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针灸治疗胃脘痛研究现状论文

针灸治疗胃脘痛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针灸治疗胃脘痛研究现状论文

胃痛的针灸治疗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复杂,由外感六淫之气、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素体脾胃虚弱等引起,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有效病种之一,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等证,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通”的理论,本病针灸治疗当以和胃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辨别病位,采用相应的治法才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特征[1],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状。发病特点,有反复的发病史,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情绪激动,饮食失常,过饱、过饥饿,进食生冷干硬等。根据病因病机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淤血停胃等证,针灸治疗取穴多在足阳明胃经,又因足太阴与足阳明相表里,选取脾经相关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诸穴为主,具体选穴方面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辨别病在气在血及不同脏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疗方法加之药物治疗。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辩证分型论治。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积于中焦,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通 症状: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针[1]即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 中脘为胃的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交汇穴是治疗胃腑疾患的要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调理胃肠的常用穴位。内关通阴维脉与之合于胃心胸,也可治疗胃部疾患。胃俞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胀[2].针刺用泻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阙附近温和灸来达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效。中药调理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方剂如香苏散等配合应用 二、饮食伤胃 病因: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内有虫积阻滞胃气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积滞,阻遏胃气 治法:消食导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经腧穴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具有调理脾胃,促进肠道蠕动,加强消化功能的作用,针刺用泻法,而多以胃经腹部旁开前正中线两寸的一排经穴以点柔法或刮痧疗法,以出痧透邪为度。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剂。 三、肝气犯胃 病因:忧郁恼气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脘气机阻滞 症状: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取穴: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 选取肝经胆经或或与肝胆相关穴位以治疗肝气不疏,以疏肝解郁,调理肝气,配以调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枢来固护脾胃,针刺用泻法。中药调理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四、湿热阻胃 病因:外感湿热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运,湿热内生 症状:痞满不适、疼痛,呕吐泄泻,口苦、口中黏腻,心烦口渴,腹中肠鸣,可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楚。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取穴:胃三针,丰隆,上巨虚、下巨虚、胃俞、脾俞  丰隆为趋痰之要穴,湿热阻滞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虚主治肠中切痛雷鸣[3],脾俞、胃俞建运脾湿,适当选用肝经调理气机之穴,针刺以泻法为主,不灸,或以拔罐点刺放血来泻邪热。中药调理以清中汤等方剂。 五、胃阴亏耗 病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脘灼痛 症状:知饥少纳[4],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阴交,足三针,太溪 针刺用补法,不灸以免火耗阴液,得气后接电针仪中药调理以养阴益胃的一贯煎加减 五、淤血内停 病因:淤血内结,气滞不通阻遏胃气,不通则痛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欲不振,实质紫暗,脉细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胃三针 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处,针刺用泻法,,多配合刺络拔罐之法以泻蕴结之淤血。中药调理以失笑散合丹参饮等方剂 胃痛起病之出多为单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节,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针灸治疗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见效,坚持治疗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在治疗时辅以药物等多种方法,根据病情的发生发展选用适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我们会及时删除。

肠胃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但是有些朋友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肠胃疾病,消化不良或者是食欲不振等等这些肠胃疾病都是非常常见的,当然,这些病症是比较好治疗的,但是一旦出现了胃脘痛的情况,那么会严重的危害我们人体的健康,这时候我们就是可以针灸至阳穴来缓解胃脘痛的症状的。

至阳穴针灸治疗胃脘痛

针灸治疗胃脘痛有很好的效果,如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穴位治疗胃脘痛及胃病,均有较好疗效。最近笔者在急诊尝试按压至阳、灵台穴,也有较好缓解急性胃痛的效果。按压至阳、灵台穴治疗急性胃痉挛,短则3~5秒,长则3~5分钟,必能止痛,屡试屡效。按压至阳穴具有散寒温胃止痛之效,对各种胃痛也有效果。高树中按揉穴位一般应旋转行圆圈状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按压时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另外,我们在按揉胃脘痛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己吸气和晦气的节奏,这样可以有效的活动胃部,对于帮助我们缓解胃脘痛的效果会更好的。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突下凹陷中,正坐低头,于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取穴。灵台在第6胸椎突下凹陷中。笔者近两月在急诊时,遇到很多急性胃肠炎腹痛的病患,也尝试按压至阳穴治疗急性胃痛,疼痛均较快缓解。在急性胃痛时一般至阳、灵台穴均有剧烈压痛,可用拇指按压,当然,我们按揉至阳穴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点疼痛,大家一定更要坚持下来,只要按摩四五分钟以后我们就会感到胃部暖暖的,这时候也能够有效的缓解胃脘痛的病情。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按揉至阳穴可以有效的治疗和缓解胃脘痛的症状,所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一旦出现了胃脘痛的情况,那么我们就需要适当的按揉或者是针灸胃脘痛这个穴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胃脘痛的症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肠胃的健康。

针灸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针灸 推拿 治疗 颈椎病 应用

1 前言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颈型颈椎病。

仅以颈部轻微疼痛不能较持久地看报、书写,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无上肢放射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除颈部疼痛外,可出现明显上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

颈部活动度受限或僵硬感。

患肢乏力,握力减弱,手指麻木等。

脊髓型颈椎病。

颈痛伴四肢麻木、僵硬、力量减弱;手不能持物和自如活动;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直至瘫痪。

部分患者胸、腹部有明显束带感,异常不舒服。

大便失禁,排尿困难或尿急、尿频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痛、眩晕、头痛、视觉症状(复视、幻视、视力下降),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交感型颈椎病。

颈痛伴偏头痛、头晕、头胀、视物模糊、耳鸣、耳聋。

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或有疼痛。

肢体发凉,皮温降低,手指麻木、肿胀或痛觉过敏等。

3 针灸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颈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

