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外科与免疫学论文

神经外科与免疫学论文

发布时间:

神经外科与免疫学论文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

我知道的国内的有中华神经科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等,国外的也比较多,如Stroke,neurosurgery等等。你自己可以多看看相关的神经科方面的文章,看别人引用比较的多的参考文献就知道了中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出版地 主办单位 0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上海 中国科学院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广州 中山医科大学2 中华精神科杂志 北京 中华医学会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4 中华神经科杂志 北京 中华医学会5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长春 白求恩医科大学6 上海精神医学 上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7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英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核心期刊NPG Journals in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Nature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cAMP oscillations and retinal actiity are permissie for ephrin signaling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tinotopic map 《Nature Reiews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Lipid raft microdomains and neurotransmitter signalling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Featured Articles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is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mitochondrial fission during neuronal apoptosis 《Oncogene 》Featured Articles :Targeting SPARC expression decreases glioma cellular surial and inasio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ctiities of FAK and ILK kinases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Featured Articles Featured Articles :Stroke induces ependymal cell transformation into radial glia in the subentricular zone of the adult rodent brain 《Cell Research》Featured Articles : Getting the right stuff: Controlling neural stem cell state and fate in io and in itro with biomaterials 《Molecular Therapy》Featured Articles : iral Clostridial Light Chain Gene-based Control of Penicillin-induced Neocortical Seizures 《Molecular Psychiatry 》Featured Articles :Gene-gene effects on central processing of aersie stimuli 《Neuropsychopharmacology》Featured Articles : The Abused Inhalant Toluene Increases Dopamine Release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y Directly Stimulating entral Tegmental Area Neurons 《The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 》Featured Articles :Nucleotide sequence ariation within the human tyrosine kinase B neurotrophin receptor gene: association with antisocial alcohol dependence 《EMBO Reports》Featured Articles : A fruitfly's guide to keeping the brain wired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Featured Articles : Transporters for L-glutamate: An update on their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pathological inolement 《Spinal Cord》Featured Articles : International spinal research trust research strategy. III: A discussion document Acta PsychologicaAcute PainAdances in NeuroimmunologyAlcoholAlzheimer's & DementiaAnimal BehaiourAnnual Repor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AppetiteAPS JournalAutonomic Neuroscience等以上是我所知道的一些,还有一些没有找到,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感谢两位,对我很有帮助。2006年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脑与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此外,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证书编号G422-2006)、国际脑血管病杂志(证书编号G939-2006)、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南京)等封面上也都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不是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不过是国家级医学期刊。

神经外科免费论文

二十多年来,发表论文近五十篇,主要代表作品:1、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高位颈髓肿瘤(附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颅内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4、儿童亚急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5、脑血管母细胞瘤影像学特点的病理基础潍坊医学院学报6、687例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山东医药7、脑肿瘤贴敷化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山东医药8、高血压脑出血100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9、氟骨症性脊髓脊髓压迫症10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0、神经皮肤黑变病伴恶性黑色素性脑膜瘤1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1、遗传性共济失调2个家系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2、听神经瘤的手术分级及临床意义山东医药13、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急症手术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14、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救治山东医药15、Ⅲ型颅骨缺损修补的研究治疗中华创伤杂志16、规范化脑电图在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临床价值山东医药17、脑电图对癫痫自动症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18、颅骨缺损修补的研究与进展 中华现代外科杂志

腰——骶神经重建治疗脊柱裂的试验结果(摘要)目的:通过重建腰——骶神经通路,建立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弧,恢复脊柱裂患者的大小便功能。据报告,中国的成功率为87%。现报告我们北美首批神经重建临床试验的结果。材料与方法:9例受试者加入该研究。施行了硬膜内腰——骶神经重建术。对受试者进行经皮肤刺激的尿动力学测试和认真的神经学随访。密切监控了出现的不利情况以及大小便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1年,7例(78%)患者经刺激皮肤产生可重复观察到的膀胱压增大【注:膀胱压增大有助于排尿。国内专家研究了肖传国论文中的尿动力学图后指出,膀胱压增大可能是由腹压而不是由逼尿肌收缩引起的,而后者才是反射弧建立的标志】。2例患者能够停用导尿术,全部患者安全地停用了抗毒蕈碱药物【注:其中4例从未用过该膀胱肌肉松弛药物】。无一例患者能完全自主排尿。大多数患者称肠道功能有改善。1例患者在术前就能控制大便,4例患者在术后1年能控制大便。术后1个月,89%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肌肉群无力。1例患儿出现持久性足下垂,其他患者在12个月内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术后1年时,大多数患者经刺激适当皮区可观察到新的反射弧。观察到大小便功能的改善。下肢无力主要是自限性的,仅1例出现持续足下垂。本手术需要更多病例和更久随访,以评估这一新疗法的风险/效益率。评论一:本期杂志发表的Peters等人的神经重建研究结果,首次挑战了(肖传国)先前发表的成功率超过85%的优异结果。虽然有证据表明,神经重建能建立新反射弧、引起逼尿肌收缩,但该研究组发现,术后一年,9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能自主排尿,且仅有两例能停用导尿术。尽管停用了抗毒蕈碱治疗,从膀胱顺应性以及膀胱内压测量得到的膀胱容量来看,结果引人注意【注:另一专家认为“微小的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论文中给出的数据,9名患者平均膀胱容量从术前211ml仅增加到术后一年的253ml,离散程度非常大,且5人增加、4人减少。另据文献资料,随年龄增长,正常儿童膀胱每年增容约15ml。论文未列出顺从度个体数据,只给出平均术前为 ml/cm H2O(至)、术后提高到 ml/cm H2O(至),也非常离散。这两项重要指标的改善程度远远小于肖传国公布的结果:术后提高到术前的约两倍。另外,Beaumont医院的患者状况比肖所报告的患者要好得多,其术前指标甚至比肖的术后指标还要好】。对于运动机能已经缺失的孩子来说,持久性足下垂不应视为轻微并发症。该研究虽然有潜力,但也警告我们,在更常规地应用该手术前,需要进行进一步有对照的研究。比利时根特大学泌尿系Piet Hoebeke评论二:本文作者提供了北美首批腰——骶神经重建术治疗脊柱裂患者的结果。本研究及肖传国先前的动物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清楚表明了神经重建术可建立经刺激下肢皮肤的体神经——自主神经(或皮肤——膀胱)反射弧。同样清楚的是,该手术的临床疗效与(肖传国)此前所报告的截然不同。虽然作者出色地对患者进行了术后追踪、描绘了其术后变化,但在缺乏严格监控的对照样本的情况下,研究结果难以验证。特别是大便功能的改善和微小的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肖传国的报告,110个脊柱裂患儿中有87%获得成功,而(美国试验的)大多数患者仍然需要间歇性清洁导尿,没有一个能完全自主排尿,这一事实令人困扰。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不能自主排尿、不能利用新生的皮肤反射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怀疑神经移植在这个手术中所起的作用。膀胱顺应性和控尿情况的改善,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以前一系列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已经报道过的腹侧S3运动神经单侧神经切断术导致的?【注:这一判断与国内专家一致,即部分患者的改善可能是选择性骶神经切断术而非肖氏手术本身的疗效。另外,国内专家还指出,与肖氏手术同时做的栓系松解术本身就是治疗脊柱裂的常规手术,而神源医院的广告就是“修补+松解+反射弧重建省时省力省钱”、“脊髓脊膜膨出——做两个手术花一样钱”】我祝贺作者接受这项挑战。我希望,本研究能使神经源性大肠和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外科疗法得以起死回生、重获关注【注:与“肖氏反射弧”手术类似的神经重建术很早就有人提出,但从未获得成功】。我强烈赞同本文作者意见:此手术应当只能停留在研究框架内【注:指不能临床应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医院儿童泌尿科Eric Kurzrock评论三:本试验最古怪的发现是尿动力数据和主观评估之间的矛盾。有位患者膀胱容量减小、反射弧未建立,但他竟然主观上报告大小便功能改善!考虑到这个患者术前的压力性尿失禁,我实在忍不住地猜测,他术后排尿只不过是因为腹内压力施加到扩张了的膀胱颈而导致膀胱排空而已【注:国内专家也作出过相同判断,并认为长期靠腹压排尿会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脏反流(肖传国先生透露,小善善就存在这个问题),最终损害肾功能】。肖传国报告说,他的110名患者1年内有超过87%的患者获得了尿感和控尿。相比之下,在肖亲自帮助下做同样手术的这9位患者,却只在客观尿动力学数据和主观报告中表现出不怎么大的改善。除非该手术的发明者拿出可靠的论据和数据证明手术的有效性,不适当地、仓促地在患者身上和医疗界推广应用此手术会有极大危险。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泌尿系John Park论文见:Outcomes of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for Spina Urol. 2010 Aug;184(2):702-7. Epub 2010 Jun KM, Girdler B, Turzewski C, Trock G, Feber K, Nantau W, Bush B, Gonzalez J, Kass E, de Benito J, Diokno of Urology,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Royal Oak, Michigan, USA.评论见:J Urol. 2010 Aug;184(2): Urol. 2010 Aug;184(2):708; discussion Urol. 2010 Aug;184(2):707; discussion 708.国内专家评论见:2009年12月8日北京科技报《调查神源医院》科学新闻2009年第23期《众说“肖氏反射弧”》

