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新青年杂志创建于哪一年

新青年杂志创建于哪一年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创建于哪一年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esrc=""/>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新青年">百度百科-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著名的《新青年》,其实是瞿秋白创办的?真相不可思议

青年与儿童杂志创刊于哪一年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青年。《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这是对特定时间段的儿童文学的提法,萌芽于晚清的“儿童文学活动”,自觉于20世纪初叶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而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以1949年为界,前后分别属于现代与当代两个有着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以及以晚清儿童文学活动、五四儿童文学运动、20年代至40年代的战争儿童文学、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儿童文学运动、60年代至70年代的儿童文学荒芜期、80年代以来至今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等为特征的六个文学发展阶段。 一、晚清儿童文学活动——萌芽期 从1875年《小孩月报》创刊到1915年《新青年》创刊,大约20年的时间。在儿童诗歌方面,有梁启超、黄遵宪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学堂乐歌。儿童小说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译述。童话方面,有孙毓修的编述和周作人的研究。理论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树人等的拓荒与大力提倡。一批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刊纷纷创刊,如下: 《小孩月报》(1875) 《蒙学报》(1897) 《寓言报》(1901) 《童子世界》(1903) 《少年报》(1907) 《蒙学画报》(1908) 《少年丛刊》(1908) 《儿童教育画》(1909) 《童话丛刊》(1909) 《少年杂志》(1911) 《中华童子界》(1914) 《儿童画报》(1914)等 二、五四儿童文学运动——自觉期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3年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出版,大约10年的时间。主要文学现象有:鲁迅、周作人、胡适、赵景深、郭沫若等对儿童文学的倡导。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儿童文学运动”。创建的重要报刊或儿童文学园地如下: 《儿童世界》(1921) 《小说月报·儿童文学》(1921) 《小朋友》(1922) 《儿童文学》(1923) 《晨报副刊·儿童世界》(1923) 重要作品如下: 《稻草人》(童话) 《寄小读者》(散文) 《葡萄仙子》(歌舞剧) 理论著作如下: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1920)、《关于儿童的书》(1923) 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1921) 严既澄:《儿童文学泛论》(1920)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1922) 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1924) 凌冰:《儿童学概论》(1924)等 三、战争儿童文学——发展一期 从1923年《先驱》发表《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开始至1948年《小英雄雨来》出版,大约25的时间。主要作家有:叶圣陶、张天翼、陈伯吹、贺宜、仇重、苏苏、金近、郭沫若、沈从文、巴金、老舍、冰心、丰子恺、蒲风、郭风、陶行知、严文井、高士其、董纯才、茅盾、管桦、华山、张乐平、黄谷柳等。 重要作品如下: 《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 《小坡的生日》(1929) 《儿童亲卫队》(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阿丽思小姐》(1931) 《大林和小林》(1932) 《菌儿自传》(1936) 《奇怪的地方》(1936) 《野小鬼》(1939) 《南南和胡子伯伯》(1941) 《木偶戏》(1945) 《鸡毛信》(1945) 《红鬼脸壳》(1946) 《三毛流浪记》(1947) 《虾球传》(1947) 《凤蝶外传》(1948) 《小英雄雨来》(1948) 主要理论著作如下: 褚东效:《中国儿歌的研究》(1927) 茅盾:《关于“儿童文学”》(1935) 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1936) 许幸之:《论抗战中的儿童戏剧》(1938) 陈伯吹:《儿童文学的编著与供应》(1947) 赵景深:《童话评论》(1924)、《童话论集》(1927) 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1928)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1932) 陈伯吹:《儿童故事研究》(1932) 王人路:《儿童读物的研究》(1933), 仇重、金近、贺宜:《儿童读物研究》(1948)等 四、新儿童文学运动——发展二期 从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至196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停止出书,大约17年的时间。又称文革前17年。重要作家有:冰心、张天翼、高士其、秦兆阳、严文井、袁鹰、陈伯吹、贺宜、葛翠琳、金近、黄庆云、任大霖、徐光耀、刘饶民、柯岩、任溶溶、孙幼军、包蕾、洪汛涛、刘厚明、童恩正、鲁克等。 重要作品如下: 《小燕子万里飞行记》(1950) 《我们的土壤妈妈》(1951) 《揭穿小人国的秘密》(1951) 《罗文应的故事》(1952) 《我和小荣》(1953) 《海滨的孩子》(1954) 《金色的海螺》(1955) 《野葡萄》(1956) 《“小兵”的故事》(1956) 《神笔马良》(1956) 《宝葫芦的秘密》(1957) 《“下次开船”港》(1957) 《猪八戒吃西瓜》(1958) 《童年时代的朋友》(1958) 《小溪流的歌》(1959) 《小橘灯》(1960) 《小蝌蚪找妈妈》(1960) 《小布头奇遇记》(1961) 《小雁齐飞》(1962) 《小兵张嘎》(1962)等 重要理论著作如下: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1957)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讲话》(1959) 贺宜:《散论儿童文学》(1960) 茅盾:《6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1961) 《1921—1937儿童文学选集》、《1911—1960儿童文学论文目录索引》、《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1961年)等 五、儿童文学荒芜期——发展三期 从上海、北京两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停业开始到1977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分别在北京、上海复刊,大约10年的时间,即“文革”十年。重要作家有李心田、浩然、徐瑛、杨啸、高士其等。 重要作品如下: 《闪闪的红星》(1972) 《幼苗集》、《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生命进行曲》(均为1973)等 重要文论如下: 林尽染:《紧紧掌握时代的脉搏》(1973) 姚青新:《精心的再创作,可喜的新收获》(1974) 谢佐、殿烈:《歌颂小英雄,表现大主题》(1975)等 六、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四期 从1977年一批儿童文学类刊物纷纷复刊至今,大约25年的时间。