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写医学论文看的书有哪些

写医学论文看的书有哪些

发布时间:

写医学论文看的书有哪些

一、《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著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公元6~8世纪,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所描绘的“虏疮”即天花,是外界传入,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书中还提到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论者认为所谓射工是对一种血吸虫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虫病,山有人认为这是血吸虫病的得病过程。更可宝贵的是书中还指出这种沙虱钻入皮肉后。如果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这可证明当时已经认识疥虫,它用疥虫的大小,检得方法来比喻沙虱,十分恰当。总之,《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猘犬所咬毒”的处理。书中首先认识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严重性,指出其潜伏朗和病程经过。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这方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亲神经组织的病毒,在狂犬的脑组织中大量繁殖。用这种组织来治疗狂犬病,如果说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肘后备急方》虽然都是一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而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扬的治疗思想,似乎与一向认为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使一些后代“正统”医家认为不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涵有宝贵精华,应予以重视。如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也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珍贵结论。现代研究证明,青蒿中含有抗疟作用十分明显的青蒿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成分,因而虽然中药一般都用煎剂,葛洪强调要生服其汁。青蒿素的分离研究导致了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青蒿抗疟的研究,载《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尤其是心脏型脚气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够的维生素乙来治疗脚气病等。 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敦煌本残卷只存一卷,也即“序录”部分,原卷长十七米,正背两面均书写。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龙谷光瑞之命,在中亚细亚进行探险时,由敦煌携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为其他文献内容,背面有720行属《本草经集注》的序录,但缺卷首。据文字内容最末两行写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辰时写了记”的记录,罗振玉氏认为此段文字与原文书法不同而认为应是六朝时的作品。此残卷1955年群联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鲁番出土的残卷为一×27厘米的残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后半部的注文,还有鼹(鼠泉)的前部正文,应是《本草经集注》中兽类药的部份内容。 此两件一在日本龙谷大学(一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一在德国普鲁士学院。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认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基本上是一部痈疽证的专著。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鲁番曾出土本书残卷二页。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卫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小品方》,其具体内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从日本尊经阁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此书残卷,其内容包括序、总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复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根据总目得知,全书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书参考书目,全书日录外,其内容为:第一卷包括用药合药法、调三焦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种病证诸方,从第二卷至第五卷为治疗各种杂病方,第六卷为治伤寒温热病方,第七、八卷分别为女子众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诸证方,第十卷为外科疮疡折伤等方,第十一卷为本草,第十二卷则为灸法要穴。 《小品方》内容丰富,可谓唐以前的一部包罗广泛的小百科全书,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同时又是一部门径书,所谓“童幼始学治病者,亦应先习此《小品》,以为入门”。正由于此,在本书散佚之前,影响极大,唐太医署规定《小品方》为学生心修课程。后来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宝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视把本书作为教科书,要求学习时间长达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医心方》所引该书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独创性的治疗方法。如《外台》引书卷十所载的既简易而又是科学的测定井冢内有否毒气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又如《医心方》所引的“疗自缢方”,其方法极为详尽,较张仲景《今匮要略》中所述者,已有所发展。 《小品方》自宋末后,就已亡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世增补之《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诸病源侯论》,此外,日本的《医心方》及朝鲜的《东医宝鉴》也录有一些佚文。近代在日本发现本书的残卷。现有辑佚本,于1983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研究 古代医学著作发展 公元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黄帝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共计216卷,但绝大部分已经失传,而《内经》是仅存者。《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成书时期一向有争议。它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中医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此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不久,由于战乱原著散失,后人分别搜集其中的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整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公元265-960年(晋-五代) 这一时期,有不少医家从事《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工作。最早进行此项工作的,为齐梁间的全元起,他注释《皇帝素问》八卷,书名《素问训解》。此书到南宋时失传。 隋唐时期,杨上善又将《内经》分类编纂和注解,编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注释《素问》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他历时十二年,于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 《脉经》作者王叔和,成书于魏晋。《内经》《难经》均有关于诊脉法的阐述,王叔和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采集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脉经》十卷。 《诸病源候论》于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编撰。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疾病记载的广泛和详细,对病源的认识。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书中突出之点是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著。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孙思邈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却不拘泥。他很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少儿婴孺方2卷。 《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著作。全书40卷,分1104门,是唐代另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内容包括有今天的内、外、骨、妇产、小儿、传染病、皮肤、五官、畜疾等科的证治。本书主要选辑东汉到唐的很多方书而成。临床各科编排较为合理,先论后方,次序井然。重视急性传染病,伤寒、温病、疟疾等,所占篇幅较大,说明对传染病具有相当知识。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著,成书于256-282年,为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全书分12卷128篇。书中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重点介绍腧穴总数、厘定部位,详细介绍了针灸操作方法,并把各种适应证按照临证需要排列出来。此书影响久远,其他一些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此书也较早传到国外。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内容,载金疮、痈疽、疮疖、疥癣及其他皮肤疾患,有内外治处方140多个。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中医经典著作 杏林春暖 2003/12/29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之《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它既不属于某一时期的作品,也绝非某位医家的个人著述。其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可见它是一部由战国至两汉时期许多不同时代的医家,搜集当时医学成果,分别整理加工和补充成篇后,汇集而成的医学总集。 《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仅就它的主要精神,分别简介如下: 一、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贯穿《内经》全书的整体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人体本身 《内经》把人体各部看成是互相联系、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观点。系统论认为,人微言轻整体并非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不同于任何局部的新质。由于人体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更需要从普遍的联系上来加以对待。 《内经》正是强调从彼此相属、互有联系的整体观出发去观察人体各部生理、病理的种种表现和变化。就脏腑关系而言,虽各有所主,但却离不开彼此的密切配合。 《内经》以“藏象”统括人体之生理与病埋,就证是体现了内脏与休表是相互沟通、表里相关的有机整体。唐·王冰说过,“象,谓所见于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也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中医四诊中所称“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求里”的根据即在于此。 2、人与自然 对人体必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认识,是《内经》整体观的又一重要体现。《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盖,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四时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如春夏两季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因而使皮肤松弛,少溺多汗;秋冬时节,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皮肤致密,少汗多溺。四时气候的变化,还是生物界(人体亦不例外)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 此外,《灵枢·岁露论》还告诉人们。