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对外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对外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对外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努力形成新型的对外开放利益协调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外开放在带来利益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广泛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平衡.近年在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涨幅度与外贸总量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后,部分出口企业不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而是通过压低实际工资水平来降低成本. 二、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分享到的利益不平等.我国开放过程中的“马太效应”明显,对外开放成为拉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比如外资的进入通常是优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投资;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法则,如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出口加工贸易等存在着运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由于开放中经济差距在扩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陆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外流,同时,又使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重. 三、国内外不同主体在开放中赢利的机会不均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特征是政策优惠, *** 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政策差别导致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对本土企业产生越来越多的挤出效应.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利益均衡型的开放经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对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对外开放的重心放到增进国民福利水平上来.在我国未来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扩大出口规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应当只是片面地考虑其对GDP增长可能产生的拉动效应,更要重视对实际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对国内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 ——吸引资金与吸引要素、资源并举 目前国内资金供给充裕,仅从资金角度看,对外资的需求已逐渐减弱.2006年,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04%,已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这并不意味着吸引外商投资失去了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而这些分工与有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是以资本流动为载体进行的,各国之间吸收外资的竞争在加剧,继续努力吸收外商投资,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 在注重吸引外资数量增长的同时,要充分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做到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市场要素并举,学会利用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配置体系,形成引进资本、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的“一揽子”的方式. ——学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居全球外汇储备首位,同时也打破了单个国家或地区外汇储备的世界纪录.近3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占新增GDP的比重超过了70%,这表明我国社会财富积累基本上采取了外汇储备的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仅要承担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重压,而且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适度消化外汇储备成为 *** 面临的重大难题,进而对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加快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国驾驭国际经济关系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于贸易、投资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持续高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与对外经济关系一再陷入被动或受到约束,金融领域开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因此,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为此,首先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其资产结构和经营范围,促进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监管体系;再次,合理确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不仅是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兼顾政策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承受能力,又要充分了解国际要求与期望,减少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带来的震荡与冲击.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有机结合 专家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应从三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第三, *** 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对外开放主题论文

——努力形成新型的对外开放利益协调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外开放在带来利益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广泛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平衡.近年在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涨幅度与外贸总量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后,部分出口企业不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而是通过压低实际工资水平来降低成本. 二、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分享到的利益不平等.我国开放过程中的“马太效应”明显,对外开放成为拉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比如外资的进入通常是优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投资;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法则,如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出口加工贸易等存在着运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由于开放中经济差距在扩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陆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外流,同时,又使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重. 三、国内外不同主体在开放中赢利的机会不均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特征是政策优惠, *** 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政策差别导致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对本土企业产生越来越多的挤出效应.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利益均衡型的开放经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对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对外开放的重心放到增进国民福利水平上来.在我国未来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扩大出口规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应当只是片面地考虑其对GDP增长可能产生的拉动效应,更要重视对实际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对国内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 ——吸引资金与吸引要素、资源并举 目前国内资金供给充裕,仅从资金角度看,对外资的需求已逐渐减弱.2006年,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04%,已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这并不意味着吸引外商投资失去了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而这些分工与有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是以资本流动为载体进行的,各国之间吸收外资的竞争在加剧,继续努力吸收外商投资,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 在注重吸引外资数量增长的同时,要充分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做到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市场要素并举,学会利用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配置体系,形成引进资本、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的“一揽子”的方式. ——学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居全球外汇储备首位,同时也打破了单个国家或地区外汇储备的世界纪录.近3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占新增GDP的比重超过了70%,这表明我国社会财富积累基本上采取了外汇储备的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仅要承担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重压,而且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适度消化外汇储备成为 *** 面临的重大难题,进而对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加快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国驾驭国际经济关系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于贸易、投资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持续高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与对外经济关系一再陷入被动或受到约束,金融领域开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因此,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为此,首先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其资产结构和经营范围,促进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监管体系;再次,合理确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不仅是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兼顾政策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承受能力,又要充分了解国际要求与期望,减少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带来的震荡与冲击.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有机结合 专家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应从三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第三, *** 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开放战略的设计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开放本身不是目的,在任何阶段,设计开放战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我国的发展总目标始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加速工业化,围绕这一目标,对外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化的“外汇缺口”。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通过未来开放战略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扩展资料

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经发展为经贸大国,从以往只能捕捉国际环境机遇、规避风险,到如今具备了塑造国际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遇,运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挑战。

特别在中美关系方面,要处理好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因此,运用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阶段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的论文标准2000字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

直至风停雨息,依旧傲然挺立。——题记 狂风骤雨依然肆虐于山间,一朵山间稚嫩的花蕾面对生命考验该如何抉择?是选择绚丽开放,还是选择黯然失色于这山间?在肆意的风雨中,它紧闭着自己的那抹本应该开放的娇颜,不敢四望。 它挣扎着,我不敢开放,我是那么弱小!一股狂风便将我打的花残叶败,遍体鳞伤,一阵暴雨也能顷刻使我香消玉殒,破碎不堪。我该如何?假若风不停,雨不住,那我岂不是将自己美好的青春荒废于此吗?不可以,我不想这样,我想绽放,哪怕只有片刻,那也证明我曾拼搏过,我便无怨无悔。 风雨中,它将自己的身姿渐渐舒展开,愈开愈艳。它傲然挺立于风雨中,用坚持与信念书写着勇者的英姿……将那抹灿烂绚丽的绽放。 人生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帆风顺,只有荆棘中才会铸就勇者。还记得保尔柯察金吗?他有着越挫越勇的英雄气概。他在患有严重疾病,在左眼失明的情况下,顶着上一次手稿丢失的无奈与痛苦,在自己所剩下不多的日子里,完成了巨作《暴风雨所诞生的》,在最后的时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不就是像这朵花蕾所拥有的精神吗?假若面对生活的风雨,不断逃避,不敢面对,那么自己的生活将无比乏味,到何时才会体会出这初开绚丽的滋味? 花开蝶舞,告诉我们: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都应该勇敢往前闯,无论在多强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能丢弃信心,应该绚丽的开放出属于自己的那抹灿烂。 风停了,雨息了,这朵花犹如彩虹般为山间平添了一份绚烂。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说这是一种飞跃,这些改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说这是一种飞跃,这些改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说这是一种飞跃,这些改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说这是一种飞跃,这些改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说这是一种飞跃,这些改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你可从就业、收入、养老、科技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议论改革开放对生活的影响