浅谈神经外科疫苗管理论文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外科工作总结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一年来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 ,使我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同事们的工作干劲也大大提升了。 在科主任、护士长的带领下,每日满负荷的工作着,加班加点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患者挥汗如雨、不知疲惫,为了将更多的危重病员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无轮工作多忙多累,大家毫无怨言、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份工作。

神经外科是外科中急、危、重病号较多的科室,特别是节假日病号数量比平时增多,并且患者有较多的昏迷者,对于这类患者及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及时治疗、口腔护理、会阴护理、q2h翻身拍背,对痰多的患者及时吸痰、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等等,除此之外还得接受急诊病人,因此工作十分繁忙。从中使我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在医院及护理部领导下,积极认真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为病人着想,努力保证护理安全,防范护理差错。现将一年来存在的问题简单归纳如下;

1、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严,落实不到位,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

2、医嘱查对不认真,过医嘱只复核,未能及时转抄或更改医嘱执行单,出现抄错,漏抄现象。

3、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巡视病人,观察病情不仔细。

4、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较多,物品放置杂乱。

5、主动学习风气不够浓厚。

6、健康教育不够深入,缺乏动态连续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控,坚持做到“三清”,即书面,口头,床旁交接清楚。

2 、过医嘱时特殊用药或特殊治疗均应写在护士动态交班上,复核医嘱前须转抄或更改医嘱执行单。

3、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急救物品进行交接班管理,每天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

4、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5、对一般轻症、择期手术的病人责任护士能热情接待病人,并把病人送至床边,主动向病人或者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规章制度及主治医师等,并了解病人入院后的心理状态与需求。

6、在生活上为病人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并广泛听取病人及陪护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

在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平凡而又细微的劳作中,一个个虚弱的病体变得健康,一幅幅痛苦的表情离去。虽然繁忙;虽然失去了一次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虽然一次次的被误解,眼泪只能偷偷的往肚子里咽,但我们想到的是责任,就会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对每一位患者。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

在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本年度,秉承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我院红十字会继续本着“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服务宗旨,在校内校外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的活动。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为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改进不足,同时也为了使今后的工作开展得更顺利,现将本学期如下:

一、举办特色活动,表彰先进典型

(一)4月22日下午,广东金融学院XX-XX学年度红十字工作及无偿献血表彰大会在6栋402拉开帷幕。学院红十字会会长、党委汤耀平副书记,学院红十字会副会长、学生处万红青处长,医务所邵广礼所长以及院红会新旧理事、各系红会会长及会员代表3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团委何进江副书记主持。思想汇报专题这次换届表彰大会是在我院红会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二)12月11日,我院红会在大礼堂隆重举行以“展示医疗魅力,呵护生命花朵”为主题的第五届医疗知识竞赛。本次比赛有包扎、必答、抢答等环节。比赛大大提高我院红十字会的个人能力与素质,也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医疗健康知识水平,宣扬了红十字会的精神!

二、展开常规工作,推进红会发展

(一)药箱的清理工作。分配各系红会分会定期对药箱进行清洗和管理,方便了同学们的用药,确保了同学们的不时之需。

(二)健康小贴士的宣传工作。安排各系红十字会分会定期出版健康小贴士,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另一条了解健康常识的途径。

(三)第六、七、八期会刊出版工作。我院红会会刊将为广大师生展示各系红十字分会的活动风采、最新最快的红十字会咨讯博闻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四)做好各项救护培训工作,普及卫生救护知识是红十字会的一项传统工作。为了更好地使红会会员掌握救护知识,我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活动,3月26日,校医务所李萃医生在6栋教学楼401室举行了关于现场骨折固定包扎的培训活动。通过本次培训,同学们的骨折现场包扎知识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达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11月7日,我院红会派两名代表参加市红会医疗急救培训。11月21日,邀请广州市红会培训中心的蔡迎怡医生在北阶103室开展了急救技能和包扎止血讲座。

(五)吸收招纳新血,壮大博爱队伍

10月24日,我院红会举行了三轮面试的招干活动,经过一番谨慎的考核,共招收新干事20名。根据红会具体的发展需要增设了网信部并着手建设红会网站。在开展招干活动的同时,我院红会还通过班级宣传,1476名新会员加入到红会的大家庭中来,进一步壮大博爱队伍。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红会能越走越好!

三、发扬红会精神,开展爱心活动

(一)3月7号上午,我院青协红会和龙洞团工委秉着“服务社区,服务人民”的宗旨在保利林海山庄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科教、文体、卫生、法律的“四进社区”活动。本次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了法律宣传、辨钞、保险咨询、环保社区、疾病预防、家居安全等内容,我院红十字会现场给居民们演示了头部包扎、胸部包扎等各种包扎方法,而且积极宣传了疾病预防知识。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还在社区举行了“绿色大地,美化家园”的植树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们了解到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他们的科学和健康观念,受到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彰显了我院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我院红会积极响应市红十字会和市献血办的要求,开展了多次成分血捐献的宣传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捐献成分血的意义并详细了解了其流程。并于本学年3月18-29日和10月12日—23日先后两次组织同学们到广州血液中心捐献了成分血,累计有199名同学成功捐献了爱心。

(三)分别于4月28日和11月19日,在大礼堂举办了大型献全血活动。得到了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献血,累计采得血袋955袋。

(四)5月19日,我院红十字会诚邀血液中心献血车来到学校,在七栋教学楼前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共有132人成功捐献,累计133袋血袋。这是我院红会第一次采用献血车开进学校的形式组织无偿献血,是一个好的开端,我院红会已通过决议由5月份开始每月引进献血车到校园采血。此次献血活动不仅缓解了广州血库o型血短缺的情况,同时也推进了我院献血工作的常规化。

(五)10月27—29日,在7栋教学楼前举办主题为“病魔无情,人有情”的募捐活动,为罹患白血病的外语系0715921班李惠珍同学筹得爱心善款元。本次募捐活动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我校师生团结一心、互助友爱的品质。

(六)11月6日,团委蔡秋华老师和红会代表前往从化良口参加由市红会主办的扶贫助学活动,为贫困儿童带去关爱与温暖。

(七)在XX年,我会继续加强与各系红十字分会的联系,督促各系红十字分会的工作进程以及他们的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并且不断努力拓展新的服务基地。金融系的爱心义教,会计系的武警医院爱心之行,经贸系的育龙居温暖之旅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保险系每月一期的《健康快递》、劳经系的电子杂志《生活点滴,红会伴你》、财传系的“心理咨询”、数学系的“爱心基金”等等,这些活动都渗入到广大同学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内外交流

(一)在这一学年,我院红会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力度,弘扬了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提高了同学们对红十字会的认识。

5月8日是第62个世界红十字会日。我院红十字会举办了以“携手人道,共建和谐”为主题的世界红十字会日纪念活动。5月6—8日,配有先进口腔仪器设备的爱牙车进驻我校,广东省口腔协会专业牙医免费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的口腔咨询及检查。5月8日下午,我院红十字会在青年文化广场举行会员宣誓大会。大会上,院红十字会秘书长、团委蔡秋华老师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会员代表颁发了红十字会会员志愿服务证。仪式结束后,有“模拟诊所”、“穴位按摩”、“关爱乙肝”、“健康谜语大家猜”等一系列爱心游园活动。我院红十字会还现场招收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另外,为了响应广州市红十字会开展“博爱集结号”活动,我院红会倡议广大同学积极为“红十字备灾救济基金”与贫困白内障病人捐款,师生们都慷慨解囊。

