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报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是好难投。一、《农业工程学报》报道范围主要刊登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工程、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控制工程、农村能源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保工程、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工程、农业自动化与农业信息技术、土地整理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及专家论坛、以及实用技术研究及生产实践运用成果报告。二、《农业工程学报》论文说明作者投稿同时附上论文说明,内容包括(1)本研究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实用价值等;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有何创新;(2)对领域较新内容的论文,可介绍4-5名国内外同行专家(回避与作者有关者)的有关研究情况,如涉及学术观点有分歧的内容时,可声明需回避的审稿专家;(3)初审通过的稿件,需作者提供有关课题管理单位证明材料,作者及代表性论著简介,论文基金项目的批准件的复印件。三、基本要求要求投稿必须为未公开发表的原始研究论文,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论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数据正确、论证合理,综述性论文应是农业工程科学及其某一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预测发展趋势,结合个人研究提出启发性评价及见解,字数7000字左右。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投稿请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及规范撰写稿件;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用相应的规范符号表示。

《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始为单月刊。

一片。《农业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该期刊相当一片sci的,是科学引文索引的。

农业工程学报连国党

A. 求两篇农业概论的论文~ (二选一) 1. 湖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之我见 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对策 我也在找,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同感 B.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论结课论文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 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C. 王万章老师的农业工程概论论文交到哪里 这个来中国农业文摘没有检索到,后自边的农业工程倒是有。是农业领域的期刊,偏向的是农业机械方向,关注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技术研究,同时所刊内容也利于促进机械化进度。刊号是11-6025/S。这些是简单介绍,详细资料可在期刊vip上搜一下【《农业工程》国家级期刊农业论文发表】。当然,也可也直接到“农业期刊”分类下看到更多的期刊及介绍。都是可以参考了解的。如果要往农业期刊上投稿自己的论文,还是找编辑沟通了解哪几个是可以投稿的。 D. 南农农业概论论文怎么写 序抄一些,然后书翻到哪抄一些第一段的句子。字好看点就好。 E. 南京农业大学美学概论论文 根据要求,参考课本,网上拷贝,凑够5000字(我记得我当时要5000),就完事儿了。 只可惜我的已经删掉了,否则直接发给你。 F. 有南京农业大学公选课选茶学概论的没求课程论文! 我选的茶文化。。。是开卷~ 问问学长学姐吧~ 爱莫能助啊哥们 G. 观光农业概论毕业论文怎么写 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 中的关键字词,比如说一篇文章叫做《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你不可以大 量笔墨来写我多么崇拜这个人,喜欢和崇拜是不同的情感。《奶奶的微笑》题眼在于微笑。 H. 《中国农业概论》的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这本书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本书是第二版,增加了很多内容。实际上这3年来,中国农村信息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进步的很重要的原因不同于金农工程。金农工程只是对农业体系,而且国家项目批的钱比我们预期要少得多,金农工程主要是搞农业信息,而农村信息化发展特别快。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当初做过分析,就是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很多运营商、企业,还有各部委,都关心和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所以,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信息产业部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中国的农村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在做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下的功夫比较大,而农村信息化比农业信息化范围更广一点,各个部委都为农村、三农服务,而且都建设了自己的相应体系,如农村的商业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还有党建的、科技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 农村的经济实际上和整个社会是一样的,它涉及到各个领域,这样对于农村信息化的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案例,各个省都有各自的农村信息化的做法,有的叫模式,有的叫系统,都出了自己的方案,而且效果也大不一样,因为各省的做法不一样。前年我和方瑜还有另外几个信息化委员会的专家去评估宁夏的信息化模式,因为宁夏申报国务院成为第一个中国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当然,还要进一步考察宁夏模式的结果。但是,宁夏这个方案确实设计得很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但还有其他省的模式,投入了大量的钱,做了很多年的建设,但是这些系统的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对此可能需要做一些系统的总结。《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是想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系统的总结,我想可能在今后几年,特别是最近这三年,农村信息化的案例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如果要对这本书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话,除了周宏仁主任讲的量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我希望在案例分析上还可以进一步再做些工作。 第二,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理论探索是比较难的,大家知道,真正说到信息化的理论,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也很难。什么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我想应该是研究农村信息化变化的规律,我们能不能够找到和明确地探索出中国或者全球的农村信息化变动的规律,这一点是很难做的,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年的工作。我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当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信息管理博士学位点。但是,当时国务院学位办批复博士学位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几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生,出了一大批博士论文,出了一些学术专著。但是回过头来一看,我觉得我们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还是没有说明白。就是说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变化、运动规律,并没有提出很明确的定义。我们做了很多的创新,但这些创新也都是局部的,在整体上没有,所以还谈不上理论。但是我认为,《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本书进行的探索,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做得有理。一方面是理论创新。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实际上有3个类型,我归纳了一下,第一个是原始创新,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从大量的中国的农村信息化的实践,上升、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这是他一个创新的范畴;第二个,他运用了公共的信息化理论和国外的信息化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这是引进创新,这也是一种创新,虽然与原始创新不一样,但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第三个是集成创新,就是说把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够共同包括的信息理论、各国的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集成。但是,这种集成创新的难度比较大,照理说最难的应该是原始创新,但是,我们原始创新的基础比较好,因为中国这几年花了大量的钱投入到农村信息化,有大量丰富的实践,有30多个省、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上面还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可以进行研究创新。当然,集成创新,作者还可以继续做出努力。因为,在他一本书里,把3个方面的创新都做到,这本来就很难了。另一方面,在理论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因为理论离不开方法,过去我们研究农村信息化的方法,多讲技术支撑方面的方法,强调农村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等等。而它真正的系统管理不是指行政管理,它本身既然是一个系统,它既有技术支撑,又有系统本身的管理。那么在这个方面,要用边缘科学、管理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借鉴分析农村信息化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可能能概括出一些理论来。

