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宏观调控的手段论文

宏观调控的手段论文

发布时间:

宏观调控的手段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相比计划经济有所减少,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篇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现调控;市场价格;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许多人认为那是国家考虑的问题,与己无关。实际上,它距离百姓生活又是如此之近,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宏观调控是为防止市场经济自发过度波动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通过对货币、财政、外汇等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一般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经常的竞争压力,协调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对保证经济总体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防止贫富分化;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或者勉为其难,或者无能为力。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纠正市场缺陷造成的种种损失和偏离,就成为政府干预 措施 的制定和实施的直接理由。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社会化的推进,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生产若处于无政府状态,单靠各经济单位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所以,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 第三,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要求。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受市场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热或偏冷趋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均衡,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和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填平补齐方式解决容易留下弊端,应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宏观管理部门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避免反弹加重调控,又要及早发现新的倾向性苗头和问题,及时调控,创造正常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二是改善调控机制,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掌握好出台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宏观调控尚需努力,不能放松,当然宏观调控也需改善,不能僵化;三是抓住改革投资融资体制的根本,继续重点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经营问题,同时要尽快出台投资调整目录和支持国内民营经济投资的政策措施,实现有限制、有扶持、区别对待,培育经济的自主增长力量。 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 第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含地方政府),那么加强宏观调控前提之一就是政府行为的理性化。现在,宏观经济调控之所以存在各种障碍,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的非理性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诸如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市场,造成竞争的不公正、不充分。鉴于此,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就成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依赖于健全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如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微观机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再完善、再健全也就没有了对应的着力点。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将政企分开,将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它才可能对各种市场信号有敏锐的反应,宏观调控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宏观调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功能的正常释放,要求计划、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配套,协调地运行。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推进,必将制约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速和延缓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进程。所以,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须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上进行。 总之,宏观经济调控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宏观调控必须在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上才能进行。宏观调控从某种意义上的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管理,但管理绝非是代替,宏观调控不可能也绝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只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基础之上的二次作用。 (作者单位:1.大连市旅顺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2.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师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书琴,刘卓良.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 [3]王少珍.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几个问题[J].地质技术与管理,. [4]杨宇.试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J].现代情报,.

