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有关触龙说赵太后的论文文献

有关触龙说赵太后的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触龙说赵太后的论文文献

《触龙说赵太后》刘向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1、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2、翻译: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强迫自己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3、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长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长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赵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长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长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作品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词语注释】

1.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2.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3.急:加紧。

4.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

5.必:一定。以……为:把……作为。

6.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7.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8.强(qiǎng):竭力,极力。

9.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10.明:明白地。

11.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12.复言:再说。

13.令:让,使。

14.唾:吐唾沫,动词。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15.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16.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

17.见:谒见,拜见。

18.盛气:怒气冲冲。

19.揖:应为"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

20.入:进入殿内。

21.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22.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23.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

24.曾:竟,副词。

25.疾:快。

26.不得:不能。

27.见:指拜见太后。

28.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29.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

30.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31.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32.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33.恃(shì):依靠,凭借。

34.辇(niǎ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

35.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36.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

37.衰:减少。

38.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39.殊:很,特别,副词。

40.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

41.日:每天(步行)。

42.少:稍微,略微,副词。

43.益:增加,动词。

44.耆(shì):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

45.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46.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47.少解:稍微不和缓了些。

48.公:对人的尊称。

49.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

50.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51.少(shào):年幼。

52.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53.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54.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55.得:能够。

56.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以:来,连词。

57.没(mò):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58.以:连词,来。

59.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

60.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61.诺:表示答应的意思。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几何:多少。

62.愿:希望。

63.及:趁。

64.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65.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66.甚:厉害,形容词。

67.于:比,介词。

68.异甚:特别厉害。

69.以为:认为。

70.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

71.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72.贤于:胜过。

73.君:您,对人的尊称。

74.过:错。

75.之甚:那样厉害。

76.子:这里泛指子女。

77.为:替,介词。

78.计:打算,考虑。

79.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

80.持:握持。

81.踵(zhǒ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82.为之:为她。泣:小声哭。

83.念悲:惦念并伤心。

84.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

85.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86.必:一定,副词。

87.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

88.使:让(她)。

89.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90.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91.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92.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349-前326)。

93.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94.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95.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96.在者:在侯位的人。

97.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

98.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99.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

100.人主:国君,诸侯。

101.则:就,连词。善:好。

102.位:地位。

103.尊:尊贵,高贵。

104.而:可是,转折连词。

105.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106.劳:功劳。

107.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108.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109.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

110.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111.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

112.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113.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114.自托:寄托自己。

115.以:认为,动词。

116.为:替,介词。

117.计短:考虑得太短浅。

118.不若:不如。

119.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120.恣:任凭。

121.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122.约车:套车。约:捆缚,套。

123.乘(shèng):量词,古代一车上马叫"乘"。质于齐。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124.子义:赵国贤人。

125.犹:还。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翻译】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责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至此,触龙的谏说已初见成效。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揭穿了太后。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艺术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历史上的赵威后,据《战国策·齐四·齐使使者问赵威后》,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她曾说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重民轻君的话,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正因她有政治才能,才得以"新用事"。但她作为母亲,也和常人一样,溺爱小儿子。不过,在触龙的劝谏下,凭着她的政治经验,很快地认识到,只有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子。于是她完个接受了触龙的意见。文章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文章一开始就写她:"明谓左右,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摆出一副强横的面孔。但随着触龙劝谏的深人,她的情绪慢慢改变了。在表情上,由"盛气"而"色少解",而"笑";在语言上,先是冷冰冰的(如"恃辇而行"),再是说客气话(如"敬诺"),再是说心里话(如"妇人异甚"),再是被动应答(如"然""无有"),最后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完全接受劝谏。赵太后的情绪是随着触龙的劝谏一步步地改变的。

触龙的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他与一般大臣只强调国家利益,不关心长安君利益,一味强谏不同;他既关心国家利益,又关心长安君利利益,并把两者统一起来。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赵太后和长安君着想。赵太后不只是被他所说的道理折服,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先从寒喧请安入手,消除紧张气氛;再提出共同关心的"爱子"问题;再提出"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原则;再用历史事实说明爱长安君就应该"及今令有功于国",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层层开导,步步深入,有理有情,终于说服了赵太后。

这两个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主要是由于作者能通过语言和行动,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清人林西仲在《古文析义》中,评论文章的结构,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余细绎前后问答,譬善弈者,初观其闲闲置子,似觉无用;待成局之后较之,方知自首至尾,悉无虚着。其日'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又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皆述己之老态,以起下文'填沟壑'之语。其曰'太后玉体有郄',又曰'日食饮得无衰',皆指太后之老态,以起下义'山陵崩'之语,本未暇一言叙及寒暄也。其称舒祺之不肖也,见其纨娇痴,少不更也,故下文有'位尊无功,奉厚无劳'之说焉。其请补黑衣以卫王宫也,见其目前割爱,使离左右,欲令其有有以自托,为之计长久也,故下文有长安君自托于赵之说焉。其曰'愿及未填沟壑'也,见已之既衰,不能别有所待,今日黑衣之请,实千载一时至计也,故下文方有'及今令有功'之说焉。"

【名家点评】

宋朝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六引鲍氏评:触詟(即触龙)谅毅,皆以从容纳说而取成功,与夫强谏干廷,怒骂于上,发上冲冠,自恃必死者,力少而功倍矣。

清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此篇琐笔碎墨,于中最为小样;然某特神会其自首至尾,寸寸节节,俱是妙避"长安君"三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色稍解",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其间苦甘浅深,一一俱有至理.其文乃都在笔墨之外,政未易于琐碎处尽之也。

清朝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左师之谏,得力在先叙两人老景,所谓同病相怜,太后不和之色安得不解。其初来时,若不为长安君而来;及言长安君,又若止为长安君计深远,闲闲说入,令威后自然感悟。

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通篇琐碎之笔,临了忽作曼声,读之无限感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村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清朝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四:字字机警,笔笔针锋,自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真是异样出色。

清朝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二十六:左师言固善矣,亦会值赵太后明智,易以理谕耳。

清朝高嵣《国策钞》卷上引韩幕庐评:触詟之言,可为人臣进谏之法,巽之妙也。子义之言,可为人臣宣劳之劝,蹇之义也。 引俞桐川评:老臣老妇,款曲细烦,令人无可加怒。说到儿女之事,只作闲论,并不着急,听者自然意解。其语言文字,当日所有举动之传神,口吻之中节,则作者摹写精细处。有一毫火气,说不成此事;有一毫火气,构不出此文。说妇人有说术,强谏非术也。通篇全反强谏二字。 引倪家咸评:前半纯是闲话,无一语闲话。譬如国手下棋,闲闲布置,入后皆成要着;到收局处,只争一劫,已踞胜势。如此行文,真乃出神入化。

