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这歌声,是新中国__年的苦难辉煌;这歌声,从你的人民心底里流淌出来;这歌声,诠释着新时代的幸福奋斗观。关于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我准备了以下 文章 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1】
1949年10月1日,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这是五星红旗和太阳一起缓缓升起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义勇军进行 曲谱 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在华夏民族上下5000年的灿烂历史里,我们仍然记得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在法西斯的枪炮声中,中国经历的艰难岁月。幸而,在东方华夏民族的反抗呐喊中觉醒,在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下,在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焕然一新,重振雄风。中华人民又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开始了新的征程。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我们发展经济,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__年里,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他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讶。而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是喜悦的。如今,生活中到处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千门万户。
曾经的沿海小村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发达地区,西部落后的城市现在也在“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中迅速发展。农民们开始学习知识,生活当然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农村是生机勃勃的。祖国的经济不断迈向高处,祖国的变化更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
__年来,中国做出了许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青藏铁路,堪称外国专家都完成不了的顶级难题,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我们做到了;2003年,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依靠中国智慧的千年飞天梦,我们做到了;2007年,中国第一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向太空,为“绕月探测”任务点下了开始,我们做到了。2008年,中国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证明了中华儿女那一颗永不言败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我们做到了!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的扬弃和继承,在我们奋斗的新时代里,中国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中国在新一代的领导人的带领下,奋发图强。我们信心满怀,我们牢牢抓住每一个个机遇,众志成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2】
我们__年风雨兼程,__年春华秋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__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亿万中国人民共享伟大祖国繁荣发展成果。
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新中国__年,各个领域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根本优势。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还是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充分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条根本 经验 ,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经历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严重冲击,使中国经济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党中央运筹帷幄、把舵航向,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则是最根本的保证。
__年弹指一挥间,__年出发再向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与库摩和潘维廉一样,许多国际友人记录、亲历了新中国成立__年来的历史巨变表明,中国始终积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未来,中国也必将让世界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人类的中国。
不仅如此,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揭示的客观规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不能再走的尽头,代之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惟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以政策呵护,用汗水浇灌,靠市场支撑,中国互联网经济给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强后盾,也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3】
当阅兵仪式开始之时,那整齐划一的步伐踏在心间,我知道我的祖国已经足够强大。天上的飞机呼啸而过,又不禁打湿了眼眶,周恩来同志的话又浮现在我脑海里“飞机不够飞两边,再不够飞三四遍”。这盛世如您所愿,这盛典万众期盼,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江山不老,祖国长青!
回望这七十年,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十年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华大地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正在朝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形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不惧欺凌;三中全会之后,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
斯人远逝,国耻必雪!目前我军的武器大多都是自主研发,自力更生,守卫祖国的蓝天大地大海。在祖国强盛的背后,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为此自豪。
作为 教育 人,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简单地交给学生知识技能,而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都要把责任放在心头,牢记时代使命,用我们的辛勤劳动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__年的风雨、__年的岁月;__年的辉煌、__年的光芒;__年的弹指一挥间、__年的沧桑已古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新时代!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__周年。__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__年来,新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__年来,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与国际社会风雨同舟。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理念日益成为国际共识,中国方案正在形成全球行动。__年的风雨兼程,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在中华大地生发澎湃活力,让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站上现代化发展的崭新起点。
__年,我们走出一条强国之路——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__年,我们走出一条幸福之路——35岁到77岁,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还多;粮票、布票走进历史,移动支付随处可及;“骑着毛驴上北京”写就不老 故事 ,“坐上火车去拉萨”飞扬新的诗意。__年,我们走出一条自信之路——“东亚病夫”的屈辱一去不返,中国护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最“燃”宣言;蓝、绿、灰“老三色”勾起唏嘘回忆,来自东方的现代风韵令世界愈发着迷。__年,我们走出一条开放之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开怀一笑似在眼前,鸟巢上空已是焰火漫天;丝路驼铃犹在回响,中欧班列正驶 出国 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普遍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博大胸襟。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__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态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但是,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本身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里,人是根本、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属于人,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 文化 、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为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D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2-2426(2013)09-0004-05
实现中国人及其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理想和根本目标,本身蕴含着并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包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 、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都需要也都应该得到正确处理与合理解决。问题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规律与客观要求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与合理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情况下,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原则和发展理念?本文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做一理论探讨。
一、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曾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所追求的首选目标。然而,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使其本身受到了新的发展实践的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理论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今天人们谈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往往还心存疑虑或心有余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 反思 的理论课题。
