫(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成为多宿主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如多种绦虫和吸虫等。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和,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和。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较1990年下降了。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和,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和。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较1990年下降了。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1.土源性线虫预防控制有哪些特点 土源性线虫预防控制特点有:1。 群体性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是人体最常见、分布最 广泛的一类寄生虫,其与人类宿主的寄生关系极为悠久,已成为专性寄生关系。因此, 针对人群进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传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长期性采取个体治疗措施,可使感染者治愈,但对群体感染来说作用不大,且治愈者还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采取针对当地人群的群体治疗,可在短期内降低人群总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遗留的传染源和外界环境存活的虫 卵,还有再感染人体的可能。因此,坚持长期多次反复治疗,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传 染源,同时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效。 3。 多样性群体治疗措施的多样性包括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群体化疗、选择性化疗、目标化 疗等),使用药物的多样性(药物种类、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不同配伍以及针对 不同群体等),使用合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 广谱性土源性寄生虫病群体治疗要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建立在理想药物的基础上,其中治 疗药物的广谱性是必要条件,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需具备广谱、高效、快速、安全、单剂、量小、方便、价廉等特点。 2.土源性线虫预防控制原则是什么 在了解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 易感人群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普查、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合理方式处理保虫宿主;在非流行区监测 流动人口并控制传染源输人和扩散。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土源性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搞好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改变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途 径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者人体对土源性寄生虫感染多缺乏特异免疫力,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虫感染。如讲究个人卫生、服预防药、皮肤涂抹防护剂、改变不良生活 习惯和改良生产方式,但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土源性线虫是怎么致病的 (一)蛔虫病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 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 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①夺取营养;②影响吸收;③变态反应;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二)鞭虫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5000/g或10000/g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 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 (三)钩虫病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 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 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 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 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 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称“异嗜症”。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 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 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 (四)蛲虫病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 *** 周围及会 *** 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4.为什么有一些土源性线虫病至今仍未被消灭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蛔虫病(二)鞭虫病(三)钩虫病(四)蛲虫病 1.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 *** 外产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和,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和。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较1990年下降了。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 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5.为什么有一些土源性线虫病至今仍未被消灭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 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一)蛔虫病(二)鞭虫病(三)钩虫病(四)蛲虫病1.自身感染。 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 *** 外产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鞭虫、钩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和,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和。 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较1990年下降了。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6.土源性寄生虫防治措施有哪些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普查、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合理方式处理保虫宿主;在非流行区监测 流动人口并控制传染源输人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土源性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搞好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改变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均是切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途 径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者人体对土源性寄生虫感染多缺乏特异免疫力,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 止土源性寄生虫感染。 如讲究个人卫生、服预防药、皮肤涂抹防护剂、改变不良生活 习惯和改良生产方式,但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什么是土源性线虫 线虫动物门为原腔动物(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 其生活史有两种类型:土 源性线虫(如蛔虫、鞭虫)和生物源性线虫(如丝虫、颚口线虫)。有15000多种,一 般分为2纲,尾感器纲和无尾感器纲。 重要种如鞭虫、蛲虫、蛔虫、钩虫、丝虫等, 可引起人类疾病。 目前,土源性线虫感染人体导致的疾病被统称为土源性线虫病,这 个称谓是在实际工作中自然形成的,自20世纪被我国学者采用之后因袭沿用至今。 因 其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并且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这 类疾病归为一类统一管理。土源性线虫(soil-tran *** itted nematode)是指某些线虫的虫卵或幼虫在土壤等外 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无需中间宿主的线虫。 土源性线虫包括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犬弓首蛔虫、肝毛细线虫、艾氏同杆线虫、粪类圆线虫和若干种 毛圆线虫等。本章主要阐述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和阿米巴原虫的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原体 传播和所致疾病的流行特征以及预防控制原则和方法。 8.土源性线虫有哪些特点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 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蛔虫病目前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 8亿人感染蛔虫,约占世界人口的22%。蛔虫病在发达国家也曾流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防治活动的开展,已基本消失。 在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蛔虫感染率已很低。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人蛔虫的惟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 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二)鞭虫病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亿。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惟一传染源。 