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博物馆宣教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博物馆宣教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博物馆宣教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去百度搜中国期刊网~~~~

晕~我发现了,你真的是懒到一定程度了,还有这样写论文的?

博物馆目录【历史的发展】【博物馆类型】【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之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相关书籍】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编辑本段]【历史的发展】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今年是第2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还有一种说法:“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日语中的“博物”一词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而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又是出于希腊文meusion一词,它的意思是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的场所。在古代希腊,另外有一种与现代博物馆性质比较接近的专为保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国慕尼黑,两种不同名称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编辑本段]【博物馆类型】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它的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外国博物馆外国博物馆,主要是西方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特殊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入博物馆的范畴。■中国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在1988年前都是被划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三类,国家统计局也是按照这三类博物馆来分别统计公布发展数字的。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和专家们认为,在现阶段,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是适合的:▲历史类博物馆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艺术类博物馆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故宫博物院、南阳汉画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编辑本段]【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从1977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历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199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1993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1994年主题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1995年主题是:“反应与责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1996年主题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1997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1998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作斗争”。1999年主题是:“发现的快乐”(Pleasures of discoverty)。2000年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200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2004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遗产”。2005年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2006年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2007年主题是:“博物馆和普遍遗产”2008年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编辑本段]【博物馆之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特区斯密斯绍年恩研究院。包含16个博物馆和1个国家动物公园,号称世界之最。拥有亿件展品,有6000多个雇员。▲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的英国自然博物馆和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都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列。虽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馆时间比美国自然博物馆的时间要早116年,但是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基地面积、陈列内容、观众人数等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极其丰富的动物标本和其他珍藏,这是该馆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宣传的雄厚基础。例如,该馆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标本就有80多万件,在恐龙整理室里就安放着数百幅恐龙骨架标本。▲最美的博物馆之一:1997年,一座石破天惊的建筑杰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就是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哪个国家也比不上英国的博物馆数量,尤其是伦敦。英国是博物馆迷的最爱,也是最早发展出现代博物馆学并拥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馆密度的国家。 博物馆迷在伦敦,若不在家,就肯定在往图书馆的路上,单是伦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馆,而且其中不少是免费的。大英博物馆从建立伊始就坚持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城市中麻痹了感觉的自己,能在博物馆中慢慢找回细腻的观察力以及感受艺术和生活的本能。你会受益无穷的。▲世界五大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其中前四个是世界公认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馆。△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大不列颠博物馆 :大不列颠博物馆,即大英博物馆始建于 1823年。她的展览馆里保存着最能代表英国艺术和文学的珍品,有很多极珍贵的文件与手稿,如英国大宪章的原稿、莎士比亚手稿真迹等等;有埃及、西亚、东方、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文物;有英国历代的“战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从雅典女神殿取来的爱尔琴大理石等等;此外还收集了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国家的民俗资料、美术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国展室可看到许多中国古玩字画,这些器物多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掠夺的。其东方艺术馆的藏品绝大多数是中国文物,达两万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红陶碗,新石器时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以降直至明清各个时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绘画、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馆后门的两座大石狮,都是中国艺术品。这里还藏有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掠夺的大量佛画。其馆藏最著名的中国名画是传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这是一卷流传有绪的著名巨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劫往英国的。 其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闻名于世,英国的每种书在此都有保存,事实上,国家所有的出版发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国珍贵的版本和极具价值的文献手稿。这个图书馆是最佳学问天地,马克思的《资本论》即在此完成。大英图书馆的藏书中,中国古籍达六万多种,内有中国波罗蜜佛经的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中国历代宫廷档案、竹简、刻本等,还有敦煌写本一万余件。△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70年,整个博物馆是一幢大厦,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大都会博物馆号称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00多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 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总重量为800吨,据说拆的时候为了确保原貌,还给每块砖上都打了标号,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服饰馆也堪称世界之最,收集了4个世纪以来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装万件。