一、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现状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使社会化进程提高,从而致使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化之间的矛盾激烈化,从而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爆发时其主要表现有:大量的商品积压,大批的工厂减产或停工,金融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剧增,大量的产品被销毁,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化之间的矛盾更加不可调和化,促使了生产关系的演变。资本主义开始由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进一步加强,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危机措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由经济危机所引发的各种尖锐的经济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是和调节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通过对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调节,来保证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干预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局部的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弥补市场缺陷,平缓经济周期的波动;通过调节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经济成分的利益关系维护资本主义的稳定,以及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如税收和福利政策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方式有多种,同一时期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内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大类。直接调节主要是通过国家直接与垄断资本结合或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直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间接调节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参数与市场信号来引导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①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凭借政权把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到国家手中,然后再进行全社会的再次分配的政策;②货币信用政策:是指国家银行以扩大或者缩小货币的供应量或信贷为手段,影响利息率,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政策;③收入分配政策:是指通过调控工资和物价来整理分配格局的方式;④计划调节:是指国家根据具体情况,编制和实施经济调节计划来协调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⑤行政立法手段;⑥社会福利政策。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这些宏观调控和干预政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高速发展垫定了基础;同时也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提高和解放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其目的具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规律,因而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宏观调控总结论文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经济计划之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含四个方面,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一个客观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存在着一个可观的、合理的或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要努力提高速度,又要防止增长过快,更要避免大幅度波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起大落。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2、增加就业,保持合理的就业率我国正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所以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调控目标。3、稳定价格总水平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即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也要避免通货紧缩,即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4、平衡国际收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状况对我国的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重要,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避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是我国最近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四大原则包括:宏观间接调控原则、计划指导原则、集中和重点性原则、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原则。宏观调控机构“宏观调控”此词是汉语界启发的术语。由于发达国家的政府结构不同,宏观调控所指的综合政策一般被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发达国家一般受国家立法部门或行政部门管理,而货币政策一般受中央银行管理。因为立法部门和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通常不搭配,宏观调控综合政策在发达国家一般不存在。比如,欧盟的欧元区货币政策由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管理,但是欧元区的财政政策是由各国的国家政府管理。欧元发行后,欧洲中央银行政策和各国政府政策有过多次冲突,造成一些国家像意大利希望退出欧元制。美国政策的分离也如此。美国的货币政策是由联邦储备管理,联邦储备的目标是减低通货膨胀。美国财政政策大多是由美国国会管理,国会的财政政策由当时的财政需求和执政党目标而改变。中国的宏观调控中国政府在2005年前共进行了3次宏观调控:首次在1993年邓小平南巡以后推行;第二次在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第三次的宏观调控于2004年年初开始。宏观调控的手段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有效管理和调控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其手段包括,一是发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经济运行调节的导向作用,在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和偏离轨道时,政府充分发挥经济信息和经济发展预测的技术优势,发布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出台产业政策,对问题和矛盾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和调节经济运行模式,维护经济运行良好环境。二是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调控作用,配合国家宏观战略措施和产业政策,有效宏观调控。三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通过技术、环境、能源消耗标准及科技创新手段规范市场准入。在宏观经济调控常用的“三种组合”中,手段组合为首,即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既遏制了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又防止了经济过热、大起的调控后的大落。发挥质监职能质监工作是政府与企业相互连接的有效契合点。质监部门一头连接政府,一头连接企业和市场,通过质监部门政府可以将重大决策、方针政策落实到市场和企业。同时,企业的相关信息、诉求、情况等通过质监部门及时反馈到政府,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信息和资源的帮助。质监连接宏观与微观,是信息流、业务流、科技流的融合点。质监部门将政府宏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具体转化为企业微观管理,是以宏观经济调控内容为核心的政府管理制度落实到微观领域的一条畅通途径。同时,社会微观领域日常运转过程和内容的集成,通过质监部门在工作中科学的汇总,将信息、情况、问题集中反馈到政府,政府依据相关情况,及时出台、调整和改进政策、方针。政府宏观经济调控部分措施的落实由质监职能加以辅助,是国家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出现偏差和问题时,要针对问题和现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量的法律、技术层面的措施和法,要通过相关部门逐步落实。质监业务和职能,决定了其在法律措施、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全面启动和落实部分相关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能力。介入宏观调控的途径和方法质监部门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既是政府工作、管理的需要,也是质监部门在有为、有威、有位的工作效能基础上,巩固自身地位、拓展工作领域、把握发展机遇、创造辉煌业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强化监督监管职能的发挥,突出“打假”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以打假治劣为突破口,限制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炼钢、小加工的存在,禁止其生产销售。杜绝“小”字号产业投资的存续,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杜绝资源和能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严格质量标准,对生产低质伪劣产品企业严肃查处禁止其生产和销售。通过扶持名优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主流带动和导向优势。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扶优扶强;从扶持企业名牌争创、相关认证、现代管理体系建立等入手,巩固企业基础管理手段;从打假保名优入手,维护合法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推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要保证行业发展的健康、有效和导向作用的趋同,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通过主流企业的引导和作用,能够更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注重市场准入制度的适度把握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政府加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设置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控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依据职责,质监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制度要求,把好市场准入关,保证调控措施落实到位。把握技术标准水平,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中,通过技术、环境、能耗标准及科技创新等手段规范市场准入,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为此,质监部门要发挥技术和标准的优势,深入开展标准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技术把关工作,设立水平越来越高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大广泛介入领域和工作层面的探讨和工作参与力度。就各个阶段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规律,引领质监工作方向。不断收集和整理企业、市场信息和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点在于把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作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由于经济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应用并不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充分的运用了经济信息来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人们对于经济信息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单纯地将经济信息作为一些活动的参考信息,甚至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或是领导意志进行管理,不考虑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从科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决策,同时也不重视经济信息的作用,未能强化开发信息的力度,严重影响到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要想全面的掌握系统化、有效化的经济信息,就必须借助一些信息收集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由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足,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也极小,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收集信息的设备,人们是很难完全掌握有效经济信息的,因此,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以及有效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知程度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缺乏经济信息资源方面的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本来经济信息专业出身的人才就不多,很多都是从事研究经济信息的人员,在一边工作的情况下一边学习并研究,因此很多时候有效、真实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而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同的,先掌握信息并能有效利用的人就能赢得胜利,因此,当今时代对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

