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对国人友好。因为是elife作为新晋的高IF期刊,在国内的风评比好,属于JCR分区Q1,年发文量也不错。科研猫技术老师们对该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Elife对组学、测序类的原创文章非常友好,对纯数据库挖掘的文章比较一般,目前IF达到了分。
5分以上的杂志:
control release、Adv Drug Deliv Rev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Nature Communications
Elife——国人文章作者一般为国内科研大牛或科研团队,国人发文占比约6%
Elife是一本起点很高的综合期刊,旨在向读者提供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研究。从该期刊最新文章进行分析来看,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有关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论著和综述均可投稿。但注意这本期刊严谨而又大胆创新的编辑共同审稿模式,不仅缩短了审稿周期,也对稿件质量把控得更加严格。据说投稿到该期刊超过2/3的文章都会在外审前被编辑退稿。
elife对国人友好。因为是elife作为新晋的高IF期刊,在国内的风评比好,属于JCR分区Q1,年发文量也不错。科研猫技术老师们对该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Elife对组学、测序类的原创文章非常友好,对纯数据库挖掘的文章比较一般,目前IF达到了分。
人的体温正常在36点5到37度左右,传统的口腔表比较正确,如果在腋下测量需加0、5度,用肛表水银温度计测量要减去0、5度,现在人的体温为什么越来越低,就是免疫系统下降不足36、3度的均为体内热量减少,免疫系统较差问题。 1851 年,德国医生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分析了莱比锡市 万名病人的体温,得到一个结果:人类的平均体温是 37 摄氏度。虽然人与人之间的体温有波动,但 Wunderlich 的结论至今仍然作为医疗标准使用。 然而根据发表在《eLif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至少在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在下降。 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在 1992 年测量了 148 名病人,他们的平均体温是 摄氏度。2017 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 万名英国病人,发现他们的平均体温是 摄氏度。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 157 年中进行的 677,423 次温度测量,发现出生在 19 世纪早期的男性体温比今天的男性高 摄氏度,相当于每十年体温下降 摄氏度。 女性的体温自 1890 年代以来下降了 摄氏度,相当于每十年下降 摄氏度。这究竟是人的体温在下降还是体温测量技术的改进? 研究人员认为是人的体温在下降而不是测量误差。原因可能是空调和加热等让人类生活在舒适的温度下,不再需要让身体变暖。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也正好是科普这方面的知识。人类的体温在最近200年,由原来德国内科医生卡尔.温德利希制定的37℃,降到了现在的℃左右。人类正常体温37℃已成为 历史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缺乏运动和 体育 锻炼。现在的人运动量大大减少。导致人体肌肉减少,身上长满了肥肉。不锻炼,不运动,体温下降,新陈代谢变慢,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就会增加了。 第二,空调。目前无处不在的空调,也是导致体温下降的原因之一。客厅,卧室,商场,写字楼,就连 汽车 也要有空调。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长期失去功能,不再敏感,导致体温降低。 第三,压力山大。在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一种皮质醇的激素来,这种激素分泌过量,也会分解人体肌肉,增加脂肪。导致体温降低。 2020年1月7日,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从37℃降到℃。 2020年1月7日,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生命科学期刊《eLIFE》的研究指出过去一个多世纪,正常状态下的人类体温越来越低。 影响体温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运动--下半身肌肉功能降低 人的肌肉的70%都在下半身。肌肉运动产生热量,运动不足或者下半身肌肉能力低下,都会造成人体“发冷症”。较少的肌肉,意味着较低的体温和较低的新陈代谢。 2.生活压力大,烦恼多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分泌一种名为“皮质醇”的物质,不仅会分解肌肉、储存脂肪,还会加速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3.过度使用空调 夏季人们的机体基础代谢能力会降低,身体为了抵抗炎热便不会继续产生热量。 但有时过度使用空调,是会造成身体“发冷”。人体本身具备抵御炎热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惯,但人们通常不会发挥身体的自然能力来降温,而是使用空调迅速降温。 4.洗澡时不泡澡,只使用淋浴 现代很多人洗澡都只使用淋浴而不泡澡,但其实泡澡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内脏器官和细胞的新陈代谢。