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已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尽管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力工技师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力工技师论文范文篇1 浅谈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设备功能也趋于完善,因而我国电力企业的综合实力也有显著提升,电力事业正向成熟化发展,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增长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在电力服务期间,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对电力物资进行科学管理,避免电能源的浪费。然而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影响下,电力物资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电网实际运行期间,发电、输送电和配电等环节都与电力物资管理息息相关,而电力物资管理水平与电网运行时资源的成本有直接关系,并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为节约成本,提升电力生产效率,应当加强物质管理力度,从而确保电力物资管理向集约化发展。 一、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集约化管理是当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实现电力物资最优化调度的基础保障。顾名思义,“集约”就是把所有能调配的人力、物力等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在实施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节约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电力物资的优化配置。依据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节约企业集团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还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优质化。物力是指企业物力资源的意思,企业在活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物力资源包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无论是设备、厂房还是燃料都属于资源,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物力集约化作为建设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对成本加以控制,降低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物力应用的高效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物力集约化管理,完善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从而增强竞争力。 二、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优点 (一)降低了成本和费用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集约化模式管理电力物资,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和费用,使得电力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市场上,采购单个产品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批量采购的价格,那么,电力企业在物资采购时,可以实行批量采购,取得产品价格的主动权,这样不但能够降低物资价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供应商的需求。此外,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物资采购工作,因而电力企业可以缩短物资采购时间,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交易费用。 (二)与供应商良好合作 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能够与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确保供求关系更加稳定,使得双方都获得一定的利益。保持稳定的供应关系,电力企业可以对物资进行集约化管理,优化电力物资,充分发挥电力企业集约化物资管理的优势。 三、电力企业物力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下,电力企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市场化发展时间较晚,所以,电力企业物力管理系统不完善,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对物力集约化管理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将提升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物力集约化管理,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物力资源予以合理的调配和掌控。但是,从当前物力集约化管理现状来看,未能形成有效的供应机制,而且在与供应商合作时,没有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考察,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尤其是供应环节存在问题,因而对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物力集约化管理工作不到位 当前,电力企业在物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物力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物资管理人员在制定物资需求计划时,计划不全面,不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电力物力管理部门在编报物资需求计划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物力管理存在漏洞,因而制约了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发展。 (三)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电力企业在物资集约化管理期间,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方法,不能推陈出新,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因而造成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科学技术水平正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但一些电力企业未能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电力集约化管理效率偏低,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供应环节 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应该对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予以充分认识,当前在对电力物力进行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明确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并完善供应环节,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应该完善供应环节,使得供应环节更加科学化,实现对物力集约化管理。 电力企业需要结合实际电力物资需求,制定物力集约化管理目标,采用三级物资供应运作模式,大力深化和实施集中采购,在选择供应商时,要根据健全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掌握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沟通和合作关系。同时,在一流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作用下,保证供应质量,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进行集中控制,促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稳定发展。此外,电力企业还要做好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 在全新的物资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需要对物资招标采购、财务预算和综合计划等方面进行协同管理,实现与电力物资管理的对接,对电力物资管理的全过程加以控制[2]。此外,电力企业还需要建立统一的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成本标准。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该将物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供货状态更加合理。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在市场上建立库存,减少电力物资库存积压,使得资金能够有效周转,从而确保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 电力企业在解决物资管理过程中,应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电力物资管理质量有所提升,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提高。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期间,为了使其向集约化发展时能够更加顺利,电力企业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对物资管理要素予以优化配置[3]。此外,电力企业为了使得电力物资集约化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对物资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将电力物资管理责任和职能分工到相应的部门,然后各个部门认真落实电力物资管理工作。总之,电力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为企业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4]。电力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变观念,不仅加强对电力物资的管理,而且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将物资的生产日期和数量等信息都编辑在物资管理系统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对电力物资信息加以整理,从而促进电力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效率[5]。对于电力物资而言,其包含了电力企业中很多资源,而且物资有很多种类,所以电力物资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电力企业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物资管理中,建立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从而使得企业电力物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实现物资管理向集约化、网络化和规范化发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电力企业可以将ECP和ERP作为主体,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和应用,进而构建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下,保证电子物资管理系统运行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6]。同时,电力企业还需要建立物资管理监督平台和电工采购平台,通过在线预警和在线监测,实现对电力物资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而且电力企业的装备能否符合要求,相关人员借助于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资进行科学和高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力物资管理其中的问题也更加明显。为了促使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高效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集约化电力物资管理。首先,电力事业是国家经济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本文针对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列举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更好地验证了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减少电力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消耗,提升生产效率。 电力工技师论文范文篇2 试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与维护策略 0 引言 现如今,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为了提高供电的稳定性,从而设置了很多的继电保护装置。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继电保护发展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电源故障等等。这些故障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继电保护运行要求 灵敏性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敏性。当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运行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就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以免发生安全事故。由此可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重要性。 可靠性 继电保护装置还应具有可靠性,当电力系统发生了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就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另外,当电力系统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时,继电保护应该禁止发生错误信号,以免干扰相关负责人的判断。 选择性 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了运行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就应该有选择性的对电力系统故障做出判断,准确切断故障系统或者故障最近的开关设备,把运行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让其继续扩大,以此来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保证其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快速性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一旦遇到电力系统的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自动地进行重合闸,把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体现继电保护装置的快速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设备故障损失。 2 继电保护运行中的常见故障分析 从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现状来看,继电保护装置还存在很多的故障问题,如果不对这些故障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会继续阻碍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能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继电保护运行中的常见故障都有哪些: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 在继电保护运行中,经常会出现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发生这样的故障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常情况下,二次回路中性点存在着未接地和多点接地现象,当二次未接地时,就会导致线路中的电压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电能的传输效果。