12月1日,在七栋教学楼前举行以“普遍可及和人权”为主题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艾滋病和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的平台。

(二)4月18日下午,我院红会和各系红十字分会在华南植物园进行一次大联谊活动。共有80人参加本次联谊活动。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深厚的友谊基础。

(三)5月9日,应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红十字会的邀请,我院红十字会干部前往华南师范大学参加广州高校红十字会志愿之路交流会。暨南大学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院等院校出席了交流。会上,我院红会代表詹惠娜同学介绍了我院红会XX—XX学年度主要工作,并认真听取各兄弟院校代表的建议及经验。这次交流会,不仅增进了我院红十字会和各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和友谊,也充分宣传了我院红会工作的发展。

一年转眼即逝,20xx年就要过去了,xx外科的工作也基本步入正轨。现总结如下。思想上。在这一年中xx外科最少只有八名护士,最多有十二名护士,每位护士都很热爱这个年轻的集体,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大家没有怨言,经常加班加点努力把工作做好。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关键时候,同志们能够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同志们还能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一、工作上,按照年初的计划

1、大家认真开展了“百日无缺陷活动”,执行科室防范护理缺陷的方案,增强护理人员参与意识,医学教,育网|共同提高护理质量;

2、 组织护理人员共同学习《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两本书,落实科室的护理细节质控措施;

3、 建立了外科手术备皮的细节质控管理制度,每位护士都能够按此执行,达到了有效提高备皮质量、控制感染的目的;

4、 规范了科室的入院指导、住院指导、围术期指导,并装订成小宣传册,方便住院患者查阅与护士的指导,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5、 全员参与护理部组织的礼仪培训,并积极参与展示风采的礼仪情景剧的评比,努力为科室争得荣誉;

6、 按照护理部的要求,规范执行“床旁交接”礼仪和“接待礼仪”;

7、 全年基本做到了对化验单的细节管理,确保每位患者住院期间能够及时留取所需化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管理上。医学教,育网|紧密跟随医院、护理部的各项改革:

1、 学习并推广使用HIS系统。组织全员进行学习,教会每位同志进行查帐核对,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后及时与大家沟通。

2、护理质量管理逐步提高。配合护理部的取消季度检查、改为随机的日查,每位护士都各司其职,努力管理好自己的病人,做好本职工作。

3、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岗位职责,在普通病房增加了辅班,并重新制定了各个班的每日重点工作,使重点工作内容更加突出、同志们工作更加明确。

4、设立了“记事本”,记录需每位护理人员应知晓及注意的事情,固定放在护士站,并阅者签字,确保有效传达。

5、设立了出院患者登记本、会诊登记本,保证出院证明能够准确及时送到出院处、会诊但能够及时送到会诊医生手中。

二、学习上

1、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在鼓励大家自学的同时,每日晨交班提问一个专业知识的小问题,共同学习。

2、每天学习一个医学英文单词、一句英语,记录在本上,固定放在护士站,并于次日晨交班提问进行检查,医学教,育网|但是没有坚持到底。

3、每位护士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自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续专、续本,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在这过去的一年中,有成功、有失败、有快乐、有辛酸,xx外科全体护士在科主任科护士长的带领下共同走过来了。在新年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建立具有科室特色的量化的有效的护理人员绩效考评表,并据此客观地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培养同志们的科研能力,争取多发表有意义的论文;坚持每日英语的学习等等。

让我们大家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共同建设好xx外科这个年轻的科室吧。

新医神经外科是全疆神经外科的带头人,全科主任医师、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同时在科进修医师10人左右,护理人员16人,编制床位30张,颅内肿瘤、颅底疾病、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的诊治和手术都很成熟,全疆各地患者络绎不绝,最高同时住院人数高达70人,每个角落都是加床,危重病人占一半以上,每日平均手术在两台以上,我在短暂熟悉工作环境后就参加了单独值班和收管病人,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教科书上看到的疾病,遇到疑难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下班后翻书查资料巩固知识,经常下班后在科室一边看书一边等急诊手术,急诊手术是提高我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通过学习使自己对神经外科疾病有了更多认识,对以前我院的常见病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院常见的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及手术的精细化、熟练化及人性化有了很大提高。通过科室老师每周授课在神经系统解剖和CT、CT-A、DSA、MRI、MRA及MRV等的阅片也有了一定提高。

本人还利用有限的进修时间完成了神经显微培训课程,毕业考核要分别完成30克小白鼠腹主动脉的端-端吻合,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另外附加难度较大的小鼠肾脏移植手术,对此学习班规定完成前两项考核即可发医学院神经显微培训证书,有能力完成三项者可获北京天坛医院颁发的yasgil亲笔签名的培训证书,手术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断端吻合6~10针,还要保证解剖和功能的完整。自培训以来三项过关率不及50%,其实肾移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次手术下来至少需要4个小时,这4个小时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快结束了一针没处理好,或者手上的力道稍没掌握好血管就破了或是不通了,就可能全功尽弃,刚开始几天也做不成功一例肾移植,有时候也想放弃,但是想想觉得这次学习机会不容易,而且得到领导的关心,我不能对不起自己和辜负帮助过我的人,经常加班加点训练,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三个月的培训课程,顺利的`考核过关获得了天坛医院颁发的培训证书。

本人进修期间还与新医继续教育办和护理部联系,使我科一名护士顺利进修,期间共同学习、协作,为回来提高科室工作、加强医护协作打下了基础。还从进修医院带回许多书籍资料,手术录像及最新的神经系统解剖光盘,为我科室医护人员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是由于时间较短,要学的知识太多,以前在我院见到的病种较少,所以感觉收获还没有预计的大,感到还有更多需要掌握的还没掌握,回来后要不断巩固收获的知识,努力学习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次进修学习使自己在神经外科疾病的理论知识、诊断治疗及手术技巧上均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思维的拓宽,理念的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

20xx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在院领导及护士长的关心和直接领导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较好的完成了院领导布置的各项护理工作,熟练地掌握了各项临床操作技能,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学习

自今年5月进入本院参加工作以来,在这不足一年的实践学习,感觉要想将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相结合,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多请教带教老师,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业务,体会要领。

外科手术病人相对较多,也就学到了术前术后的相关知识。术前准备有心理疏导和肠道准备、饮食指导。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切口观察、协助咳嗽排痰、观察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尿管的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等等。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求我们更耐心地去与她们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让病人信任我们工作。由于外科的节奏比较快工作比叫忙。琐碎。

记得刚到外科时我还不适应,为了搞好工作,服从领导安排,我不怕麻烦,向老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在短时间内便比较熟悉了外科的工作。了解了各班的职责,,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楚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普外科护士工作总结:通过近一年的学习,除熟悉了科室的业务知识外,我还很注意护士职业形象,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工作时仪表端庄、着装整洁、发不过肩、不浓妆艳抺、不穿高跟鞋、响底鞋、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于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活动,丰富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安全保护意识。在护士长积极认真指导下,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平时坚持参加科室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护理人员三基训练,在近一年的工作中,能始终坚持爱岗敬业,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质及应急能力。

二、不足有待改进

当然,我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比如,在学习上,有时仍有浮躁的情绪,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心浮气躁,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冷静处理。在工作上,有时存在着标准不高的现象,虽然基本上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是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要再次感谢院领导、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给予的教育、指导、批评和帮助,感谢同事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回顾过去,有许多进步和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展望未来,应当发扬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克服不足。在即将迎来的20xx年,我会继续发扬我在过去的一年中的精神,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负责,绝对不要发生因为我的原因而使病人的病情恶化,我对自己的工作要做到绝对负责,这才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好护士应该做的最起码的工作。

