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西方艺术天使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西方艺术天使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西方艺术天使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西方艺术史中维纳斯艺术形象的演变

摘 要: 维纳斯,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女性形象不断地被采用,尤其是在西方绘画史中,维纳斯更是诸多油画、雕塑大师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大师的诠释和演绎中,维纳斯这一艺术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同时,维纳斯的形象也在这不断地变化中愈加丰满充实起来。本文试图根据历史时间和艺术家的流派特点,来分析维纳斯这一女性形象的演变

关键词: 维纳斯;女性形象;演变

维纳斯女神即阿佛洛狄忒,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的爱情、婚姻、生育和一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她是爱情的象征,也是美的化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形象不断地拿出来被采用,尤其是在西方绘画史中,维纳斯更是诸多油画、雕塑大师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大师的诠释和演绎中,维纳斯这一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同时,维纳斯的形象也在这不断地变化中愈加丰满充实起来。

一、维纳斯艺术形象的演变

(一)古希腊时期的维纳斯

古希腊文化精华主要体现在其神话传说、神庙建筑和人物雕像上。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具有人类的外形、语言以及情感,神人是“同形同性”的。因此,这一时期,维纳斯雕像的美既有神话中女神的女性美,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美,即,用生活中真实人的健康优美的体态和神情来刻画神,使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融入了人情味和人的生活情趣。

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在古希腊时期多以裸体女神像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最著名的是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迄今为止这尊被誉为罗浮宫镇馆之宝的雕塑失去的双臂到底是什么姿态,仍是个谜。这座半裸雕像,表现手法概括简洁,强调神的崇高与尊严,符合希腊人崇尚健美与优雅的审美理想。雕像的表情“不悲伤、不欢喜、不紧张、不愤怒、平和如一潭在月光下地湖水,应了中国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被誉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她的断臂也正是由于众人无法用合理的姿势让这位女神的感觉不被打破而终究被放弃修复”。

古希腊雕塑所形成的美的标准,即表现完美的人体,及技巧对后来整个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来源也为后来的新古典主义雕塑的形态演绎打下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维纳斯

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观念笼罩着整个西方世界,社会气氛压抑、沉闷。根据《圣经·创世纪》中记载,夏娃受化身为蛇的撒旦的蛊惑,和亚当偷吃智慧树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作为惩罚,亚当要为了生计而劳累,夏娃要忍受十月怀胎与生育的痛苦。因此,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有这种原罪,而导致这一原罪最终的理由是女人的无知和禁不止诱惑。而维纳斯这一美与爱的代表,也失去了女神受人尊敬崇拜的神圣光环,因为成为性欲、诱惑的女妖而受到侮辱与贬低。

(三)人文主义时期的维纳斯

15世纪开始人们渐渐从中世纪宗教艺术和宗教文化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流行。“古希腊的神 祗 和基督教神 祗 在新柏拉图主义的折中下出现了奇妙的融合,古典的维纳斯最为同圣母玛利亚相当的人物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维纳斯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象征之一”。柏拉图在其《会饮篇》中提出了两个维纳斯,即女神维纳斯,神圣的、精神和理念美的象征;人间维纳斯,世俗的、感官和感性美的象征。尽管追求的美的方式不同,但两个维纳斯都追求美的生活,都值得赞美与尊敬。

波提切利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他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色彩绚烂、线条流畅,代表着美与爱的维纳斯,表现出了富有生命力的肉体与纯洁心灵的融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同时,波提切利不仅展示了古典主义中女子的高贵优雅,还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使整个画面充满女性的青春、温柔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淡淡地伤感和神秘气氛。

然而,将世俗而感性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在他的《乌比诺的维纳斯》中,将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移入了贵族妇女的寝室,神不再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而寻在于社会生活中,是普通的、世俗的人。

(四)19世纪印象派中的维纳斯

19世纪后30年,科技和观念的创新以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冲击着自古希腊文明传统的美学观念。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马奈在绘画上所造成的革命,不仅将十九世纪中产阶级的社会真相作为新的题材描绘入画,同时也在技法上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表现方式,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

