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黄石)隋朝开始设置进士科,主要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面对唐朝重视考诗赋。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唐朝诗歌创作的繁荣。
议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范式跨学科研究必要性
【论文摘要】 当前技术学主流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对其分析思考后,提出教育技术学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以顺应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实践和学术需求,不断挖掘和实现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定性研究传统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己成了以应用为取向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梗桔。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充分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来,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混合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新型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逐渐兴起。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认为“多元化研究范式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必然走向,我们需要打破单元的思维,放弃寻求普遍的万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模式,走向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的确,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的多样性以及当前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上的迷乱困境等都要求多元化的研究范式。本文在库恩范式论对研究范式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提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应当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并对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发展的启发
范式一词是由美国当代科学家托马斯浑恩( )在其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的。库恩认为“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fzl“研究范式”概念的核心要义是科学共同体共同具有的信念、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及科学研究的框架结构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不少学者对研究范式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库恩赋予研究范式的意义,正如有些学者(蔡建东等,2006)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也认为与库恩范式的“替代性”和“不可通约性”相反,教育技术学不同研究范式之间是“共存”的,而且是“可通约”的,是交替互补的关系。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技术研究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就像日常生活中使用劳动工具一样,不同劳动工具的功用和效率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适合某种劳动的工具一样。因此,教育技术学需要尝试、引入和发现多种研究范式及其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在进行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技术学所使用的各种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和思考。
二、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简述与思考
我国教育技术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学术研究一片繁荣、理论观点不断推陈出新,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论文和著作也是与日俱增。然而,教育技术领域对自身研究范式的探讨并不多见,并且研究结论也不清晰一致。就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教育技术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的分类及所持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2、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是己经形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3、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主要存在“实证主义”与“解释/建构主义”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4、黄荣怀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范式的演变经历了“经验一对比实验一系统整合”三个主要阶段。5、近年来也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提出教育技术学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从以上分类和观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领域对其研究范式并没有形成一致性认识,各种观点处于离散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研究传统的限制,先前教育技术研究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很少有人对研究范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教育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范式难得统一。好在这种现象也表明了教育技术领域正在日益重视研究范式研究,这应该是一种好兆头。
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思考后,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应当突破单维的思维模式,引入并尝试使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至于从其他学科领域引入的研究范式是不是适合教育技术研究需要,这需要理论思辨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
三、教育技术学也要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
1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范式
“跨学科”一词较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有组织和规划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许多学者对跨学科及跨学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对跨学科研究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要义是明确的。我们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以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合作以及个人探索等方式,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灵活且融合的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策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关注点都是多元的。它可以由科学的求知欲驱动,也可以由实际的需求促发;可以由单个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组建团队来实施。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学科拼凑在一起,而是追求各个学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商讨与合作,建构一个共同的研究框架,获取一个整体的或系统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法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以及研究者群体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就构成了跨学科研究范式。根据对跨学科研究及其范式的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更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使得各相关学科的方法、思想等有机融合,更好的为学科发展服务。
2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首先,科学研究的大呼吁跨学科研究范式。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也只有相互协作共同探索才能解决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证明,这些问题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单独解决得了的。鉴于此,许多学者撰文呼吁跨学科研究,并论证跨学科研究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对跨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对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重构综合整体的观念、促进学科的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口各学科所谓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它独断的专有领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跨学科研究是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己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学作为科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为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多学科复杂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并且明显具有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是纯教育学的,也不是纯学的,也不是纯技术学的,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问题。例如,远程教育不仅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也要关注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心理问题,并且要采用恰当的技术来实现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其中管知识的运用也是影响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再如,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交流互动平台的建立等等,都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上的突破。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应用理论的杰出典范。教育技术学的这种包融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就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必然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也只有这样,教育技术学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开阔创新视野。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的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己经建立起来的部门(学科)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8] n。教育技术学己经冲破了“被忽视的无人区”,但是教育技术学还没有成为“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尤其是缺乏突破性的创新。而跨学科研究范式给教育技术学科研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跨学科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教育技术学单维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这种突破不是对原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断然摈弃,而是在吸取和完善原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可以消除相关学科之间界限隔阂所造成的壁垒和视野遮蔽,强调以研究主题为中心的有机协调与合作,增加学科间的交流,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技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复杂问题,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学科体系创新。
四小结
没有一种研究范式具有统领‘天下’的能力,只有在特定学术背景和特定研究阶段占主导地位或是倍受学术研究者青睐的研究范式,因为研究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而是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实践的需要、研究重点的转移等动态变化发展的整体认识和操作过程,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和使用范围。因此,在多元化充斥学术研究的今天,我们要顺应学科需求和研究的发展变化;在诸多学科需要教育技术支持并优化教学的今天,我们要充分满足其他学科的需求。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促进多学科思想及方法的有机融合,促使教育技术学研究脱离困境,使得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实现完美整合,不断挖掘和实现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导语: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当代社会的发展壮大,需要什么来滋养?下面是守护文化作文800字议论文,欢迎参考。
近段时间以来,韩剧在中国大有“回春”之势,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剧集轮番轰炸著中国观众的眼球,与韩剧广受追捧的境况一比,国产剧这边就显得略逊一筹,不少人表示如今国产剧千篇一律,而且品质也良秀不齐,实在让人味同嚼蜡。
韩剧为何能如此成功?众所周知,韩剧早期的剧情大多数以苦情戏为主,老套情节卖多了,观众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了,所以,近几年来,韩剧抛开老套的套路,开始往更多元化题材发展,这使得它又重新博得海内外观众的宠爱,并且,热门韩剧的海外版权费逐渐走高,很显然,它已经成为韩国的文化品牌之一了。
那麽,韩剧成功的缘由里,有没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呢?
