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四年级语文湖州论文

四年级语文湖州论文

发布时间:

四年级语文湖州论文

浅谈四年级语文的阅读与写作论文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什幺是观察:人观察主要用到眼、耳、心、口、手、脚、鼻等;会分辨各种感官作用,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看到的外貌样子、行动、神态、景物、数目形态等是人的反应,而手、口、鼻等其他器官作用各不相同。通过自己的观察落实到笔尖上,自然细致而生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阅读是学生学习优秀作品,感受自然社会的重要途径,写作是情感的表达,如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习作言之无物,表达不具体,是四年级学生习作常见的通病。该采取什幺样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习作言之无物的难题呢?就教师的实际教学而言,从语文教科书提供的范文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和表达,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这也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时常让学生感受课本中描述的场景,让他们产生真实感,在心中留下情感,对于写作也有帮助。“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其中就蕴含着课内外的学习链接,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喜欢”这个原则,则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应考教学相得益彰的复合体。《父亲的菜园》从题目一眼得知:文中就写一块菜园。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蔬菜,蔬菜跟菜园之间很可能没有建立一种情景关联。但是在农村就有这种优势,家家有菜园,观察更便利。学生把自己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见闻娓娓道来,很快乐地介绍了自己心中那块“菜地”所在的地方、形状、菜品以及长势等等信息,教师也顺势展示介绍者上传的菜地图片。因此,由这个链接进入到题眼“父亲的菜园”也就水到渠成了。享受成功是学生喜欢的强心剂。看似一个简单的实践,学生却在其中感受到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成功,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手、脑、心都得到锻炼,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想象力的培养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死的,小学生想象力是丰富的,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古诗词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力,古文崇尚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很多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越是简单越是难以理解,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好的作文,离不开想象的加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有想象力的文章才有立体感,人物形象才丰满。如写人,如果仅写他的外貌而不从他的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刻画,就只知这个人的高矮、胖瘦、男女、老少,至于这个人有什幺样的性格、有什幺样的品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我常常借古诗词的意境体会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根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写一段话或画一幅画,使学生尽情想象,时间一长,学生定会形成这方面的能力。

三、在观察中积蓄能量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细节的把握是优秀的写作不可缺少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本人在培养学生的 观察力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真切可感。观察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感官,透过事物的表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知事物。如要求学生任写一种动物,事先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仔细观察,然后到校再写。又如写景,可带学生先到大自然中去领略、感受后再写,学生就不至于没有可写的东西,效果也就不一样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到野外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大胆走出教室去体味田野的芳香,领略大山的雄奇、秀美,聆听小溪的活泼欢快……

四、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要利用好课文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模仿的榜样。要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课文,由此产生触动,对于他们的写作业很有帮助。“想到的”是指人物的心里想法——思维和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想象等。人的思想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在阅读中,要学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想法。课文《观潮》一课中的描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髙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是潮来时的写景描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两句有声有色的比喻联想描写,是作者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后产生的想法,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钱江大潮的壮观。景物描写中夹杂着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在写作中掌握了技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但我们要知道,提髙一个人的写作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能事,但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多看、多写的习惯,因为,良好的写作态度、健康的写作心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本质来看,期待视野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因为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往往会形成既定结构图式,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在具体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形成的直观印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恰当地鉴赏文学作品。

(一)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背景又缺乏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期待视野”就变得非常狭小,阅读活动能够唤起的自身储备也相对有限,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只限于文字,以及文字派生出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形象,而对作品更深的思考和鉴赏则难以完成。可见,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阻碍其有效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提高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中感受世界、认知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需要高等院校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并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通过校外兼职或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加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背景,或者利用情景化教学方法,在特定情景中,启发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增加人生阅历。

(二)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

要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文学底蕴,让学生在鉴赏大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图像描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鉴赏。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也是增加学生人生经历的又一途径,对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相关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不同,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鉴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美学大师茵伽尔顿提出了未定点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只能提出种种图式化景象,这种图式中有许多未定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使之具体化。对茵伽尔顿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只是作者描绘图像的工具,塑造的情景和图像是不可控、未定的。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构造的不同图像决定了鉴赏角度、鉴赏结果不同。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看法,即学生将文学作品鉴赏中的未定点不断放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标。

(一)鉴赏目标不一致性

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在传统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趋于统一化。简单地说,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统一鉴赏,使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不够准确。未定点理论表明,可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对文学作品鉴赏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进而得到不同的鉴赏结果。例如,在鉴赏《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鉴赏角度做出硬性要求,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底蕴形成期待视野,进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鉴赏。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一夜风光之后的辛酸生活,并对之产生同情,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朋友背后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个朋友早已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却因为贪恋财富而将事情真相隐瞒。出现这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鉴赏做出简单评判,而应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之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尊重不同学生的鉴赏结果,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发挥主体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鉴赏结果进行提炼和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和讨论。首先,交流与讨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尊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能够在聆听他人看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与他人进行对比,进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交流过程中调节自己的鉴赏角度,使学生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进行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情景化教学法

从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来看,学生人生阅历有限、文学底蕴浅薄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局限性,是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主要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刻体会,阻碍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鉴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化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设定特定情景,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思想,以生动真实的情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同样是《项链》的鉴赏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将情景定在路瓦裁夫人发现项链遗失时,为学生安排不同角色,使让他们自主演绎故事。单纯阅读很难使学生对情景中的感情进行深层次领悟,也就无法真切感受路瓦裁夫人的绝望和无助,这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关。但在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学生感情能逐步得以升华。当情节进行到相应时刻,通过对话、旁白和环境的烘托,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到路瓦裁夫人心中的无助和绝望。这避开了学生人生阅历的缺陷,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维、感受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而正确鉴赏文学作品。

