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海军医学杂志专家评审

海军医学杂志专家评审

发布时间:

海军医学杂志专家评审

不是过时这只是基础DNA中含硫在以后的课本会学到如果现在什么都学了我们就不要上大学,上研究生了现在还是认真上课学好基础 要看最新资料去搜索外国生物杂志

什么情况下书要注入数字对讲为标准,什么情况下语音播报为天气预报差一个字也不行?

<海军医学杂志> 是国家级 刊物 只要文章质量还行 发表率还是比较高的

生物学的发展国外太快了,中国太慢了。书本更新的也不好,很多知识都是过去的知识,的确,书本上的知识都有可能被后来的发现推翻,你看看今年的诺贝尔奖里,关于生理方面的都是生物最前沿的发现了。现在比较注重的还是DNA,基因这一部分,你去查查

解放军医学杂志专家评审中

电阻应变片也称电阻应变计,简称应变片或应变计,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它能将机械构件上应变的变化转换为电阻变化。电阻应变片是由Φ=的康铜丝或镍铬丝绕成栅状(或用很薄的金属箔腐蚀成栅状)夹在两层绝缘薄片中(基底)制成。用镀银铜线与应变片丝栅连接,作为电阻片引线。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电阻应变片的测量原理为:金属丝的电阻值除了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金属丝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将金属丝粘贴在构件上,当构件受力变形时,金属丝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也随着构件一起变化,进而发生电阻变化。dR/R=Ks*ε其中,Ks为材料的灵敏系数,其物理意义是单位应变的电阻变化率,标志着该类丝材电阻应变片效应显着与否。ε为测点处应变,为无量纲的量,但习惯上仍给以单位微应变,常用符号με表示。由此可知,金属丝在产生应变效应时,应变ε与电阻变化率dR/R成线性关系,这就是利用金属应变片来测量构件应变的理论基础用电阻丝盘绕电阻片称为丝绕式电阻片,目前广泛使用的有半圆弯头平绕式,这种电阻片多用纸底和纸盖,价格低廉,适于实验室广泛使用,缺点是精度较差,横肉向效应系数较大。(2)短接式这种电阻片的制作比较容易,在一排拉直的电阻丝之间,在预定的标距上用较粗的导线相间地造成短路,这种电阻片有用纸底的,也有用胶底的。短路接式电阻片的优点是几何形状比容易于保证,而且横向效应系数近于零。

张小田,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擅长消化系统肿瘤诊断及内科综合肿瘤诊疗,胃镜。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合作交流部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肿瘤支持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肿瘤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等杂志的审稿专家,《解放军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医学专著编写7本。