生物学发展百年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活的有机物质的科学,地球上总共有超过一千万个以上的物种,从必须要在显微镜底下才能观察的细菌到徜徉在大海里的蓝鲸和森林里面的老神木,都是生物学家关心的范围。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是生命型式与非生命最基本的差异,例如生命个体可以繁殖、生长、新陈代谢并且对外在的环境做出反应。生物学包含的范畴相当的广泛,型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都为其所涵盖。 而近几年来生物科技成为热门话题,举凡「基因工程」、「DNA复制」、「基因疗法」等这些科学领域中人所熟悉的语汇,突然间成为普罗大众注目的焦点;原本镇日埋首於研究室中做实验的研究工作者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由「整天做那些玩意儿,到底是有什麼用啊?」转变为「搞生物科技的科学家耶,好厉害喔,一定很赚吧?」面对这样子的转变——没没无闻到掀起风潮——对加快研究脚步固然有所帮助;然而对想一窥究竟、没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社会大众来说,科学术语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毕竟太过艰涩难以理解,但吸收资讯、增进学识之路不应该这样就被阻断,因此,进入生物科技的殿堂窥探其奥妙最好的入门方式便是由浅显易懂的生物学发展史著手。 西元1954~1974年可说是生物学发展百年史中最具承先启后代表性的时代,此时生物学家已逐渐由探讨「会是怎样」转变为「为什麼会这样」,故从观察现象慢慢进入了基因表现的领域。而华生和克力克发现了DNA双股螺旋结构无疑地是划时代的重大成就,此一发现加快了相关的研究脚步。 1954年,美裔俄国物理学家George Gamow提出遗传物质的讯息以三个碱基为一个单位依照顺序排列在DNA分子上;此一论点在1961年被英国分子生物学家Frnacis Crick和北非化学家Sydney Brenner证实:每三个在DNA上的盐基序列就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氨基酸。而美国遗传学家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在1955年的发现——性状引入作用(Transduction) :病毒可以将部分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菌——在往后的基因研究工作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1956年,美裔罗马尼亚生物学家Geroge Palade发现核糖体并且包含著RNA;於此同时,美裔西班牙分子生物学家Servero Ochoa更进一步找到合成RNA所需要的一种多核苷酸-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之后这个酵素被广泛用来合成RNA。美国生化学家Arthur Kornberg则是利用放射线标定核苷酸并且在大肠杆菌上发现了一个合成DNA的酵素:DNA聚合酶——此酵素在往后几年被他利用於试管中合成DNA。 在遗传讯息的复制、表现方面,美国生物学家Maklon Hoagland与Paul Zamecnik於1956年发现tRNA可以携带氨基酸并且结合到mRNA上正确的位置;法国生物化学家Francois Jacob和Jacques Monod则在1961年确定mRNA的功能是将遗传密码自核内的DNA传递到核糖体,并参与蛋白质生成的过程。1967年研究又有两个新发现:美国科学家Charles Caskey和同事证实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中,同一段mRNA制造相同氨基酸序列;美国生化学家Marshall Nirenberg则是证实哺乳类、两栖类以及细菌都使用相同的遗传密码。 到了1968年,美国遗传学家Mark Ptashne和Walter Gilbert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具有抑制功能的DNA,代表著人类对DNA的概念由「表现基因的功能」演变成「具有调控的机制」;美国遗传学家Jonathan Beckwith和同事们更进一步於1969年在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实验室中第一次分离出了单一的基因。 1970年可说是基因研究发展相当灿烂的一年,美裔印度生化学家Har Gobind Khorana成功组合了一段人工合成的酵母菌基因,这个结果宣示了人工合成基因的可行性。美国生化学家Howard Termin和David Baltimore发现一些RNA病毒能利用反转录酶将它们的遗传物质(RNA)反转录为DNA,这样一段经过反转录后的DNA经由病毒蛋白质的作用可以镶嵌在宿主的DNA上。美国遗传学家Hamilton Smith则是发现第二型的限制酶——这种酵素可以切断DNA双股螺旋於特定的辨识切点上——此一发现使得基因重组不再是空想,成为可能。 到了197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Daniel Nathans使用限制酶(切DNA双股螺旋分子的酵素)去标定一种会造成猴子癌症之病毒(Monkey Simple virus)的DNA——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一类酵素来对一段已知的DNA进行标定的工作,此时已逐渐为往后的基因定序工作铺路。美国生物化学家Stanley Cohen和Herbert Boyer更进一步於1973年时,将来自某一物种的DNA被限制酶酵素切成几个片段,并且放入其他物种的DNA内发展出重组DNA的技术,此为基因工程技术的起始点。 除了基因相关研究蓬勃发展之外,同一时代其他领域的知识亦日新月异。在疾病防治方面,1954年二月美国的生物学家沙克医生(Jone E. Salk)发展出沙克小儿麻痹疫苗,接种在宾州匹兹堡的小孩子上帮助他们抵抗小儿麻痹的侵袭——这是人类第一个有计画、大规模的疫苗注射试验。1955年四月,接种结果证明沙克疫苗的确能有效帮助遍布四十四州的孩童抵抗小儿麻痹。因此在1956年七月,沙克医生参与美国医学年会时与另外一位外科医生Leonard 便乐观地预期小儿麻痹将在未来三年内从人类社会中消失。 1965年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Gajdusek和Clarence Gibbs成功地将库鲁症及人类库甲氏症(狂牛病)传染给灵长类,证明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传染疾病。同年美国生物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合成抗生素「头孢酶素C」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问题。1972年瑞士研究人员. Borel发现了cyclosporin-A药物对於免疫反应具有抑制的效果;同年美裔维吉尼亚免疫学家Baruj Benacerraf和Hugh ONeill McDevitt确认免疫反应是受到基因层面的调控的。 在医疗健康方面,1954年美国乌斯特基金会的科学家Gergory G. Pincus, Hudson Hoagland以及Min-Cheh Chang发展出荷尔蒙避孕方法。1957年七月,美国外科医师Leroy E. Burney发现了吸烟与导致肺癌之间的关系;同年,乌斯特基金会科学家Gregory Pincus以及波士顿的妇产科医生对波多黎各展开了药物控制的家庭计画。Cleveland General医院则於1964年成功地藉由神经外科手术自恒河猴身体取出活的脑部组织。 1969年二月十五日,英国生理学家Robert Edward在剑桥大学的生理实验室完成第一个体外受精的人类卵细胞,这个成果开启了人工生殖弥补自然生殖缺憾的新页,点燃不孕症夫妇养育下一代的希望曙光。同年九月十五日,加州的史丹佛医学中心进行全球首例的心脏与肺脏移植手术,将人类的活体移植发展更向前推进一步。1971年一月六日,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的Choh Hao Li团队成功合成出人类的成长荷尔蒙:somatotrophin。同年加拿大的外科手术医生Frank H. Gunston发展出替换膝关节的方法;英国生理学家. Bassett、. Pawluk和. Becker证实使用电流刺激可以加快骨折康复的速度;美裔波兰细胞学家Andrew Schally分离出对人类排卵来说非常重要的促滤泡成熟激素。 1971年外科医师发展出突破性的诊断技术——内视镜,这个发明使得医生可以藉著插入导管在没有进行手术的情况下直接看到人体的器官的状况,令医疗诊断技术更上一层楼。同年,抗癌药「紫杉醇」(Taxol)由太平洋紫杉木的树皮被分离出来,无疑地成为众多身受癌症之苦的病患最大的福音。而根据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相当於十九世纪时死於伤寒及霍乱的人数。英国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於1972年对人体成功的进行了第一次「电脑断层扫描」,再度为疾病诊疗技术写下新页。1973年人类成功孕育出第一只来自冷冻胚胎的小牛;同年美国3M公司制造出第一只耳蜗型的助听器。1974年六月,美国外科医生Jay Heimlich发明了“哈姆利克急救法”。 至於生命组成物质的部分,195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Dorthy Hodgkin确定了维他命B12的结构——一种肝脏的萃取物,被认为可以医治恶性贫血。1959年英裔澳洲生化学家Max Perutz发现血红素的结构。1960年英国生化学家John Kendrew使用X光绕射的技术,阐述肌肉蛋白中肌球素Myoglobin的立体结构;同年美国生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和德国生化学家Martin Strell合作合成叶绿素。1963年美国生化学家Robert Woodward合成秋水仙素,这种植物性的化学药物可以改变染色体套数使得生物体异常硕大,被广泛运用於作物改良上。 其他方面,1957年美裔俄国工程学家Vladimir Zworykin获得了藉由电子萤幕显现显微镜视野的专利——这个发明增进观察微生物、细胞等物质的便利性。1960年英国珍古德博士发现黑猩猩也会像人类一样制造并使用工具,例如把草编织成类似针刺的形状,插入白蚁巢穴中,驱逐白蚁。1962年福特基金会在菲律宾创立稻米研究机构,并且开始繁育出超过一万种的稻米品种。。1963年澳洲动物学家Konrad Lorenz认为只有人类这个物种会倾向於杀掉自己的族群及具有侵略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天生的并且可以被后天环境所改造。1964美国动物学家William Hamilton发现利他行为在动物社群中的重要性,开启了社会生物学的发展。1968年美国科学家Elso Sterrenberg Barghornc和他的同事报导了在岩石上残存了三十亿年的氨基酸,证明三十亿年前地球就存在著氨基酸一直到现在)。 而科学发展急速推进的结果,造成环境某些问题逐渐浮现,因此Rachel Carson於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当中呼吁全人类注意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杀伤力。1972年因为DDT已经被证实会影响鸟类的生育能力,故美国政府开始限制DDT的使用。来自七个国家的的代表在1973年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明文禁止运送以及贩售包含象牙等375个濒临绝种的动物及植物。1974年7月,由於害怕制造出威胁生态及人类的新物种,美国科学协会建议停止重组DNA的试验。 简短叙述了1953年到1974年的生物学发展,然而,无论到目前为止累积了多少的生物学知识,已知的与未知的一比总是有如九牛一毛,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时代在演变,科学研究亦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从前人的结果学习先贤的思维模式、实验态度,不但作为借镜,也能引以为明灯

