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学杂志主编

中国科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杂志主编

《时事》这本杂志是教育局委托办理的,历年高考政治题在这里都有部分被猜中或是相似,一般的学校在选择上也会选择这个。如果你光是看中高考,那这本东西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不过,如果你是在生活乃至今后的角度考虑,个人认为,楼上说的那几本也都不错。(虽然在联系高考上,个人认为并不怎样) 两者差是差不多,不过,个人曾经觉得时事顺手

比较满意原因:《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英文版)是2003年从《中国科学A辑 :数学物理学 天文学》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中分离出来的. 主要报道主要报道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声学,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等离子体物理、高能物理; 基础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物理力学; 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射电天文学、星系与宇宙学、空间天文学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简介编辑《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张)& Astronomy(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刊物, 2003年创刊. 力求及时报道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主编:王鼎盛, 2012年SCI影响因子:, 邮发代号:80-211.本刊从2010年起,中文刊名由《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变更为《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对应的英文名称为: Scientia Sinica Physica, Mechanica & Astronomica);英文版刊名由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变更为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文版ISSN号由ISSN 1672-1780变更为ISSN 1674-7275;CN号由CN 11-5001/N变更为CN 11-5848/N。英文版ISSN号由ISSN 1672-1799变更为ISSN 1674-7348;CN号由CN 11-5000/N变更为CN 11-5849/N.历史沿革编辑《中国科学》中文版创刊于1950年8月, 刊期为季刊, 次年12月停刊. 1952年10月《中国科学》英文版创刊, 刊期为季刊, 至1966年9月停刊. 1973年1月, 《中国科学》复刊, 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出版, 为季刊;1974年改为双月刊;1979年1月改为月刊. 1982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分成A,B两辑出版, A辑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技术科学;B辑为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球科学, 均为月刊. 1996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分为A,B,C,D,E五辑出版, A辑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 含生物、农学、医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 上述五辑除A辑为月刊外, 其余均为双月刊.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2001年创办了《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英文版, 为双月刊;同年, 《中国科学》D辑中、英文版均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 在2003年将《中国科学》A辑分为A和G两辑, A辑为数学, G辑为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均为双月刊. 2005年A辑中、英文版均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目前《中国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英文版)各有A~G辑,共14辑:A辑为数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F辑为信息科学;G辑为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 从2008年起,均为月刊.从2006年起, 《中国科学》A~G辑 英文版全部由Springer独家代理海外发行, 并纳入SpringerLink网络平台.《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英文版)是2003年从《中国科学A辑 :数学物理学 天文学》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中分离出来的. 主要报道主要报道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声学,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等离子体物理、高能物理; 基础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物理力学; 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射电天文学、星系与宇宙学、空间天文学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2011年开始, 本刊中英文版为分开为独立的两本刊物, 不再支持中英文同文互译, 为鼓励作者向中文版投稿, 经研究决定, 自今年开始(2011), 向发表中文的作者支付稿费, 标准为80元/面.

1.《中国科学》分为A辑-数学;B辑-化学;C辑-生命科学;D辑-地球科学;E辑-技术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国科学杂志社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 主要从事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与发行业务, 是国内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的专业化机构之一。 50多年来,中国 科学杂志社始终以向世界报道中国最优秀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为己任, 它出版的《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里权威性的学术刊物, 在国内外都有着长期而广泛的影响。近几年来, 随着刊物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通过我们的刊物来关注着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 科学通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编】周光召 【执行主编】朱作言 【刊载内容】 《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文章收录】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创刊于1966年,目前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CD),,美国《化学文摘》等检索系统收录。 参考资料: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

学术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本刊为旬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本刊宗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主要读者为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从事全科医学的科研、教学及社区医务人员。�1、本刊设有栏目:述评、专家论坛、全科医疗专题研讨、论著、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调查研究、护理与康复、诊治思路、会诊与转诊、临床病例讨论、标准·方案·指南、用药指导、急诊急救、临床误诊分析与提示、全科医生技能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知识窗等栏目。�2、对来稿的要求�(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等字数一般不超过4000字,短篇不超过2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4)摘要:论著需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ATP"应标引为"三磷腺苷"。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8)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等)。 �(9)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转行。�(10)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专著〕: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专著中析出文献〕: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11)基金及获奖文稿: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为××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本刊设有科研基金项目"绿色通道",对基金项目论文优先刊用,并适当减免版面费。�(12)来稿格式:来稿要求字迹清楚,英文摘要及文献应隔行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本刊欢迎软盘投稿,请将打印稿和存有相应文件的软盘一同寄至编辑部。文件以纯文本格式存盘。�(13)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具备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14)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接到回执后5个月未收到处理意见,可另投他刊。因本刊条件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15)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16)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30元,稿件确认刊登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付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3、本刊投稿指南�每本杂志都有其特定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本刊定位于慢性病、老年病、常见病、流行病,院前急救以及预防、康复、保健、心理疾患,慢病监测与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卫生服务管理。编辑部在初筛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宗旨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然后再看稿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同类稿件相比是否有独到之处,内容是否符合本刊稿约要求等,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是优秀而且"对路"。所以,不属本刊范围的稿件,请勿投本刊,以免影响论文正常发表。来稿请寄:北京市南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首都医科大学128信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编辑部;邮编:100069;电话:;传真:;E-mail:zgqkyx@126�com读者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348。《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办刊宗旨:创新办刊理念,期刊与网络有机结合;提供临床医生与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传授医生临床诊治技能;介绍医学标准与规范。办刊方向:改变医学期刊的严肃面孔,打破医学领域的沉闷气息,力求科学严谨,有趣可读、易懂实用、亲切自然。刊物特点:每期一个主题,均以病例分析为经线贯穿始终,充分体现“易懂、实用、便于收藏”的特点。1. 主要栏目专家在线(专家面对面、今日我出诊、每期一课)、指南·标准·方案·共识、临床点拨(专病、讲述、经典病例、循证、临床决策、查房记录、误诊剖析、用药指导、中医中药)、前沿与进展、争鸣、全科医学频道(慢性病管理、急救快车、康复广场、全科医生诊室)、杏林百味(医生·患者、医生与社会、职业发展、医苑杂坛)、临床工具、双语专栏、医生信箱等。2. 来稿要求(1)医学知识类文章要求具有科学性,突出实用性,淡化理论,语言通俗易懂,所介绍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便于基层医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医疗人文社会类文章(包括交流)要求积极向上,具有启迪性,对提升基层医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刊主要强调文章对基层医生的实用价值,一般不接收研究论著式稿件。(2)来稿提倡原创。如果非原创,请注明出处。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3)一般不超过2000字(最多不超过2500字)。3. 收稿形式本版长期收稿,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将文章寄到本编辑部。本版部分内容将力邀相关领域专家做以专题讲解。同时跟踪报道、翻译、摘录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信息,争取把实用性的医疗知识及时、准确、大量地传递给一线医疗工作者。4. 稿费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按照统一标准支付给您一定稿酬,以致谢意。5. 出版形式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形式出版。本刊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编辑部在约稿和筛选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对基层医生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然后再看稿件是否具有实用性,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优秀而且实用。本编辑部联系方式如下:《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邮政编码:100069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分学术版和读者版,学术版对文章质量相对要高一些,偏向科研方面,读者版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