泡澡可以使体温上升,增加机体出汗和排尿,将造成发冷症的水分排出体外。 5.食物的影响,进食过量 肠胃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就需要更多的血液,因此除了肠胃之外。那些产生更多热量的肌肉和肝脏、大脑等器官和细胞便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因此体温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大脑和肌肉供血不足,便会有困倦或疲劳的感觉。 冷血动物的体温都很低,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环境的改变也会有影响! 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一项研究揭示,过去1个世纪,正常状态下人类体温越来越低了。 目前公认的看法是,正常状态下,人类体温是37°C(°F)。我们目前的体温计上,37°C处都有一个明显的标记(通常是红色),这无异于提醒用户,超过37°C体温就高了。但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实际情况已并非如此。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从2000年代起开始测量人的体温,并与参加美国南北战争的士兵体温记录进行了比较。 这项研究揭示,与19世纪的男性相比,现代男性体温下降了°C(°F),相比之下现代女性体温比19世纪下降了°C(°F)。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平均体温由19世纪初时的约℃降低到约°C。 科学家指出,人类体温下降的原因“尚无法证实”,但他们猜测可能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关。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从2000年代起开始测量人类体温,并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体温记录进行了比较,发现人的体温每10年下降°C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朱莉·帕松内特(Julie Parsonnet)博士表示:“我们的体温与人们的认知不是一回事。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人类正常体温是°F(37°C)——是错误的。” 平均而言,美国人的正常体温每10年下降°C(°F)。 帕松内特说,“ 从生理上说,现在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不是一回事。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室内温度、我们接触的微生物以及我们能够获得的食物。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尽管我们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生理角度来说,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 研究人员目前尚未搞清楚人类正常体温降低的确切原因,但通过分析逾50万份体温测量记录,排除了温度计不准确的可能性。 鉴于所有人都可能使用相似的体温计测量体温,研究人员坚信数据是准确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黑种人和白种人的平均体温呈现相同的下降趋势。2000年人类平均体温由1800年代早期的约°C下降至约°C 为了评估人类正常体温是否真的下降了,不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研究人员核实了每个数据集内人类体温的变化趋势。 研究人员估计,过去的每一个群体——根据种族和性别划分——可能使用相似的体温计测量体温,他们发现自己的观察结果与更广泛的趋势是一致的,没有一个群体违背大的趋势。 每个群体的人均正常体温每10年下降的幅度都相似。 他们认为,代谢率的下降可能是人类正常体温下降的原因,因为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的劳动强度低于19世纪。 他们还指出,人类正常体温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炎症反应的减少,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类患病的频次。 帕松内特说:“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它们能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期刊上。 休温越来越底是营养不充足导至体内供求不平衙所至,只讲精不讲其它食物达配,过去什么都吃,现在这不能吃那下能吃,而现在人猪油几呼不吃。你说体温能高吗? 体温为何会下降? 体温下降的原因“尚未证实”。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和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自19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生活和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炎症反应的减少,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类患病的频次。 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能解释日常体温波动。环境温度和基础体温差异过大,人体就要消耗更多能量,以维持正常体温。现代人住的好了,供暖、空调等已经覆盖大部分人口,身体温度的变化就会减少。因为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的劳动强度低于19世纪。 专基因食品起作用了,随至免疫系统降低。怪病多了。 ,人类解放劳作耕耘后体能下降,环境污染破坏后身体机能损坏,所以后果很严重。