四时气候的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流行,所渭“因岁之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甚至一些疾病的流行也常带有季节的特点,而《素问·异法方宜论 》所载某些“地势使然也”的地方病,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机体与情志(即形神统一观) 对机体与情志间的辩证关系,《内经》同样具有一定的科学见解。《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是说明机体对情志的决定作用;而《灵枢·本藏论》所指出的”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则旨在表明情志对机体的调节功能。《内经》认为情志活动乃人之正常生理功能。但若太过,可能造成内脏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而十分注重通过调节情志,以有助于消除病理变化,恢复生理功能。 4、人与社会 《内经》对社会环境与人体发病的关系,也有若干论述。在分析病因、病理时,除了注意外邪的侵袭和人体正气的盛衰外,还告诫医家应结合患者所处社会环境、经历和个人遭遇等全盘考虑。 二、脏腑经络学说 《内经》所系统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重要学说,是中医进行辩证论治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2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的基础和依据。在祖国医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三、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在总结和阐述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还运用和发展了我国固有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运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于《内经》是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对人体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亦无不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加以概括和阐述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个方面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一旦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这种平衡状态破坏时,人体就会发病。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而《素问·生气通天沦》所载:“阴平阳秘,精神乃冶;阴阴离决,精气乃绝”,就是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用药,就是借助药物的阴阳偏性,以改善或调节人体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的运用 古人认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叫做“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彼此制约的关系就称做“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入医学,关键不在于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展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的记载,世间各种事物,包帖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态表现,都可与五行相配,如表所列: 五行 时令 五气 五态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志 五臭 五音 五谷 木 春 风 生 青 酸 肝 怒 臊 角 麦 火 夏 热 长 赤 苦 心 喜 焦 徵 黍 土 长 夏 湿 化 黄 甘 脾 思 香 宫 金 秋 燥 收 白 辛 肺 忧 腥 商 稻 水 冬 寒 藏 黑 咸 肾 恐 腐 羽 豆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内经》认为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如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歹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并常以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描述疾病的传变和推论其死生。 总之,《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人体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脏腑间的 相互依存、制约、转化的关系已有相当认识。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以上认识仅在于直观的范围,还不可能认识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重视预防,反对迷信 《内经》关于预防的论述,常与养生学相结合,如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告诫人们要节制色欲,切忌“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医生治病应当见微知著,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对疾病的发展视而不见,迁延观望,坐失良机,以致酿成难以救治之危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冶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预防医学思想昭然可见,至今犹不失为至理名言。 《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表明医学与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 《内经》的撰成,标志着我国医学跨进了由经验医上升为理论医的新阶段。它不仅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成就,同时也为秦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在整体观、矛盾观、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预防学说和诊治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明显的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和学派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新建树,无不与《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甚至直刊今天仍不失为一部颇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医学巨著。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3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疯门全书》 《疯门全书》清·肖晓亭撰。为祖国医学有关麻风病的三大专著之一。肖氏之书原为《疠病疾辑要》、《疠疾备要》各一卷,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贫而未梓,后经袁春台等编校,命书名为《麻疯全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付印,此版本迄今未见。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多次刊刻流行版本均名为《疯门全书》。1936年裘吉生之《珍本医书集成》第七册将该书收入。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该书重新点校出版。 该书对麻风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及预防之法认识颇为正确,对症状体证之描述逼真而通俗,治疗原则他强调:“总以凉血和血为主,驱风驱湿为佐,审元气之虚实,按六经以分治,斯治疗之要道”。他不同意本病必定复发或不能根除之说,认为其原因多因中断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所致。肖氏对本病提出内治九法(统治、分治、缓治、峻治、补治、泻治、兼治、类治、余治);外治六法(针、灸、烧、熏洗、烂、敷)等,列有处方近170首,内容丰富,且善用大枫子肉。肖氏有经验和学术观点,使祖国医学关于本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更为充实,其治疗经验解放后也曾为麻风防治工作者吸取。 ★★《针灸大成》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氏本人也长期在太医院任职,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不仅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也有影响,现有英文、德文、法文等译本。 ★★《外科正宗》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致力于外科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撰《外科正宗》四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病机、诊断的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疾患100余种,附图36幅。木书的主要贡献为: 1、在学术思想上,陈氏兼顾内外,较重外治,强凋“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常用刀针相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以扩创引流。在护理上主张加强营养,反对无原则禁忌。在当时外科普遍重视内治的气氛中,他的这些主张,具有革新倾向; 2、载方丰富,集唐以来外科外敷内服方药之大成; 3、创造和记叙了当时多种外科先进技术,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屡等方法; 4、记载多种肿瘤,其中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其所创之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能缓和恶性肿瘸“失荣”患者之症状,延长其存活期。后世对《外科正宗》的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傅青主女科》 明清之际傅山所撰的《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育特色的妇产科著作。傅山(1607--1684),宇青竹、青主,号公之它、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为明末清初之著名学者、抗清活动家。在医学上,他兼通内外、妇、眼等科,尤以妇科著称。《傅青主女科》共二卷,简要论述了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八十症,列方八十三首,另附“产后编”。该书对妇产科疾病的治厅。重视妇女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扶正解郁”之原则,重在调理脾胃,培补气血,其处方构思精密,理法谨严,有“一味味千锤百炼”之称,故影响较大。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写医学类论文需要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文献资料:医学类论文需要充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书籍、病例报告、会议论文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找到研究空白和问题,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基础和支持。2. 病例资料:如果是以病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需要准备相关的病例资料,包括病人的病历记录、影像学检查报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和随访记录等。这些病例资料是论文研究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3. 统计分析资料:如果是进行定量研究的论文,需要准备相关的统计分析资料,包括数据集、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作者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4. 实验材料和方法:如果是进行实验研究的论文,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实验数据和结果等。这些实验资料可以帮助作者进行实验分析和结果解释,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5. 参考文献资料:医学类论文需要准备充足的参考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论文等。参考文献是论文研究的重要依据,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标注和引用,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准备上述资料时,需要遵守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保护病人的隐私和权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风险。同时,还需要对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进行充分的整理和归纳,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写医学论文看的书籍有哪些

