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不同的寄生虫感染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一般30天左右。如果感染较重潜伏期就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黄鳝身上的寄生虫可能会引起人的贫血、水肿、肝肿大等病症。如果误食了未熟的黄鳝,可能会患上颚口线虫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黄鳝体内有一种寄生虫,在高温下仍然可以存活。因此,为了预防寄生虫感染,应将黄鳝煮熟后食用。另外,处理黄鳝时,要避免被其牙齿咬伤,以免感染疾病。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还有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引起人们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因为这样,现在有不少的国家正投资把优先发展微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火车头”,这可是内有乾坤的。发展微生物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应用广,可以把其他生物产业带动起来,催生大批高新产业,形成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世界生物领域的制高点。具体地用微生物经济带动生物产业,也需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攻破难关,并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结合,利用强大的需求拉动产业的兴起和扩张,使得自主创新与加快转化形成互动机制。1、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尽快形成单独产业,如抗生素、各种人畜疫苗、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当大力扶持,以优化质量为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引导市场。2、组织技术集成,使用微生物技术成为重要环节,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术。如果在循环经济中的微生物技术有重大突破,那就会带出一批新型绿色产业。较低层次的有把作物秸秆制成沼气、残渣再制成肥料;污物、污水处理中制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质,更能保护环境。其高端层次,则可获得新的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开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领域。3、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取得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某些关键性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同中医中药结合,对预防医治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恶性传染病有所突破,就会形成产业。生物能源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攻关。4、在支持性软硬环境方面,应考虑多培养一些应用微生物技术人才,充实微生物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投入,鼓励发展应用微生物的研发企业。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物和生产有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中极重要的一环。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体不断分解成活生物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类所制造的垃圾和各类毒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对人类的危害将不只是现今的千百倍而已。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会有很大伤害,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长远,也会让一个人得癌症,生活中也不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消化,会感觉到特别难受,会经常拉肚子。
【答案】:人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角质膜发达,有保护作用。消化管简单,口腔不发达,口后为一肌肉性的管状咽,有吸吮功能。无消化腺,它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物质,一般可以直接吸收。生活在含氧量低的肠腔内,行泛氧呼吸,即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神经系统简单。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直接发育。蛔虫生活在人体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被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收营养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
肠道有寄生虫对人身体造成的影响有消化不良、发育缓慢、记忆力减退等。常见的寄生虫有钩虫、蛔虫、鞭虫等。蛔虫和鞭虫可能会引起阵发性脐周疼痛、消瘦、发育缓慢等。蛲虫经常感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比较痒,晚上的时候会更严重,同时还有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安、多梦等。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及造成的伤害也不同。因此,肠道寄生虫也是需要定期的检测排查的哦!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论文:儿童期是人生比较重要的阶段,此期的儿童要经历长知识和长身体两个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可能性,而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期包括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2岁)三个阶段。本文主要针对4~6岁学龄前儿童,阐述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营养与生长发育 遗传 环境 一一一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我们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应考虑到的因素。下面请看遗传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都会有哪些影响。 遗传因素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因之一,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而外界环境条件决定机体发育的速度及最后达到的水平。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等;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或代谢缺陷对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已经证实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相同,称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是决定人体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现已知人体受单基因决定的性状有近3 000种,它们分别位于23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人的身高、体重、体形等性状,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且对环境的影响表现敏感。 同卵双生子为研究遗传因素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最好的天然素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不仅在外貌、指纹、血型、呼吸、心率、脑电波图形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而且同卵双生子身高的差别也很小,头围也很接近,这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骨骼系统的发育等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相反,体重却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长发育的家族性、种族性差异是遗传因素影响机体的具体体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其成年时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有人认为,人体的成年身高70%以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只有20%多取决于营养、锻炼等环境条件。通常情况下,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也越高,隔代遗传的现象也很普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遗传信息的表达并不是在后天的某一时期突然启动,而是在妊娠期就已经开始,在婴幼儿期就有较明显的显现。