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蒙台梭利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号

蒙台梭利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号

发布时间:

蒙台梭利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号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为读者和审阅专家提供了与论文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7、《中国科技创新导刊》.周敏.培养小班幼儿安全意识的几点策略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3(c)-0213-01

8、刘馨.成利新.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家长对其认知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

9、陈帼眉、程学超.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11、芦根荣.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

1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第三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3、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教师报》,樊赛花.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安全意识[J].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蒙台梭利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蒙台梭利论文题目

在学前 教育 论文中,题目占据着重要地位,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论文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4.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6.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8.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9.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10.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11. 某地区 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12.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3.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4. 美术教学(音乐、科学、语言、数学、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5.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研究 16. 论幼儿园的研究性教学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空间、物质)及对策 18.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19. 关于幼儿小班游戏发展的研究 20. 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二) 1. 特色幼儿园研究(园级特色、班级特色、教师特色研究) 2. 幼儿园男性教师特色塑造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名师、入门教师、跨行教师等) 4. 震后灾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 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抚慰教育研究 6. 灾区幼教机构环境创设研究 7. 幼儿歌谣创编研究 8. 幼儿早操研制的理论与实践 9. 幼儿舞蹈编制研究 10.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毕业学生的调查)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13.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5.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6.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7.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9.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4. 民办幼儿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5.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实施现状研究 6.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 7.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8.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9.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 10.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12. 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在园幼儿心理伤害问题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4.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对策的研究 15. 幼儿园家长工作现状的调查 16.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17.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18. 幼儿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和指导情况的调查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四) 1.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2.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4.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5.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6.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7.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8.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0.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1.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 14.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15.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16.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17. 35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1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0.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类论文题目 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3. 学前教育学术论文范例 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5.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蒙台梭利毕业论文

您是大学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做的,老师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要求的,所以您就要按照要求做。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来写的----题目---概述--论证--结尾。您就好好自觉的写。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结束语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有字数与格式的要求吗。那就私聊我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对了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到5000字左右过去还有更多的字