完成于 1863 年的“奥林匹亚”就是他的代表作。画中的女人其实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应召女郎,却毫无低贱的感觉,并以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居住的圣山——奥林匹亚,来给这幅画命名,充满了讽刺意味,也是对上层社会的抨击。马奈把她画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件物品。整幅画显露出一个讯息,她是出于自愿来施展魅力,而非服从别人的指示。

(五)20世纪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维纳斯

“维纳斯”作为推崇古典文化的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题材,无论是雕塑、诗歌还是绘画,体态无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都拥有迷人的面孔和优雅的体态,但是在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创意中,艺术家们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达利的青铜铸品《带抽屉的维纳斯》。如果说马奈的维纳斯是深化的写实主义,那么达利的维纳斯就是异化的现实主义。

作品中,虽然维纳斯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神态,但是在额头、胸部、腹部、膝盖上都加上了抽屉,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笑,但这绝不是对经典雕像的亵渎和讽刺。达利认为“打开抽屉就可以把人体的内部一起揭出,包括肉体和灵魂两者,这些开着的抽屉象征对潜意识的探索”。达利的这件作品试图展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

二、结语

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一直是西方艺术史中永恒的主题,如果将维纳斯形象从西方艺术形态中抹掉,除去宗教艺术中的圣母形象,西方艺术中女性题材作品可以说几乎是残破断裂的。从任何一件女性题材作品中,我们几乎都能找到维纳斯的痕迹。从古罗马神话中女神的诞生——基督教时期的贬低——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女神的复活——威尼斯画派女神向女人的转变——印象派中写实主义——现代、后现代时期对维纳斯写实主义的异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艺术理念和手法也在不断前进,在艺术创作中,冲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不断充实着维纳斯这一女性形象。维纳斯是不朽的,通过艺术家的努力,维纳斯这一艺术形象会在艺术创作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丰富,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周平远.维纳斯艺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化 铉 .人文主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

[3]杜文岚.维纳斯和西方艺术的不解之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西方画艺术史论文的参考文献

浅析西方艺术史中维纳斯艺术形象的演变

摘 要: 维纳斯,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女性形象不断地被采用,尤其是在西方绘画史中,维纳斯更是诸多油画、雕塑大师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大师的诠释和演绎中,维纳斯这一艺术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同时,维纳斯的形象也在这不断地变化中愈加丰满充实起来。本文试图根据历史时间和艺术家的流派特点,来分析维纳斯这一女性形象的演变

关键词: 维纳斯;女性形象;演变

维纳斯女神即阿佛洛狄忒,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的爱情、婚姻、生育和一切动植物的繁殖、生长。她是爱情的象征,也是美的化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形象不断地拿出来被采用,尤其是在西方绘画史中,维纳斯更是诸多油画、雕塑大师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大师的诠释和演绎中,维纳斯这一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同时,维纳斯的形象也在这不断地变化中愈加丰满充实起来。

一、维纳斯艺术形象的演变

(一)古希腊时期的维纳斯

古希腊文化精华主要体现在其神话传说、神庙建筑和人物雕像上。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具有人类的外形、语言以及情感,神人是“同形同性”的。因此,这一时期,维纳斯雕像的美既有神话中女神的女性美,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美,即,用生活中真实人的健康优美的体态和神情来刻画神,使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融入了人情味和人的生活情趣。

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在古希腊时期多以裸体女神像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最著名的是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迄今为止这尊被誉为罗浮宫镇馆之宝的雕塑失去的双臂到底是什么姿态,仍是个谜。这座半裸雕像,表现手法概括简洁,强调神的崇高与尊严,符合希腊人崇尚健美与优雅的审美理想。雕像的表情“不悲伤、不欢喜、不紧张、不愤怒、平和如一潭在月光下地湖水,应了中国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被誉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她的断臂也正是由于众人无法用合理的姿势让这位女神的感觉不被打破而终究被放弃修复”。

古希腊雕塑所形成的美的标准,即表现完美的人体,及技巧对后来整个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来源也为后来的新古典主义雕塑的形态演绎打下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维纳斯