韩国是文化大国,其文化产业比重一直占据著首要地位——可这换到中国来,还是有点不现实,毕竟就时势而言,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发展好经济。
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开始缓步发展后,国家就一直有在为发展文化软实力作规划。在经济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建立一个本国独有的,一提名字就让人知道“啊,是那个国家啊”的文化品牌已是大势所趋:美国有大名鼎鼎的好莱坞,韩国有韩剧,日本有动漫,我们并不一定要随大流,往娱乐文化方面发展,相反,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足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没错,就是美食。
中国地大物博,单是“吃”这方面,能叫出名的就数不胜数。央视的一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赚足了多少国人的口水,而这,也是对外推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的美食。
尽管《舌尖2》在推出后在制作上被诟病“抄袭BBC(英国电视广播公司)以往纪录片痕迹太重”,但也挡不住众人的食欲,事物本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踏实做好每一步,是发展当下中国文化必须要做到的。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都有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但也要总揽全局,做到统筹兼顾,在做到推广美食文化之外,努力发展好其他中国特色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
守护我们的文化,看的不仅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加应该为祖国的文化发展做贡献,总之,守护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说最爱还是汉语。我们的母语,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内在的深韵永远让人品之无穷尽,其散发的气息总能让人肃然起敬。
试问哪一种语言会比汉语更富深义,用词比汉字更加精确,一字一义决不模棱两可,句意明朗清澈。又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字书写起来会比汉字更加优美。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让世界为之倾倒,笔锋勾转之间无不显露出书法大师对其所灌注的精气,人字合一的境界也就汉字书法才能达到。
曾记否,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形成了一股强热的中国风,多少外国人纷纷奔向这一天朝大国,尽情吸收我们的精华,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向世界尽情展示着华夏文明的干醇。唐朝不仅以其强盛的国力闪耀在世界的东方,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向全世界辐射。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汉语却在逐渐黯淡。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本土文化,尤其是英语,时刻冲击着国人的耳膜。有人开始迷茫,开始偏航,抛下最温馨的汉语港口,盲目驰向那我们误以为希望的灯塔。
考场上,我们的错别字屡见不鲜;职场上,英语水平俨然成为了获得各种职位的敲门金砖。曾经,我们被武力所奴役,但凭借坚强的反抗获得了新生。如今,我们却甘心做异域语言的俘虏,而可悲的是,在这种奴役之下必将越陷越深,最终无以自拔。
快醒悟吧,快回头吧,快来救救我们的母语吧!
多么亲切的汉语,从小是它陪伴我们成长,是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难道这一笔宝贵的财富真的要没落于吾辈之手?
不!我们必须开始行动,捍卫我们的母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字就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之根,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之体。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唯一没有文字断层的国家,这是多么让人钦羡啊!而其余的古国只有在废墟中回忆它们昔日的辉煌了。
再看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汉语教学,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投入到学习汉语的狂潮中,我们重新审视起汉语无穷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培养起对于汉语的热爱。
面对此情此景,司马迁笑了,诗仙笑了,诗圣笑了,鲁迅笑了,将汉语推向高峰的文学大师期盼这一刻多久了,中国人期盼这一刻多久了!流逝的,我们不再去多作评论,不再为自己的无知悲叹而踌躇不前。重要的是现在,全身心投入到发展汉语的事业中去,力争把汉语推向新的高峰。手拉手,心连心,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不再被西方文化冲成一盘散沙,牢记汉语才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汉语,这是一坛传承千年的佳酿。我们深信,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香!
为什么?一家星巴克咖啡厅能在故宫中一旺七年而不衰?许多人都不认为诸如星巴克、耐克、阿迪达斯等一系列外国产品之所以能充斥在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的开放。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市场为外来品占据,是因为国人的内心的松动,逐渐漠视中国文化所导致的。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尊重本族的文化,他们将被外来文化同化,忘却文化的本性,所以,面对大量的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物品,我们既要取舍有度,又要守护文化的本性。
在香港的一所中学里,凤凰卫视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学生对自已祖国的文化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可是,面对主持人所提出的类似于“孔子的真名是什么?《左传》是什么人编写的?”等问题,学生做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有说孔子叫孔尼的,有说孔子叫孔明的,还有说《左传》的作者是孟子的。然而,在记者询问完问题与学生在场下闲聊时,许多学生,都能说出,自已所喜欢的某韩剧男主角的名子和年龄等一系列,准确到每一方面的信息。
不知道“至上先师”孔子,不知道左丘明,却能够准确地说出某明星的资料,这无疑是对母族文化的亵渎。不仅没在保护母族文化的本性,反而使它变得低俗无用。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后,我们并没有学会融会贯通,反而将本国的文化丢弃。文化的侵入是有的,可更令人担忧的是国人麻木不仁的心态,总认为中国文化消亡与否无所谓,而我国一带水的邻邦——日本,确实要做的好的多。
在日本,每一个小孩子自从出生起,就会被贯注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日本的孩子就像一个未塑形的胚材,在独特的社会中被雕磨成深爱自已民族的人才。在日本,阅读本国名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风景”。任何一名日本人都能很完整地说出自已民族的种种优良文化。不仅如此,许多日本学生还不断的研读“四书”、“五经”,在不断吸收本国文化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分解,发展了日本文化。