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很难对这一故障进行排查,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检查。其次,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PT开口三角电压回路断线,使得设备中的零序保护出现拒动情况。最后,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故障那就是设备性能和二次回路目前还不完善,有时会使得PT二次失压。 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 目前,在电力系统的电流互感器中,最常见的就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因此,饱和问题也是其中常见的故障。一旦电流互感器出现了饱和问题,就会误导继电保护装置的准确判断能力。同时,当发生了饱和问题,还会使得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转化为励磁电流,励磁电流会严重影响二次电流的线型转变,从而使得系统出现跳闸问题,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 电源故障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源非常的重要,它可以控制整个线路的运行。在继电保护中,电源输出功率如果变小,那么就会直接造成输出电压减小,从而影响继电保护的稳定运行,最终使得继电保护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干扰和绝缘问题 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非常的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继电保护检查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干扰和绝缘问题,比如,有的现代化通讯设备会对检查进行相应的干扰。同时,在使用微机继电系统时,它的线路密度程度非常高,所以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灰尘,严重干扰继电微机系统检测故障,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与维护的有效策略 定期检查和检验 在电力系统中,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主要检查继电保护装置是否存在发热冒烟、烧焦、异常声响等问题,同时还要检查设备的电源、指示灯是否都正常,设备是否存在脱轴、倾斜等问题。此外,还要认真检查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继电保护不能正常运行,就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进行校验,找出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在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安装的时候,如果继电保护装置的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是同期改造的,当设备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果发现了运行存在缺陷,那么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重点的对其进行检查,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验周期,从而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稳定运行。 加强运行维护管理 在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加强运行维护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电力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有任何的故障问题,就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了解故障的原因和位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护,在维护的过程中,首先要切掉故障附近的开关,保证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发生触电危险。第二,在对继电保护装置做维护时,如果遇到了跳闸问题,首先就要分析跳闸的原因,然后对掉牌信号进行复归,在这个过程中,维护人员一定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操作,并结合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际情况,从而排除故障。如果有违规或者异常情况发生,就要及时切掉设备开关,并按照《电气安装设计要求》进行分析,确保维护人员的安全,并保证设备的正常稳定性。 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的新技术在层次不穷的出现,继电保护装置也不例外。从目前我国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现状来看,技术还比较传统,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投资力度,重视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工作,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比如把继电保护装置和电气设备相互结合在一起,互相弥补,提高继电保护的优势,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性。 加强日常运行维护 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发生故障时都比较随机,但是一旦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就会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因此,为了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其的日常维护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监测工作,如果遇到了异常情况,可以根据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护,从而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水平。 做好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众所周知,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也不例外。在进行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时,一定要重视对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让维护人员积累更多实践的经验,当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时,能清晰的分析出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此外,电力企业还要不断的提高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专家来进行讲座,让维护人员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做检查,一旦发现故障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1. 电力技师论文 2.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3. 电力技术论文范文 4. 电力工程师论文范例 5. 电力抄核收技师论文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1997年的57个发展到2010年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约2250人达到2010年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 经验 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 教育 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 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 措施 。 结语 综上,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 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 教育,为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 ,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 总结 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 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5]刘仿军,国平,喻湘华,曾小平,周爱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摘要: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针对工程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是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 文章 主要对检测的概念和一般方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 1材料工程的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其任务是:一方面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测和测量,另一方面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者运动对象,保证这些环节都处于最佳状况,以便能够全程掌控反映这种最佳状况的各种数据。因此,相关技术和测试人员就需要随时对这些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性检查或定量测量。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工程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实践表明,制备新型材料的需要有严格的生产工艺,同时要提高某种材料原有性能,也会对加工工艺有较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展,需要在求出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经处理后送人控制装置,然后再实施自动控制。 2测量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①测量误差概述。被测对象某参数的量值之真实大小(真值)xo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用数学办法估算出大小。同时也掌握测量误差出现的规律,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方面: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不合理,定义的不严密,以及结果表达式不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得到反映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统称方法误差;测量设备方面: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及附件不准确都可能引起误差;环境方面:在测量中,由于实际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各不相同,可能会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方面:在测量时由于人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感觉器官、情绪变化、工作责任心、操作经验、心理的固有习惯等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引起相应的认为误差。 3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要想很好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科学的测量原理的指导下,通过优良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从实际的测量工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测量方法、校正手段以及数据处理这些环节,来提高准确度具有更有效更积极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产生误差的规律,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从测量方法的调整着手,完成测量的校正,或者在实验数据的指导下,找出应修正的量值大小。其次,因为缓变误差有不平稳、随机过程的特点,当前要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往往是通过不断校正,且校正周期尽量短一些的办法来解决。再次,坏值是指带有粗差的测量数据,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剔除,因此,掌握发现坏值的方法至关重要。最后,随机误差,针对随机误差,我们一般是通过掌握统计规律来减小误差量,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将主要分析利用统计规律估算随机误差、减小和剔除粗差的方法。 随机误差的估算 尽管通过正确有效的处理测量仪表的间隙和摩擦以及外界噪声干扰,可很好的减小产生随机误差的影响,然而,从随机误差的特点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众多微小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在测量时需要利用其出现的统计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出的测量结果,尽量把估算出的随机误差的范围缩小。在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上,测量人员必须有要对多数随机误差产生的独立因素有所理解。而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正好符合正态分布,那对一个不变的量作n次测量,其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P(δ)为: P()=·e- 粗大误差的减小和剔除准则 含粗差的测量值是与事实不符的坏值,在实际的测量中必须要在主观上避免出现,也就是要避免测量的操作者出错,防止外界的各种重大干扰,同时要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如果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应该马上剔除。在测量中判别坏值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 所谓的物理判别是指测量人员一旦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读错、记录错、操作错等错误现象,或者发现不符合测量条件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应该随时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取值。统计判别是在完成自动检测中待测量后,再通过统计办法来处理所取得的测量数据。如果是在无系差的测量情况下,产生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出现大误差的次数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出剔除准则,常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用的有3σ。 4检测的一般方法 ①电测量和非电量电测量。由于电测量的参数差别很大,很难直接检出和测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非电量电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把待测的非电参数转换成电参数,接着测出此电量,最后再按原转换的规律逆向找出待测非电量。传感器是指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敏感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够直接感受,或者响应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如果这个量已是电量,那就会被称为转换元件。 ②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指为了检测,主动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通过得到的反馈情况实现检测,这种检测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检测瓷瓶是否破裂,就敲击一下,提高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动检测会干扰对象的状态。而相对主动检测而言,被动检测不需要向对象施加能量。 ③接触检测和非接触检测。所谓的接触检测,就是让检测仪器和对象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检测的方式必然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干扰,甚至能够对测定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有高腐蚀、高辐射等情况时,对象是不便或不能直接接触被测对象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采用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对对象的原来状态造成破坏,不过也会因为非接触,而造成侵入外界干扰的情况。 ④偏差法、平衡法和微差法、替代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测量过程的被测量和单位量对比操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能够在原有仪表的作用下,提高测量准确度。偏差法是常规的测量方法。被测量的大小是由模拟的显示仪表指针偏转来反映的,其与家用电压表测电压相似,操作简单且快速,仪表的等级对准确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像天平称重那样,平衡法是通过不断地调节已知标准量的大小,使之与被测量平衡。如果指零仪表示零时,则表明此时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标准量大小就是被测量的大小。电位差计和平衡电桥均都是在此原理之下完成的。测量的高准确度,主要决定于示零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到位。微差法与平衡法很相似,不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微小差值,不用把标准量调整到和被测量完全相等,可以用偏差法测出此差值,被测量大小就是此微差值和标准量之和,其准确度比直接用偏差法更高。替代法也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石块替代大象,使船只吃水深度达到原承载大象时的深度,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即为大象体重。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直接称重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在检测中常常会被采用,比如辐射测温等。 5结语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测试的种类,还是测试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测试人员只有对各种类型的测试技术有所了解,并结合工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2. 测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3. 工程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4. 电气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5.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高工指的是高级工程师,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高工职称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高工职称论文 范文 篇一 《核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对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如何探索与实践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大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核特色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82年2月 毕业 的第1届、7所院校有本科生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稳定在251所院校、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的规模。这一方面体现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也预示着办学竞争的不可避免。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我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的背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对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以期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一、核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 教育 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核特色,首先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核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在每个课程平台均有核特色课程或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见表1,具体课程名称见表2。 以上课程体系是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组成)是相吻合的。 由表2可以看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核特色人才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核工业概论”课程;在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原子核物理”、“辐射防护基础”、“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等;在专业课平台必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放射性三废处理”,在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核通风空气净化”、“核环境学”、“核辐射探测实验”、“核电运行”、“核环境学”、“辐射监测与评价”、“特殊分离 方法 ”、“核安全法规”等。 2.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核特色培养模式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教学改革,探索“4+x”与“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步实施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4”)和核特色培养(“x”),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坚特色办学,核特色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刚入校的专业教育时,学生就参观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的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感性了解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学生4年的学习期间,通过在核课程教学和非核课程引入核特色内容以及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每个学期不间断地坚持核特色培养。 二、将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 为了加强核特色建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采用全体教师参与的专题研讨方式,针对课程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并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使核特色体现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如在“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公路(污染道路)的γ辐射剂量率监测”、“室内空气氡的测量”、“222氡与222氡子体测量”、“场地氡析出率的测量”等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放射性监测的基本原理与监测方法,得到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放射性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辐射剂量计算等训练。学生保存这些实验监测数据,用于“环境评价”课程里“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专题实训作业。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增加了“核工业与通风”这一章,使学生获得铀矿通风与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并了解我校教师在铀矿井通风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动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多年来以“生物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铀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为专题,老师课堂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科技文献、参与实验研究,在“培养并构建抗辐射超富集铀的工程菌”、“U(Ⅵ)印迹复合吸附剂对铀的去除”、“土壤微生物对铀的吸附”等研究课题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种核特色教学内容的引入以及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式,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特色建设的主体,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建设在师资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学校前身之一的原衡阳工学院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辐射防护、放射性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的积累;2002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后,其通风安全组与环保组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被吸收到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或实验室;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核安全工程等八个核类专业。这些都为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为了提高本专业核特色教学水平,我们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教学模式,即部分核特色课程由其他学院(学科)的专业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如“原子核物理”课程由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主讲,“放射生物学”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主讲,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其他学院的教师进行指导等等,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合作,充分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核特色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另外,我们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已有多人分别攻读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的博士研究生。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特色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核特色建设。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交叉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实验室规划建设时,重点建设了“核环境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能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铀浸出液”、“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222-氡及222-氡子体、γ辐射剂量)”、“含铀废石铀、镭浸出”等综合性实验以及“环境γ的监测”、“场地氡析出率测量”等设计性实验。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为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研究等服务。 为了凸显核特色,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743矿、核工业741矿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放射性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机会。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 措施 实现核特色培养:第一,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在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都有多人次完成这些课题的部分研究。第二,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与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我校与某铀尾矿库及多个铀业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尾砂固化、覆盖降氡、农田修复、周围环境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就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总人数中有1/3至1/4是与核工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设计或研究,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训练。 五、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专业核特色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核环境工程实验室所属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09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遴选为我校精品建设课程,近2年获得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核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湖南省教改项目1项,毕业生在铀业公司、核工业环保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达10%以上并获得好评。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核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国防工业和核电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3):23-26. [2]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环境工程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效果分析》 摘 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经过广泛的调研,证明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合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关键词 CDIO模式 实践基地 效果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我们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①从2007年筹建至今,基地运行效果良好,开创了在校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新途径,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同时也为学校探索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收效显著。 