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观念笼罩着整个西方世界,社会气氛压抑、沉闷。根据《圣经·创世纪》中记载,夏娃受化身为蛇的撒旦的蛊惑,和亚当偷吃智慧树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作为惩罚,亚当要为了生计而劳累,夏娃要忍受十月怀胎与生育的痛苦。因此,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有这种原罪,而导致这一原罪最终的理由是女人的无知和禁不止诱惑。而维纳斯这一美与爱的代表,也失去了女神受人尊敬崇拜的神圣光环,因为成为性欲、诱惑的女妖而受到侮辱与贬低。

(三)人文主义时期的维纳斯

15世纪开始人们渐渐从中世纪宗教艺术和宗教文化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流行。“古希腊的神 祗 和基督教神 祗 在新柏拉图主义的折中下出现了奇妙的融合,古典的维纳斯最为同圣母玛利亚相当的人物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维纳斯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象征之一”。柏拉图在其《会饮篇》中提出了两个维纳斯,即女神维纳斯,神圣的、精神和理念美的象征;人间维纳斯,世俗的、感官和感性美的象征。尽管追求的美的方式不同,但两个维纳斯都追求美的生活,都值得赞美与尊敬。

波提切利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他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色彩绚烂、线条流畅,代表着美与爱的维纳斯,表现出了富有生命力的肉体与纯洁心灵的融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同时,波提切利不仅展示了古典主义中女子的高贵优雅,还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使整个画面充满女性的青春、温柔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淡淡地伤感和神秘气氛。

然而,将世俗而感性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在他的《乌比诺的维纳斯》中,将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移入了贵族妇女的寝室,神不再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而寻在于社会生活中,是普通的、世俗的人。

(四)19世纪印象派中的维纳斯

19世纪后30年,科技和观念的创新以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冲击着自古希腊文明传统的美学观念。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马奈在绘画上所造成的革命,不仅将十九世纪中产阶级的社会真相作为新的题材描绘入画,同时也在技法上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表现方式,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

完成于 1863 年的“奥林匹亚”就是他的代表作。画中的女人其实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应召女郎,却毫无低贱的感觉,并以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居住的圣山——奥林匹亚,来给这幅画命名,充满了讽刺意味,也是对上层社会的抨击。马奈把她画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件物品。整幅画显露出一个讯息,她是出于自愿来施展魅力,而非服从别人的指示。

(五)20世纪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维纳斯

“维纳斯”作为推崇古典文化的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题材,无论是雕塑、诗歌还是绘画,体态无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都拥有迷人的面孔和优雅的体态,但是在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创意中,艺术家们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达利的青铜铸品《带抽屉的维纳斯》。如果说马奈的维纳斯是深化的写实主义,那么达利的维纳斯就是异化的现实主义。

作品中,虽然维纳斯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神态,但是在额头、胸部、腹部、膝盖上都加上了抽屉,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笑,但这绝不是对经典雕像的亵渎和讽刺。达利认为“打开抽屉就可以把人体的内部一起揭出,包括肉体和灵魂两者,这些开着的抽屉象征对潜意识的探索”。达利的这件作品试图展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

二、结语

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一直是西方艺术史中永恒的主题,如果将维纳斯形象从西方艺术形态中抹掉,除去宗教艺术中的圣母形象,西方艺术中女性题材作品可以说几乎是残破断裂的。从任何一件女性题材作品中,我们几乎都能找到维纳斯的痕迹。从古罗马神话中女神的诞生——基督教时期的贬低——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女神的复活——威尼斯画派女神向女人的转变——印象派中写实主义——现代、后现代时期对维纳斯写实主义的异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艺术理念和手法也在不断前进,在艺术创作中,冲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不断充实着维纳斯这一女性形象。维纳斯是不朽的,通过艺术家的努力,维纳斯这一艺术形象会在艺术创作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丰富,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周平远.维纳斯艺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化 铉 .人文主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