我国的苏州园林,1981年9月才由我国苏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轩也被仿建在博物馆的主楼二层的北厅之中,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观众,为了避免拥挤,规定了专门路线入园,由定时电梯控制人数。园中飞檐、雕梁、鱼池、凉亭,室内对联、掸瓶、八仙桌、太师椅一应俱全。除明轩外,还按时间和国别布置了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从14至18世纪的室内陈设。尽管都是一样的富丽堂皇,但法国式的画顶、英国式的壁炉和西班牙式的家具还是刻上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馆内还收藏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特别是一些佛像和壁画,游客在馆内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珍贵的中国古代绘画,例如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埃米塔什博物馆埃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宫由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最早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176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的埃米塔什(法语,意为“隐宫”),该馆由此而得名。 冬宫初建于1754至1762年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至1839年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遭到破坏,战后被精心修复。宫殿共有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成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万平方米。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四角形的建筑宫殿里面有内院,三个方向分别朝向皇宫广场、海军指挥部、涅瓦河,第四面连接小埃尔米塔日宫殿。面向冬宫广场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宫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宫殿装饰华丽,许多大厅用俄国宝石——孔雀石,碧玉,玛瑙制品装饰,如孔雀大厅就用了2吨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贵重木材。埃米塔什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物。其完整性与华丽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装潢丰富,窗上饰框及浮雕装饰给人以力量,圆柱有规律的排列,墙表面由白色、绿色相间配合,使长长的外观形形色色,生动起来。1917年2月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后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占据。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起义群众攻下了冬宫。十月革命后,将原来宫廷房舍和整个冬宫拨给艾尔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1946年冬宫表面涂成起初的蓝宝石颜色。博物馆现包括五座建筑物:冬宫、埃米塔什、旧埃米塔什、埃米塔什剧院、新埃米塔什。目前,博物馆共分八个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腊、罗马部、东方民族文化部、俄罗斯文化史部、古钱币部、西欧艺术部、从事导游工作的科学教育部和作品修复部。8个部共有藏品270余万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艺术收藏品以及大量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俄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的油画及雕刻。其中有万幅绘画,万件雕塑,60万幅线条画作品,100万块硬币和证章,万件古代家具、瓷器、金银制品、宝石与象牙工艺品等。这些工艺品分别陈列在350多个展厅中,如毕加索立体画展厅,意、法画家展厅,俄国历代服装展厅等。所有展厅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厅,这里陈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许多是他亲手制造的。展厅中的一个玻璃柜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腊坐像,头发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发。肖像旁立有一木杆,木杆上端两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线,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过两米。同中国故宫一样,该馆藏品异常丰富,因此参观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厅,恐怕花上一个月的时间都不够。△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从1933年2月至5月,宫内重要文物被装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库房,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南迁文物又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 别存于四川省的巴县、峨嵋和乐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处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近十几年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编辑本段]【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倡议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经有关单位协商,确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作为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发起单位。1980年 7月,8个发起单位的负责人在北京开会,决定先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1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会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发展团体会员 155个,编辑出版《中国博协通讯》15期,征集博物馆学论文98篇,完成了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的准备工作。1982年 3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中国博物馆学会至1989年已有165个团体会员,1170名个人会员。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学术活动,提高博物馆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开展国际间博物馆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同国外博物馆工作者的联系,编辑会刊、通讯,编译博物馆学专著、资料。中国博物馆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中国博物馆学会下设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保管专业委员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按照博物馆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分别组织学术活动。会刊编委会负责学会会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至1989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已召开代表大会两届,各种学术讨论会16次,共收到博物馆学论文近千篇,还组织了多次学术报告会和学术座谈会,活跃了博物馆界的学术空气,促进了博物馆学理论与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编辑本段]【博物馆相关书籍】《博物馆》中国有关博物馆知识的通俗著作。曾昭燏、李济编写。1943年7月重庆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共10章,约4万余字。第一章除说明中外博物馆沿革外,着重阐述了博物馆的性质与职能,强调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其最大“功用”是保存有价值的物品、辅助研究工作、实施实物教育和精神教育。该书的重点是阐释博物馆的具体工作。作者通过对欧美博物馆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用大部分章节,对博物馆的组织、管理、建筑设备及收藏、陈列、研究、教育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作了系统、扼要的说明。对中小型博物馆建设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博物馆学》作者包遵彭,曾任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该书是以作者在大学讲授博物馆学的讲稿为基础编写的。1970年1月作为 “大专教材第二种”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共15章,主要论述中外博物馆历史与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资料大多采自欧美博物馆学文献。 第一章“绪论”阐明了全书的指导思想。作者认为,研究博物馆的目的,最重要的方法应该从其“性能”与“构成要素”两方面着手。前者由博物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研讨其各种性能的构成;后者就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其要素。该书正是依照这种设想展开论述的。第二章介绍了世界博物馆的演进;第三章探究中国博物馆的渊源及发展,对台湾省博物馆的状况亦有平实的论述;第四章讨论博物馆的分类。其余各章着重论述了构成博物馆要素的各个方面,具体说明了博物馆实际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其中关于文物藏品的介绍,主要阐释了文物收藏、防盗、国际考古发掘原则以及名胜古迹和战时文物的维护等内容,论述详尽。《中国博物馆旅游指南》,此书是一本目前比较精彩和实用的博物馆参观指引手册,它从中国1800多所博物馆中,精选出341所,按地区分类,方便出行查阅。此书还以“中国博物馆名录”栏目收集了这1800间博物馆的详细地址,一览无余。而每所博物馆的建馆历史、展览特色、场馆布局、详细地址、开放时间也一一罗列清楚。