蒙特梭利参考文献论文

最近,乐乐妈妈告诉我: 孩子最近的行为比较反常——进电梯时,必须要自己按电梯楼层,不能让大人先进电梯,不然就得退回来,重新再进一次。 倘若不这么做,孩子就会大哭大闹,一发不可收拾。而且,生活中一定要顺着孩子,否则哭起来就是山崩地裂,无法控制。 其实这是孩子执拗敏感期到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给出了执拗敏感期的定义: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过后,就会形成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当孩子的内在秩序被打破,孩子就会很痛苦。而排遣这份痛苦的方式只有——哭。 《孩子:挑战》中曾提到,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错误目标。观察孩子行为产生的后果,能帮助我们找到孩子的错误目标。 而当孩子的错误目标不适用时,该思考一下是否孩子的敏感期到了?《捕捉儿童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她在22年高度专注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并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 孙瑞雪教育机构创办的幼儿园始于宁夏,北京广州、深圳,上海都有分园。孙瑞雪幼儿园(简称孙园)被誉为孩子的乌托邦,教育的圣地,帮助很多家庭走向爱的关系,在规则与自由的平等关系下,学会表达爱与接受爱。 而在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孙瑞雪用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真实孩子案例,教你观察与配对孩子的敏感期,并给出相应切实可行的方法。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你分享《捕捉儿童敏感期》何谓敏感期 一、敏感期 科学依据 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在对蝴蝶幼虫的研究中,他发现蝴蝶在产卵时会选择在树枝交错形成的隐秘处,那里既安全,又能躲避风雨。 而当幼虫破卵而出时,他们则会自发的朝树上末端的嫩叶芽爬去,寻找食物。刚出生的幼虫不能吃完一整张树叶,他们只能吃枝头上的嫩芽。 众所周知,树叶最嫩的地方就是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所以是光线吸引着它寻找自己的食物。而当幼虫长大到能吃绿叶纤维比较粗糙的食物时,他对光线的敏感就逐渐消失。 雨果·德弗里斯就把蝴蝶幼虫出生时期的特点称为敏感期,而蒙特梭利就借用了生物学上的这个概念来阐述幼儿的敏感期。 理论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称为敏感期。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则提出: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能发展到最高水平称为敏感期。 简称: 孩子沉迷于某件事情当中,无法自拔,并不分日夜的重复这件事。例如:绘画/书写/说粗俗的话/探索出生等。则可判定为孩子处于敏感期。 二、精神胚胎 概念: 在提起敏感期的概念时,必须要普及:精神胚胎的概念。 蒙特梭利还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思想:精神胚胎。 人出生有两个胚胎:生物胚胎和精神胚胎。 生物胚胎肉眼能看得到,婴儿从出生后生物胚胎的成长一直在持续。 而精神胚胎的成长,肉眼看不到。 应用 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对光线敏感,出现婴儿光线敏感期。倘若这时候给孩子戴上眼罩,或者把婴儿放在暗室,即使婴儿眼睛的生理结构正常,但婴儿的视觉就会消失,变成一个盲人。 那些从小被遗弃在森林里,跟随狼群长大的“狼孩”,长大成人后回归到人类社会,即使能直立行走,与常人无异,但依然学不会说话。这就是精神胚胎的成长在起作用。 当精神胚胎生成后,倘若某个敏感期被阻断(例子中遮住眼睛,狼孩缺失语言环境),孩子正要形成的那个能力(视觉,语言)则会丧失或缺失(失明,学不会说话)。如果敏感期被干扰,那个能力会减弱,残缺不完整。 而儿童敏感期则是精神胚胎的敏感期。 儿童通过精神胚胎的指引,透过敏感期建构自我的密码,建构属于自己的部分。 敏感期的作用在于,帮助精神胚胎走向实体化(内在),帮助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外在)。 如何判断敏感期 1.不断重复做同一件事。 2.在做每一件事时,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3.容易学会这件事。敏感期体系 蒙特梭利提出敏感期有: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社会性的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 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则对敏感期体系进行发展与延伸。 大致分为两大类:心理的敏感期,智能的敏感期。 一、心理的敏感期 概念 心理的敏感期协助孩子建构自我,完成精神胚胎的实体化,这部分的敏感期往往伴随着孩子情绪的存在,不容易被成人发现,所以在陪伴的过程中,成人通常会很崩溃。 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才能收获一个拥有强大内心、不受世俗干扰、清楚自己未来道路的孩子。 种类 心理的敏感期包括:自我意识,藏、占有敏感期,秩序,审美,秩序,执拗,诅咒,追求完美,身份确认,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婚姻,性别 举例 比如:自我意识敏感期 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最开始的表现方式是:打,说不。两岁时的打仅仅只是表达:我不愿意。并非真的想要伤害别人。而孩子开始说不,则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而等孩子长到三岁左右,自我意识敏感期表现在,孩子明确表示:这是我的。这时候的孩子开始区分我的和他人的。二、智能的敏感期 概念 智能的敏感期,帮助孩子建构心智,完成智力、认知的发展。也是很多父母能明显察觉,并喜闻乐见的敏感期。这部分的敏感期只需要提供物质环境,就可以顺利度过。 种类 智能的敏感期包括: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模仿、建立概念、垒高、色彩、语言、剪贴涂、逻辑思维、绘画、数学概念、音乐、符号、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收集。 举例 比如:符号敏感期。 符号敏感期中的孩子,对于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非常感兴趣。 具体表现在,孩子忽然间认识很多字,有些字甚至是,成人只教了一遍孩子就记住了。而且,孩子总会缠着大人问:这是什么字? 同时,孩子对拼读很感兴趣。他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向成人炫耀:你知道天空怎么拼吗?天空就是t-iān,天,k-ōng,空。孩子会乐此不疲的重复拼读这一件事情。 智能敏感期是很多父母最愿意看到的敏感期,这能帮助孩子形成智力,发展心智。 三、螺旋式敏感期 概念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还提到螺旋式敏感期的概念:有些敏感期呈现螺旋状发展,相同的敏感期会在孩子1~12岁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重复出现,但深度和广度也截然不同。 种类 包括:人际关系、自我、绘画、音乐、语言、秩序、审美、空间、婚姻。 举例 比如:人际关系敏感期。 在孩子3~4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这时候的孩子,进行1对1的交换食物或玩具。 你有好吃的,我有好玩的,我们相互交换就能成为好朋友。 但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用好吃的吸引来的伙伴,当食物分享完以后,伙伴都会离开。而用玩具吸引来的朋友,在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再也不能维持一个正常的交往关系。 而等孩子长到4~5岁时,人际关系敏感期的呈现方式从一对一的交换,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 这时候的他们,终于发现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自于,我们有相同的东西,比如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或者彼此相互喜欢,彼此相互理解,通常都是一对一的交往关系。 这时候的交往容易产生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物感兴趣,一种是对人感兴趣。 对物感兴趣的交往,他们会因为喜欢相同的玩具,或者动画片而相互吸引。这种类似于成年人的俱乐部,因为爱好摄影而相聚在一起。 而对人感兴趣的交往,他们最早期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控制,而被控制的孩子依附于控制者。 再过一段时间,被控制的孩子会感觉不舒服,认为自己必须独立起来。于是,反控制和反依附开始出现。 等再过一段时间,孩子终于发现,与人交往中规则能保护一段和谐的关系。 比如: 可可对乐乐说:你不给我玩具,我就不跟你玩。(控制乐乐)乐乐非常愿意用玩具交换这个朋友(依附可可) 过了一段时间,可可对乐乐说:你明天把玩具带回来,我就跟你玩。乐乐心里也会小声嘀咕,为什么我一定要把玩具带给你?(心里不舒服,想要独立)。 再过了一段时间,可可对乐乐说:你不能跟宁宁玩,不然我就不跟你玩了。乐乐会选择,我就要跟宁宁玩,这是我的自由。 于是乐乐与宁宁玩在一起,可可着急了,乐乐不受自己的控制。这时候,乐乐(反控制)有底气对可可(反依附)说:你跟宁宁玩,我才愿意跟你玩。可可答应了。 而等孩子长到5岁以后,他们开始结束1对1的交往,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 这时候的他们,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会制定交往的规则。必须遵守这个规则才能参与进来。 比如:乐乐与宁宁一起玩冰雪奇缘的游戏,倘若可可想加入进来,则需要遵守她们的约定——乐乐上午当安娜,宁宁下午当安娜。可可可以选择中午当安娜。如何应对孩子的敏感期 如何才能保证孩子敏感期的持续发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孙老师提到,需要提供孩子相对应的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应于孩子的智能的敏感期,比如:为绘画敏感期的孩子提供纸笔等美术工具;为音乐敏感期的孩子提供音乐会、钢琴曲等音乐氛围;为剪贴涂敏感期的孩子提供剪刀、不同材质的纸张,透明胶,油画棒等工具。 