神经根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脊髓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椎动脉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百会。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风池、百会、内关、合谷、大椎。

颈部夹脊穴主治相关症状:颈4-5适应症——上臂外侧疼痛或麻木;颈5-6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拇指、食指麻木;颈6-7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食指、中指麻木;颈7-胸1适应症——上臂、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麻木。

颈部夹脊取穴法:根据X线或CT提示的颈椎病变及症状进行颈夹脊针刺,强调针感至患侧肩背、前臂、手指为佳。

平补平泻手法,施以温针治疗,每日1次。

以上穴位辨证加减,针刺得气之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治疗可配合刺络放血:根据病变的相应夹脊穴寻找压痛点,阳性反应点局部放血,三棱针散刺,立即拔罐吸出瘀血5毫升左右。

4 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患者取正坐位,头部稍前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在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揉拔,在压痛点上反复施术,然后用拇指或掌根揉第一椎至第七椎两侧,使肌肉温热松驰,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低头,术后用一肘关节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术者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常听到弹响声,小关节复位,左右各一次,手法完毕。

脊髓型颈椎病,有骨折,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定点旋转复位法。

基本操作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先以轻柔的滚法施于健侧斜方肌的中、上部位,逐步过渡到患侧斜方肌,同样以中、上部位为主,约1~2分钟,这属于适应性治疗阶段。

其次以指揉法施于风池、肩井、阿是诸穴每穴约1分钟,并适当配合颈部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

再继以上法于患侧施用滚法,仍以斜方肌、冈上肌部位为主,并配合颈部六个方向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左右。

最后在痛点做按压、弹拨法,拿肩井,按揉列缺、曲池穴,搓肩背结束治疗。

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操作治疗;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基础治疗。

辨证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基础上。

第一加定点按压旋颈法,即一手以拇指指腹固定按压在颈椎棘旁压痛点;另一手屈肘以肘窝夹住患者下颌作轻轻上提再缓缓旋动颈椎l~2次。

第二加颈部端提牵伸法,医生以双手紧挟患者双侧下颌作缓慢向上的端提牵伸动作3~5次。

第三加根据脊神经所分布的患肢区域作上肢推拿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基本操作完成后,加背部(俯卧位)膀胱经的滚法和督脉经的按压法,约5~8分钟。

继而沿膀胱经从臀、股后、小腿后至眼跟用滚法;辅以按压环跳,指揉委中,拿承山,拿跟腱约3~5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施滚法于股前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约3~5分钟;并辅以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和按揉足三里、阳陵、解溪诸穴。

最后再取坐位,作双上肢的推拿治疗,以手部为重点约3~5分钟。

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第一加强颈项部两侧的指揉法,3~5分钟。

第二加头部推拿法(前额分法、抹法、按法、五指拿法、扫散法等约3~5分钟)。

交感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加其中的头部推拿法和按揉百会穴。

再加指揉膻中、内关、三阴交约3~5分钟。

5 总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致病因素复杂,一般认为颈椎退变、慢性劳损、颈部外伤为主要因素,体位姿势不当、工作职业习惯、情绪紧张、疲劳、潮湿受凉是发病主因。

中医属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病证范畴。

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

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

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更要注重自我保健调理,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

避免颈部保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在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工作之余,可以多做颈部保健操,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前俯后仰,左右环顾等颈部动作,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活动量亦应由弱到强,逐渐适应;做顺时针、逆时针的环绕动作,反复运动,切忌急剧大幅度地猛烈活动,感觉头晕时,应立即停止。

经常活动颈椎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达到预防缓解颈椎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双.颈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2】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确诊后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95%治疗后比较理想,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

结论:颈椎病发病率较高,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效果

颈椎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患者发病时主要是由于机体供血不足造成,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近年来,针灸推拿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男57例,女43例,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岁。

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具体见表1。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取颈夹脊和风池穴。

(2)配穴根据临床不良症状取穴。

有上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肩井穴、肩外俞、天宗、曲池和外关穴;有下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殷门穴、环跳穴、昆仑穴、委中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根据受累神经部位和程度辩证加取相应的经脉穴位。

(3)主穴针刺手法:针尖向主穴斜刺,刺入深度约为寸,患者有强烈针感和放射感为宜[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治疗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坐位姿势,并让患者头部向前倾,使得颈部充分暴露,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然后在患者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推拿,用拇指或掌根揉第1椎至第7椎两侧,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推拿过程中患者低头,推拿过程中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小关节复位,左右各1次[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显效:患者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能够简单运动。

有效:患者疼痛、活动不便等得到缓解,患者需卧床休息。

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上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疾病与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颈椎病属于“眩晕”范畴。

而眩晕主要是由于痰浊中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之分,但是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髓海不足。

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5]。

而针刺近年来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方法能够使得毫针和患者颈椎组织紧密联系,患者治疗时能够放松周围组织,畅通患者筋骨,改善颈部血运,并且采用针灸治疗只有针头和患者颈椎组织相连,不会对其他组织产生损伤,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少,能增强患者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调研中,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这个结果和罗宇等人[4]实验结果相同。

此外,推拿是我国中医传统的一种较为常见和有效的外治手段,主要采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肌肉及穴位的按摩,帮助患者颈椎部分气血运行,具有扶伤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并且推拿还能够缓解患者肌肉,改善椎间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患者全身血液循环。

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更好,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相邻的椎体短暂性分开,同时增大了椎间隙和椎间孔,能够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高于对照组(85%)(P<),这个结果和王玉胜等人[5]实验结果相同,由此看出:针灸推拿在颈椎病中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颈椎病发病率较高,机制比较复杂,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理想,治疗后并发症较少,愈合时间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冬娣,李有武.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08):79-81.