相关范文:会展旅游发展路径及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路径。大中城市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实力、扩大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融合主题会展与主题旅游,从而达到会展拉动旅游、旅游促进会展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 会展业 旅游业 商务和会展旅游是在国际上普遍被看好的前景广阔的旅游形态,国内外很多大中城市都专门设置了会展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会展旅游。如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会展设施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会展旅游市场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突出。 会展与会展旅游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通过会展活动,能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展旅游正是在会议、展览、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举办的前提下,延伸到旅游业的产物。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展旅游也作出了各种界定,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内涵。如以研究事件旅游而闻名的学者盖茨(GETZ)就认为,展览会、博览会、会议等商贸及会展事件是会展业(MEETING INDUSTRY)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许多学者主张将会展旅游概念泛化。本文所讨论的会展旅游对应发达国家所指M、I、C、E细分事件旅游市场的概念,即Meetings(会议)、Incentices(奖励旅游)、Conventions(大会),Exhibitions(展览),并包括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在内的旅游形式。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会展旅游的特点 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有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一)会展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将吸引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较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由于会展所带来的强烈的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会展活动大多数安排在城市的旅游淡季,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有利于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 (二)旅游对会展的辅助作用 无论从会展业的发展历史沿革,还是从会展的具体活动内容来看,旅游业所涉及的六大要素都与会展的举办形影相随。会展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正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势。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为会展的举办提供相应服务,协助会展树立品牌,成为了会展旅游集约型发展趋向中关键的因素。会展的成功举办除了参会者的规模或专业性等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开展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会展业接待专业化分工的前提。如果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进行专业化分工,会展公司负责展会的招募、宣传、布展和会场内的组织管理工作,旅游企业则向参加商或参观者提供场外的“六要素”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展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获得更多的、持久的支持,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完善会展的互动互惠的发展新局面。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优化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会展旅游是中国会展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近3000亿美元收入中,中国却未能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目前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呈现松散状态,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管理层次上,大多数省份的会展活动(除个别会展发达的城市外)既没有明确统一的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主办者大都集中精力于申请、审批、接待事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同旅游部门的广泛合作以及对会展旅游的综合效应认识不足;经营层次上,由于多头管理、利润导向等局限性,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时存在现实的困难;活动内容上,参展商、与会者及观展人员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参加或观看会展,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自发的小规模的参与游览、购物或文娱活动;旅游部门提供给参展商及观众的服务主要是交通、住宿和餐饮,文娱表演、购物向导和游览活动组织等服务项目明显不足;综合效益上,会展活动给旅游企业带来的综合效益不够大(尽管带动了旅游业的吃、住、行三要素),旅游业内部各行业的收益很不平衡,住宿、餐饮、交通体现明显,获利较多;游览、购物、娱乐三要素未有效开发,获利较少,现有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发展环境,中国会展旅游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迅速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品牌化、合作化”。为此,我国会展界和旅游界应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发展会展旅游的实例分析 在中国,会展旅游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细分市场。对于城市来说,发展会展旅游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下文就以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为例,作出分析。 (一)长沙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 从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商贸发展水平来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2005年,长沙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9亿美元大关,到位外资规模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一,超过武汉和成都。消费市场方面,长沙通过会展的拉动以%的增速,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跻身全国十强,初步实现了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 从区域交通条件、地理区位条件来看,长沙地处中国中南腹地,承东启西,是联系沿海发达地区与广大西部地区的桥梁,为中南地区重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从会展场馆设施状况、旅游业接待能力来看,就2005年,全年共举行217个会展活动,其中全国性会展有20多个,会展销售收入达到50多亿元。会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拥有现代化、正规化的会展场馆四处,即湖南省展览馆、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长沙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总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万平方米,标准展位总数4961个。展馆数量和室内展厅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4和第6位,具备了承接2000个标准展位以内,10万专业观众以上的各类会展项目的硬件能力。三星级以上酒店或相当于三星以上酒店一百余家,日接待能力超过十五万人次。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糖酒会,全国煤炭交易会,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等等一大批会展活动。2005年,长沙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48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业新增值相当于全市GDP增加值的14%,旅游就业人数达10万人,成为长沙市第三产业的龙头。 从长沙的旅游资源、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来看,长沙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和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中外,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传承久远。长沙是风光瑰丽的山水洲城,城内岳麓山巍然屹立,湘江水奔流不息,橘子州浮碧江心,山、水、洲、城浑然一体,使长沙充满了隽永的灵气和独特的魅力。城外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长沙市举办的全国和国际性会展活动较多,加强了与各地、各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长沙市的会展整体形象和城市知名度。长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会展新城,被高票评选为2005年新锐会展城市,并朝着最佳会展旅游城市迈进。 (二)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的宏观指导。会展业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而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政府应主要在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宣传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 会展活动不仅应体现在当时的轰动效应,更应考虑到长远效应,考虑到参加者对会展活动的整体印象,对各种服务的回味和展会品牌的树立。政府在产业规划、整合行业优势、城市整体宣传方面应该担负起重要的协调与促进作用,使会展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协作,开展联合促销,将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或者将会展业纳入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促销或联合管理、联合促销,或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的会展营销与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必须与本城市及省内的主要的关联企业具有广泛联系,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重点关联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发挥起协调和沟通作用。专门负责会展节事和设施的销售。