3经济信息在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要实现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就必须合理地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保证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第一,要依据管理的职能与任务要求来确定管理机构的原则,以机构所担负的管理职能与任务为主要内容,先拟定职能的具体任务,再定管理机构,取消或是合并以往直接影响经营企业的有关部门,强化过去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第二,以保证管理机构的精简高效为主要原则,根据组织机构设置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合适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聘请精干的工作人员,减少多余的管理层,避免因管理机构重叠现象而导致经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保证管理的效率。第三,统一国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并确保制定的政策相协调,避免多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各行其政、管理混乱的现象。第四,将统管全局的权力落实到每个机构与领导管理者,建立有效、相关的责任制,实现责任与权力的统一。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使组建管理机构与运行都能做到规范化、法制化。

强化建设我国经济信息服务的机构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以及检查监督机构等,但是在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却忽略了在机构中设置有关的信息服务机构,即使有设立各类信息中心与研究中心的,也未将其使用到进行决策方面上,未能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应有的效能,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与生产、拥有者,其采集的信息是具备广泛性、宏观性、预测性等特点的,提供给各企业与全社会各种经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

改革并合理建设运行机制

要实现政企分家,合理的取消或合并直接管理经济的相关部门,强化并完善宏观调控部门,同时实现管理部门的精简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展社会协调、监督与服务的组织,分担部分管理任务,同时要与世界国际接轨,并强化廉政建设。

完善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

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德才兼优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对领导职务实行选拔制度,针对对象与岗位的不同特点,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拔,实行民主集中制,另外还要加强对人才的考核与培训制度,实行定期考核,以激励职员的上进心,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管理问题王积业;财经问题研究1987-01-31

2、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观——宏观服务刘长新;财经问题研究1987-09-28

摘要: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大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一、相关概述

我国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施行的是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管理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予以配合,起到的是总领全局,引导方向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我国应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应用宏观调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能够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管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针对的是社会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信息搜集,规范信息应用

要想强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要搞好经济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快速高效的接收到准确全面的经济信息。就现阶段而言经济信息的搜集工作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搜集到的经济信息经常会在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搜集渠道受到限制,因此搜集的经济信息在全面性和时效性上也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仅不会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反面效果。所以,我国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并且要注重信息搜集的科学合理,做好经济信息的筛选验证工作,避免虚假信息造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失误。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应成为经济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速度。

(二)加强信息管理,完善应用系统

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结合应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为了有效地对宏观经济信息管理进行落实,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健全系统的运作,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应明确系统建设的意义,并对系统运作的工作目标进行设定,使得系统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要保障系统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运作,满足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对时效性的需要。不仅如此,政府在将经济信息应用到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政策上的调整,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的应用打好基础。具体来说政府应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体制的完善,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三)发挥导向作用,实现科学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无论应用何种手段,采取何种方法,其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建设。因此在应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其应一直坚持这一最终目标,避免管理方向出现偏差而造成目标实现的困难。在没有应用经济信息之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一些管理方法的制定有时会带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难以真正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得宏观经济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应用经济信息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优势,将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导向,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了解,进而可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策略,使得宏观经济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容易达成最终的管理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大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今后工作过的工程中,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提升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并构建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通过体制改革的方式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魏淑华,李国军高校理论参考1995-07-2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相比计划经济有所减少,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篇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现调控;市场价格;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许多人认为那是国家考虑的问题,与己无关。实际上,它距离百姓生活又是如此之近,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宏观调控是为防止市场经济自发过度波动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通过对货币、财政、外汇等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一般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经常的竞争压力,协调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对保证经济总体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防止贫富分化;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或者勉为其难,或者无能为力。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纠正市场缺陷造成的种种损失和偏离,就成为政府干预 措施 的制定和实施的直接理由。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社会化的推进,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生产若处于无政府状态,单靠各经济单位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所以,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 第三,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要求。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受市场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热或偏冷趋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均衡,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和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填平补齐方式解决容易留下弊端,应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宏观管理部门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避免反弹加重调控,又要及早发现新的倾向性苗头和问题,及时调控,创造正常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二是改善调控机制,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掌握好出台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宏观调控尚需努力,不能放松,当然宏观调控也需改善,不能僵化;三是抓住改革投资融资体制的根本,继续重点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经营问题,同时要尽快出台投资调整目录和支持国内民营经济投资的政策措施,实现有限制、有扶持、区别对待,培育经济的自主增长力量。 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 第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含地方政府),那么加强宏观调控前提之一就是政府行为的理性化。现在,宏观经济调控之所以存在各种障碍,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的非理性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诸如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市场,造成竞争的不公正、不充分。鉴于此,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就成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依赖于健全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如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微观机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再完善、再健全也就没有了对应的着力点。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将政企分开,将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它才可能对各种市场信号有敏锐的反应,宏观调控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宏观调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功能的正常释放,要求计划、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配套,协调地运行。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推进,必将制约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速和延缓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进程。所以,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须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上进行。 总之,宏观经济调控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宏观调控必须在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上才能进行。宏观调控从某种意义上的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管理,但管理绝非是代替,宏观调控不可能也绝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只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基础之上的二次作用。 (作者单位:1.大连市旅顺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2.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师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书琴,刘卓良.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 [3]王少珍.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几个问题[J].地质技术与管理,. [4]杨宇.试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J].现代情报,.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研究论文

