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专业的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学术堂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众人所关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意义。2、小的理论问题。学术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重要区别。非学术论文是对学术论文的一种传播和宣传、介绍,而不是原始性的创造。比如报纸杂志上刊登的评论、政论等是典型的非学术性论文。非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对学术性论文的稀释和宣解,但有时也可能会成为学术性论文的先导。注意三点:第一,非理论问题不应该选。第二,重大理论问题不好选(有些政治局考虑的问题,我们选了做不下来)。第三,特别敏感政治问题建议不要选。3、自己能做下来的题目。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能找到资料。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或者是上网。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考虑:兴趣、知识、资料、时间选喜欢的题目。有兴趣才有研究的欲望,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储备够不够。如果不够,用半年时间能否补上。资料够不够。至少泛读五本书以上、精读二、三本书(近十年内)、三篇以上相关论文(期刊网上下载)研究外国问题,要参考外国的译着或原着。找资料的追踪溯源法。时间够不够。尽快定题,慎重定题,然后转入资料阅读、构思。写初稿要留出至少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修改留出一至两个月。建议下学期开学交初稿,五一以前定稿。赶前不赶后的原则。4、中庸之道:不新不旧的题目(此处对本科生而言,博硕士最好要找别人没做过的题目)太新,没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太旧,没有研究价值和必要,得分不会高。
春节之后,自己才正真开始进入到论文的写作状态。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读书学习,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之前对于历史学的存在意义,各人有简单粗略的想法可以概括为“明事理”。这其中包括明白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实部分的认识;在进一步则是有关道理的部分,就是看事情背后所展现的道理。如果通俗一点讲,便是通常所说的一般规律性的追求;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因为读过越多的材料,才会越发地发现所谓的理往往并不是规律性,或者说这种规律性太复杂,难以概括。当然,“明事理”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追求,这样的讲法是可以概括我对于历史学浅薄的理解的。不过我又常常忘记,明事理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一件事情,而是需要有其他人进行分享讨论才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历史作为职业,而非作为爱好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将自己的新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种职业上的责任。分享最为重要的方式便是写作。不过说来惭愧,读过资料之后越发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而觉得自己看得不明白、不清楚,在加上思维智识上的不足、思考上的懒惰,有时候空读很多资料反而越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些什么。这真的是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写作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是算得上是看家的本领,而这种看家本领其实并不仅仅是历时论文的写作。自己零零散散地也在写一些东西出来,可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思考想历史究竟有哪些写作的形式,这些写作的形式如何与自己的学习研究结合在一起。就自己的经验而言,历史学的学生起码需要有能力驾驭下面的几种写作方式吧。 * 读书笔记 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在于其对于经典文献的重视,很多前人的经典研究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学术对话的对象。很多人文学科的著作引文尝试回答的是不会过时的经典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重读。在阅读这些重要的研究的时候,写出一篇提纲挈领、同时又结合到自己问题地图中的读书报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报告往往是写给自己参考的东西,所有并不需要过长,但是仍旧需要寻求相对正式的行文方式。 * 资料评介 对于原始资料的阅读是历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往往看过一份资料之后很久才能够发现该份资料的独特意义的。这时候有一份资料评介可以拿来翻阅就会省时有效很多。我自己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份资料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资料的评介是十分个人化的一项工作。评介中至少应该介绍资料的大致情况、以及这份资料所能够反映到的自己关心的问题。资料凭借宜短小精炼,无需过于详细。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往往用于索引。 * 博客随笔 与前面的两类不同,此处的写作不再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而应该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随笔的机会,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使得“自媒体”流行开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历史研究者应当有这样的自觉去参与这些其中,因为历史不应当是一个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的学科。随笔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前文提到的读书笔记、资料评介,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展成为一篇不太长的文章。