2003年7月,长沙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属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对会展行业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作用,但是会展旅游的规模化及专业化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正如评选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中,城市会展销售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旅游局与饭店、会展设施及其他旅游设施经营者之间的协调,是否成立专门的会展局进行合作推销占30%的评分分值,这不仅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是会展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统一规划场馆建设与周边饭店的建设。在会展活动顺利展开过程中,具有合理布局的饭店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近年来,长沙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交通设施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会展业发展的要求。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有近100家,拥有标准床位近8万个。旅馆业和餐饮业总体上能满足举办各种类型会展项目的需要。但各展馆周边宾旅馆数量偏少,布局不合理,是会展主办方考察展馆时意见最大的一个方面。如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只有五星级的高档服务酒店,中档酒店缺少,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地处城市南郊,周围很少有服务完善的酒店。湖南省展览馆、长沙市国际会展中心整体布局相对较好。政府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应同时考虑会展和旅游的关联性及统一性,实现合理布局、整体规划。 2.城市的整体旅游实力。城市旅游产品多样化。会展城市起码应具有一般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在会展时间以外,城市应考虑提供可以观光的多样的旅游项目和可以使用的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会展的客人在闲暇时,同样喜欢进行其他的旅游活动,如购物、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等。而与会代表会常常偕同家人一同前往,在逗留期间从事常见各种旅游活动。如果旅游节庆、都市观光和休闲购物等能有效地穿插在会展活动中,从而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目前,长沙市可以提供的主要旅游项目有人文景观如马王堆汉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天心阁旅游走廊、贾谊故居等及自然景观如橘子洲及其它江心洲屿、滨江城市风光。如果旅游产品本身不足,缺少吸引力,它限制了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使城市旅游整体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将是旅游行业应认真思考的如何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问题。 除了会展企业继续开展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是中国现代农业博览交易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也可以成为长沙都市观光的重要目的地。 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科技是为传统的会展业和新兴的会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科技动态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寻找网络技术与传统会展业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结合点,更加突出服务的必要性与快捷性,变网络技术的挑战为我们市场开拓的机遇,使双方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长沙市会展办和长沙市会展协会主办的长沙会展网,其中包括长沙概况、会展业基本情况、会展资讯、会展预告、会展管理、会展服务各个栏目,其中会展服务中还具体提供会展法规、会展场馆以及餐饮、购物、饭店、娱乐场所、交通与旅游指南等详细信息。可以说,长沙会展网是一个服务项目较完善的网站,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会展、旅游双效应的宣传作用,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网站中为旅游服务的购物、娱乐场所、旅游指南中的介绍仍有需改进之处。 购物场所局限于一般的消费超市和百货大楼,而忽略了旅游定点商店,旅游纪念品上应着重介绍本地特色的产品如极具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中国红瓷器、湘绣及菊花石。而娱乐仅仅停留在歌厅文化,其他休闲娱乐设施介绍太少,范围太小。考虑到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中,网站对购、娱的因素介绍不够全面,缺少湖湘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介绍较详尽,但缺少实用线路设计和景点内容介绍。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作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时利用发达的影视业的媒体宣传作用,在大型会展尤其是国家级会展和国际会展期间制作相应的专题旅游宣传片,带动旅游全面开花,树立会展旅游城市形象,使会展拉动经济的即时效应与长期效应完美结合。 3.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会展旅游的深度发展客观要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呈良好的对接关系状态,在会展期间旅游企业为参展人员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在丰富了会展活动之余,旅游企业也获得了客观的收入及稳定的客源。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势力得到了提升,旅游行业可以得到全面、持续地发展。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反过来会促进会展企业招徕业务,从而形成会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外围服务。因此, 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因时因事,根据展会的特征调整服务内容,针对会展的主题、营销计划、服务接待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企业所能参与的部分;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如在长沙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或展览上,长沙市各旅游饭店及各旅行社利用完善的服务网络,设立各种服务专柜或专业部门,尽量为参展商、与会者及观众提供从交通、通讯、票务到购物的全方位服务。并且,旅游企业不要仅停留在机票、订房的差价上,而是应使自己的服务融入到整个会展活动中去,甚至细微到参展商的临时需求。旅游饭店应该利用会展的有利时机为获得稳定的客源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综合效益。同时,旅行社可以针对会展主题提供旅游线路设计及相关服务,在会展之余为与会者提供参观游览、娱乐购物等活动设计与服务,为他们介绍当地风景名胜与民俗风情等咨询与介绍。在长沙会展旅游的过程中,旅行社可以为与会者设计比较有代表性的同时考虑到场馆分布的旅游线路,如有以湖南省展览馆为基点楚湘文化大观游线路,即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以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为基点的现代城市风光游线路即金鹰文化城、世界之窗、湘江风光带、橘子洲;并整合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又兼具湖湘特色的线路,如浏阳河、浏阳烟花、大围山的名山名水风情游;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的名泉名人故里游;长沙、屈子祠、岳阳的楚湘文化游线路。 4.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的融合。会展旅游还应选择具有特色的主题,通过旅游的强大吸引力来为会展提供更多的专业观展者和潜在顾客,同样会展也可通过举办强势品牌的展会为举办城市带来更多的旅游者。选择与城市旅游资源及特色相关联的主题会展将使会展和旅游凭借各自的优势互动发展。众所周知,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对其城市旅游、会展旅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1999年世界博览会提升了昆明旅游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推进了昆明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是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借鉴昆明的成功经验,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应努力从会展活动中的大型会展如金鹰电视艺术节、浏阳国际烟花节、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着手,尝试将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结合,挖掘市场的深度。如金鹰电视艺术节与影视旅游产品、建立影视艺术中心、展示中国电影电视艺术文化结合,浏阳国际烟花节旅游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生态旅游,在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茶文化节会展期间强调湖湘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星沙的百里茶廊、长沙的白沙古井、宁乡的旅游资源),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联姻,使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长沙周边的旅游特色整合。如长沙的烈士公园,是全国十大公园之一。烈士公园每年的游客近400万人次,每年成功举办灯展和车展,每次观展人数达三十余万人次。目前,长沙在尝试以“生态、文化、科技、现代园林”的烈士公园为阵地,斥资亿元在二年内打造“国际生态会展”,让旅游者欣赏烈士公园的美景同时,还可以感受长沙国际生态会展的魅力。这样的思路将会展和旅游完全融合,从而将大大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旅游业具有聚集人气、繁荣市场、拉动消费、促进招商的强劲推动力,因而是长沙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旅游业在长沙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与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着力整合长沙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市场—会展旅游,构建内外对接的旅游网络,打造湖湘文化底蕴厚重和长沙特色鲜明的整体品牌,是为长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1 2.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J].旅游学刊,2002(2) 3.卞显红,黄震方.关于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4) 4.马艳辉.会展旅游: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J].现代企业,2000(12) 5.林越英.对中国发展会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4)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博物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