农业类从业人员在评职称时需要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而大多数的农业作者对于期刊级别,期刊种类知识掌握的并不牢靠,选择的期刊如果有误,那么对于评职是毫无用处的,学术堂在这里介绍:农业类的国家级期刊主要指的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主办的期刊,国家级期刊发表相对普刊来说会难一点,下面学术堂就给大家推荐几本好投稿的农业类国家级期刊.《草业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畜牧学、农学、林学、经济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发表国内外草业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论文,刊载学术价值较高的草业科学专论、综述、评论等,探讨草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构思,是草业新秀成长的园地,推动草业科学发展的论坛.《农业机械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唯一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范围:农业装备、农业工程、农用能源动力和车辆工程、农业自动化与环境控制工程、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工程、农机化研究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基础理论、设计制造、材料工艺、测试仪器与手段的综合性论述、研究成果、发展动向研究等.另外,林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水产学报,水土保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都是优秀的农业类国家级期刊.

应该是不错吧。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更名扩建、学科调整,于2008年11月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皖编办[2008]253号文件)批复成立,主要职责是开展农业机械装备、农业节水工程和农艺、农机、农技配套集成等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2009年10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职能及部分人员划入农业工程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工程研究、规划、设计和建设任务,并承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后勤公共服务职能。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前身是原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座落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国家“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经皖政办[1995]53号文件批准成立的集核农学科研、开发、对外服务于一体的新兴现代化研究所。 原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研究内容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园林、核技术应用等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农用超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辐射合成,果蔬、水产品辐照保鲜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获得省级科研成果6项。其中,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2002年被安徽省直机关文明委命名为2001年度省直“三优”文明单位,2008年被中共安徽省直工委命名为2002~2007年度省直“三优”文明单位。 农业工程研究所2009年主持承担的项目有13项,其中,安徽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NK抗旱保水新材料中试”1项,农业部项目子专题“核技术农业应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安徽省财政科技项目“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优化设计示范”、“农业工程规划设计平台建设”、“村用沼气集约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等7项,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加拿大园林彩叶植物品种及其专用育苗技术的引进”1项,安徽省国际科技培训项目1项,安徽省引智项目1项,安徽省农引推项目1项。 2009年底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在职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26人,(高级职称 7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7人),工人23人;退休职工1人。学历:硕士9人,本科11人,大专7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3人。中共党员30人。