这样的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不过现在我的观察而言,能够坚持长期更新博客、公众号的,除去那些商业性质的公关写作外,大部分反而是理工科、社会科学类。我觉得人文学科放弃这样的一个阵地是非常可以的事情。当然我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但是囿于行动力的匮乏无疾而终。不过目前自己会在Evernote中不定时地更新一些小文章,算是一个小小的弥补。 * 期刊论文 现在的学术界是一个以期刊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从实用的解读来说学术论文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研究者的学术群体内部,专业论文是构筑这个共同体最为重要的基石。正对不同议题的观点、辩论都是通过论文这种形式展开。在我看来,期刊论文由于承载的功用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专题论文、书评报告、辩论文章、学术回顾等不同类型。对于年轻学者来说,有针对性写作自己议题内的书评报告、以及将个人研究修改为专题论文算是较为实际的策略。辩论性文章、学术回顾等,需要的学术积累有比之前的类型更进一步。 *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任何一个学者在真正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是需要经历的必要洗礼。对于硕士论文而言,要求相对较低,算是一种学术训练,能够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完成一项研究即可。博士论文则是算是学术道路的敲门砖,需要能够参与到学术讨论之中,对于推进某一方面的命题有着推进作用才可以。所以博士论文是青年学者进入学术界安身立命的第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但要打得牢靠,同时也要具有扩展性。一个具有扩展性的题目可以帮助青年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研究和讨论。 上面提到的几种写作方式,是我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历史学博士根据自身的经验所认为的历史学研究者至少应该掌握的文字方式。 附:历史学术论文的评判标准 *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明事理,所以一片优秀的历史学论文应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关怀,所有的推理和论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而一个良好的论文在于你的观点可思议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这个核心问题的认识有所推进; * 历史是一个通过故事讲述道理的学科,当然叙事型的论证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你可以跳出一般的叙事体展开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采用叙事体,那么坚实的事实基础+对于事实的“正确”解读,是一篇优秀论文的核心要素; * 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一篇论文的贡献可以展示在不同的层面。
个啊,博士基本150多页吧,8万左右,如果你字少,内容表达明确也没什么关系。
前天,北京大学历史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于艳茹去年已经从北大毕业,针对她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问题,系里会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有抄袭情况,一经核实,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已结束学业并离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撤销其当时所获得的相关奖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记者注意到,此《规范》的适用范围包括“在读期间存在学术失范行为的已离校研究生”。
据了解,于艳茹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于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博士学位。2011年9月,于艳茹作为2011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第二批)资助对象,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4个月。2013年7月,于艳茹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被指抄袭的论文发表时,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读博士生。北京青年报
王育成,1951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博宝艺术网铜器鉴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馆员、副研究馆员。
199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2000年任研究员;
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道教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2016年1月16日,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京举行了婚礼。
历史学博士就业形势怎样啊摘录于网络 在国家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在减少,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是不要这样学术型博士, 而是需要量有限!俩字,烈士,不咋地,当当大学老师吧我打算跨专业考历史专业的博士, 具体是历史地理专业的, 昨天打电话询问以前的导师, 他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也严峻,历史是 冷专业的,就是博士以后也不一定好找工作,就是工作也很清贫的…… 文科专业多半不好 就业, 关键看个人,是专著于学术,就踏踏实实搞学术。
否则就要多找门路,关注社会需求, 多多补充各方面能力。 我已经硕士毕业了,就读的院校是 211985,就读的专业是一个国 家级的重点学科,现在找了个还不错的工作,并放弃了读博认识我的人,包括我导师在内 都叫我不要读了,去工作,不然读完后更难找。
现在硕士博士找工作,用人单位看重的是: 你有没有关系,是不是男生,有没有工作经验,是不是党员/学生干部。女硕士博士是不是 结过婚。
特殊的地方如北京上海等有没有当地户口等其他的条件, 用人单位就很少在意了。 能力真的是没有办法用固定标准衡量的。