1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改革实践 遵循CDIO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实践。通过CDIO模式的引入,我们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改变了原有的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加少量综合实验的传统实验室模式,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地充分承担起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学期需要完成的实验、实习和实训过程,并使之形成一套多层次、多科关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备的设施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几年来,实践基地不断增加设备,为学生提供各类型的小型化污染物处理装置,环境监测仪器。到目前为止,学生在校各门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包括环境监测的大型分析仪器,环境微生物学的微生物培养选育和显微镜检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装置,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等的监测治理等,均能在实践基地完成教学。实践基地开设了大量开放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污水、废气作为实验对象,由学生自己监测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确定治理方案。从污染防治、监测评估到污染控制研究的全过程都有学生自主完成。多科性、多工段、多岗位的联合协作模式完全模拟环保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服务社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实践基地在教学的同时,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联动的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生产过程。②实践基地为学校周边地区小型企业及居民社区提供有偿污染物处理服务,学生实验样品均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既为周边地区解决了污染处理的成本问题,也是实践教学完全契合实际,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科研。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2 实践效果分析 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从我们对200余名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2010-2011两届100多名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校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认同 我们将06、07、08、09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放入实践基地中进行,每届学生50人左右。基地开设的设计性实验或综合实训项目,均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受益颇多。为了检验基地运行的效果,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对07、08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发放问卷98份,收回95份,回收率,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从实践基地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对新的实践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实验、实训项目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多学科分析能力,尤其是岗位协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对部分学生而言,新实践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时间基本合适(可以接受),实践基地的实验工作条件基本满足要求。从总体上看,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表1 在校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毕业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反馈 对已经毕业的2010-2011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咨询了实践基地的教学对学生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是否有帮助。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76份,回收率,回收问卷中73份有效,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在一定层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基地实践,使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工作实习期的表现远优于其他同期实习者,在岗位协作和研究创新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反馈得知,经过基地实践环节培养的学生,企业满意率很高。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独立解决问题,各部门协调配合,处理突发情况以及参与科研创新等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吴昊,张犁黎.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探索[J].学理论,. ② 詹一虹,侯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 渠道 [J].教育研究,.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水利工程防洪措施》 1汛前的准备工作 预测水利工程的防洪状态 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使水位不断升高,而且水流速度非常快,会给防洪工程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为了使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汛期的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比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大坝是否有能力承受,会不会发生危险事故,河道会不会被洪水侵蚀,是否会发生渗水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都需要做好预测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洪水,避免在洪水来临时措手不及。 清除障碍 河道的行洪能力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洪水来临前,需要将河道进行清理工作,特别是会对水流产生阻碍的树林、桥梁等,这些会使河道的面积缩小,很有可能出现断面的情况,而且在河道两边的堤岸会有泥沙积存,出现的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时将这些阻碍因素清除,有利于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2防洪措施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防洪的主要措施有:水库、蓄滞分洪区、河道提防、排水工程等。根据实际的地形采取适合的措施进行防洪抗灾工作。水利工程的作用除了能够防洪以外,还有农田水利、发电等,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水资源合理利用。 利用水库蓄水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防洪的措施之一就是利用水库。水库的作用主要有发电、灌溉、养鱼和防洪等,在防洪中主要是调节水流,降低洪水的流速,以及拦洪蓄水等。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建立可以蓄水的水库,洪水到来时,可以利用水库将洪水储蓄,减少流进下游河道的水量。利用水库调节洪水的方式有蓄洪和滞洪两种。 首先是蓄洪。在溢洪道没有设置闸门的情况下,洪水来临前,将水库中的水位降到限制水位。便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如果在溢洪道设置闸门,可以使水库蓄水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开启闸门的大小调节流入下游河道的水量。水库有闸门的控制,既可以做到蓄洪也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在设有闸门的情况下,一旦水库中的蓄水位达到溢洪道堰顶高程的高度时,水库就能将洪水暂时滞留在水库中。 水库的调蓄作用 总体而言,利用水库进行防洪一定要注意兼顾上下游。为了不影响到上游人们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的发展,需要对水库中的水进行控制。而水库的泄洪量大小需要根据下游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水库不仅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还可以用在农田水利中,在洪水到来时,利用水库将水储蓄起来,在非汛期时就可以利用水库中的水灌溉农田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水闸防洪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将水闸建立在水库、河道或者湖泊等地方。将水闸关闭以后,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打开水闸可以泄洪,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进入下游水的流量。水闸主要有节制闸、分洪闸、挡潮闸和排水闸几种,这几种水闸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泄洪和挡水。一般情况下,在上游地区采用节制闸,一旦洪水来临,可以将水闸打开,控制水位,同时也可以控制排水量,确保下游河道的安全。分洪闸的作用是可以将洪水分流到不同的地方,比如湖泊、洼地等,保证下游人们的正常生活。挡潮闸的使用是通过涨潮时和退潮时水位发生变化进行水闸的开合,有利于防止海水倒灌。排水闸是在洪水灾害发生时起到排泄洪水的作用,如果洪水的水位相对于堤内的水位较低时,就需要打开水闸放水,一旦水位比堤内的水位高时,应该将水闸关闭,防止洪水倒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修筑堤防 堤防是用来档洪水的建筑物。修筑堤防能够有效的避免洪水泛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河堤可以将洪水有效的控制在行洪道里,使行洪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泄洪排沙。 堤防在防洪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它又能抵挡海潮以及风浪等灾害,而且能够防止风暴潮侵入陆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泄洪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河道,因此将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对于防洪措施的实施有着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平原地区修筑堤防需要与河道的治理结合起来,比如,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时,需要将堤防进行加固,而在堤防加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防护工程对提防进行保护。 利用蓄滞洪区降低河道的行洪压力 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保障防洪工作的安全以及减轻灾害等。蓄滞洪区可以分为四种,即分洪区、行洪区、滞洪区以及蓄洪区。分洪区的修筑主要是在一些有湖泊或是洼地的地方,有利于将洪水分流,降低洪水水流速度。行洪区是在堤岸之间或者天然形成的河道两侧,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用来宣泄洪水。滞洪区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在洪水高峰期可以削减洪水流速。蓄洪区可以将河道泄出的多余洪水临时储蓄起来,洪水灾害减轻时再将洪水排放出去。 蓄滞洪区是用于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出蓄滞洪区,有利于洪水的防治工作。蓄滞区在启用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蓄滞洪区的使用一定要明确调度程序,随时做好进洪闸口以及分洪闸口的开启准备。 因为分洪区和蓄滞洪区平时不会使用,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做好预测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洪水的措施。 3结束语 在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形下,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逐渐增多,尤其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洪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洪措施,提前做好防洪的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应对,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应该使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同时水利工程的防洪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即使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也能有能力抵抗。 猜你喜欢: 1. 高工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2. 工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3.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优秀例文 4.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赏析 5.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这种服务是有偿的,
你说的这个期刊,你把国内国际刊号打出来我帮你查一下你们公司评中级职称的要求是什么?期刊的一版是看主办方跟主管单位来看它的品质。不过期刊上发表论文是需要缴费的(版面费),所以如果不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话尽量别发核心。
这个是电子刊很多地方不认可但是也分地区 有些地区还是认可的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刊发的出版物,主要刊登建筑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反映建筑工程领域新成果、新进展方面的文章,本刊具有CN,ISSN刊号,国内刊号为:CN43-9000/TU 国际刊号为:ISSN 6095-6630,所发表的文章收录在万方、龙源主流数据库。职称评审规定职称论文必须要在具有CN,ISSN刊号的期刊上发表,并且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主流数据库收录。而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具备以上几点,所以是绝对可以在职称评审当中使用的。
可以的,这个应该可以用来评职称的。当然是有用的、只要你发布到工程技术杂志属于国家级期刊。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怎么写?职称论文是对一个专业人员的技术考核的重要部分,看看下面为大家整理的职称论文范文吧!
