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半夏种植>种植

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为例

发布时间:2023-12-05 19:50

  摘要:专业村是中国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其扩散因能扩大专业种植规模、形成地理优势而备受关注。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业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辣椒种植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辣椒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特色种植空间扩散主要有4种途径,但以政府廊道、近邻廊道为主;②专业村的空间扩散特征为: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对辣椒种植的选择,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③整个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④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最后,文章从村域微观环境、村际中观环境及社会宏观背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柘城县;


  作者简介:吴娜琳(1985-),女,新疆呼图壁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区经济发展研究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日本“一村一品”生产模式[1]以来,许多省份都出现了“一村一品”专业村[2],其以专取胜、以特见长,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目前,有关专业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村各种特征的研究与解释。如李小建等从企业集群视角对传统农区专业村的竞争优势进行了阐述[3],卢松、吴丽娟等指出了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4,5],刘玉振等借助创新扩散理论揭示了特色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轨迹[6],乔家君等基于物理学视角对工业专业村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分析[7],其亦发现开封市高寨村韭菜专业村的产品销售空间呈现倒U型演化特征[8];二是对专业村网络结构的分析。如徐红罡等从生态学角度探究了同类、空间上相邻的专业村之间的空间关系[9],罗庆等探讨了专业村内农户之间的共生性问题[10]、专业村内农户之间的互动学习效应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11],李二玲等对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专业村内部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的分析[12]、对专业村内农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探究[13];三是对专业村形成过程及动力机制的深入探讨。如郑风田等认为创业家是专业村形成及发展的内在动力[14],李小建等认为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传统习惯和经济基础决定着专业村的发展方向[15]、村环境资源条件对专业化率有显著影响[16],秦富等对中国“一村一品”发展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地总结[17]。纵观已有文献,对于如何将专业村、专业镇推广开来,实现区域特色化、专业化生产的研究,鲜有涉及。


  在均田承包制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高劳动密集型的、收入较高的小家庭农场[18]。村庄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组成单元,在具有一定领导条件和民众支持的前提下,以合作或集体组织为行动主体,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形成单个生产者所不能做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如专业村、专业镇等,已成为今天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9]。专业村在促进农户收入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区结构调整进程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20]。但局部地区部分村庄的专业化,并不能带动农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若能实现同类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进而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域化,无疑将极大带动农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专业村数量的增加?这不但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理论化、体系化的分析为依据。能否结合现有案例,通过分析同类专业村数量的变化,找寻其中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特色种植为例,从特色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及影响机制角度,探寻专业村的普及途径,为农业区域专业化提供路径参考。


  2理论基础


  已有研究证明,专业村的形成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通过发现新的商机,促进新型经济活动的出现,形成专业村的先导农户,并通过演示效应和网络联系扩散至其他农户而成,是一村较多农户接受专业项目的结果[15],并符合一般的“创新”传播规律[21]。由此可见,专业村的形成前提是专业项目在村域农户之间的扩散,当从事该项目的农户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便形成专业村。当其在村际间扩散,致使多村成为同类型专业村时,称为专业村的扩散。扩散可分为生物学扩散、化学扩散、物理学扩散等多种类型。本文的专业村扩散,是指区域内同种类型的专业村,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不断增加并形成一定空间格局的过程。因此,需从地理、空间角度对其分析。从地理学角度看,扩散是一种地表事物或地理现象从源地向外传播、转移或推广的空间过程[22]。空间扩散考虑的是一种现象从有限的起源地通过易感人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播[23],即扩散主体(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等)从扩散源(传播者)通过扩散廊道(途径)到达扩散地(接收者)的过程。其具有以下特点:(1)扩散系统主要包括扩散主体、扩散廊道、时间、社会系统等[24];(2)扩散方式主要有接触扩散、等级扩散、跳跃扩散等[25],且具有邻近效应和等级效应[26];(3)扩散基本上是模仿和同质化过程,空间上一般呈簇状或块状分布[27];(4)扩散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发生改变都将会改变扩散途径[23];(5)它不仅是空间问题,也是时间现象[27]。


  特色种植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遵循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但专业村的扩散不同于一般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其具有从事户数的门槛值。特色种植扩散到来之前,村内没有任何农户从事该专业项目,称为非参与村。特色扩散到来之后,仅有极少数具备特质条件(如企业家精神或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资金、技术等)的农户从事,称为参与村。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外部环境(社会宏观背景、村庄所处环境)的影响下,村内大多数农户通过模仿从事特色种植并达到一定规模,称为特色种植专业村。此种现象在村际间复制形成专业村的空间扩散(图1)。空间扩散,是专业村实现数量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纵向一体化的基础。