如果发 10 篇论文叫有科研能力, 那发 9 篇就不算 吗我认识的很多很优秀的博士和硕士,都没有找到工作,或找的很不好待遇,工作性质, 工作地点。 你能说他们都没有quot能力quot吗或许我现在说再多都没有用, 等你以硕士博士学历 找工作时,你就知道quot能力quot有多大分量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1 不要以为博士一定比本科好找工作,尤其是文科。
本科毕业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可以 通过在职委培等方式考研考博,最好不要脱产。那翟诘扔诙牟 液苡锌赡艿貌怀ナА也不要以为博士一定能找到工作。
2 很多读研读博的人是为了学问而读书的,但到了毕业找工作时,他们被高校和科研院所 拒收,找不到能再去做学问的地方了。特别是文科生,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社会现实脱节,不 能直接转换为生产力, 很难把他们的平生所学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而这些, 其实并不 是他们的错。
本科生找工作,是万金油,到哪里都可以!但绝大多数就业质量太低,拿着微薄的工资替人 暂时打工, 卖完青春就完了! 研究生毕业好多进公司打工如华为等, 看起来很美, 工资较高, 但这业是吃青春饭,累死人,如集中营!工资含金量很低, 企业还不稳定!博士主要进国家 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都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工资好象不很高,但含金量 高,稳定,工作没有那么累, 福利较好,可以干到老。 读博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 除非你是真的很强,3 年出来以后一定会有好的去处。
如 果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至少你家里不需要你去挣钱来维持生活只是为了面子去花大量的时 间和金钱盲目读博士真的是没意思。在职的或者非科班出身的如果紧紧是为了一纸文凭并想 靠这张文凭在今后挣大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谁要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读历史学的研究生 的话,今后是要受大罪的。 研究历史很苦的。
如果能吃苦,也能苦中作乐那 OK, 如果不能, 三思! !比如就历史学来说,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学术质量应该和他的生活质量成正比,至少不能偏离太远,也就是说应该有必要的机制来“养“这些人(包括职业学者和正 在求学的未来研究者) 。毕竟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也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没有人格上的独 立,也就不会有学术上的独立。
但在目前的环境下,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较难获得。 尤其是现在高校注重学统,看出身,查三代(主要是供过于求决定的) ,本科、研究生毕业 学校若不是 211 或者 985 的, 将来就业要受限了。
出身不好的学生即使将来考入了 985 院校, 将来就业也很难进国内名校(重点综合大学、师范大学) ,除非关系比较硬。而进不了名校 教书和做研究,得不到较高、较多的各种资源支持,他们未来的学术之路将很艰辛。
理论性、学术性研究生现在处于就业最低期。 历史学本科和研究生三年、四年大幅度缩招或 者不招生(停招) ,才可以解决现在已经毕业但找不到对口专业和现在还在读书即将毕业的历史系学生就业情况。
要考文史哲研究生必须要看清现在的就业形势,不要读了三年,毕业时候因为找不到工作头大,年龄大了再转行很难,要是现在历史研究生大都需要转行,何不 本科时候就转行呢? 教育部计划到 2015 年把专业硕士(实用性、技术性硕士)招生比例提 高到 50以上,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于要考历史研究生的同学们,本人(本人历史学科班 出身,今年研究生毕业,已经考了 7 场历史老师招考,都没进。
昆明两场、山东中东部城区 5 场)建议你们慎重了。读历史学硕士和博士是件奢侈的事情,适合生活无忧的人去一直读 下去,适合在职人员去读。
近期有生活压力的人读研、读博就是越走越窄,专业很难对口就 业,转行都难呢。 你的判断依然过于乐观了, 在山东到中学就业的历史研究生不到三分之一, 可能也就有五分 之一吧。
还有你说的很多部门和行业,根本不需要历史,图书馆有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博物 馆有博物馆学,史志办需要考公务员,而且一般是要求文史类,文科其他专业也可以报,我 考过。报社这个就更。
蔡崇榜,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宋代史学。
陈廷湘,博士生导师,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
郭齐,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朱熹诗文研究。
郭声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
何平,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国际关系。
何一民,博士生导师,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导师,汉唐考古,西南(包括 *** )考古,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
李文泽,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
刘复生,博士生导师,宋史,西南民族史。
罗志田,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
石硕,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
舒大刚,博士生导师,儒学文献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导师,欧洲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杨世文,博士生导师,宋代历史文献,儒学学术,巴蜀文化。
杨天宏,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杨振之,博士生导师,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
王东杰,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张箭,博士生导师,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是大学教师的职称,级别依次从高到低排。
院长是行政职务,也就是所谓的“官”了。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都是相对于研究生来说的岗位制度。
至于关系:
相对于教授这类的职称来说,博导条件较高。博导一定是教授,但教授可能只是硕士生导师。
其他的,学科带头人自然是学术能力较强的人,所以通常是教授,博导。
院长也自然是学院里比较牛的人,所以往往是教授职称。一流大学的校长是副部长级,往往都是院士。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 ②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③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