为什么中国人与日本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因为中国人不懂得守护住文化的本性而日本人却善于如此去做。肉体的死亡不能消亡一个民族,由此可见文化本性的缺失却足以击溃一个强盛的民族。而中国文化在外国文化的冲下已经是伤痕累累,正如文首所说所说星巴克在做宫中一旺七年而不衰,实际上是两种文化间的博弈,而我们却失望的发现,不是故宫包融了星巴克,更好似被星巴克“占领”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占领啊,伤痕累累的中国文化,已着支离破碎的危机,它的文化本性需要人们去守护,否则,我们要面对的国家将是一个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灵魂的一片死地。
文化借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能给你来做,能成的可的。
我是一个大学生创业的人,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用我的思路去帮助到你,
呵呵多给你发些,肯定够1 贺丽霞;;谈中国现代中式快餐发展现状[J];大学时代(B版);2006年03期 2 池进;餐饮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张海燕;张昌亚;;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优劣势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7期 4 刘致良;;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标准化建设实例分析[J];商业时代;2006年26期 参考文献:[1] 杨铭铎. 中国何时进入快餐时代[N]. 经济日报, 1999-04-13.[2] 杨铭铎. 从快餐食品的属性看我国快餐业发展的战略[J]. 中国烹饪,1996(6): 19-20.[3] 熊四智. 中式快餐的界定及其发展格局[J]. 中国烹饪, 1996(6): 21.[4] 国内贸易部. 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Z]. 1997-09-24.[5] 杨铭铎, 李晓英. 快餐概念比较研究[J]. 中国烹饪研究, 1999(4): 21-24.[6] 冯俊. 现代快餐经营与管理[M].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1: 50.[7] 杨铭铎. 现代中式快餐[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1-3.[8] 杨铭铎, 李晓英. 现代快餐的起源[J]. 商业研究, 1999(7): 81-82.[9] 杨铭铎, 凌强. 从食品加工手段的沿革看快餐食品产生的必然性[J].中国烹饪, 1998(6): 144-147.[10] 杨铭铎.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看现代快餐产生的必然性. 兼论我国快餐业发展的阶段性[J]. 商业研究, 2000(11): 144-147.[11] 夏连悦. 30 年, 4000 亿, 世人瞩目的中国快餐[C]. 北京: 2008 年中国快餐大会.[12] 贺丽侠. 谈中国现代中式快餐发展现状[J]. 大学时代: 论谈, 2006(3):15-16.[13] 杨铭铎. 中国快餐业的“十化”[J]. 中国烹饪, 2000(7): 6-7.[14] 杨铭铎, 凌强. 中式快餐的研究: 包子开发示范工程[J]. 中国粮油学报, 2000(4): 44-52.[15] 杨铭铎. 饺子专用粉及饺子新品种开发[Z]. 哈尔滨: 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 2006.[16] 杨铭铎. 胡萝卜湿面制作技术及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3, 18(5): 25-29.[38] 胡霞露. 中式快餐的市场问题与营销策略[J]. 广西粮食经济, 2001(1): 18.[39] 吴长顺, 陈昌, 韦恩敏. 中式快餐困境和出路[J]. 新经济, 2003(3):56-59.[40] 吴敏华. 基于 SWOT 分析的中式快餐竞争战略研究[J]. 江苏商论,2007(2): 30.[41] 成健. 中式快餐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08(3): 72.[42] 陈颖. 中式快餐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7): 89-92.[48] 孙耀吴, 肖军. 论中式快餐业的竞争策略[J]. 经济管理, 2002(19): 71.[49] 崔艳玲. 现代中式快餐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2007.[50] 邵芳. 中式快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校报,2007, 12(2): 62-66.[51] YARK C. Efficient or enjoyable consumer values of eating-out and fastfood restaurant consumption in Korea[J].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4, 23: 87-94.[52] STANK T P, GOLDSBY T J, VICKERY S K. Effect of service supplierperformance on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of storemanagers in the fast foodindustry[J]. Journal of OperationsManagement, 1999, 17: 429-447.[53] 杨铭铎, 周福仁, 张放. 关于中式快餐市场的研究[J]. 商业研究, 1999(11): 90-92.[54] 唐飞, 李阳. 中式快餐的目标市场分析[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1): 35-37.[55] SEYMOUR D. Emotional labour: a comparison between fast food andtraditional service work[J].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19: 159-171.[56] BRADY M K, ROBERTSO C J, CRONIN J J. Managing behavioralintentions in diverse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servicequality, service value, and satisfaction forAmerican and Ecuadorian Fastfoodcustom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1, 7: 129-149.[57] ZHAOM, STANK T P. Interactions between operational and relationalcapabilities in fast food service deliver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2003, 39: 161-173.[58] 鄂勇. 中式快餐顾客满意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大娘水饺”为例[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校外餐饮火爆现象研究——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随着社会发展,学校食堂的规模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好,但却未能胜过异常火爆的校外餐饮,大多数中学校园外一到午餐时间就人山人海,无论是街边小摊还是路边小店都是魅力十足,甚至有人在贴吧上发“中午到学校卖德克士”的贴受到了强烈欢迎。我校的大部分学生为什么热衷于在校外小吃店就餐?校外餐饮诱惑力何在?学校午饭为什么近水楼台“得不到月”?为此,学生以本校为例对此现象加以研究,通过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和网络投票、抽样调查等方式得出以下几点原因——一、校外餐饮可选择性较强,不必排队从在我校百度贴吧发起的投票“你不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原因”中得到的数据显示,的同学表示,“食堂人太多,要排队”是他们选择在校外就餐的主要原因。对于已经学习了一上午的同学们来说,在拥挤的食堂排队打饭无疑是一种折磨,也有一部分热爱学习的同学不愿把时间花在排队上。相比较而言,校外餐饮可选择性较强,众多小店和摊位可以减少同学们等待的时间。二、校外餐饮品种较多,味道较好在上文提到的投票中,的同学认为“食堂饭菜味道不好,种类太少”是他们不在食堂吃饭的主要原因。像是近年来兴起的麻辣烫、过桥米线、板面等食品,食堂不是不供应就是味道不好。又如学校的面食种类实在太少,包子只有一种馅,面也只有一两种,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味觉需求。校外餐饮品种多,以本校周边为例,光是供应麻辣烫的就有三四家,面店也有三家,过桥米线、砂锅、炒菜应有尽有,就连想吃饺子也能得到满足。供求平衡,自然能经营成功。另外,校外餐饮的食品味道好也是吸引人的一大理由。三、校外餐饮有价格优势的同学认为“食堂饭太贵”是他们在热衷于校外餐饮的另一大原因。而在抽样调查中,也有近85%的同学认为食堂饭菜价格有待下调。根据调查,饭量小的同学一顿饭大约要花6~7元钱,而饭量大的同学有时一顿竟然能花15元以上,这显然不是一个学生所能承受的。而校外餐饮一顿基本不会超过6元钱,有的甚至能控制在4元以下。那么校外餐饮为什么价格如此之低呢?根据调查,大多数小店无法保证店内的卫生状况,所用食材也令人担忧,路边小摊就更不必说了。成本低,价格必然低;价格低,销量必然大。所以校外餐饮火爆异常是必然的。 以上是校外餐饮火爆的三大原因。校外餐饮占尽校园午餐之天时、校园周边之地利,又有价格低之诱人优势,难怪会吸引众多学子。作为学校的一员,学生有义务为更好的建设校园设施作出贡献,因此学生建议学校,适当下调饭菜价格,增加饭菜种类并保证食堂的卫生,做出以上改进,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同学去食堂就餐。