清朝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引退谷评:摹神微密之文,必细分节次,愈见关目步骤之工。意越冷,越投机;语越宽,越醒听;由其冷意无非苦心,宽语悉是苦口也。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

清朝唐德宜《古文翼》卷二:从一爱字迎机而入,语语说向太后心坎里来。故并不露出必要长安君出质,而太后早巳死心塌地。进言之妙,莫过于此。

【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阐明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肯定了"不能无功受禄"的正确性,强调了不仅要国君王侯作为经验总结,也要求人臣效法。从艺术技巧来说,本文在描写人物上是成功的,主要通过揭示矛盾来展示人物性格。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三种矛盾,初步刻画了太后的目光短浅,不识大局,专横独断的性格,而触龙进谏的经过,正是解决矛盾的过程。他利用太后自以为是的弱点,顺着太后的心理,已叙家常的方式张开思想交锋,从侧面到反面,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说下去,处处的体贴太后,而处处的不离进谏的主题,让她一步步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触龙的忠心、机智、沉着、善于谋划的老臣形象变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作者不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繁多。后经西汉末年学士刘向编校,除去重复的地方,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战国策》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战国策》不是"一家之言"的撰述,思想上并不一致,但主要贯穿了纵横家的思想。全书以记载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的活动为主。书中所记述的策士言行,有不少具有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消除战祸;有的敢言直谏,忧国忧民;也有的反抗强暴,蔑视权贵。如鲁仲连义不帝秦,淳于髡劝齐王勿伐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以及唐雎的"布衣之怒",荆轲的勇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但在这些策士中也有好些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利已主义者,他们朝秦暮楚,毫无政治原则。有的失败时狼狈不堪,一旦得志就趾高气扬;有的为个人目的,纵横捭阖,挑拨离间,玩弄权术,造成兵革不断,给人民带来苦难,书在不适当地夸大了他们在政治中的作用,这是作者局限性所在。

1、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2、翻译: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强迫自己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3、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长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长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触龙的攻心术,使赵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长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长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有关慈禧太后的研究论文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 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 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但其实这些都缺乏证据,那封信后也经过鉴定,非慈禧的笔迹,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烂不堪,大打史实折扣,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 慈禧的身世之谜就有很多种说法。在这些说法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慈禧生于北京说。这一说法不仅为部分史学家的认同,同时也得到慈禧娘家后人的认可。根据叶赫那拉家谱记载,慈禧太后乃祖籍东北的叶赫河边,出生在1835年,阴历十月初十,阳历是11月29日,卯时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镶蓝旗人,曾在户部做官,后来因为户部钱粮亏空的问题受到牵连被罢了官。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做官,因为受到曾祖父钱粮亏空案的牵连,也被革了职。慈禧的父亲惠征开始在吏部做笔帖式,是一个类似于现在的秘书的八品小官。慈禧出生在于1835年阴历十月初十,当时他的父亲惠征正在吏部笔帖式的任上。所以,慈禧应该是生在这一时期惠征所住的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这一说法,在慈禧的娘家后人的回忆中也有所提及,并且他们澄清了史学界的另外一个错误,那就是慈禧的乳名并不是叫玉兰,而是叫作杏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慈禧曾经被封为兰贵人,慈禧又非常喜欢兰花。所以,后人才会误认为慈禧的小名叫玉兰。实际上慈禧的娘见人都叫她杏儿,学名叫作杏贞。

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但也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汉族人。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情。

从此,刘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证材料的不断丰富,愈加增强了刘奇的信心,有关著述也颇见报端。2012年 4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刘奇撰写的《揭开慈禧童年之谜》,获得一等奖。

这篇7000余字的论文,集中阐述了慈禧的身世问题。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

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咸丰二年( 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扩展资料:

慈禧身世:

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户部任员外郎,遗下银两亏空,离开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东司任郎中。在道光二十七年时,因没能按时退赔其父吉朗阿在户部任职时的亏空银两而被革职。外祖父惠显,在山西归化城当副都统。

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根据清宫档案《内阁京察册》(清政府对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记录)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一年时是笔帖式,道光十四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十九年时是八品笔帖式。

道光二十三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二十六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因为考察成绩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见,被外放道府一级的官职。同年四月,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

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等三处生活居住。咸丰二年(1852),那拉氏慈禧已是17岁的大姑娘了。那拉氏既凭借与生俱来的自身特有的优选条件,又利用了咸丰帝对声色的追求迷恋。

所以,她妃嫔的品级急速晋升。咸丰帝被后人诟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败、天灾不断、百姓起义此起彼伏、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烂摊子,他一筹莫展,干脆沉迷声色,纵欲自戕。

他即位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赫赫有名的慈禧便在那年成了咸丰帝的后宫新宠。近几年,北京的学者从清宫档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这在档案中叫做“排单”。其中有咸丰五年慈禧的亲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

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了醇郡王奕的侧福晋,光绪皇帝的生母。“排单”上明确记载:此女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叫惠征,最高官职做到五品的道员。一些学者主要根据这份“排单”认定,咸丰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劈柴胡同。

所以,这里应该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师八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到民国初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旧地在阜成门内华嘉寺14号。劈柴胡同距华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亲属于满洲镶蓝旗,应当住在劈柴胡同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肯定是满人,因为清朝的选秀制度是有明确规定的,八旗的女子才能进宫,所以慈禧能进宫当上妃子,肯定是满人。

这一点在历史上倒是没有具体记载,但是民间有说法是:慈禧太后其实是汉族女子,因为被收养的缘故,才成为了满族人。

有关赵孟頫的论文参考文献

个人著作:1、《赵孟頫安素轩石刻》 元�6�1赵孟頫 天津古籍出版社2、《中国十大书法家集 赵孟頫》 元�6�1赵孟頫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文献记载:1、《元史�6�1列传第五十九�6�1赵孟頫》研究著作:1、《赵孟頫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2、《赵孟頫画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3、《赵孟頫研究论文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4、《赵孟頫国际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上海书店出版社5、《赵孟頫书法精品选》 蒋文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6、《赵孟頫<道德经>》 冯德良 江西美术出版社7、《中国名碑名贴 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 冯德良 江西美术出版社8、《中国名碑名贴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冯德良 江西美术出版社影音资料:1、《千年书法之赵孟頫》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学生字帖:赵体》(1VCD) 上海书画出版社

我只知道关于李煜的有:赵晓岚的百家讲坛(在百度文库里可以找到),还有姚敏的《独自莫凭栏》写从他的诗词中品读出的他的人生之类的,可以当论文使用。宋徽宗的不太清楚,你看看百家讲坛里有讲过么。