2002年调入华中科大以来发表论文:1.关于信息化与中国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若干问题。中国行政管理(第二作者),2002⑽2.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刍议。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企业土地资产决策方法。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企业土地与土地资产。财政与发展,2002⑿5.企业土地资产决策及其决策方法。全国技术经济与创新学术年会。重庆,2002年10月6.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高新区,2003⑼7. 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绩效。湖北社会科学,2003⑽8.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2003年9. 略论土地整理。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200310.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需求与供给。中国房地产,2004⑴11.经营城市: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⑵12.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中国土地科学,2004⑵13.武汉中国光谷创建汤逊湖综合商务中心的必要性分析。长江论坛,2004⑵14.改进和完善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中国房地产,2004⑻15.宏观调控型土地管理体制下的地籍管理。2004年度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籍管理与地籍科学”学术研讨会,澳门,2004年9月14-17日16.对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4⑹17.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8.企业土地资产经营与管理研究评述。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9.地籍管理,路该怎么走与趋势。中国土地,2004⑿20.开发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中国高新区,2004⑿21.城市储备土地供应方式的创新。中国房地产,2005⑶22.“地荒论”站不住脚。中国国土资源报(地产周刊),2005年3月29日23.向开发商大片供地的风险。中国国土资源报(理论导刊),2005年8月22日24.土地储备制度对中国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理论月刊,2005(9c)25.关于设置土地资产管理学科方向的探讨。中国农业教育,2005⑸26.土地储备制度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Proceedings of CRIOCM 2005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Hangzhou,China,30th Nov.,2005(ISBN:962-367-491-0)27.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城市规划学刊,2005⑹28.建立政府授权监督下的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⑾29.土地政策与房价上涨的关系辨析。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30.关于武汉“地王”现象的冷思考。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31.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基础。中国土地科学,2005⑹32.公众参与是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有效途径。湖北社会科学,2005⑿3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中国房地产研究,2005⑷34.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及控制地价的对策。统计与决策,2006⑴35.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6⑴36.土地规划修编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国土资源导刊,2006⑴37.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动产估价学科方向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6⑵38.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2006⑷39.从城市地价变化看土地储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特区经济,2006⑷40.城市闲置土地处置方式创新思路。中国房地产,2006⑹41.不动产估价师的培养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国土地科学,2006⑶42.物业管理中业主权利保护问题浅析。中国房地产,2006⑼ on Coordination of Real Estate and Macro-economy Development: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National-Level Hi-Tech Development Zone. Proceedings of CRIOCM 2006 Internatinoal Research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Volume 2,pp1045-105444.中国内地土地储备与香港土地批租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房地产研究,丛书之二十七,第71-84页。45.土地储备对于武汉地价影响机理分析。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⑾46.开发区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47.论新形势下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48. 拆迁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城市问题,2007⑴49.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盘活城市闲置土地。中国房地产,2007⑶50.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7⑵51.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城市建设用地供应与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论文集,武汉,200752. On Regional Urban Land Grade-Rank-Price System. Proceedings of CRIOCM 2007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8-13 August,Sydney,Australia,pp112-11653.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农村宅基地复垦与城市政府的责任。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长沙,2007年11月23日——26日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宏观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本文整理了 150 个"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 希望能给大家选题时带来一些灵感和收获。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一: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 2、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证券分析师预测效果影响研究 3、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4、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5、论稳增长在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中的性质 6、财政货币政策对通胀剪刀差影响的实证研究 7、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8、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9、论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研究 10、考虑记忆性质与时间滞后效应的非线性经济周期模型分析 11、试析减税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中的作用 12、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思维模型构建与中国实践 13、货币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效应--兼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多指标评价体系 14、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15、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6、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工具和途径探讨 17、浅谈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18、试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 19、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20、宏观经济调控下经济发展趋势探讨 21、宏观经济调控视角下的政府采购模式选择 22、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23、试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转变 24、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及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分析 25、宏观调控法本土资源刍议--以《盐铁论》为例 26、新常态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思考 27、经济法视角下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问题与对策 28、北部湾地区土地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研究 29、新常态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及其宏观调控的转向 30、基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 31、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探析 32、宏观调控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 33、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分析 3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究 35、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36、宏观经济管理视域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37、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研究 38、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 39、浅谈积极财政政策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0、浅谈宏观经济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1、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4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43、审计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独特性研究 4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45、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46、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7、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阐释 48、体育经济职能定位与转变的相关思考 49、浅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50、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二: 5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2、关于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53、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分析 54、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5、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56、试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7、年改革开放研究的时空变迁--基于CNKI大数据的分析 5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 59、基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的期刊影响力提升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进展与制度构建 61、浅析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 62、浅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63、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6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65、试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66、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路径取向与中美比较 67、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68、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69、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0、试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1、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72、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73、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7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5、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配合--基于中国六部门DSGE模拟分析 76、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77、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新思维 78、财政融资政策及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79、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80、企业经济管理中会计管理的应用 81、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 82、浅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83、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原因与经济增长的道路选择 84、浅谈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 85、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存贷款利差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分析 86、矿产资源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研究 87、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变化与地方政府应对--以深圳为例 88、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9、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思考 90、论宏观经济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92、经济虚拟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93、中国的金融稳定及其产出与通货膨胀效应检验 94、不同周期状态下财政政策的异质性产出和通货膨胀效应研究 95、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及其稳健性检验 96、"脱实向虚"与"脱虚向实":基于动态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 97、基于金融稳定目标的规则型货币政策研究 98、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 99、探讨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00、"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三: 101、浅谈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02、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103、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0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 105、新常态环境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选择 106、浅谈积极财政政策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07、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108、刍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途径 109、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110、债务融资来源异质性与企业投资--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 11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资产配置影响研究 1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113、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启示 114、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的时变性研究 115、住房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116、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政策财税改革与全球化的影响 117、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118、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策略 119、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20、供给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1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内涵研究 122、基于信息网络化视角的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123、综合类科技期刊排名与影响因子修正建议 124、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的探讨 125、基于总供求模型和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126、宏观经济下电子商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 127、论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8、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29、市场对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多维透视 130、浅析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31、论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下经济法的价值体现 132、浅谈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 133、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给予我们的思考 134、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135、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初探 13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 13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13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13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140、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141、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探究 142、美国加州生物制药行业资本投资更新变化 143、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4、浅析对现代经贸教育的三点看法 145、浅论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146、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147、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148、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149、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50、新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及研究对象 151、宏观经济学的新突破--评罗运贵的《新宏观经济学》