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的论文范文。

摘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展示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展览中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展示设计中的共同性质,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性。通过合理的展示设计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民族性的特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也随着展示手段和技术的丰富和创新,迸发出不同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4]徐晶.中国传统元素在历史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谈南京六朝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J].艺术科技,2014(9):59-60+62.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确定整体设计理念和形式风格的前提下,对陈列的要素进行总体的布局安排,通过分配空间与设计展墙、组合编排展品顺序、处理重点展项等手段,实现博物馆视觉效果体验和信息传达,让观众接受博物馆的历史熏陶和文化教育。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原理来达到呈现效果。

一、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

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是指在博物馆展厅空间里呈现给观众的所有展品和展项。观众走进博物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展品传播的信息,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按照展品的形状和信息传播特点可以把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博物馆的各种实物藏品,这类展品是博物馆展示的基石,属于静态展示资料。在展示陈列过程中通过独立的静态展示,将原始信息直接和客观地反映给观众。实物藏品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博物馆展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展品包括文物、标本、照片、复制品、模型、沙盘、图解资料、文件档案等。

第二类是指记录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各种音频、录像资料等影音资料,属于动态资料。这类展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自然、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这类展项的展示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向观众展示。例如,位于美国纽约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休息通道中的一段历史资料,通过视频投影在碎片式的墙面去唤起大家的记忆。

二、博物馆展示要素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一)文物藏品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第一,文物藏品展示的安全性是首要问题,陈列时要注意对文物藏品的保护,不能触碰的文物藏品要做好防护工作。

第二,文物藏品展示的科学性原则,即将文物藏品按系统分门别类地排列,同时注意文物藏品之间的逻辑顺序和主次关系,切忌杂乱无章的堆砌。

第三,文物藏品展示的艺术性原则,即注意文物藏品与背景空间之间的美学关系,以形成富有艺术性的展示效果。

(二)影像资料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第一,研究影像资料的内容和科学依据,充分挖掘影像资料的历史背景,还原其内容的真实性。

第二,把握影像资料的重点展示内容和最佳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适当借用实物、沙盘、模型、高科技设备等载体进行表现,切勿滥用高科技而忽略了内容本质。

三、博物馆展示陈列的载体与方法分析

(一)展墙和展架的陈列方法

1.展墙陈列方法

这种陈列方法是通过设置固定或者移动的墙体来悬挂实物展品,既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设备之一,也是构成展厅的主要展现元素之一。展墙的尺寸和造型根据展陈空间和内容而定,其主要功能是安置悬挂展品,也可对展厅内部空间做分隔,并对观众的参观路线进行引导。陈列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第一,文物、标本、复制品类展品通过在展墙上设计壁龛进行展示;第二,图片、照片、图表、地图类展品制作成轻质的展板悬挂在展墙上;第三,影像资料通过LED显示器、灯箱等直接镶嵌在预留孔的展墙上;第四,标题文字、文本内容、装饰性线条等直接粘贴或者打印在展墙上;第五,图解资料、背景图片、底纹图案等渲染氛围的展品通过丝网印刷直接印制在专业材质上,然后再贴附语于展墙上。例如,辽源市青少年平安教育基地的图片悬挂的展墙设计,以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图解资料丝网印刷的展墙设计。

2.展架陈列方法

展架的陈列方式与展墙的陈列方式相同,也是通过悬挂展品来进行展示陈列,展架相对于展墙具有布置灵活、节省空间、方便更换的优势。展架的形式设计丰富多样,也可以同时与背景搭配一起来传播信息。展架还可以形成空间中的屏风、隔断以丰富空间视觉效果。

(二)展柜和展台的陈列方法

1.展柜陈列方法

展柜是陈列文物藏品的主要载体,也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设备之一,展示效果要根据不同展品特性,对展柜的形式、材质、灯光、温度、监控设施等进行特别设计。展柜要求操作简单、拆装方便,并具有良好的文物保护性能。展柜通常分为靠墙展柜、中心独立展柜、桌柜等,靠墙展柜有半高式、落地式之分,此外,靠墙展柜还可以与展墙结合为整体进行展示。例如,我国山西汾酒博物馆的半高展柜与独立展柜,以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落地展柜。

2.展台陈列方法

展台是承托大型实物、艺术品、模型、沙盘的陈列工具。展台的形式、色彩和材质要求与展品呼应与统一。展台的尺寸根据人的视线高度而定,一般是较大的展品使用较低的展台,小型的展品则用较高的展台。例如,莆田市博物馆的大型群雕艺术品展台陈列,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展台陈列。

(三)场景设计的陈列方法

为了突破实物展品在展出时对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展示陈列过程中采用场景设计的方法,还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阐述重要人物的生平。场景设计最初起源于戏剧和表演艺术,之后被运用到自然博物馆的生物进化史陈列。由于展示效果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陈列方法慢慢又被运用到历史类、军事类、民俗类博物馆。场景设计是一个融合艺术学、建筑学、舞台设计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陈列方法,场景设计包括背景画绘制、主体标本或模型制作、前景空间设计、后期维护等诸多问题。

根据博物馆题材需求不同,场景陈列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自然景观场景、历史人物事件场景、艺术造型场景。例如,美国华盛顿海军陆战队博物馆的共享大厅里设置的人物事件场景,通过人物雕塑、直升飞机以及野外景观氛围共同突出了整个博物馆的主题;莆田市博物馆为了突出地方重要历史人物,设计的“群星璀璨”人物群雕艺术造型场景。