《中国十大书法家集 赵孟頫》 元�6�1赵孟頫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吕 霞1李慧国2 (1.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河西学院 美术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 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唐代鞍马画大师韩干的《照夜白图》与元代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中,对马的形象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但在对马的神态、身姿的刻画及位置经营、笔墨运用和画面意境的追求上,都存有诸多内在的差异,体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 鞍马画;韩干;赵孟頫;独创性 在中国画中,马的形象一直以来备受画家们的青睐。整个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太多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关于马的形象的描绘,并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画科——鞍马画,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及精神内涵。 一、鞍马画的历史沿革 很早之前,马就以视觉图像出现在中国造型艺术中。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开始,马就一直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如新疆阿尔泰山岩画上的马科动物,贵州的“画马岩”等,内容极其丰富。在青铜器纹饰、墓室壁画及雕刻作品中也随处可见马的形象。到了汉代,以马为主题的石雕、玉雕、铜雕和画像砖非常流行,产生了许多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雕刻杰作,如西汉的白玉仙人奔马,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雕,东汉铜雕马踏飞燕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卷轴绘画中也开始大量出现马的形象,譬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等。至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和社会的风尚,“鞍马”题材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手称众,迎来了鞍马画科的极盛时代。初唐皇室贵族中便有许多画马高手,如汉王李原昌、江都王李绪等。时至盛唐,鞍马画的发展空前兴盛,出现了曹霸、韩干等一批专门擅画鞍马的名家。盛唐也是中国鞍马画史上的第一个顶峰时期,为此后鞍马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人画的马特点是骨肉匀称,笔力劲健,神完气足,具有清逸雅淡之韵味和儒雅高节的文人情调,这与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元代是鞍马画史上的又一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有赵孟頫,他强调观察马的生活,注重描绘马的神情,以书入画追求古意,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明代由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盛,鞍马画衰微。直至清代,因统治者的尚武之风,鞍马画又重新开始成为皇帝喜爱的题材,名家辈出。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尤擅长画马,被皇帝所赏识。至近代,鞍马画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重,徐悲鸿等大批画家依然钟情于鞍马画创作,并给它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涵。 二、韩干《照夜白图》与赵孟頫《秋郊饮马图》概况 (一)韩干与《照夜白图》 韩干(706~783年前后),陕西西安人,中唐宫廷画家。韩干主要以皇室御厩的名马为描绘对象,其绘画多是描绘皇室贵胄的出行、游乐场面。其画马重视写生,手法侧重写实,注重理法,结构严谨。《宣和画谱》著录韩干52件作品全都是画马之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照夜白图》。 《照夜白图》(下文简称“《照图》”),纸本设色,纵,横。20世纪30年代,这幅国宝级的传世名作流出故宫,历经辗转,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构图较简单,构思精巧生动,图中所绘玄宗坐骑“照夜白”被系在一个木桩之上,昂首嘶鸣,双耳直立,双目圆睁,鼻孔张大,四蹄腾跃,似要脱缰而去。从马的形态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骏马,充满着力量与动感,好似遨游于浩渺的太空,使人不禁感叹其并不是一匹世俗之马,而是一匹神马。画面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左边上方为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方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平生真赏”朱印。 (二)赵孟頫与《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入元为忽必烈所重视,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幼年丧父,又非嫡出,坎坷的身世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致使其从少年时期就缺乏一种强悍阳刚的气质。赵孟頫精通音律,善于鉴赏,书法绘画成就尤高,正、草、隶、篆、行各体俱冠绝古今。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等画作传世。 《秋郊饮马图》(下文简称“《秋图》”),绢本设色,纵 ,横 59cm,现藏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晚年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之一。整幅画面布局疏朗,采用俯视构图,图中牧马官驾数十匹骏马驰逐于苍劲傲岸的红枫和绿松之间。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观者倍感亲切。画中的马匹姿态各异,有的相互追逐,有的低头遐想,有的饮水吃草,有的回眸顾盼,神态生动,刻画细腻。中景露地不露天,人和马向左行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堤岸和溪水向左方延伸而去,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隐现出境外还有无限景物,呈现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画面右上方自书“秋郊饮马图”五字,左上方署款“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画上钤有“柯九思印”,以及清乾隆、宣统内府诸印,此卷后幅有柯九思、乾隆及汪由敦的题跋。 三、韩、赵二图中马的形象比较 (一)体貌形象之比较 据史料记载,《照图》中的“照夜白”来自宁远国,它是当时宁远国王向唐玄宗进献的两匹“胡种马”之一。唐玄宗为这两匹宝马分别取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所谓“胡种马”,又叫做“汗血马”或“天马”。此马体型优美饱满,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称为“龙之友”和“龙之媒”。宋代司马光《天马歌》赞其英姿:“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秋图》中的马应为蒙古草原马。元代蒙古地区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大量马匹,还为全国各地的牧场提供种马和技术力量,促进了国内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p270)蒙古马体质粗糙结实,体格粗壮,头大,额宽平,眼眶突出,耳小直立,鼻梁平直,鼻孔大,背腰平直略长,腹大,蹄质坚硬,毛色复杂,以骝、青、黑、粟色毛居多。《秋图》所绘之马体貌特征恰与此相近,与“照夜白”形成鲜明反差。 “照夜白”是唐玄宗心爱的坐骑,诗人杜甫评价它“韩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照图》所绘仅一马,画中主角“照夜白”昂首嘶鸣,鬃毛飞扬、怒目圆睁,傲视天下群雄,飒爽英姿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秋图》所绘群马,姿态各异,气象万千。然而画中之马皆慵懒闲散,眼睛似张微闭,十分温顺,微微与画家赵孟頫的文人气质相暗合。 二图所绘之马,在体貌特征和精神形象方面存在如此差异,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照图》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的大唐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同时也正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马在大唐王朝建功史上举足轻重,受尚武精神的影响,唐代早期的统治者多钟爱名马。