综上,影响大学生文学作品鉴赏的因素较多,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利用情景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总结和交流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完善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四年级语文小论文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本质来看,期待视野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因为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往往会形成既定结构图式,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在具体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形成的直观印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恰当地鉴赏文学作品。

(一)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背景又缺乏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期待视野”就变得非常狭小,阅读活动能够唤起的自身储备也相对有限,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只限于文字,以及文字派生出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形象,而对作品更深的思考和鉴赏则难以完成。可见,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阻碍其有效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提高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中感受世界、认知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需要高等院校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并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通过校外兼职或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加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背景,或者利用情景化教学方法,在特定情景中,启发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增加人生阅历。

(二)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

要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文学底蕴,让学生在鉴赏大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图像描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鉴赏。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也是增加学生人生经历的又一途径,对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相关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不同,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鉴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美学大师茵伽尔顿提出了未定点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只能提出种种图式化景象,这种图式中有许多未定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使之具体化。对茵伽尔顿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只是作者描绘图像的工具,塑造的情景和图像是不可控、未定的。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构造的不同图像决定了鉴赏角度、鉴赏结果不同。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看法,即学生将文学作品鉴赏中的未定点不断放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标。

(一)鉴赏目标不一致性

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在传统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趋于统一化。简单地说,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统一鉴赏,使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不够准确。未定点理论表明,可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对文学作品鉴赏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进而得到不同的鉴赏结果。例如,在鉴赏《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鉴赏角度做出硬性要求,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底蕴形成期待视野,进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鉴赏。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一夜风光之后的辛酸生活,并对之产生同情,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朋友背后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个朋友早已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却因为贪恋财富而将事情真相隐瞒。出现这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鉴赏做出简单评判,而应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之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尊重不同学生的鉴赏结果,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发挥主体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鉴赏结果进行提炼和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和讨论。首先,交流与讨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尊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能够在聆听他人看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与他人进行对比,进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交流过程中调节自己的鉴赏角度,使学生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进行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情景化教学法

从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来看,学生人生阅历有限、文学底蕴浅薄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局限性,是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主要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刻体会,阻碍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鉴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化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设定特定情景,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思想,以生动真实的情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同样是《项链》的鉴赏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将情景定在路瓦裁夫人发现项链遗失时,为学生安排不同角色,使让他们自主演绎故事。单纯阅读很难使学生对情景中的感情进行深层次领悟,也就无法真切感受路瓦裁夫人的绝望和无助,这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关。但在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学生感情能逐步得以升华。当情节进行到相应时刻,通过对话、旁白和环境的烘托,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到路瓦裁夫人心中的无助和绝望。这避开了学生人生阅历的缺陷,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维、感受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而正确鉴赏文学作品。

综上,影响大学生文学作品鉴赏的因素较多,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利用情景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总结和交流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完善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四年级语文的阅读与写作论文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什幺是观察:人观察主要用到眼、耳、心、口、手、脚、鼻等;会分辨各种感官作用,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看到的外貌样子、行动、神态、景物、数目形态等是人的反应,而手、口、鼻等其他器官作用各不相同。通过自己的观察落实到笔尖上,自然细致而生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阅读是学生学习优秀作品,感受自然社会的重要途径,写作是情感的表达,如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习作言之无物,表达不具体,是四年级学生习作常见的通病。该采取什幺样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习作言之无物的难题呢?就教师的实际教学而言,从语文教科书提供的范文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和表达,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这也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时常让学生感受课本中描述的场景,让他们产生真实感,在心中留下情感,对于写作也有帮助。“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其中就蕴含着课内外的学习链接,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喜欢”这个原则,则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应考教学相得益彰的复合体。《父亲的菜园》从题目一眼得知:文中就写一块菜园。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蔬菜,蔬菜跟菜园之间很可能没有建立一种情景关联。但是在农村就有这种优势,家家有菜园,观察更便利。学生把自己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见闻娓娓道来,很快乐地介绍了自己心中那块“菜地”所在的地方、形状、菜品以及长势等等信息,教师也顺势展示介绍者上传的菜地图片。因此,由这个链接进入到题眼“父亲的菜园”也就水到渠成了。享受成功是学生喜欢的强心剂。看似一个简单的实践,学生却在其中感受到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成功,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手、脑、心都得到锻炼,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想象力的培养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死的,小学生想象力是丰富的,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古诗词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力,古文崇尚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很多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越是简单越是难以理解,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好的作文,离不开想象的加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有想象力的文章才有立体感,人物形象才丰满。如写人,如果仅写他的外貌而不从他的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刻画,就只知这个人的高矮、胖瘦、男女、老少,至于这个人有什幺样的性格、有什幺样的品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我常常借古诗词的意境体会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根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写一段话或画一幅画,使学生尽情想象,时间一长,学生定会形成这方面的能力。

三、在观察中积蓄能量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细节的把握是优秀的写作不可缺少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本人在培养学生的 观察力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真切可感。观察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感官,透过事物的表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知事物。如要求学生任写一种动物,事先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仔细观察,然后到校再写。又如写景,可带学生先到大自然中去领略、感受后再写,学生就不至于没有可写的东西,效果也就不一样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到野外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大胆走出教室去体味田野的芳香,领略大山的雄奇、秀美,聆听小溪的活泼欢快……

四、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要利用好课文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模仿的榜样。要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课文,由此产生触动,对于他们的写作业很有帮助。“想到的”是指人物的心里想法——思维和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想象等。人的思想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在阅读中,要学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想法。课文《观潮》一课中的描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髙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是潮来时的写景描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两句有声有色的比喻联想描写,是作者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后产生的想法,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钱江大潮的壮观。景物描写中夹杂着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在写作中掌握了技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但我们要知道,提髙一个人的写作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能事,但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多看、多写的习惯,因为,良好的写作态度、健康的写作心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语文学术论文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笔者对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关于课文教学