  3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说明


  3.1研究区域选择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区,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全县总面积1048km2,耕地面积71475hm2。现辖7个镇,14个乡,494个行政村,总人口9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该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历年农业总产值占全县GDP的75%以上。1970年,我国引进日本三樱椒(俗称朝天椒),并由河南省农科委传至柘城县外贸局。该县当年选取5个村进行试点种植,并取得成功。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种植现象迅速扩散,参与村发展至80个,专业村4个。见此势头,1990年,柘城县政府蔬菜办公室成立“春辣集团”,对三樱椒进行组织收购、销售,专业村迅速增至50个,原有的参与村集中向专业村方向发展。1995年,参与村达204个,专业村100个,相对于1990年翻了一番。1999年,柘城县被命名为中国三樱椒之乡。2001年种植面积达16050hm2,2002年被誉为“全国最大无公害三樱椒生产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上升为23291hm2,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4000hm2。种植品种开始多样化,培育并引进了三樱椒系列(包括日本三樱椒、豫选三樱椒、卡其、新一代三樱椒)、子弹头、天宇等多个品种。2003年,柘城县三樱椒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28]。


  截至2005年,辣椒种植参与村发展至207个,专业村152个。2006年,柘城县被河南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并建成全国较大的集辣椒收购、储存、销售、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市场——柘城县辣椒大市场。2007年,辣椒种植面积高达26667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4.9%,总产量约12万t,产值超过18亿元,并由此衍生出加工、储运、交易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柘城县红辣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白师傅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被命名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柘城县恒鑫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命名为商丘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柘城县无公害三樱椒标准化示范区已发展到20个乡镇、11.2万农户、2.8万hm2,年总产量14.8万t。目前,辣椒种植面积达2.77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8.7%,辣椒种植专业村15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1.6%)(图2)。


  3.2数据说明


  3.2.1数据来源


  (1)问卷调查。以村为调查单位,2011年8-9月,由柘城县各行政村(1)负责人(主要是村支书)落实填写。问卷回收410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1%。涉及本文研究内容的主要指标包括村庄基本情况、辣椒种植历史及现状、本村最早种植辣椒农户的基本信息等;(2)地图数据。主要利用《河南省地图册》,为获取该县基本地理数据及各样本村的准确空间位置,参考《河南省十八省辖市图—商丘市地图》、GoogleMaps卫星图像、GoogleEarth截取图像(1:5000卫星图像,UTM投影,WGS84坐标系)等网络地图,1:400万国家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河南省县级行政区划矢量图、乡级行政区划图,建立柘城县辣椒种植样本村属性数据库及矢量空间数据库(图3)。


  3.2.2概念界定


  (1)特色种植专业村:是指特色种植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大于50%的村庄;(2)特色种植参与村,是指村内存在特色种植的农户,但种植规模尚未达到专业村规模要求的村庄;(3)参与率:是指一村从事特色种植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村庄第一次出现特色种植时的参与率称为初始参与率。


  4专业村的扩散过程及空间分布


  特色种植专业村形成的前提是,特色种植扩散至村内,形成参与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至专业村。特色种植专业村的扩散以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为先导,前者的形成及空间分布是在后者的扩散及时空分布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探究特色种植业专业村的空间扩散历程,首先需要了解特色种植现象的扩散廊道、扩散路径及扩散源的分布。


  4.1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


  4.1.1扩散廊道


  扩散廊道是特色种植在不同农户、村庄之间传播的途径。理清扩散廊道及其空间特征,是了解特色种植空间分布的前提。根据问卷中农户对“怎么想起来种植辣椒的”问题的回答,柘城县辣椒特色种植扩散廊道主要有四类:一是近邻廊道,如同村人带动、邻村影响、模仿他村等,占样本量的32.9%;二是政府廊道,如政府推广号召、专业协会带动、专家推荐,占样本量的31.4%;三是媒体廊道,如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占样本量的23.6%。四是亲缘廊道,如亲友推荐,占样本量的12.1%。可见,柘城县辣椒种植以近邻扩散和政府推广为主,受媒体、亲缘关系影响相对较弱。将传播源与传播地连线,运用ArcGIS构建扩散廊道数据库(图4a),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法UCNET6.90软件中的指标[29]加以分析。发现如下空间特征:1扩散网络密度较低,即网络实际存在的关系数量与最大可能关系数量的比例较低,仅为0.0053(最大值为1)。2存在两个中心性(是指在网络中特定行为者所拥有的关系总量)较强的网络结核:辣椒种植基地—慈圣镇、政府所在地—县城。辣椒种植基地中心性为132,占关系总量的31.4%,政府所在地中心性为118,占关系总量的28.1%。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及政府深刻影响着农户是否选择扩散要素。