高级工程师评职称论文范文【1】
摘要:本文就通村公路的设计标准、资金筹措、建设、管理、养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以交流探讨。
关键词: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
通村公路是农村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积极支持。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村村通”政策,加大了对通村公路建设的投资补助标准,通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农村交通运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村公路建设的确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受资金瓶颈、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通村公路建设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资金筹措难度大、质量不高、重建轻养、安保设施不配套等突出问题。
本文就通村公路的设计标准、资金筹措、建设、管理、养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以交流探讨。
一、通村公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村公路建设标准偏低。
通村公路为四级公路,建设标准为路基宽米,路面宽米,每200-300米设1处错车道,错车道长20米,错车道路基宽米,路面宽米,两端各10-20米为渐变段,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路拱横坡2%-3%,路面为沥青(水泥)路面。
但在实施建设中,通村公路基本未做专门的施工图设计,路面宽
度有的不足米,大部分无路肩,无排水设施及防护设施,路面过
窄,会车困难。
(二)通村公路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地方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
通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补助及地方自筹的方式,“十一五”期间,国家补助标准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每公里补助10万元,西部偏远山区每公里补助15万元。
通村公路每公里的建设资金需要25万元左右,在实施建设中,地方自筹部分往往不能足额到位,仅依靠国家补助部分,根本无法按标准要求建设。
通过“十一五“建设,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均已通畅沥青水泥路,接下来的通村公路建设,主要集中在西部偏远贫困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平均每公里需35万元左右,国家补助部分远远不够,地方财力有限,自筹资金难度越来越大。
在通村公路建设中,由于对农民收费中央有硬性规定,各地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所缺资金基本由村集体收入支出或外出工作人员自愿捐助,但在一些边远贫困山区,由于通村公路里程长,桥梁、涵洞多,工程量大,且桥梁、涵洞又没有国家的专门补助,资金和债务压力大,本已十分薄弱的村集体根本无法承受。
(三)通村公路建设质量存在问题。
由于通村公路基本未做专门设计,建设资金短缺,无法通过招标选择正规的施工单位进行建设,往往由本村的群众临时组建施工队伍建设,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只能降低工程造价。
实际施工时,就采用“就地滚”的方式,沿老路地势起伏铺筑,仅对过低路段采用渣石调平后,就直接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
由于未对平面线形及纵断面进行调整,因此,普遍存在线形差、纵坡大的现象。
同时,通村公路基本未铺筑基层,仅有一层水泥混凝土面层,路面施工时常采用石屑代替黄砂,由于基层强度不足,加上面层偏薄,严重影响了通村公路建设质量,稍重车辆行驶后,常发生面板断裂,表面松散等形象。
(四)通村公路安全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由于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也未做专门的设计,许多通村道路建设时未能将桥涵和交通安全标志一并完善,部分通村公路路肩缺损、水沟不通。
沿线急弯、陡坡、高填深挖、临河等危险路段无安全防护设施及标志标牌。
通村公路上行驶的基本是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制动性不好,稳定性差,加之公路两边的岔路口非常多,有些通往村小组或居民家的路口,被茂盛的野草遮挡,很难看清是否有行人和车辆,而这些路口又没有交通标志,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同时,部分村民安全意识差,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超速超载十分普遍,这些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五)通村公路重建轻养,损坏严重。
由于资金不足,通村公路建设机械化程度低,施工队伍参差不齐,技术水平相对薄弱,质量本身就不高,再加上公路修通后缺乏养护,近年来修建的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毁坏严重,每况逾下,有的根本无法行车。
通村公路建时轰轰烈烈,管时无人问津,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认识不到位。
从调查情况看,通村公路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普遍,对养护认识不高,管理养护工作不平衡,大多数乡村没有建立通村公路养护机制。
二是养护经费相当缺乏。
除国家按1000元/公里•年给予通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没有对通村公路安排养护资金补助,由于通村公路实行“村道村养”,村级集体经济财力匮乏,许多路面破损深陷、水毁、塌方、路基病害等公路无力修复。
三是养护管理机构不健全。
按照相关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在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范围内,并在交通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负责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村民委员会在县级人民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帮助下,做好本村村道建设和日常养护的组织实施工作。
虽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但乡镇以下无专门公路管理机构,在实施过程中,工作难以到位。
四是养护措施不力。
主要体现在“三难”上,即养护人员难落实、养护责任难落实、人员报酬难落实。
有的乡镇和村虽然确定了专人养护,但因报酬偏低、兑现困难等原因,养护队伍难以稳定,养护工作难以落实。
二、加强通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设计标准,完善配套设施。
通村公路建设时,均应有施工图设计。
设计部门设计时,应对平、纵线形较差路段进行调整,尽量使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对路基路面应做专门设计,对路面各结构层强度、厚度提出明确要求。
在进行主线设计时,同步进行安全设施、防护设施、警示标志、指路牌等设计,随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二)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通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核心在政策措施,关键是资金。
目前,通村公路建设成本越来越高,主要集中在偏远贫困山区,地方自筹资金难度过大,建议国家对通村公路补助标准按地区分别对待,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贫困偏远山区可实行全额补助。
建议地方政府出台通村公路建设管理资金筹集的政策措施,主要从以下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资金,积极帮助区位偏僻,村级经济基础薄弱村完成通村公路建设。
二是鼓励通村公路沿线受益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
采用冠名权、绿化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路边资源开发经营权等方式筹集
社会资金,利用“以名养路”、“以树养路”、“以广告养路”等方
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严格监管,确保通村公路建设质量。
一是选择有资质的专业化、正规化的施工队伍。
建立完善部门指导、专业监理、社会监督、施工队伍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备料、路基压实、路面铺设、工程验收等方面严加控制。
二是坚持建设标准。
认真贯彻有关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对宽度、厚度、强度等指标严格要求。
三是加强监督指导。
交通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施工一线,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
同时可聘请老党员、有施工或技术管理经验的村民、有威信的群众等作为村道建设义务监督员,加强村道建设的质量监督。
四是要严把验收关。
抓好“路基、基层、面层”三个阶段的质量验收,重点抽查路基宽度,基层、面层的厚度及强度,质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
(四)部门协作、社会联动,尽快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
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通村公路交通安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迅速组织开展通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大会战、交通安全教育大宣传、“平安畅通县乡村”大创建等专项活动,优先解决通村公路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特别是客运旅游线路交通安全重大隐患,努力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扭转农村公路安全事故高发频发势头,真正使农村公路成为造福农民的平安路、幸福路、致富路。
(五)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通村公路管理养护。
各乡镇要积极探索适合本乡镇通村公路养护的具体实施办法,采取常年养护和季节性养护相结合、专业性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民养为主和国家补助为辅相结合等方式,实行“定人、定段、定职责”,重点路段可以聘请公路养护站养护专班养护,一般路段实行分村负责制,由村里将路段管理划分到组,落实到户,明确到人,划段分户包干养护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养护,并由乡镇政府严格兑现养护报酬。
通村公路总里程长,范围广,又分散各村,建设标准低,各村条件环境差异性大,要做到“三分建、七分养”,坚持走建养并重的路子,各级政府要将通村公路日常养护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除国家补助外,各级政府也要相应的增加养护资金,不断加强通村公路养护工作,发挥通村公路效益。
结束语
通村公路建设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管,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多渠道筹措建设养护资金,并坚持“建养并重”的建设理念,尽快完善安全保障设施,进一步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通村公路建设的发展成果。
高级电气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2】
摘要:本文以徐州矿务集团生活服务经营总公司为例,分析了冬季锅炉供暖的节能减排工作,面对居民对供热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供热企业既要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又要满足用户要求、建立和谐供用热关系的局势,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相统一,对生活总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和措施,降低生活总公司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供热,能耗,节能减排,措施
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国家发改委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对供热系统的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活总公司主要承担矿务集团机关及生活区的供暖,很大一部分的生活供暖属于企业内部福利,然而,近年来煤,电,水等原料价格不断上涨、采暖费收取困难,导致生活总公司经济出现亏损,发展受到制约,仅靠集团公司补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应从市场要效益,强化能源管理,降低成本,挖掘公司的潜力,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本文通过对生活服务经营总公司节能减排存在问题的分析,谈一下对策,以期能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高工指的是高级工程师,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高工职称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高工职称论文 范文 篇一 《核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对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如何探索与实践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大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核特色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82年2月 毕业 的第1届、7所院校有本科生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稳定在251所院校、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的规模。这一方面体现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也预示着办学竞争的不可避免。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我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的背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对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以期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一、核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 教育 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核特色,首先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核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在每个课程平台均有核特色课程或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见表1,具体课程名称见表2。 以上课程体系是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组成)是相吻合的。 由表2可以看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核特色人才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核工业概论”课程;在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原子核物理”、“辐射防护基础”、“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等;在专业课平台必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放射性三废处理”,在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核通风空气净化”、“核环境学”、“核辐射探测实验”、“核电运行”、“核环境学”、“辐射监测与评价”、“特殊分离 方法 ”、“核安全法规”等。 