正如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一样,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因而也就根本谈不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发展。而在“二战”之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显露出其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简单地将其仅仅视为发展实践的失误,实际上它本身带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也不能仅仅被指责为发展理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其实它有其自身理论上的某种合理性;它更不能被视为缺乏根据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事实上它是面对各自现实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现实抉择和理性选择。以我国发展为例,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一穷二白”的旧家底,新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将经济恢复、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决策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而未能坚持下去,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才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在2010年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本身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
如果说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它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地位和前提意义。其根据和理由,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艰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国际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存疑虑,甚至仍然采用冷战思维而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与遏制,这不仅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使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并不都是经济问题,它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应当看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那就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很难真正解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更深刻理由和根据还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以此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4]正因为如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5]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首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未建成,只要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完全达到,只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未真正实现,我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这也许正是当年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6]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7]的真实意义和实质内涵。
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发展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强调经济发展并不排除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事实上,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还要有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自身也表明,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及其各方面的协调性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否则,如果仅仅强调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而忽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只看到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而看不到其他目标和其他任务,那么,发展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将可能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甚至会重蹈“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覆辙,从而使自身陷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通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又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毋庸置疑,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绝不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由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策的不同,经济增长本身完全可能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果。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观念,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能自觉地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解决贫困、失业、生态、体制、教育、文化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仅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为增长而发展,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加剧、生态恶化、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安定同时并举,受到世人普遍肯定;而同期巴西、阿根廷、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令人羡慕,但其产生的农民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8]却也令人失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社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会使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和集中爆发,而且会导致人们陷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社会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本身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尔斯就指出:“调查一国发展情况应提出的问题是:贫困状况怎么样?失业状况怎么样?不平等现象又是怎么样?……一个没有包含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现象诸目标的‘计划’,难以被认为是‘发展计划’”。[9]美国波士顿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教授也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10]西尔斯和斯特里登还明确区分了发展和增长的不同,并强调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当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1]此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也强调指出:发展应当包括“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目标。因为,“落后社会是贫穷的、不公平的、压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发展就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过程。”[12]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首要的、前提的和基础的地位,但社会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可能是合理的与健康的。
然而,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必须是协调的。这是因为,所谓社会,并非机械装置,也不是人口堆积,而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绝不是其本身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合或机械拼凑,而是其人和物、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观念、经济和政治、科技和教育、生存和发展、生活与安全等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系统中处于一定地位并发挥某种特定功能且与其他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性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是系统本身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要从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并要从它在系统整体中所处地位和所发挥功能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系统也同样如此并且更为复杂。在这里,人是根本,物则是属于人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这意味着:人是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和观念则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本身的内在构成要素;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人创造社会生活并推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也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来看,没有各方面要素的彼此协调,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3]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党的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15]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8]所有这些论述,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 经验 教训的科学 总结 ,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然而,理论的自觉与观念的合理,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实践本身就没有矛盾和不出现问题,关键在于以自觉的理论与合理的观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我国社会发展本身虽然解决了某些旧矛盾和旧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党的 报告 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9]显而易见,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及其发展过程各环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它本身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需要努力解决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熏1995:78-79.
[2][3][5][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5,15,5.
[4][7][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4,15.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8]高清海等著: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9][1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333.
[10](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1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67.
