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国防军事理论论文题目

国防军事理论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国防军事理论论文题目

Lz 您是BJTU?

兄弟,你胆儿也太大了吧,这都敢贴

作为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守卫者,230万人民解放军,从数量上来说,足矣。 但是,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军队数量左右战争成败。我们需要的是先进的军事理念,高水平的军事素养,高科技的军事装备。 虽然近年来解放军在武备方面有很大提高,但这个提高是相对于十年前的解放军来说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进行军事变革,但是当代的指挥官已经不具备当年在华夏战场和朝鲜战场上的老鼠帅们的魄力。畏首畏尾,害怕训练造成的伤亡,变得只关心数字,而不是素质。 我们的人民军队需要改革,但这改革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只喊口号,只做样子,军队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我们每一个独立的兵种:陆·海·空·二炮。都应该能够独立的进行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就是所谓的单兵种作战理论。这可以解决跨兵种作战中的协同问题。但这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各个独立的兵种都要有足够的战争资本。陆军要有陆航,空军要有空降兵,海军要有海航·陆战队。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有陆航,但没有运输机,不能进行大规模快速机动。没有攻击机·歼击机,不能在单兵种作战中获取制空权,不能在战场上空见识进而控制整个战场。 我们的海军有陆战队,但登陆舰艇奇缺,海航没有运输机,如何进行登陆作战?军舰反潜能力有限,如何进行护航? 我们的空军有三个空降师,但单次空降能力小于一个团。空降兵是空军进行地面战的拳头。空降兵上不了天,会不会很可笑呢?两栖步兵和海军陆战队没有登陆舰可以征用民船,陆军没有运输机可以征用民航飞机,空降兵也能征用民航?那玩意儿能进行空降? 未来,在中国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在小规模冲突中,动用多兵种进行反恐战是划不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单兵种作战。

军事理论 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写,你可以去找别人帮你写一下。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费的.加他为好友就行:一零③七二五二⑥五七

军事理论论文题目国防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大一军事理论论文可以从国家和军事层面切入、结合我国的军事历史,改革开放的进步等等方面着手:

1、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我们党对中外历史上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2、首先,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蕴涵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提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从而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3、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总结。纵观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兴衰史,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邦,安邦才能发展。在这点上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侵略,以及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我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国防建设的方针,提出了以备战为主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造成我国经济建设畸形发展。

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国防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片面搞国防的高投入,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4、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富国与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缺少的两翼。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还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确保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键还在于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越是要发展经济,就越是要巩固国防。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才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写作思路:

以中国武装力量为主题,结合国防现实意义,贴近人民生活,树立爱国情怀。

正文:

国防现代化是国防建设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目标。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保障。它对保卫国家安全、巩固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防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各国相联系、相比较的相对概念。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存在,是对于特定的时间而言的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战略思想、经济水平、科技发展、工业基础以及地理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方针、原则、途径和目标、规模与重点也各不相同。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际环境下,国防现代化的具体涵义也都有所不同。但提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国家,在总体上都是以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自己发展的参照系,结合本国国情使国家的国防建设在总体上达到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以适应在现代及未来战争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巩固与发展国防的需要。

国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国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制约因素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军事思想的现代化。先进的军事思想、反映现代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②军队的现代化。军队是国防的主体,是保卫国家安全的柱石。军队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以及体制编制的现代化。

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要及时吸取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改进、创新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装备,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人才的现代化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

要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人才,造就具有现代军事理论、科学文化和科学管理知识,能掌握和驾驭现代武器技术装备和作战方法的指挥人员与技术人员。体制编制的现代化是使现代化的武器技术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能的重要环节。要建立能适应不同作战任务要求的机构精干、指挥灵便、反应迅速、效率高、战斗力强的诸军种、兵种合成的军队。

国防军事论文题目

国防教育作文题目有:献身国防征文无悔的选择;我为国防做贡献等。

例文: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防都是无比重要的。如果没有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了保障。

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与现实的忠告。是无数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忠告。

不明白大家还记不记得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外国列强们打败后被迫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从我国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开始,我国就开始了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移民地社会。

从那时开始,我国的地就开始减少,1840年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的一条就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在第二次战争中,1858年中俄两国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以北外向安岭以南,里龙江以北的领。

共割占领面积六十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再内的领。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析国防军事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高校国防军事教育属于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培养大学生的军事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论文就培养大学生军事素养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军事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大学生军事素养的培养做了简明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素质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以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形式的国防军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层次越来越高。国防军事教育作为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应顺应新形势,逐步更新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改善培养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历史经验证明: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 时期,重视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不仅对实现国防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大学生自我养成、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国防军事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文化的高度自觉

所谓自觉”,一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二是指自己感觉到或自己有所察觉。

1..运用对比法,加强国防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防意识的认同与自觉。近代中国屡遭外国列强侵略,山河破碎,老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如今,苦难屈辱成为过去,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必须牢记屈辱,居安思危,在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历史影片、五四画展、革命英雄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对比新旧两个时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时代变化,从而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

2.军事理论内容与学生特点、专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把握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的特点。一方面,介绍军事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新式武器,结合学生知识背景,向学生展示最先进军用技术,介绍最新的武器装备,最流行的作战理论和方式,培养他们潜心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将军事理论课按照专业的不同设定,突出军事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如向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介绍目前世界军事领域的新材料等。在军事理论课程中体现专业差异,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3.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行为自觉