[2] 王立新,李秀彬,等.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42-43.

[3] 刘仿林,赖流番.手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0,(14):22-23.

[4] 罗宇,傅求真,陈小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J].中国临床康复,2012,2(7):4265.

[5] 王玉胜.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4(2):243-244.

针刺手法研究进展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王毅刚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具,施行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过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证配穴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手法便成为了决定的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减少疼痛:古代的爪切进针法,快速进针法,随咳下针法都且为了减少疼痛。这些方法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对初次受针刺的患者。现代针法中,如挟持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进针法更是为减少疼痛而设计的。 (二)准确进针、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肤有厚薄,病邪有深浅,患部经络气血流行汇聚层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针刺。《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具体的手法有属于进针的直刺、横刺、斜刺,属于治疗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关刺、输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络刺等(《灵枢·官针片》),浅刺的方法还能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三)获得气感,维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集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后取得显著感传比不显著感传、疗效有显著差异(P<或P<),针后得气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大部分行针(行气)、(运针)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针的候气法。维持得气称催气手法。或催针手法。 基本的催气手法的弹法、刮法、飞法、摇法、震颤法、按法、搓法。催气要使针刺感向一定部位扩散传导,如《针灸大成》所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汇集病处”。为达此 目 的 的手法有循法、摇法及飞经走气诸法,如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通关交经等。 (四)补泻。调整机体寒热虚实各种机能状态。补泻手法一般都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行的。以补泻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单式补泻手法一般是由1~2个操作因素构成,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平补平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常由2个以上的操作因素构成。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影阴、阴中隐阳等。 针刺手法基本都是围绕者这四个基本目的在发生、发展。其中得气,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问题。补泻虽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复式手法,它即不单为行气,也不单为补泻,而直接以治疗某种疾患为目的。如龙虎交战手法治疗痛症,子午捣臼以治水蛊,龙虎升降以调和营卫,它如流气、运气、提气、纳气等等。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内经》时代,针刺手法比较简单,多数是单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记载于《灵枢·官针篇》、《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针解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基于补泻手法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大多源于此时。提出了针刺得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如“刺之气不至者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点是: 1.针刺与配穴相结合。如输刺、远道刺、巨刺、偶刺等。 2.针刺与主治疾病相结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针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具体操作,如多针刺的齐刺、杨刺、榜针刺;单针刺的挟刺、五刺中的输刺。 金元时代,针刺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进针、得气、行气,补泻的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的针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论》。 金元·窦汉卿及其《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幽赋即出于此。 明·刘瑾及其《神应经》。 明·徐凤及其《针灸大全》。著名的《金针赋》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针灸聚英》。 明·汪机及其《针灸问对》。其学术见解与高氏相同。 明·杨继卅及其《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历史上第三次总结。在手法方面亦继承和发扬了先前诸家的特色。杨氏集了诸家之大成,而针刺术方面却又更加的发杂化起来。 清代的针灸是萎缩的。针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进展。 三、近代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临床应用方面,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古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的问题。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点还是朴素的。在此基础上,一些人直接将强刺激作为泻法,弱刺激作为补法,中等刺激作为平补平泻运用。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对针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针刺穴位肌电研究表明,针刺肌肉组织较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时,医生出现手下得气感,大多引出肌电幅度增高。手下得气感与患者得气感成平行关系。认为医者手下得气感主要来源于穴区肌肉痉挛。 2.对针感产生基础的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针感点分布在穴区皮下至骨膜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胀、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兴奋不同数目、不同类型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从而形成不同空间构成的针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透天凉、凤展翅,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河北新医大学董承统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了800余次的实验观察,表明补法针下出现温热感,同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上升,脉搏传播速度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泻法则相反。实验中,同一过程先不后泻或先泻后补,结果也与前相符。实验表明补泻效应出现与机体状况有关,显著虚症效应不明显,显著实证则泻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三医院刘绍安氏以测温液晶膜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行皮肤温度观察。实验56例发热效应达,凉效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明显差异(P<)。 甘肃郑魁山氏等对41例受试者观察,针刺合谷、测南阳,少商皮肤温度,发现热补升高度(摄氏),凉泻下降度。针刺对侧无名指端血容积波上升53~73%,下降达。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极差异(<)。 徐疾补泻。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克彦氏用WX——75型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改变,补法有一定扩张作用,泻法使肢端毛细血管收缩。对111例发热病人观察,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退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化疗后乳癌病人观察补泻均有治疗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补平泻,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转观察105人,585穴,发现升温308穴,降温163穴,无变化114穴,升降温幅度均在1℃,其出现时间大多在留针20分钟时出现,以四肢特定穴为明显。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陈乃明氏作凤凰展翅手法,发现降温效应℃间,平均降温℃。降温效应以金针最佳℃、银针℃,不锈钢针℃,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针刺手法理论方面。天津张存生氏等提出捻转手法量学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作用等。认为捻转方向不以拇指向前为补,应以任督脉为中心,向心为补,泻法反之。江西黄其波氏提出九六补泻应以针身旋转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时也包括运气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应随补泻,迎是乘刚来之经气,随为已失之经气。 总之,近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特点,一是重视针感客观指标,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应,从上所述资料,表明不同手法确有不同效应。古典手法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摘要: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关键词: 针灸治疗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受各种病因损害而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的退行性病变。其特征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和眼底的视神经乳头苍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视神经外伤、中毒症,或原发于进行性麻痹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眼底疾患之后,如继发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变性等。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及眼底检查,结合外伤、中毒、颅内炎症、肿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底疾病病史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原发性眼病的表现或其他病史。

2.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但少有完全黑蒙。

3.视野检查:视野有不同程度及特征的损害,如偏盲、周边视野缩小等。

4.眼底检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边缘清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呈灰白或蜡黄色,边缘模糊,视网膜血管变细。

