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蝇王的毕业论文

关于蝇王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蝇王的毕业论文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毕业 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的题目确定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广告 翻译中的 文化 顺应处理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3.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6.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7.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8.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9.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1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12.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13.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14.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15.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6.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7.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8.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 方法 1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20. 电子词典与 英语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英语习语与 ____ 2.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4.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5.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 英语 作文 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6.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7.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8.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9.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10.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11.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12. 中西 思维方式 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13.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4.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5.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6.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7.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8.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9.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2.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3.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4.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5.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6.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7.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8.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9. 运用写长法促进 英语写作 能力的提高 10.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11.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2.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3.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4.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5.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6.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17.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8.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0.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21.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22.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23.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24.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25.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 1.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2.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3.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4.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5.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6.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 7.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8.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9.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10.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11.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2.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13.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14.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15.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6.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7.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8.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9.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20.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4.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蝇王的毕业论文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蝇王》所具有的独特的寓言性、象征性,以及它所揭示的人性恶,有助于人们对人性恶的了解。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毕业论文蝇王

毕业论文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论文选题又是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文化类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1.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4.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5.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6.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7.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8.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9.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0.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1.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1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13.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14.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15.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1.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2.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3.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5.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6.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7.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8.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9.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0.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1.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2.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3.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4.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5.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16.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17.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18.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19.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20.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那个是少年派吧!具体要求还有吗,多少字。两部电影的pk。详细看我资料jia我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蝇王》所具有的独特的寓言性、象征性,以及它所揭示的人性恶,有助于人们对人性恶的了解。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蝇王的论文主题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蝇王》所具有的独特的寓言性、象征性,以及它所揭示的人性恶,有助于人们对人性恶的了解。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戈尔丁作品《蝇王》的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揭示人性恶,强调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不可克服的恶意识,这种意识会不断膨胀,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蝇王》的主题思想:即在承认人性恶的同时,呼唤人性中善的回归。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在辩证的意义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趋向至善、人类精神获得拯救的道路。一、《蝇王》中所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阐释,众说纷纭。最浅近的解读不外乎这是本闹剧加悲剧的儿童小说。但往深处阐释,则会发现小说中孩子们身上表现出了人性恶的主题。首先,戈尔丁的创作意图表现了这一点。在《蝇王》的题序中,戈尔丁说:“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这里明显强调的是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邪恶使得原本是人间乐园的珊瑚岛变成了血腥杀戮的战场。其次,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来看,这部小可以理解为作者对20世纪初西方民主、科学、理性和暴力等人类生存状况的间接的批评,理解成一部微缩化的西方社会历史的寓言化表述。拉尔夫是社会理性的象征,富有民主精神,手持的海螺则成了民主的旗帜,力主保存火堆争取获救。但其内心同样也有阴影和黑暗,在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也丧失理智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猪崽子则可谓科学理性的象征,他始终都坚持科学和民主,坚信海螺即民主的力量是强大的,最后他抱着海螺而死。而西蒙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和人类的先知,他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敢于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并且有着正直的人格。而另外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主角杰克则代表人性恶也即人的兽性、人类的非理性,因为他只凭本能非理性一味地要打猎,而不考虑是否要寻求得救,最后为了清除异己,他还在血腥厮杀中掠夺了领导权。由此,从戈尔丁所处的西方社会历史语境来阐释《蝇王》,也可以将之解读成人的兽性、人类的非理性的冲动即人性恶冲破民主原则的约束和科学的合理性,而成为社会中的主导原则,从而招致人类社会的堕落。 最后,如果将《蝇王》中虚构的荒岛上的这一群孩子视作一个微观的人类社会,那么,孩子们演绎的由文明秩序到野蛮血腥的故事则可以视为宏观角度下起自漫漶时代人类发展史的微缩化。孩子们把最初的一个伊甸园般的美丽世界变成一个充满血腥杀戮、野蛮的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式表达,20世纪科学理性的发展最后演化成两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就是这一寓言的另一版本。此外,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私、狭隘、放纵、逃避责任、迷恋暴力和对自身的无知还可以与基督教对“原罪”观念的思考联系起来,这样这部小说自然也会成为一则关于人性的“道德寓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尽管视角不同,揭示的人性恶的表现形式和细节有所差异,但归结一点,就是其都从不同的维度发掘了《蝇王》人性恶的内涵和外延。 二、《蝇王》人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蝇王》中西蒙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射基督。西蒙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晕。在没提名字以前,西蒙就以一个经常晕厥的合唱队员的身份出现,而且他行动诡秘,避开其他小孩,独自一人在灌木丛里过夜。对于荆棘中的蕾苞,由于不能食用,其他孩子都不喜欢,而西蒙却通过自己的宗教联想,把它看作“蜡烛”,因为这些蕾苞到了晚上便开出洁白芬芳的花朵。在怜悯众生,向人间播撒同情与爱这一点上,作品中有一处描写得相当感人,在下午的阳光下,在蜜蜂的嗡嗡声中,西蒙为小不点们找到了他们够不着的野果,“把簇叶高处最好的果实摘下来,向下丢到许许多多向前伸出的手里”。而且在追随着杰克去打猎、杀猪、烧烤猪肉而享受兽肉的鲜美的孩子们中,惟独缺少西蒙的影子,这种克制与拉尔夫和猪崽子最终未能抵御诱惑而领受杰克的嗟来之食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在暗示西蒙身上具有脱离了凡胎的神圣性,和耶稣在荒野中苦苦斋戒,拒绝魔鬼撒旦的诱惑具有同等精神意义。当西蒙告知孩子们,“野兽”这个使他们恐惧的东西只是人的本性之后,就像耶稣把自己交付给必然的命运一样,西蒙毫无惧色地动身去探索“山上的野兽”的真正面目。