[1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15]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3-10-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调研,总结一些言论经验,结合自身思考写出。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简介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经济
不可以。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地区,而是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拉动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不可以。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地区,而是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拉动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调研,总结一些言论经验,结合自身思考写出。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简介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经济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调研,总结一些言论经验,结合自身思考写出。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简介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经济
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的三个论点: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
2、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3、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需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 当前地方特色会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会展质量有待提高、会展产业区域结构发展失衡等,尤其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探究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特色的会展行业发展,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计划、提高展会的质量水平,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特色会展展业,以渝东北地区会展产业、合肥市会展产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地域制约会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和政府严格管控会展政策三方面的战略与对策,突出地方会展产业特色,提高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会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展品牌;路径优化;
2021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各省级地区纷纷加快大力投入建设会展场馆,制定切合实际有意义的会展主题,加大对会展及相关产业的投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场所,促进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拉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的政策实施等,会展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场馆的数量虽然增多,但是场馆面积小、会展质量不高,且会展区域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和不协调;区域性中高端人才不多,缺乏创新创业科技能力;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不善于抓住时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展,在树立会展品牌方面仍需提升改进。诚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根据地区区域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案例,构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十分有意义,并提出提高中高端人才培养、提高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等会展发展战略与对策。
1、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会展经济以及会展经济对地方地区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发展作出相关的研究。李毅超(2005)认为会展场馆作为会展经济的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善多功能的配套设施为支撑点,通过各种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吸引大量参展商和观众,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刺激城市发展[1]。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赵驹(2008)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重庆市会展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提出可以通过物流体系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快重庆市与国际接轨的进程[2]。叶彬(2017)通过分析渝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失、市场化明显欠缺等挑战,提出了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措施[3]。胡亚涛(2013)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各关联产业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从会展基础设施、会展品牌、会展项目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在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经济发展吸引力与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等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途径基础上再提出结合产业集群、增长极等相关理论为重庆市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对策[4]。综上所述,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略有研究,分析会展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可改进的战略与对策。但在地方性区域性上的研究还有欠缺,目前就我国来说,区域结构不均衡,不同地方的特色产业研究凸显还不明显,但不同地区又具有相对新颖的特色,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2、地方区域阻碍特色会展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分布不均衡且相对落后
伴随进入高质量、高经济发展的21世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据2020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许多工作者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但对于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企业数目持续增加,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加剧了地方性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中高端人才需求TOP20城市来看,上海、北京位居前两位,新增高端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5]。重庆市人才培养相对落后,一些会展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完全脱离市场,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清晰,培养技能欠缺专业性与细化性,甚至以偏概全。
会展经济意识薄弱,品牌性不高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以及文化差异、思想开放程度等不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然而会展行业又是近年来刚起步的新兴产业,许多企业和民众对会展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善于利用会展获取信息、抓住时机、推销商品、展现形象、促进稳定长期合作,这不仅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会展产业的相关发展。另外民众对会展产业的经济意识也较低、参与度低,且会展的举办主题相对复杂混乱,偏离了举办会展的真正意义。据调查,合肥市曾举办过一些销售类型的展会,虽然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实际上忽略了发展会展产业的实际意义。会展经济拉动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发展举办展会,呈现出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的提高。“中国合肥苗木花卉展”“中国国际微商大会”等体现合肥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相对比于青岛的“啤酒节”、厦门的“台交会”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仍有较大的差距[6]。
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轻视会展产业的发展
成功的会展行业不仅依靠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地理自然条件充裕、交通便利与发达,对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会展业为例,海口市是海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地势平缓、气候温暖宜人,是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发展会展行业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据2019年海南省会展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海口市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的会展行业中,还存在不少因政府轻视政策审查的相关问题:会展的举办缺乏明确的目标,组织管理模式混乱且落后;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举办的门槛过低,会展呈现效果差,市场上过多展会鱼目混珠,甚至造成“泡沫”现象;会展主题偏离实际意义,混乱复杂;展览场所展馆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面积小,场馆服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相关政策有关,导致市场上的展商随性发展举办展会,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3、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提高对中高端会展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部分地区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参考河北雄安新区发布的《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方案》,其中出台多项措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引进高层次新人才。新区提出在2021年全面启动“雄才计划”一揽子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相关产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致力打造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不断壮大地区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创新聚集地;第二,政府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补贴、物质奖励、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使地区人才引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各个地区均可搭建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对各个实验室、各个项目健全完善人才“一键式、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制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优质高效服务。引进先进的功能设施,探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住高层次人才[7]。
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
加强会展经济意识,不仅要加强企业商家对会展运营的经济意识,还要加强普通市民对会展参与度的意识。企业商家应该灵活运用会展信息,巧妙抓住市场的机会,积极推销商品,展现良好的形象。对会展行业要进行深入清晰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展会的举办树立明确的主题目标,在展馆中引进多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场馆的服务体系,做到呈现会展效果最大化原则。这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当然仅加强企业商家的会展经济意识也是徒劳无功的,还需要加强普通百姓对会展行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达到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的意识。市民要在深层面理解认识会展经济,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盲目跟风参加会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有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展会参加。加强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有效选择,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政府在策划展业发展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实力、地域发展,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会展策划书,结合当地的优势,创建自己独特新颖的会展品牌。品牌展会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要在参展商数量、服务质量、参展效果等方面逐步积累,稳步增长。
政府严格管理会展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地方特点产业的发展,拉动助力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成功的会展行业,需要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意识,使低、中端人才向高端人才发展;企业商家要树立品牌会展,呈现会展举办效果的最大化,普通市民要结合自身需求提高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等,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严格管控,严格要求每一条制度的施行。针对市场上展馆面积小、主题混乱、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鱼目混珠的会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地区政府应当在深入理解发展会展业所需要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数量、盲目发展的局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并提高一系列展会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制度,以达到提高展会质量的效果。当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展会的质量标准,展会的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促进展会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突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李毅超.廊坊市会展经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赵驹,胡亚涛.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会展业效应-以重庆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2(12):73-79.