[3]杜文岚.维纳斯和西方艺术的不解之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楼主的问题不够明确啊~~~~附上一篇,希望能帮到你。平凡质朴的崇高之美——米勒与《拾穗者》米勒在43岁时完成的《拾穗者》,这是一幅描写农村夏季收割劳动场面的作品,从题材上看,应该说平凡而简单。但它在当时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所有人没有料到的。画面上,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秋天麦收后的辽阔土地上,有三个农村妇女正在弯腰而细心的捡拾收割后被遗落在田间的麦穗,她们身后的不远处,有堆积如山的麦垛。这一切,都说明三位拾穗的农家妇女是勤劳而朴实的劳动者。从画面上看,尽管她们身体健壮,但始终在重复着机械而单调的动作,目光却全神贯注在地上的麦穗。尤其是她们手中拿着的几根拾起的麦穗,与远处的草垛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她们那憨笨的动作,也流露出一种虔诚和忠诚,画作将农民和土地的这种情意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所以,任何人在这幅作品前,都会产生一种对丰收、对生命的庄严景仰,都会产生一种农民对土地那种类似于宗教般虔诚的情怀。当然,也对画面上的平凡而质朴之美产生崇高的敬意。《拾穗者》这幅画刻画了三位贫穷的农家妇女在辽阔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她们弯腰捡拾的动作展示了一种古典美。重要的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同时,美丽富饶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与勤劳又形成明显反差。法国文艺评论家卡德莱曾这样说道:“米勒的《拾穗者》等作品刻画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心理和思想,表达了近代思想,这是一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画家。”在这幅作品中,米勒安排的人物动作和形态已经成为后人研究构图的经典,人物朴素动作优美,特别是在她们的背后,那合理而有序的铺陈,使得画面散发着一股泥土的芳香,也弥漫着古老而沉重的诗意,使我们感受到大地之神的魅力和古典的庄严美。据说,米勒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自己的孩子连奶水都吃不饱,家庭生活极其窘迫,所以他对底层的劳动者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和同情,甚至他是在继续接受着并在绘画中融化他的痛苦,在生活的痛苦和创作过程的痛苦中寻找到一种庄严而崇高的宗教式的喜悦。因此,米勒笔下的劳动人民是在生活的痛苦中却饱含着道德,这是一种美,最后成为米勒的一种信仰。《拾穗者》是他思想与技术最完美的结合物,罗曼•罗兰这样赞赏道:“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位女神。”米勒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从1840年到去世的三十多年间只有八十余件油画作品。而且很多都是较小的画幅。据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思考而成的。除《拾穗者》之外,还有《播种者》、《晚钟》和《牧羊女》等,同样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什么时候,《拾穗者》总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与冲击,这一点与画家始终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分不开的。这幅作品在沙龙展出的时候引起了极大地反响,其中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认为画面上的三个女人丑陋不堪,还有人指责画面的内容揭露了农民生活的艰辛而有意向上层生活挑战的意味,还有人认为这是在有意煽动农民的情绪等等。面对这一切,画家米勒毫不畏惧,他说:“我将坚强的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害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们绝不做把农民模样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的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我们从米勒的这番话语中感受到他那坚定的现实主义立场,通过平凡的人物表现崇高的理想和内在的精神。特别是他用真实的笔触和感受描绘着他生活在一个空间中的农民,成为后来法国许多画家共同的创作主题。因此,米勒成为法国美术史上伟大的画家,与库尔贝一样,为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建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我整理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体)(11G101-2)[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1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11G101-3)[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哥特式教堂为例: 哥特式教堂的产生得益于一种新的建筑技术尖胁拱顶的运用。 .... 参考文献. [1]西蒙斯: 印象与评论: 法国作家[A].象征主义?意象派[M].论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象征主义特征[1]西蒙斯: 印象与评论: 法国作家[A].象征主义?意象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13]赫伊津哈著、刘军等译: 中世纪的衰落[M].中国美术出版社.、P208.[3]参见季广茂: 隐喻视野下的诗性传统[M].P12、P85- 8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5]赵敦华: 基督教哲学 1500 年[M].人民出版社..[6][7][12]伪丢尼修著、包利民译: 论圣名[M].P3.选自: 神秘神学[J].北京三联版.、[107].[8]费多铎等编订: 东方教父选集[J].基督教文艺出版社..[9]参阅托马斯.阿奎那著、谢扶雅译: 圣多默的神学[M].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33.[10][11]塔塔科维兹著、褚朔维等译: 中世纪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31.[14][17]塔塔科维兹著、褚朔维等译: 中世纪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46- P47.[15]巴西利卡( basilica) 一译长方形会堂( 教堂) 。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物, 用作市场、法院和会议大厅。是后来所有西方教堂建筑发展的基础。[16]迈克尔.列维著、孙津等译: 西方艺术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8][19]费多铎等编订: 东方教父选集[J].基督教文艺出版社.、P496.[20]孙津著: 基督教与美学[M].重庆出版社..[21]赫伊津哈著、刘军等译: 中世纪的衰落[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2]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等译: 基督教会史[M].中国社会出版社..[23][24]据伪丢尼修: 教阶体系[M]中的介绍, 洗礼之始众人一起唱从圣经[J]中选的赞美歌, 然后受洗者请求祭司施洗, 祭司在他的头上画十字并允以登记。之后, 受施者面西三次发誓弃绝罪恶, 又面东三次表示服从基督, 表白完毕即开始涂膏油, 其间要唱圣歌, 然后受洗者三次被浸入水中, 最后祭司用圣油在他身上画十字并宣布此人已属圣洁。参阅伪丢尼修著、包利民译: 神秘神学[M].北京三联版, 1998, P164- 166页。[25]费多铎编订: 东方教父选集[J].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艺术形象课程论文格式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艺术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写好后,后续只需要丰富各个标题的内容就可以了.1、摘要写论文大纲首先要明确论文的格式,最重要的是先要把摘要弄好,论文摘要就是要明确写出论文的主旨是什么,用三百至五百个字描述清楚论文的大概内容,再用几个词总结出来.2、目录论文大纲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目录,目录一定要清晰.3、前言论文大纲还要有的内容就是前言,交代写论文的目的以及选题背景.4、选题背景及方法详细具体的写出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方法.5、归纳出现的问题把在做论文时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再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6、提出的建议论文大纲承接上部分所出现的问题就是提出的建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说明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能够实际的提出建议,才能看出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结构的写作更多是对文章的规划,可以避免很多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如字数超过规定字数,或者写不够规定字数,对写作是很有益处的.