2.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核特色培养模式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教学改革,探索“4+x”与“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步实施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4”)和核特色培养(“x”),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坚特色办学,核特色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刚入校的专业教育时,学生就参观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的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感性了解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学生4年的学习期间,通过在核课程教学和非核课程引入核特色内容以及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每个学期不间断地坚持核特色培养。 二、将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 为了加强核特色建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采用全体教师参与的专题研讨方式,针对课程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并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使核特色体现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如在“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公路(污染道路)的γ辐射剂量率监测”、“室内空气氡的测量”、“222氡与222氡子体测量”、“场地氡析出率的测量”等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放射性监测的基本原理与监测方法,得到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放射性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辐射剂量计算等训练。学生保存这些实验监测数据,用于“环境评价”课程里“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专题实训作业。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增加了“核工业与通风”这一章,使学生获得铀矿通风与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并了解我校教师在铀矿井通风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动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多年来以“生物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铀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为专题,老师课堂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科技文献、参与实验研究,在“培养并构建抗辐射超富集铀的工程菌”、“U(Ⅵ)印迹复合吸附剂对铀的去除”、“土壤微生物对铀的吸附”等研究课题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种核特色教学内容的引入以及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式,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特色建设的主体,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建设在师资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学校前身之一的原衡阳工学院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辐射防护、放射性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的积累;2002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后,其通风安全组与环保组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被吸收到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或实验室;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核安全工程等八个核类专业。这些都为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为了提高本专业核特色教学水平,我们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教学模式,即部分核特色课程由其他学院(学科)的专业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如“原子核物理”课程由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主讲,“放射生物学”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主讲,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其他学院的教师进行指导等等,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合作,充分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核特色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另外,我们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已有多人分别攻读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的博士研究生。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特色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核特色建设。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交叉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实验室规划建设时,重点建设了“核环境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能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铀浸出液”、“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222-氡及222-氡子体、γ辐射剂量)”、“含铀废石铀、镭浸出”等综合性实验以及“环境γ的监测”、“场地氡析出率测量”等设计性实验。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为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研究等服务。 为了凸显核特色,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743矿、核工业741矿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放射性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机会。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 措施 实现核特色培养:第一,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在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都有多人次完成这些课题的部分研究。第二,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与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我校与某铀尾矿库及多个铀业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尾砂固化、覆盖降氡、农田修复、周围环境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就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总人数中有1/3至1/4是与核工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设计或研究,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训练。 五、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专业核特色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核环境工程实验室所属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09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遴选为我校精品建设课程,近2年获得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核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湖南省教改项目1项,毕业生在铀业公司、核工业环保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达10%以上并获得好评。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核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国防工业和核电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3):23-26. [2]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环境工程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效果分析》 摘 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经过广泛的调研,证明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合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关键词 CDIO模式 实践基地 效果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我们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①从2007年筹建至今,基地运行效果良好,开创了在校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新途径,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同时也为学校探索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收效显著。 1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改革实践 遵循CDIO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实践。通过CDIO模式的引入,我们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改变了原有的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加少量综合实验的传统实验室模式,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地充分承担起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学期需要完成的实验、实习和实训过程,并使之形成一套多层次、多科关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备的设施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几年来,实践基地不断增加设备,为学生提供各类型的小型化污染物处理装置,环境监测仪器。到目前为止,学生在校各门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包括环境监测的大型分析仪器,环境微生物学的微生物培养选育和显微镜检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装置,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等的监测治理等,均能在实践基地完成教学。实践基地开设了大量开放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污水、废气作为实验对象,由学生自己监测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确定治理方案。从污染防治、监测评估到污染控制研究的全过程都有学生自主完成。多科性、多工段、多岗位的联合协作模式完全模拟环保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服务社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实践基地在教学的同时,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联动的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生产过程。②实践基地为学校周边地区小型企业及居民社区提供有偿污染物处理服务,学生实验样品均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既为周边地区解决了污染处理的成本问题,也是实践教学完全契合实际,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科研。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2 实践效果分析 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从我们对200余名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2010-2011两届100多名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校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认同 我们将06、07、08、09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放入实践基地中进行,每届学生50人左右。基地开设的设计性实验或综合实训项目,均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受益颇多。为了检验基地运行的效果,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对07、08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发放问卷98份,收回95份,回收率,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从实践基地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对新的实践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实验、实训项目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多学科分析能力,尤其是岗位协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对部分学生而言,新实践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时间基本合适(可以接受),实践基地的实验工作条件基本满足要求。从总体上看,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表1 在校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毕业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反馈 对已经毕业的2010-2011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咨询了实践基地的教学对学生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是否有帮助。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76份,回收率,回收问卷中73份有效,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在一定层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基地实践,使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工作实习期的表现远优于其他同期实习者,在岗位协作和研究创新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反馈得知,经过基地实践环节培养的学生,企业满意率很高。