整体来看,教材文学味浓,人文性强,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和欢迎。但是,很多师生对略读教学和少数难学难教的课文提出了自己看法。

(一)略读教学困惑颇多

1.要求不明。其中一位教师反馈了有代表性的困惑:选择略读课文的语文用意何在?仅为丰富单元主题而选?抑或学习几个生字新词,读熟读懂课文?教师对此感到盲目,只是一篇篇地教下去。因此,部分教师建议增设有别于精读课文的课后题,以明确教学要求。

2.课时紧张。大部分教师反映大部分略读课文很难在一课时完成教学。或因生字新词太多,绕不过去;或因课文文质兼美,不舍得“略”,如教材四(下)的《牧场之国》、《花的勇气》、《七月的天山》和《麦哨》、《永生的眼睛》等;或因篇幅太长,光读熟课文都很费时。

3.“精”“略”难以拿捏。略读课文教学,“略”到什么程度算合适?是否完全排斥“精讲”“细读”?这类问题困扰着教师。目前大部分教师都不自觉地将略读课文往精读的方向做。一是因为课文文质兼美;二是怕考试考到。因此,略读课文教学的课程意义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二)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在这方面,教材四(上)主要集中在以下篇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爬山虎的词语难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时代背景远离而体悟不深;《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较多的科学术语成为感受景美之障碍;《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支撑;《白公鹅》,学生读译文感觉拗口。教材四(下)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四组描写战争的课文。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一)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四年级学生经过前三个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二)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进入第二学段,教材编排认少写多。由于难以逐一指导,导致学生书写质量下降。另外,专门的写字教材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生字不统一、不同步,导致教师没有兴趣使用、学校不重视写字课的建设。

三、关于习作教学

(一)关于单元习作

1.开放习作挑战教师。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不命题,只给出内容范围,或多题选作,开放性大。开放习作,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给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带来挑战。由于习作要求宽泛,教师指导无从下手,评价标准难以拿捏。建议教材适当加强习作要求的规定性。部分优秀教师能够活用教材,根据习作专题,找出兴趣点,安排系列作文,取得较好的效果。

2.编排不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抓单元整合是突破习作教学难点的重要策略:课文教学重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体验,加强积累;通过口语交际作口头作文。很多教师认为有上述三者作基础,习作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但是,“习作”前有“口语交际”,大多先“说”后“写”,因此,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为便于实施单元整合策略突破习作教学难点,建议转换教材编排思路。目前大多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习作内容。这种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的问题无法解决。建议教材修订时,适当安排从“怎么写”的角度编排“习作”。

3.部分单元难写难教。总体上看,师生对单元习作的兴趣普遍不高。相比较而言,“写虚”的兴趣超过“写实”,比如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童话写作较受师生欢迎。以下单元尤其难写:教材四(上)第六单元的看图作文“胜似亲人”,仅凭一图,学生摸不着头脑,习作质量很差;教材四(下)第四组给出战争图片要求学生写作,因无生活经验而胡编乱造;教材四(下)第五组的“生命”话题明显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显得过于沉重,习作中充斥空话、套话。尤以教材四(上)第五单元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师生叫苦不堪。原因有六:学生的旅游经历可怜得要命;学生对导游职业不甚了解;学生不知道导游词为何物;课文没有给出导游词范例;学生没有游览过世界遗产;学生试图了解世界遗产的途径有限。

(二)小练笔形式单一

很多教师反映目前教材中小练笔的安排形式比较单一,比较多的是“我想对某某说……”此类练笔。写多了以后,学生积极性降低,大多以口号式、成人化的一、二句应付了事。这种练笔应是课文内容感悟后的表达,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是文本主旨。能否转换思路,将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落在表达方法上,也就是说从课文中学习写法,写同类内容。

四、关于综合性学习

就实施效果来看,四年级安排的四个综合性学习较三年级要好。主要是因为安排的专题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具体地说,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童话专题,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第七单元的“成长的故事”相对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因不认识伟人、名人,而对他们的故事也不感兴趣;而熟悉的人又很平凡,不容易发掘成长故事。教材四(下)安排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和“大自然的启示”两个专题,内容触手可及,但实施起来也颇费力。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身边的自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四年级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 课程性质

协作时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较强的文章评析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 课程目的要求

1. 理解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的方法技巧,理解几种常用文体的写作规律和要求。

2. 能运用写作理论知识,阅读分析不同体裁的文章,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水平。

3. 能运用写作理论知识,指导写作实践,学会写作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和一般需要的文章。

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 教学要求

1. 了解学习写作的意义和学习内容、方法,理解写作活动的特点以及作者提高修养的必要性.

2. 理解阅读心理研究对写作的意义以及阅读心理分析的内容。

二、 内容要点

第一节写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人际交往的需要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看写作学习的意义。大众传播的四种功能与写作的关系。

第二节写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文章的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和体裁。写作活动实践性强的特点。写作理论学习与写作实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读写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作者的修养

作者的修养与写作的关系。提高思想理论修养、生活储蓄、知识积累、写作技巧修养与语言修养的意义和途径。

第四节读者心理分析

读者阅读心理研究对写作的易义。读者――受众心理上的三种选择性因素。不同文化传统对阅读心理的影响:不同时代意识形态与外来文化对阅读心理的影响。顺应阅读心理与写作中引导读者阅读的关系。

三、 重点难点

1. 写作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2. 阅读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和阅读心理分析的内容

四、 教学建议

1. 读者阅读心理分析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可根据学员的情况适当进行大众传播学有关理论的教学,注意与写作的联系。