热带农业工程。投稿邮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年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是国涪触帝吠郜杜佃森顶缉内中文核心电气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建议投电机工程学报,找图灵电气他们和这个期刊有合作可以提高中稿率。

不是,电机工程学报是EI

学会的主要学术活动有学术讨论、专题调查研究、继续教育、科学普及等。此外,还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双月刊,向国内外发行)。各专业委员会分别出版《热力发电》、《农村电气化》、《高电压技术》、《供用电》、《电力环境保护》、《风力发电》等技术刊物。各省、市、自治区电机工程学会也都出版技术刊物。《电世界》是中国发行面较大的科普性刊物。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国际学术组织如国际大电网会议 (CIGRE)、国际自动控制联盟(IFAC)、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国际电工会议(IEC)、国际高电压工程学会 (ISH)等有经常的合作关系。有些国际组织,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成国家委员会参加,并由学会派出专家参加国际学术组织的学术活动。此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还经常与国际学术组织共同在中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其他国家的相应学会也建立了关系,并与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共同支持成立了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北京分部。学会还经常组织新技术座谈会,与国外著名学者加强联系;举办电机新技术展览会;接受国外著名厂商委托;在国内邀请同行科技工作者举办技术交流会等。学会还成立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设有十四个分支机构,接受各方面的技术咨询和工程项目委托以及翻译等项服务。

农业工程学报容易中吗

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 .灌溉排水(改: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9.农机化研究 10.粮食与饲料工业 11.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4.农业机械