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三)钩虫病钩虫广泛分布在北纬45°到南纬30°之间的地区。 估计世界上钩虫感染人数有7。16亿。 在我国除黑龙江、青海两省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 钩虫感染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卫生习惯等行为密切有关。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 钩虫感染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 (四)蛲虫病1990年全国调查中检查12岁以下儿童31万余人,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 6%。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 蛲虫感染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1。 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 *** 外产卵,因局部 *** 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 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3。 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 4。逆行感染。 蛲虫卵在 *** 周围孵化出幼虫,再钻入 *** ,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9.土源性寄生虫预防控制特点是什么 1。 群体性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是人体最常见、分布最 广泛的一类寄生虫,其与人类宿主的寄生关系极为悠久,已成为专性寄生关系。因此, 针对人群进行普查和普治是控制传染源的根本措施。 2。长期性采取个体治疗措施,可使感染者治愈,但对群体感染来说作用不大,且治愈者还有再感染的可能。 另外,如采取针对当地人群的群体治疗,可在短期内降低人群总感 染率和感染度,但未能阻断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遗留的传染源和外界环境存活的虫 卵,还有再感染人体的可能。 因此,坚持长期多次反复治疗,才能逐步控制或消除传 染源,同时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效。 3。 多样性群体治疗措施的多样性包括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群体化疗、选择性化疗、目标化 疗等),使用药物的多样性(药物种类、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不同配伍以及针对 不同群体等),使用合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广谱性土源性寄生虫病群体治疗要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建立在理想药物的基础上,其中治 疗药物的广谱性是必要条件,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需具备广谱、高效、快速、安全、单剂、量小、方便、价廉等特点。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因为有些生的食物口感很好,刚好可以满足有些人对食物极致口感的追求。
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应是我国较早的负有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不可处分的法定义务。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手段是卫生监督。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过程中,可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导致食品存在危害性,从而构成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概述;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对策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概述;体系建设;监管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 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 1、定义 (1)食品安全。依照《国际食品卫生通则》的定义是:保证食品在按照其用途进行烹调和/或食用时不对消费者造成危害。这里的食品安全强调的是后果。而《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15091-95》的定义是: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列出其同义词是:食品卫生。可见,这里的食品安全包括对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食物链的过程要采取的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的立法目的: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增强人民体质。 (2)食品安全危害性。是指潜在损坏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因子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于食品中,一旦这些因子或因素没有被控制或消除,该食品就会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食品。 2、特征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具有以下特征: (1)可存在于“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过程中。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特征将更加突出。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在食品中的概率将更进一步加大。 (2)可因不同的食物链环节有差异,其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别。例如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兽药、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危害;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的危害因子或因素可能以生物性、物理性为主。因此,在整个人类食物链的不同环节上,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各有侧重,其程度也强弱不一。 (3)食品安全危害性表现出来的程度或后果受到主观(人为的)和客观(天然的)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尤其是主观的,即食品安全危害性人为的作用,其导致的程度和后果可因这一作用减轻或加重。 (4)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导致的后果可因其种类型别、毒力大小等因素表现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反应(中毒)特征。其慢性反应(中毒)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以致不受人们所重视。 (5)食品安全危害性可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达到人类食品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这些手段或措施有法律属性的,即依法开展对食品安全危害的监督管理,如《食品卫生法》等。也有技术性的,如GMP、HACCP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等是保证食品安全,降低其危害性的有力措施。。 3、分类 根据《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食品安全危害可分为三种类型: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存在于这三种类型中。它们可以侵袭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 造成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 4、后果 食品安全危害性导致的后果是食源性疾病。这是由于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带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也应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可见,食源性疾病的范畴在扩大。而且依照现代医学概念,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 食源性疾病依致病的种类型别、毒力大小、人体免疫力强弱,可造成以下三种状态:急性反应(中毒)、亚急性反应(中毒)、慢性反应(中毒)。一般来说,存在于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子常常导致急性反应,表现为各种食物中毒。构成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危害因子的种类较多,侵袭到食品上的种类、剂量因子环境条件、工艺过程、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否导致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剂量与反应关系。如亚硝酸盐中毒剂量: 克,致死量:克。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5~50毫克,致死量:60~500毫克。剂量与反应是化学性危害因子在食品安全危害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很典型特征。成为制定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源性疾病诊断、食物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卫生宣传教育的依据。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之一是导致急性表现,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毒性作用存在着剂量与反应关系,再加上目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有限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所导致的人体健康的亚急性、慢性反应构成与急性反应同等重要的威胁效果。如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资料证明,这些有害物对人体的慢性毒害作用是致畸、致癌、致突变。其后果将是不可逆的。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 综上,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建议方法有二:一种是把《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另一种是重新制订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从我们了解并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以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订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自然生成的,如鸟兽繁衍
神造人是就存在了 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