[3]叶彬.渝东北地区特色会展业发展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7,04(04):78-83.
[4]胡亚涛.重庆市会展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5]张扣,蒋晓阳,胡书凝,陈国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及提升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11):16-18.
[6]侯祝松.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7]陈国庆,方子强,古月,华艺嘉.创新驱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08):10-12.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新疆面临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新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弱势,难得历史机遇与挑战,立足新疆实际,避其弊取其利,以全新的发展思路促进新疆跨域发展,建设人民幸福、环境美好、和谐安定、团结文明的新疆,有必要对当下新疆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1.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1)丰富的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是新疆的一大优势,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风能资源丰富,拥有小草湖、达坂城、罗布泊等九大风区,可开发利用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又是我国风电研发较早的地方之一,为风电开发奠定了基础;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797小时,光热资源开放潜力巨大;另外,区内还有优良的牧场,也是我国主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 (2)独特的地缘优势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处祖国最西部,周围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毗邻国家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具有与多国接壤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目前,境内现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国家批准的开放县(市)75个,控制对外开放县(市)8个,已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重要大通道和桥头堡。 (3)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在中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56种,居全国之冠,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新疆自然景观别致,以“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地貌,构造了雪山、草原、湖泊、沙漠、绿洲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著名的自然风景区有喀纳斯、那拉提草原、慕士塔格峰等,奠定了新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新疆又是多种宗教文化的交汇之地,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宗教文化资源是民族的象征,有著名的楼兰遗址、香妃墓、柯尔克孜千佛洞等著名人文景观;新疆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民俗旅游资源独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和风情习俗绚丽多彩,包括民族建筑、饮食、服饰、歌舞、工艺、礼仪等,都是取自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2.新疆跨域式发展的劣势 (1)观念、人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 新疆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而陈旧。长期以来,形成了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地人才又大量外流的现象,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多万人,人才资源严重匮乏,远不能适应现在大发展大开发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及偏远贫困地区人才严重不足。 (2)资源环境发展的制约 新疆正处于由传统经济快速向现代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新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出现资源掠夺性开采,资源地质储量、生态存量与资源开发、供给能力形成了约束,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新疆许多地方被划分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发展不仅面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还面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天”条件不足的困境。 (3)交通运输的制约 新疆深处内陆,远离中东部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犹如新疆的生命线。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交通建设史上出现了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新疆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新疆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国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然而随着新疆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推进,货运量和客运量的快速增长,新疆交通运输仍面临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运输承载能力与新疆快速发展不协调、道路运输服务亟待加强等问题。 3.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对外开放的西部桥头堡,为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疆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的发展和重点地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大通道”的内涵更为丰富,为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为新疆“双向开放,东进西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2)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展开 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又给新疆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此次援疆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全国19个省市及企业大力支援,其中包括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西部的霍尔果斯建立特殊经济开发区,掀起了支援建设新疆的新阶段新高潮。来自祖国各地的援疆人才齐聚新疆,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对口援疆作为推进新疆跨域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给新疆带来又一新的发展机遇。 (3)国家战略基地的确立 新疆的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赋予新疆越来越多的重要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果畜四大生产基地、大型油气生产和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还要努力建设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为新疆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4.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威胁 (1)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集散地。从地缘角度来说,新疆与中亚山水相连,在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亚局势的变动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中亚的政局动荡已久,随着国际势力的侵入与干预,中亚局势越来越复杂多变。近年来,新疆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都是“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如乌鲁木齐“7·5”事件,新疆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民族团结工作将面临新的考验。 (2)疆内社会形势依然严峻 新疆的问题不只是历史问题,也有不少现实问题。随着新疆开放建设,对少数民族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问题并未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不尊重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屡有发生,引起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起到加剧和激化矛盾的作用。面对新问题、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创新型社会管理,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管理理念。 (3)激烈的国际竞争 边境贸易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出口的主要商品涉及服装、鞋帽、箱包以及建筑材料和设备、农产品等,边贸进口的主要是资源性产品。随着新疆周边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直接影响到新疆对外贸易的进展;随着经济发达国家进入中亚市场,又增加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强劲竞争对手。从新疆发展现状分析,新疆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实现新疆跨域式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转变发展思路和政府职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疆特色旅游业,努力开拓挖掘“沙产业”,积极探索新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新疆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社会稳定跨上新台阶,真正实现新疆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建设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新疆。
不可以。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地区,而是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拉动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