医学史是我的最爱。《心外传奇》极力推荐,一本讲述心脏外科发展史的书,语言生动,读这本书容易让人着迷,一口气就能读完。还有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内容很深刻,但是稍显枯燥,也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强烈推荐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学术价值和有趣并存。从中世纪人们对于肺结核病的追捧,到近代都写得入木三分。里面很多事例和分析现在看来都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必看的20本医药学入门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必看的20本医药学入门书籍,希望您喜欢!

第一部分 医学科普书籍

1、《药物发现——从病床到华尔街》

如果要为这个清单上的书目做个推荐指数的话,这本书无疑是满分。虽然我没有看过…即使如此,也不阻碍这本书的满分,因为没有哪一本书能够得到它这样的肯定,几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全部都是推荐,所有的专业人士也都是推荐的态度。这样大范围的赞美快使得它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必读书目之一了。

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药物的方方面面,从研发到上市到应用再到立法,宽广的覆盖面使得一个入门者能够迅速了解药品市场。尤其是其内容基本上与市场挂钩,无疑使得任何一个想要从事商业的专业人士无法拒绝本书。但是宽广的覆盖面使得这本书的专精度不够,因此还未达到专业篇的深度,同时如果一个立志想要去医院对商业一窍不通的孩纸读起来可能有点索然无味。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无论你年龄多大,从业有多少年,只要是没有读过,都值得一读,不是么?

笔者也正在阅读中(后续将奉献一些读后感给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中文译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研究员率领团队翻译了另一本原著“The Future of Drug Discovery: who decides which diseases to treat”,中文名《药物发现的未来:谁来决定治疗哪些疾病?》,该书预见了未来25年的演变和趋势,充满睿智和故事;是关心药物发现的科学家、技术员、医师、投资人、药事官员、记者、政治家,甚至是病人所必读的入门之书。

2、《药物史话》

学美术的要读美术史,学建筑的要读建筑史,学医的要读医学史,毫无疑问,学药学的也要有自己药物史。这本书应该算是药物史的代表作,虽然她并不那么著名,甚至读起来还有点……时间跳跃……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药物发现的过程这么曲折多姿琐碎跳跃,药品种类那么浩瀚丰富。本书是以药品种类为序,因而时间的跳跃性更增强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任何一个想去了解药物背后有趣或者无聊故事的人们去阅读本书。本书的优点是药物史相对全面,药物发现背后的轶事侃侃而谈,不会枯燥无味。缺点就是人物重复出现,时间跳跃性强(你要知道以前的药学家不是吃素的,经常今年发现了这个,明年就发现了更轰动的)。

3、《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建立》

本书是当代科普名著系列中的一本,仅此看出,这本书的意义重大。本书意在讲述美国科学界的师承关系,其选择的角度是药理学界。因而这本书常作为药理学的入门科普必读书目。作者用纪实的描写手法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药理学家的性格和故事,展示了药理学蓬勃发展以及师徒关系,并且你相当容易的被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热情所震惊。本书基本按照了时间顺序,因此比上一本书要清楚许多,但是依然有点小混乱……这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流动性太强了,再看看我们这里的科学家,基本上老死在一个单位……同时,你也不要指望这么一本书真的能告诉你药物的作用机制。