绪 论(Introduction)神经病学又是神经科学(neuroseience)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病因与病理的诸多神经科学的基础学科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推动。这些基础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肿瘤学、实验神经扁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神经外科学早已从神经病学中分离出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儿童神经病学、围生期神经病学、新生儿神经病学和老年神经病学也已经发展或正在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任何相关基础学科的新理论及医学仪器的发明也为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英国科学家、197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Hounsfield设计,于1972年应用于临床的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仪,使颅脑疾病的诊断完全面目一新;获得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科学家cad昌son因发现多巴胺的信号转导功能及大脑特定部位多巴胺缺乏可引起帕金森病,而促进了有效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开发。这类的实例还可以举出许多。flt~Pf见,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未可限量。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和1014以上的突触组成的人类脑及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精细的结构和功能。由脑、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由脑神经、脊神经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pe邮heral n~ous syamm,PNS)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整体,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经活动。根据其主司的功能不同,叉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前者主要调整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后者主要调节其他系统和器官,即稳定机体的内环境,下丘脑是大脑皮质调节下的自主神经中枢.并调控垂体激素的释放。神经病学研究内容包括CNS疾病、PNS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疾病的种类包括感染、血管病变、肿瘤、外伤、自身免疫、变性、遗传、中毒、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等。各种疾病通常有其独特的病理改变及神经系统(或肌肉组织)特定的好发部位。因此,在寻找神经疾病的病因时,首先应弄清病变的确切部位,把疾病的定位与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诊断。应该注意到,神经系统的功艟紊乱可导致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等;其他系统疾病同样也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引发低钾性周期性瘫痪、肝性脑病、肝性脊髓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及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等;骨、关节、周围血管和结缔组织等疾病也可引起运动及感觉障碍,类似于神经受损。大脑额叶及颞叶病损如病毒性脑炎常可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可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其与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话动障碍的精神疾病不同。因此.在进行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时,必须有整体性观念,不要圃于神经系统本身,而失之偏颇。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弱或缺失,如主侧半球脑梗塞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面神经炎时引起同侧面肌瘫痪等;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表现.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刺激性病变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等;③释放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使其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减弱,而使低级中枢的功能表现出来.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Babinski征阳性;④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部性严重病变,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较大量脑出血急性期,偏瘫肢体呈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和Babinski征阴性,即所谓的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同样表现为如上的弛缓性瘫痪,即所谓的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及释放症状。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许多先进的检查仪器的问世及特殊检查方法的出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极大的便利。这些检查技术可以拉出一条长长的清单,而且许多是无创性检查,如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觉、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VEP、BAEP、SEP)、事件相关电位(ERP)、神经传导速度(NCV)、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BM)、肌电图(EMG)、经颅多普勒(T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局部脑血流量测定(rCBF)、肌肉和神经的活组织检查、等电聚焦技术检测脑脊液寡克隆带(OB)、脑脊液细胞学及检测特异性抗体及细胞因子等.此外还有基因诊断技术,如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连锁分析、mRNA检测、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DNA铡序等。然而,所有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取代基本的临床方法,临床诊断的基本思路必须从完整详尽的病史和细致准确的神经系统检查开始.再经过周密的思索和合理的分析得出临床结论,辅助检查只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或佐证。事实上,l临床有许多神经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其表现,如三叉神经痛、瘴痼、血管性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晕厥、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周期性瘫痪等;还有些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体征,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小舞蹈病、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皮肤综合征、雷诺病、红斑腔痛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细胞学、IgG指数和寡克隆带等仍然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对许多神经疾病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在治疗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大致可区分为三类:①有许多较常见的疾病是可以完全或基本治愈的,例如,大多数脑膜炎、脑炎、营养缺乏性疾病、良性肿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脑出血及脑梗死(轻症病例)、脑囊虫病(轻症病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一2一性(早期病例)等,对这类疾病应及时确诊并采取特效或有效的治疗;②还有许多较常见的疾病虽不能根治,但通过抬疗可使患者的症状或病情完全得到控制或缓解,如多种类型的癫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偏头痛和周期性瘫痪等,对这类疾病则应采取有效的药物及其它措施治疗,尽量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病人的残疾程度;@另一类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恶性肿瘤、神经变性病(如Akheimet病、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Friedreieh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症)、朊蛋白病、AIDS/,EIIV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等,对这类疾病应给予适当的对症及支持疗法,并进行精心护理。【意识障碍】意识(∞r龇i伽悯)在医学中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功能,并通过人们的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或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的能力,该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isord…f∞nsclousness)。意识的内容即为高级神经活动,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影响意识最重要的结构是脑于上行性同状澈活系统(ascending rettculat activatingsystem).它发放的兴奋向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散地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对皮层的诱发电位产生易化作用,而使皮层不断地维持醒觉状态,该结构的损害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意识障碍;其次是中枢整合机构,弥漫性的大脑皮层损害会引起意识水平下降。是一个医学部门专门应付神经系统和神经失调。专门研究神经学的专家称为神经学家。神经系统的外科手术是由受过专门神经外科手术训练的医师甚至神经放射学家。神经失调是失调影响中央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统,或位于中央和周边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系统.常见情况包括:1. 头疼失调,譬如偏头痛和紧张头疼(群族头疼)2. 情景引发的失调,譬如癫痫症3. 神经退化性失调,例如老年痴呆,包括Alzheimer 的疾病4. 脑血管的疾病,譬如瞬变局部缺血的攻击和冲程5. 失眠6. 大脑麻痹7. 中央神经系统(脑炎的) 细菌、霉菌、病毒和寄生传染,脑膜炎并且周边神经(神经炎)8. 瘤- 脑肿瘤、脊髓肿瘤、周边神经的肿瘤9. 运动混乱譬如帕金森的疾病、舞蹈病、hemiballism10. 中央神经系统的坏死疾病、譬如多发性硬化症、和周边神经系统11. 脊髓神经失调- 肿瘤、传染、精神创伤、畸形(即myelocelle 、meningomyelocelle)12. 周边神经失调、肌肉和神经连接点的神经失调13. 脑部创伤、脊髓和周边神经创伤14. 昏迷和有各种各样的起因的昏迷神经学家负责诊断和对待所有上述条件,除了外科干预外,就成了神经外科医师的责任,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更涉及神经放射学家。在一些国家,神经学家的另外法律责任包括为被怀疑的已故患者寻找脑干死亡的证据,并且发出死亡证书。与精神病学的重叠虽然许多精神病被认为是神经的失调影响中央神经系统,他们传统上被分开地分类,并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处理。但是有强烈的迹象表明神经化学机制在双极性情感违常和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上(以实例来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同样,神经病学疾病常有精神病学表现 (行为神经暨神经精神医学, Behavioral Neurology and Neuropsychiatry)【临床类型及表现】1.视觉失认是指患者对眼前看到的、原来熟悉的物品不能正确认识、描述和命名。患者初级视觉并无丧失,能看到但却不认识视觉对象的意义,一般认为是对视觉对象本身与其概念阃的联系中断,包括物品失认、颜色失认、面孔失认、纯失读、同时性失认。多见于后枕叶、纹状体周围区和角回病变。一9一2.听觉失认是指患者听力正常却不能辨另0原来熟悉的声音。病变多位于双侧听觉联络皮质(如精神聋)、双侧颞上回中部皮质、左侧颞叶皮质下白质(如纯词聋)。3.触觉性失认是指患者触觉、本体感觉和温度觉等均正常的情况下,不能单纯通过用手触摸来认识手中感觉到的原来熟悉的物体。病变多位于双侧顶叶角回、缘上回。4体象障碍是指患者有完好的视觉、痛温觉和本体感觉.但却对躯体各个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障碍,多见于非优势半球(右侧)顶叶病变。表现为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病觉缺失、幻肢症及半侧肢体失存症等。5.GerstmanrI综合征表现双侧手指失认、肢体左右失定向、失写和失算。多见于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病变。视觉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清晰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因光线、物体距离不同而变化的瞳孔和晶体的调节及眼球的协调运动,均需眼球运动神经参与,故本节将视觉与眼球运动障碍一并叙述。一、视觉障碍视觉感受器(视网膜圆锥、圆柱细胞)到枕叶视中枢(纹状区的楔回和舌回)的传导路径中,任何一处损害均可造成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该路径中的视神经、视束及起源于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视放射纤维均按严格的排列顺序与视网膜的每一点有精确的对应关系。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的重组则成为偏盲或象限盲的基础。Modern Neurosurgery (OJMN)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OJMN) is an international, open-access journal dedicated to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contributions concerned with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disorders which affect any por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including the brain, spinal cord, peripheral nerves, and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system. The goal of this journal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cientists and academicians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omote, share, and discuss various advancements in all aspects of neurosurgery. All manuscripts must be prepared in English, and are subject to a rigorous and fair peer-review process. Accepted papers will immediately appear online followed by printed hard copy.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fields: 开源期刊现代神经外科杂志(OJMN)是一个国际性,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原创性期刊,本刊由美国科研出版社发行。影响神经系统的部分,包括脑,脊髓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外周神经和额外颅脑血管系统。这本杂志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促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分享,讨论各种进步在神经外科的各个方面。该杂志期刊发表原始论文,包括以下领域:Cerebrovascular surgeryCervical a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Functional neurosurgeryHead traumaHydrocephalu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ovement disordersMoyamoya diseaseNeurotraumaPediatric neurosurgeryPeripheral neuropathiesSkull base surgerySpinal cord traumaSpinal disc herniationSpinal surgeryTraumatic injuries of peripheral nervesTumours of the spine, spinal cord and peripheral nerves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神经外科与营养科的论文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