二、辅助检查

1.视神经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延长。

2.其他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CT等,有助于查明病因。

治 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紫宫、玉堂、膻中、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还可根据病因加取穴位。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寸,向后平刺太阳±寸;横向平刺鱼腰±寸。向前平刺百会±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2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寸;直刺内关±寸;直刺神门±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头部血管分布着来自T1~T5的自主神经,所以还选了T1~T5节段区内的穴位。

通过调节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的功能来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选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的目的'就在于此。取用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既可调节高位中枢的功能,也可调节视神经的功能。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头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头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中渚(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寸,直刺后溪±寸,直刺中渚±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中渚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古代成方举例

1.肝虚自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二七壮。(《千金方》)

2.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神应经》)

3.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上星、心俞、肝俞、肾俞、二间、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参考文献

1.张雅林 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期刊论文] -光明中医2009(4)

2.于慧.危立飞.王锐 睛明穴的临床应用探讨 [期刊论文] -针灸临床杂志2008(12)

3.徐红.刘坚.徐斯伟.宗蕾.张仁 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的文献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针灸2008(8)

4.林碧珠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近况 [期刊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 医药月刊2008(7)

针灸治疗肺痿毕业论文

肺痿是因肺阴亏耗,肺叶枯萎而引起的疾患,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可见于某些慢性器质性病变,如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矽肺等病。

一、病因病机本病原因可分为肺燥伤津和肺气虚冷两个方面。发病的机制主要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而成。由于机理不同,辨证有虚热、虚寒两证,且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虚热者痰黏而稠,不易咯出,容易咯血;虚寒者吐涎沫,痰清稀而量多。

2.诊断

(1)有肺脏内伤久咳,或痰热久嗽,或肺痨久咳,或肺痈日久,或寒哮日久等病史。

(2)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虚热型

【辨证】咳吐涎沫,其质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口干咽燥。舌质红而干,脉虚数。

【施治】滋阴清热润肺。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党参15g,麦冬12g,法半夏10g,山药18g,玉竹15g,石斛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虚寒型

【辨证】吐涎沫,质清稀量多,口淡不渴,短气不足以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

【施治】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9g,党参15g,干姜、白术、茯苓、黄芪各12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百花定喘丸、蛤蚧定喘丸(适用于虚热型)。

(2)蛇胆半夏片(适用于虚寒型)。

2.验方

(1)紫河车1具,研末,每次3g,每日1~2次。

(2)炙甘草125g,炮干姜62g,水1500g,煮成水盛一半,分几次服(适用于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者)。

(3)栝楼50个(连瓤瓦焙),乌梅肉50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21个,共研为末;另将猪肺一片切薄,掺末一小撮人内,炙熟,冷嚼回下,1天2次(适用于肺痿咯血者)。