我给你提个思路:包子好吃当然不在褶上,而在包子里面的馅的味道,做馅很重要,有各种各样的馅,浑的,素的,甜的等。
对于我们而言,融资-就是我们从券商那里借钱买进股票,看多市场带股票涨了卖出再还钱给券商。融券-就是我们从券商那里借股票来卖出,我们看空即做空,待股票跌下来我们买进股票还给券商。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修订前的证券法禁止融资融券的证券信用交易。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被过滤广告 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融资融券模式基本有四种:证券融资公司模式、投资者直接授信模式、证券公司授信的模式以及登记结算公司授信的模式。
融券现在是鸡肋业务,一般都没有券可融。
提到融资融券,估计许多人要么不是很明白,要么就是不搞。这篇文章,主要分享的是我多年炒股的经验,着重强调下第二点,全是干货!开始探究之前,我有一个超好用的炒股神器合集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千万不要错过哦:炒股的九大神器,老股民都在用!一、融资融券是怎么回事?讲到融资融券,第一步我们要知道杠杆。解释一下,本来你有10块钱,想去买20块钱的东西,借来的这一部分钱就是杠杆,融资融券就是加杠杆的一种办法。融资就是股民利用证券公司借来的钱去买股票的行为,到期要还本金加利息,融券就是股民借股票来卖,到期把股票还回来并支付利息。好比放大镜是融资融券的特性,利润会在盈利的时候扩大好几倍,亏了也能把亏损放大很多。这才说融资融券的风险非常大,如果操作失误极大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亏损,对投资能力要求会比较高,不让合适的买卖机会溜走,普通人是很难达到这种水平的,那这个神器可以帮到你,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买卖的时间进行分析,并且选出最适合的时机,那就赶快戳进下方链接吧:AI智能识别买卖机会,一分钟上手!二、融资融券有什么技巧?1. 扩大收益可以采用融资效应这个方法。譬如你现在有100万元的流动资金,你觉得XX股票有前途,就拿出你手里的资金买入这个股票,然后可以在券商那里进行股票的抵押,随后融资入手这个股,要是股价上涨,就能够拿到额外部分的收益了。拿刚才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假如XX股票往上变化了5%,素来只有带来5万元的收益,但融资融券操作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能让你赚的更多,当然如果判断失误,亏损也会更多。2. 如果你认为你适合稳健价值型投资,认为中长期后市表现不错,并且向券商进行融入资金。你可以将价值投资长线持有的股票抵押给券商,也就是融入资金,进场时,就可以免除追加资金这一步,拿出一部分利息支付给券商就可以,就可以扩大战果。3. 采用融券功能,下跌也能做到盈利。比如说,比如某股现价20元。经过深度探究,我们会预测到,这个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极大的可能性下跌到十元附近。因此你就能去向证券公司融券,同时你向券商借1千股这个股,接着用20元的价格在市场上去出售,获取资金两万元,在股价下跌到10左右的情况下,你就能趁机通过每股10元的价格,再拿下1千股,这1千股是为了还给证券公司的,最后花费费用1万元。这中间的前后操作,价格差代表着盈利部分。自然还要支付在融券上的一些费用。以上操作,如果将未来股价变为下跌而不是上涨,那么等到合约到期后,就需要买回证券给证券公司,而买回证券需要花费的资金也会更多,进而变成赔本。终末,给大家分享机构今日的牛股名单,趁还没被删前,记得领取哦:绝密!机构今日三支牛股名单泄露,速领!!!应答时间:2021-08-2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关于设计方面的设计论文可以去任务中国网找,那是设计行业的平台,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设计论文、报告、说明书等一些软文都会有。
1.茶包装的材料设计茶包装是茶在购买、销售、存储流通领域中保证质量的关键,一个精美别致的茶包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超市不断出现和销售方式改变的今天,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起到无声售货员的作用。好的茶包装匕有收藏价值,也可作为复用包装再次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弘扬了茶文化,一个好的茶包装设计,一定要有好的基础,出就是包装最本质的东西,即如何能保持茶叶的质量使其不变质。只有充分了解茶的特性及造成茶叶变质的因素,才能根据这些特性来选择适当的材料加以会理的运用,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对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更要加强环保意识,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茶叶的特性是由茶叶的理化成分、品质所决定的,如吸湿性、氧化性、吸附性、易碎性、易变性等。所以,我们在设计茶包装时,要根据以上这些特性,考虑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应选择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避光和天异味,并有一定抗拉强度的复合材料,根据调查和研究,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会,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铂夏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能最好的一种。现在有一种新的包装盒,它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金属的,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具有根强的保鲜效果,而且比起金属罐来轻了许多,设计手段也更加主富美观了,匕给了设计者更大的发挥余地。茶包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既大包装和小包装t大包装也称运输包装,它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装卸和仓贮,一般用木箱和瓦楞纸箱,也有采用锡桶或白铁桶的;小包装也称零售包装和销售包装,它既能保护茶叶品质,又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便于宣传、陈列、展销,而且携带方便。小包装的种类很多,从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三类,如硬包装有铁罐、锡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艺小木盒、小竹盒、工艺刻花镀金盒等;半硬包装有各种硬纸盒;软包装有纸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种夏合袋等,设计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设计。