因此,6岁左右的孩子用现身高和骨龄及生活年龄预测最终身高仍然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二二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生长发育不是孤立自发的过程,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养因素 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会影响发育,而且会导致各种营养缺乏症。4~6岁是学龄前儿童阶段,其生长速度稍逊于3岁前,但仍处于迅速增长阶段,热能营养素需要量依然相对高于成年人。 1、营养需要 学前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期,活动能力和活动量均增大,热能消耗增多,其需要量仍相对高于成人。热能供给量,男、女儿童4岁时分别为6.1MJ(1450kcal)及5.9MJ(1400kcal),6岁时分别增至7.1MJ(1700kcal)及6.7MJ(1600kcal)。与幼儿相似,也应注意到热能需要的个体差异。既要防止热能摄入不足,也要防止摄入过多发生肥胖症。学前儿童肌肉发育较快,再加以内脏器官增长、酶和激素等合成机能的成熟,均需要大量蛋白质。每日应供给45~55g的蛋白质。 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充足的钙与维生素D的供给不仅能影响学前儿童骨路增长和骨貉硬度的增加,而且与恒牙的健康有关。因在此阶段儿童虽乳牙已出齐,恒牙要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但其钙化过程却早在出牙前开始,所以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是很重要的。我国儿童钙供给量为800mg,已与成人的要求一致。锌参与人体50多种酶合成,并且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无论在出生前后还是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都需要锌。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氟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它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2、饮食安排 了解了学龄前期儿童的营养需求,然后最重要的饮食安排,特别是学龄前期是终生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阶段,需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其营养素需要量相对又高于成人,故如与成年人进食完全相同的食物,可使热能营养素摄入不足。此外这阶段儿童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而无心用餐,可使进食量不足;但有时由于活动量时大时小,其进食量也会随之经常有波动,对此则不必为之过虑。此阶段儿童模仿能力增加,易受父母饮食习惯影响,偏食、择食常于此阶段形成。据调查目前北京市城区学前儿童膳食结构普通存在过分求质求精,出现一些不合理状况,如脂肪多、糖类少,动物蛋白多、植物蛋白少,水果多、蔬菜少等。由此不能获得平衡膳食,一般钙、维生素A、B摄入偏低。一方面应保证幼儿有充分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食欲、能摄入必要的营养素,同时在膳食组成及烹调加工方法上要注意调整、改进。 学龄前期是终生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食物要多样化,鼓励、引导进食各种不同食物,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定时,除三餐外加一次点心。此外还要培养儿童清洁卫生习惯,寄生虫病也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二) 疾病因素 任何急慢性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都能发生直接影响,影响程度决定于病变涉及的部位、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急性疾病对生长的影响是暂时的,尤其是在身体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恢复。但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如果治疗不当时,往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哮喘、心脏病、贫血等均可影响身高增长。此外,如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疾病、骨和软骨发育障碍等重大疾病,都会引起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医学上称为病理性矮小。 因此,积极防治疾病,对生长期的儿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一些疾病造成的生长损害是可以得到完全或部分恢复的。 (三) 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制度,保证儿童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适当的学习时间,定时进餐及充分的睡眠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因在合理的生活制度下,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和休息都能得到适宜的交替,加上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代谢正常进行,有利于促进身体各部的充分发挥。许多学龄前儿童在进入托、幼机构后,由于生活有规律,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其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动作发育的进展,往往较留在家里生活时显著。 户外活动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加大脑氧的供应,同时能解除大脑持续性紧张,使疲劳的脑细胞功能得到恢复。体育锻炼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统的营养。适量的锻炼可增加对骨端骺板的刺激,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加快儿童的生长发育,促使儿童长高。从有关血液中生长激素浓度在1日内变动的研究结果得知,生长激素的浓度在夜间明显增高,内分泌系统所释放的生长激素要比白天多得多。因此安排儿童充足的睡眠是保证他们身体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当然不能排除营养的作用,但生活制度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四)季节与气候因素 季节与气候因素对儿童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季节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地体现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一般在春季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炎热季节部分儿童的体重有所下降。全年体重的增加,在9月份至次年2月份里最多,增长量约为全年的2/3以上。身高增长最快的季节在3月份至5月份期间,身高的增长量约为9~12月份间增长量的2~倍。 (五) 环境污染 今年6月以来,我国几大湖泊大规模爆发蓝藻,请您思考应如何应对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于儿童健康来讲,主要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污染。 水传播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腹泻。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30多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12%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其它具有与腹泻相同的传播途径的疾病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痢疾、霍乱和伤寒。此外,水还可以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皮肤感染、沙眼和血吸虫病等。 空气污染也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许多患病儿童因为呼吸到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等而患病,儿童呼吸系统处于发育时期,对室内外空气污染比成人更敏感。前苏联研究者对受大气污染的城市儿童进行了10年以上的追踪观察,发现环境污染对于儿童的生理功能(如肺活量、肌张力)的发育有较明显的影响。 关于室内空气污染可能诱发儿童血液性疾病,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统计结果表明,该医院接诊的白血病患儿中,有90%的家庭在半年之内曾经进行过装修。专家认为儿童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血液学特点,其造血功能不稳定,造血储备能力差,造血器官易受感染,容易发生造血器官营养缺乏情况。因此,专家推测甲醛超标对儿童造血器官的影响可能比成年人更严重。 土壤污染对儿童造成健康危害主要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富集,最终体现为疾病的发生。 关于食品污染,调查显示:易拉罐装饮料比瓶装饮料铝的含量高出3~6倍。若常饮易拉罐饮料,必然造成铝摄入过多。