(4)汉防己6g,加浆水一碗,煎至七成,细细饮服。

(5)黄明胶(炙干)、花桑叶(阴干)各60g,研为末。每服10g,生地黄汁调下(适用于肺痿吐血者)。

五、调护

(1)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烟尘等环境污染。

(3)要戒烟酒,忌吃黏腻肥甘及辛辣、煎炸等刺激油腻之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 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 ...... 皂荚丸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原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注: 医海一粟:皂角丸祛痰其实凭借的是刺激胃而增加气道分泌,作用机理正与西药氯化铵相同。胃浅之人烧心泛酸严重,有溃疡病者禁用之以免穿孔。其祛痰之力远大于桔梗远志之属,在中药祛痰剂中属于最峻烈之品。研粉加上好蜂蜜为丸绿豆大,先空腹服五丸,一小时之内勿进饮食,不知再加五丸。其在煎剂排脓通便祛痰亦佳,若论祛痰总不如丸剂效佳。儿科名家王玉玲氏治疗哮喘首重祛痰,最善皂角汤用以去顽痰。 ...... 射干麻黄汤,成药为 寒喘丸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东子:水鸡,为陶制鸡状水哨玩具,注水吹哨,其声呼噜咕。治咽喉滤泡增生,咽喉有异物感,咽喉痒则咳,言语易咳,饮食易咳。 医案: 用经方:中午回家的路上,接到了小患者父亲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孩子的咳喘好了许多,夜晚能安然入睡了。       那是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小婴孩,父亲抱着她还未进门,远远地就听到了孩子嗓子里发出的痰鸣音。孩子皮肤白皙,小眼珠有神。啼哭的时候能看见舌头是淡的,舌苔是白的。她父亲说前几日曾服用过中药,咳嗽略有好转,可是孩子喘得难受,夜晚无法入睡。看前处方是桔梗、百部之类的药物,想来效果不大。未曾给这么小的孩子开过中药,我心里也直犯嘀咕,不知该如何开药方。思绪片刻,想起《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喉中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条文直接明了的告诉了我们,听闻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者,应该用射干麻黄汤。遂处方:射干9克,麻黄9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6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生姜3片,大枣3枚,1剂。煎好分4日服完。次日电话回访,有效,但还喘,嘱其略增加每次服用量。今服药第三日,接到电话,说孩子的症状好了很多,我也非常欣慰。       我挺佩服这位父亲的,一直选择中药给孩子服用。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都一定选择去医院给孩子输液了。可是服用中药后短短几日,能很快地减轻症状,输液也未必有此疗效。孩子的咳喘是常见病,用经方治疗见效快,副作用低。只是现在的家长们都不愿接受,一则认为见效慢,二则嫌煎药麻烦,药味苦,孩子不愿喝。其实只要家长接受,并愿意花点心思与孩子沟通,服苦药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当然,作为医者,更要耐心地与这些患者沟通,这样我们的经方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了。 医海一粟:邻居之外甥男,2岁半,家居青岛城阳区与即墨市之交界处轮胎厂,平素极易感冒伴咳喘调治不易(一月一次有年余),工人城市生活艰难,其父母每月之工资除去必需开支,剩余全为儿子治病花尽,工友戏称为其家“一月净”。前因邻居之女患久咳经我中药治愈,无奈而远涉两百余里就诊我处。病儿就诊时喉中痰鸣“呀呷”声大,时咳而“呀呷”稍减,面黄稍胖而泛白,鼻流清涕,舌胖齿痕色淡苔薄白,风关脉络紫浮而细直。听诊:双肺满布湿罗音。家长述其感冒至今又已20余日,某医院为其输液十余日,轻而不除,中年得子越娇贵而不成器云云。我处方:射干10生麻黄12辽细辛根3紫苑10款冬花10姜半夏10五味子6生姜5片大枣3枚,1剂,水煎三次掺一起浓缩得200毫升,每次服20毫升,每日三次。         复诊,咳喘流涕已微,又开一剂加生甘草10如上法煎,每服10毫升,每日两次,诊后病儿家长笑曰:初看大夫年轻,以为浪得虚名,心生埋怨其姐夫妇之意,服药后有效,现在我算服了。哈哈,其人耿直如此。         半年后患儿家长托人欲为其捎上次之药,说是待感冒后好服用以预防反复云云。           这案是我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用经方治愈疾病,真如经上所言,一剂知二剂已。           我其时也迷信时方温病学说,因为我实习时,我的老师之一徐师精通《温病条辩》,病人很多,对银翘散的应用很是灵活,眼见他为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人三剂退热,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之一。而我的另一位老师刘师精通《金贵要略》,病人也不少,但影响力不如前者,老先生治病处方经常是原方原量只字不改,一服一月。科里老师们议论,刘师处方如其人,方正规矩,缺乏灵活。我心里也附和此说,深以为非。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当我在时方里越来越糊涂时,运用经方往往就有生面别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逐渐喜欢上了经方。逐渐的读起了《伤寒杂病论》来,阅读了相关书籍,知道了什么叫“效不更方,乃步原章”;“方随法出,法随证立”;也体会到了当初刘师为什么叫我读经典原文了,为什么要抠字眼读书了,如今一切都在不言中。什么叫良师?我体会得到,当初的误解是得自于鹦鹉学舌式的错误,如今刘师已驾鹤西去,言犹在耳,栽培之意岂能忘心?徐刘二师所谓的“医者?易也!”医生的水平不是就体现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吗?徐师处方强调的善变是基于温病病机的善变上,故处方灵活而善变,故所治多外感,擅长外感,杂病非其长,师性亦急如烈火。刘师强调的原方原量,是基于杂病的病机的持久不变上,故善于守方,所治多杂病,而善于治疗杂病,外感非其长,师性亦规矩而慢条斯理。如今十余年过去了,我才知当初性急的徐师为何又托付性温的刘师带教我了。正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徐刘及众位恩师也。 SFDfsakfdc:《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治咳嗽诸方,紫菀、款冬花应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两者常常合用,主新、久咳嗽。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咳嗽第五》:治三十年嗽方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先食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房东老头,84岁,体壮实,阳根旺,既往有过胆囊手术,上腹部容易憋胀,容易便秘,下肢浮肿色暗,活动后会气短喘息,气温偏低时容易咳嗽痰多,处方:款冬花30克 紫菀30克 苏子15克 白芥子15克 莱菔子15克,每次咳嗽发作都能够快速缓解。     临床中,喉源性咳嗽我比较常用半夏厚朴汤加木蝴蝶15克、桔梗10克、款冬花30克、紫菀30克,愿诸君亦试之。 johnsonqu:《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萎蹶,安五脏。 《本草正义》云:“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喘降逆宣通窒滞。” 经方中紫菀见于射干麻黄汤,常与款冬花合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治咳嗽诸方,紫菀、款冬花应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两者常常合用,主新、久咳嗽。 据焦树德先生言:紫苑偏于宣肺化痰而治咳,款冬花偏于温肺化痰而治咳。二药常合用,能增加治咳的作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紫苑无显著的镇咳作用,但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款冬花祛痰作用并不显著,但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而对于久咳,百部与百合,也是不可忽视的用药。后当另文探讨。 而关于紫菀的另外一个用处,则跟一则历史故事有关。 蔡京为北宋徽宗时的宰相。一次蔡因大肠秘固不通 ,十分难受 ,虽经御医调治 ,然病情毫无好转。原因之一是蔡京不准使用泻下要药大黄 ,怕损伤正气。众医皆感束手 ,于是有人推荐史堪为其诊治。当时尚无啥名气的史堪不仅未被同行看好 ,而且往诊时还被蔡家看门人轻之而不报。入室后 ,史堪经详细切脉诊查一番 ,并未处方 ,只对蔡说 :给我 20钱即可。蔡感到莫名其妙 ,半天没有反应 ,最后还是叫人给了史堪 20钱。史堪嘱人买回紫菀一味 ,当面碾成粉末 ,叫蔡调水服下。蔡服药后不久 ,其肠“须臾遂通” ,立即见了奇效。蔡惊喜万分 ,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微微笑道 :这很简单 ,气与肺相连 ,肠乃肺之传送器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肠秘固不通是由“肺气浊”造成的 ,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 ,这样大肠也就随之而通达 ,所以药到病除。 而清代的叶天士,也善用紫菀来治疗便秘。以上四案皆用紫菀入方,叶氏声言是遵丹溪“ 开提肺窍”治法,故每案必以 紫菀、杏仁、蒌皮三味肺系药为主,且无一味通便利尿剂,可谓是不治便而便自通之典型方案。然开肺之药尚多,何以屡用紫菀?恐与紫苑本身有通便功能不无关系,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紫菀)"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大有神功“。 ...... 桔梗汤 原文: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伤寒论》(311)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注: 东子:凡有脓皆可用桔梗,见局部凸肿,则为脓,咽喉见白点,为脓。 江鸿儒:在60年代至90年代,厦门鼓浪屿流传一个秘方,小孩子扁桃腺化脓、发烧,以前都要去打青霉素,当时经济比较困难,一个好心的老大娘就会抓三付药给邻居,一天煮一付,吃了以后,小孩子扁桃腺化脓很快就好了,直到这个老大娘去世后,这个方子还在用。这个老大娘是提前把药抓好,自己贴钱送给小孩子。我后来去调查这个事情,其实就两味药:桔梗五钱、甘草五钱,就是《伤寒论》的桔梗汤。我朋友的两个孩子都用过这个方子,是慢慢好转,小孩子愿意喝。后来在临床碰到病情不是很重、体温不是很高的,我都给小孩子用三付桔梗甘草汤,效果都很好。 ...... 附方 《千金》甘草汤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 生姜甘草汤 原文: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生姜甘草汤》 原方: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桔梗白散 原文: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外台》桔梗白散》 原方: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 苇茎汤 原文: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苇茎汤》 原方: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注:苇茎可用芦根代,瓜瓣可用冬瓜子代。薏苡仁瓜瓣排脓。......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我的牛皮癣是服用邵小征医生的中药给治愈的,还别说他的中药治疗效果真不错,虽然慢,但稳定啊,而且即使停药几天,也不会出现加重的迹象,所以说治病还得靠中医治疗。