设计茶叶包装,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材料与结构,包装材料选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商品的质量,这也是由茶叶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所决定的,所以一般易选用结构精密,便于开启的材料来做茶叶包装。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包装。市场上也有许多新颖别致的茶叶包装,但有些包装看似高档,却存在着过分包装的倾向,有的脱离了商品的属性,盲目地追求一种表面华丽的装饰和浮燥的色彩,与茶叶本身的质量不相符合,如市场上有一种表面是塑料刻花镀金的茶叶包装,从包装上看不到一点商品所要传达的任何信息,给人一种是工艺品的感觉,而不是茶叶。2.茶包装的色彩设计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如果色彩搭配得当,使消费者看后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包装的色彩是受商品属性的制约,色彩本身也有它的属性。所以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或清新淡雅,或华丽动人,或质朴自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习俗和欣赏习惯,也要考虑到商品的档次、场合、品种、特性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色彩。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形成不了凋子,也不能到处用金、银,给人以一种华而不实之感,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同类产品的比较,对同类产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设计出能在众多商品中夺目而出,有竞争力的包装来。3.茶包装的形象设计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能使商品更加形象化、生动有趣。可有些包装上的图案陈旧、繁锁,商品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重复、没有个性,龙凤等古代纹样到处乱用,传统不是复占,更不是昭搬,民族性不是画条龙、画个凤就代表了,应赋于它新的内容,新的生命、新的形式,应把一种精神贯串进去,一种神韵体现出来,传统应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时尚。可以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的纹样进行变形使之更具有现代味,更符号化,更简洁。真正传统感的包装给人一种有文化、有内涵、超凡脱俗之感,这和茶的个性也相符合。4.茶包装的文字设计茶包装的文字也是设计的重要部分,一个包装可以没有任何装饰,但不能没有文字,正如同一个人一样,他一定有名字,茶包装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明了,充分体现商品属性,不易用过于繁锁的字体和不易辨认的字,太生硬有尖角的字体出不太适合,茶是传统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商品,中国的书法艺术又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根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能适当地运用书法来体现茶文化主厚的底韵,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那是最好的,但要用易懂、易读,易辨认的字体,太草或不清楚的字体要少用,一定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辨识力,要使人一目了然。��另外,茶包装设计必须符合我国《茶叶包装》的有关规定,包装的标志要醒自、整齐、清晰,并有完整的标签,标明品名、生产厂皂、地址、生产日期和批号、保质期、等级、净重、商标、产品标准代号,有变动项目可印成不干胶进行补充说明。总之,茶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色彩、图案、文字等要素是与商品紧密相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能准确迅速地传递商品信息,这是设计者要放在首泣的问题,这也是衡量一件包装设计是否优秀的标准。
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摘要,一起来看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产品的包装色彩在整个消费和销售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国,茶叶市场十分繁荣,茶叶品种众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茶叶产品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要将茶叶包装色彩的设计做好,这是提高茶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包装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使茶叶产品得到美化,还能够推动茶叶产品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茶叶包装色彩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逐步探讨了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茶叶包装色彩呈现的种种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有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这一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在茶文化专业的课程中,也应当开设音乐教育的课程,因为在对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相对于知识来说是无穷无尽的,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欣赏的品位,从而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音乐也能够赋予茶艺生命力与灵魂,让茶艺表演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音乐教育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更好地去鉴赏茶文化,更好地将音乐与茶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茶艺表演,所以音乐教育在茶文化的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层面。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它的包罗万象性和丰富多彩性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包括茶具、茶诗、茶道、茶艺和茶禅等等很多方面。茶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文化,如要真正地体味到茶文化的内涵和韵味需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音乐作为一种兼具韵律美和艺术美的存在物,无疑会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说音乐教育有利于人们培养对茶文化的尊崇,将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创造出更富美感的存在状态。可以说,音乐赋予了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了音乐以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综合运用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是全世界公认的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从中国茶文化中提取出来的茶道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运用这些理论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能更清晰的发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物流管理的 什么题目 有什么特殊要求?
