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外科术前肠道准备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5-07-04 21:25

【关键词】  外科;肠道准备;护理

肠道准备是手术患者手术前护理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术前肠道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术中肠道清洁程度、术后肠胀气、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对手术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是保证手术后吻合口一期愈合的关键,故肠道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2]。虽然现在常用的肠道准备方法很多,但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肠道准备方法,以达到肠道准备的良好效果,因此了解不同肠道准备方法的优劣对于术前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现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术前肠道准备做如下综述。

  1 口服法

  1.1 甘露醇 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药,口服后在肠道内只有17%被吸收,利用其高渗性能在肠腔内吸收大量水分,软化粪便,增大肠内容物的容积,刺激肠蠕动,促进粪便排泄,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3]。甘露醇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可产生气体h2,达到可燃浓度时如进行电凝电切可引起爆炸,故应用电刀时应注意。年老体弱者在应用甘露醇口服液时要防止发生水泻引起脱水。

  1.2 硫酸镁 硫酸镁属于容积性泻药,口服后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保持大量水分,肠道被扩张引起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从而起到导泻作用,硫酸镁对肠黏膜有化学性刺激,但不

  损伤肠黏膜。由于硫酸镁是容积性泻药,因此在口服硫酸镁的同时一定要大量饮水,这样被稀释后的硫酸镁才更易进入小肠,加速和增强泻下作用[4]。此法简单易行,准备时间短,不良反应少,起效快,药效强,一般2 h左右可排出半流体或水样粪便,老年患者、急性发作的青光眼患者对此法难以接受,心、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患者禁忌使用。

  1.3 番泻叶 番泻叶是一种常用的泻下药,主要成分含番泻苷、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及大黄酸等,为豆科草决明属植物。由于它泻下作用显著,在临床上通常用于解除便秘。采用番泻叶泡水饮服,替代清洁灌肠。禁忌证:如有慢性肠黏膜炎症者不宜服用番泻叶,孕妇及哺乳期、月经期的妇女也禁用番泻叶。此方法清洁肠道作用和缓,特别适用于中老年患者、小儿以及有痔疮、肛裂者。口服时如同饮茶,无特殊异味,患者易于接受,无需特殊配合方法[5]。不像传统的清洁灌肠属侵入性操作,繁琐,需多次插管,易损伤直肠黏膜而引起出血、疼痛,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也不同于口服甘露醇法饮水较多,可能造成脱水。通过临床观察,此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使患者在几乎无痛苦中,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方法简单,患者依从性好,效果肯定,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2 灌肠法

  2.1 传统灌肠法 是由肛门经直肠灌入液体,达到软化粪块、刺激肠蠕动以帮助患者排便、排气、清洁肠道的目的。常用溶液有0.1%~0.2%肥皂水、生理盐水或清水。采用一次性塑料灌肠器,灌肠液用温生理盐水,插入深度为17~20 cm,这样位置在乙状结肠中部,可避免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另外,灌肠器的调速器又能控制流速,使灌肠液缓慢而均匀地灌入,从而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患者耐受性较好,使灌肠液在肠管内保留的时间相对延长[6]。所以使大便充分软化而易于排出,收到较为理想的灌肠效果;清洁灌肠只要晚上一次,早晨1~2次,患者夜间得到充分休息,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灌肠法是已知有效的一种肠道准备方法,它所需要的时间短,因而对于需在短时间内要进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采用此法较为理想。

  2.2 甘油灌肠剂灌肠 甘油灌肠剂为润滑性泻药。注入直肠后不被吸收,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7]。但它不适合肠道清洁度要求高的手术。

  3 小结

  理想的肠道准备应该是结肠完全空虚,不需要抗生素,肠腔内细菌数减少,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患者痛苦小,缩短护理时间,价廉。现有的多种肠道准备方法虽然能满足基本的临床要求,但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它们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民族、适应证、依从性和便秘情况等选择最合适的准备方法。

【参考文献】
   1 熊莲花,李素娥.大肠癌术前不同肠道准备方法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39.

  2 胡美蓉,杨桂梅.不同方法的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比较.江西医药,2007,42(8):153.

  3 尤朝霞,王月联.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电子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安徽医药,2007,11(4):146.

  4 李华.两种灌肠法用于妇科腹部术前肠道清洁的效果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45.

  5 陈丽莉,辛国佑.直肠疾病术前肠道准备实施肠内营养措施的临床研讨.上海医药,1999,20(2):25-26.

  6 安珍玉,韩影丽,田宝文.结肠癌病人手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的探讨.黑龙江医药学,2004,27(5):81-82.

  7 花天放.大肠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全肠道灌洗.中华消化杂志,1995,5(4):246

上一篇: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下一篇: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