文么,建议你按以下结构构思,简单地说是4个字:引议联结1)引: 引出问题,简单叙述,清楚问题的表面情况。2)议: 以探讨的方式,或借助其它理论,或借助已有的公论, 作为基础,展开评价议论。3)联: 即联系实际,把第2条探讨的几条

1500字论文格式模板(通用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1500字论文格式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存储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带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为:NetWare网、Windows 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由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通信协议三个部分组成。资源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通信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全网络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工作。而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其中共享数据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目的。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程数据交换等。

分布处理:是指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通过适当的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综合信息服务: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计算机网络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设备

网卡(NIC):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集线器(Hub):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端口共用一条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

交换机(Switch):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

线缆:网络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络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公共电话网: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

综合业务数字网: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

专线:即Leased 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专线的好处是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

网: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冗余纠错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

异步传输模式: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

调制解调器(Modem):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6 结语

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利用必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将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联系和沟通下,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将加快,企业和个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信息需求程度相对较大的部门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并通过他们带动相关知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带动全社会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计算机网络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1摘要

“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缩写,建立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评审专家评阅论文时,总是先看摘要,摘要给专家留下第一印象,是评奖的敲门砖。“摘要”包括: 问题背景,要达到什么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模型的主要内容、算法和结论,模型的特色。好的“摘要”能很快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力,它建立在多次修改、反复推敲的基础之上,具有统揽全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文笔流畅的特点。

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也可写作“问题重述”。是将竞赛试题所给定的问题背景和解题要求用论文书写者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在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这一部分称为 Background或者 Introduction。

3模型假设

任何问题的求解都有它的背景和适用范围,建模试题来自于现实问题,同样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约束。“模型假设”就是界定一个范围,或给出几个约束条件,一使得问题的解决过程不至于太复杂,二使得其他人在使用该模型时知晓它的适用范围。“模型假设”不是凭空臆造的,是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挖掘、提炼出来的。

4符号说明

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元素,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洁性的特点。数学模型由数学符号组成,模型的求解通过符号的运算来完成。可见,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根据需要随时引入必要的数学符号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根据竞赛要求,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所引入的数学符号要在本模块给出说明,最好的说明方式是列一个表格。