  4.1.2空间扩散特征


  全县各村开始种植辣椒的时间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是辣椒种植空间扩散足迹的展现。通过对其分析,可明晰辣椒种植的扩散速度及方向,是深刻理解专业村空间扩散及格局的基础。以时间为轴线,以扩散空间格局为依据,柘城县辣椒种植扩散具有如下特征:11975年之前为点域扩散阶段。辣椒种植现象仅出现在远襄镇、慈圣镇及胡襄镇的极少数村庄;21975-1982年为轴线扩散阶段。居住于通往县城公路沿线的多数乡镇的村庄开始种植;31982-1987年为局部面状扩散阶段。北部地区的惠济乡、慈圣镇、远襄镇、马集乡及东南部的陈青集镇、起台镇出现局部相邻村庄种植现象;41987-1992年为广域扩散阶段。辣椒种植在全县各个乡镇全面展开;51992-1997年为边缘区扩散阶段。位于县域边界地带的村庄开始出现特色种植现象;61997-2009年为补充式扩散。该阶段出现辣椒种植现象的村庄较少,且穿插分布于各乡镇区域(图5a)。此发现说明,道路、空间距离等村庄区位要素深刻影响扩散的空间格局。


  4.1.3扩散源的转移


  是指扩散源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空间现象,它深刻影响着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柘城县辣椒种植扩散源发生以下转移:首先,扩散源由远襄镇转移至慈圣镇。1970年,远襄镇庞堂村为第一个扩散源,并于当年通过近邻、亲缘廊道传至该镇的任庙、邓庄、大张旗等村,1975年,通过亲缘廊道扩散至慈圣镇梁楼村。在梁楼村农技师梁述玉的实践带领下,三樱椒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截止2011年,远襄镇中心性为29(其中,庞堂村中心性为11),与慈圣镇相差103。其次,扩散源执行主体的转移。与自发种植现象不同,柘城县辣椒种植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最初,县外贸局以试点种植方式进行三樱椒种植的推广;1990年后,多数村庄在“春辣集团”的号召与组织带动下参与特色种植。截止2011年,县外贸局中心性为23,“春辣集团”中心性为95,扩散源的执行主体由县外贸局转移至县政府蔬菜办公室(图4b)。此发现说明,影响扩散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新扩散源的产生有可能重塑空间扩散的整体格局。


  4.2专业村的空间扩散


  初始参与率反映了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23.2%的样本村初始参与率低于5%,46.2%的介于5%~25%,14.5%的介于25%~50%,三种类型的村庄均匀分布于全县各乡镇;专业村多集中分布于老王集乡、起台镇、陈青集镇等东部地区,少量分布于伯岗乡、慈圣镇、惠济乡、马集乡等北部地区(图6a)。2011年参与率反映了各村特色种植专业化程度,将其与初始参与率对比,可了解专业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2011年,参与率低于5%的村庄仅占14.0%,且全部分布于该县西南部地区各乡镇;5%~25%的村庄占21.2%,以西南部分布为主,部分位于东北部;25%~50%的村庄占20.1%,绝大多数分散于北部、东部及东北各乡镇,少数位于西南部。专业村占44.7%,集中分布于以远襄镇、惠济乡、慈圣镇为核心的北部地区及以陈青集镇、洪恩乡、老王集乡、起台镇为核心的东南部地区;牛城乡、伯岗乡、大仵乡、胡襄镇、梁庄乡等有少量分布;以安平镇、李原乡、申桥乡、岗王乡、张桥乡、邵园乡为主的西南部地区,没有辣椒专业村的分布(图6b)。此发现说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不同时间农户是否选择特色种植的决策不同,但局部相邻区域村庄的选择较为一致。