不要盲目的投医用药,牛皮癣的治疗一定要先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检查,清楚具体的患病诱因,再结合病情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效果才会好。这个病不能拖,越拖越难治,而且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患者应尽早到专业的医院接受治疗。

第一章 银屑病是困扰全球的病魔一 银屑病流行的广泛性二 银屑病环境影响的多方面性三 银屑病诱发因素的多发性四 银屑病诊疗上的反复性及其难治性五 与银屑病作斗争的长期性和坚韧性第二章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一 遗传倾向二 代谢障碍三 内分泌功能失调四 神经精神障碍五 免疫机制六 艾滋病与银屑病第三章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一 寻常型银屑病二 脓疱型银屑病三 红皮病型银屑病四 关节病型银屑病五 其他亚型银屑病六 银屑病伴发病第四章 银屑病的实验室工作一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二 银屑病的外周血检查三 银屑病的生化检查四 银屑病斑块的细菌学检查五 血液流变学检查六 银屑病X线检查七 银屑病病理学检查第五章 银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诊断要点二 鉴别诊断三 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第六章 银屑病的药物治疗一 内用药物二 外用药物第七章 银屑病的物理治疗一 光疗法二 光化学疗法三 沐浴疗法四 其他物理疗法第八章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一 辨证分型论治二 病证并论治疗三 中成药治疗四 名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的经验第九章 银屑病的替代疗法一 生物反馈疗法二 气功疗法三 针灸疗法第十章 银屑病的饮食疗法一 银屑病的饮食宜忌二 银屑病常用食物及功效三 银屑病常用食物的配制第十一章 银屑病的预防一 精神与预防二 感染与预防三 药物与预防四 其他因素与预防第十二章 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一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二 治疗研究进展参考文献作品目录参考资料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会出现皮肤损坏的症状,很多人都非常害怕出现银屑病。很多患者会误会银屑病会传染,其实银屑病没有传染性。银屑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患者局部会出现一些银白鳞屑。银屑病并不是人们感染的微生物,所以即便是长期密切接触,也不会传染的,因为并没有传染源,也没有传播途径。银屑病的病因暂时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医生一般都认为跟精神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或者是外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的。现在人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如果长时间的处于一种焦虑的环境当中,那么对于精神的负担就会比较大,所以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内分泌系统紊乱,这样也不利于恢复,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医生治疗,防止病情加重。目前银屑病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大部分人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会明显改善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复发的.综上所述,银屑病并不是通过接触性传播,因为银屑病并没有传染源,根本没有传染性,银屑病的病因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医生一般都认为跟精神因素和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我们在平常生活中跟银屑病患者接触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障碍,这样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银屑病患者也需要注意个人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补充人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要在接触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在平常生活中做到营养均衡膳食搭配.在平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做一些体育运动增强个人的体质。

针刺治疗中风论文现代研究

您讲的是放血疗法,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十岁左右我们家很穷没有钱看病,我母亲是高血压患者,当血压偏高特别难受时,就让我用缝衣服用的针,在腊竹上烧一下,(那个年代家中没有酒精消毒)然后用脱脂棉擦下缝衣服用的针扎下静脉放点血但不是十指。而是后腿大腿和小腿关节处的静脉血管上放点血。随说这种方法很不规范的,也很不安全但我常用这种方法却没有一次感染过。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办法的方式,不建议生活在21世纪的人采用。总之放出点血后症状减轻确实是有疗效的,因为放出点血后血压肯定是会相应的降低一点点,可以预防脑出血或者偏瘫防止半身不遂的发生。这种方法是那个年代听工厂医务室的大夫讲的。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医疗水平也是提高了,没钱看病和看不起病的现象慢慢的退出厉史,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医保,有什么病都有保障到医院去就珍。国家承担大部分费用当然也就不会有上个世纪60年代自己放血疗法的事情存在了,这种放血治疗的方式只能是做为故事讲给后人听了。

这个我最近刚经历过。家人半夜突发脑出血,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前我一直在想我该做什么??突然想到了说扎手指放血,于是拿了针喷了酒精,扎了他的右手中指,往外挤了几滴血。

后来抢救及时,恢复还不错,去针灸的时候,一个针灸师说,如果我再多扎几针效果更好,主要是扎两个中指,人中,两个大母脚趾。就够了。

有点后悔当时我没有多扎几下,当时也确实心慌乱了方寸,其实我也接受过紧急救护的培训。

知道一些基本救护常识

语言是笨拙的,客观世界是复杂的。

语言和文字基本不能表述客观事实!