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独立解决问题,各部门协调配合,处理突发情况以及参与科研创新等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吴昊,张犁黎.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探索[J].学理论,. ② 詹一虹,侯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 渠道 [J].教育研究,.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水利工程防洪措施》 1汛前的准备工作 预测水利工程的防洪状态 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使水位不断升高,而且水流速度非常快,会给防洪工程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为了使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汛期的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比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大坝是否有能力承受,会不会发生危险事故,河道会不会被洪水侵蚀,是否会发生渗水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都需要做好预测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洪水,避免在洪水来临时措手不及。 清除障碍 河道的行洪能力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洪水来临前,需要将河道进行清理工作,特别是会对水流产生阻碍的树林、桥梁等,这些会使河道的面积缩小,很有可能出现断面的情况,而且在河道两边的堤岸会有泥沙积存,出现的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时将这些阻碍因素清除,有利于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2防洪措施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防洪的主要措施有:水库、蓄滞分洪区、河道提防、排水工程等。根据实际的地形采取适合的措施进行防洪抗灾工作。水利工程的作用除了能够防洪以外,还有农田水利、发电等,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水资源合理利用。 利用水库蓄水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防洪的措施之一就是利用水库。水库的作用主要有发电、灌溉、养鱼和防洪等,在防洪中主要是调节水流,降低洪水的流速,以及拦洪蓄水等。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建立可以蓄水的水库,洪水到来时,可以利用水库将洪水储蓄,减少流进下游河道的水量。利用水库调节洪水的方式有蓄洪和滞洪两种。 首先是蓄洪。在溢洪道没有设置闸门的情况下,洪水来临前,将水库中的水位降到限制水位。便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如果在溢洪道设置闸门,可以使水库蓄水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开启闸门的大小调节流入下游河道的水量。水库有闸门的控制,既可以做到蓄洪也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在设有闸门的情况下,一旦水库中的蓄水位达到溢洪道堰顶高程的高度时,水库就能将洪水暂时滞留在水库中。 水库的调蓄作用 总体而言,利用水库进行防洪一定要注意兼顾上下游。为了不影响到上游人们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的发展,需要对水库中的水进行控制。而水库的泄洪量大小需要根据下游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水库不仅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还可以用在农田水利中,在洪水到来时,利用水库将水储蓄起来,在非汛期时就可以利用水库中的水灌溉农田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水闸防洪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将水闸建立在水库、河道或者湖泊等地方。将水闸关闭以后,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打开水闸可以泄洪,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进入下游水的流量。水闸主要有节制闸、分洪闸、挡潮闸和排水闸几种,这几种水闸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泄洪和挡水。一般情况下,在上游地区采用节制闸,一旦洪水来临,可以将水闸打开,控制水位,同时也可以控制排水量,确保下游河道的安全。分洪闸的作用是可以将洪水分流到不同的地方,比如湖泊、洼地等,保证下游人们的正常生活。挡潮闸的使用是通过涨潮时和退潮时水位发生变化进行水闸的开合,有利于防止海水倒灌。排水闸是在洪水灾害发生时起到排泄洪水的作用,如果洪水的水位相对于堤内的水位较低时,就需要打开水闸放水,一旦水位比堤内的水位高时,应该将水闸关闭,防止洪水倒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修筑堤防 堤防是用来档洪水的建筑物。修筑堤防能够有效的避免洪水泛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河堤可以将洪水有效的控制在行洪道里,使行洪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泄洪排沙。 堤防在防洪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它又能抵挡海潮以及风浪等灾害,而且能够防止风暴潮侵入陆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泄洪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河道,因此将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对于防洪措施的实施有着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平原地区修筑堤防需要与河道的治理结合起来,比如,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时,需要将堤防进行加固,而在堤防加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防护工程对提防进行保护。 利用蓄滞洪区降低河道的行洪压力 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保障防洪工作的安全以及减轻灾害等。蓄滞洪区可以分为四种,即分洪区、行洪区、滞洪区以及蓄洪区。分洪区的修筑主要是在一些有湖泊或是洼地的地方,有利于将洪水分流,降低洪水水流速度。行洪区是在堤岸之间或者天然形成的河道两侧,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用来宣泄洪水。滞洪区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在洪水高峰期可以削减洪水流速。蓄洪区可以将河道泄出的多余洪水临时储蓄起来,洪水灾害减轻时再将洪水排放出去。 蓄滞洪区是用于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出蓄滞洪区,有利于洪水的防治工作。蓄滞区在启用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蓄滞洪区的使用一定要明确调度程序,随时做好进洪闸口以及分洪闸口的开启准备。 因为分洪区和蓄滞洪区平时不会使用,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做好预测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洪水的措施。 3结束语 在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形下,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逐渐增多,尤其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洪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洪措施,提前做好防洪的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应对,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应该使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同时水利工程的防洪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即使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也能有能力抵抗。 猜你喜欢: 1. 高工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2. 工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3.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优秀例文 4.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赏析 5.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一、任高级工程师期间,撰写过下列著作或论文之一:
1、、正式出版过10万字以上的专著。
2、、在国家出版部门确认的重要专业公开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
3、在同行专家认定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二篇以上。
4、在同行专家认定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
5、撰写由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生产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报告(总结)三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在行业内产生较大影响。
二、不同省份要求会略有不同:
1、广东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3篇或在具有C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2、北京市评职称不需要发表论文,只需完成相应数量的论文,参加论文答辩即可。
3、湖南省申报中级职称不需要论文,申报高级职称只需要发表1篇论文。
扩展资料:
高级职称相关的期刊:
一、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二、国际三大索引: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2、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
3、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称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级工程师
这种服务是有偿的,
职称论文的格一般就是论文题目-作者的信息(作者姓名,所在地区,单位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我发表的职称论文格式基本上就是这样了。一般网上的范文职能参考不能用的。
高工指的是高级工程师,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高工职称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高工职称论文 范文 篇一 《核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对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如何探索与实践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大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核特色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82年2月 毕业 的第1届、7所院校有本科生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稳定在251所院校、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的规模。这一方面体现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也预示着办学竞争的不可避免。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我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的背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对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以期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一、核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 教育 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核特色,首先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核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在每个课程平台均有核特色课程或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见表1,具体课程名称见表2。 以上课程体系是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组成)是相吻合的。 由表2可以看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核特色人才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核工业概论”课程;在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原子核物理”、“辐射防护基础”、“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等;在专业课平台必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放射性三废处理”,在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核通风空气净化”、“核环境学”、“核辐射探测实验”、“核电运行”、“核环境学”、“辐射监测与评价”、“特殊分离 方法 ”、“核安全法规”等。 2.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核特色培养模式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教学改革,探索“4+x”与“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步实施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4”)和核特色培养(“x”),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坚特色办学,核特色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刚入校的专业教育时,学生就参观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的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感性了解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学生4年的学习期间,通过在核课程教学和非核课程引入核特色内容以及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每个学期不间断地坚持核特色培养。 二、将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 为了加强核特色建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采用全体教师参与的专题研讨方式,针对课程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并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使核特色体现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如在“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公路(污染道路)的γ辐射剂量率监测”、“室内空气氡的测量”、“222氡与222氡子体测量”、“场地氡析出率的测量”等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放射性监测的基本原理与监测方法,得到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放射性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辐射剂量计算等训练。