据《文献通考》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到高宗麟德的 40年间,全国的马匹总数由不及万匹增至 70余万匹之多,并且王室非常重视对品种优良的“胡种马”的引进。毫不夸张地说,马是西域诸国与唐朝贸易与外交岁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照夜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天下一统,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行步,久而万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2](p188-189)唐玄宗钟爱驯良之马和笙歌太平的舞马,因此喜欢毛色华美,身高体肥的骏马,这是与时代审美特征相一致的。《宣和画谱》云:“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态浓远,宜览者得之也。此与韩干不画瘦马同意。”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鞍马题材尤为盛行,所以《照图》完全反映了时代精神与唐朝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秋图》创作于皇庆元年,宋元交替,江山移祚,对南方知识分子赵孟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因此,《秋图》中马的形象都不及“照夜白”肥硕健壮,且出现了羸马、年迈的老马,几乎一致低头作无精打采状,表情沮丧,精神气质较“照夜白”都逊色很多。这正是时代和环境在受汉族正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士大夫内心留下的深深烙印。 (二)表现技法之比较 《照图》采用三角形构图,构思精巧生动,用笔简练遒劲,仰视取景更突显了马的雄健英姿。线条强弱恰当,造型内收却张力十足,寓流动于整体的静穆之中。图中立有一黑白棱两面相间的木桩,与整体白色和局部渲染的骏马形成盘根错节、色彩变化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整个造型富有一种生命律动的节奏美感。《秋图》缜密重色,在布局上以右开式构图,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融合,加之景物处理灵活,使得画面显得开阔舒展,疏密有致,色彩鲜艳,表现的是一幅抒情画卷。清秋郊野,圄官着红色衣袍在青绿辽阔的草坪映衬下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 韩干以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唯在马首、马蹄等部位微加渲染,这种绘画方法起源于唐,被称为“白画”。对于马的口鼻、眼目、颈部、前胸、四蹄以及鬃毛部分,着重色敷染,作动态的细致描绘,表现出很强的体积感,注重突出骨肉停匀,毛色光泽的美感,使马的神骏体貌得以充分体现。“赵孟頫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中,惯作铁线篆书,所以腕力极佳,观其所作之马,线条绵劲挺拔如写篆字,古朴中透出典雅,稳健中显出刚强,令人称叹。”[3](p29)其绘画承袭了晋、唐、五代的画法,既有唐代线描的空灵明快,赋色的辉煌灿烂,也吸收了宋人笔墨的典丽文雅,从而形成了质朴混溶、简括蕴藉的风貌。人马线描工细劲健,树石、坡石行笔凝重浑厚,苍逸中带有雅逸;绿岸、红枫、红衣,设色浓丽中又显清丽。“马匹的轮廓线与色彩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做到了‘线不碍色、色不欺线、珠联璧合、相得益彰’。”[3](p29) 韩干画马不仅追求外形与真实的马相似,而且运用勾勒和渲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感觉到一种挥洒自如,独来独往的气势,成功地刻画出了马健美的形象和奇特的神韵。《广川画跋》中记载:“世传韩干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而赵孟頫的画面则设计成一个相对围合之境,看不到来处与去处,把理想寄予其中,并借这一自然画面,消解内心忧伤,以羸马、老马、瘦马来表现生活的艰苦,以骨头突显显示骨气。 唐人的精神基调是富足而自信的,骏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象上雄姿英发、气度非凡,精神气质上乐观向上、慷慨豪迈。马所具有的进取精神与唐代社会文化的辉煌气象相契合。唐中宗时期章怀太子墓壁画代表作品之一的《马球图》中,马的形象就以肥壮饱满为主。再如张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马的造型多以肌肉壮美为主,臀部呈蝶翅状,并且融入了汉马的造型元素。元代绘画注重意趣,以写意为主,追求用笔传神,甚至专门于笔墨上寻找情趣。“因此,元代作画,工整不如唐宋,但其笔墨则能以简逸之韵胜唐宋精工富丽之作,元画尚意,是绘画上的一个进步。”[4](p164)同时代任仁发《二马图》中的一匹瘦马骨骼清奇,筋骨毕现,垂头沉思,疲惫不堪,使人不禁联想起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笔下的“古道西风瘦马”。赵孟頫将马的健美与善于奔跑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溢着元代草原民族粗放、率真之美,在粗狂中,又灌注着空灵、闲适的文人精神,可谓是形神兼备。 (三)艺术内含之比较 韩干在《照图》中以马喻皇帝。《易经》有“乾为马”之说,马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君王。韩干画马的主要目的是取悦皇帝。唐玄宗信奉道教,道教推崇自由逍遥,而皇帝身兼国家兴旺的重任,不能弃职去追求个人的自由。这种情况正如画中的照夜白被木桩和缰绳所缚,受到束缚和羁绊。唐玄宗看了此画后不禁产生共鸣,大为赞赏。赵孟頫则以马暗喻自己,年过半百,却不能一展才华。赵孟頫毕竟是宋宗室,因此在元朝为官时,不免受人讥讽议论,所以他的内心常常感到无限悲痛与苦闷。思想上矛盾重重,文人集团的舆论压力和精神歧视使他感到莫大的压抑和屈辱,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伴随了他的一生。因此他以马自喻,渴慕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四)创作理念之比较 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朝,韩干作为宫廷画家,自然要迎合君王的审美趋向。马在唐代代表着军功、贤才与忠臣。行天者莫如龙,行地者莫如马,龙是帝王的象征,龙马也就成为君臣之喻。唐代边境强敌虎视眈眈,面临突厥等马上民族的威胁,因此边事、马政非常重要。开元后四海清平,外国名马累至,而唐代统治者又具有胡族血统,对于马有一种天生的热爱。马在平定天下时成为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在太平盛世则成为国家威仪和王权的象征,所以唐代的鞍马题材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打上了政教思想的烙印。因此,在韩干的作品中散发着一种自然而生的阳刚之美。赵孟頫个性谦卑内向,他的作品则多是表达一种文人情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使其作品有一种阴柔之美。他常常借助绘画来暗喻人生,所绘骏马皆被人役使。在他复杂的个性心理中,最突出的是富有阴柔特性的多愁善感和抑郁惆怅,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倾向,常常是“心郁结而不能舒”。在他描述的诗文中,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愁”“忧”“悲”“伤”“苦”“怜”等,充分展现了他萎靡悲观的心理特征。加之其特殊的官宦生活,处事隐晦柔顺,造成了他多疑、警觉和敏感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性格特征反映到其艺术作品中,即呈现出清雅、内敛、温润、柔和的艺术风格。 韩干的《照图》与赵孟頫的《秋图》都属于鞍马题材,同样是画马,但风格及内涵却迥然不同,各具特色。体现出两位画家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马蒂斯说:“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创作中最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画家才是伟大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创造艺术形象时,艺术家必然要把他对各种生活形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情感反应,凝聚在形象之中。韩干和赵孟頫对马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因此两位画家笔下的马都各有明显的个性和独创性。他们从各自的审美心理出发,以同样的题材描绘了不同的精神世界,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为后世留下了两幅经典名作,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醒的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宫春虎.中国历代鞍马画作赏析(四)[J].美术向导,1998(4):29-33.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53(2012)03-0101-03 [收稿时间] 2012-04-29 [作者简介] 吕霞(1987~),女,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有关赵孟頫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吕 霞1李慧国2 (1.