中风,究竟什么是中风?几乎没人说/写明白、清楚。中医教科书里关于中风的章节,第一句话就错了,是这样写的:中风一名卒中。纯粹是胡写的,是 shái 说呢!

中医教科书是西医医生写的,一塌糊涂,要不然中医院校教不出优秀的中医医生呢!

而且目前关于“卒中”二字,几乎没有人读正确,包括中医的院士级别的人物。应该念 cùzhòng, 是:卒/猝然中风的简称,是中风的儿子辈。所以中风一名卒中,就等于说爹就是儿子一样荒谬!

中风,不是一种病,是一大类病。看下面的示意简图。

即使算一种病,也有轻有重。假如把脑梗死算中风,那么脑梗死的范围不同,症状不同,严重程度不同,同样的治疗方法,预后不同。脑出血也属于中风。

到目前为止,不论西医怎么号称科学,也没有任何一个医学或一种治疗方法是万能的。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治愈任何一种病症。如果能的话,患这种病症后就不存在死亡之说了。如果有人不服,说种痘消灭了天花,那也不是得了天花后治好的啊!

故,针刺治病也不能治愈任何一类病症的,就比如针刺治疗中风!

我总结的一句话,可能是真理性的,永远正确:治病只能治疗可治之病!

“用针扎十个手指放血”,就是中医的“针刺十宣放血法”。

针刺十宣放血法,在古中医应该是非常盛行的,在当今边远地区也仍然有实行的。我也亲自实行过。结论是:的确能急救,不但用于中风,也用于高热惊厥,各种抽搐,用于癫痫发作,效果神速!但是对于癫痫的持续状态也无效。

用于治疗中风,症状轻的,不用刺十宣,极其危重的,刺也无效!对那些中等危重的,比如轻度昏迷的,针刺后很快刺激其苏醒!对于梗塞的初期就用此法,可能终止发展成脑梗死,但是没有办法证明:到底是针刺的功劳还是自身的功劳!

多年前去柳赞行医(比较边远,医疗条件比较差),中午突然来一个男人抱着一个正在“抽风”的7岁的男孩来急诊,孩子牙关紧闭,哼哼不停,四肢不断地抽动,呼之不应。家属说发高烧抽风了。我知道用西医的打退烧针的方法很慢,所以采用了中医的针刺十宣放血法。在诊床上,用输液针刺完8个手指,两个大拇指还没刺,血喷溅到墙上,孩子还没有醒,额头已经冒汗,当两个大拇指刺出血的瞬间,孩子“哇”的一声哭出来,停止抽搐,全身冒汗,立刻睁眼清醒了!也就半分钟时间。可谓神效了。如果用西医注射安痛定,或地塞米松,用安定等镇静药,至少可能需要十几分钟,或许半小时以上吧!医学最大的难处是:不可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一个人身上重演治疗相同的病症。即:不可能让此小孩重新高热抽搐,然后再用西医的办法治疗进行对比!

所以针刺十宣放血用于急救中风,不是因为用此法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是尽早促使病人苏醒。因为病人是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的话,不要说刺十宣,连脚也刺了,共二十宣也无用!

人们,尤其是医生们,都习惯于把功劳归于自己(的治疗)。很多时候,治疗可能 根本是无效的,而是生命体自身的功能!

我说:如果把鸡蛋打碎,再把蛋清和蛋黄搅匀,然后重新组合起来,再孵化出小鸡来,那才真的是治疗的本事呢!才可以称之为“科学”。

医生把病人的刀口缝合好,然后刀口长好,那是生命体的功劳,医生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

同样道理,针刺十宣放血,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到让病人尽快恢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下效果非常好:病人罹患中风到了后遗症期,出现患侧手指/脚趾肿胀时,放血法效果非常好!

当然还有很多情况下可以用的,有时候感觉效果就是好,就是比西医的治疗方法来得快。既方便又快捷,既经济又有效!

我当年轮转急诊科的时候,有一次接到群众的电话求救电话,电话的那头说他父亲可能是中风了,跌倒在了床边,说话也含糊不清了......我们接到电话之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群众的家里,当我看到患者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我一眼就看到了患者衣服上的血迹,结合家属的之前的交代,我当时高度怀疑患者跌倒的时候是不是磕碰到哪里了,如果是磕碰到大脑造成二次损伤那就麻烦了。我一边询问家属一边给患者查体,结果我全身检查完一遍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后来我追问家属才知道,原来家属学过一点中医,在我们来的路上家属就已经采取了一些急救治疗,其中也包括给患者使用“十宣放血疗法”,所谓的“十宣放血疗法”就是用针将患者的10个指尖刺破,然后让血淌几滴,据说能用于实证中风的急救,患者身上的血迹就是放血疗法流淌出来的血迹。我当时也是第一次听说抢救中风还有这么一个疗法,后面我还特意查找了这方面的资料。

中风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称为脑卒中,按照发病的机理不同,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发生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脑出血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但造成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都是造成了脑组织的损伤,所以脑梗死和脑出血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很相似,都可以出现口齿不清、偏瘫等症状,以前医疗条件有限,所以把这些现象都笼统地称为中风。