二、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包括:爱、自由、规则、平等 爱 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孙老师曾说:我们这一生,唯一能带给孩子的东西,就只有爱。 尽我们所能去爱孩子,倾听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能量,允许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长、发展,经常对孩子表达爱,包括但不限于:对孩子说我爱你,经常亲吻搂抱孩子,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游戏等。 成人的爱,是孩子面对纷扰社会的底气。只有经常表达爱的父母,才能养出内心充满爱的孩子。也只有内心充满爱的孩子,能吸引世间的美好。 自由 孩子拥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自由,允许孩子做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主人,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自由意味着不对孩子强加成人的意志,但自由的度倘若把握不好,则很容易成为放纵。 比如: 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用碟子装牛奶来喝,而成人一贯的思维,认为牛奶必须装在碗里。这时候给孩子自由,就是允许孩子用碟子喝奶。 而当孩子把碟子里的牛奶,撒得满地面、桌面,墙面都是,甚至还把牛奶洒到别人的身上。 倘若这时候的成人没有及时制止,或者任凭孩子继续搞破坏,孩子完全不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帮忙清理牛奶和向别人道歉),这时候的自由,则成为了放纵。 规则 规则保障人的自由,给孩子提供清晰的界限,帮助孩子建构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把强权、暴力,关系的纠葛挡在成长之外。 在孙园里,儿童有七大规则: 1.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3.使用完,请归位。 4.公共物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请学会道歉。 7.请学会说“不”。 比如: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条规则,但可可想要玩子恒的新玩具时,可可必须要经过子恒的同意。 在规则(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内保障自由(可可的东西子恒也不可以拿,想要玩请先经过主人的同意。) 给孩子提供清晰的界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 把强权、暴力,关系的纠葛挡在成长之外(倘若可可想用威逼利诱,暴力的方式强行把子恒的玩具抢走,这个行为是不允许的。规则把强权与暴力挡在成长之外。) 平等 平等意味着,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需求。 在传统的育儿观中,成人就是孩子的权威,成人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必须做什么。这样的方式会产生一种强制和依附关系。类比上文可可和乐乐的例子。 关系中的不对等,容易让孩子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压抑、愤怒、埋怨等。而这些心理问题所产生的结果,是每个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压抑到极致,就是孩子自杀。愤怒到极致,就是弑父弑母。总结 《捕捉儿童敏感期》总结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42个敏感期,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心的生命力。一点愿景 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体验~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参考文献:《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 教育 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玛丽亚?蒙台梭利从 儿童 身心特点出发,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儿童是“正常”的,教师是“科学家”般的指导者。这些理想假设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和观念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想儿童 理想教师 蒙台梭利 蒙氏开创“儿童之家”,进行教育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学、形态人类学、医学和实验科学等理论的奠基下, 总结 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及自身教育实践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撑,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和教师观。 一、理想儿童 1.健全的人格 儿童有自己“正在进行式”的独特人格,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规律。但成年人却因婴儿出生后的伶弱状态产生错误的认知――自认为是儿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拥有者。把帮助视为一种职责,把儿童当做自己的拥有物――试图胡乱干预儿童的自然生长,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意志,把儿童塞入成人的世界。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的这些行为不仅阻碍、扭曲了儿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潜入儿童之中,从而压抑甚至剥夺儿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的这种“潜在生命力”朝着“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以帮助“潜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儿童成长“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觉正确 在后天成长中,由于一些内外在因素,导致孩子发育迟缓或异常,造成身体畸形。在3岁至6岁这一阶段,成人应注意幼儿保健,必须用 体操 锻炼来保护儿童,其主要形式是练习走步。通过齐步行进操和自由游戏、搬运、开关门、穿脱衣、发音练习等保护和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及肌肉协调。 心理偏离正轨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引起许多身体疾病和身体状态缺陷。例如,心理问题会导致儿童贪食,也会导致儿童拒绝吃东西,而饮食的失调会导致疾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会支配一个人的生理规律,只有当他脱离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和病态才会自动消失。所以,应将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动的环境中,使其心理回归或维持正轨。 感觉是探知、理解、适应外界的联络通道,与生活息息相关。感觉的合理发展是适应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准备。在3岁到7岁这段感觉形成期,通过感觉训练能帮助感觉器官的发展,发现并纠正一些缺陷(如耳聋、眼睛近视等),提高感觉能力。 3.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环境随意塑造的蜡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创造。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人们没发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儿童这种巨大力量,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压抑其本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使得儿童在特定时期有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儿童会对这些事物投入极关注和耐心,忽视其他事物。这种热情产生于儿童无意识的深处,但因此满足了其精神需要。儿童通过一个个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成人总是在儿童关注状态下将其打断,或者颁布禁令禁止其关注。 儿童既有吸收 文化 的本能,蒙台梭利进而说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工作”,使儿童的潜在生命力在与外界的作用中进行自我建构、纠正、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儿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视儿童的自我教育,过分强调他人教育,难免会造成儿童的被动学习,依赖外界的推动、命令,丧失自律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应保护儿童的主动性和吸收本能,改变传统的监管式、灌输式教育,为儿童创造满足其需要的适宜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与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师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监管者、资源的支配者,而将儿童当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将教育作为一种工作职责。