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河西学院 美术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 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唐代鞍马画大师韩干的《照夜白图》与元代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中,对马的形象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但在对马的神态、身姿的刻画及位置经营、笔墨运用和画面意境的追求上,都存有诸多内在的差异,体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 鞍马画;韩干;赵孟頫;独创性 在中国画中,马的形象一直以来备受画家们的青睐。整个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太多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关于马的形象的描绘,并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画科——鞍马画,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及精神内涵。 一、鞍马画的历史沿革 很早之前,马就以视觉图像出现在中国造型艺术中。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开始,马就一直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如新疆阿尔泰山岩画上的马科动物,贵州的“画马岩”等,内容极其丰富。在青铜器纹饰、墓室壁画及雕刻作品中也随处可见马的形象。到了汉代,以马为主题的石雕、玉雕、铜雕和画像砖非常流行,产生了许多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雕刻杰作,如西汉的白玉仙人奔马,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雕,东汉铜雕马踏飞燕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卷轴绘画中也开始大量出现马的形象,譬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等。至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和社会的风尚,“鞍马”题材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手称众,迎来了鞍马画科的极盛时代。初唐皇室贵族中便有许多画马高手,如汉王李原昌、江都王李绪等。时至盛唐,鞍马画的发展空前兴盛,出现了曹霸、韩干等一批专门擅画鞍马的名家。盛唐也是中国鞍马画史上的第一个顶峰时期,为此后鞍马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人画的马特点是骨肉匀称,笔力劲健,神完气足,具有清逸雅淡之韵味和儒雅高节的文人情调,这与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元代是鞍马画史上的又一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有赵孟頫,他强调观察马的生活,注重描绘马的神情,以书入画追求古意,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明代由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盛,鞍马画衰微。直至清代,因统治者的尚武之风,鞍马画又重新开始成为皇帝喜爱的题材,名家辈出。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尤擅长画马,被皇帝所赏识。至近代,鞍马画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重,徐悲鸿等大批画家依然钟情于鞍马画创作,并给它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涵。 二、韩干《照夜白图》与赵孟頫《秋郊饮马图》概况 (一)韩干与《照夜白图》 韩干(706~783年前后),陕西西安人,中唐宫廷画家。韩干主要以皇室御厩的名马为描绘对象,其绘画多是描绘皇室贵胄的出行、游乐场面。其画马重视写生,手法侧重写实,注重理法,结构严谨。《宣和画谱》著录韩干52件作品全都是画马之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照夜白图》。 《照夜白图》(下文简称“《照图》”),纸本设色,纵,横。20世纪30年代,这幅国宝级的传世名作流出故宫,历经辗转,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构图较简单,构思精巧生动,图中所绘玄宗坐骑“照夜白”被系在一个木桩之上,昂首嘶鸣,双耳直立,双目圆睁,鼻孔张大,四蹄腾跃,似要脱缰而去。从马的形态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骏马,充满着力量与动感,好似遨游于浩渺的太空,使人不禁感叹其并不是一匹世俗之马,而是一匹神马。画面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左边上方为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方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平生真赏”朱印。 (二)赵孟頫与《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入元为忽必烈所重视,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幼年丧父,又非嫡出,坎坷的身世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致使其从少年时期就缺乏一种强悍阳刚的气质。赵孟頫精通音律,善于鉴赏,书法绘画成就尤高,正、草、隶、篆、行各体俱冠绝古今。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等画作传世。 《秋郊饮马图》(下文简称“《秋图》”),绢本设色,纵 ,横 59cm,现藏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晚年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之一。整幅画面布局疏朗,采用俯视构图,图中牧马官驾数十匹骏马驰逐于苍劲傲岸的红枫和绿松之间。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观者倍感亲切。画中的马匹姿态各异,有的相互追逐,有的低头遐想,有的饮水吃草,有的回眸顾盼,神态生动,刻画细腻。中景露地不露天,人和马向左行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堤岸和溪水向左方延伸而去,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隐现出境外还有无限景物,呈现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画面右上方自书“秋郊饮马图”五字,左上方署款“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画上钤有“柯九思印”,以及清乾隆、宣统内府诸印,此卷后幅有柯九思、乾隆及汪由敦的题跋。 三、韩、赵二图中马的形象比较 (一)体貌形象之比较 据史料记载,《照图》中的“照夜白”来自宁远国,它是当时宁远国王向唐玄宗进献的两匹“胡种马”之一。唐玄宗为这两匹宝马分别取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所谓“胡种马”,又叫做“汗血马”或“天马”。此马体型优美饱满,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称为“龙之友”和“龙之媒”。宋代司马光《天马歌》赞其英姿:“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秋图》中的马应为蒙古草原马。元代蒙古地区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大量马匹,还为全国各地的牧场提供种马和技术力量,促进了国内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p270)蒙古马体质粗糙结实,体格粗壮,头大,额宽平,眼眶突出,耳小直立,鼻梁平直,鼻孔大,背腰平直略长,腹大,蹄质坚硬,毛色复杂,以骝、青、黑、粟色毛居多。《秋图》所绘之马体貌特征恰与此相近,与“照夜白”形成鲜明反差。 “照夜白”是唐玄宗心爱的坐骑,诗人杜甫评价它“韩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照图》所绘仅一马,画中主角“照夜白”昂首嘶鸣,鬃毛飞扬、怒目圆睁,傲视天下群雄,飒爽英姿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秋图》所绘群马,姿态各异,气象万千。然而画中之马皆慵懒闲散,眼睛似张微闭,十分温顺,微微与画家赵孟頫的文人气质相暗合。 二图所绘之马,在体貌特征和精神形象方面存在如此差异,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照图》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的大唐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同时也正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马在大唐王朝建功史上举足轻重,受尚武精神的影响,唐代早期的统治者多钟爱名马。