我国对外开放的论文题目

循环经济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循环经济时代,外贸快速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浪费、环境严重破坏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协调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你找了篇文献,还有相关的,需要我可以给你下载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最新的国贸论文题目,供大家选择:1、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2、反倾销战中的政府作用分析3、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化解途径4、两岸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6、美国贸易政策问题7、美国贸易保护的机制和途径8、美国经济问题9、美国利益集团机制10、中国的贸易政策目标研究11、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1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13、汇率变动与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研究14、中韩贸易(或投资)关系分析15、新时期中日经贸关系分析(可具体到某一行业)

一、最新一带一路论文选题参考1、“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2、“一带一路”战略3、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4、“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5、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6、“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7、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10、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11、“十三五”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与机制设计12、“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13、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英文)14、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15、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16、“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17、“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1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19、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20、“一带一路”要应对三大挑战二、一带一路论文题目大全1、“一带一路”若干问题2、“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3、“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4、“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潜力分析5、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面对的外交风险6、“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7、“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8、“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10、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11、“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12、“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13、“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14、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15、“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16、"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17、“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操作重点与影响展望18、地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19、绸缪一带一路风险20、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三、热门一带一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2、“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3、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4、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合作共生系统研究5、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6、“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7、“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分析8、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9、“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经济外交新发展10、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1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亚欧大陆桥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12、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13、“网上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14、“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阿关系发展增添活力15、“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16、“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17、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18、“一带一路”: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19、“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20、“一带一路”与理念和实践创新四、关于一带一路毕业论文题目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2、“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3、“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4、“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5、“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6、“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7、“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9、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10、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1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12、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13、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14、“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英文)15、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16、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17、“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18、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19、“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20、“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五、比较好写的一带一路论文题目1、“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3、直面“一带一路”的六大风险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6、“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7、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8、中药和一带一路9、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10、“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能源贸易与合作展望11、“一带一路”建设应运用PPP12、“一带一路”是欧亚非的共同发展战略13、共建“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14、“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15、“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研究16、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17、“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林产品贸易发展与转型18、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19、“一带一路”前瞻——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20、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

只要说我党好 都是好题目~~~~改革开放辉煌30年 重温建党路,90年风雨征程

对外开放论文答辩的问题

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设置毕业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是否用心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此外,采取答辩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毕业答辩形式以回答为主,辩论为辅,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直接交流一般老师是提问者,学生是回答者。

论文答辩—般会问的问题: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8、经过你的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9、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10、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11、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12、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13、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这篇文章我们来介绍一下答辩的主要问题,方便同学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上台的时候一问三不知。论文提问主要是以下几个,随小编一起来阅读1、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一般会选择自己平时研究的方向,如果并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想通过毕业论文的方式来研究探讨,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去翻阅一些相关学术资料以及实验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行性。2、论文价值是什么?有关这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我们同学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方面的关注。在做论文阐述的时候可以针对于论文中的观点以及论证做详细的解答。3、论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个是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有技术掌握的情况。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逻辑清晰,并且要突出自身的专业性和知识点。可以采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论文的内容,不要太过口语化。4、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也方法也是在答辩的时候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论文所提出来的观点是否熟悉,以及对于论文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是否了解,想要流畅的回答得到导师的认可,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功课。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1.论文打印成纸质的这样方便我们阅读,熟悉自己的论文,做到心中有数,答辩老师现场提问的时候就不至于一问三不知能做到对答如流那就会加分了;2.在答辩之前,我们熟悉好自己的论文以及老师常问的几个问题可以找几个同学进行模拟答辩,熟悉答辩的流程上台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慌张应对自如了;3.在模拟和正式答辩都要控制好答辩的时间,每个同学答辩的时间浮动不能太大要不然会影响到下一个同学的答辩时间;4.常见的答辩问题自己可以先用小本子做好回答,同学间模拟答辩的时候就可以用上;5.答辩的PPT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借鉴知道老师平时的ppt样式和风格,不要做得花里胡哨的逼近我们是做的学术研究要简单明了,能美观就更能加分了。更多资讯敬请关注papertime官网,方便论文查重和在线改重降重,感谢与你相遇!

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提的问题,因为学校不同,老师不同,问题也会不同,以下问题参考:(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有的老师会提问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自己一定要弄懂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答辩的基本流程:一、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二、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三、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注意事项(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四、答辩常见问题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论文答辩会问到的问题!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 “读书”。以下是我分享的论文答辩会问到的问题!,更多毕业论文范文欢迎访问毕业论文网。

一、常问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 “读书”。

“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

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 索引序列
  • 对外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 对外开放主题论文
  • 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 我国对外开放的论文题目
  • 对外开放论文答辩的问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