1.An YH (通讯作者)et al. Modulation and impact of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by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neurotrophins on neuroregeneration.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76-9. (SCI 收录)2. An YH (安沂华). et al. Potential of stem cell based therap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regener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iomed. Mater. 2006, 1: .An YH. (安沂华)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at neural stem cel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Biomed. Environ. Sci. 2004, 17: 1-7. (SCI 收录)4.An YH. (安沂华)et al.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mprove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cerebral ischemic rat. J Neurochemistry. 2004, 88: Supple 1. (SCI 收录)5.An, YH.(安沂华)et al. Effect of rat Schwann cell secretion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90-94.(SCI收录)6.An, YH.(安沂华)et al.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Melatonin to Inhibit Neural Cell Apoptosis. J Neurochemistry. 1998, 70: Supple 2, S52.(SCI收录)7.Wan H, An YH(安沂华)et al. Schwann cells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repair of brain stem injury in rat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105-111.(SCI收录)8.Wan H,An YH(安沂华)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at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promoted by co-cultured Schwann cells. Chin Med J. 2003, 116(3): 350-354(SCI收录)9.AnYH(安沂华)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on Neural Cells Against the Cytotoxicity of Oxyradicals. Chin Med Sci J. 2000, 15(1): .AnYH(安沂华)et al.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bProtein Blocked by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J Har Med Univ. 1998, 32: .张儒有,郑永日,胡韶山,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0例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安沂华,程洪斌,张儒有,张赞,李纪仲。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 .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共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胎鼠神经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移植后MRI研究. 放射学实践, 2006, .A Model of Focal Cortical Infarction in Rat: Minimally Invasive Craniotomy.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脑梗死大鼠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神经干细胞后的MR示踪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应用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脑出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 .两种方法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表型分化的比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应用组织工程学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5, 07: .安沂华,翟晶,历俊华,等. 离体培养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学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安沂华,江涛, Dunyue Lu, 等. 神经营养素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触的再生修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1): .安沂华,万虹,王红云,等. 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8): .安沂华等. 血清和雪旺氏细胞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比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 .安沂华等.大鼠雪旺氏细胞促进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其分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安沂华等.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18(1):50-.安沂华等. 褪黑激素防止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2,32:5271-.安沂华等. 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治疗重度颅脑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3): .闫长祥,安沂华,等. 神经干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家兔面神经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历俊华,安沂华,等.巢蛋白在已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中表达时程的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9):32.闫长祥,安沂华等. 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2): .万虹,安沂华等.体内外不同环境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万虹,安沂华等. 雪旺氏细胞促进共培养大鼠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 .张相彤,安沂华等. 成年大鼠脑创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杨树源,安沂华. 再述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王红云,安沂华等.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3(4): .雪旺氏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程小燕, 王红云,安沂华,等.异种大鼠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未导致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3, 9: .安沂华等.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一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7:.安沂华等. 褪黑激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安沂华等. 三磷胞苷辅助治疗2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 新医学. 2000,31:.安沂华等. 大鼠第四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电镜观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2, 7增刊:.额骨颧突后蝶翼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半导体激光辅助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对Willis环前部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0, 1.

在正文后引用参考文献不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尊重和认可,也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医师只重视论文正文的撰写,而忽略了参考文献的引用。参考文献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杂志发表的文章。目前国内同行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少一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少,引用自己所发表的文章过多。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特别是引用中文参考文献,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学术进步,更能够促进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多年的办刊经验,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注意4个方面问题:⑴ 坚持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希望多引用中文文献,⑵ 多引用权威学者的文章,⑶ 多引用权威杂志的文章,⑷ 多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章。一、坚持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希望多引用中文文献语言是传承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强势民族就可以体现出强势语言,强势语言可以影响其他民族的发展,甚至影响世界的发展。科技是否有国界?关键是看科技归谁所有和为谁所用。从近百年的科技发展史来看,先进的科学技术被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国家所拥有和使用,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坚持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的前提下,在神经外科学术论文中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经外科事业的必经道路,应该成为全体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一种责任。中国神经外科最大特点是临床病例多、病种齐全,医师的手术经验丰富。当我们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撰写出论文后,提倡首先在国内杂志发表,让广大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所借鉴和使用。这是语言爱国的最具体表现。然后可以翻译成外文到国外杂志发表,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让国外同行知道中国神经外科的实际水平。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也反映出中国神经外科学术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在早期,我们多引用国外的参考文献是因为要向先进国家学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神经外科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文章,其先进性和学术性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中文文章的被引用率自然就有所提高。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2005年中国临床医学类期刊引用中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为37%(1)。《中华神经外科杂志》里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率1987年为19%,1997年为23%,2007年上升到34%。从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神经外科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到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率也在不断上升。我们提倡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其目的在于尊重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学术成就,并不断提升中国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目前有相当多的作者在学术文章中很少引用中文参考文献,甚至全部是国外杂志的文献。我们应该承认国外的一些著名学术杂志水平很高,如Neurosurgery和J. Neurosurg,这2本杂志发表的文章体现了世界神经外科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代表了世界神经外科的水平。这是由于美国的国力强大,英语成为强势语言,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医师将本民族语言的文章翻译成英语后投稿,从而吸引了世界上大多数高水平的文章。但是,并不是所有英文杂志都能达到他们的水平。有人认为文章在国外英文杂志发表后代表文章水平高,并非完全如此,并不是说英文杂志水平就一定比中文杂志水平高,不同语种的杂志是不能进行水平比较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杂志的办刊经验,争取高水平的稿源,如果能集中我国本专业所有最好的文章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来,我们的杂志就可以成为中国最好的杂志。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文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强势语言,那时,我们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稿源,甚至来自国外学者的稿源。二、多引用权威学者的文章当我们在论文中阐述某个学术观点时,应该首先看看在这个学术问题上全国比较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或权威学者的观点和学术状况,其次也要了解广大基层医院或同行的水平,对两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就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神经外科学界的真实水平。一般而言,权威学者本身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术素质,他们所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学术发展方向。较大规模的神经外科中心积累的病例数较多,手术技术和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在多了解广大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水平的同时,要向规模大、学术强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要向学识高的专家学习,多引用他们的文章,以此为标准,籍以指导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同时了解该课题或研究的最高水平,努力达到这一目标。三、多引用权威杂志的文章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医学学术杂志众多。依据200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统计,国内有70种与神经外科有关的统计源期刊(神经精神类27种,外科学类43种)。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这2个期刊指标的平均值为例,在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以上的神经精神类期刊有10种,外科学类期刊有15种;在影响因子平均值以上的神经精神类期刊有9种,外科学类期刊有24种。可以看出,在这2类期刊中,较权威的期刊约有30种,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基本代表了国内本学科最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发展方向。《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在2007年度的全国医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第41位(神经精神类期刊第3位),影响因子排名第5位(神经精神类期刊第1位)。学术权威杂志应该是全国性的杂志,也是能被全国神经外科医师所认可和阅读的杂志。我们不可能阅读所有与神经外科有关的杂志,但我们应该有目的地阅读几本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杂志,以指导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我们曾看到过有作者引用某地区卫校的校刊发表的文章为参考文献,这个校刊很少能被全国的读者看到,所以不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没有阅读更多更好的学术杂志和文章。四、多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章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德,这是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应树立的人文素质,要坚决抛弃“文人相轻”的不良学风。个别医师在撰写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时,过多地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而很少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章。从杂志编辑部和读者这两个方面来讲,我们希望知道更多的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研究情况(2,3)。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是为了体现自己在某个学术研究方面的传承和发展,无可厚非。但在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同时,也要多引用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章,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多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他人失败的教训,从中获取感悟,这是提高自己学识非常好的方法。多引用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章,使读者充分了解国内的研究状况,促进了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坦言之,多引用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章,并没有降低自己文章的水平,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可以促进学术发展,不仅体现了你个人的包容胸怀,也树立了谦虚学习的形象。通过学术杂志这个平台,全国的神经外科医师就能达到以文会友、建立友情、交流学术、共同进步的目的。