据《文献通考》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到高宗麟德的 40年间,全国的马匹总数由不及万匹增至 70余万匹之多,并且王室非常重视对品种优良的“胡种马”的引进。毫不夸张地说,马是西域诸国与唐朝贸易与外交岁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照夜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天下一统,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行步,久而万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2](p188-189)唐玄宗钟爱驯良之马和笙歌太平的舞马,因此喜欢毛色华美,身高体肥的骏马,这是与时代审美特征相一致的。《宣和画谱》云:“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态浓远,宜览者得之也。此与韩干不画瘦马同意。”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鞍马题材尤为盛行,所以《照图》完全反映了时代精神与唐朝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秋图》创作于皇庆元年,宋元交替,江山移祚,对南方知识分子赵孟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因此,《秋图》中马的形象都不及“照夜白”肥硕健壮,且出现了羸马、年迈的老马,几乎一致低头作无精打采状,表情沮丧,精神气质较“照夜白”都逊色很多。这正是时代和环境在受汉族正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士大夫内心留下的深深烙印。 (二)表现技法之比较 《照图》采用三角形构图,构思精巧生动,用笔简练遒劲,仰视取景更突显了马的雄健英姿。线条强弱恰当,造型内收却张力十足,寓流动于整体的静穆之中。图中立有一黑白棱两面相间的木桩,与整体白色和局部渲染的骏马形成盘根错节、色彩变化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整个造型富有一种生命律动的节奏美感。《秋图》缜密重色,在布局上以右开式构图,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融合,加之景物处理灵活,使得画面显得开阔舒展,疏密有致,色彩鲜艳,表现的是一幅抒情画卷。清秋郊野,圄官着红色衣袍在青绿辽阔的草坪映衬下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 韩干以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唯在马首、马蹄等部位微加渲染,这种绘画方法起源于唐,被称为“白画”。对于马的口鼻、眼目、颈部、前胸、四蹄以及鬃毛部分,着重色敷染,作动态的细致描绘,表现出很强的体积感,注重突出骨肉停匀,毛色光泽的美感,使马的神骏体貌得以充分体现。“赵孟頫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中,惯作铁线篆书,所以腕力极佳,观其所作之马,线条绵劲挺拔如写篆字,古朴中透出典雅,稳健中显出刚强,令人称叹。”[3](p29)其绘画承袭了晋、唐、五代的画法,既有唐代线描的空灵明快,赋色的辉煌灿烂,也吸收了宋人笔墨的典丽文雅,从而形成了质朴混溶、简括蕴藉的风貌。人马线描工细劲健,树石、坡石行笔凝重浑厚,苍逸中带有雅逸;绿岸、红枫、红衣,设色浓丽中又显清丽。“马匹的轮廓线与色彩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做到了‘线不碍色、色不欺线、珠联璧合、相得益彰’。”[3](p29) 韩干画马不仅追求外形与真实的马相似,而且运用勾勒和渲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感觉到一种挥洒自如,独来独往的气势,成功地刻画出了马健美的形象和奇特的神韵。《广川画跋》中记载:“世传韩干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而赵孟頫的画面则设计成一个相对围合之境,看不到来处与去处,把理想寄予其中,并借这一自然画面,消解内心忧伤,以羸马、老马、瘦马来表现生活的艰苦,以骨头突显显示骨气。 唐人的精神基调是富足而自信的,骏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象上雄姿英发、气度非凡,精神气质上乐观向上、慷慨豪迈。马所具有的进取精神与唐代社会文化的辉煌气象相契合。唐中宗时期章怀太子墓壁画代表作品之一的《马球图》中,马的形象就以肥壮饱满为主。再如张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马的造型多以肌肉壮美为主,臀部呈蝶翅状,并且融入了汉马的造型元素。元代绘画注重意趣,以写意为主,追求用笔传神,甚至专门于笔墨上寻找情趣。“因此,元代作画,工整不如唐宋,但其笔墨则能以简逸之韵胜唐宋精工富丽之作,元画尚意,是绘画上的一个进步。”[4](p164)同时代任仁发《二马图》中的一匹瘦马骨骼清奇,筋骨毕现,垂头沉思,疲惫不堪,使人不禁联想起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笔下的“古道西风瘦马”。赵孟頫将马的健美与善于奔跑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溢着元代草原民族粗放、率真之美,在粗狂中,又灌注着空灵、闲适的文人精神,可谓是形神兼备。 (三)艺术内含之比较 韩干在《照图》中以马喻皇帝。《易经》有“乾为马”之说,马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君王。韩干画马的主要目的是取悦皇帝。唐玄宗信奉道教,道教推崇自由逍遥,而皇帝身兼国家兴旺的重任,不能弃职去追求个人的自由。这种情况正如画中的照夜白被木桩和缰绳所缚,受到束缚和羁绊。唐玄宗看了此画后不禁产生共鸣,大为赞赏。赵孟頫则以马暗喻自己,年过半百,却不能一展才华。赵孟頫毕竟是宋宗室,因此在元朝为官时,不免受人讥讽议论,所以他的内心常常感到无限悲痛与苦闷。思想上矛盾重重,文人集团的舆论压力和精神歧视使他感到莫大的压抑和屈辱,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伴随了他的一生。因此他以马自喻,渴慕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四)创作理念之比较 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朝,韩干作为宫廷画家,自然要迎合君王的审美趋向。马在唐代代表着军功、贤才与忠臣。行天者莫如龙,行地者莫如马,龙是帝王的象征,龙马也就成为君臣之喻。唐代边境强敌虎视眈眈,面临突厥等马上民族的威胁,因此边事、马政非常重要。开元后四海清平,外国名马累至,而唐代统治者又具有胡族血统,对于马有一种天生的热爱。马在平定天下时成为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在太平盛世则成为国家威仪和王权的象征,所以唐代的鞍马题材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打上了政教思想的烙印。因此,在韩干的作品中散发着一种自然而生的阳刚之美。赵孟頫个性谦卑内向,他的作品则多是表达一种文人情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使其作品有一种阴柔之美。他常常借助绘画来暗喻人生,所绘骏马皆被人役使。在他复杂的个性心理中,最突出的是富有阴柔特性的多愁善感和抑郁惆怅,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倾向,常常是“心郁结而不能舒”。在他描述的诗文中,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愁”“忧”“悲”“伤”“苦”“怜”等,充分展现了他萎靡悲观的心理特征。加之其特殊的官宦生活,处事隐晦柔顺,造成了他多疑、警觉和敏感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性格特征反映到其艺术作品中,即呈现出清雅、内敛、温润、柔和的艺术风格。 韩干的《照图》与赵孟頫的《秋图》都属于鞍马题材,同样是画马,但风格及内涵却迥然不同,各具特色。体现出两位画家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马蒂斯说:“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创作中最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画家才是伟大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创造艺术形象时,艺术家必然要把他对各种生活形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情感反应,凝聚在形象之中。韩干和赵孟頫对马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因此两位画家笔下的马都各有明显的个性和独创性。他们从各自的审美心理出发,以同样的题材描绘了不同的精神世界,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为后世留下了两幅经典名作,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醒的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宫春虎.中国历代鞍马画作赏析(四)[J].美术向导,1998(4):29-33.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53(2012)03-0101-03 [收稿时间] 2012-04-29 [作者简介] 吕霞(1987~),女,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我只知道关于李煜的有:赵晓岚的百家讲坛(在百度文库里可以找到),还有姚敏的《独自莫凭栏》写从他的诗词中品读出的他的人生之类的,可以当论文使用。宋徽宗的不太清楚,你看看百家讲坛里有讲过么。