土地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一、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背景 (一)土地具有成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先天条件 一项政策能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政策工具应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二是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土地作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密切参与经济运行。工农业发展最终都要以土地为基础,这就决定了运用土地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货币与财政手段的调控作用有限,需要土地的介入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宏观经济进入了由复苏趋向繁荣的过渡阶段。随着新一届政府对宏观调控日益重视,土地政策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参与宏观调控也日益被提到重要日程。从惯用的调控手段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在面临转型,在反经济周期调控中将不在担纲主力,货币政策通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的手段作用约束明显增强,特别是对于缺乏价格弹性的粮食,货币与财政手段本身的调控作用就很有限。因此,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就必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土地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一)调控经济增长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利用政策工具,对各种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因素进行调节,以降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调节投资的规模、方向。土地管理尤其是其中的土地供应计划恰是调控投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来调节投资规模、方向,可以直接、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 (二)调控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因此,可以通过规范和调节土地利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比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在土地供应上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以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对于一些由于投资过度以及其他原因不适宜发展的产业,在土地供应上进行必要的控制以限制其发展。 (三)调控经济布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布局一般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由市场来调节。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制尚不完善,行业垄断、地区保护以及各种恶性竞争远未消除,各种低水平重复建设时有发生。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完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 三、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一)控制土地供给的数量 控制土地功绩数量包括事前和事后的控制。首先是事前的控制,即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来控制土地供给的数量。重点是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即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经济过热时减少供地量或提高地价减少需求,迟滞投资实现,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过冷时,与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增大供地量或降低地价,加快经济发展。作好总量调控,就要编制科学、合理和有前瞻性的用地规划和年度计划,正确地判断和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其次是事后的控制,即监督检查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违反规划和计划用地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二)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住房政策的要求,确定不同类型用地的数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应优先为普通住房提供用地,对别墅、高尔夫球场等禁止性项目停止土地供应;对水泥、电解铝、钢铁等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和更新限制性禁止性建设项目供地目录。 (三)确定不同区域的供地政策 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突破了均衡布局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梯度发展战略。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在城市。我国实行区域供地政策就是要利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为大量闲置的农村劳动力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和布局。 (四)控制土地供给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除法律规定的可以划拨使用的土地外,逐步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即在不改变土地国有的前提下,采取协议、挂牌、招标、拍卖等方式,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以上几种方式中,挂牌、招标、拍卖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性等特点,最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协议出让更多依靠出让机构的能动作用,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2004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与监察部联合下发71号文件规定,从8月31日开始,各省区市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8。31”大限表明了政府要使土地供给方式纳入规范化轨道的决心。 (五)控制土地供给的主体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但实际上县以下的镇、乡人民政府也变相的出让土地,甚至村民委员会也直接出让集体土地。同时,由于国有土地缺乏明确的产权代表,出让土地的部门不只是土地管理部门,城市建设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机构有时也具体实施土地的出让工作,从而造成增量土地出让主体的混乱。另外,存量划拨土地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进入市场流转以及土地隐形交易市场的存在,使得众多划拨土地使用者或其主管部门,也成为土地的供应者。因此,我国土地实际上存在多头供应的局面,而土地供应主体的多元化,容易造成土地供给总量失控,耕地锐减,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也会因而失效。要改变土地多头供应的局面,政府就必须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