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 .灌溉排水(改: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9.农机化研究 10.粮食与饲料工业 11.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4.农业机械 【附: 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本段摘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中国工程科学学报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授予学位所认可的发表学术论文刊物目录全校共用(核心期刊):中国科学 中国工程科学 科学通报 应用科学学报数学学报 物理学报 化学学报 力学学报电子学报 自动化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第一类(核心期刊):以下刊物目录适用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建筑学报 建筑技术 建筑师 城市规划 建筑学报(台湾)新建筑 中国园林 华中建筑 城市规划汇刊 造园学报(台湾)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导报 室内设计与装修 古建园林技术 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 时代建筑 南方建筑应用力学学报 制造业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振动工程学报 机器人 汽车工程 制造技术与机床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材料研究学报 金属学报 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中英文)金属热处理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铸造 钢铁 硅酸盐学报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摩擦学学报 功能材料 高分子学报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材料科学(英文)稀有金属(英文)航空材料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 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燃烧科学与技术太阳能学报 环境科学 制冷学报 流体机械 汽轮机技术锅炉技术 化工学报 暖通与空调通信学报 微波学报 声学学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 信号处理 电波科学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光学学报 中国激光 半导体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中国物理快报光子学报 物理学进展 中国化学快报 物理化学学报建筑结构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工程力学建筑结构 工业建筑 工程抗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测绘学报 桥梁建设 特种结构 中国公路学报 建筑经济施工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公路交通科技工程地质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交通工程分册)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给水排水 水处理技术 环境化学 给水排水信息与控制 控制与决策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控制理论与应用电气传动 自动化仪表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学报 运筹学学报管理世界 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 经济学动态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软科学金融研究 会计研究 情报学报 南开管理评论 经济研究 新华文摘 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中国城市金融 数理统计与管理科研管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财贸经济 中国投资管理中国电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微特电机 大电机技术 微电机 高压电器高电压技术 电网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中小型电机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电子技术宇航学报 仪器仪表学报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测控技术 计量学报 高技术通讯船舶工程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汽车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数学年刊 数学学报 数学进展 应用数学学报 系统科学与数学数学物理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概率统计 PDE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东北数学 应用数学 数学杂志数学研究与评论 数值分析(英) 逼近论杂志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物理 Chinese 天体物理学报 计算物理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以下刊物适用于遗传学学科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遗传学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动物学报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理学报 中华肿瘤杂志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以下刊物目录适用于艺术学学科装饰 设计艺术 音乐研究 美术研究 艺术百家 民族艺术 文物 考古美术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文艺研究 中国戏剧 民俗研究 学术月刊戏曲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版) 美苑(鲁迅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世界中央各部学术机构主办的学术刊物(如中国社科院、中央教科所等)各省、直辖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只限一种)主办的学术核心期刊海外、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文科学报权威机构认可的艺术类核心期刊以下刊物适用于伦理学学科哲学动态 哲学研究 道德与文明中央各部学术机构主办的学术刊物(如中国社科院、中央教科所等)各省、直辖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只限一种)主办的学术核心期刊海外、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文科学报第二类(重要期刊,按不同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列出的要求)建筑学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筑系、建筑研究所)中外建筑 应用声学 小城镇建设 国外城市规划 住宅科学 地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建筑师(台) 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出版)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术会议国际建筑师大会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润滑与密封 固体力学学报 机械设计 机床与液压液压与气动 照明学报 现代雷达 噪声与振动控制振动与冲击 机械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工程建设与设计 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机械强度照明工程学报 计算机辅助工程 实验力学学报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电子专用设备 振动、测试与诊断 电讯技术电子机械工程 压电与声光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吴贤铭制造科学学术会议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焊接学报 有色金属 材料保护 腐蚀科学与防腐技术粉末冶金技术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电子元件与材料稀有金属 热加工工艺 锻压技术 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铸造技术 焊接 磁性材料及器件 硅酸盐通报金属热处理 电子显微学报 无损检测 金属成形工艺 高分子通报机械工程材料 材料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陶瓷 中国塑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材料学报稀土 化学建材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混凝土 水泥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材料科学与工艺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动力工程系)系统仿真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洁净煤技术 振动测试与诊断化工自动化与仪表 燃气轮机技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数据采集与处理低温工程 低温与超导 深冷技术 化学工程 环境工程 振动与噪声检测制冷技术 计量技术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安全与环境学报 水泵技术风机技术 华东电力工业控制计算机 核动力工程 计算机应用研究 热力发电 发电设备工业锅炉 新能源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土壤学报 传感技术学报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国际硫化床燃烧会议 国际燃烧会议 国际流态化会议国际动力工程会议 国际传热会议 国际干燥会议国际制冷大会 国际热管会议 国际多相流会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无线电工程系)宇航学报 低温与超导 高等学校计算机数学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计算物理 应用数学和力学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理学报电信科学 海洋工程 声学技术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IEEE国际通信会议IEEE国际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土木工程 力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土木工程学院)固体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计算结构力学学报 力学季刊 空间结构 世界地震工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施工技术实验力学 振动与冲击 工程力学学报 建筑科学建筑施工 中国房地产 国际经济合作 建筑管理现代化中国沼气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工业水处理 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土壤与环境 基建优化 建设监理结构工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振动与噪声控制 振动测试与诊断 空间科学学报力学进展 计算力学学报 水泥 铁道学报 钢结构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电子工程系)应用激光 电子元件与材料 激光与红外 激光杂志 低温物理学报光通信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量子电子学报 激光技术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光学精密工程 半导体光电(中、英) 压电与声光高技术通讯(中、英) 红外与激光工程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微电子学 微纳电子学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SPIE、IEEE组织的国际会议,OFC等IEEE ED、MTT、Com、LEO分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ISTP收录的国内、国际会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自动控制系、自动化所)冶金自动化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计算机应用研究 电子技术应用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年会国际自控联合会世界大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文信息学报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计算机工程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ACM、IEEE主持的在境外召开的国际会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化工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高分子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化学物理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生物化学杂志 核科学与工程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催化学报 有机化学学报中华医学检验学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hinese Physical Letter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IEEE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中外管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经济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 研究与发展管理 国际金融论坛 生产力研究 投资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版)国际经济合作现代企业导刊 软科学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电气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电气工程系)电子元件与材料 低压电器 电机及控制学报 电器传动电工技术杂志 电工电能新技术 变压器 继电器 电力需求侧管理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IEEE IEE电气工程类国际会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交通学院)石油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 地震学报 工程地质学报 隧道工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材料科学研究 水运工程 水利学报 交通与计算机 工程勘察 地理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测绘通报 现代隧道技术 机场工程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国际沥青路面结构与养护会议世界运输大会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大会论文集 FIG国际会议水泥混凝土路面国际会议 沥青混凝土路面国际会议智能运输系统世界大会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年会会议论文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机械设计 中国造船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振动与冲击 电子科学学刊无损检测 电子技术应用 舰船电子工程 工程勘察汽车电器 轻型汽车技术 导航 分析仪器 压电与声光计量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IEEE所有国际会议 微米纳米技术(系统)国际会议数学、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数学部分)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数学季刊 工程数学学报 数学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微分方程年刊(英) 控制理论与应用 湖南数学年刊 南京大学数学半年刊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应用泛函分析 运筹与管理北大、复旦、科大三家大学学报遗传学:中华病理学杂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实验生物学报 遗传 细胞生物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药学学报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哲学 政治学 教育学 艺术学 外语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艺术学:美术观察 新美术 戏剧艺术 江苏画刊 美与时代音乐艺术 人民音乐 美术观察 剧影月报 美术学研究 现代传播东南文化 艺术评论 读书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江苏社会科学汉声(台) 艺术家(台)寻根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伦理学:南京社会科学 学海 伦理学研究 伦理研究孔子研究 现代哲学 求是学刊 医学与哲学注: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交通运输业是指提供人和物空间位移服务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以及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和运营企业。