1 来稿要求 欢迎网上投稿,请登陆《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部网站投稿,并可随时查询稿件处理进度。纸质稿件投稿具体事宜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稿件全文应采用“WORD”录入排版,稿件进入系统流程并经处理之后,作者不得自行撤回,如作者欲投他刊,请先与本编辑部联系。 投稿须另附单位介绍信,并确认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无署名争议。基金或攻关课题稿件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并附项目任务书复印件。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稿件有文字删改权。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另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方式出版,所付稿酬中已包含电子期刊及光盘版稿酬。稿件刊登后向作者赠送当期杂志两册。 请在投稿的同时将稿件审理费(60元/篇)通过网上银行或邮寄(在汇款单附言中注明第一作者姓名、稿件编号及“审稿费”字样)汇至编辑部。刊用稿另收取发表费,附有彩图的另收彩图印制工本费。款到后编辑部给作者寄去发票,并尽快安排论文发表。 中文稿件使用汉字《简化字总表》中规定的简化字(《人民日报》1986年10月15日),勿使用非规范汉字。英文稿件按英文母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稿约要求撰写,并附中文稿。专业名词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药品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的法定名称,常用商品名只可置于其后的括号内,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地西泮(安定),普萘洛尔(心得安)等。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组合单位的符号中,斜线只能有l条,如mg/kg/d应写为mg/(kg·d);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为mo1/L、mmol/L等,不使用克分子浓度(M)、当量浓度(N);人体检测的量浓度的分母以升(L)为单位,不使用dl、ml、mm3等;中药剂量改用g(1钱≈3g)。2 撰稿要求 文字力求简明、通顺,避免叙述重复。“论著”栏论文一般不超过4 500字,“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栏论文3 500字左右,“技术与方法”栏论文以2 000字为宜,短篇报道不超过1 500字,消息与动态800字以内。文题用词应精炼、准确,不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语、代号。中、英文文题内容应一致。“论著”、“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栏目中的论文均须附中、英文摘要(结构式)。一般中文摘要200~250字,英文摘要不得少于250个单词,内容要与中文一致,用第三人称书写,不分段、不列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文章作者应是全部研究工作的参加者。其他贡献者可在文末用“致谢”的形式表示。署集体作者的论文应在文末用括号标明“×××执笔”。英文署名使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名首字母大写。每篇文章选择3~5个关键词,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取,中译名参见《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标注论文分类号,分类号标在中文“关键词”项后。 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内容不应相互重复或与正文重复。照片应反差鲜明、清晰,病理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必要时标出长度标尺。用箭头在图背面标出上、下方位。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数据位次对齐、精确度一致。无数据项用“…”填充,结果为零者填“0”。表内不设备注栏。概率“P”用注的形式列于表下,同时在表中相应数据处用“(1)”、“(2)”等角标标明。 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使用后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不表示科学计量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一位数可以使用汉字,如:二倍体、十二指肠等。数值范围应用下列表示法:5至10为5~10;2万至10万应为2万~10万,不得写成2~10万;5×109至9×109应为(5~9)×109,不得写成5~9×109;63%至70%应为63%~70%,不得写成63~70%;面积或体积用长度相乘表示时,各数值单位不能省略,如20cm×25cm×28cm不得写成20×25×28cm3。 文末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并应以近5年文献为主,文献按顺序编码制著录。中文期刊使用全称,外文刊名按照《Index Medicus》格式缩写,不用缩写点。文献作者未超过3人者,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加“等”或“et al”。作者名间用逗号,不用“and”、“和”等连接词。 本刊作为“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和发表协作网”发起单位之一,优先发表经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研究报告。

应变效应: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着它受力所产生机械变形(拉伸或压缩)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之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电阻应变测量(电测法)是实验应力分析中使用最广泛和适应性最强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是利用电阻应变计(简称应变片或电阻片)作为敏感元件,用应变仪作为测量仪器,通过测量可以得出受力构件上的应力、应变的一种实验方法。测量时,将应变计牢固地贴在构件上,构件变形连同应变计一起变形,应变计的变形产生了电阻的变化,通过测量电桥使这微小的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的变比,经过信号放大,将其变换成构件的应变值而显示出来,完成上述转换工作的仪器叫应变仪。电测法的特点:(1)测量精度高、范围广。(2)应变片尺寸小,重量轻,粘贴方便,对试件的工作状态和应力分布影响很小。(3)频率响应快,机械滞后小。利用该方法不仅可测构件在静载作用下的应变,而且可以测动载下和冲击载荷下的应变。(4)可在恶劣的环境下测量。如在高温、低温、深水结构、强磁场及核辐射等条件下测量。(5)可对运动状态下的结构实测。如可对高速旋转的飞轮和轴、行驶中的汽车、拖拉机等进行实测。(6)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遥控测量。局限性:(1)一枚应变片只能测量一个“点”,而且测出的应变只能代表栅长范围内的平均应变。(2)应变片一般只能测构件表面的应力、应变.对结构内部的三维应力测量很难进行。(3)尽管应变片尺寸小,但对应力集中的测量,仍不够精确。

医学杂志论文评审专家评审

这个每个学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是要核心期刊是一篇,非核心的是两篇以上。另外还有是刊物问题,这个不同学校也是要求不同的。具体的问你们学校。(其实这个学校入学自然会告诉你的)有的用北大的,有的用武大的,还有用南大的核心期刊。所以你自己问清楚了。说辣么多看清楚未?具体的你可以网页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网站看,各种讠仑文的要求是不大相同的。