  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过程:1982年,专业村(共4个)集中分布于北部的远襄镇和东南部的胡襄镇,且多位于交通沿线附近;1982-1987年扩散至慈圣镇、惠济乡以及陈青集镇、起台镇、老王集乡、梁庄乡,以沿轴线扩散为主,速度较慢,专业村数量较少(新增27个,占专业村总数的17.3%);1987-1992年,远襄镇、慈圣镇、起台镇以邻近扩散为主,扩散速度加快,专业村数量急剧增加(新增48个,占总数的30.8%);1992-1997年新出现的专业村主要位于县城东部地区各乡镇,以广域扩散为主,扩散速度较快(新增38个,占总数的24.7%);1997-2002年,以局部扩散为主,集中分布于陈青集镇与洪恩乡交界处、惠济乡与远襄镇交界处及老王集乡北部地区,扩散速度减慢(新增21个,占总数的13.5%);2002-2009年,以边缘区扩散为主,即专业村主要出现在乡镇边界地区,扩散速度进一步放缓(新增14个,占总数的9.0%)(图2)。可见,专业村空间扩散遵循一般地理现象扩散特征: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图5b)。此发现说明,专业村的扩散同样受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的影响,距离扩散源或经济中心的距离越远,扩散到达的时间越晚。


  5特色种植专业村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特色种植扩散先导下的专业村扩散,扩散历程及空间分布格局,首先受特色种植扩散影响因素的制约,如扩散主体、距离、信息网络、时间等[24],社会网络[30]、扩散接收地[31]对扩散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次受专业村形成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16]、能人、政府及农户自身特征等。前文分析发现,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是否从事辣椒特色种植,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据此,选取可能影响专业村扩散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具体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合调查问卷及笔者自身感受,对回归结果进行解释。


  5.1回归分析


  种植开始时间反映了扩散的速度,初始参与率反映了扩散强度,2011年参与率反映了各村特色种植专业化程度。探寻三者的影响因素,某种程度上可揭示专业村扩散的影响因素。依据扩散系统组成要素,搜集可能影响特色种植扩散的各类因子表1)。在保证各因子相互独立的前提下,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将其分别与种植开始时间、初始参与率、2011年参与率进行回归,以探析影响特色种植及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


  系数越大表明因子对相应指标的影响越大,符号表示影响方向。模型显示:特色种植的扩散力度、扩散强度受较多因素的影响。(1)距离县城越近、农户心中辣椒的重要性越强,扩散速度越快;外出务工人员越多、农作物播种面积越小,扩散速度越慢;(2)外出务工人数比例越高、对政府的依赖性越强,扩散强度越强;距离县城的距离越远、农作物播种面积越大,扩散强度越弱;(3)扩散强度越强、扩散速度越快、户均耕地面积越多、受媒体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越大,距辣椒种植基地的距离越近,土壤类型越偏向于两合土,2011年特色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表2)。


  就专业村而言,(1)辣椒种植在农户心中的重要性越强,受周围农户影响越大,距辣椒种植基地的距离越近,专业村的扩散速度越快;(2)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越大、特色种植扩散速度越慢、辣椒在农户心中的重要性越强,专业村扩散强度越高;外出务工人数越多,专业村扩散强度越低;(3)2011年专业村特色种植专业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较少,仅受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市场环境的显著影响。由此可见,专业村的扩散速度及扩散强度受种植习惯、扩散源的距离、资源(土地、人力)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减弱,市场化因素影响趋于增强(表3)。


  总结:(1)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2)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


  5.2影响因素解释


  基于以上分析,柘城县辣椒特色种植及其专业村的扩散影响因素可归为以下3个方面:


  (1)村域微观环境。首先,自然环境因素。三樱椒喜水,但过多不宜。在雨量充沛的柘城县,两合土更适于三樱椒生长。但各乡镇土壤条件不同,存在两合土、沙土、粘土、淤土等多种类型,致使不同乡镇对三樱椒的接受能力不同。其次,耕地资源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散化小规模种植现象逐渐减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趋于增加,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大于5hm2)逐渐增多。调查发现,65.9%的农户希望大家一起种植,以达到规模化生产、吸引外来客商的目的。而耕地面积较少的乡镇(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08hm2),如岗王乡(0.064hm2/人)、李原乡(0.065hm2/人)、邵元乡(0.056hm2/人)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再次,村域社会文化因素。新作物品种的传播受路径依赖、扩散廊道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深刻[32]。该县西南部部分乡镇(如伯岗乡、安平镇等)习惯种植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易调整。最后,村庄区位因素。扩散受空间摩擦阻力的影响,一般而言,距离扩散源越远被渗透的时间越晚[33]。该县特色种植以慈圣镇、县城为扩散源,慈圣镇为辣椒生产基地,但县城并非农业生产基地,而是特色种植号召者所在地。因此,距离县城越近开始种植的时间越早,距离慈圣镇越近专业村的数量越多。