在山上,西蒙与削尖的棍子上挑着的猪头及那个沾满苍蝇的“蝇王”进行了对话。在那种神秘超现实的氛围中,“蝇王”训斥西蒙别梦想去捕捉和杀死孩子们因恐惧而想象出来的“野兽”,因为真正的野兽即人,野兽在人心中。由此可见,西蒙是孩子们中最先知道人性恶这一让人感到非常不快的事实的人,在这层意义上他是一个耶稣似的先知人物。最后西蒙被正在狂欢祭神的孩子们错当成“野兽”活活打死,这也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仪式。小说《蝇王》中,西蒙明显地是以一个耶稣式的人物出现并作为牺牲品来被描述。他担当了某种基督式的角色,一个为了传播大众没有认识到的真理而牺牲自己的殉难者。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主题的同时,也在小说中隐含了赎救主题。也就是说在让人看清自我的人性恶的一面的同时,戈尔丁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预示了光明和希望。西蒙这一影射耶稣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为邪恶的人树立一个能够播撒博爱、甘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榜样,同时在宣扬上帝的真理时让人清楚自我人性本质上的邪恶,在此基础上让人类感受耶稣的精神力量,驱除自身的罪恶走向通往至善、寻求精神拯救的道路。西蒙能够结束人类那不人道的历史,能够使自己自由,也能够使他人自由。它在更深的层次上表明,只要能认识到人是邪恶的,人就能自由地重整旗鼓,再站起来。可以说在极为浓重的人性黑暗的背景下,西蒙的死也为小说的浓重的人性恶的背景添上了一道微弱的亮色。如果说堕落成“野兽”的杰克是“尚未完全进化的人”,拉尔夫是具有种种人性弱点的现代人的话,那么,西蒙则代表了人类道德的可能的未来状况。在《蝇王》中虚构的荒岛上,在大多数孩子野蛮化了的背景下,西蒙则是人类可能成为的那种理想的人。因此在西蒙的形象塑造中,戈尔丁隐含着赎救主题。同时,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暗含了这样一种可能: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后具有促使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因为经历灵魂的黑暗往往是人类获得救赎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所以,揭示人性之恶和追求人类的精神赎救之间就获得了相互转化的辩证意义。戈尔丁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同的时空场景,揭示了集中体现在粘满苍蝇的“蝇王”的人性恶,但他也不愿意人人堕落成像杰克和罗杰那样的“野兽”,因为如果那样,世界必将彻底沉沦。戈尔丁在揭露人性恶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赎救的出路。如果说戈尔丁塑造影射耶稣基督的西蒙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为世界树立一个知晓人性的真相、为人类播撒恩泽和慈爱并甘于献身的榜样的话,那么,对于人性恶的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呈现,则可视为戈尔丁在提醒和呼吁人类,只有对内心的邪恶进行反省,才有可能趋向至善。 戈尔丁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答谢辞中这样表达他对人类的希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有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坚固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在此意义上,戈尔丁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费尽笔墨浓重地表现人性恶,决不只是单纯地为了表现人性恶,他更希望人能直面人性恶的一面,能够认识人自身的不完美。而他在其小说中设置影射耶稣基督的形象,也决非是为了赞颂上帝的爱并给读者布道,而是在于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人类的看法——人类需要彻底认清自己恶的一面,在经历灵魂的黑暗之后,才有趋向至善、获得拯救的可能性。因此,《蝇王》中人性恶和赎救主题的显隐不同及二者体现的内在悖论并不意味着戈尔丁思想上的模糊性,而是内在地彰显着其思想的深刻性,因为在揭示人性恶主题及其隐含的赎救主题的对立冲突中,人性恶的主题也暗示了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之后也具有让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经历灵魂的黑暗也因此成为人类获得赎救的一个必经的过程。这种黑暗是人类获得拯救之前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因此,如果把戈尔丁的作品的主题仅仅简单地归结为表现人性恶,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消解其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从《蝇王》人性恶的主题深处隐含的赎救主题上看,戈尔丁应是一个“对人类面带微笑”的人。 象征手法人物象征:蝇王的象征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象征上,这些人物主要包括猪仔,拉尔夫,西蒙和杰克。前三个孩子象征文明,而杰克则代表了野蛮。他们的行为和命运表明了人性中存在恶的一方面,而且其致命性的力量可能会摧毁人类的文明。1、猪仔——科学的象征猪仔是科学精神的代言人。他相信科学,时常给拉尔夫提出建议。他提醒拉尔夫用螺号号召孩子们,当其他孩子们被野兽吓怕时,他也坚信野兽不存在。他是一个实战主义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主张利用科学的发法来获救,他用自己的眼镜点火求救。虽然他的好多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他仍旧是科学精神的代表。尽管他很明智,然而却因为体形偏胖,近视还有哮喘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当他第一眼见到杰克时,他内心就有些惧怕,这种惧怕也就反映出野蛮可能会战胜邪恶。猪仔最后被杀,螺号粉碎象征性地表明了野蛮最终战胜了邪恶。2、拉尔夫——理智,民主的象征拉尔夫象征了理智。他是猪仔的盟友,是投票选出的头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张孩子们按照文明的原则行事,强调集体性和秩序,在拉尔夫的眼里,规则和秩序是被救的基础。他把孩子们聚集到一起,搭帐篷,这样他们可以有休息的场所。他分配好任务,有的负责猎取食物,有的负责照看篝火。在这个民主、文明的世界里他想建立一个和家一样的社会。与此相反,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重担,他们想去打猎,玩耍,当他们意识到怪兽额存在时,内心的惧怕与暴力倾向就被杰克所唤醒。尽管火是求救的唯一希望,可是看守者仍旧追逐打猎的乐趣,将其置之不理。拉尔夫的理智受到愚昧无知的挑战。当孩子们遵从杰克的指挥去猎杀拉尔夫时,拉尔夫的理智在那时变得如此的脆弱。3、西蒙——预言家,真相的追求者西蒙是智慧的代表,他有很强的洞察力。小说的开始,西蒙是个削瘦而有生气的孩子,也就表明了他可能不受重视,也比其他人弱。然而西蒙一直坚信,拉尔夫一定可以回去。正是这种自信与坚持,让拉尔夫一直心存希望。不同于猪仔和拉尔夫的是,西蒙通过直觉和沉思来洞悉世界而不是通过科学和理智。他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怪兽和恐惧上,而不单单是整个集体的管理与原则上。怪兽表明了人类内心邪恶的一面。怪兽,“蝇王”是岛上的实体,它们的存在让孩子们感到恐惧。实际上,怪兽和蝇王只是孩子们内心深处灵魂的映射,西蒙是唯一一个认识到怪兽是飞行员尸体的人。当他正准备将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在路上却被残忍地杀害了。孩子们将西蒙当成了怪兽,也表明了孩子们自身就是怪兽,是野蛮残忍的化身。4、杰克——野蛮、专制、残忍的象征小说中,杰克象征了野蛮、专制、残忍。他打破拉尔夫设立的原则,领导孩子们去打猎,杀死了猪仔和西蒙。他的无知和残忍摧毁了孩子们获救的希望。他反对各种规则、理性还有事实的真相。当拉尔夫主张要有集体意识时,他在森林中形成自己的部落。他让照看篝火者加入自己的队伍,篝火熄灭,孩子们失去了获救的机会。他不喜欢民主,作为年龄最大的孩子,他用武力而不是选举和讨论赢得权力。当他变成头领之后,他严惩忤逆之人,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都变成了野蛮之人,食物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而不是获救。在残忍地猎杀中,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理智。杰克抓住了孩子们心中的恐惧感,因为恐惧感正是他建立自己权力欲望的基础。西蒙猪仔被杀,拉尔夫遭流放,杰克完全掌控了整个岛屿,这也暗示了野蛮无知最终代替了民主、公平和理智。结语蝇王作为一部寓言,极有象征性意义。螺号是民主的象征,拉尔夫手握螺号,他可以召开会议,商议事情。然而最后猪仔被杀,螺号粉碎也就意味着民主的结束。在小说中,戈尔丁通过运用许多象征性的例子,告诉读者虽然人性中有性恶的一面,然而最大的敌人却是人类自己。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蝇王来源于希伯来语,原词为“Baalzebub”(应该是这样,又有说此词出自阿拉伯语)。在英语中,“蝇王”则是粪便与丑恶之王(或污物之王),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小说里,蝇王不只是象征着丑恶的悬挂着的猪头,更代表的是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