根据陈列的规模,场景设计又可以分为橱窗封闭式展示和大型开放式场景。

1.橱窗封闭式场景

将场景装进类似橱窗的封闭式大展柜,使展品实物回归到其原来所处背景环境中,使展示更加真实和生动。这样的陈列方式适合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动物标本陈列,封闭的展示环境可以对自然标本进行保护。橱窗场景的背景设计可采用弧形背景画来消除墙体转折,在比例上可以是按照场景真实比例,也可以是缩小比例。例如,美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景观橱窗场景,以及芝加哥ScienceMuseum的微缩橱窗场景。

2.大型开放式场景

大型开放式场景的展示方法是将场景直接修建在展示空间中,由于尺寸巨大所以不需要玻璃或者隔断物去进行保护,有的场景需要设计护栏或围栏,有的场景则可以让参观者参与进去成为场景的一部分。大型开放式场景适合展示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社会民俗礼仪、传统的手工艺等内容。创作的时候既可以按照当时的本来面貌进行复原,也可以提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符号形象加以概括,同时结合声、光、电等因素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华盛顿美国历史博物馆的居民建筑复原场景,以及福建莆田市博物馆戚继光抗战复原场景。

(四)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展示陈列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都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动态展示,这种陈列方法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能让观众全方位地去理解展品。其展示陈列的形式包括等离子(液晶)播放屏、触摸屏、投影、幻影成像、电子图书、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展示方法可以是数字影片独立展示,可以是数字影像结合空间场景展示[2]。具体展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主题影片展示

主题影片展示形式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影片通过播放器或者投影设备直接呈现。主题影片展示的主题包括历史典故、人物事迹、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等,这是进行知识性的科普、宣导创作的最直观的陈列方式。

2.展品数字化展示

将展品进行数字化创新处理,之后通过一定的高科技设备进行展示的方式。立体的艺术品可以通过全息投影进行虚拟展示,平面的绘画作品可以制作成二维或者三维动画通过投影或者显示器展示出来。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数字版,在展出之际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掀起了后续传统国画的数字创作浪潮。

3.数字影像结合场景或空间展示

将数字影像应用到场景设计中,能够更好地营造氛围,提升场景的逼真程度。数字影像结合场景展示以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原理或者展示地方风俗民情,如幻影成像就是在设计好的场景中投影剪辑过的影片。

(五)互动装置展示陈列方法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为了提高观众参与性和积极性,越来越强调人机互动的展示设计。这种陈列方式适合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等科普类博物馆,主要陈列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传统机械互动

通过电动机械的原理将展示内容陈列出来,如常见的掀板问答、机械按钮、轴承翻转等都属于这类方式。在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互动装置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后期维护是否方便等问题。

2.网络人机互动

这种方式是通过将展览的资料和信息数据写入到后台软件中,通过程序编辑连接相应的显示媒介展示出来,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进行体验和获取展品信息。人机互动展示方法需要设计的要素包括UI显示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后台软件设计、显示媒介等,人机互动的常见形式包括互动答题、电子留言、交互式地面投影、实时的视频合成等。

结语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最终体现在视觉形式上,而博物馆展示陈列的本质是要通过这些视觉形式达到让参观者受教育和娱乐的目的,这两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相辅相成,达到形式和本质的高度统一。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丰富多样,每一种展示陈列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陈列设计的原则,选择适合展品的展示方法,巧妙利用展示陈列手法去建设具有特色的博物馆。随着后博物馆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陈列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进步。