【《史学大师许悼云》原文】 《史学大师许悼云》 魏承思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tái]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tái]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tái]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tái]湾,考取台[tái]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当年的台[tái]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tái]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 *** ,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
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tái]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
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
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
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绰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
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tái]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
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tái]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
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泛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
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
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许倬云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tái],就读于台[tái]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tái]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
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个啊,博士基本150多页吧,8万左右,如果你字少,内容表达明确也没什么关系。
春节之后,自己才正真开始进入到论文的写作状态。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读书学习,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之前对于历史学的存在意义,各人有简单粗略的想法可以概括为“明事理”。这其中包括明白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实部分的认识;在进一步则是有关道理的部分,就是看事情背后所展现的道理。如果通俗一点讲,便是通常所说的一般规律性的追求;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因为读过越多的材料,才会越发地发现所谓的理往往并不是规律性,或者说这种规律性太复杂,难以概括。当然,“明事理”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追求,这样的讲法是可以概括我对于历史学浅薄的理解的。不过我又常常忘记,明事理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一件事情,而是需要有其他人进行分享讨论才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历史作为职业,而非作为爱好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将自己的新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种职业上的责任。分享最为重要的方式便是写作。不过说来惭愧,读过资料之后越发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而觉得自己看得不明白、不清楚,在加上思维智识上的不足、思考上的懒惰,有时候空读很多资料反而越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些什么。这真的是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写作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是算得上是看家的本领,而这种看家本领其实并不仅仅是历时论文的写作。自己零零散散地也在写一些东西出来,可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思考想历史究竟有哪些写作的形式,这些写作的形式如何与自己的学习研究结合在一起。就自己的经验而言,历史学的学生起码需要有能力驾驭下面的几种写作方式吧。 * 读书笔记 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在于其对于经典文献的重视,很多前人的经典研究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学术对话的对象。很多人文学科的著作引文尝试回答的是不会过时的经典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重读。在阅读这些重要的研究的时候,写出一篇提纲挈领、同时又结合到自己问题地图中的读书报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报告往往是写给自己参考的东西,所有并不需要过长,但是仍旧需要寻求相对正式的行文方式。 * 资料评介 对于原始资料的阅读是历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往往看过一份资料之后很久才能够发现该份资料的独特意义的。这时候有一份资料评介可以拿来翻阅就会省时有效很多。我自己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份资料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资料的评介是十分个人化的一项工作。评介中至少应该介绍资料的大致情况、以及这份资料所能够反映到的自己关心的问题。资料凭借宜短小精炼,无需过于详细。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往往用于索引。 * 博客随笔 与前面的两类不同,此处的写作不再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而应该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随笔的机会,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使得“自媒体”流行开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历史研究者应当有这样的自觉去参与这些其中,因为历史不应当是一个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的学科。随笔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前文提到的读书笔记、资料评介,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展成为一篇不太长的文章。这样的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不过现在我的观察而言,能够坚持长期更新博客、公众号的,除去那些商业性质的公关写作外,大部分反而是理工科、社会科学类。我觉得人文学科放弃这样的一个阵地是非常可以的事情。当然我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但是囿于行动力的匮乏无疾而终。不过目前自己会在Evernote中不定时地更新一些小文章,算是一个小小的弥补。 * 期刊论文 现在的学术界是一个以期刊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从实用的解读来说学术论文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研究者的学术群体内部,专业论文是构筑这个共同体最为重要的基石。正对不同议题的观点、辩论都是通过论文这种形式展开。在我看来,期刊论文由于承载的功用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专题论文、书评报告、辩论文章、学术回顾等不同类型。对于年轻学者来说,有针对性写作自己议题内的书评报告、以及将个人研究修改为专题论文算是较为实际的策略。辩论性文章、学术回顾等,需要的学术积累有比之前的类型更进一步。 *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任何一个学者在真正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是需要经历的必要洗礼。对于硕士论文而言,要求相对较低,算是一种学术训练,能够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完成一项研究即可。博士论文则是算是学术道路的敲门砖,需要能够参与到学术讨论之中,对于推进某一方面的命题有着推进作用才可以。所以博士论文是青年学者进入学术界安身立命的第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但要打得牢靠,同时也要具有扩展性。一个具有扩展性的题目可以帮助青年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研究和讨论。 上面提到的几种写作方式,是我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历史学博士根据自身的经验所认为的历史学研究者至少应该掌握的文字方式。 附:历史学术论文的评判标准 *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明事理,所以一片优秀的历史学论文应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关怀,所有的推理和论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而一个良好的论文在于你的观点可思议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这个核心问题的认识有所推进; * 历史是一个通过故事讲述道理的学科,当然叙事型的论证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你可以跳出一般的叙事体展开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采用叙事体,那么坚实的事实基础+对于事实的“正确”解读,是一篇优秀论文的核心要素; * 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一篇论文的贡献可以展示在不同的层面。
春节之后,自己才正真开始进入到论文的写作状态。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读书学习,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之前对于历史学的存在意义,各人有简单粗略的想法可以概括为“明事理”。这其中包括明白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实部分的认识;在进一步则是有关道理的部分,就是看事情背后所展现的道理。如果通俗一点讲,便是通常所说的一般规律性的追求;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因为读过越多的材料,才会越发地发现所谓的理往往并不是规律性,或者说这种规律性太复杂,难以概括。当然,“明事理”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追求,这样的讲法是可以概括我对于历史学浅薄的理解的。不过我又常常忘记,明事理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一件事情,而是需要有其他人进行分享讨论才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历史作为职业,而非作为爱好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将自己的新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种职业上的责任。分享最为重要的方式便是写作。不过说来惭愧,读过资料之后越发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而觉得自己看得不明白、不清楚,在加上思维智识上的不足、思考上的懒惰,有时候空读很多资料反而越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些什么。这真的是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写作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是算得上是看家的本领,而这种看家本领其实并不仅仅是历时论文的写作。自己零零散散地也在写一些东西出来,可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思考想历史究竟有哪些写作的形式,这些写作的形式如何与自己的学习研究结合在一起。就自己的经验而言,历史学的学生起码需要有能力驾驭下面的几种写作方式吧。 * 读书笔记 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在于其对于经典文献的重视,很多前人的经典研究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学术对话的对象。很多人文学科的著作引文尝试回答的是不会过时的经典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重读。