网上可以搜到中远集团物流银行业发展的实例,可以借鉴借鉴。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伴随现代物流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的特征有: 第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总体上讲,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和公众物流服务仍然是社会物流的主要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明显改观。同时,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已经有了大约十年的探讨过程和发展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中国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根据有关分析,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这些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不同企业间的物流理念以及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很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一方面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进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分销业产生高端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这些企业物流理念先进、物流外包水平高、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且自主性较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要求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物流形式、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制造业为例,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大约是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万平方米,租用的仓储面积是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倍、倍和倍,也就是说我们的外包明显不足。内资企业的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台,装载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倍和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和实际运作差距。这种先进与落后物流形态并存的现象造成我国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物流结构的不均衡性。 第三,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计),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在竞争模式上主要体现在成本与价格竞争,而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供应链增值效应关注不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在行业中可能都感觉到这种竞争压力。根据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利润率为3-8左右,行业利润空间尚未完全挖掘出来,和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功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第一,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一方面供需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服务模式日趋完善,以我们公司的米其林项目为例,米其林是世界知名的轮胎制造商,1997年、2001年分别在我国东北沈阳、上海建厂,最初中国外运仅仅是为他提供海运服务,主要是在国际端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双方建立第三方物流合同关系后,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其供应链的布局实施了个性化的物流资源配置,新建、改造专用的物流仓库,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也就是按照生产企业上下游配置做了一些安排。经过几年磨合,服务范围从进出口货代扩展到CBC、全国干线运输包括区域性配送。区域配送从操作层面上、供应链层面上、信息反馈层面上做了很多工作,来满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要求以及运输服务要求。服务区域从北方扩展到华东、华南地区,服务标准显著提升。这种国际化生产企业对物流行业的要求也非常高。我这里有几个数字,也就是他们对我们公司第三方物流的一些KPI指标,比如库存完好率2005年我们达到了,2006年是,今年前三季度是100;第二个指标库存明细准确性,也就是轮胎不同的规格、尺寸、排序、仓库里的配置准确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2006年99,今年一直保持在100,也就是说这种准确性我们还是在逐年改善;到货的准时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当时还是有差距的,他们要求还是很高的,2006年,今年到现在为止是,也是在逐年提高。 成本方面我们再看第三方物流服务深化的直接结果是专业的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越来越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市场,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优势。目前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锁定在IT、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化工、快速消费品等几个目标行业集中发展,专业细分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强。从过去什么都做的物流转变成更加专业化的划分,按照市场和生产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企业也在做一些相应变化。 第二,服务范围向金融领域扩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探讨市场对外运产生的一些新的需求、新的机会。物流、现金流、资金流是供应链三大组成部分。在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体系下,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的采购与供应短缺是造成供应链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前些年在流通行业比较明显。由此以质押、监管为代表的物流金融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包括中外运、中远在内的企业纷纷开展此项业务。以我公司为例,通过与深发展、广发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主要银行签署合作协议,2006年实现授信额度达到456亿元,2007年1-9月份实现授信额度超过500亿元。很多客户、企业对这个方面的需求也很明显,需要通过物品和质押这种关系来缓解自己资金不足的问题。质押监管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方物流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而服务范围也由静态的仓单质押向货物的在途质押转变,从供应链资金流收入方面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第三,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非常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是物流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正在向中国扩展,自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国内起,以兼并收购为特征的全球物流整合深刻改变了物流市场格局。一大批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消失,一批巨型的物流大集团在整合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以德国邮政为例,由几家德国本土邮政企业经过私有化之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先后并购了DHL等物流巨头,并以DHL为平台集中打造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 近几年,外资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明显升温,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从服务竞争扩展到资本竞争,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资本手段越来越成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物流走向了理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官产学研等物流各界的沟通与协同不断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成长时期,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之一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积极倡导者,将一如既往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交流、合作与沟通,与大家共同发展。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调控巨集观经济的执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安全、高效、稳健执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执行起著决定性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析金融业风险监管 随着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加强,金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而这次美国次债危机,世界五大投行全面崩溃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更让人们意识到对待金融业风险与监管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认识与评估。 一、金融业风险与监管综述 所谓金融风险,一般是指金融资产预期价值或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风险和巨集观经济的执行风险。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金融体系遭受破坏,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放大后的一种极端情况。 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市场实行巨集观调控和监督是必要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有其不完整性,这就需要 *** 或其他部门对市场参与者进行管理。换言之,所有的监管本质上都是对市场不完整性的一种补充、修正和完善;二是从金融的发展来看,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金融的发展日趋国际化,金融资本不断扩张,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急剧加大,因此通过监管来保证金融业的稳健执行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国无论采用哪一种监管组织体制,监管的具体目标基本是一致的:1、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2、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3、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4、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二、金融风险环境因素分析 一巨集观经济动态执行带来的金融风险 1、经济实体波动与经济周期带来的金融风险。 在巨集观层面上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很多,但实体经济以及实体投资仍是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揭示了生产过程的经济危机成因,阐明了巨集观层面的金融风险以及危机产生根源。马克思将货币危机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尖锐化这个特殊时期的货币危机;二是独立的货币危机。