所履行的职责只是灌输各种干巴零碎的知识,强制规定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窒息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教师应改称为“指导者”,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观察,及时加以指导,让儿童朝积极方向自由发展。 1.科学家与 __ 蒙台梭利认为,应将科学家直接引入学校领域,同时把教师提高到科学家水平。这个科学家水平不仅指外部的机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科学家精神――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即是说应更多地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而非机械技巧,从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对于研究人的科学家般的热情和兴趣,及培养善于把儿童当做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能力。 耶稣:“谁变得像一个孩子,谁就是最伟大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信徒,为达到这种境界,充满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细心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即使是这种观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师。但若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__的虔诚与热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那这个教师将向孩子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2.学习者 教师只靠独自研究为他的使命做准备,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坏脾性,而非一味纠正儿童的错误。教师以崇高的责任作为借口,掩饰自己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傲慢和发怒是其基本缺点。教师傲慢地认为他对儿童的一切都要负责。这种傲慢会导致某种虚假的尊严,甚至还要求得到尊重。而发怒是对儿童反抗的怒火,荫蔽在傲慢之下,在儿童要表现自己的微弱意图时,发怒就发展成一种暴虐专制,藐视商议。但儿童尚不能理解这些,他们接受暴虐专制,当受到责备时,总感到是自己有错,在学会反抗前就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暴虐专制是完全为他好。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见,毫无疑问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除这些缺陷,学会谦恭、慈爱、沉静、宽容这些有助于平衡和教学的美德。这对当前我国频发师生暴力事件的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3.观察者 一个新型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观察”能力。成人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以观察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观察品质包括各种各样的细小品质,比如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确地观察审度事物,只能意识到自己暂时的欲望满足,逃脱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对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很难弥补,是在最主要时期被忽视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观察态度应是积极的、科学的和神圣的。因为他要通过细致观察使自己准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且只有人才能去观察人这个特殊而神圣的对象。 4.指导者与环境管理者 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个阶段。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所有教具都依次摆放,永远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营造对于儿童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新颖、完整、可随意使用的环境。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在仪表上应富有吸引力,并保持整洁、沉稳、庄严,赢得儿童信任和尊敬。还应留心自己的举止。教师的仪表是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师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若不断打扰别人,教师最实际的 措施 就是打断他,既可以采取惊叫的方式,也可以对打扰别人的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和充满深情的兴趣。 但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教师切忌打搅他,以免中断其积极关注,阻碍其自然的发展。儿童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始专心于某项工作,教师从他身边走过哪怕只说声“好”,也会使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儿童对某事感到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去帮助他,否则会使其丧失克服困难的兴趣。教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 三、评价 蒙台梭利站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运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提出了对儿童、教师的理想假设与要求。她的见解独特,对很多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和谬误,比如夸大了儿童的先天潜能和自主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作用,主张的环境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对儿童的认识与尊重,主张儿童的自由独立,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反对奖惩、教师满堂灌,对改变当今的儿童观念、灌输式教育、被动学习、功利教育以及分数论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邵夏珍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维审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8 [4]梅纳新.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 教学 方法 [J].中州大学学报.2002,(4):51-53 作者简介 符美华(1995-)女,汉,四川达州,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挫折是生活的常态,挫折 教育 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挫折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挫折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浅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而使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被父母呵护,爷爷奶奶宠爱,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代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这一代学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折后常常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逃亡性行为、散漫性行为、固执性行为、以及各种报复行为。我认为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挫折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家长与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走的是一个极端,那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吓唬、逼迫学生,本意是想激起学生的进取心,但往往变成了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折教育实际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心理卫生存在的普遍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以便引起广大教育同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体受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体形较胖素质较差,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和大家一起做运动,这时需要老师多关心她,引导她,和同学们一起找她的优点,鼓励她,使她振作起来,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告诉他挫折并不可怕,要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他终于有了进步。