4、《致命细菌——超级细菌的自述》

如果论药物作用机制的阐述,本书无疑是所推荐书目中讲述的最清楚,相对最专业的一本。遗憾的是,本书只是写了抗生素而已,相对于其他书来讲,内容太过狭窄。不过这并不阻碍这本书成为我的挚爱,一方面我实在是狂热的爱着抗生素,另一方面,这本书是中国人写的,其语言风格和思路读起来比较舒服,比那些强硬的翻译过来的书强多了,同时作者笔法幽默,内容实用,因此不必担心读着读着睡着了。读了本书,基本上药理书中的抗生素部分内容你已经了解了一半,剩下的仅仅只是再去深入的读读课本就可以了。不过,和药理书一样,这本书的内容也是陈旧的很。在上海,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已经从市场上消失,而本书却依然念念不忘的提着这两位旧情人。一些应用也和现在的指南大相径庭。但是书毕竟是落后于时代的,它无法汇集最新的信息,一旦出版就以为着他的信息已经落后。但这不妨碍初读者将他作为入门书籍,了解专业,同时也了解这临床用药的弊端,甚至你会看到自己身边人的恶习。当然,也很推荐大三以上的同仁们阅读,只不过当个小说就可以了,千万别把它当成专业书。

5、《病者生存》

《病者生存》是非常著名的医学科普书,在果壳的书单里和知乎的书单里是推荐书目。它讲述了我们认识疾病的误区,颠覆了一般人的想法。当然,还是那句话,现代的指南几乎也颠覆了它很多。但是有些经典的想法,永恒的闪耀在那里。

6、《第四类病毒》

《第四类病毒》代表的医学科普书籍的类型是自传体。它的作者就是故事中冒险的人。走进非洲这篇神秘的土地,未知的病毒一个又一个的侵袭着这里的人们,科学家们用勇敢和专业与病毒斗智斗勇。这是一本吊胃口的书,它让我感受到传染病的危险与未知,让我看到病毒学家们的狂热,让我一路在向着抗感染的绝路上不回头的狂奔。这里只是私人推荐,这是我第一本专业科普书,虽然是自传体,虽然不那么专业,但是它真的感染了我。这种力量无法取代。天下的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感染你的那本,让你爱上这个学科的书是对你最无价的。

7、《只有医生才知道的事》

本书算不得经典,只是畅销书。不过说实话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只是缺少时光的沉淀而已。作者是是北京协和的妇产科医生张羽,内容是关于女人身体的那些事。书名起的不错,相当有噱头,可惜里面却是关于女人身体的一些误解,大家期待的那些医疗黑幕恐怕让看热闹的读者失望了。如果你是女生推荐你读,如果你是男生,推荐你买一本送给妹子。

8、《医路》

这才是真正的医疗黑幕之书。《心术》在它面前也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心术》可能最大的败笔就是拍成了连续剧,导致某些内容删减。《医路》的曝光有其真实性,但是有时也偏袒了医生。尤其是结尾主人公在媒体逼迫下离开医院的岗位,让人唏嘘不已,完全没有《心术》的主旋律色彩。这可能也是它没有被官方推荐的原因。不过毕竟也是小说,大家看看就好。

9、《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

未来的医疗领域,即将迎来由无线传感器、基因组学、成像技术及电子化健康信息形成的“破坏性创新”!

在医学新时代,每个人都能充分地在个体层面进行定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群体层面进行医疗诊断。群体医学会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进行大规模筛查,同一种诊断会开出同样的药物和剂量,而不会针对个体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21世纪开始,医生在医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和家长式的地位正在动摇,而病人,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网络及各类工具,来更多的参与自我医疗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决策。未来的医生不是扮演知识仓库的角色,而是成为知识管理者,应更多的与病人沟通和关怀,为病人提供决策支持,或帮病人进行决策,成为聪明病人的伙伴。

因此,想要了解医学未来之旅,这本书必读。

第二部分 专业篇(倾向于临床药学和药理学方向)

1、《古德曼吉尔曼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

如果任何一个学药理或者是临药的人说没有看过这本书,我都将深深的……请自行脑补……作为药理学的经典著作,它几乎成为了国际药理学的标准课本。连《师从天才》所提到的那些大师们也要先阅读这本书。相对于国内那些药理书而言,这本书的内容依然保持着相对新鲜和正确,换句话说它的内容并不陈旧。即使是我手中第十版的翻译版,也比国内刚出来的药学书,在内容和思路上领先不少,更何况是第十三版和最新的第十四版。还是那句话,是书就是绝对陈旧的,他的部分药物已经是老掉牙了,甚至已经被淘汰了,他依旧乐此不疲的谈着。不过,人家毕竟是药理书,经典的药物是必须要谈的,从这点上来看,如果想要了解新药,本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2、《药物临床信息参考》《临床用药须知》

说到新药,就先说这本书吧,这两本是一本,每年更新一次,是四川美康公司出版的,作为一个以镇痛药为拳头产品的公司,几乎不太涉足其他的药品的公司,居然比丁香园更有兴趣收集药品说明书和信息,还真是……难以理解。但是这是好事,毕竟方便了我们。里面基本是所有国内上市药品的信息,包括国外的剂量和实验数据。还真是与时俱进~鉴于这本书每年的更新以及实用性,还真的不能说他是陈旧的。里面有所有药品的处方名的英文,可以方便大家在实习的时候秀一下。当然,看完目录之后,你就明白记住所有药品是不大可能的……