梁万年于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4月至10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IC)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4月至10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U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常务编委、医院院长论坛杂志副主编、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是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级人才,北京市跨世纪人才。曾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主要从事管理流行病学、卫生管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全科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北京市奥组委、教育部、卫生部、北京市科委、世界银行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成果奖共 4 项。支配科研经费共 800 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8 部。现指导6名博士学位研究生,9名硕士学位研究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曾任北京市卫生局党组成员、常务副局长,协助处理市卫生局日常工作,负责市卫生局办公室、社区卫生、妇幼卫生、人事方面工作。现任卫生部应急办公室主任。

你难讲就我觉得像这种他们的简介,晚上都是会有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会有说明的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杂志主编

看哪方面的 军事理论方面的有军事科学院编的《军事学术》轻武器方面的有《兵器知识》等,陆军方面的有《坦克装甲车辆》等海军方面的有《舰船知识》等空军方面有《航空世界》《航模世界》等电子武器应用的有《电子对抗》等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

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位主编是陈独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杰出人物。在1919年,他和胡适、鲁迅等人共同创建了《新青年》杂志,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阶段。1920年,陈独秀担任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为中国青年的独立思考、人格塑造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世界军事、兵工科技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26年5月12日 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 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 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 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 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 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 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 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 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 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 退休。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原名《临床药学》,创刊于1992年。10年来坚持以促 进临床药学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为办刊宗旨。1996年起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由中国药学会主办、复旦大学药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承办。主编为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王永铭教授。

中国杂志女主编

93年,《VOGUE》创刊的时候章凝还没出生,况且她要接替的前任主编是张宇,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及英语语言文学系、并拥有南澳洲大学的MBA学历,在《VOGUE》工作了15年的女人...

要学历有学历要经验有经验。虽然学历资历和年龄不是判断能力的唯一标准,但这个小丫头的所谓“空降”,明显让很多人打了个问号↓先别管是不是外国人眼中亚洲人的标准长相吧,这张脸还是挺有辨识度的。很多人觉得中国版杂志让外国人当主编不合适,即便是华裔也不行,真要这么算的话,美版《VOGUE》的boss还是英国人呢...

章凝祖籍东北,在她出生前一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全家移民澳洲。她本科在悉尼大学读商业与法律,时尚穿搭都是后来当爱好做起来的。16岁创办了时尚博客Shine By Three,之后陆续开始在ins、微博分享更新自己的穿搭,主要以大胆中性的混搭风为主。在大部分人眼里,章凝是个时尚博主,其实她的title相当多,摄影师、设计师、买手、策展人、模特...一张简历纸可能写不下,当过《Harper’s Bazaar》澳大利亚版专栏作家;第一个登上澳大利亚版《ELLE》 的亚洲面孔;《NYLON》《L’officiel》封面, 拿下过倩碧的全球代言; 也为珠宝打过广告; 给Gucci、Louis Vuitton和Chanel等大牌拍过时尚大片▽ 也多次以摄影师的身份参加时装周; 作为主编光懂穿搭会写稿没有商业头脑可不行。巧了,章凝曾入选BoF时尚行业年度500人之一...

章凝是实力派,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不可否认其能力!

我觉得年龄与实力不可同一而论,年轻不一定代表着没有能力,年轻但有实力,更值得人敬佩,相信她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章凝是一个非常有主见,个性比较开朗,很有自己的穿衣风格的女孩子,她也非常善良,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

章凝是澳籍华裔,学霸背景,爸妈都是高材生,同时他自己从小也是别人眼中的学霸,现在是一位时装博主,同时还兼职模特、摄影师、作家,是个多技能的优秀女孩。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杂志主编
  •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
  • 中国杂志主编
  •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 中国杂志女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