相关范文:会展旅游发展路径及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路径。大中城市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实力、扩大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融合主题会展与主题旅游,从而达到会展拉动旅游、旅游促进会展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 会展业 旅游业 商务和会展旅游是在国际上普遍被看好的前景广阔的旅游形态,国内外很多大中城市都专门设置了会展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会展旅游。如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会展设施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会展旅游市场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突出。 会展与会展旅游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通过会展活动,能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展旅游正是在会议、展览、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举办的前提下,延伸到旅游业的产物。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展旅游也作出了各种界定,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内涵。如以研究事件旅游而闻名的学者盖茨(GETZ)就认为,展览会、博览会、会议等商贸及会展事件是会展业(MEETING INDUSTRY)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许多学者主张将会展旅游概念泛化。本文所讨论的会展旅游对应发达国家所指M、I、C、E细分事件旅游市场的概念,即Meetings(会议)、Incentices(奖励旅游)、Conventions(大会),Exhibitions(展览),并包括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在内的旅游形式。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会展旅游的特点 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有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一)会展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将吸引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较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由于会展所带来的强烈的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会展活动大多数安排在城市的旅游淡季,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有利于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 (二)旅游对会展的辅助作用 无论从会展业的发展历史沿革,还是从会展的具体活动内容来看,旅游业所涉及的六大要素都与会展的举办形影相随。会展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正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势。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为会展的举办提供相应服务,协助会展树立品牌,成为了会展旅游集约型发展趋向中关键的因素。会展的成功举办除了参会者的规模或专业性等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开展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会展业接待专业化分工的前提。如果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进行专业化分工,会展公司负责展会的招募、宣传、布展和会场内的组织管理工作,旅游企业则向参加商或参观者提供场外的“六要素”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展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获得更多的、持久的支持,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完善会展的互动互惠的发展新局面。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优化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会展旅游是中国会展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近3000亿美元收入中,中国却未能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目前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呈现松散状态,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管理层次上,大多数省份的会展活动(除个别会展发达的城市外)既没有明确统一的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主办者大都集中精力于申请、审批、接待事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同旅游部门的广泛合作以及对会展旅游的综合效应认识不足;经营层次上,由于多头管理、利润导向等局限性,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时存在现实的困难;活动内容上,参展商、与会者及观展人员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参加或观看会展,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自发的小规模的参与游览、购物或文娱活动;旅游部门提供给参展商及观众的服务主要是交通、住宿和餐饮,文娱表演、购物向导和游览活动组织等服务项目明显不足;综合效益上,会展活动给旅游企业带来的综合效益不够大(尽管带动了旅游业的吃、住、行三要素),旅游业内部各行业的收益很不平衡,住宿、餐饮、交通体现明显,获利较多;游览、购物、娱乐三要素未有效开发,获利较少,现有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发展环境,中国会展旅游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迅速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品牌化、合作化”。为此,我国会展界和旅游界应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发展会展旅游的实例分析 在中国,会展旅游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细分市场。对于城市来说,发展会展旅游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下文就以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为例,作出分析。 (一)长沙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 从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商贸发展水平来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2005年,长沙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9亿美元大关,到位外资规模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一,超过武汉和成都。消费市场方面,长沙通过会展的拉动以%的增速,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跻身全国十强,初步实现了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 从区域交通条件、地理区位条件来看,长沙地处中国中南腹地,承东启西,是联系沿海发达地区与广大西部地区的桥梁,为中南地区重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从会展场馆设施状况、旅游业接待能力来看,就2005年,全年共举行217个会展活动,其中全国性会展有20多个,会展销售收入达到50多亿元。会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拥有现代化、正规化的会展场馆四处,即湖南省展览馆、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长沙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总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万平方米,标准展位总数4961个。展馆数量和室内展厅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4和第6位,具备了承接2000个标准展位以内,10万专业观众以上的各类会展项目的硬件能力。三星级以上酒店或相当于三星以上酒店一百余家,日接待能力超过十五万人次。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糖酒会,全国煤炭交易会,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等等一大批会展活动。2005年,长沙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48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业新增值相当于全市GDP增加值的14%,旅游就业人数达10万人,成为长沙市第三产业的龙头。 从长沙的旅游资源、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来看,长沙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和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中外,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传承久远。长沙是风光瑰丽的山水洲城,城内岳麓山巍然屹立,湘江水奔流不息,橘子州浮碧江心,山、水、洲、城浑然一体,使长沙充满了隽永的灵气和独特的魅力。城外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长沙市举办的全国和国际性会展活动较多,加强了与各地、各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长沙市的会展整体形象和城市知名度。长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会展新城,被高票评选为2005年新锐会展城市,并朝着最佳会展旅游城市迈进。 (二)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的宏观指导。会展业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而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政府应主要在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宣传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 会展活动不仅应体现在当时的轰动效应,更应考虑到长远效应,考虑到参加者对会展活动的整体印象,对各种服务的回味和展会品牌的树立。政府在产业规划、整合行业优势、城市整体宣传方面应该担负起重要的协调与促进作用,使会展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协作,开展联合促销,将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或者将会展业纳入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促销或联合管理、联合促销,或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的会展营销与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必须与本城市及省内的主要的关联企业具有广泛联系,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重点关联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发挥起协调和沟通作用。专门负责会展节事和设施的销售。2003年7月,长沙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属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对会展行业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作用,但是会展旅游的规模化及专业化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正如评选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中,城市会展销售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旅游局与饭店、会展设施及其他旅游设施经营者之间的协调,是否成立专门的会展局进行合作推销占30%的评分分值,这不仅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是会展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统一规划场馆建设与周边饭店的建设。在会展活动顺利展开过程中,具有合理布局的饭店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近年来,长沙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交通设施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会展业发展的要求。