molecularcell同级别。dlife是一个生物学期刊,投稿难度十分的高,与molecularcell同级别,被誉为第二个Nature杂志,是一个世界级的生物学期刊。
电脑:华为MateBook
系统:Windows10
软件:维普
1、首先需要撰写一篇初稿,对于最近的研究成果,一个项目,一个成果,按照基本的中英文题目,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都要写好,包括详细的数据,图文等等。
2、论文写好后必须要多次修改,明确自己的观点,创新点很重要,数据也要真实。写好之后,寻找自己需要投稿的期刊,可以在万方,知网,维普等查询期刊,比较权威和真实。
3、比如知网,大家可以进入“期刊投稿”——搜索期刊关键字,选择自己领域里面的期刊。
4、这里大家需要注意,期刊是分等级的,有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等,比较好的SCI,等,大家可以选择,不过越是好的期刊,要求越是严格,门槛也很高。
5、选择好自己的期刊之后,大家可以进入该期刊的官方,下载投稿须知,及相关的文件,仔细阅读该期刊的投稿要求,按照要求修改稿件,包括内容,文字,标点,字符,排版等。
6、接下来就是投稿,大家可以选择在线投稿,上传稿件,没有官方网站的,部分期刊是邮箱投稿,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弄错了信息,投错了地方,以防。
期刊投稿成功之后,等待通知,一般会经历退稿,或初审,退修,外审,等步骤,记得随时关注,尤其是退修之后一定要仔细按照要求修改。
要。elife投稿是论文课题的发布,该课题的真实性很高,所以必须要求要原始数据。要提供原始数据、数据的处理过程数据的处理过程,还要提供所使用处理的。
在论文写作的早期,我们就需要开始考虑目标期刊,并在研究领域中找到与自身研究方向、重要性和相关性上都匹配的期刊。尽早了解所选择的期刊要求,还可以避免在之后的撰写中偏离期刊的宗旨、学术范畴和目标读者。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在线索引或数据库来查找可能的目标期刊,例如Scopus,Web of Science和开放获取期刊目录,包括Medline,PsycINFO和Agricola。此外,还可以通过搜索所在机构或专业协会的在线图书馆。
在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些可能符合自身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期刊之后,我们需要制作一个目标期刊的候选名单。
首先,列出你所在意的发表条件,然后评估初步搜索的每个期刊是否符合条件。查找每个期刊的往期shortlist内容,以确保你了解该期刊发布的内容类型,并仔细阅读作者须知和期刊网页上的“关于我们”信息。此外,还要在期刊网站上查找关键的发表统计数据,也可以在期刊的一些过去文章的脚注中查找。
其次,只保留三到四个匹配得最好的期刊,以你的目标和时间安排为策略进行排序。例如,如果你想发表一篇医学论文并且时间充裕,并且认为该研究非常重要,那么你可以以国际性顶级综合期刊为目标,一次一个(例如Nature,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不被广泛关注的,但仍然具有国际影响,您的候选名单可由国际性单学科期刊(例如Nature Medicine,British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Lancet)或分支学科期刊(Blood,Circulation,Stroke)组成。
最后,如果你的研究不具新颖性,而且时间紧迫,那么你的候选名单可包括或完全由同行评审时不考虑新颖性或潜在影响的在线大型期刊组成(一般包括PLOS ONE,Science Advances和Scientific Reports;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包括BMJ Open,PeerJ和eLife)。
5分以上的杂志:
control release、Adv Drug Deliv Rev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Nature Communications
Elife——国人文章作者一般为国内科研大牛或科研团队,国人发文占比约6%
Elife是一本起点很高的综合期刊,旨在向读者提供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研究。从该期刊最新文章进行分析来看,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有关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论著和综述均可投稿。但注意这本期刊严谨而又大胆创新的编辑共同审稿模式,不仅缩短了审稿周期,也对稿件质量把控得更加严格。据说投稿到该期刊超过2/3的文章都会在外审前被编辑退稿。
elife对国人友好。因为是elife作为新晋的高IF期刊,在国内的风评比好,属于JCR分区Q1,年发文量也不错。科研猫技术老师们对该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Elife对组学、测序类的原创文章非常友好,对纯数据库挖掘的文章比较一般,目前IF达到了分。