工程技术侧重将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创造新技术、新方法,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必将丰富、完善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因为它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工程师们面临的是多因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而技术科学家必须善于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找到主要矛盾,创立有充分基础科学依据的、能被工程师用于设计的、有预测能力的定量理论。当发现基础科学的已有成果不够用时,也需要吸收和运用工程中经验性的规律和判断。所以技术科学在这一点上不同于基础科学。另一方面,技术科学也不同于工程技术,因为它的中心目的是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中某类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不是主要研究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

试验-资料分析 理论计算-实验验证 设计-制造-试验-改进-理论总结

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UCAS),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经教育部批准,国科大从2014年起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基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4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国科大设有数学科学学院等28个学院,另设有外语系和心理学系。截至2016年底,国科大在学本科生1058名;在学研究生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1%;在学外国留学生1321人,来自89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873人,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国科大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截至2016年底,全校有教师3050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721名,其中院士283人,博士生导师6432名。 国科大具有一流的科研实践环境。分布在各培养单位的3个国家实验室、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专案,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巨集大的科研实践平台。 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分布在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4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覆盖了55个一级学科。此外,国科大还拥有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农业、药学、工程管理、公共管理10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2个。另外,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还拥有178个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6年,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3968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67544名,91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在保持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优势的同时,国科大近年来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管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实力也逐渐显现。 国科大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国科大共有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文献,学生可自由借阅和查询,也可在中科院各分院和各研究所以及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玉泉路校区的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献。国科大教学设施优良,全面应用多媒体、网路视讯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国科大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教材,鼓励使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语授课。 国科大基于中国科学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络和合作关系,与丹麦科教部及8所高校联合建立了“中丹学院”。 国科大有着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秉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国科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科研品格、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国科大通过课程教学、学者报告、科研训练(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不断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出了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是相互相成的关系

基础科学: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物件,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边缘科学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

工程科学:是现代科学、历史经验、文化、艺术和祖传生存技能的选粹结晶,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各种结构、装置、资讯及物质)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探索实践中,通过这一合理的应用,使得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的各应用学科的集合。

1.不少教师重形式花样的翻新,远远超过重目标的落实。 这在公开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担忧形式不“变”上不了领奖台。为求新颖、“脱俗”,一些与本课题不相关且无价值的游戏、绘画、音乐活动也被硬凑到语言教学活动中。

怎么说呢,其实国内直接去EngSci想幸存难度太大了,语言是最重要的。慎重,最好出去语言先过关,雅思托福国内那种培训出来的根本适应不了强度,以后这样GPA会非常低。 语言!至少确保你实力能到再报,很多人盲目出来,后果。。。。