重要作家有:黄庆云、葛翠琳、任溶溶、郑文光、叶永烈、孙幼军、金波、樊发稼、高洪波、刘先平、圣野、任溶溶、尹世霖、张秋生、薛贤荣、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梅子涵、沈石溪、吴然、陈丹燕、黄蓓佳、金曾豪、常新港、谷应、周锐、班马、董宏猷、彭懿、郑渊洁、孙云晓、郑春华、谢华、汤素兰、杨红樱、杨鹏、张品成、彭学军、杨老黑、郁秀。 重要作品如下: 《小白杨要接班》(1977) 《神奇的窗子》(1978) 《珊瑚岛上的死光》(1978) 《飞向人马座》(1979) 《林中的鸟声》(1979)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9) 《云海探奇》(1980) 《三个和尚》(1981) 《小狗的小房子》(1981) 《宋庆龄和孩子们》(1982) 《黑猫警长》(1982) 《骆驼寻宝记》(1982) 《神翼》(1984) 《第七条猎狗》(1985) 《千鸟谷追踪》(1985) 《中国少女》(1985)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1989) 《第三军团》(1991) 《青春口哨》(1993) 《女生贾梅》(1993) 《花季·雨季》(1996) 《草房子》(1997) 《鸽子树的传说》(1998) 《女儿的故事》(1999) 《我要做好孩子》(2000) 《非法智慧》(2001) 《男生日记》(2002) 冰波:《阿笨猫全传》(2002) 汤素兰:《阁楼精灵》(2002)等 重要理论著作如下: 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1979)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1982) 《儿童文学概论》(五院校合编,1982年) 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1982) 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1982)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1986) 蒋风(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1986)、《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1)、《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 洪汛涛:《童话学》(1986) 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1987)、《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02—1949)》(选编,1989)、《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49—1994)》(评选,1996)、《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2000)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1990) 陈子君(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1) 《儿童文学辞典》(四川少儿版,1991) 薛贤荣:《寓言学概论》(1991) 金燕玉:《中国童话史》(1992) 吴其南:《中国童话史》(1992) 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1993)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1993) 孙建江:《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1995) 张美妮、巢扬(主编):《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1996)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1997)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1997) 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1998) 彭懿:《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1998) 韩进:《中国儿童文学源流》(1999) 樊发稼:《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2000)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2000)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2001) 浦漫汀:《浦漫汀儿童文学论稿》(2002) 哈斯巴拉等:《蒙古族儿童文学概论》(2002) 束沛德:《守望与期待——束沛德儿童文学论集》(2003)等 (本文作者为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6日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是:《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

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杂志社一并迁至广州。1921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再次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查抄《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等人惨遭拘押,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后被保释。经此,《新青年》一度停顿。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彻底停刊。

杂志中国青年在哪一年创刊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

中国青年杂志于哪一年在上海创办

中国青年于1923年创刊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任主编,是先驱以后的另一份团中央机关刊物。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内容,①是指导青年正确的工作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②是评述时事政治,引导青年正确的看待国内外时事,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关爱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时事进行评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为流传。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任主编。

1922年1月1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在上海创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得知1922年1月15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创刊机关刊物是《先驱》。1923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创办《中国青年》。1928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列宁青年》在上海秘密创刊。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和青年杂志是一个吗

是的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陈独秀著文驳斥康有为"定孔教为国教"论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不是他的前身,是另一本青年杂志

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 索引序列
  • 新青年杂志创建于哪一年
  • 青年与儿童杂志创刊于哪一年
  • 杂志中国青年在哪一年创刊
  • 中国青年杂志于哪一年在上海创办
  • 新青年和青年杂志是一个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