蝇王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我也选的翻译,这个还算好写的

【摘要】: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关键词】: 邪恶 文明 科学 教育 人性恶 蝇王 威廉·戈尔丁 黑暗 自我认知 人类社会 【分类号】:【正文快照】: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是一名英国小说家。1954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蝇王》,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蝇王》所具有的独特的寓言性、象征性,以及它所揭示的人性恶,有助于人们对人性恶的了解。20世纪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描写了一群英国孩子在一个孤岛上的经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恶”以及人性的黑暗,揭示了“人性恶”所引发的

我才写完毕业论文,简直是折磨!我把我们系的题目给你,参考看看吧。我写的是文化类的。其实文学和文化类要比翻译和教育类好写得多,网上可以找到的参考资料也多。英美人文和历史研究:1,从跨文化的角度谈汉英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2,论美国垮掉的一代3,美国牛仔的成功之路4,文艺复兴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作用5,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6,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7,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内涵8,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我就是这个题目)9,中美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10,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11,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化的影响12,英汉商标对英美文化的影响13,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14,浅谈英美姓氏的起源及文化内涵15,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的比较16,《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文化17,《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18,浅谈美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19,论美国宗教与政治20,《圣经》的文学性及其对中西文学的影响评述选题注意事项:1,选你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毕业论文是个浩大的工程,要是不能写自己想写的,相信我,在这漫长的写作时间里,你会相当痛苦的。2,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不好驾驭。最好是那种“从小角度看大问题”的题目。例如,我写喜福会这部电影,电影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分别有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但是我以一部电影为出发点,这个角度就比较小。话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多了,但是我只从喜福会这部电影出发,所以范围就缩小了。再者,没什么人写这个电影,所以也不容易和别人雷同,不是被写滥了的题目。3,这个题目是好找资料的,毕竟是本科论文,不是研究生或是博士的论文,写作水平有限,平时最多写写几百字的作文忽然要写几千字,想必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内容不可能完完全全出自“自己”,于是就要大量的从网上,参考书上,图书馆搬来。所以最好就是找参考资料比较多的题目,切忌是参考,不是照搬,可以PARAPHRASE里面的内容到自己的论文。差不多就这些了,我觉得这几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几个拿不定主意的题目,可以找论文指导老师问问看,当时我开笔写论文前,都找老师问了,老师比较有经验,他应该可以给你很多建议。

荒岛文学的人性载体 是个不错的角度背景 荒岛文学,通常是以描述在海上的沉船事件为开端,继而对主人翁在海上或者荒岛周围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进行描写的文学作品。荒岛文学的作者们以荒岛这一特定环境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作品中的主人翁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因此如果单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视角去欣赏这些作品,荒岛文学讴歌了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屈不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且以此来反映作者的积极人生观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因此,荒岛文学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赏,也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广泛的影响。荒岛文学起源于英国,荒岛文学的形成,与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殖民发展史以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密切相关。因此,荒岛自然而然地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从16世纪末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莎士比亚于1609年创作的一部戏曲,它是英国早期殖民历史的一个缩影)到17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从19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称这类作品为荒岛文学。然而,荒岛文学并非宣传藉荒岛来寻求逃避社会的处所,荒岛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或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20世纪晚期,文学批评界开始关注荒岛文学中宣扬的殖民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便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它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荒岛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两部代表作品:《暴风雨》和《鲁滨逊漂流记》。

  • 索引序列
  • 关于蝇王的毕业论文
  • 蝇王的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蝇王
  • 蝇王的论文主题
  • 蝇王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