在阅读这些重要的研究的时候,写出一篇提纲挈领、同时又结合到自己问题地图中的读书报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报告往往是写给自己参考的东西,所有并不需要过长,但是仍旧需要寻求相对正式的行文方式。 * 资料评介 对于原始资料的阅读是历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往往看过一份资料之后很久才能够发现该份资料的独特意义的。这时候有一份资料评介可以拿来翻阅就会省时有效很多。我自己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份资料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资料的评介是十分个人化的一项工作。评介中至少应该介绍资料的大致情况、以及这份资料所能够反映到的自己关心的问题。资料凭借宜短小精炼,无需过于详细。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往往用于索引。 * 博客随笔 与前面的两类不同,此处的写作不再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而应该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随笔的机会,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使得“自媒体”流行开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历史研究者应当有这样的自觉去参与这些其中,因为历史不应当是一个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的学科。随笔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前文提到的读书笔记、资料评介,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展成为一篇不太长的文章。这样的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不过现在我的观察而言,能够坚持长期更新博客、公众号的,除去那些商业性质的公关写作外,大部分反而是理工科、社会科学类。我觉得人文学科放弃这样的一个阵地是非常可以的事情。当然我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但是囿于行动力的匮乏无疾而终。不过目前自己会在Evernote中不定时地更新一些小文章,算是一个小小的弥补。 * 期刊论文 现在的学术界是一个以期刊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从实用的解读来说学术论文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研究者的学术群体内部,专业论文是构筑这个共同体最为重要的基石。正对不同议题的观点、辩论都是通过论文这种形式展开。在我看来,期刊论文由于承载的功用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专题论文、书评报告、辩论文章、学术回顾等不同类型。对于年轻学者来说,有针对性写作自己议题内的书评报告、以及将个人研究修改为专题论文算是较为实际的策略。辩论性文章、学术回顾等,需要的学术积累有比之前的类型更进一步。 *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任何一个学者在真正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是需要经历的必要洗礼。对于硕士论文而言,要求相对较低,算是一种学术训练,能够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完成一项研究即可。博士论文则是算是学术道路的敲门砖,需要能够参与到学术讨论之中,对于推进某一方面的命题有着推进作用才可以。所以博士论文是青年学者进入学术界安身立命的第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但要打得牢靠,同时也要具有扩展性。一个具有扩展性的题目可以帮助青年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研究和讨论。 上面提到的几种写作方式,是我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历史学博士根据自身的经验所认为的历史学研究者至少应该掌握的文字方式。 附:历史学术论文的评判标准 *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明事理,所以一片优秀的历史学论文应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关怀,所有的推理和论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而一个良好的论文在于你的观点可思议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这个核心问题的认识有所推进; * 历史是一个通过故事讲述道理的学科,当然叙事型的论证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你可以跳出一般的叙事体展开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采用叙事体,那么坚实的事实基础+对于事实的“正确”解读,是一篇优秀论文的核心要素; * 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一篇论文的贡献可以展示在不同的层面。
25. 试论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兴起的原因(字数:13898,页数:19 ) 26. 明清以来北海民间信仰的变化(字数:24527,页数:28 ) 27. 建国以来玉林大蒜的种植及商品化进程(字数:10113,页数:15 ) 28. 玉林归侨领导的成长历程(字数:9717,页数:11 ) 29. 王灵农场发展史研究(1978-2010)(字数:14316,页数:19 ) 30. 援越抗法战争中的刘永福和唐景崧关系演变(字数:11637,页数:18 )
找一个喜欢的年代,可别写的像课本那样恶心,很多历史的真实不是那样的 ,历史书太不真实了,论文的话就要有创新有想法,我比较喜欢商周的历史,,这方面史料又很少,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假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百度的商朝吧看看,那里有很多珍贵的很难看到的史料。我混迹于那个吧的这段时间,那里已经成就了好几个人的历史专业论文。因为那个题材比较冷门,比较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不过切忌用人家过分专业的语言哦,很多我们借鉴的都是硕士、博士等的论文,如果你用他们的语言,会让人家看起来就像抄袭,最好是看多些资料,如果接受人家的观点,然后不去看,自己理解着去把这观点写出来,这样就是自己的了,而且是真实的。
肯定不行,如果你写一个亿字的