最近,随着中科院推出并立即修改了18年的分区表,各种有关学术期刊的话题又多了起来。今天,我从杂志名称入手,聊一聊有关期刊名称的那些事儿。三驾马车 vs 四大天王 很多学术期刊由于地位、内容、出版社等方面的相似性,被归为了一类,并且冠以绰号。有三个一组,也有四个一组。三驾马车之 CNS : 这大概是学术界最出名的期刊组合了,搞科研的尤其是生物口的都不陌生:Cell,Nature,Science。关于这个名称的起源已很难考证。我在网上看到的最早的一个出处是颜宁老师说当年神经生物学课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英文缩写恰好就是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并引发和三大期刊名字的联想【1】。当然,也有不少人把C、N、S三个字母的顺序变换着念,NCS、SNC、SCN等等,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三驾马车之 国产CNS : 国内期刊现在越来越壮大了。其中,以下三本可谓势头强梦:《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学通告》(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三本期刊的首字母连在一起,不就是CNS吗?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国产CNS【2】。虽然暂时在影响力方面同国际版CNS都有一定差距,但相信这几本年轻的国内期刊将拥有光明的前途。三驾马车之三大综合期刊 :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早年间这一块是《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独角戏,10年Nature首推Nature Communications大获成功,成功引领了高水平开放获取期刊的潮流。五年后,Science也推出了有Science版Nature Communications之称的Science Advances,和另两家杂志渐呈分庭抗礼之势。从一度落榜中科院分区一区的大行衰运,到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重返一区,这三本综合类期刊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四大天王系列 似乎四个杂志并称的更多。比如数学界的“四大”:《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Acta Mathematica,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化学领域也有所谓的“四大”:《德国应化》Angewandte Chemie,《美国化学会志》JACS, 《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生物四大综合期刊:Current Biology、BMC Biology,Elife,Cell Reports 出版社也有四大:Elsevier,Springer/Nature,Wiley,Taylor。 当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四大神刊: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这几本期刊由于开放获取、发稿量(尤其是国内学者发稿量)巨大、以及文章档次参差不齐而被戏称为“神刊”。其实,“四大神刊”上面有相当多的高质量文章,特别是,有些学者可能不那么在意杂志,或厌倦于频繁更换杂志的繁琐的投稿流程,最后“屈尊”于这几本“神刊”。这些杂志里每一篇认认真真的paper,都凝聚了科研人无数的心血。最重要的应该是文章本身,只不过今时今日的科学界,承载文章的期刊承载了太多它或许不该承载的东西。说子刊,谁是子刊? 现在的杂志越来越多。很多杂志纷纷推出各种子刊。最出名的当属Nature系列了。那么,什么是子刊?以Nature系列为例,有Nature冠名的期刊都可以成为子刊。按照这一标准,Nature Communication也应算在内,只不过看起来其地位比其他子刊低那么一点点。对此,Nature集团有一个大致相当的英文描述:Nature-branded journals。现在,Nature子刊的数目已达46本(其中包括18本Nature Reviews系列杂志)【3】。 Nature子刊的规模还在膨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食品专业的童鞋就要有福了,因为据可靠消息,新子刊Nature Food即将在未来两年和大家见面。那么杂志的主编是不是该由chief editor改为chef editor?照这么下去,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出一本Nature Dumplings。那时候,最爱吃饺子的我一定去应聘主编,届时杂志的主页应该是这样的:随着各种子刊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作者把本不属于子刊的期刊说成是子刊。最著名的当属前面提到的Scientific Reports。尽管现在身处“四大神刊”行列,但2011年刚创刊的时候,SR可是作为很多Nature集团文章转投的对象,我就曾听说过不少被Nature和旗下子刊接连拒稿而直接怒投SR的壮举,想必不少文章都有很高的水准。或许是不了解情况,或许是子刊到神刊心有不甘,有作者会把SR称为Nature子刊。更有人在自己的publication记录里的Scientific Reports直接写作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好了,按照这一逻辑,那么下面几个杂志的名字应该这样改: Nature Genetics -> Nature Nature genetics 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PLOS BIOLOGY -> PLOS PLOS BIOLOGY 最犀利的当属Cell旗下干细胞领域知名期刊Cell Stem Cell,因为它要改成 Cell Cell Stem Cell 读起来不拗口吗?莫以刊名论英雄 杂志的刊名不是随便起的,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先创刊的杂志,比如Nature,Science们,往往能在起名上占得先机。