2. 选择一、二篇散文为例作分析,指导学员认识作者应有多方面的修养,写作中顾及读者。

3. 布置写一篇题为《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的一点认识》的文章。

第二章材料与主题

一、 教学要求

1. 理解材料、主题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2. 运用搜索、积累材料的方法,培养相应的习惯。

3. 理解对文章主题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掌握提炼主题的方法。

4. 培养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习惯,掌握调集和选用材料方法。

二、 内容要点

第一节材料和主题的概念

材料的概念

材料、原始材料和写作材料、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等概念素材与题材。材料的来源。

3. 主题的概念

从写作实践看主题的复杂性。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内容主体或基本意图。主题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材料的搜集和积累

1. 材料的日常搜集和专相搜集

观察法和调查发的特征及其运用。专项间接材料搜集中的读物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2. 材料的积累

材料积累的内容和要求。卡片法的运用和计算机的利用。材料的整理。

第三节主题的形成和提炼

1. 写作动机和主题的形成

不同写作动机对文章主题的形成的影响。

2. 主题的要求

正确性的主题的最基本要求。对主题新颖性,独创性的三级不同要求。

3. 主题的提炼

联系材料的时代背景与特定条件、联系相关的其它材料来提炼主题。从社会现实宏观角度着眼审视材料、提炼主题。

第四节联想、想象和材料的选用

1. 联想、想象和材料运用

借助各种联想和想象活动以调动所积累的材料,发挥其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 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材料的鉴别、比较和分析。选择材料的原则和方法。剪裁的依据。

三、 重点难点

1. 材料、主题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2. 搜集、积累材料的方法。

3. 对主题不同层次的要求;提炼主题的方法。

四、 教学建议

1. 教学有关主题和材料的原理时应吸收写作学与文章学的新成果,恰当的予以阐述。

2. 结合分析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以阐明有关题材和材料的理论

3. 组织学员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用问卷法向学生作一次简单的调查,然后将调查所得制成材料卡片。

4. 指导学员阅读与上述问题有关的书刊,制作材料卡片。

5. 指导学员利用上述资料,写篇题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点意见》的文章,正标题自拟。

第三章结构

教学要求

1. 理解文章结构中层次、段落和过渡、照应等概念。

2. 掌握文章总体层次安排的原则和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

3. 运用过渡、照应的一些技巧。

4. 理解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结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安排结构的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1. 结构的基本原则

文章结构的含义。 结构的四条基本原则。

结构的要求

结构的完整性、严密性和连贯性。线索的贯穿。

第二节层次和段落

1. 层次的概念和特殊层次

层次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意义段和结构段的概念。开头、结尾这些特殊层次的写作方法。

2. 段落的概念和特殊的段落。

段落的自然段。段意的单一和完整。特殊的段落和强调段的运用。

第三节过渡和照应

1. 过渡的方法

过渡的含义,文章内容转换或表现方法变化与过渡的关系。自然式过渡与标记式过渡的方式。

2. 照应的方法

照应和伏笔的含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以及文中前后照应的种中方法。

第四节记叙性文体的结构

记叙性文体的含义和结构类型

记叙性文体的含义。记叙性文体的内容、材料的关系及其三种基本结构类型。

2记叙性文体的时间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基本方式。倒叙、插叙、评叙的含义、类型及其运用。记叙的时间顺序的变化与过渡。

3. 记叙性文体的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的结构与观察点、观察方向或观察角度的变换。材料间的逻辑关系与记叙性文体的逻辑顺序。

第五节议论性文体的结构

1. 议论性文体的含义及其分类

议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

2. 本论的结构类型

本论结构的基本类型:并列式和层递式结构。并列结构的变化:论证引申结构、正反对比结构和总论分议结构。

3. 引论和结论的写作

本论与结论的联系。引论和结论的多种写法。

第六节说明性、应用性文体的结构

1. 说明性文体的结构

说明性文体的含义。安排说明性文体结构的两条原则。

应用性文体的结构.

应用性文体的含义和分类。公文的固定格式和一般应用文结构的模式化倾向。

三、重点难点

文章结构中的层次、 段落和过渡、照应等概念。

2. 文章层次的安排和一些特殊层次的写作方法。

3. 过渡、照应的技巧。

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安排方法。

四、教学建议

1. 可略述系统论的有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结构性原则,指导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结构原理。

分析几篇不同体材的文章以阐明结构原则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运用。

或《上公开课之前》为题指导学员作文,适当运用插叙或倒叙,并达到结构的三项要求;作文后指导学员运用本章的理论知识,从结构方面分析习作,并加以修改。

第四章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理解叙述的重要,掌握以不同人称、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的要领。

运用从多方面进行人物描写和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住细节作描写的技巧。

运用事例归纳论证和分析演绎论证的方法;学习运用其正明、反驳的常用方法。

掌握根据需要选择适当方法以及说明事例或事理的技巧。

掌握结合叙述、描写进行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叙述

叙述的意义和类别

叙述的意义。略叙和详叙的意义

叙述的角度

叙述角度的含义。全知叙事和

叙述的人称

叙述人称的含义。第一人称叙的作用和局限性,对第二人称叙述的认识。

第二节描写

描写的意义

描写的意义与作用。运用描写要明确目的、抓住特征、适应文体。

人物描写和环境景物描写

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技巧及其综合运用。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和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

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记叙性文体中细节描写的运用。白描和细描的运用。侧面描写的常用方法及其效果。

第三节议论

1. 议论的意义

议论的含义及其分类。议论三要素及其关系。阐述性议论的特点及其运用。

2.事例归纳论证法和分析演绎论证法

事例归纳论证和辨明概法和分析演绎论证法的论据。论述中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运用。论证中的因果利害关系分析念、揭露矛盾的方法。