赵孟頫(zhào mèng fǔ)(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其《人骑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我很喜欢他的《鹊华秋色》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孟頫所作《黄钟·人月圆》“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想应如旧,春山澹澹,秋水盈盈。”孟頫所作《仙吕·后庭花》“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赵子昂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自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其《人骑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编辑本段画史地位元 赵孟頫《人骑图》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那末,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元 赵孟頫《二羊图》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1994年10月,在赵孟頫的家乡湖州还举办了“国际赵孟頫书学研讨会”;1995年3月,“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湖州分二段举行,上海书画出版社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还在上海举办了赵孟頫书画展。德清赵孟頫、管道升合葬墓得到修复,并被列为当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州市原赵孟頫的别业“莲花庄”也得到修复,还安放着赵孟頫的全身铜像。在这两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地的美术史家、学者、美术家,都对赵孟頫的美术成就表示敬佩。近年来各地还出版了《赵孟頫集》、《赵孟頫画集》、《赵孟頫研究论文集》、《赵孟頫国际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等。“赵氏王孙嗟宋亡,笔情墨趣寄惆怅。文人书画开风气,从此吴兴名更扬。”赵孟頫这位元代伟大的美术家,已走出国门,迈入了世界。

接触网有关的论文题目

试论高速铁路接触网隔离开关远动控制技术论文

1 接触网隔离开关远动现状

目前高速铁路接触网隔离开关远动控制主要是光纤控制形式.光纤控制形式主要借鉴数字化变电所理念发展而来,主要特点是: ( 1) 减少了穿越户内户外控制电缆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外部原因如雷电、电磁等对所内设备的危害; ( 2) 控制信号采用光缆传输,减少了干扰。该控制形式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RTU 等电子元件置于户外控制箱内,运行环境差,元器件损坏率增高。

②控制回路、逻辑判断等变得复杂,环节增多,导致信号误显示等不确定因素增多。

③RTU、操作机构控制板等工作电源与操作电源同路,在电源电压不稳定时,造成各个环节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 不完全统计,自高铁开通以来,共出现误动10多次、拒动30 余次、开关位置误显示100 余次,虽经过多次专项整治,但治标不治本,问题和隐患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原因分析

2. 1 接触网隔离开关误动原因,接触网隔离开关误动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RTU 与操作机构信号连线受到干扰,从而误触发操作机构自保持回路,导致开关误动作。运行发现,干扰信号确实存在,尤其在接触网故障时,干扰信号最强烈。如: 海南东环线发生接触网隔离开关误动后,接触网工区会同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测量,停掉外部220 V 电源后,依然在此连接线处测量到40 ~ 90 V 电压。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开关操作机构与RTU 连线还存在另一隐患,如果220 V 电源火、地线接反,RTU 出口继电器可能断的是零线,隐患更大。在恶劣天气下,如果连线绝缘降低或瞬间接地,将直接导致误发操作命令。

运 行中,接触网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内加热回路经常报非正常工作; 京沪高铁德州、徐州、郑州等多个处所,当接触网故障时,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内空气开关发生跳闸。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确实有感应电压( 电流) 存在,只不过是干扰了不同的回路。

( 2) 操作机构出口控制继电器故障,当调度台发出命令后不能执行操作,但操作机构内部保持了这个操作命令。在随后运行中,出口继电器可能恢复,操作命令随即作用导致开关动作。

( 3) RTU 的IP 地址冲突,导致操作开关时另一个开关误动。此现象多发生于新更换RTU 后,因更换人员不精心所致。

( 4) 接触网隔离开关控制屏操作按钮、PLC 误发命令。此类故障发生在京广高铁武广段,共发生过3次,经过延时处理已得到解决。

2. 2 接触网隔离开关拒动原因( 1) 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内空气开关跳闸。

A1、A2、B1、B2四个开关中任一开关跳闸,都会导致接触网隔离开关拒动。运行中跳闸最多的是B1开关,此现象多发生于接触网故障时段。

( 2) 电子元器件损坏。

( 3) 传输通道中断。

2. 3 接触网隔离开关位置信号误显示原因

( 1) 运行中发现,牵引变电所综自交换机在主备通道切换时易误发遥信信号,造成调度台误显示。

( 2) RTU 或操作机构线路板受干扰误显示。

( 3) 控制电路元器件损坏。

误显示会造成调度人员不知所措,如: 郑西高铁运行中接触网分相处隔离开关显示合闸,调度人员马上进行分闸操作,但显示操作超时不能分闸,6min 后,开关又自动分闸,至今不知是开关真的动作还是误显示。

3 解决措施

解决接触网隔离开关误动、拒动、误显示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是消除干扰,二是强化控制,即使干扰存在也不会误动。消除干扰除标准施工及认真做好接地外,目前尚无其他好办法,因此,应主要侧重于强化控制。

3. 1 防止接触网隔离开关误动

在现有高铁接触网隔离开关的控制方式下,防止误动的措施主要有3 个: 一是借鉴直接电缆控制方式的优点,不操作的情况下断开操作电源,实现电机控制回路的双重控制; 二是控制命令双端口输出; 三是操作电机回路自保持功能的延时释放。

操作机构箱控制电机回路空气开关B1增加远程操作机构,并实现调度的远程操作,不操作时断开此开关。取消A2、B2开关。

该开关与控制命令出口接触器串联,起到了电机回路的.双重控制作用,大大降低了干扰信号导致误动的概率。

将RTU 出口继电器改为双节点,同时断开220 V控制命令的火、地线,双端口输出比单端口输出降低了干扰带来的误动概率。

将操作机构箱内自保持继电器的自保持功能定时释放,避免在操作时不动,而没有操作时误动。

3. 2 防止接触网隔离开关拒动措施

在B1开关增加操作机构远动,不仅消除误动,且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取消了A2、B2开关,B1开关正常处于分闸状态,不再引起跳闸。所有低压空气开关应配置辅助接点,位置信号传调度台。

3. 3 防止开关位置误显示措施

( 1) 接触网隔离开关监控屏与SCADA 直接相连,不再经过综自交换机。

( 2) RTU、操作机构控制模块自检报警,当模块不能正常工作时,向调度台报警,此时,所有开关动作遥信信息将被忽略。

( 3) 当B1开关处于分闸状态时,操作电源不被接通,此过程中出现的接触网隔离开关动作信号一般可以判断为误信息而忽略。同时,增强调度人员判断接触网隔离开关是误动还是误显示的办法。

4 结束语

( 1) 对光纤控制方式下接触网隔离开关的误动、拒动、无显示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供设计者借鉴。

( 2) 接触网隔离开关远动存在的问题同时说明,光纤控制、电缆直接控制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逐步完善。接触网隔离开关远动需要系统的设计,而不能完全依靠不同厂家产品的简单搭接。