不要跟我说你GRE都背下来了如何如何,你要知道,大猩猩的这样的词汇要比头孢类的词汇好记多了,因为一类药品的处方名太像了……敬告大家的是,这本书很贵,图书馆有,可以借,但不是最新版的。90%的药物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看看么,无所谓的。对于要去临床的孩纸们,还是想办法搞一本吧,用到的地方太多了,大约等于是新华字典,其全面性秒杀了丁香园的用药助手。每年美康都在临床药师网上搞活动,用近一两年的新说明书和修订版可以换。

3、《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

蔡老师的著作。你说我拍马屁也罢,如何也罢,都不能抹去这本书的亮点。它远比之前临药相关书籍靠谱很多。内容全面,且编写有序,资料新颖,有案例分析,空洞的内容少了许多。值得一读再读。基本上读了它,其他临药概论的书就不要读了,可以向专业科室走走了。比如对TDM感兴趣,就要找这方面的内容去读。

4、《PHARMACOTHERAPY——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国外药物治疗学的经典之作,其还有手抄版本。非常推荐阅读。只可惜手里没有中文版,读起来很慢。

5、《药理学(卫生部规划教材英文版案例分析系列)》

不得不说周宏灏的书是相当的有质量,其中的代表作我推这本书。一方面真的很锻炼英文,一方面案例合适。学习药理或者是临药,案例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经典案例,可以让你对若干个知识点终身不忘。如果觉得这本全英的费劲,可以先阅读《内科临床病例分析——双语教材》。

6、《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该本我认为是国内药动学的巅峰经典之作吧,讲的挺好的。就是读第一遍有点不太明白……中国人比较习惯简单问题复杂化估计就体现在这里了。

7、《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是国外药学专著译从系列中一本。讲的内容丰富,而且比较容易懂,后面还有习题。

8、《临床药理学原理》

国内临床药理学讲完总论,就是各个系统疾病的用药。第一越俎代庖讲了药物治疗学的内容,第二讲的实在是无法与药物治疗学书籍媲美。这本书是国外临床药理学的课本,讲述了临床药理学中所用到的实验方法,即使是临药的,如果要做研究也需要研读

9、《药物治疗学病案手册》

我很难理解,这本书居然是《PHARMACOTHERAPY——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的习题册……好吧,人家说的是配套书籍,我只是中国特色了……这本书优点就是案例非常的好,后面的思路也相当的详细,缺点是:仅有四个案例是有答案的……所以推荐多看几遍,然后和同仁们去交流。

10、《奈特彩色药理学》

该书作者Dr. Frank H. Netter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教师、画家,它完美地融合了他的职业及特长,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年(当时还是手绘),就开始创作及绘制医学图谱类书籍,且从事这项事业至今,他信奉:Clarification is the goal. No matter how beautifully it is painted, a medical illustration has little value if it does not make clear a medical point.”

正是由于充满了精美且能精确表达主题的绘图,这些书籍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而他本人也被誉为医学界的“米开朗琪罗”!

11、希氏内科学

说真的,放在这里,估计除了临药部分的同学会在意,谁还会啃这么厚部头的书呢?不过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和医生打交道,我还是建议可以阅读这书里的部分内容。至少你能懂得医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当然,你送他一部希氏内科学也是很不错的想法。尤其是对于那些重视专业的未来牛人们。至于大神们和大牛们,你还是绝了这个念头吧,这是人家的必备书籍,估计每家都有一本了。

我觉得《死亡如此多情》就是近年来非常好的关于医学人文的书,里面有很多的案例,都是临床医生的口述,然后《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的。如果你对于医学人文了解不多又很感兴趣,非常推荐这一本。建议你阅读的时候慢一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毕竟这样的题材确实会让人受到很大冲击。我也和我的父母就里面涉及的事件交换了不少看法。相信我,当你阅读完之后,就会对医学,科技,伦理,亲情,人生等问题有新的认识。

写医学论文的书有哪些

写医学类论文需要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文献资料:医学类论文需要充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书籍、病例报告、会议论文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找到研究空白和问题,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基础和支持。2. 病例资料:如果是以病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需要准备相关的病例资料,包括病人的病历记录、影像学检查报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和随访记录等。这些病例资料是论文研究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3. 统计分析资料:如果是进行定量研究的论文,需要准备相关的统计分析资料,包括数据集、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作者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4. 实验材料和方法:如果是进行实验研究的论文,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实验数据和结果等。这些实验资料可以帮助作者进行实验分析和结果解释,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5. 参考文献资料:医学类论文需要准备充足的参考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论文等。参考文献是论文研究的重要依据,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标注和引用,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准备上述资料时,需要遵守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保护病人的隐私和权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风险。同时,还需要对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进行充分的整理和归纳,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医学专业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那么,关于医学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首先确定医学论文的种类,例如实验研究、疗效观察、临床分析、病例讨论等,在确定论文种类后再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例如病例讨论,就要搜集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深度讨论。疗效观察需要对某种新药品、某种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案,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包括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甚至还需要寻找相关药品最新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论点。如果是给期刊进行投稿,还需要了解目标期刊的收稿方向,来决定你的论文研究方向。像病例解读、前沿资讯、药品/治疗方案研究进展可以从专业的医学平台获取,例如常笑医学网,这类学术网站的信息更权威,有助于论文写投,也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使用。