临床上的中风十有八九都是脑梗死,只有一少部分中风为脑出血。“十宣放血疗法”其实是属于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通过刺激手指的穴位来刺激大脑神经,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案例也确实提示该疗法对于脑梗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呢,“放血疗法”毕竟属于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倘若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血液方面疾病,操作不当有可能会造成出血不止或者伤口感染,如果不是专业的中医医师,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大家想啊,中风一方面可能是脑血管堵塞了,另一方面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扎手指放血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啊,就算能够刺激患者暂时清醒,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

所以啊,一旦发生中风千万不要拖,我们神经内科有有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你拖得越久,脑组织损坏得就越多,脑中风预后就越差。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有用,请转发给更多的同胞,让更多的同胞受益,感谢大家。

出急诊也能有五六年的时间了,病房也有十几年了,见过各种中风的病人,不管是出血性的中风还是缺血性的中风,没有一个人敢在这种患者的手指上扎针,还是10个手指上都扎针,而且让其流血。有可能中医确实有这方面的治疗方法,但是西医从正规的书上,期刊,杂志,论文,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首先而言,对于出血性的中风,它有一定道理,比如说放血了之后有可能会使原本有高血压的患者,因为失血性休克的原因,而使血压降低,这样反而可以做到有效的代偿,减少持续性高血压对于大脑的损伤。但是这种的往往是要丧失很多的血液,比如说100毫升,甚至是200毫升左右。所以现实当中从来没看见一个人会在手指上扎针,流200多毫升的血液。

那么对于缺血性的脑中风,比如脑梗死等等,那么这个又是灾难性的后果,反而减少了大脑周围的血供,从而造成脑梗死的进一步加大。所以这个一定要分情况进行评判,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没有见过一例。

其次就是人有凝血机制。也就是说可以放血,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放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人的凝血机制是正常的,那么5分钟左右,甚至有的两三分钟左右,完全可以将血自行止住,尤其是在手指头末端的血,它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也没有大血管,所以它也不可能持续性的流血,而且究竟流多少血,持续多长时间,这个谁都没有去做明确的说明。如果放了30秒就不流了,那是不是需要再另外戳几个眼儿,让他流血呢?所以从凝血机制这方面来讲就行不通。

再次就是伤口容不容易形成感染性热的因素,如果万一没有消毒好,没有真正的做好伤口的护理,那么很容易引起伤口不愈合,伤口感染,甚至有可能还会有异物残留,那这样对于患者的损伤是不是更大的?

最后敢这样做的人,你是否有真正的行医资格证,从现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当中,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做这些操作是否违法?是否牵涉到后续的相关处理?真正的医生有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被告被打的风险,那那些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没有法律保护的人,难道他敢这样做吗?

所以总的来讲,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而且也并没有在全国普及,或许在某个特殊的民间高手当中,这种会有效,但是如果真正的有效,希望你能够发表文章,写出相应的治疗理念,正确的操作规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后期不良的反应发生。目前以我的学识来看,从来没有见过一例。希望有高手,真正能把它研究的非常透彻,形成一套固有的规范,这样可以有效的去救治天下苍生。

中风了扎破手指放血,还有扎破耳朵放血的,这是属于放血疗法,其根源就是通过放血让血液流岀让迟滞的血液快速疏通血管。

但是这种方法不可取,一旦中风,应快速送到医院,在四至六小时之内就完全没有事的。

这就是中医针灸学里面的理论与实践,

能不能我不知道,但是我每当夜里心脏跳得很快的时候,我自己用力捏手指头很快就好了,不到一分钟,非常灵。

不是真的,不是扎手指,是扎耳垂那里。

这是中医的法子,目前不知道有没有成功案例,应该没有,这样做的都不治而亡了,所以没人可以回答[捂脸]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捂脸][流泪]

作为医生,虽然我自己没有进行过这项操作,但是见过有类似的病人,因为卒中来医院急诊就诊,然后双手上沾满了鲜血。[捂脸][流泪],一问是家人听说,甚至是包括小诊所的人用针给他扎针放血。[发怒][发怒][发怒][发怒]

首先来说,中风的患者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在现代医学当中都是非常规范完善,发病机理也是非常清楚的,紧急做CT等相关检查,由医生结合病史进行判断,很快就可以得到规范的处理方法,包括急诊溶栓,急诊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支架取栓,以及出血患者的穿刺引流手术,开颅手术,保守治疗等等一系列都有,非常详细的规范和原则,严格按照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治疗就好,何必要去做这些没有效果又出现容易出现问题的事情呢?

给双手扎针放血,第一是否局部会导致感染,第二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有问题也很难确定,一旦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出血不止将无法收拾,第3部分患者可能说针刺以后脑部中风症状有所改善,神志不清有所缓解,但实际上这是强烈的疼痛刺激,这个时候你用针扎放血,掐一下或者是大声喊,都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只是说用于判断一下神志,你而且这种方法仅仅用于判断,也对治疗不会有任何帮助,对病情恢复更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有现代的成功的医学治疗技术不用,而去做这些虚无缥缈的事呢?

说难听点的话,这就是智商税的问题啊。

顺便说句题外话,中风患者现场最重要的处理是尽快呼叫120,或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自己开车尽快赶往医院。在现场注意保护好患者的呼吸,避免出现窒息,如果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维持争取医务人员到达现场进一步抢救。

到达医院以后不要犹豫,立即配合医务人员指令进行相关检查及用药。这样才是真正解决中风患者问题的办法。

李妍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运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颇有专长,尤其在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消化系统疾患,运动神经系统疾患等,疗效显著。

黄飞鸿不错的。证据,李连杰版本电影 黄飞鸿 。仅供参考。 !

你是说的现代呢还是古代?

  • 索引序列
  • 针灸治疗胃脘痛研究现状论文
  • 针灸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 针灸治疗肺痿毕业论文
  •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 针刺治疗中风论文现代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