后者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种形态的货币危机,马克思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咋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包括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等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成货币。但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马克思的这番论述实际上已经给我们一个结论性的观念,即巨集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仍然是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决定的。 2、虚拟资本执行与泡沫经济带来的金融风险。 虚拟资本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经济虚拟化的发展,是经济高度发达、高度成熟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和繁荣是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而金融虚拟化同时也带来了世界金融系统金融风险的增大。很多金融工具最初的时候是规避和转移风险而产生的,然而一推向市场后,由于其特定的交易规则和市场制度,却极大地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风险。虚拟资本的运动不能如实、正确反映现实资本的运动变化,其变动幅度频率要远远大于现实资本,尤其是货币贬值泛化以来,经济虚拟化现象日益膨胀。虚拟资本的内在特征与运动规律决定了经济生活中泡沫化的形成与不断深化,在促进金融与经济活跃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主体非理性因素引发的金融危机――微观经济主体对金融风险的主观认识。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而任何风险也都首先表现为人的风险,对主观的金融风险来说人更是风险主体的操纵者。现代金融活动错综复杂,每个金融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都各具独特性,任何法律条文与规章制度都不可能详细到对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并且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有人监督管理,所以主观金融风险在金融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1、信贷企业负责人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沦丧;2、急需提高的金融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3、缺乏监管的金融业管理者;4、整个社会的监管缺失。 三、控制金融业风险与监管的国际准则――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自从1988年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以来,一方面巴塞尔协议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银行业竞争规则和国际惯例,在加强银行业监管、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来,金融创新经常采取规避资本充足规则方法层出不穷,新的风险管理技术迅速发展,使巴塞尔协议日益显得乏力和过时。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而巴塞尔协议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受到人们的责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一次建议,决定修订1988年协议,以增强协议规则的风险敏感性。在考虑这些评论意见和征求国际银行界及其监管者建议的基础上,委员会于2001年1月16日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具体的新建议,再经过金融界激烈的讨论后巴塞尔委员会先后3次出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并与2006年6月26日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底稿――《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新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自1993年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越来越活跃的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做出修正案以来,市场交易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1年9月的最新决定,对运作风险要求全部资本由20%改为12%,而且还有一些技术上的调整,因此新巴塞尔协议实际上具有很严格的计算方法。 四、对我国金融业监管的启示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扩大与加深,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新的金融会得到快速催生,衍生金融业务会得到迅猛拓展;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基础仍很脆弱,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高阶人才十分短缺,金融风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化解,为了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有效地执行,为了应对风险,加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严格的风险测量体系。为进一步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资本的收益,应将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建立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是风险测量的量化指标。 第二,建立反应迅速、科学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建立危机处理机制最基本的目标在于保证日常业务能正常执行,防止不利的突发事件对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于崩溃瓦解。在目前市场日趋复杂的环境下,这些突发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这类突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力大小,并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 第三,建立以量化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在有了量化的风险值以后,风险值的平台也建立起来了,风险也能实时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整个系统各个环节风险暴露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发现风险、制定策略、监督执行的过程,涉及到各项业务、决策和操作程式;风险管理的流程体现各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它的主要目标是要系统化、制度化,并且量化运营风险的管理。“新巴塞尔协议”也对运营风险的测量、管理、资本准备金做出了具体要求。第五,建立全面的风险资讯报告系统。风险资讯报告是及时地、清晰地、全面地了解风险的基础,报告的内容包括利润、总风险、净风险、风险资本、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通过风险报告,不仅可以发现风险集中分布的地方,评估风险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以根据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更有效、合理地评估绩效。 风险报告在提供大量的数字资讯之后做出一个文字性的总结。好的风险报告首先需要的是“透明”,即各业务部门有责任及时而且无隐藏地提供有关风险的资讯,这样,风险报告才能准确、全面地反应风险暴露的状况。其次,好的风险报告需要“一致”,即各种类风险的量值,需要真实地反映风险的大小,保证不同种类风险之间的可比性。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措施加强对本国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经验少、水平低,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但监管不是万能的,“监管绝不能替代银行自己内部对业务活动的仔细审查以及市场对银行的监管。”因此,我们唯有积极地参与全球金融活动,掌握新知识,熟悉新规则,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才能抓住机遇,使金融监管真正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保障金融与经济的健康执行。 篇2 浅析金融业融合发展 【摘要】金融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业与他行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产业,这种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有助于金融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金融业内原有行业打破分业经营界限,呈现出混业经营局面。金融业原有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打破分业经营局限,借助金融创新手段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内涵,极大提高了金融市场资金运用效率,为有价值的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奠定架构基础。我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监管框架下出现融合发展的现象,是对分业经营模式的否定,更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在对金融业融合发展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探究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金融业;融合发展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调控巨集观经济的执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安全、高效、稳健执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执行起著决定性作用。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发展模式被突破,产生了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表现在金融业融合发展,而目前这种融合发展的模式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是金融业内部所出现的混业经营,进而形成全能型金融机构;另一种路径是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 一、金融业发展过程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频繁暴发使得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对金融业进行规制。美国颁布法律最早对金融业进行规制,随后英国、加拿大、日本也纷纷仿效美国颁布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各种金融法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做出了明确的限制,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分业经营和分业规制,形成政策性进入壁垒,这时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产业边界清晰。在20世纪的50年代,国外一些先进的银行开始运用计算机来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这成为资讯化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开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推出电子银行卡。 从此资讯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金融业。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推动了资讯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资讯科技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业务流程,使得金融业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运营成本,并产生了更多的金融创新。传统的金融业和资讯业出现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及相互并购的现象并由此生成一些新的业务。与此同时, *** 对金融业的监管也开始放松。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金融业出现了融合的趋势。