其次有意识给学生创设挫折情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他们,增益其所不能的 方法 。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娇气,稍微有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值得借鉴。有一定挫折情境,

学生总会受到锻炼。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并不是让我们的同学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不愧为一种手段。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使他们受益终身。

最后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学生明白,在前进的过程总会遇到挫折。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失败中 总结 经验 ,将挫折作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升到小学后,平时学习很认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可是,升学成绩却不理想。从此,他一蹶不振,情绪十分低落。看到他这一切,我找他谈心,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必须勇敢地战胜挫折,站起来。我给他讲刘翔的 故事 ,讲保尔的故事,经过多次谈心,他开始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上中学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有学生好胜心强,凡事想争第一,这样的学生最容易受挫折。

我觉得做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挫折教育: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少受挫因素。

虽然轻度的、较少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磨练作用,但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有伤害,是消极的,应想方设法避免。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减少挫折的首要条件,要求教育者做到:(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2)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3)教师要有一份公心,对各类学生,一律公平对待。

2.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 要在教学中渗透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却是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怕吃苦,不畏挫折。例如,讲授课文时,利用课堂内外的内容教育学生: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后,就有许多人责备他违背了人类的真理,是胆大妄为。伽俐略处在重重包围之中,可谓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却振作精神,用自己刻苦勤奋、不具权威的精神,通过多次实验,取得了胜利。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集体辅导。