其它论证方法和反驳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特点及其运用。论证中证明和反驳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说明

,认说明的意义

说明的意义及其在说明文中

说明。

2.说明的方法

分类、分解、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的选用及互相配合。

第五节抒情

√1.抒情的意义

抒情的含义和分类。抒情在

2.抒情的方法

直接抒情的蓄势与铺垫。因人、因事、因物、因景抒情和结

合议论抒情。

三、重点难点

不同人称和不同角度叙述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人物描写和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节描写。

事例归纳论证法、分析演绎论证法和其他证明、反驳的方法。

对事物或事理作说明的方法。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建议

分析记人、叙事、议论、说明文章各一二篇,着重指导学员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理解全知叙事和限制叙事以及各种描写和论证方法的特点。

加强片断写作练习,使学员能综合运用本章的理论知识。

写一篇记人的文章,参考题:《我的“得意门生”》。

写一篇议论文章,参考题:《知足和知不足》。

第五章文章的修改

教学要求

了解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培养修改的习惯。

掌握修改过程中思考、研究修改点的方法,学习运用修改的常用符号。

内容要点

第一节修改的意义和范围

写作中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修改主题、审核材料、调

整结构、推敲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思考。

第二节修改的方法

运用朗读法、比较法、间歇法和讨论法发现修改点。文稿修改的程序和常用符号的运用。

重点准点

文章修改的思考和研究n

文章修改的程序和方法。

教学建议

组织、指导学员运用讨论法,在听取对本人习作的意见

后作通盘修改;要求将修改稿誊清,符合正式文稿规范。

指导学员修改本人习作,着重语言的推敲和锤炼。

第六章常用文体的写作

教学要求

理解消息和童话的特点;掌握记叙性散文的写作;了解并尝试童话的创作。

掌握短小的社会评论和教学论文的写作。

掌握调查报告和总结的写作。

内容要点

第一节几种常用的记叙性文体

消息

消息与新闻文体。消息标题的特殊性n导语、背景的作用和类型。事件性消息的六要素及其几种结构方式。消息语言的简洁性。

小通讯

通讯与小通讯。小通讯选材的特点及写作中的文学性、评论性因素。

记叙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语言美。记人、叙事散文选材的特点及写作中的情感因素。游记写作中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要求。

童话

童话富于幻想的特点。童话情节开展的常用方法。夸张、象征、拟人手法在童话创作中运用。

第二节几种常用的议论性文体

读后感

读后感的含义和类型。读后感中所读和所感、记叙和议论的关系。叙议结合的方法。

社会评论

社会评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单一性。论题的选择和形象地展开议论的写法。

教学论文

学术论文与教学论文。教学论文论题选择的方向、方法。教学论文论点新颖性的要求与一般结构样式。教学论文语言的严谨性要求。

第三节几种常用的其它文体

科普说明文

科普说明文的类型和一般特点。科普说明文写作中知识点的'选定和语言的运用。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类型和一般特点。调查报告写作前的调查和研究。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样式和各部分的写作要领。有关教育、教学研究调查报告的写作。

总结

总结与调查报告的异同。总结写作前的回顾和认识的理性化。结的一般结构样式和各部分的写作要领。有关教育、教学的专题总结。

重点难点

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读后感和教学论文的写作

总结的写作。

教学建议

指导学员选择若干条消息,分析其标题、导语、背景资料的运用和全篇结构方式;阅读与消息相应的通讯、短评,了解其相互关系。要求配合某则消息写一篇简短的社会评论。

指导学员拟订一份教学论文的详细写作提纲,并据此进一步搜集材料,制作资料卡片,在本课程结束后写成论文。

指导学员写作一篇游记和一篇教学总结。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建议

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可以采取面授、函授、自学辅导等形式来完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应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写作理论的教学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同时加强学员的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包括尝试童话创作等适当的文字写作活动。

考核方式

本课程应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写作能力的考核应占一定比重。

注意事项

学习本课程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要运用写作理论知识

分析小学语文课文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指导小学生作文,使理论学习与学员的教学实践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材

《写作》谈彦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写作课程学习指导书》陈亚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啊——疼死我了!”

那天是星期五,我早早的回到了家。我一打开作业本就看见了那既枯燥又烦人的数字。我做了一会就开始打起了电视的算盘。此时此刻我心里出现了两个小人打斗的情景:一个红色的说去看一会儿吧,反正是星期五!另一个却说抓紧时间写作业吧周末好玩!最后红色的小人获胜了。我边走还安慰着自己:“只看一集!妈妈回来得晚!”我打开了电视,情不自禁地看入了迷。一晃然间一集就完了,就这样一集推一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就要看见一集中最精彩的时候突然门开了,我的心跳加快了很多,脸都被吓青了。我立即关掉了电视,心里忐忑不安,还不时的打起了扑通扑通的小鼓。爸爸既生气又愤怒的盯着我,我的心像一颗没有落地的石子一样。身体一直颤抖着,好像遇见老虎一样。爸爸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过来,一翻作业才做这么点,爸爸气得怒发冲冠,拿着铁衣架走了过来。我那时就像一只待宰的羊羔一样,我只能束手无策的傻站在那里。我不时的打了个冷战,每一下都如针扎一样疼,每一下都如火烧一样烫,每一下……我忍受疼痛,我忍受着悲伤,我还忍受着无尽的怨言,这一百三如地狱般的数字。后来我才知道做事时不能三心二意,做事时需认真。

一百三啊,一百三!这看似平常的数却蕴藏着这样的秘密。

1、批评式:例如:“此文语言不流畅,书写不认真,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小学四年级作文批语。”如此评语,对于那些写作不认真的学生,可适当采用一下,但不可常用,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进取心。