  (2)村际中观环境。首先,政府因素。与自发种植不同,柘城县辣椒特色种植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政府推动为主的。政府的倡导与推广,使得特色种植在县域范围内快速展开。但不顾各乡镇种植习惯、耕地面积等因素的盲目推广,使得部分村庄辣椒种植“昙花一现”,从而出现了辣椒种植逐步向东北、东南方向(即扩散源地)集中的现象。其次,媒体因素。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视传媒成为农户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中,23.6%的农户通过电视、网络获取辣椒种植信息。这为边缘地区农户从事特色种植提供了信息,为专业村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可能。再次,能人及民间组织因素。慈圣镇梁楼村农技师梁述玉对三樱椒在该镇的普及和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慈圣镇逐渐发展为辣椒生产基地、成为替代远襄镇庞堂村的扩散源打下了基础。柘城县北科三樱椒发展专业合作社,是柘城县辣椒民间合作组织的典型代表。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主要作用是组织农户进行辣椒专业化种植、无公害化生产、规模化销售,促进专业村的形成与扩散。


  (3)社会宏观背景。首先,社会制度。制度改变着人类行为,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人类的行为方式不同[34]。1970年至1982年社会化大生产期间,农户仅在自留地进行小规模种植;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拥有土地的农户迅速扩大种植规模;近年来,土地流转促使规模化种植现象的出现。其次,科技进步。随着交通设施(道路、交通工具)的进步,各村距离交易中心、辣椒种植基地的空间距离缩短,通讯技术(电视、电话、网络)的普及,深刻影响着农户的生产决策。进而深刻影响着辣椒种植及其专业村的空间扩散。再次,经济发展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三樱椒产量高、种植技术简单,经济效益可观(1982年,三樱椒单产收益为5400元/hm2,是小麦的1.7倍,玉米的2.3倍),虽需较多劳动力,但在其他经济来源较少的年代,农户仍倾向于参与特色种植。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建筑、经商等经济收入途径的多样化,农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提升[35],辣椒种植优势相对降低。


  6结论与讨论


  本文认为农业特色种植专业村的扩散是以特色种植扩散为先导的扩散,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以全国最大无公害三樱椒生产基地——河南省柘城县为例,从特色种植现象的扩散廊道、扩散路径、扩散源入手,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特色种植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特色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1)特色种植空间扩散主要有4种途径,但以政府廊道、近邻廊道为主;(2)专业村的空间扩散特征为: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对辣椒种植的选择,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1)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2)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最后,文章从村域微观环境、村际中观环境及社会宏观背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该文的经验研究可进一步联系到扩散与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理论层面。无人为干扰的自由成功的扩散,是具有某方面同质性的农户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集体、同时、自行选择从事的结果。短距离、小范围区域内的农户同质性一般较强,易于通过模仿实现专业项目的扩散,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态势。专业村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最基本的地域载体,专业村的扩散进一步扩大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地域范围,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形成地域优势,从更大范围内带动农区经济的发展。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业是典型的县域特色种植,并已形成区域专业化效应。


  本文认为,区域专业化首先可从专业村的培育开始。专业村内的农户生产行为同质性较强,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等使其在农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其次,通过构建扩散廊道,实现专业村的扩散。在此过程中,需要:(1)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培养农户农业生产技能,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创建地域特色深加工链条;(2)鼓励和支持民间自由组织,鼓励农户联合抵御市场化风险;(3)放宽政策约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沟通联络渠道,建立扩散廊道,鼓励具有无污染、竞争潜力强的专业项目的生存与发展;(4)不人为干预专业项目的扩散速度、方向,使农户自由参与、退出专业项目;(5)注重挖掘和开发当地原有的生产项目,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致谢:河南省柘城县政府办公室为本文研究提供的数据及方便,特表谢忱!本文来自《企业技术开发》杂志

上一篇:我国谷子种植户持续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半夏种植的方法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