2001年7月我国央行释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首次明确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代理证券业务。 2004年10月: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释出《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2005年2月由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制定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公布施行,鼓励商业银行采取股权多元化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开始由非竞争关系变为竞争关系,三者之间的传统产业边界开始模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金融业的融合正朝着个性化、效率化、无时空、无地方化的方向发展,力求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 同时金融业在自身融合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的形态,这种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有助于金融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二、金融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1.降低金融产品交易成本 科斯早在1973年《企业的经济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成本,它认为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经济主体进行交易会产生谈判和签约的费用,这就是人们交易时要付出的代价。在对交易成本产生的本质研究中,交易成本论认为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市场价格机制交易会有资讯成本、搜寻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及监督成本,因此市场价格交易成本较高,需要把交易纳入到一个组织中就形成了企业。在金融产品的交易中,金融的融合发展使得金融产品的需求者不仅可以得到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金融产品,而且通过混业经营的全能金融机构能够一站式的得到所需金融产品和享受到整体的金融服务,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2.金融机构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英国的经济学家哈提哈特和里歇尔在研究了多项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观点后认为综合性银行在效率和金融稳定上具有优势,综合性商业银行能够发挥出比其他专业化银行更大程度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墨顿?米勒认为商业银行通过融合经营,投资者得到了良好的承销服务,同时银行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综合性发展在一个平台上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原有的人才、装置和技术能够在全能型的金融机构中重复使用,因此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提供同质的服务。证券和保险金融机构的全能发展同样也能产生相同的效应。总之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显示出金融机构发展的成熟性。在全能型的金融机构中,各种金融资源能够自由充分流动,使得金融产业结构更趋效率化、高阶化,网路型的金融体系开始形成,金融空间结构呈现更加有序状态。这种金融资源的集聚融合效益加快金融产品成本降低速度,使全能型金融机构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有助于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美国学者Benston经过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进行研究后发现统计结果分析显示,当银行拥有附属证券公司时,或当银行将一部分资本投入证券业务时,其风险只有轻微的增长,而收益却有显著提高。增加的盈利加强了银行的支付能力,因此降低了银行倒闭的风险,进而降低了金融系统发生危机的风险。增强全能型银行及机构的竞争力,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德国经济学家特洛文也认为综合性银行能向社会和客户提供投资的最佳机会,可以增强银行和客户的联络,可以使整个金融制度趋于稳定。 4.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金融业融合发展程提高使得创新资源进一步集中,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使金融机构企业更易获取原存于企业外部的知识,同时对于原有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消化、吸收、创新,实现原有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的融合,使得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金融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协同性,产生群体金融知识学习的外溢性。这种出于不同节点上知识面的交叉,产生的不同知识的融合,降低学习的成本,增强融合后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融合发展促进了内部资源优化,技术网路、交易网路和社会网路有机结合,激发了金融创新活力,大量梯度性金融创新出现,金融业进入良性回圈发展。 三、金融业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1.金融业内不同行业的融合 在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的态势下,金融业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也在融合发展。金融业业内的融合发展是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打破自身分营业务的局限,彼此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以及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规制的放松和资讯科技的应用加剧了金融业跨产业并购现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不断通过跨产业并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使自己成为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机构,来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如1998年4月,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730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的1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种混业并购的现象在欧洲、日本也频频出现。 这样的并购模糊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之间的界线,使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综合业务操作,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减少经营单一业务的风险,获得范围经济的效益,另一方面综合金融机构利用其内部业务网路的资源、服务及销售渠道,设计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充分的便利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降低服务成本,客户只需要面对金融机构的一个视窗就可以获得综合型金融机构内部的各类业务,减少搜寻资讯、监督管理的成本,从而建立稳定优质的客户群,整体上来说可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金融业通过并购与综合经营,可以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2.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1金融业与资讯业的融合 金融业是应用资讯科技最早的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水平都是比较领先的。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银行业发动了一场数字化革命,资讯科技逐步进入银行的管理领域,银行利用资讯科技进行业务优化、整合,再造业务流程,不断进行全面的重组,使国际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达到管理和业务处理资讯化的目标,国内各家银行及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都纷纷投入巨资进行资讯化建设,包括资料大集中、业务集中处理等等。随着金融业对资讯科技应用的不断扩充套件和系统的不断升级,金融业内的基础设施和网路资源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网上银行依托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路与通讯技术,利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因特网,把银行的业务直接在因特网上推出。 网上银行与实体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由于网上银行的快速性和连动性,银行可以从原来支付的一个环节成为资源整合者,延长产业链条。网上银行的虚拟性让业务本身发生变化,带来业务创新。网上证券交易作为证券公司参与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低成本扩张的重要手段,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券商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个性和全面的服务,深化和加强券商的服务意识。网上证券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证券资讯的丰富性和流通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投资者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为股民提供了安全的交易手段,投资者可以得到更加优质快速的证券行情资讯和交易服务,减少因行情延迟、资讯时差或交易不及时等引起的交易损失。 另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给所有投资者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和较平等的服务。网上保险是指通过网路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也即保险企业采用网路来开展一切活动的经营方式。网上开展保险业务缩短了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费用,从而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网上保险业务,投保人只要简单的输入一些情况,保险公司就可以接收到这些资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节省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联络以及商谈的大量时间,提高效率,同时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成本。网上保险能够加快资讯传递速度的优势可使保险服务质量得以大大提升。总之金融业所有的业务归根到底都是进行数字处理,金融机构是一个数字化的中介机构,因此金融业和资讯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 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表现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这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产业的资本化,增强了实体产业的内源性的融资能力,进而也带动了外源性的融资能力,其表现为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业的各个部门。其次,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产业投资基金,这种产业投资基金以满足特定实体产业融资需求为路径,以获取风险投资收益为目标,形成金融业服务的创新。最后,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金融业与具体实体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融合而成的金融物流是其典型的产业之一。它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其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调节物流业资金融通的渠道,它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整合式的创新服务,金融物流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