那个流程我知道哈,首先呢编辑审核文章(审核时间一般在1-2日,如果快的话当天也能审核完毕),然后审核通过后就接着安排论文发表的期刊了,同时杂志社会给你快递录取通知书了,拿到通知书了就可以和杂志社核实了。

一般三乙评审需要1到2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评审会对参与者提交的文件、方案和计划进行全面审核,并结合市场情况给出最终的评估意见。

三乙评审的时间会因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首先,评审的时间可能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而延长。其次,评审的时间也会因为申请材料的质量和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三乙评审的时间需要大约数个月的时间,具体时间因不同学校和专业而异。在评审期间,评审委员会会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评估,包括学术成绩、研究经验、推荐信等,最后根据评审结果决定是否录取。需要注意的是,三乙评审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因此申请人需要提前准备申请材料,以确保能够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申请。

上海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罗建华罗建华,妇产科生殖医学专家,男,1960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曾任职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妇产科教授,妇产科实验室主任。系上海市遗传学会、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和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和《华夏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现代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职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遗传与健康专家指导中心生殖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中优集团生殖健康事业部、生殖医学部总监,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遗传与健康专家指导中心、上海肿瘤特殊项目检测中心基因体检部,上海中育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因科技与生命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我国知名生殖医学专家。中文名:罗建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出生日期:1960年10月1日职业:妇产科生殖医学专家毕业院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主要成就:我国知名生殖医学专家代表作品:《不孕症实验诊断技术》(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出版)性别:男研究方向他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生殖医学及基因工程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他长期从使男女不孕不育症的实验诊断与临床治疗工作。针对少、弱、畸形精子症不育症、阻塞性无精子症不育症、精液不液化症不育症、免疫性不孕症、宫颈因素不孕症、排卵障碍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及不明原因不孕症等,他采用超促排卵、体外洗涤优选分离精子。然后分段进行体外培养,注能激活精子并行宫腔内或直接卵泡内人工授精的高新技术治疗。使国内外数千名不育不孕夫妇实现了生儿育女的愿望。主要成就治疗成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新华社1997年12月15日、1999年9月12日、2000年4月11日、2001年9月7日、香港文汇报1997年12月15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8年1月8日、新华日报1999年9月13日、人民日报2000年4月11日上海新闻晚报2001年9月8日以及上海电台,江西卫视台2005年5月19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相继作了专题报道)。他是较早地在我国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的开拓者之一,在九十年代初,他连续举办了三期全国性的生殖医学学习班并出版专著介绍推广这些技术,同期他领军研究的课题:"应用酶标单克隆抗体免疫微孔法监测尿中LH峰值预测排卵日"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于生殖医学领域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题于1992年获得第二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同期在全国近百家医院推广了这一技术。1991年2月,经他采用人工授精手术妊娠的上海长征医院首例人工授精婴儿出生,经他手术的我国首例人工授精三胞胎于1999年5月出生(人民日报1999年9月12日报道)。论文著作他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生殖医学领域内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二十余次在国际和国内全国性学术交流大会上作专题学术报告;发表论文20余篇;译文2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50余篇;同时也指导二十余名进修生研究生发表论文30余篇。他出版著作3本,代表著作有1、《不孕症实验诊断技术》(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出版);2、《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的成功经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其中《不孕症实验诊断技术》一书系我国较早的专业著作之一。.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3项(排卵机制、促排卵及检测排卵的研究;不孕症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等)。他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人类精子培养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课题组组长,他主持研究的“人类精子培养液”获得成功,并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的重点资助。学术访问2007年,他分别到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柬埔寨和香港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2008年回国后就开始致力于基因技术的研究。

