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发布时间:2015-07-04 20:35
摘 要:作为
关键词:大公报;历史贡献;局限性
作为
(2)“国家中心论”问题。主张“国家中心论”曾经是《大公报》的另一大“罪状”。这种论调认为《大公报》宣扬“国家中心论”,把蒋介石捧上了独裁的宝座。其实,我们应该把“国家中心论” 放在具体的 历史 情境中进行分析。“国家中心论” 确实是拥护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政府为中心。但是,它是在抗战救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九一八”以后,尤其是在西安事变中,《大公报》宣扬蒋介石的国家领袖地位,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激发民族主义,团结全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抗战建国的需要。在自由和权威的天平中,由于民族危机,《大公报》选择塑造权威人物带领救亡。无论是拥护国民政府建设,还是拥护蒋介石的国家中心地位,都有其历史合理性,即前者符合于国家统一的需要,后者符合于救亡的需要。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救亡都需要 政治 系统(中央政府、政治领袖)有权威。何况,在抗战期间,所有抗日的力量都不能不拥有“拥蒋”的名义。八路军和新四军用的就是国民党的番号。因此,《大公报》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死抱住“国家中心论”不放,“拥蒋”实际上包括了很大的“抗日”成分,具有民族主义的色彩。
(3)爱国问题。由于政治环境的制约,《大公报》曾被归入反动报纸,遭到批判。攻击的焦点集中于新记《大公报》在“九一八”事变后反对立即开战,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臭味相投。其实,新记《大公报》主张先行“明耻教战”,让国人做好开战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的主张,与要求立即开战收复失地的主张,都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提出的主张,只是在策略方法上略有不同而已。《大公报》追求自由民主,渴望国家富强。“九一八”以前,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实际上人心不齐,各军事实力派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权威缺乏,成为
关键词:大公报;历史贡献;局限性
作为
(3)爱国问题。由于政治环境的制约,《大公报》曾被归入反动报纸,遭到批判。攻击的焦点集中于新记《大公报》在“九一八”事变后反对立即开战,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臭味相投。其实,新记《大公报》主张先行“明耻教战”,让国人做好开战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的主张,与要求立即开战收复失地的主张,都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提出的主张,只是在策略方法上略有不同而已。《大公报》追求自由民主,渴望国家富强。“九一八”以前,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实际上人心不齐,各军事实力派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权威缺乏,成为
下一篇:关于新闻传播的文化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