写医学论文的书籍有哪些

中医经典著作 杏林春暖 2003/12/29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之《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它既不属于某一时期的作品,也绝非某位医家的个人著述。其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可见它是一部由战国至两汉时期许多不同时代的医家,搜集当时医学成果,分别整理加工和补充成篇后,汇集而成的医学总集。 《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仅就它的主要精神,分别简介如下: 一、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贯穿《内经》全书的整体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人体本身 《内经》把人体各部看成是互相联系、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观点。系统论认为,人微言轻整体并非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不同于任何局部的新质。由于人体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更需要从普遍的联系上来加以对待。 《内经》正是强调从彼此相属、互有联系的整体观出发去观察人体各部生理、病理的种种表现和变化。就脏腑关系而言,虽各有所主,但却离不开彼此的密切配合。 《内经》以“藏象”统括人体之生理与病埋,就证是体现了内脏与休表是相互沟通、表里相关的有机整体。唐·王冰说过,“象,谓所见于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也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中医四诊中所称“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求里”的根据即在于此。 2、人与自然 对人体必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认识,是《内经》整体观的又一重要体现。《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盖,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四时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如春夏两季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因而使皮肤松弛,少溺多汗;秋冬时节,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皮肤致密,少汗多溺。四时气候的变化,还是生物界(人体亦不例外)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 此外,《灵枢·岁露论》还告诉人们。四时气候的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流行,所渭“因岁之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甚至一些疾病的流行也常带有季节的特点,而《素问·异法方宜论 》所载某些“地势使然也”的地方病,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机体与情志(即形神统一观) 对机体与情志间的辩证关系,《内经》同样具有一定的科学见解。《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是说明机体对情志的决定作用;而《灵枢·本藏论》所指出的”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则旨在表明情志对机体的调节功能。《内经》认为情志活动乃人之正常生理功能。但若太过,可能造成内脏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而十分注重通过调节情志,以有助于消除病理变化,恢复生理功能。 4、人与社会 《内经》对社会环境与人体发病的关系,也有若干论述。在分析病因、病理时,除了注意外邪的侵袭和人体正气的盛衰外,还告诫医家应结合患者所处社会环境、经历和个人遭遇等全盘考虑。 二、脏腑经络学说 《内经》所系统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重要学说,是中医进行辩证论治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2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的基础和依据。在祖国医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三、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在总结和阐述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还运用和发展了我国固有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运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于《内经》是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对人体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亦无不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加以概括和阐述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个方面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一旦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这种平衡状态破坏时,人体就会发病。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而《素问·生气通天沦》所载:“阴平阳秘,精神乃冶;阴阴离决,精气乃绝”,就是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用药,就是借助药物的阴阳偏性,以改善或调节人体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的运用 古人认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叫做“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彼此制约的关系就称做“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入医学,关键不在于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展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的记载,世间各种事物,包帖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态表现,都可与五行相配,如表所列: 五行 时令 五气 五态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志 五臭 五音 五谷 木 春 风 生 青 酸 肝 怒 臊 角 麦 火 夏 热 长 赤 苦 心 喜 焦 徵 黍 土 长 夏 湿 化 黄 甘 脾 思 香 宫 金 秋 燥 收 白 辛 肺 忧 腥 商 稻 水 冬 寒 藏 黑 咸 肾 恐 腐 羽 豆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内经》认为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如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歹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并常以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描述疾病的传变和推论其死生。 总之,《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人体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脏腑间的 相互依存、制约、转化的关系已有相当认识。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以上认识仅在于直观的范围,还不可能认识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重视预防,反对迷信 《内经》关于预防的论述,常与养生学相结合,如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告诫人们要节制色欲,切忌“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医生治病应当见微知著,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对疾病的发展视而不见,迁延观望,坐失良机,以致酿成难以救治之危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冶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预防医学思想昭然可见,至今犹不失为至理名言。 《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表明医学与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 《内经》的撰成,标志着我国医学跨进了由经验医上升为理论医的新阶段。它不仅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成就,同时也为秦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在整体观、矛盾观、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预防学说和诊治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明显的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和学派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新建树,无不与《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甚至直刊今天仍不失为一部颇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医学巨著。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3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疯门全书》 《疯门全书》清·肖晓亭撰。为祖国医学有关麻风病的三大专著之一。肖氏之书原为《疠病疾辑要》、《疠疾备要》各一卷,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贫而未梓,后经袁春台等编校,命书名为《麻疯全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付印,此版本迄今未见。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多次刊刻流行版本均名为《疯门全书》。1936年裘吉生之《珍本医书集成》第七册将该书收入。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该书重新点校出版。 该书对麻风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及预防之法认识颇为正确,对症状体证之描述逼真而通俗,治疗原则他强调:“总以凉血和血为主,驱风驱湿为佐,审元气之虚实,按六经以分治,斯治疗之要道”。他不同意本病必定复发或不能根除之说,认为其原因多因中断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所致。肖氏对本病提出内治九法(统治、分治、缓治、峻治、补治、泻治、兼治、类治、余治);外治六法(针、灸、烧、熏洗、烂、敷)等,列有处方近170首,内容丰富,且善用大枫子肉。肖氏有经验和学术观点,使祖国医学关于本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更为充实,其治疗经验解放后也曾为麻风防治工作者吸取。 ★★《针灸大成》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氏本人也长期在太医院任职,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不仅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也有影响,现有英文、德文、法文等译本。 ★★《外科正宗》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致力于外科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撰《外科正宗》四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病机、诊断的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疾患100余种,附图36幅。木书的主要贡献为: 1、在学术思想上,陈氏兼顾内外,较重外治,强凋“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常用刀针相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以扩创引流。在护理上主张加强营养,反对无原则禁忌。在当时外科普遍重视内治的气氛中,他的这些主张,具有革新倾向; 2、载方丰富,集唐以来外科外敷内服方药之大成; 3、创造和记叙了当时多种外科先进技术,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屡等方法; 4、记载多种肿瘤,其中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其所创之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能缓和恶性肿瘸“失荣”患者之症状,延长其存活期。后世对《外科正宗》的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傅青主女科》 明清之际傅山所撰的《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育特色的妇产科著作。傅山(1607--1684),宇青竹、青主,号公之它、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为明末清初之著名学者、抗清活动家。在医学上,他兼通内外、妇、眼等科,尤以妇科著称。《傅青主女科》共二卷,简要论述了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八十症,列方八十三首,另附“产后编”。该书对妇产科疾病的治厅。重视妇女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扶正解郁”之原则,重在调理脾胃,培补气血,其处方构思精密,理法谨严,有“一味味千锤百炼”之称,故影响较大。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神农百草经》《扁鹊内经》、《外经》。 《伤寒卒(杂)病论》。》、《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甲乙经》。 《千金要方》、《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薛氏医案》《口齿类要>《本草纲目》。《医通》,