5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解决数学问题最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而“分析”,则是迈出这一步的关键。数学建模也这样。建模试题往往由几个子问题组成,这时的“问题分析”既要有全局分析,也要有局部分析。“问题分析”包括: 分析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哪些专业背景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和步骤。这样的分析对于“如何建立模型? 采用哪些数学理论或公式? 怎样求解? 会遇到哪些困难?”具有指导作用。

6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就是将原问题抽象成数学的表示式,主要步骤:

第一步,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当的数学理论或工具。例如,如果是变化率问题,则考虑借助于导数或微分方程的手段; 如果涉及面积、体积、曲线弧长、功、流量等几何量或物理量,则考虑运用积分元素法,将问题转化为定积分、或重积分、或曲线曲面积分; 如果是随机数据的处理,则考虑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二步,确定常量、变量,用符号来表示这些量。

第三步,建立数学模型,即建立常量、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方程、函数或表格。

7模型求解

少数模型可能是简单的数学式子,求解起来比较容易。有些模型虽然也可用数学式子表示,但其中含有难以析出的参数,求解很困难,有的模型面对的就是一堆数据,对于这两种情形,就需要借助于软件 Matlab,Mathematic,Maple,SAS,SPSS中的某一个编程求解。

8模型检验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来自于科技、工程、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实际问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方法的局限性,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会有差距,模型可靠性的检验成为必然。为了检验提交的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程度,竞赛题中往往会提供一些来自于背景问题的实验数据。“模型检验”就是将给定的数据代入模型,计算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如果误差较大,就要返回去调整模型以提高可靠性。

9模型评价

该标题也可写成“模型的优缺点分析”。分析模型有哪些优点,缺点是什么。也有人将这里的标题改写为“模型评价、推广与改进”。其中的“推广”是将前述“模型假设”中的某些 条 件 适 当 放 宽,看看结果会怎样。“改进”是指对模型或算法做出某种改进。

10参考文献

列式参考的主要文献。

11附录

详细的软件程序、程序运算过程、运算结果; 用于模型检验的数据表格; 其他不宜放在正文中的数据表格。

1、研究背景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2、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3、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摘要: 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关键词: 人文素质;古代文学;教育与培养

一、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总之,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参考文献

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钱志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2069

2、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曹萌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3048

一、教育理念与现实情况结合

在以前旧式的教育下,学生勤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给家长和老师一个交代,然而数学比较实用,体现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在教科书没有学到。应试教育的弊端逐一体现出来,表明当前我国数学教育体系的情况严重落后,拖慢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新课改和新的教学理念。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改革”看来,我们要从死板的教科书中走出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运用新的理念来改变旧式的数学教育体系。从数学哲学方面讲,数学史最含有生命力和统摄力的教学体系,是否学好数学,不是从数学成绩分数的高低来判断,最重要的是要以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去学好数学,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熟练运用数学观念和方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问题。

在现实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数学观念,不同观念会导致人们不同行为和工作。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艰深难懂、枯燥乏味、很难学好的思想,必然会导致逃避数学,逃避数学老师,不去接触数学读物自行封闭行为。一个教师如果认为数学只是公式、法则、考试,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就是填鸭式的。但实践教学能让学习回归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现在:1.让人们知道学习数学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其制定和安排教学目标。2.制定符合现阶段学生适应的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3.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其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育方法的改变

课堂作为课改的主要阵地,是新课改是否有成效的直接体现。课堂教育的改变要从体现出来的问题入手,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起来,让教学变得趣味些,不再一味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上,教师不是讲完一个课时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但也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要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前提,要有质量的保证,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只是讲了主要教学重点,其余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学习,不懂再去问教师,切实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性。教师要学会“精讲”,把主要教学内容讲清楚,如重点、关键性的问题等。

在上课时的要求:(1)内容要简洁。扣住主题要求,突显重点、关键问题、难点;(2)方式得当。既要能体现出教学目标,又能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3)言语简洁明了。趣味生动,其提示作用,不要一味的死板,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多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反复的练习,用口、动手、动脑充分运用课堂知识去解决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练习的内容要得当,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不要机械重复去练习,要有分寸。通过练习,让学生稳定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其全面能力,形成技能、技巧。