2、表扬式:“本篇作文选材新颖,构思精巧,动用了对比、反衬等多种写作手法,人物刻画细致形象,读后让人久久难忘,是一篇上乘的佳作……”这样的评语,适于那些写作功底深厚的学生,老师衷肯的评价,会让他们的作文更有高度与深度。

3、激励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作文只是局部或个别句子、词语精彩,那么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老师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虽然寥寥数语,但这样激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4、劝勉式:作文是学生抒发心灵的芳草地,他们的喜怒哀乐尽显其中,因此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他们引到积极向上的轨道,小学四年级作文《小学四年级作文批语》。“人可以用精神的高度让自己远离物质的贫困,在别人享受美食的时候,你可以沉浸在精神食粮的摄取中,它将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你在宽度与深度上超越他们!”我想,这样几句话带有劝勉式的话语,足可以使那些因贫困带来烦恼的学生感到释然。

5、反问式: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作文特点,提出一些带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在不断反思中提高写作水平。例如:你认为哪些地方描写最精彩?为什么?;文中有哪些深刻的体悟?;你使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你最不满意之处是什么?……

6、暗示式:“很喜欢你这篇作文,风趣、幽默之中不乏哲理,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如果书写再漂亮些,不就更锦上添花了吗?”如此表扬之中的含蓄批评,更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重视。

7、研讨式:针对写作上的某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商量式的口气,和学生共同探讨、改进。例如:“如果引用一首和本文有关的诗开头,你感觉如何?”“叙述的事件,采用插叙的方法是不是更引人入胜?”“结尾的语言如果再精炼含蓄且富有哲理,更会让人回味无穷,你认为呢?……”

大家好,我是XX,今年我10岁。我个子不高,弯弯的小眼睛总是充满笑意,是个快乐的人。我是XX小学四年级一班的一名小学生。我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小男孩。

在老师眼里,我是个做事认真的学生。在班里我是科代表,每天下午到校时,都会到老师那儿拿作业统计表,然后找老师写上作业,再交到教务处。每次我都会再到阅览室一趟,看看有没有需要带回的卷子。如果有,我都会一并带回来。这样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妈妈眼里,我的缺点真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做作业慢,不懂得抓紧时间。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后,由于妈妈去准备晚饭,没有了监督的我对自己要求放松了很多。我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小便,一会儿和妈妈聊几句,一会儿自己玩会儿。就这样,原本应该很快完成的作业,却做到了晚上九点钟,让妈妈着急又生气,我真是太后悔了,因为那时我也已经非常疲倦了。现在我经常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来勉励自己,抓紧时间。

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眼中,我是他们的开心果。我经常给他们表演有趣的“模仿秀”。我模仿的有人物,也有动物。长辈们都被我逗得哈哈大笑,这时我会装作不以为然,其实内心非常开心。

我爱我的老师、同学,我爱我的亲人,也爱这个有缺点又有点优点的我。我在不断长大,我在不断进步,我相信我会越来越棒的!

今天,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几只既美丽又可爱花瓷猫。

他们象一个个小精灵一样,全身白的地方像雪球一样白,有的地方也带点褐色。他们的形状各不相同:猫妈妈穿着裙子,尾巴放在脑袋上,好象在想着什么。嘴不时地喵喵的叫。其它四只小瓷猫有的眼睛瞪地大大的,好像在等待老鼠出洞,摆出一副饿虎扑食的架势,正寻找机会把老鼠抓住。看,他两只前爪在上,屁股撅得高高的,哇!好认真的小猫!有的小猫望着天空,一只前爪抬的高高的,为什么呢?好像是天上的云在变,变了许多种,又变成了一条小鱼,小猫可能要吃鱼吧;有的小猫在熟睡,两只前爪放在前面当枕头,尾巴盘在屁股下面,但是两只耳朵却竖了起来,应该是听着老鼠的声响吧;还有一只小猫,他想离开却依依不舍呢,可能是在小溪旁看见一条鱼,想要吃鱼,可是水流的很急,他无法下水,只好依依不舍地走了。

这几只花瓷猫艺术构思巧妙,欣赏价值极高,不仅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还对我挖掘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不平凡事情,起到了深刻地启发效果。

我是一个小男孩,在綦江区XX小学四年级一班的一名学生。

我的脸很瘦。不过,肚子上的肥肉已经不少了!我的眉毛很浓,微笑的时候,脸上会出现两小酒窝,眉毛弯的像月芽。上面镶嵌着如同黑宝石一样的眼睛。我喜欢打羽毛球、踢足球、玩电脑游戏、骑自行车。。。。。。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玩电脑游戏。记得有一年夏天,烈日炎炎,我正在家里吃冰棍儿。这时,来了一个电话,妈妈赶紧跑去接电话,妈妈说了一声“行”就把电话挂了。这时,又来了一条短信,妈妈一看,告诉我张老师又留了一项作业,说是把今天所学的生字全写在生字本上,一字一遍。然后,又跟我说:“妈妈有急事,要出去买东西,你在家里写作业。”说完就出去了。妈妈后脚刚迈出家门,我就跑到书房里开电脑,玩游戏,早把写作业忘得一干二净。我玩得正热闹的时候,妈妈把门打开,说:“你把作业写完了么?”我惊慌失措地说:“没有写完。”妈妈又问:“还剩多少呀?如果少的话,我就带你去游泳。”我说:“还没写呢。”妈妈火冒三丈:“我不带你去游泳了!我看你欠揍!还有,电脑你永远也不能玩了!”我后悔极了。后悔再也不能玩电脑,更后悔那被妈妈的手摸红了了的屁股。我心想:我下次一定要先学习再玩游戏!

这就是我,一个爱玩游戏的小男孩,你们喜欢我么?