一、《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著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公元6~8世纪,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所描绘的“虏疮”即天花,是外界传入,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书中还提到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论者认为所谓射工是对一种血吸虫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虫病,山有人认为这是血吸虫病的得病过程。更可宝贵的是书中还指出这种沙虱钻入皮肉后。如果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这可证明当时已经认识疥虫,它用疥虫的大小,检得方法来比喻沙虱,十分恰当。总之,《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猘犬所咬毒”的处理。书中首先认识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严重性,指出其潜伏朗和病程经过。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这方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亲神经组织的病毒,在狂犬的脑组织中大量繁殖。用这种组织来治疗狂犬病,如果说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肘后备急方》虽然都是一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而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扬的治疗思想,似乎与一向认为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使一些后代“正统”医家认为不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涵有宝贵精华,应予以重视。如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也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珍贵结论。现代研究证明,青蒿中含有抗疟作用十分明显的青蒿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成分,因而虽然中药一般都用煎剂,葛洪强调要生服其汁。青蒿素的分离研究导致了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青蒿抗疟的研究,载《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尤其是心脏型脚气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够的维生素乙来治疗脚气病等。 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敦煌本残卷只存一卷,也即“序录”部分,原卷长十七米,正背两面均书写。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龙谷光瑞之命,在中亚细亚进行探险时,由敦煌携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为其他文献内容,背面有720行属《本草经集注》的序录,但缺卷首。据文字内容最末两行写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辰时写了记”的记录,罗振玉氏认为此段文字与原文书法不同而认为应是六朝时的作品。此残卷1955年群联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鲁番出土的残卷为一×27厘米的残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后半部的注文,还有鼹(鼠泉)的前部正文,应是《本草经集注》中兽类药的部份内容。 此两件一在日本龙谷大学(一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一在德国普鲁士学院。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认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基本上是一部痈疽证的专著。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鲁番曾出土本书残卷二页。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卫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小品方》,其具体内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从日本尊经阁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此书残卷,其内容包括序、总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复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根据总目得知,全书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书参考书目,全书日录外,其内容为:第一卷包括用药合药法、调三焦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种病证诸方,从第二卷至第五卷为治疗各种杂病方,第六卷为治伤寒温热病方,第七、八卷分别为女子众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诸证方,第十卷为外科疮疡折伤等方,第十一卷为本草,第十二卷则为灸法要穴。 《小品方》内容丰富,可谓唐以前的一部包罗广泛的小百科全书,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同时又是一部门径书,所谓“童幼始学治病者,亦应先习此《小品》,以为入门”。正由于此,在本书散佚之前,影响极大,唐太医署规定《小品方》为学生心修课程。后来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宝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视把本书作为教科书,要求学习时间长达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医心方》所引该书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独创性的治疗方法。如《外台》引书卷十所载的既简易而又是科学的测定井冢内有否毒气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又如《医心方》所引的“疗自缢方”,其方法极为详尽,较张仲景《今匮要略》中所述者,已有所发展。 《小品方》自宋末后,就已亡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世增补之《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诸病源侯论》,此外,日本的《医心方》及朝鲜的《东医宝鉴》也录有一些佚文。近代在日本发现本书的残卷。现有辑佚本,于1983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研究 古代医学著作发展 公元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黄帝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共计216卷,但绝大部分已经失传,而《内经》是仅存者。《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成书时期一向有争议。它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中医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此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不久,由于战乱原著散失,后人分别搜集其中的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整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公元265-960年(晋-五代) 这一时期,有不少医家从事《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工作。最早进行此项工作的,为齐梁间的全元起,他注释《皇帝素问》八卷,书名《素问训解》。此书到南宋时失传。 隋唐时期,杨上善又将《内经》分类编纂和注解,编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注释《素问》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他历时十二年,于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 《脉经》作者王叔和,成书于魏晋。《内经》《难经》均有关于诊脉法的阐述,王叔和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采集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脉经》十卷。 《诸病源候论》于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编撰。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疾病记载的广泛和详细,对病源的认识。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书中突出之点是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著。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孙思邈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却不拘泥。他很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少儿婴孺方2卷。 《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著作。全书40卷,分1104门,是唐代另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内容包括有今天的内、外、骨、妇产、小儿、传染病、皮肤、五官、畜疾等科的证治。本书主要选辑东汉到唐的很多方书而成。临床各科编排较为合理,先论后方,次序井然。重视急性传染病,伤寒、温病、疟疾等,所占篇幅较大,说明对传染病具有相当知识。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著,成书于256-282年,为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全书分12卷128篇。书中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重点介绍腧穴总数、厘定部位,详细介绍了针灸操作方法,并把各种适应证按照临证需要排列出来。此书影响久远,其他一些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此书也较早传到国外。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内容,载金疮、痈疽、疮疖、疥癣及其他皮肤疾患,有内外治处方140多个。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写医学论文书籍有哪些书