Engineering Sciences [1672-4178] 期刊详细资讯 看看投稿指南? 哪里有全文?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 中国工程科学 [1009-1742] 期刊详细资讯 看看投稿指南? 哪里有全文?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扩充套件库(E)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 第46位 主题分类: Engineering: General and Others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是一本EI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刊名: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主办: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5-0930 CN: 11-3242/TB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创刊时间:1993 该刊被以下资料库收录: EI 工程索引(美)(2014) CSCD 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充套件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是EI,2015年正常收录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中国标准刊号CN11-3242/TB,ISSN1005-0930)。本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资讯工程研究中心、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协办。

safety engineering science

33.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34.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84年10期,51-58,徐世烺。35.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1988年,21卷 4期,9-23,徐世烺、赵国藩。36. 混凝土裂缝的稳定扩展过程与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水利学报,1989年4期,33-44,徐世烺、赵国藩。37. 混凝土巨型试件断裂韧度和高混凝土坝裂缝评定的断裂韧度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1年,24卷 2期,1-9,徐世烺、赵国藩。38. 混凝土大型试件断裂能和缝端应变场。水利学报,1991年1期,17-25,徐世烺,赵国藩,黄承逵,刘毅,王凤翼,靳国礼。39. 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水力发电学报,1991 年第3期,8-17,徐世烺,赵国藩。40.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GF及其试件尺寸影响规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1期,79-86,徐世烺,赵国藩,刘毅,叶丽达。41.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2年,25卷 2期,32-38,徐世烺、赵国藩。42. 混凝土窄条断裂区模型及其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6期,徐世烺,赵国藩。43. 大骨料全级配混凝土断裂韧度和断裂能研究。工程力学,1996年增刊,赵国藩、徐世烺、王凤翼。44. 大尺寸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水利学报,1997第6期,67-76,吴智敏,赵国藩,徐世烺。45.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砼双K断裂参数。水利学报,1999年第7期,12-16,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46.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砼K断裂参数及其尺寸效应。水力发电学报。2000 年第4期,(35-39),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刘毅。47.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砼等效断裂韧度。工程力学,2000,17卷第1期,(99-104),吴智敏,王金来,徐世烺,刘毅。48. 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裂纹的断裂力学特征。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17卷第3期,(78-82),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49. 试件初始缝长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水利学报,2000 年第4期,吴智敏,徐世烺,刘毅。50. 用于确定双K断裂参数的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 40卷(S1),(110-113),赵志方、徐世烺。51. 骨料最大粒径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 年,40卷3期,(358-361),吴智敏,徐世烺,刘红艳,刘毅。52. 砼非标准三点弯曲梁试件的双K断裂参数。中国工程科学,2001 年第4期(76-81)。吴智敏,徐世烺,卢喜经,刘佳毅。53. 试件尺寸对混凝土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利学报,2001年12期。赵志方,徐世烺。54. 混凝土强度对基于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1年10月,第3期,11-21,赵志方,徐世烺。55. 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形状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34⑸,29-34,赵志方、徐世烺。56. 裂纹垂直于双相介质界面时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力学学报,2001,18⑴,33-36,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蒲琪。57. 光弹贴片法研究裂缝扩展和双K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水利学报,2001年4期,34-39,吴智敏,徐世烺,刘佳毅。58. 裂纹端部细短纤维的应力分析。力学学报,2002,34⑵,200-207。王利民,徐世烺,陈浩然。59. 准脆性材料裂纹中远场桥联筋的应力与变形。工程力学,2002,19⑶,132-136。徐世烺,王利民,赵艳华。60. I-Ⅱ复合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2准则。工程力学,2002,19⑷,94-98。赵艳华,徐世烺。61.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工程力学,2002 19⑷,149-154。赵志方,徐世烺,周厚贵。62. 