学生学会思考,去质疑问题,思维的驱动在于质疑,能成为学生的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得活跃起来。而以前的旧式教学是以事先确定好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僵硬,学生的问答完全按照教师的套路,根本没什么价值所在,又不能有效的省时,这值得我们去反省。在新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在自己思考问题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反之,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是不会产生深刻问题的。教师的提问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条捷径,那些具有提问思考能力的学生是学到了一项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让他们敢于提问和思考。

比如,①让教师去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去解决,在此过程发现问题,进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②教师要提倡学生主动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从学习的重点、关键点发现问题,学会从书上的例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③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点都是前后联系的,有许多新的知识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所以复习旧的知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需求,这关系到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进去,要正面看待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教学理念,必须身体力行,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小论文么,建议你按以下结构构思,简单地说是4个字:引议联结1)引: 引出问题,简单叙述,清楚问题的表面情况。2)议: 以探讨的方式,或借助其它理论,或借助已有的公论, 作为基础,展开评价议论。3)联: 即联系实际,把第2条探讨的几条结果,代入到实际情况中去,用实例来佐证,或用实例来否定。4)结: 即做总结、结论,把实例证实过后的结果,总结表述,摘取有概括性的句子,合并一下,最好是自己思考,用另一个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样即可完成小轮文。。。要写大论文,就是把无数的小论文结合起来,联系连贯的分析,最终就是大论文啦。。。

狼图腾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狼”形象在文学中的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狼”文化不仅有时代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当代小说中掀起一股文学“狼”潮。殷国明说:“狼深深卷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之中,参与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剧烈变化、转化、矛盾与挣扎。”说明小说中的“狼”形象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扩展资料:

外形特征

外形似家犬。吻较尖,两耳直立,裸露无毛。尾毛蓬松但不卷曲。无拇指和蝩垫。爪粗钝,不能弯缩。额部和头顶灰白有黑色,上下唇黑色。体色多灰黄,但个体变异较大,有棕灰黄、棕灰或淡棕黄色等。体背及提侧长毛尖多为黑色,额部耳廓及背中央毛色较暗。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尾色与体色相同。

头骨粗壮,眶上突发达,眶后突粗钝。鼻骨前宽后窄。听泡略呈三角形。

齿式。上门齿弧形排列,不具小尖。

量衡度(单位:kg,mm)体重23~30,体长1000~1400,尾长270~500,后足长210~400,耳长95~125;颅全长,上齿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

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大陆内蒙古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这里的蒙古牧民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态特点,他们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养着牛、羊,与成群的强悍的草原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他们憎恨着狼――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他们同时也敬畏着狼――草原狼帮助蒙古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

正是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神秘,草原的广阔和浪漫,将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叫陈阵的北京青年带进了草原。很快,陈阵发现草原并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必须和狼进行战斗。他亲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与偷袭羊群的狼――像豹子一样大的狼――徒手搏斗。也曾误入狼群、并亲眼看见群狼怎样在头狼的指挥下,调兵遣将围猎几百只黄羊。

但是,人却抢了狼储存的食物。为了报复人的贪婪,狼利用冬季风雪和夏季蚊灾的掩护,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偷袭军马群的残酷而壮烈的战役。于是人又被激怒了。来自于农耕民族的干部不顾蒙古牧民的反对,开始了大规模的围猎狼群的战斗。狼在死亡前的尊严和牺牲精神震撼了陈阵。陈阵和他的来自于北京的青年朋友,因为狼的缘故和牧民融为一片。但是,他们无法阻挡来自于农耕文化和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的破坏。

在作品的最后,也就小说的尾声,来自于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尘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草原不仅是狼,真正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失去的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这是《狼图腾》的主题和作家悲怆的呼唤。

扩展资料

狼图腾评价

1.民间看法

网络的一篇评论,称《狼图腾》完全为汉奸小说,文章抓住了小说的一个逻辑漏洞——既然小说称“作为受血者总是弱于输血者”,那么受到输血的汉朝,唐朝以及隋朝为什么又能打败游牧民族。他引用大量史料证明,军事上的胜利,就事论事的说,只能体现先进的战法或者装备,而不能升华为民族性格。他还举了匈奴也曾经臣服于汉武帝,蒙古国臣服于苏俄的例子,否定了游牧民族“宁战死,不苟活”的性格。