四年级语文经验论文

你们老师也太没人性了吧!!!!我们六年级也没让我们写,不过少年宫的老师让我们写,苦死撒!!不过老师是说她让四年级的写400字论文,我们也写四百字!!天生命哭---学生.先想个主题,比如说挫折啊!第一段:再用比喻句,诗歌,歌曲~~~开头.第二段:再写古代或现代名人的事例.第三段:再写自己的事例.第四段:总结这是我的经验,虽然只写了一篇,但我的经验很有了啊!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本质来看,期待视野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因为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往往会形成既定结构图式,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在具体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形成的直观印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恰当地鉴赏文学作品。

(一)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背景又缺乏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期待视野”就变得非常狭小,阅读活动能够唤起的自身储备也相对有限,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只限于文字,以及文字派生出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形象,而对作品更深的思考和鉴赏则难以完成。可见,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阻碍其有效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提高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中感受世界、认知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需要高等院校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并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通过校外兼职或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加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背景,或者利用情景化教学方法,在特定情景中,启发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增加人生阅历。

(二)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

要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文学底蕴,让学生在鉴赏大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图像描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鉴赏。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也是增加学生人生经历的又一途径,对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相关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不同,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鉴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美学大师茵伽尔顿提出了未定点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只能提出种种图式化景象,这种图式中有许多未定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使之具体化。对茵伽尔顿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只是作者描绘图像的工具,塑造的情景和图像是不可控、未定的。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构造的不同图像决定了鉴赏角度、鉴赏结果不同。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看法,即学生将文学作品鉴赏中的未定点不断放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标。

(一)鉴赏目标不一致性

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在传统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趋于统一化。简单地说,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统一鉴赏,使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不够准确。未定点理论表明,可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对文学作品鉴赏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进而得到不同的鉴赏结果。例如,在鉴赏《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鉴赏角度做出硬性要求,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底蕴形成期待视野,进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鉴赏。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一夜风光之后的辛酸生活,并对之产生同情,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朋友背后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个朋友早已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却因为贪恋财富而将事情真相隐瞒。出现这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鉴赏做出简单评判,而应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之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尊重不同学生的鉴赏结果,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发挥主体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鉴赏结果进行提炼和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和讨论。首先,交流与讨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尊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能够在聆听他人看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与他人进行对比,进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交流过程中调节自己的鉴赏角度,使学生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进行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情景化教学法

从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来看,学生人生阅历有限、文学底蕴浅薄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局限性,是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主要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刻体会,阻碍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鉴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化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设定特定情景,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思想,以生动真实的情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同样是《项链》的鉴赏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将情景定在路瓦裁夫人发现项链遗失时,为学生安排不同角色,使让他们自主演绎故事。单纯阅读很难使学生对情景中的感情进行深层次领悟,也就无法真切感受路瓦裁夫人的绝望和无助,这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关。但在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学生感情能逐步得以升华。当情节进行到相应时刻,通过对话、旁白和环境的烘托,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到路瓦裁夫人心中的无助和绝望。这避开了学生人生阅历的缺陷,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维、感受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而正确鉴赏文学作品。

综上,影响大学生文学作品鉴赏的因素较多,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利用情景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总结和交流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完善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论文

浅谈四年级语文的阅读与写作论文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什幺是观察:人观察主要用到眼、耳、心、口、手、脚、鼻等;会分辨各种感官作用,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看到的外貌样子、行动、神态、景物、数目形态等是人的反应,而手、口、鼻等其他器官作用各不相同。通过自己的观察落实到笔尖上,自然细致而生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阅读是学生学习优秀作品,感受自然社会的重要途径,写作是情感的表达,如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习作言之无物,表达不具体,是四年级学生习作常见的通病。该采取什幺样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习作言之无物的难题呢?就教师的实际教学而言,从语文教科书提供的范文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和表达,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这也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时常让学生感受课本中描述的场景,让他们产生真实感,在心中留下情感,对于写作也有帮助。“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的要求,这其中就蕴含着课内外的学习链接,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喜欢”这个原则,则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应考教学相得益彰的复合体。《父亲的菜园》从题目一眼得知:文中就写一块菜园。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蔬菜,蔬菜跟菜园之间很可能没有建立一种情景关联。但是在农村就有这种优势,家家有菜园,观察更便利。学生把自己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见闻娓娓道来,很快乐地介绍了自己心中那块“菜地”所在的地方、形状、菜品以及长势等等信息,教师也顺势展示介绍者上传的菜地图片。因此,由这个链接进入到题眼“父亲的菜园”也就水到渠成了。享受成功是学生喜欢的强心剂。看似一个简单的实践,学生却在其中感受到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成功,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手、脑、心都得到锻炼,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想象力的培养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死的,小学生想象力是丰富的,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古诗词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力,古文崇尚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很多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越是简单越是难以理解,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好的作文,离不开想象的加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有想象力的文章才有立体感,人物形象才丰满。如写人,如果仅写他的外貌而不从他的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刻画,就只知这个人的高矮、胖瘦、男女、老少,至于这个人有什幺样的性格、有什幺样的品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我常常借古诗词的意境体会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根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写一段话或画一幅画,使学生尽情想象,时间一长,学生定会形成这方面的能力。

三、在观察中积蓄能量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细节的把握是优秀的写作不可缺少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本人在培养学生的 观察力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真切可感。观察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感官,透过事物的表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知事物。如要求学生任写一种动物,事先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仔细观察,然后到校再写。又如写景,可带学生先到大自然中去领略、感受后再写,学生就不至于没有可写的东西,效果也就不一样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到野外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大胆走出教室去体味田野的芳香,领略大山的雄奇、秀美,聆听小溪的活泼欢快……