(1)开展优点启发活动,培养自信心。活动中由其他同学找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尽可能的把优点展开,让其释放光芒。培养自信心。(2)开展优秀人物伴我行活动,进行榜样示范。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为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变压力为动力。选取的榜样,要有远有近,才有说服力。遭受失聪挫折而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大音乐家贝多芬,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 医学知识 ,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这是远的榜样,令人心灵震撼。同时,我们生活中间许多战胜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如下岗工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标,高考落榜者自学成才等等。

4.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1)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2)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创设挫折环境,磨练坚强意志。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要专门设计一些 军训 、越野、远足等,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其所不能。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时,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练意志。 我们每个同学都会遇到挫折,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以后妥善加以引导。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就会成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这句话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进。

总之,做为教师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发展,才会使我们的教育越办越有特色。

挫折教育论文范文二:浅谈中学生挫折教育

内容提要:

人生的旅途总会遇到种种的坎坷和挫折,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因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太幸福了,许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遭受艰难困苦,把孩子置于蜜罐中培养,对孩子过分娇纵,百依百顺所造成。可见家长重新审视 家庭教育 方式,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学校、家庭、老师、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挫折 心理 教育 承受 认识

正文:

在当今都市化、信息化的社会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软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难。我作为一名家长和老师也深深地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特别在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挫折教育是一剂良药。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在对于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要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偏离正确的轨道。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各阶层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人已认识到保护青少年幼小心灵的重要性,不愿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但作为一个人,他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定要历经坎坷、挫折,首先就要承受父母、老师的批评教育,如果连父母、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无法承受,又如何去接受社会的考验?如何成为素质较高的有用之才?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要正确关爱自己的孩子。

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甚至由于溺爱,把孩子的缺点当优点,把胡闹当聪明,时常有意无意地袒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这样容易形成自私、任性、胆小怕事,结果只能使孩子失去自己开拓生活的意志。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做到真正的爱,既要反映出尊重孩子的人格、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又要能善待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耐心地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绝不无原则地迁就和让步,不放任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孩子8岁那年正赶上家里有急事,有一天我没来得及给她做早餐,就随手给了她十元钱,放学回家我问她早上吃些什么钱是怎么花的,十元钱全部花光,她却不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对孩子这种大手大脚乱花钱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从不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从那次以后,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二、老师要明确批评的目的和注意批评的艺术

1、我们批评学生的根本目的是警醒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并且让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得到启示,让学生们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有道德、有修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思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过错„„而是为的是他们不再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要首先弄清学生犯错误的来龙去脉,进行符合实际的恰如其分的批评,允许学生申辩,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思想根源,认识错误,指出改正的方法,启发他们自觉改正。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被批评者可能做出的反应,设法防止其反应的消极方面。本着从爱护的愿望出发,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自我改正的信心,而且还要争取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以加强批评教育的作用。关注学生以后的表现,若从批评中受到教育,获得进步就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再接再厉,形成良性循环。若没有从中受到教育,表现不尽人意,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不讳疾忌医,不因受到批评而失去上进的信心。

2、注意批评语言的分寸尺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对学生的教育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 句子 ,最好不用或极少用“不准”、“不行”、“不能”、“不要”等否定的语言,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将“但是”改为“如果”。有几次,我在批评学生时运用先表扬后批评的原则,表扬时他们都精神饱满地注视着我,当我用“但是”一转折,要提出批评时,学生们都像泄了气的皮球,我马上停止,学生们认为前面的表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时间长了就会反感‘会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后来,我把“但是”改为“如果”,效果就有所不同了。

3、将质问的语气变为平和的语气,带有质问的批评常常会使学生窘迫不堪,学生只能咬着嘴唇像接受审判时那样对待批评。当问号出现时,被批评者会本能地产生心理防御,拒绝接受批评教育,改 成语 气平和的句子就能消除被批评者的抵触情绪。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语言的运用,不断提高用语言来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技巧和能力,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4、批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各方面都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的学生,宜采用发问式批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生虽努力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特别耐心,切忌急躁,多指出改正的问题和方法,对于脾气暴躁、行为易受情绪左右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商讨式的方式,等等。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要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努力探索批评教育的正确方式、方法,提高批评教育的艺术性和功效性。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要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对学生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同时对缺点要给予批评、指正,使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更信服地接受批评,改正不足之处,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赏识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第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应变挫折的能力。