另外过量色素和香精进入儿童体内后,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也可阻碍儿童的发育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座谈会于2009年11月27日在江西省贵溪市举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在会上表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成立三年来,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当地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防治寄生虫病有了一定理解,示范区对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起了很好的探索推动作用。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寄生虫病曾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把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是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防治血吸虫的事件,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蔓延,病人达1000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病人数急剧减少,血吸虫病得到控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已经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消灭了黑热病,1995年,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区、市)已经有5个省(区、市)消灭了血吸虫病,疟疾的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现有丝虫病流行的国家中,第一个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国家。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钩、鞭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减少了亿人。尽管如此,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蠕虫总感染率为,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肝吸虫感染率为。部分地区寄生虫病发病情况明显上升。2006年疟疾在安徽、河南、贵州等省均出现了暴发疫情。肝吸虫的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2006年,北京市发生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不能忽视的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不能被忽略。寄生虫病防治应体现我国公共卫生水平。”王宇主任表示,寄生虫感染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们具备防治寄生虫的手段,应该积极努力防治寄生虫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如果等到我国城市化全面发展,生活环境改善后等待寄生虫病自然消灭需要很多时间,人民身体健康将受到长时间威胁。寄生虫病易于防治,最能反映国家公共卫生设施、基本状况,如果我们连寄生虫病都控制不住,将很难夸耀我国的公共卫生程度及发展水平。我国出台了2006年—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国蠕虫感染率下降40%以上,2015年底下降60%以上,控制土源性线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减少重点地区黑热病新发病例的产生。????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成立了十个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目前取得成绩明显,对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逐步探索形成我国特点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悉,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2011年和2016年对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并对相应的阶段目标和策略措施进行必要调整。
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退化,生殖系统发达是体内寄生虫的特性。 回答者:黏土王 - 助理 二级 6-7 22:57例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 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
对于大规模灭绝危机,人类通常都倾向于考虑体型较大和有魅力的濒危物种。较小的生物,如,微生物、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几乎没法在人类议程上找到位置。政客、新闻界和民众几乎忽略了它们的生存危机。然而,最近一个科学家团队把这个被忽视的话题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他们发布了一篇有关寄生虫灭绝的论文,引发了互联网的诸多关注以及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这篇论文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研究伙伴们撰写,作者们多年深入研究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其他数据库后才完成了这项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恐慌的预警,它剖析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气候变化带来了大量毁灭全球寄生虫物种的威胁,进而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分析超过457种寄生虫的数据后,论文作者表示,“按保守模式的预测,单单从气候变化引发栖息地缩减这一因素来看,到2070年,这些物种中有5%至10%可能灭绝。”如果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干扰因素,寄生虫的宿主物种也灭绝,那么这种寄生虫的大规模死亡可能会加剧。事实上,按最坏的设想,多达三分之一的寄生虫物种可能会绝迹。这项研究表明寄生虫灭绝可能会产生复杂的级联效应。壁虱、螨虫、绦虫、跳蚤和吸虫等寄生虫虽然声誉不佳,但在许多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控寄主动物的免疫系统,甚至可能有助于防止一些病原体的出现和扩散。科林?卡尔森(Colin Carlson)表示,“寄生虫对生态系统贡献颇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络链中占据80%的比例,相互作用的物种中它们占绝大多数,也会对宿主群体造成巨大的影响。”他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学。
寄生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也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地理环境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如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些寄生虫是通过淡水而到达人体的,如猪绦虫卵、血吸虫尾蚴,人一旦接触到存有虫卵的土壤或疫水,便有可能感染某些寄生虫,如从事农事的劳动者就属寄生虫的易感人群。而随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时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以各种形式亲近大自然,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 二、饮食因素:通过食用污染食物而致“虫从口入”,现代人喜欢尝试不同形式的饮食方式,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如食用不洁的新鲜瓜果、喜欢生吃蔬菜以及为图生鲜而吃那些未烧透的海鲜、河鲜及肉类食品。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包括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蛔虫等。其中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阔节裂头绦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等寄生在鱼贝类中;姜片虫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蛔虫可存在于蔬菜瓜果上。生食易给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等寄生由提供温床,当人们生食或食用半生的食物时,这些寄生虫便会在体内成为“童虫”,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宠物:养宠物也有可能使人患寄生虫病,如狗能传染包虫病。此病由犬绦虫引起,病狗将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又沾染在狗体毛上,当狗与人密切接触时,就会诱发此病。养狗还易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当蝇类舐食狗眼分泌物时,胎卵被吸入蝇体并在其中发育,待成熟后,若蝇再舐食小孩子的眼分泌物,就可以将成熟的幼虫接种到人的眼睛内而感染。轻者眼睛发痒、流泪、结膜炎、角膜炎;重则引起角膜混浊,严重的影响视力。养猫养狗还易感染上弓形虫病,使人发生脑水肿,精神、运动发生障碍。 此外,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疟原虫还可通过输血途径进入人体。
例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