推荐《身体使用手册》,基本把内科书科普一下,只能让非医学专业的人了解疾病的皮毛,通俗易懂,至少没有像很多养生书一样误导消费者。药理方面推荐《药理学》,虽说是专业人士的教科书,但我老妈,没有医学背景,也看得乐此不疲,至少把她用的药都了解到很深入的程度了。唯一的缺点是她自认为半个医生,不再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了。这两本对于扫盲还是很有用的,但真正遇到各种症状时,还是要去医院,医学的复杂性超乎常理。

1、《药物发现——从病床到华尔街》;

如果要为这个清单上的书目做个推荐指数的话,这本书无疑是满分。虽然我没有看过…即使如此,也不阻碍这本书的满分,因为没有哪一本书能够得到它这样的肯定,几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全部都是推荐,所有的专业人士也都是推荐的态度。这样大范围的赞美快使得它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必读书目之一了。

2、《药物史话》;

本书是以药品种类为序,因而时间的跳跃性更增强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任何一个想去了解药物背后有趣或者无聊故事的人们去阅读本书。本书的优点是药物史相对全面,药物发现背后的轶事侃侃而谈,不会枯燥无味。缺点就是人物重复出现,时间跳跃性强。

3、《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建立》;

本书是当代科普名著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意在讲述美国科学界的师承关系,其选择的角度是药理学界。因而这本书常作为药理学的入门科普必读书目。作者用纪实的描写手法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药理学家的性格和故事,展示了药理学蓬勃发展以及师徒关系,并且你相当容易的被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热情所震惊。

4、《致命细菌——超级细菌的自述》;

读了本书,基本上药理书中的抗生素部分内容你已经了解了一半,剩下的仅仅只是再去深入的读读课本就可以了。不过,和药理书一样,这本书的内容也是陈旧的很。在上海,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已经从市场上消失,而本书却依然念念不忘的提着这两位旧情人。

5、《病者生存》;

《病者生存》是非常著名的医学科普书,在果壳的书单里和知乎的书单里是推荐书目。它讲述了我们认识疾病的误区,颠覆了一般人的想法。当然,还是那句话,现代的指南几乎也颠覆了它很多。但是有些经典的想法,永恒的闪耀在那里。

一、另眼看疾病在医学院的学习中,针对某一种疾病,我们会系统学习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等。那么,除此之外,面对疾病,我们是否有其他的视角呢?这五本书恰恰提供了不一样的解读和阐释。《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是对达尔文医学的介绍,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审视疾病。《病者生存》则通过对几个疾病的分析,让你更直观地了解进化医学是如何解释当下的疾病。《身体知道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疾病和心灵、潜意识的关系。《疾病的隐喻》是两篇论文的合集,作者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在社会的演绎中隐喻化,并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甚至政治压迫的过程。《疾病的哲学》是地下出版物,从社会、心理、文化、精神等角度综合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二、神秘的双螺旋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这一些列的书,都和DNA有关。《DNA:生命的秘密》《创世纪的第八天》这两本书讲述了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对科学发展的介绍,其中也包括科学天才的故事,经典案例,甚至科学八卦,读起来十分有趣。《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通过在人类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描绘了人类从生命诞生之初到成为地球上唯一有文化的生物的历史,也探讨了很多和基因有关的政治、伦理和哲学等问题。《自私的基因》详细介绍了自私基因的理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单位,而各种生物都是基因用来保存和复制自我的工具,此理论一提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上帝的语言》的作者柯林斯是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参与并领导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他阐释了自己从无神论走向宗教的历程,试图提倡科学与基督信仰和谐共存的神导进化论,即生命罗格斯。作者的观点也被不少人看成是“和稀泥”,引起很多争议。

医学高等数学 医学物理学 基础化学 有机化学 医学生物学 系统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生物化学 生理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免疫学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医学心理学 诊断学 法医学 医学影像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传染病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口腔科学 皮肤性病学 核医学 流行病学 卫生学 预防科学 中医学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体育 医学细胞生物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医学遗传学 临床药理学 医学统计学 医学伦理学 临床流行病学 康复医学 医学文献检索 卫生法 医学导论 全科医学概论

  • 索引序列
  • 写医学论文看的书有哪些
  • 写医学论文看的书籍有哪些
  • 写医学论文的书有哪些
  • 写医学论文的书籍有哪些
  • 写医学论文书籍有哪些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