接触网平面设计的意义如下:高速铁路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是高速铁路重要基础设施,担负着为高速铁路机车提供电源的重要责任。一、传统接触网设计传统接触网设计是基于二维CAD,一般将平面布置图、装配图等作为设计成果进行交付。CAD 图纸看起来不直观,非专业人员很难理解,且无法表现接触网设备和周围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很难发现侵限或者绝缘不满足要求等问题。此外,接触网和路、桥、隧等站前专业接口不易检查,很难发现设计之间的冲突。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集中在施工阶段才被发现,容易引起设计变更,造成资源和工期的浪费,甚至会带来质量隐患。基于二维CAD 的接触网设计期、施工期数据比较分散,很难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将设计、出厂、安调等信息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竣工交付后很难支撑后期智能运维。BIM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二、接触网设计阶段BIM应用参数化快速建模接触网设备是由支柱基础、支柱、腕臂、定位装置、接触线、承力索、吊弦、附加导线等构成。接触网设备零部件众多,空间结构复杂,涉及电气、结构、机械等多个领域,需要一种参数化快速建模的方式,实现腕臂的装配设计和线路布置。三、零部件三维族库根据《电气化铁路接触零部件(TBT 2075-2010)》标准,对腕臂支撑装置、定位装置、补偿装置、接触悬挂等涉及到的零部件,根据功能及型号进行建模,建立零部件三维族库。对于工程实际中运用到的非标零部件或新设备,要及时在族库中增加,保证族库零部件模型的完整。四、接触网零部件三维族库目前,只有Power rail overhead line 接触网专用软件,因此,在选择某一软件平台后,用户要建立自己的三维族库,并随着接触网新工艺、新设备的出现,及时完善三维族库。五、腕臂计算及可视化装配零部件三维族库建立以后,调取族库模型,对接触网腕臂支撑装置进行可视化装配,形成接触网腕臂装配库,包括下锚柱、中间柱、转换柱、中心柱等腕臂装配类型。在Autodesk 等平台中,开发二次插件,实现腕臂理论计算,根据设计要求的侧面限界、外轨超高等,生成腕臂管及相关部件的理论长度,并实现腕臂的可视化、参数化装配。六、接触网中间柱装配图在腕臂可视化装配过程中,将腕臂零部件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等设计期属性数据补充完整,例如,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腕臂零部件的长度、尺寸、名称、材质等。。接触网平面设计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本设计的目的是完成嘉峪关车站接触网平面设计同时按要求绘制接触网设备装配图和平面。接触网毕业论文题目接触网平面设计摘要近年来,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十分迅猛。接触网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是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的基础。本论文在概述接触网基本组成第 1 页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支持装置、结构特征、供电方式等,并着重论述了高速接触网的设计原理及设计内容。最后,本论文完成了安家河至打柴沟区间的接触网平面设计。本论文共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对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概述;第二章则主要介绍了高速电气化接触网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征;第三章是关于接触网设计的基本内容;第四、五章主要包括接触网设计计算基础和平面设计基础;最后两章主要是对安家河至打柴沟区间的接触网平面设计。关键词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平面设计,结构特征Abstract第 2 页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electrified railway is very tendency in recent years. It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catenary system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s of catenary systems,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the supporting equipments, structure features and power way of high-speed catenary systems, emphasizes on the principle and contents of design catenary systems. At last, this thesis has completed the graphic design of the interval from An Jia He to Da Chai thesis includes 7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es to catenary systems of high-speed electrified railway. The second第 3 页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s and the structure features of catenary system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design of the catenary systems . The forth and fifth Chapter are mainly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of the design calculation and graphic design. The last two Chapters are mainly about the graphic design from An Jia He to Da Chai Words High-speed electrified railway, catenary systems, graphic design,structure features目录摘要 ................................................................... I AB第 4 页STRACT ................................................................ II 第一章绪论 . (1)第一节电气化铁道概述 (1)第二节接触网(平面)设计原则 (1)第三节本论文的主要设计内容 (2)第二章接触网的设备与结构 (3)第一节接触网悬挂类型 (3)一、简单接触悬挂 (3)二、链形接触悬挂 (3)三、高速接触网的悬挂模式 (4)第二节接触网线索 (4)一、接触线 (4)第 5 页二、承力索 (6)第三节支持装置 (7)一、概述 (7)二、腕臂支持装置 (7)第四节定位装置 (11)一、定位装置的作用 (11)二、定位器类型 (11)三、定位装置形式 (12)四、高速接触网定位装置 (14)第五节支柱 (14)一、支柱的分类原则 (14)第 6 页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支柱 (14)三、钢支柱 (15)第六节基础及其类型选择 (15)一、基础类型 (15)二、钢筋混凝土柱横卧板 (16)第七节锚段关节及中心锚节 (17)一、锚段关节 (17)二、中心锚结 (21)第八节张力自动补偿装置 (23)第九节线岔及供电设施 (24)一、线岔 (24)第 7 页二、接触网供电设施 (24)第三章接触网设计的基本内容 (26)第一节接触网的设计程序 (26)第二节接触网设计的原始资料 (27)第三节接触网设计的主要内容 (27)第四章接触网设计计算基础 (29)第一节气象条件的确定 (29)一、概述 (29)二、接触网设计计算气象条件的确定 (29)第二节计算负载的确定 (31)一、自重负载 (31)第 8 页二、冰负载 (32)三、风负载 (32)第三节全补偿链形悬挂的安装曲线 (33)第四节接触线跨距许可长度的计算 (35)第五节链形悬挂锚段长度的计算 (37)第六节支柱负载的计算 (38)一、垂直负载 (39)二、水平负载 (39)第五章接触网平面设计基础 (42)第一节概述 (42)第二节区间接触网平面设计 (42)第 9 页一、区间锚段长度的划分 (42)二、区间支柱的平面布置 (43)第三节表格栏及相应说明 (44)一、侧面限界及拉出值 (44)二、支柱类型 (45)三、地质情况 (45)四、基础(横卧板)类型 (45)五、软横跨结点或拉杆、腕臂、定位管、定位器 (46)六、安装图号 (46)七、接触线高度 (47)第六章安家河—打柴沟接触网平面设计 (49)第 10 页第一节原始资料 (49)一、气象资料 (49)二、线路资料 (49)第二节设计计算(调整校验) (50)一、全补偿链形悬挂的安装曲线计算 (50)二、最大跨距许可长度的校验计算 (51)三、锚段长度的校验计算 (53)四、支柱容量的校验计算 (54)第三节设备选择及设计参数 (57)第四节平面布置(设计) (57)第七章结论 (59)第 11 页致谢 (60)参考文献 (61)附录1 外文资料翻译 (62)译文 (62)原文 (65)附录2 相关装配图 (68)一﹑支柱装配图 (68)附录3 安家河至打柴沟区间平面设计接触网平面设计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 索引序列
  • 有关触龙说赵太后的论文文献
  • 有关慈禧太后的研究论文
  • 有关赵孟頫的论文参考文献
  • 有关赵孟頫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 接触网有关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