而一些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只好避开这些名字,另辟蹊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所谓的“水刊”。比如下面这几个: Elife :电子生活?名字看起来确实像科普杂志。这可是一本高水平杂志,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一众大佬(由于不满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联合德国马普学会和英国Wellcome Trust联合打造。 iScience:不知道有多少童鞋会像我一样音译为爱Science?该杂志绝非《我们爱科学》英文版。其作为Cell最新推出的优秀期刊,名字中的i代表的是important。 PLOS系列 :PLOS全称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公共科学图书馆?其实,这个名字是为了强调其Open Access,对于所有人免费开放。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只能说,这些杂志的刊名,不是太省略,就是太谦虚。 既然有名字像“水刊”的“牛刊”,也会有“名过其实”的杂志。比如,来自瑞士的Frontiers系列,名称前沿(frontiers),但其旗下杂志上文章的前沿性,恐怕和上面几本“科普读物”都有所差距,更不要说CNS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本名叫《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的杂志了:因为只要你在该刊上发paper,就可以说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啦。本文纯属调侃,一说一乐,各位切莫当真。最后,祝各位童鞋19年都能在自己心仪的杂志上大把发paper!引文 1. 颜宁,为何要发CNS? 2012, 2. 徐旭,Science Bulletin实现IF突破,国产CNS全面崛起。2017, 3.
最近,随着中科院推出并立即修改了18年的分区表,各种有关学术期刊的话题又多了起来。今天,我从杂志名称入手,聊一聊有关期刊名称的那些事儿。三驾马车 vs 四大天王 很多学术期刊由于地位、内容、出版社等方面的相似性,被归为了一类,并且冠以绰号。有三个一组,也有四个一组。三驾马车之 CNS : 这大概是学术界最出名的期刊组合了,搞科研的尤其是生物口的都不陌生:Cell,Nature,Science。关于这个名称的起源已很难考证。我在网上看到的最早的一个出处是颜宁老师说当年神经生物学课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英文缩写恰好就是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并引发和三大期刊名字的联想【1】。当然,也有不少人把C、N、S三个字母的顺序变换着念,NCS、SNC、SCN等等,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三驾马车之 国产CNS : 国内期刊现在越来越壮大了。其中,以下三本可谓势头强梦:《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学通告》(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三本期刊的首字母连在一起,不就是CNS吗?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国产CNS【2】。虽然暂时在影响力方面同国际版CNS都有一定差距,但相信这几本年轻的国内期刊将拥有光明的前途。三驾马车之三大综合期刊 :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早年间这一块是《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独角戏,10年Nature首推Nature Communications大获成功,成功引领了高水平开放获取期刊的潮流。五年后,Science也推出了有Science版Nature Communications之称的Science Advances,和另两家杂志渐呈分庭抗礼之势。从一度落榜中科院分区一区的大行衰运,到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重返一区,这三本综合类期刊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四大天王系列 似乎四个杂志并称的更多。比如数学界的“四大”:《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Acta Mathematica,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化学领域也有所谓的“四大”:《德国应化》Angewandte Chemie,《美国化学会志》JACS, 《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生物四大综合期刊:Current Biology、BMC Biology,Elife,Cell Reports 出版社也有四大:Elsevier,Springer/Nature,Wiley,Taylor。 当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四大神刊: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这几本期刊由于开放获取、发稿量(尤其是国内学者发稿量)巨大、以及文章档次参差不齐而被戏称为“神刊”。其实,“四大神刊”上面有相当多的高质量文章,特别是,有些学者可能不那么在意杂志,或厌倦于频繁更换杂志的繁琐的投稿流程,最后“屈尊”于这几本“神刊”。这些杂志里每一篇认认真真的paper,都凝聚了科研人无数的心血。最重要的应该是文章本身,只不过今时今日的科学界,承载文章的期刊承载了太多它或许不该承载的东西。说子刊,谁是子刊? 现在的杂志越来越多。很多杂志纷纷推出各种子刊。最出名的当属Nature系列了。那么,什么是子刊?