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公告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和开展教学、科研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集中反映了研究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教育部规定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它是每一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同时,论文答辩也是考察研究生的论文真实性、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及时、便捷地公开学位论文答辩是每个研究生在答辩之前的必要工作,答辩的公开既有助于学术的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倡导绿色办公和“低碳”生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论文答辩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来进行公告的发布,从而替代原来“纸张张贴”的方法。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动态服务器网页(activeserverpages,ASP)技术构建了学位论文答辩网络公告系统,希望能够为探索简便、快捷并且公平和公开的论文答辩公告新模式做出贡献,同时希望能对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培养单位发挥借鉴作用。
一、论文答辩公告的技术概述
(一)ASP技术
ASP是一套微软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通过ASP我们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和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写人、删除和查询等功能。ASP设计出来的是动态网页,数据库的数据可以随时变化,而服务器上执行的应用程序却无改变,因此,通过ASP可以实现客户端的网页始终保持最新。
(二)基于Web的数据库技术
客户端Web浏览器向Web服务发出请求时,Web服务器响应请求运行脚本程序,通过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连接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命令操作。最后Web服务器将请求结果传给浏览器到达用户端。
(三)运行环境和数据库
本研究的ASP运行环境采用Windows2003操作系统,Web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提供的高效、完整和可靠的IIS6.0。同时选用Access2000作为公告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它提供了表生成器、查询生成器等众多便捷的可视化操作工具以及数据库构建的向导。数据库构建主要包括姓名、学号、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学位论文题目、答辩时间、答辩委员会名单(包括序号、姓名、职称和工作单位)、秘书和答辩地点。数据库中各字段及其说明见表1。
二、论文答辩公告的使用策略
本答辩公告系统的整体设计流程图如图1。
(一)论文答辩公告的登录和信息输入界面
在登录到答辩公告的首页后,学生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输人到相应的对话框中。进人系统后,研究生按照要求填写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学位论文题目、答辩时间、答辩委员会名单、秘书和答辩地点等,如果有任何内容没有填写,系统会提示学生填写完毕,输人的界面。
(二)答辩公告的显示界面
学位论文答辩公告的显示界面和学生录人界面为同一个界面,这样可以加快网页访问速度,同时也序采用时间的顺势排序法。其中“具体信息”为可以为可视化的界面提供了便捷。在完成相应的录人后,链接的按钮,通过此链接可以了解答辩的其他内容,会在首页面上分别显示专业、姓名、导师、题目、答辩如答辩委员会名单、秘书和答辩地点等。
(三)后台管理界面
“管理”链接则为研究生处管理员负责,点击进人需要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对所有的学生答辩公告进行删除、添加和修改。另外,系统可以根据当前的日期,自动将当日答辩的研究生公告置于首页面,能够让所有老师和研究生在第一时间内关注到每天最新的答辩信息。
三、答辩公告系统使用效果评价
(一)满意度调查
笔者对本系统在研究生处网站上进行了随机调查(邮件随机通知123位研究生网上填写,共收到106份结果),学位论文答辩公告系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认为“效果很好”的比例达到了74.5%(图4),证明此系统是受研究生欢迎的,也是比较实用和方便的。当然,对于本系统,部分研究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二)答辩公告系统的延伸
本系统结合研究生目前答辩的急需问题进行设计,利于网络平台的优势,倡导绿色办公和“低碳”生活,本研究前期利用同样的思路开发了“SCI影响因子查询系统”,受到众多老师和同学的欢迎,目前的日均访问量巳经超过400多人次。这样的研究思路可以为今后开发其他与教学和研究相关的系统提供借鉴,使大家能够更大范围地体验网络带给我们的便捷和快速。
(三)系统的不足之处
本系统在开发和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界面需要再美化一些,能够使研究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系统在对研究生导师的联系上缺少沟通,后续的开发应当将研究生的信息和导师的信息对应起来;首页面显示的是所有研究生的答辩信息,可以考虑将所有信息进行分页显示,这样可能会更加简洁和清晰。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学位论文答辩网络公告系统具有高效、快捷和公开等特点,希望能够为广大的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给他们教学和科研的学术交流带来方便。
王美林,张正东,岳国峰\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一篇:如何促进医学研究生的论文答辩
下一篇:浅议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