写个一亿字你就作古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读研的时候面临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的学制一般为五年。前三年攻读硕士学位,后两年攻读博士学位。选择硕博连读的好处是在结束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并不需要通过考试考博士学位,而且在硕博连读阶段,我们更容易找到心仪的导师,做出学术成果。很多同学非常纠结,自己如果选择读硕士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选择读博呢?网上有一些网友觉得现在的硕士学历已经不值钱了,今年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学位扩招,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本科生扩招,仅仅30年的时间,就让本科学历大幅度贬值。在接下来的30年内,研究生学历是否也会和本科生学历一样贬值呢?读完博士已经30岁,投入到底值不值得呢?博士有多稀缺你知道吗?究竟该不该读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适合读博。博士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从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进入门槛是依次降低的,但是毕业难度却是依次升高的。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去年录取的博士人数在十万左右,但是最终的毕业人数却只有六万左右。这其中有很多人放弃了读博,没有一些人因为不满足毕业条件而被延期毕业。选择读博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毕业难。为什么这么说呢?读完博士已经30岁,投入到底值不值得呢?博士有多稀缺你知道吗?博士阶段想要毕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有多难完成呢?如果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底线是8000字的话,那么博士毕业论文的字数底线则是十万字以上。大多数本科生连一篇8000字的论文都很难完成,到了博士阶段,这个任务量要增长了十倍以上。个别名校还要求学生在读博期间必须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比如说北京大学的某学院要求博士在毕业之前必须在我国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但是对于能够到北大读博士的学生来说,可能在读博之前,这一要求就已经满足了。读完博士已经30岁,投入到底值不值得呢?博士有多稀缺你知道吗?如果我们不断地提升学历,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的话,那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硕士学历就绰绰有余了。读博更适合那些对学术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甚至在研究生阶段,一些选择学术型硕士的学生都很难获得实习机会。所以选择读博,适合一些喜欢专研学术真正热爱学术的同学,而一般的同学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找工作而提高学历的同学,研究生学历完全足够了。读完博士已经30岁,投入到底值不值得呢?博士有多稀缺你知道吗?当前社会上,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才仍然比较稀缺。但是想要读博付出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虽然在读博期间每个月能够获得至少3000元的补贴,但是我们付出的时间成本是没有办法被忽略不计的。对于那些对学术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读博只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负担性。当然,如果一些同学将来有意向成为一名大学老师,那么读博似乎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大学的招聘条件越来越严格,想要到一所一本及以上的大学任教,博士学历只是一个进入门槛。学历越高,成就越多的老师在入职之后越会保持很大的优势。教师资源的流动性比较强,大学教师更是如此。例如很多在北方大学任教的老师频繁的流动到南方地区的大学,因为当前南方大学给予教师的薪酬的确要比北方的大多数地区高很多,而且学术研究的环境也更为自由。如果不想到大学任教的话,博士可选择的工作岗位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到政府机关工作等。读完博士已经30岁,投入到底值不值得呢?博士有多稀缺你知道吗?如果有读博想法的同学就应该坚持下去,但是千万不要仅仅是因为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去选择读博。毕竟读博的时间长,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精力。如果自己从内心来说,并不热衷于学术,那么最后可能毕业都困难。博士毕业很难,如果你的论文不过关,是根本没办法毕业的。这时候还会面临延期毕业的情况。毕竟博士能不能毕业还与导师有关,如果我们过分优秀,有些导师会故意拖延你毕业时间,想让你为他做更多项目。所以读博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的。你觉得如今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是否稀缺呢?你觉得读博值不值得呢嗯如果你想要很快就业的话那么你的本科学业够够的如果你想要进更好的单位的话我觉得还是需要博士因为很多地方他的起点就是博士这个得看你想要拿到什么样的薪资和未来
博士学历是目前来说比较高的一个学历了,至于这个学历够用还是不够用这个并不是那么简单,学无止境任何学历都没有够用的这一说
博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书写论文的时候,大家知道参考文献怎么书写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博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著作,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参考文献要放在论文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在正文写作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中括号表示,如[1],[2],[3],[4],[5]…,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英文句号“.”结束。
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3.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序号]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
(3)论文集:〔序号]作者. 题(篇)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7)电子文档:〔序号]作者.题(篇)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网址,发表日期.