居里夫人是我们全世界女性的骄傲,她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她那种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着实令人折服。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如何生活,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我们做父母的不愿让孩子去经历苦难,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无情的,也许有千百种苦难在等待着你的孩子,你不让孩子面对不幸,但这些不幸却会主动面对他。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在困难的挫折中生活,通过困难和挫折的磨难后,才会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一定的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多鼓励“迎上去”,从而增强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只有坚定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让孩子学会解决各种解决不了的挫折,如考试不及格,只有通过以后努力变为及格;没有考上大学如何正确面对;遇见通过最大努力仍解决不了的困难,应找最贴心的人谈心;遇见当时解决不了的挫折,应调换时机或调节情感等。为此在遇到挫折后,不应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而应作出正确的的选择,利用最佳方法去解决。

第四,要让孩子学会处理挫折的方法。

1、要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韧劲,从小家长就应告诉孩子爱护身体是自己的事,生病了怎么办?自己的事自己要负责,在大街上丢失了怎么办?

2、要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尝尝吃苦的滋味;我常常陪孩子登高远行,开阔眼界,磨练意志。

儿童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现代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合的教育。”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克服孩子的娇气在家里还不行。要走出去。烈士公园、动物园、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岳麓山、少年管教所、开慧故居、任弼时故居、南郊公园、北京故宫,长城,海南岛、北戴河等留下了孩子的足迹。

几次登山, 她受益匪浅。尤其是登上长城好汉坡,她感慨很深,在 日记 中写道:“我要感谢我的妈妈,是她鼓励了我;我很感谢八达岭,是它锻炼了我。这次游长城我有极大的收获,磨练了我的意志,我看到了祖国最美丽的景色。”那分成功的喜悦在她心中无限延长„„活动锻炼人,孩子的身体结实了;意志坚强了; 作文 的素材也多了;出门在外还能照顾爸爸、妈妈。我和她爸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3、要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不能半途而废,如小孩子在树下摘苹果,但太高不能摘到应如何增加自己的高度;

4、培养孩子学会调整心理,若困难实在解决不了,该放弃就放掉,不要“一头撞在墙上还不回头“,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让孩子明白其中道理。

第五,在遇到大的挫折后,要让孩子学会爱护和珍惜生命。

当今时代孩子的生存意识十分薄弱,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把教孩子学会生存的责任担当起来。而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个人所有,不仅是父母给的,也应属于国家和社会的,应该爱护它、珍惜它,不可自伤、自残、自尽。自己的身心健康不仅对自己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欣慰和愉快的,对于社会也是有益的。相反自己的身心不健康,生命脆弱,成天病魔缠身,自己会感到痛苦难过,父母也为自己担心,对社会来说也会增加负担,不可认为自己的生死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而为所欲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权利和理由不爱护自己的生命,甚至糟蹋自己的生命。如有的孩子遇到了较大的挫折,心理产生了较大的障碍,就产生了轻生、自杀的念头和举动是极其不对的,而应让孩子明白难道用生命就可以换取掉挫折吗?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爱惜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去作出这类偏激的轻生的行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挫折尽管让我们难受,使我们的学习和发展受阻,但是它同时又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促使成长的必要条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勇气和信心去勇敢的面对挫折。古谚云: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挫折的人生是苍白虚幻的人生,不经过挫折的磨练,也就没有成功的喜悦和人生的幸福。快乐不是平坦笔直的康庄大道,或者无忧无虑的锦衣玉食,而是经过奋力攀登后踏在脚下的高峰,用自己的坚韧和勤劳换来的硕果。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挫折,挫折是促进中学生的成长的积极因素,它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经验、增长我们的能力。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哪位父母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孩子尤为重要。我们家长应尽力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努力培养孩子的韧性,经受挫折的能力和挫折后的恢复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著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及判别标准》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 索引序列
  • 蒙台梭利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号
  • 蒙台梭利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蒙台梭利论文题目
  • 蒙台梭利毕业论文
  • 蒙特梭利参考文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