2.学术界看法

《狼图腾的再评价与文化分析》指出,小说前部分关于草原生活的描述是可取的,而加在后面的关于狼性的讨论对主题其实“是一种消解”。小说的主题想表现草原“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结构,而后面的讨论则有点对游牧文化的精神狂热。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骑上战马,来培养“狼图腾”的精神。

《论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改造——基于狼图腾的文本讨论》则从更专业的角度上找出了《狼图腾》的一个逻辑漏洞——“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更强的民族存在决定更强的民族性格;而强悍的民族性格又可以反作用于民族存在,主动果敢地为自己民族创建起更加强悍先进的民族存在,以强化民族性格。强者为王,超强者夺冠。”

作者指出,《狼图腾》将历史分为强弱,维度过于简单。并且,既然民族存在都差不多,那么何以狼性可以转化为羊性?作者还指出,这种逻辑是从既成事实单线反推回去,来论证既成事实的合理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运用最纯粹的逻辑(基本的假定&清晰的概念界定,进行客观分析,再得出公认的民族性格后,再进行逻辑推演和论证)。

《从社会学角度解读狼图腾》一文更是指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并行不悖,相互影响的,而这个结构和西方的文明结构也有着本质的不同。《狼图腾》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对立,又将游牧文明和西方文明混为一谈明显是不严谨的。

《透视“狼图腾”现象》除了赞同以上《狼图腾》是一本充满矛盾的小说外,更分析了“狼图腾”现象背后的成因。作者指出,“它巧妙利用了当代人的线性进化论的心理积淀等进行自身的完满运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心的功利化与世俗化的膨胀,狼图腾精神也找到了滋生的温床”,“《狼图腾》的问世,使得无数为生存压力而困惑的人们犹如见到了黑暗中的曙光,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信念和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狼图腾

开始讲的是一个支青在内蒙古驯化一条小狼的故事,故事情节一般,但书最后介绍龙图腾从狼图腾演化而来和对狼性、羊性的分析及用此对朝代兴衰的解释很独到,值得一看!

如果我是一匹狼,我要做一匹最好的领头狼!带着我的狼群在我们的领域里快乐地生活,不会去欺负,袭击别人!可是人类你们通过各种手段把我们赖以生存的野兔、山鸡……都给掳走了,饥肠辘辘的狼群里那匹性格暴躁的狼偷偷下山袭击了你们的羊,连一口都没敢吃就被赶了回来.你们人类于是浩浩荡荡地来搜山,要把我们赶尽杀绝!那匹暴躁的狼为了不连累大伙,也为了报复冲下山袭击了人,咬死了人,最后它也被你们人类打死了!对不起,我替那匹狼向你们人类道歉,我们本该和平相处而不是互相敌视.人类你们衣食无忧,你们的食物太多了,不会饿肚子.可是你们知道吗?那野兔窜的比箭都快,那山鸡比雷达都灵敏……我们想要果腹,要付出许多毅力耐力和智慧.炎热的夏天你们人类呆在空调房里凉快,最差也有个风扇吹吹,我们狼却顶着炎炎烈日到处觅食;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你们人类房子里有暖气,最差也有个温暖的火炕,而我们狼只有趴在洞里无奈地看着外面白皑皑的世界.好不容易挨到春暖花开,饿的前胸贴着后背的我们却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全被你们人类掳走了,呜呜,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如果我是一匹狼,我就那样趴在洞里饿死,让这无声的抗议引起你们人类的反思和关注,我们狼也有尊严,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下,我们狼也有生存的权利!我希望我死后我的灵魂得以升华,升华的灵魂得以重生,我会重生成人类!首先我要挣好多的钱,然后我要成立一个最完善的动物保护协会!那些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动物我都会收留它们,让它们不再饿肚皮,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让它们感到温暖!我的一生都要致力于这个伟大的事业,呼吁人们热爱生命,关爱动物!

  • 索引序列
  • 西方艺术天使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西方画艺术史论文的参考文献
  • 西方建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 艺术形象课程论文格式
  • 狼图腾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