关于参考文献的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4.常用参考文献范例
[1]李松庆,王炜.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
[3]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6]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7]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责任编辑:admin)
【拓展阅读】
一、对博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工作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其工作时间一般应不少于2学年。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通过开题报告并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博士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分阶段在教研室、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正文一般应不少于5万字。博士生用于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应不得少于2年。
特别应注意,学位论文应是本人的研究成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论文应反映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学术观点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炼,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二、对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一)编写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全部或某几部分组成,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目录、符号说明、正文、参考文献、附录、附图表、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采用研究生院规定的统一封面,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科(专业) 、论文完成时间。上述内容也应在扉页上填写清楚。
2、论文摘要
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应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应在5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在1500字左右。英文摘要(Abstract)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能正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3、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
4、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它是将学习、研究和调查过程中筛选、观察和测试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由材料而形成论点。不同学科、专业有着不同的写作内容,但作为一般要求,论据、论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通顺,实事求是,客观真切,简短精炼,合乎逻辑。其文体的格局和行文方式,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绪论或引言是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端,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缘起、沿革、目的、涉及范围 、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理论分析的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际设计的概述,以及文中拟解决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也不是提要。
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新发现和新发展,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规范、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无标准可循,应采用本学科或专业有关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公布的规定。如不得已必需引用某些未公知公用的、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行拟定的符合、记号、缩略词等,均应一一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的顺序列出,可以分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
本着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撰写论文,凡学位论文中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详细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单位等。具体格式按科技应用文写作的标准要求。
6、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7、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 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及论文署名、作者排序)。
(二)打印
按照有关规定,凡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者,学位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同时一律用A4标准纸打印输出,一般应有篇眉,以力求整洁、清晰、美观。
(三)装订
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用研究生院统一封面线装订成册。所需份数由研究生本人及导师掌握。
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是国家颁布的文件或纲领政策,要用N字母表示。
根据GB3469- 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一专 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一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一期刊文章。
D一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一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一数据库。
CP一计算机程序。
EB- 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一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一磁带数据库。
M/CD-光 盘图书。
CP/DK一磁 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一网上电子公告。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 [M] 。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 。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 。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希望能帮到你。。。。
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可用中文撰写,也可用外文撰写。用中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用外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如用英文撰写,必须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要求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字体;中文用宋体、5号字体,行距。用A4(210mm X 297mm)白纸打印。除封面、扉页1、扉页2、原创性声明、中、英文文摘用单面复印外,其余均要求双面复印。学位论文的封面和封底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印刷,博士生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在学位论文封面的编号处打印上自己的.学号。
博士学位论文正文的长度一般不少于100页。
博士学位论文除封面和封底外,其主体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
1. 扉页1(Title page one)。 该页的内容有:论文的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中文姓名、导师中文姓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的签名。
2. 扉页2,又称书名页(Title page two)。 该页应全用外文著录,内容包括:学位论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位授予单位的全称(即:中山大学)、论文提交的日期。注意,在“学位授予单位”的上方,应写上这条款目: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3. 致谢(Acknowledgements)。
4. 英文、中文摘要(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s)(含关键词3-8个)。 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单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5. 目录(Contents)。
6. 前言或绪论(Introduction)。
7. 正文(Main text)。
8. 讨论(Discussion)
9. 结论(Conclusion)。
10.注释(Notes)( 必要时)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1.附录(Appendix)(必要时)。 如果正文中的表格和插图较多,可分别列出清单,标出页码,附在目录之后。
12.原创性声明。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著录。参见文后附录。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除符合课程论文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文献综述,要特别着重发挥自己的见解,有补充前人或纠正前人的地方,即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英语表达要精炼,文章布局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写作论文过程中除参考中英文有关文献之外,还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有关资料。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公开出版的价值。
8.金融类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要求与技巧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