孔令秋,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1989年调入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工作,任主治医师。1991至2002年上海市胸科医院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2003年任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胸外科行政副主任。上海市肺部肿瘤诊治中心副主任、上海市肺癌研究所气管、食管疾病研究室副主任。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在日本大阪府立癌症及心血管疾病中心研修3个月。2000年5月至2001年6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院进修1年。社会学术团体任职:2003年3月上海市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7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2003年8月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胸腔镜学组委员。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2006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学组副组长。1998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特约编审。《中华呼吸与结核杂志》特约编审。《上海医学》特约审稿。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暂时主攻课题为气管替代品的研究。国内外发表文章16余篇,编写专著任副主编1本,参编专著6本。2012年度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普通胸外科上榜名医,同一科室上榜名医还有曹子昂,姜格宁,赵珩,范利民,何建行,李辉,刘德若,刘伦旭,戎铁华,王长利,王俊,王群。

中华医学杂志专家评审

1980年-1994年,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以及博士学位。1992年-1993年: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R&D中心研修。1985年-200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历任医师、教授,科副主任、主任。2002年起,任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副所长。2010年,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版物(书藉):1.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肝大、腹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2. 感染性腹泻(抗生素治疗) 解放军军医出版社 2002年3. 现代感染病学(流脑、奈瑟菌感染)科学出版社 2002年4. 化疗新进展(真菌药)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5. 感染病学(4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 实用临床抗生素学(2003年, 主编) 重庆出版社7. 现代内科学进展 2005年(抗菌药物PK/PD)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 临床药学(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教材) 2007年 副主编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9. Mohnarin 2006-2007监测报告,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0. 毒理学百科(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 2008年11. 热病 翻译2003-2008年12. 马丁代尔药典 翻译 2008年13.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星火计划培训教材 参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4. 2006-2007Mohnarin年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15. 临床微生物培训教材(卫生部萌芽计划教材),2009年 (内部材料)16. 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统稿人17. Infectious Microecology, 参编 2010年 Springer Publishing18. 感染性腹泻(2ed ed) 参编 解放军军医出版社 2010年19.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 医药卫生科技出版社,2010年 主编20. 传染病学(高级职称晋升考试用书),参编, 201021. 感染与化疗,副主编,201122.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主编,2011社会兼职:1. 中国药理学会抗感染化疗分会 委员2. 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 委员3. 中国医院学会药事专业委员会 委员4. 中华预防医学会院感分会 常委 感染治疗组组长5. 中华预防医学会 微生态分会 委员6.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 常委7. 浙江省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 常委8.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微生态分会 委员9. 西太平洋抗感染化疗委员会 理事10. 全球华人感染与微生物学会 理事11. 国际合理用药联合会(INRUD)中国工作组 成员12.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委员13. 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专家委员会 委员14. 中国抗生素杂志 编委15.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编委16. 中国临床药理与治疗学杂志 编委17. 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 编委18. 药物治疗学杂志 编委19. 医药导报 编委20.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编委21. 中国执业药师 编委22.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副主编23. 中华传染病杂志 特约审稿人24. 中华内科杂志 特约审稿人25. 中华呼吸与结核病杂志 特约审稿人26. 中国新药杂志 特约审稿人27.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特约审稿人28. 中华医学杂志 特约审稿人29.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编委30. 中国医学前沿 编委31. Yonsei Medical Journal , reviewer32.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y, reviewer33.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reviewer34. Europe FP7 Scientific Reviewer35. 杨森科学基金委员会 委员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评审专家3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新药审评专家

一般需要等8个月左右,有快速通道的,比如说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能发挥社会效益的,可以3个月左右发表。发表不了的一般不退稿。我自己去年发过一篇,等了近9个月。

, 男,1969年2月25日出生,教授、主任医师漆洪波,医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4月—11月公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修。现为《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妊娠高血压学组委员、重庆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及围产医学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评审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重庆市人事局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 索引序列
  • 海军医学杂志专家评审
  • 解放军医学杂志专家评审中
  • 医学杂志论文评审专家评审
  • 上海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 中华医学杂志专家评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