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有近100家,拥有标准床位近8万个。旅馆业和餐饮业总体上能满足举办各种类型会展项目的需要。但各展馆周边宾旅馆数量偏少,布局不合理,是会展主办方考察展馆时意见最大的一个方面。如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只有五星级的高档服务酒店,中档酒店缺少,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地处城市南郊,周围很少有服务完善的酒店。湖南省展览馆、长沙市国际会展中心整体布局相对较好。政府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应同时考虑会展和旅游的关联性及统一性,实现合理布局、整体规划。 2.城市的整体旅游实力。城市旅游产品多样化。会展城市起码应具有一般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在会展时间以外,城市应考虑提供可以观光的多样的旅游项目和可以使用的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会展的客人在闲暇时,同样喜欢进行其他的旅游活动,如购物、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等。而与会代表会常常偕同家人一同前往,在逗留期间从事常见各种旅游活动。如果旅游节庆、都市观光和休闲购物等能有效地穿插在会展活动中,从而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目前,长沙市可以提供的主要旅游项目有人文景观如马王堆汉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天心阁旅游走廊、贾谊故居等及自然景观如橘子洲及其它江心洲屿、滨江城市风光。如果旅游产品本身不足,缺少吸引力,它限制了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使城市旅游整体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将是旅游行业应认真思考的如何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问题。 除了会展企业继续开展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是中国现代农业博览交易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也可以成为长沙都市观光的重要目的地。 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科技是为传统的会展业和新兴的会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科技动态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寻找网络技术与传统会展业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结合点,更加突出服务的必要性与快捷性,变网络技术的挑战为我们市场开拓的机遇,使双方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长沙市会展办和长沙市会展协会主办的长沙会展网,其中包括长沙概况、会展业基本情况、会展资讯、会展预告、会展管理、会展服务各个栏目,其中会展服务中还具体提供会展法规、会展场馆以及餐饮、购物、饭店、娱乐场所、交通与旅游指南等详细信息。可以说,长沙会展网是一个服务项目较完善的网站,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会展、旅游双效应的宣传作用,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网站中为旅游服务的购物、娱乐场所、旅游指南中的介绍仍有需改进之处。 购物场所局限于一般的消费超市和百货大楼,而忽略了旅游定点商店,旅游纪念品上应着重介绍本地特色的产品如极具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中国红瓷器、湘绣及菊花石。而娱乐仅仅停留在歌厅文化,其他休闲娱乐设施介绍太少,范围太小。考虑到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中,网站对购、娱的因素介绍不够全面,缺少湖湘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介绍较详尽,但缺少实用线路设计和景点内容介绍。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作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时利用发达的影视业的媒体宣传作用,在大型会展尤其是国家级会展和国际会展期间制作相应的专题旅游宣传片,带动旅游全面开花,树立会展旅游城市形象,使会展拉动经济的即时效应与长期效应完美结合。 3.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会展旅游的深度发展客观要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呈良好的对接关系状态,在会展期间旅游企业为参展人员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在丰富了会展活动之余,旅游企业也获得了客观的收入及稳定的客源。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势力得到了提升,旅游行业可以得到全面、持续地发展。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反过来会促进会展企业招徕业务,从而形成会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外围服务。因此, 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因时因事,根据展会的特征调整服务内容,针对会展的主题、营销计划、服务接待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企业所能参与的部分;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如在长沙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或展览上,长沙市各旅游饭店及各旅行社利用完善的服务网络,设立各种服务专柜或专业部门,尽量为参展商、与会者及观众提供从交通、通讯、票务到购物的全方位服务。并且,旅游企业不要仅停留在机票、订房的差价上,而是应使自己的服务融入到整个会展活动中去,甚至细微到参展商的临时需求。旅游饭店应该利用会展的有利时机为获得稳定的客源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综合效益。同时,旅行社可以针对会展主题提供旅游线路设计及相关服务,在会展之余为与会者提供参观游览、娱乐购物等活动设计与服务,为他们介绍当地风景名胜与民俗风情等咨询与介绍。在长沙会展旅游的过程中,旅行社可以为与会者设计比较有代表性的同时考虑到场馆分布的旅游线路,如有以湖南省展览馆为基点楚湘文化大观游线路,即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以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为基点的现代城市风光游线路即金鹰文化城、世界之窗、湘江风光带、橘子洲;并整合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又兼具湖湘特色的线路,如浏阳河、浏阳烟花、大围山的名山名水风情游;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的名泉名人故里游;长沙、屈子祠、岳阳的楚湘文化游线路。 4.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的融合。会展旅游还应选择具有特色的主题,通过旅游的强大吸引力来为会展提供更多的专业观展者和潜在顾客,同样会展也可通过举办强势品牌的展会为举办城市带来更多的旅游者。选择与城市旅游资源及特色相关联的主题会展将使会展和旅游凭借各自的优势互动发展。众所周知,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对其城市旅游、会展旅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1999年世界博览会提升了昆明旅游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推进了昆明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是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借鉴昆明的成功经验,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应努力从会展活动中的大型会展如金鹰电视艺术节、浏阳国际烟花节、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着手,尝试将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结合,挖掘市场的深度。如金鹰电视艺术节与影视旅游产品、建立影视艺术中心、展示中国电影电视艺术文化结合,浏阳国际烟花节旅游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生态旅游,在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茶文化节会展期间强调湖湘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星沙的百里茶廊、长沙的白沙古井、宁乡的旅游资源),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联姻,使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长沙周边的旅游特色整合。如长沙的烈士公园,是全国十大公园之一。烈士公园每年的游客近400万人次,每年成功举办灯展和车展,每次观展人数达三十余万人次。目前,长沙在尝试以“生态、文化、科技、现代园林”的烈士公园为阵地,斥资亿元在二年内打造“国际生态会展”,让旅游者欣赏烈士公园的美景同时,还可以感受长沙国际生态会展的魅力。这样的思路将会展和旅游完全融合,从而将大大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旅游业具有聚集人气、繁荣市场、拉动消费、促进招商的强劲推动力,因而是长沙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旅游业在长沙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与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着力整合长沙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市场—会展旅游,构建内外对接的旅游网络,打造湖湘文化底蕴厚重和长沙特色鲜明的整体品牌,是为长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1 2.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J].旅游学刊,2002(2) 3.卞显红,黄震方.关于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4) 4.马艳辉.会展旅游: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J].现代企业,2000(12) 5.林越英.对中国发展会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4)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潍坊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6.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博物馆讲解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6.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参考文献

数字博物馆是以实现博物馆功能为基础,是一个以数字形式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采集、保护、管理、利用和传播的信息服务系统,其展示和教育的实施可以在实体博物馆内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而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研究显示,疫情期间,万家博物馆闭馆,占全球博物馆总数近90%,超过10%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面对挑战,不少博物馆积极探索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参观者带到线上以对冲线下参观者骤减的损失。所以面对现在数字博物馆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我们无需担心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还可以互为补充、共求发展。数字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今后博物馆的两大方向,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更多相关内容,我推荐你一个展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展的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展会有一个数字文化馆,你可以重点去了解下,设有文化+数字展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展区、新闻出版展区、文化装备制造业展区、数字互动娱乐展区等等……在展会上不仅能了解到行业最新消息,还能与业内专家们交流沟通,有时间可以去现场看看,嘿嘿。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 索引序列
  • 博物馆宣教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博物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潍坊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 博物馆讲解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