四、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要利用好课文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模仿的榜样。要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课文,由此产生触动,对于他们的写作业很有帮助。“想到的”是指人物的心里想法——思维和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想象等。人的思想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在阅读中,要学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想法。课文《观潮》一课中的描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髙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是潮来时的写景描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两句有声有色的比喻联想描写,是作者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后产生的想法,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钱江大潮的壮观。景物描写中夹杂着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在写作中掌握了技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但我们要知道,提髙一个人的写作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能事,但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多看、多写的习惯,因为,良好的写作态度、健康的写作心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杏坛小学语文教学名称:杏坛小学语文教学。 目前日流量约15000IP。 本站站标: 4、链接要求:流量>10000IP/日,同时为教育相关;内页链接需为同类并做好本 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戴志强论文 (06-08); 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科试卷(06-08); 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科试卷(06-08); 五年级期末试卷(05-30) 识字教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语专栏位置: 杏坛小学语文教学 小语专栏 教学论文 识字教学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宜城教师,2007-4-25 16:27:32,38394) 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工作- 语文课件,数学课件,英语课件,小学课件 本学期担任的是四年级(一)班(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各个方面的情况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一班总人数为52人。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都比较熟悉(本人为该班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件|语文试卷|语文教案|语文论文|音像素材 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案、试题、课件、音像素材等教学资源 更多论文 《自我介绍》指导课(S版三年级课堂 《芦叶船》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笔者对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关于课文教学

整体来看,教材文学味浓,人文性强,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和欢迎。但是,很多师生对略读教学和少数难学难教的课文提出了自己看法。

(一)略读教学困惑颇多

1.要求不明。其中一位教师反馈了有代表性的困惑:选择略读课文的语文用意何在?仅为丰富单元主题而选?抑或学习几个生字新词,读熟读懂课文?教师对此感到盲目,只是一篇篇地教下去。因此,部分教师建议增设有别于精读课文的课后题,以明确教学要求。

2.课时紧张。大部分教师反映大部分略读课文很难在一课时完成教学。或因生字新词太多,绕不过去;或因课文文质兼美,不舍得“略”,如教材四(下)的《牧场之国》、《花的勇气》、《七月的天山》和《麦哨》、《永生的眼睛》等;或因篇幅太长,光读熟课文都很费时。

3.“精”“略”难以拿捏。略读课文教学,“略”到什么程度算合适?是否完全排斥“精讲”“细读”?这类问题困扰着教师。目前大部分教师都不自觉地将略读课文往精读的方向做。一是因为课文文质兼美;二是怕考试考到。因此,略读课文教学的课程意义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二)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在这方面,教材四(上)主要集中在以下篇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爬山虎的词语难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时代背景远离而体悟不深;《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较多的科学术语成为感受景美之障碍;《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支撑;《白公鹅》,学生读译文感觉拗口。教材四(下)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四组描写战争的课文。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一)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四年级学生经过前三个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二)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进入第二学段,教材编排认少写多。由于难以逐一指导,导致学生书写质量下降。另外,专门的写字教材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生字不统一、不同步,导致教师没有兴趣使用、学校不重视写字课的建设。

三、关于习作教学

(一)关于单元习作

1.开放习作挑战教师。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不命题,只给出内容范围,或多题选作,开放性大。开放习作,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给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带来挑战。由于习作要求宽泛,教师指导无从下手,评价标准难以拿捏。建议教材适当加强习作要求的规定性。部分优秀教师能够活用教材,根据习作专题,找出兴趣点,安排系列作文,取得较好的效果。

2.编排不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抓单元整合是突破习作教学难点的重要策略:课文教学重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体验,加强积累;通过口语交际作口头作文。很多教师认为有上述三者作基础,习作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但是,“习作”前有“口语交际”,大多先“说”后“写”,因此,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为便于实施单元整合策略突破习作教学难点,建议转换教材编排思路。目前大多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习作内容。这种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的问题无法解决。建议教材修订时,适当安排从“怎么写”的角度编排“习作”。

3.部分单元难写难教。总体上看,师生对单元习作的兴趣普遍不高。相比较而言,“写虚”的兴趣超过“写实”,比如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童话写作较受师生欢迎。以下单元尤其难写:教材四(上)第六单元的看图作文“胜似亲人”,仅凭一图,学生摸不着头脑,习作质量很差;教材四(下)第四组给出战争图片要求学生写作,因无生活经验而胡编乱造;教材四(下)第五组的“生命”话题明显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显得过于沉重,习作中充斥空话、套话。尤以教材四(上)第五单元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师生叫苦不堪。原因有六:学生的旅游经历可怜得要命;学生对导游职业不甚了解;学生不知道导游词为何物;课文没有给出导游词范例;学生没有游览过世界遗产;学生试图了解世界遗产的途径有限。

(二)小练笔形式单一

很多教师反映目前教材中小练笔的安排形式比较单一,比较多的是“我想对某某说……”此类练笔。写多了以后,学生积极性降低,大多以口号式、成人化的一、二句应付了事。这种练笔应是课文内容感悟后的表达,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是文本主旨。能否转换思路,将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落在表达方法上,也就是说从课文中学习写法,写同类内容。

四、关于综合性学习

就实施效果来看,四年级安排的四个综合性学习较三年级要好。主要是因为安排的专题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具体地说,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童话专题,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第七单元的“成长的故事”相对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因不认识伟人、名人,而对他们的故事也不感兴趣;而熟悉的人又很平凡,不容易发掘成长故事。教材四(下)安排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和“大自然的启示”两个专题,内容触手可及,但实施起来也颇费力。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身边的自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

  • 索引序列
  • 四年级语文湖州论文
  • 四年级语文小论文
  • 四年级语文学术论文
  • 四年级语文经验论文
  • 四年级上册语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