以Nature系列为例,有Nature冠名的期刊都可以成为子刊。按照这一标准,Nature Communication也应算在内,只不过看起来其地位比其他子刊低那么一点点。对此,Nature集团有一个大致相当的英文描述:Nature-branded journals。现在,Nature子刊的数目已达46本(其中包括18本Nature Reviews系列杂志)【3】。 Nature子刊的规模还在膨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食品专业的童鞋就要有福了,因为据可靠消息,新子刊Nature Food即将在未来两年和大家见面。那么杂志的主编是不是该由chief editor改为chef editor?照这么下去,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出一本Nature Dumplings。那时候,最爱吃饺子的我一定去应聘主编,届时杂志的主页应该是这样的:随着各种子刊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作者把本不属于子刊的期刊说成是子刊。最著名的当属前面提到的Scientific Reports。尽管现在身处“四大神刊”行列,但2011年刚创刊的时候,SR可是作为很多Nature集团文章转投的对象,我就曾听说过不少被Nature和旗下子刊接连拒稿而直接怒投SR的壮举,想必不少文章都有很高的水准。或许是不了解情况,或许是子刊到神刊心有不甘,有作者会把SR称为Nature子刊。更有人在自己的publication记录里的Scientific Reports直接写作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好了,按照这一逻辑,那么下面几个杂志的名字应该这样改: Nature Genetics -> Nature Nature genetics 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PLOS BIOLOGY -> PLOS PLOS BIOLOGY 最犀利的当属Cell旗下干细胞领域知名期刊Cell Stem Cell,因为它要改成 Cell Cell Stem Cell 读起来不拗口吗?莫以刊名论英雄 杂志的刊名不是随便起的,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先创刊的杂志,比如Nature,Science们,往往能在起名上占得先机。而一些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只好避开这些名字,另辟蹊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所谓的“水刊”。比如下面这几个: Elife :电子生活?名字看起来确实像科普杂志。这可是一本高水平杂志,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一众大佬(由于不满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联合德国马普学会和英国Wellcome Trust联合打造。 iScience:不知道有多少童鞋会像我一样音译为爱Science?该杂志绝非《我们爱科学》英文版。其作为Cell最新推出的优秀期刊,名字中的i代表的是important。 PLOS系列 :PLOS全称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公共科学图书馆?其实,这个名字是为了强调其Open Access,对于所有人免费开放。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只能说,这些杂志的刊名,不是太省略,就是太谦虚。 既然有名字像“水刊”的“牛刊”,也会有“名过其实”的杂志。比如,来自瑞士的Frontiers系列,名称前沿(frontiers),但其旗下杂志上文章的前沿性,恐怕和上面几本“科普读物”都有所差距,更不要说CNS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本名叫《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的杂志了:因为只要你在该刊上发paper,就可以说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啦。本文纯属调侃,一说一乐,各位切莫当真。最后,祝各位童鞋19年都能在自己心仪的杂志上大把发paper!引文 1. 颜宁,为何要发CNS? 2012, 2. 徐旭,Science Bulletin实现IF突破,国产CNS全面崛起。2017, 3.
elife是顶级期刊。
《ELIFE》发布于爱科学网,并永久归类相关SCI期刊导航类别中,杂志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否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ELIFE》" 的价值还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相关信息:
Elife杂志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前景不太看好。
第一,杂志社花费太高,这两年还好,虽然花了500万镑,不过有HHMI, WELLCOME, MAX等机构资助,也算风生水起了,不过长久下去还是会有影响,毕竟靠一本期刊又要学术水平顶级又要能挣钱还是比较难的,PLOS系列的高分杂志主要也都靠PLOS ONE挣钱。第二,快速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理念虽然好,但是感觉像个悖论。
elife对国人友好。因为是elife作为新晋的高IF期刊,在国内的风评比好,属于JCR分区Q1,年发文量也不错。科研猫技术老师们对该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Elife对组学、测序类的原创文章非常友好,对纯数据库挖掘的文章比较一般,目前IF达到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