高性能精细混凝土与碳纤维织物粘接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2,增刊,95-104,徐世烺,Reinhardt HW,Markus Krueger。63. 配箍率对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35⑹,39-43,贾金青,徐世烺,赵国藩。64. 砼双K断裂参数的实用解析方法。工程力学,2003,20⑶,54-61,徐世烺,吴智敏,丁生根。65. 楔入劈拉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水力发电学报,2003年第4期,15-22,徐世烺,赵艳华,吴智敏,高洪波。66. 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1期,14-19,贾金青,徐世烺。67. 半无穷大裂纹端部粘聚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⑻:812-820,王利民,徐世烺。68.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虚拟裂纹粘聚力奇异性。应用力学学报,2004,21⑴:30-35,王利民,徐世烺。69. 混凝土Ⅱ型断裂与破坏过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2004,23⑸:15-21,徐世烺,赵艳华。70.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G准则。土木工程学报,2004,37⑽:13-18;51;91,赵艳华,徐世烺,吴智敏。71.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2005,36⑾: 1320-1325赵艳华,徐世烺,聂玉强。水利学报,72.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拉拔计算分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⑵:15-21,徐世烺,李赫。73. 短纤维增强混凝土应力传递剪滞理论的改进。工程力学,2005,22⑹,165-169,张滇军,徐世烺。74. 考虑软化效应的粘聚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中国科学G辑王利民 徐世烺 赵熙强。,2006,36⑴,59-71,75. 一类Fredholm型弱奇性核积分方程展开解。物理学报,2006,55⑵:543-546,王利民 任传波 徐世烺 赵熙强。76. 小骨料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的实验测定。水利学报,2006,37⑸:26-36,徐世烺,张秀芳,郑爽。77.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的基体开发和优化。水力发电学报,2006,25⑶:76-80,李赫,徐世烺。78. 混凝土断裂参数的灰关联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⑶:395-400,张滇军,徐世烺,王娜。79. 碳纤维编织网和高性能细粒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建筑材料学报,2006,9⑵:211-215,徐世烺,李赫。80. 用于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自密实混凝土。建筑材料学报,2006,9⑷:481-483,徐世烺,李赫。81. 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Ⅱc试验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6,26⑸:20-28,高洪波,徐世烺,吴智敏,卜丹。82. 碳纤维砂浆与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实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6,9⑶:347-352,张滇军,徐世烺,孙进。83.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全过程的新GR阻力曲线断裂判据。土木工程学报,2006,39⑽:20-31,徐世烺,张秀芳。84. 各种级配大坝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实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6,39⑾:64-76,徐世烺,周厚贵,高洪波,赵守阳。85. 混凝土楔入劈拉试件的双K断裂参数叠加计算及其边界效应。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⑶:868-874,张秀芳,徐世烺,高洪波。86.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确定法。工程力学, 2007,24⑴:56-61,赵艳华,聂玉强,徐世烺。87. 黏聚裂纹阻抗的弯曲梁承载力。中国工程科学,2007,9⑵,30-35。王利民,徐世烺,任传波。88. 混凝土大坝接缝灌浆的剪切断裂过程及其断裂韧度测定,水利学报,2007,38⑶:300-305,徐世烺,喻常雄,李庆华。89. 楔入式紧凑拉伸法确定混凝土的断裂能。水利学报,2007,38⑶:683-689,徐世烺,卜丹,张秀芳。90. 静水压力下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试验测定,水利学报,2007,38⑺:792-798,徐世烺,王建敏。91. 电测法确定混凝土裂缝临界长度,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⑼,1432-1434,高淑玲,徐世烺。92. 利用水平外力总功研究PVA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韧性。东南大学学报,2007,37⑵:324-329,高淑玲,徐世烺。93. 单边切口薄板研究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工程力学,2007,24⑾:12-18,高淑玲,徐世烺。94.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拉伸特性实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⑵:233-239,高淑玲,徐世烺。95.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薄板力学性能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28⑷:117-122,李赫,徐世烺。96. 高轴压比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延性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7,40⑻:54-60,姜睿,徐世烺,贾金青。97.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机敏性的Ⅱ型断裂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7,10⑷:484-487,张滇军,徐世烺。98.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⑸:699-706,徐世烺,姜睿,贾金青,孙根勤,厚童。99. 碳纤维编织网与PVA短纤维联合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7,40⑿:69-76,徐世烺,李庆华,李贺东。100. 水泥净浆和水泥砂浆材料的Ⅰ型断裂韧度测定。水利学报,2008,39⑴:41-46,徐世烺,朱榆,张秀芳。101.