龋病与免疫论文

大一医学生论文

作为一名学习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知道怎么样书写自己的专业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好的大一医学生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STA局部麻醉(局麻)仪在儿童乳磨牙深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40例(80颗)7~10岁的就诊的儿童龋病患儿, 左右侧均有龋坏的第一或第二乳磨牙,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一侧使用STA无痛局麻仪进行术前浸润麻醉(实验组), 另一侧使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麻醉(对照组), 注射后5 min时进行去腐备洞常规充填治疗。比较两组麻醉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占;对照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5 min后物起效, 治疗术中两组患儿多数未感受疼痛。结论 对儿童龋病患儿进行术前麻醉时, STA无痛局麻仪可更好的缓解疼痛, 效果显著。

【关键词】 STA局麻仪;深龋;牙科畏惧症

DOI:

大部分患有口腔疾病的儿童在就诊时均有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 DF)表现, 具体指在诊治过程中所出现的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 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程度降低、烦躁不安、哭闹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1]。只有消除患儿的畏惧情绪, 与医生有效配合, 才能完成诊疗工作。引起牙科畏惧症的原因不仅是治疗过程中牙钻的噪音, 更主要的因素是治疗中的疼痛, 为缓解深龋治疗时儿童难以忍受的痛觉, 国内外提倡术前对患牙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无痛治疗是保证儿童口腔疾病得以顺利诊治的关键。美国Milestone公司的STA口腔局部麻醉仪是一种计算机控制的仪器, 理论上具有减弱或缓解注射疼痛的作用。为探讨其使用方法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对两种术前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对比, 旨在找出更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沈阳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门诊就诊的7~10岁龋病患儿40例, 左右侧均有龋坏的第一或第二乳磨牙, 患牙共80颗,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一侧使用STA无痛局麻仪进行术前浸润麻醉(实验组), 另一侧使用传统的注射器进行麻醉(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家长知情同意并配合接受实验, 患儿具备疼痛判断能力;②每例患儿均同时患有2个同名不同侧的乳磨牙深龋;龋坏深度达到牙本质深层, 但无自发痛病史, 无根尖周病变;

③两侧龋坏深度大致相同;④患儿无其他系统性疾病。

1. 2 材料和器械 STA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及配套手柄和针头(Milestone公司, 美国)、金属卡局式注射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碧兰公司, 法国)、高速及低速手机(NSK, 日本)。

1. 3 方法 术前常规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明确告知, 接诊时注意态度要亲切和蔼, 减少儿童的畏惧心理。对诊断明确的患牙, 探诊的动作要轻巧,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实验组使用STA局麻仪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对照组使用金属卡局式注射器进行局部麻醉, 两组均缓慢注射, 且进针位置大致相同。局麻药都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 商品名为碧兰。5 min后麻药完全起效, 两组患牙进行常规去腐备洞, 均用Dycal垫底护髓, 再将Fuji IX玻璃离子严密充填于龋洞内, 去除咬合高点。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双盲法, 操作均由同一有资历医生完成, 记录者也由同一助手完成。分别记录两组注射麻药时的疼痛程度和传统牙钻去腐备洞时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不同注射方法的疼痛程度, 测量标尺用10 cm线段表示, 0~10间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 即VAS值,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占;对照组患儿轻度疼痛占, 中度疼痛占, 重度疼痛, 勺榛级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5 min后物起效, 治疗术中两组患儿多数未感受疼痛。

3 讨论

现阶段, 我国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就诊率却不高, 除家长的卫生保健意识没得到相应提高, 患儿配合程度较差也是主要因素之一[3, 4]。儿童的心理干预及行为管理固然是有效预防牙科畏惧症的手段, 但切实缓解治疗疼痛才是让儿童配合治疗的根本方法, 用局部药物麻醉控制疼痛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5]。

随着牙科器械的不断革新, STA局麻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主机、脚踏控制器及一次性的Wand手持注射针3个部分组成, 注射速度有STA、Normal和Turbo三种模式[3]。首先由针尖渗出少量麻药至进针点的.黏膜表面, 减少疼痛感, 刺入组织后采用STA模式给药, 通过计算机控制药液的输出量, 减少软组织的胀痛感, 使整个注射过程保持无痛状态[6-7]。与传统的注射麻药方式不同, 大大减少了单位时间内进入组织的液体量, 减小对进针点周围组织的压力刺激, 避免患者的心理恐惧和不适感[8, 9]。

STA麻醉仪都能起到很好的缓解疼痛效果, 保证儿童口腔疾病的顺利诊治。本实验选择患儿为7~10岁儿童, 原因是学龄儿童比低龄者更能准确表达出治疗的真实感受, 术前, 医护人员均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予以充分的交谈解释, 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保证诊治工作顺利开展。但尽管如此, 本实验组的中度疼痛患儿比其他研究稍多, 可能是由于实验对象均为儿童, 表达不甚清楚准确, 在恐惧情感的支配下仍然表达有痛觉, 不排除有假阳性的结果。两组患儿因为使用同一种麻醉剂, 剂量由患儿体重决定, 且麻药充分起效后进行去腐操作, 治疗时的疼痛感无差别。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 [10]。

综上所述, STA局麻仪在儿童口腔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广阔前景, 儿童口腔科医生应该将新的诊疗器械和综合心理干预的方法相结合, 不断探索适合儿童特点的治疗方法, 为更多患儿提供舒适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芳, 王非, 王彦铃. 根管治疗患者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分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5(4):375-377.

[2] 荣刚, 姚声. 无痛麻醉仪在缓解磨牙牙髓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效果分析.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 32(6):351-352.

[3] 杨霞, 侯锐, 许广杰, 等. STA无痛麻醉仪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特点.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5, 8(7):442-446.

[4] 费继新. STA口腔局部麻醉仪在去髓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中外健康文摘, 2013(25):186.

[5] 康媛媛, 孙妍, 张英. STA麻醉仪用于牙科畏惧症临床意义研究.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3, 6(2):100-101.

[6] 孙欢, 吴杨, 王莉, 等. STA无痛注射仪在口腔局部浸润麻醉中的应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3):467-469.

[7] 杨静. STA麻醉仪在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4, 23(22):1921-1922.

[8] 张欣. STA无痛麻醉仪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比较临床体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9):674-675.

[9] 杨霞, 侯锐, 尚磊, 等. STA无痛麻醉仪在老年牙周病患者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5(2):88-91.

[10] 吴昊, 朱丽雷. STA 麻醉系统在牙周治疗中的应用. 医学临床研究, 2015(6):1113-1114.