宏观金融调控问题毕业论文

亲,,要求有吗?

这个题目不错,还比较好写。数据分析可用假设验证 回归分析等方法

我也类似这个题目,你收集到数据了吗?

金融本科我能肯定好

宏观调控论文常用参考文献有哪些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相比计划经济有所减少,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篇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现调控;市场价格;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许多人认为那是国家考虑的问题,与己无关。实际上,它距离百姓生活又是如此之近,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宏观调控是为防止市场经济自发过度波动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通过对货币、财政、外汇等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一般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经常的竞争压力,协调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对保证经济总体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防止贫富分化;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或者勉为其难,或者无能为力。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纠正市场缺陷造成的种种损失和偏离,就成为政府干预 措施 的制定和实施的直接理由。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社会化的推进,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生产若处于无政府状态,单靠各经济单位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所以,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 第三,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要求。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受市场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热或偏冷趋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均衡,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和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填平补齐方式解决容易留下弊端,应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宏观管理部门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避免反弹加重调控,又要及早发现新的倾向性苗头和问题,及时调控,创造正常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二是改善调控机制,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掌握好出台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宏观调控尚需努力,不能放松,当然宏观调控也需改善,不能僵化;三是抓住改革投资融资体制的根本,继续重点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经营问题,同时要尽快出台投资调整目录和支持国内民营经济投资的政策措施,实现有限制、有扶持、区别对待,培育经济的自主增长力量。 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 第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含地方政府),那么加强宏观调控前提之一就是政府行为的理性化。现在,宏观经济调控之所以存在各种障碍,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的非理性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诸如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市场,造成竞争的不公正、不充分。鉴于此,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就成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依赖于健全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如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微观机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再完善、再健全也就没有了对应的着力点。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将政企分开,将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它才可能对各种市场信号有敏锐的反应,宏观调控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宏观调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功能的正常释放,要求计划、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配套,协调地运行。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推进,必将制约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速和延缓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进程。所以,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须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上进行。 总之,宏观经济调控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宏观调控必须在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上才能进行。宏观调控从某种意义上的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管理,但管理绝非是代替,宏观调控不可能也绝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只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基础之上的二次作用。 (作者单位:1.大连市旅顺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2.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师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书琴,刘卓良.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 [3]王少珍.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几个问题[J].地质技术与管理,. [4]杨宇.试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J].现代情报,.

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几种。1、《中国对外贸易》2021年第004期,期刊论文《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2、《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年第005期,期刊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就业问题研究》。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003期,期刊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实证分析》。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年第002期,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回顾、逻辑与前瞻》。

  • 索引序列
  • 宏观调控的手段论文
  • 宏观调控总结论文
  •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研究论文
  • 宏观金融调控问题毕业论文
  • 宏观调控论文常用参考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