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与裂缝扩展GR阻力曲线的相关性,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⑶,316-320,张秀芳,徐世烺。102. 不同尺寸楔入式紧凑拉伸试件双K断裂参数的试验测定,土木工程学报,2008,41⑵:70-76徐世烺,卜丹,张秀芳。103.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拉作用下虚拟应变硬化机制分析,复合材料学报,2008,25⑵:129-134,吴香国,韩相默,徐世烺。104. 用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曲线确定混凝土断裂能,水利学报,2008,39⑹:714-719,张秀芳,徐世烺。105.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土木工程学报,2008,41⑹:72-87,徐世烺,李贺东。106.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CFRC)机敏性的三点弯曲梁断裂参数试验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8,27⑵:71-77,张滇军,徐世烺,郝红曼。107. 用能量方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力学性能,工程力学,2008,27⑺:18-23,张秀芳,徐世烺。108. 利用导电性能确定接缝灌浆材料Ⅱ型断裂临界荷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8⑷:546-550,徐世烺,喻常雄,张滇军。109. 提高纤维编织网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实用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8⑸:685-690,李庆华,徐世烺,李赫。110.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钢筋粘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8,25⑾:53-61,徐世烺,王洪昌。111. 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弯曲抗裂性能研究⑴:基本理论,土木工程学报,2008,41⑿:53-59,张秀芳,徐世烺。112. 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过程准则与解析,工程力学,2008,25(S2):20-33,徐世烺,赵艳华。113. 水压作用下大坝混凝土裂缝扩展与双K断裂参数,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⑵:119-125,徐世烺,王建敏。114. 不同软化曲线形状对裂缝扩展阻力GR曲线的影响,工程力学,2009,26⑵:5-9,张秀芳,徐世烺。115. 超高性能纤维加劲混凝土断裂参数研究与应用,工程力学,2009,26⑶:93-98,吴香国,徐世烺,吴明喜。116.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RUHTCC受弯梁的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⑸:878-896,徐世烺,张秀芳。117. 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弯曲性能理论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⑹:1081-1094,徐世烺,李庆华。118. 定向多壁碳纳米管-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中国科学(E辑),2009,39 ⑺: 1228-1236,徐世烺,高良丽,晋卫军。119. 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 ⑻: 1391-1406,李庆华,徐世烺。120.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直接拉伸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⑼:32-41,徐世烺,李贺东。121. 超高韧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抗冻耐久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⑼:42-46,徐世烺,蔡新华,李贺东。122.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水利学报,2009,40⑼:1055-1065,徐世烺,蔡向荣。123. 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弯曲抗裂性能研究(Ⅱ):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⑾:53-66,张秀芳,徐世烺。124.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测定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⑾:,徐世烺,蔡向荣,张英华。125. 配筋率对RUHTCC梁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⑿:16-24,张秀芳,徐世烺,侯利军。126.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梁的弯曲承载力及延性分析,工程力学,2009,26⑿:133-141,张秀芳,徐世烺。127.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性能和结构应用研究进展,工程力学,2009,26(S2): 23-67. 李庆华,徐世烺.128. 双K断裂模型粘聚韧度KIcc实用插值计算方法,计算力学学报,2010,(27)1:47-52,高洪波,徐世烺,吴智敏,卜丹.129. UHTCC薄板弯曲荷载-变形硬化曲线与单轴拉伸应力-应变硬化曲线对应关系研究,工程力学,2010,27⑴:8-16,徐世烺,蔡向荣。130.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对HPC深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2⑵:313-316,夏冬桃,徐世烺,夏广政.131.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及韧性评价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10,43⑶:32-39,徐世烺,李贺东。132.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0,31⑶: 51-61,李庆华,徐世烺。133.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考虑拉应力增长影响的控裂钢筋混凝土复合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2010,31⑶:62-69,张秀芳,徐世烺。134. 水工有压隧洞衬砌双K断裂理论分析及裂缝宽度计算,土木工程学报,2010,43⑴:114-124,徐世烺,刘建强,张秀芳。

  • 索引序列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报
  • 农业工程学报连国党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年会
  • 农业工程学报容易中吗
  • 中国工程科学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