【摘要】 目的 探讨龋病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失误与处理措施。方法 龋病治疗中所遇到意外穿髓;充填物折裂与松脱;牙体折裂;牙髓性疼痛;牙周性疼痛;继发性龋等失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材料进行弥补治疗。结果 采取直接盖髓术或牙髓干髓术或切髓术;去除充填物,修整洞形;全冠或环片固定牙冠再行牙髓治疗等措施;通过补救治疗后,达到了满意效果。结论 治疗过程中的失误通过及时弥补性治疗可以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 龋病治疗;穿髓;继发龋 龋病在治疗过程中若判断不当或技术不精细,都可能出现失误引起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充分认识这个问题并及时予以避免,是十分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谈谈笔者的体会和意见。 1 意外穿髓 在龋洞洞形制备过程中,本来不应穿通髓腔但因处理不当而使健康牙髓暴露称意外穿髓。穿髓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同时使治疗变得更复杂。穿髓的常见原因有:(1)对患牙髓腔解剖知识掌握不足,髓腔状况与患者年龄和患牙牙龄有密切关系,一般年轻人髓腔大髓角高,尤以近中颊髓角高,术者应熟悉有关牙体解剖知识,手术时心中有数;(2)操作粗疏,不够仔细,对急性龋,龋坏软面呈大片状,宜用挖器,并逐层去除。对慢性龋,采用大号球钻慢速提磨,不宜用涡轮机去除深洞软龋。深洞不应把洞底制平而应把底垫平。制洞过程是很精细的手术,必须小心谨慎,以免穿髓;(3)髓角变异,一般说来,牙髓的髓角所居位置,约在釉牙本质界内4~5mm,偶尔有髓角在釉牙本质界内1~2mm,甚至接近釉牙本质界的情况,这种出于常规意外的变异则不易防范。穿髓的处理:意外穿髓所暴露牙髓多为正常牙髓,可根据患者年龄而决定治疗方案。青少年可做直接盖髓术;成年人可根据穿髓孔的大小而定,穿孔小者可试作直接盖髓,穿孔大者则失活牙髓作干髓术或切髓术,前牙作牙髓摘除术;老年人只能作干髓术或牙髓摘除术。 2 充填物折裂、松脱 充填物在口腔内经过一段时间后产生折裂或松脱,其原因有:洞制备因素,洞深度不够或垫底太厚,致充填体太薄,不能承担咀嚼压力而碎裂;承担力区制备不良;邻面鸠尾峡过窄过浅,轴髓线角过锐,龈壁倾斜而不能承力[1];充填体固位不良,如洞口略大于洞底未成盒状,邻面洞无鸠尾固位形,无邻面梯形及其他附加固位形;材料制备因素:调拌中成分比例不当,银汞合金的汞过多,强度下降,汞过少,材料易碎。粉液中粉量加大,材料强度减弱,易碎裂[2]。另外洞内有血、唾液等水分接触材料,使其性能下降,也可断裂。填充材料的操作因素:材料未填入洞底倒凹区而无固位形使充填体脱落;粘结面不干燥或不清洁,也可脱落。凡遇充填物折裂、松脱,其处理方法是:去除充填物,修整洞形,重新按照正规操作完成洞的修复。 3 牙体折裂 牙体折裂见于以下原因:牙体缺损较大,出现脆弱牙尖,制洞未处理或修复时未能降低咬合力;洞制备,外形转变太尖锐或洞底线角太锐,引起应力集中。修复的牙尖太陡,侧向运动受力过大或有咬高点;死髓牙、牙体较脆,出现前两种情况更易折裂。其处理方法是:部分折裂可以考虑去除部分充填物后,重新充填,用附加固位或粘结修复;根据情况,考虑改用固定修复;完全牙裂至髓室底,可酌情用全冠或环片固定牙冠后,再行牙髓治疗;若不适合则只有拔除。 4 牙髓性疼痛 充填术后的近期疼痛,疼痛与温度密切相关,当考虑牙髓反应。激发痛:充填后,牙出现由过冷或过热温度引起的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其原因多为制洞时产热过多,激惹牙髓,深洞未垫底,导致银汞合金传导温度敏感,深洞消毒药物过敏[3]。对时痛,新充填的牙在与对牙接触时,出现短暂锐性疼痛,其原因为对有不同金属的修复体,咬合接触时唾液传导产生电位差,出现电流刺激牙髓。其处理方法应针对原因,并结合疼痛程度给予处理:因制洞产热或消毒药物刺激等所引起的疼痛,若情况逐渐好转,疼痛随时间增长而明显减轻,则可不予处理,只嘱患者暂避免温度刺激。若疼痛持续并不减轻,或甚至加重,应去除充填物,作安抚治疗,待症状消除后再重新作永久充填;因垫底不良或未垫底引起疼痛不严重,可去除原充填物,重新垫底充填。 若疼痛程度较重,则可先作安抚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垫底充填;因对充填不同金属物,只有去除银汞合金充填体改换复合树脂类非传导体,或者改用同类金属固定修复体。自发痛:手术后出现,无任何刺激即可出现的阵发性尖锐疼痛,遇温度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刺激去除后疼痛继续存在,尤以夜间发作明显,应考虑急性牙髓炎。引起原因:引起激发疼痛的各项原因持续或严重,或未及时处理,引起牙髓反应加重,出现急性炎症;判断失误,深龋洞已有牙髓早期炎症或慢性牙髓炎,或已经有意外穿髓孔而未及时发现,充填后均可产生牙髓炎;充填材料的刺激作用,复合树脂充填洞未作垫底,其残余单体刺激引起牙髓炎症。其处理方法是:去除充填物,以抗生素作安抚治疗,若失败,按牙髓病的适应证处理。早期牙髓炎在青少年可试做活髓保存;除去充填物作切髓术或干髓术或牙髓摘除术。 5 牙周性疼痛 咀嚼痛:在咬合时引起钝痛,不咬合时则不痛,与温度变化无关。其原因多为:充填物过高引起患牙早接触,牙周膜的调节失去平衡,引起牙周创伤;粘结修复时酸蚀液过多。刺激牙颈部牙骨质、牙周膜引起;消毒药溢出,灼伤牙龈。处理方法有:用咬合纸检查有关复合树脂的高点,或银汞合金充填体上有无亮点。若发现早接触,及时磨除高点,症状可以消除;牙颈部用氟化钠糊剂脱敏,用塞治剂保护,轻度疼痛,随时间的推移可逐渐消除[2];消毒药溢出灼伤牙龈,用盐水清洗或上塞治剂。持续性自发钝痛:可以定位与温度无关,咀嚼可以加重疼痛。 其原因有:充填物形成颈部悬突,压迫牙间乳突,易于形成菌斑,产生牙龈炎,长期可引起牙槽嵴吸收,牙龈萎缩出现牙龈炎症;食物嵌塞,由于邻面接触区恢复的凸度不够,接触点过松,咀嚼时食物会嵌入压迫牙间乳突引起疼痛,长期可引起牙槽骨吸收,出现牙周炎;邻面接触点恢复过凸,可见于复合树脂修复时牙间出现楔力,使牙周膜过度牵张出现疼痛。处理方法:已出现有悬突时应及时去除,用细长砂石尖试磨,若不成功,应去除邻面充填物而重新充填;因接触点过松出现食物嵌塞,只能重新充填,或者酌情做固定修复,已恢复接触点;邻面过凸引起牙周膜牵张者应以砂纸条修磨邻面,使恢复正常凸面。 6 继发龋 经充填治疗后,在洞边缘或洞内壁又再次出现龋坏。其原因有:原有龋坏未去净,在洞底或侧壁又继续发展成继发龋;治疗后在洞缘又出现新的龋坏。多由制洞不良,制备洞外形时邻近深窝沟或可疑龋未作预防性扩展或窝沟封闭,而在洞缘产生龋坏;洞缘未放在自洁区而在滞留区,再产生洞缘继发龋;无基釉未去净或制洞时又产生新无基釉,承力后碎裂,出现边缘裂缝,易滞留食屑,产生菌斑,而发展为继发龋;材料本身性能不良或材料调制不当,使充填物与洞缘出现微缝,或充填时手法不当使材料产生了菲薄边缘,承力后断裂,出现边缘缝隙逐渐龋坏;操作不当,填充材料未压紧或未与洞缘紧密贴合出现微缝;垫底不当,粘于洞缘侧壁的垫底材料被唾液溶解出现缝隙,逐渐龋坏。处理方法:去除充填物,去净继发龋,重新按正规操作完成修复窝洞。

  • 索引序列
  • 神经外科与免疫学论文
  • 神经外科免费论文
  • 浅谈神经外科疫苗管理论文
  • 神经外科与营养科的论文
  • 龋病与免疫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