入学军训主题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军训要求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高度统一。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逐步熟悉大学生活,避免入学就松散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日常行为中严格规范,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斗志,也让每个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快形成良好的行为自觉。

三、新时期高校军训提升当代大学生自信品质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1.丰富国防军事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在军事训练之余,用视讯、电影等方法,观摩建国后历次阅兵,向大学生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通过介绍我军自主研发的各种新式武器,展示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的自信。

2.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向大学生介绍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最大部头兵书《武备志》,第一部研究军制专著《历代兵制》,最早出现的军事钜著《左传》等经典军事著作;介绍中国古代官渡之战等十大经典战役的过程及结果,分析古代军事家谋略思想;介绍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世界十大战争等,拓展学生的国际思维宽度,培养学生关注军事领域的发展动向,让大学生体会到自信,不忘根本,吸收外来、不断创新、着眼未来。

3.增强国防军事教肓实效,改善大学生自信品质

“90”后是现在大学生的主体,大家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有“独立追求,牴触约束,个性张扬,挑战新鲜事物,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根据“90后”大学生特点,军事教育应与时俱进,在军事理论教育内容安排时将世界热点、太空安全、海洋安全、中国周边安全等问题涉猎其中,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统领谋略的思想。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除基本军姿、步伐、军体拳、打靶等内容外,还可以增加抗震、防灾、反恐、防爆等内容,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劫持等灾难自救能力的同时,培养团结拼搏、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四、新时期国防军事教育锤炼当代大学生自强的品质

“自强”,是指个体努力向上,勉励图强,也指国家自力图强。

1.军事理论与形势政策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爱国精神

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军事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历史,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2.加大应征入伍力度,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祖国

投身现代化国防建设事业是符合入伍条件的每位学生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在高校军训期间和结束后,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海报、标语等渠道,采用国防教育理论课、国防法知识普及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持续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国家政策,让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大学生或毕业生自愿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建设事业,增强国防现代化水平。

3.强化报国之志,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中国特色

大学生肩负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重任,更多的大学生以大学入学军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将远大抱负与现实相结合,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学习动力,坚持不懈,真正把自身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络起来,把个人前途与祖国未来紧密联络起来。

党的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和国家今后一段时间的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不仅要充分认识身上肩负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而且通过大学时期学习和历练,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青春力量。

作者简介:胡清斌,男,,江苏省徐州市,助教

篇二

《浅析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要培养的国防意识正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内容,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更加激发起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学生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他们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为革命理想和美好事业奋斗的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特别强调艰苦奋斗教育,而国防教育则是一种有效途径。***2***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是指和平***环境下人们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关注,它是国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防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关于战争和和平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能清醒的看到世界并不完全太平,各种冲突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仍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近代国防屈辱史、革命史、人民 *** 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使其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加深他们国防事业的热爱。***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的一代,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熟悉和掌握基础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此开阔大学生们知识视野,改善大学生们知识结构。此外,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普遍增强,这就为造就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4***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拥军意识的形成和集体主义纪律观的树立。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不但可以使学校国防教育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也充分发挥了高校育人的综合效益。总之,在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不仅是法律赋予的一项任务,也是学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大学生磨炼自己、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成长进步的重要机遇和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旷勇,刘启文.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4]杜维彦.论国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5***10***

国防军事理论论文1500

冷兵器与热兵器的特点与区别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建议你上网找一下选择一下你想要的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军事发展与国防论文题目

大一军事理论论文可以从国家和军事层面切入、结合我国的军事历史,改革开放的进步等等方面着手:

1、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我们党对中外历史上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2、首先,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蕴涵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提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从而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3、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总结。纵观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兴衰史,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邦,安邦才能发展。在这点上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侵略,以及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我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国防建设的方针,提出了以备战为主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造成我国经济建设畸形发展。

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国防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片面搞国防的高投入,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4、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富国与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缺少的两翼。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还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确保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键还在于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越是要发展经济,就越是要巩固国防。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才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讨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浅谈高校普及国防教育的手段和意义》

写作思路:

以中国武装力量为主题,结合国防现实意义,贴近人民生活,树立爱国情怀。

正文:

国防现代化是国防建设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目标。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保障。它对保卫国家安全、巩固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防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各国相联系、相比较的相对概念。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存在,是对于特定的时间而言的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战略思想、经济水平、科技发展、工业基础以及地理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方针、原则、途径和目标、规模与重点也各不相同。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际环境下,国防现代化的具体涵义也都有所不同。但提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国家,在总体上都是以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自己发展的参照系,结合本国国情使国家的国防建设在总体上达到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以适应在现代及未来战争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巩固与发展国防的需要。

国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国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制约因素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军事思想的现代化。先进的军事思想、反映现代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②军队的现代化。军队是国防的主体,是保卫国家安全的柱石。军队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以及体制编制的现代化。

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要及时吸取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改进、创新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装备,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人才的现代化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

要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人才,造就具有现代军事理论、科学文化和科学管理知识,能掌握和驾驭现代武器技术装备和作战方法的指挥人员与技术人员。体制编制的现代化是使现代化的武器技术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能的重要环节。要建立能适应不同作战任务要求的机构精干、指挥灵便、反应迅速、效率高、战斗力强的诸军种、兵种合成的军队。

  • 索引序列
  • 国防军事理论论文题目
  • 军事理论论文题目国防
  • 国防军事论文题目
  • 国防军事理论论文1500
  • 军事发展与国防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