学生保存这些实验监测数据,用于“环境评价”课程里“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专题实训作业。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增加了“核工业与通风”这一章,使学生获得铀矿通风与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并了解我校教师在铀矿井通风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动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多年来以“生物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铀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为专题,老师课堂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科技文献、参与实验研究,在“培养并构建抗辐射超富集铀的工程菌”、“U(Ⅵ)印迹复合吸附剂对铀的去除”、“土壤微生物对铀的吸附”等研究课题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种核特色教学内容的引入以及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式,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特色建设的主体,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建设在师资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学校前身之一的原衡阳工学院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辐射防护、放射性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的积累;2002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后,其通风安全组与环保组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被吸收到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或实验室;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核安全工程等八个核类专业。这些都为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为了提高本专业核特色教学水平,我们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教学模式,即部分核特色课程由其他学院(学科)的专业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如“原子核物理”课程由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主讲,“放射生物学”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主讲,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其他学院的教师进行指导等等,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合作,充分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核特色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另外,我们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已有多人分别攻读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的博士研究生。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特色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核特色建设。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交叉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实验室规划建设时,重点建设了“核环境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能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铀浸出液”、“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222-氡及222-氡子体、γ辐射剂量)”、“含铀废石铀、镭浸出”等综合性实验以及“环境γ的监测”、“场地氡析出率测量”等设计性实验。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为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研究等服务。 为了凸显核特色,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743矿、核工业741矿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放射性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机会。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 措施 实现核特色培养:第一,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在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都有多人次完成这些课题的部分研究。第二,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与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我校与某铀尾矿库及多个铀业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尾砂固化、覆盖降氡、农田修复、周围环境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就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总人数中有1/3至1/4是与核工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设计或研究,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训练。 五、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专业核特色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核环境工程实验室所属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09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遴选为我校精品建设课程,近2年获得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核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湖南省教改项目1项,毕业生在铀业公司、核工业环保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达10%以上并获得好评。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核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国防工业和核电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3):23-26. [2]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环境工程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效果分析》 摘 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经过广泛的调研,证明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合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关键词 CDIO模式 实践基地 效果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我们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①从2007年筹建至今,基地运行效果良好,开创了在校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新途径,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同时也为学校探索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收效显著。 1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改革实践 遵循CDIO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实践。通过CDIO模式的引入,我们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改变了原有的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加少量综合实验的传统实验室模式,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地充分承担起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学期需要完成的实验、实习和实训过程,并使之形成一套多层次、多科关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备的设施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几年来,实践基地不断增加设备,为学生提供各类型的小型化污染物处理装置,环境监测仪器。到目前为止,学生在校各门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包括环境监测的大型分析仪器,环境微生物学的微生物培养选育和显微镜检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装置,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等的监测治理等,均能在实践基地完成教学。实践基地开设了大量开放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污水、废气作为实验对象,由学生自己监测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确定治理方案。从污染防治、监测评估到污染控制研究的全过程都有学生自主完成。多科性、多工段、多岗位的联合协作模式完全模拟环保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服务社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实践基地在教学的同时,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联动的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生产过程。②实践基地为学校周边地区小型企业及居民社区提供有偿污染物处理服务,学生实验样品均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既为周边地区解决了污染处理的成本问题,也是实践教学完全契合实际,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科研。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2 实践效果分析 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从我们对200余名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2010-2011两届100多名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校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认同 我们将06、07、08、09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放入实践基地中进行,每届学生50人左右。基地开设的设计性实验或综合实训项目,均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受益颇多。为了检验基地运行的效果,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对07、08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发放问卷98份,收回95份,回收率,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从实践基地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对新的实践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实验、实训项目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多学科分析能力,尤其是岗位协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对部分学生而言,新实践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时间基本合适(可以接受),实践基地的实验工作条件基本满足要求。从总体上看,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表1 在校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毕业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反馈 对已经毕业的2010-2011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咨询了实践基地的教学对学生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是否有帮助。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76份,回收率,回收问卷中73份有效,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在一定层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基地实践,使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工作实习期的表现远优于其他同期实习者,在岗位协作和研究创新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反馈得知,经过基地实践环节培养的学生,企业满意率很高。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独立解决问题,各部门协调配合,处理突发情况以及参与科研创新等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吴昊,张犁黎.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探索[J].学理论,. ② 詹一虹,侯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 渠道 [J].教育研究,.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水利工程防洪措施》 1汛前的准备工作 预测水利工程的防洪状态 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使水位不断升高,而且水流速度非常快,会给防洪工程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为了使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汛期的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比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大坝是否有能力承受,会不会发生危险事故,河道会不会被洪水侵蚀,是否会发生渗水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都需要做好预测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洪水,避免在洪水来临时措手不及。 清除障碍 河道的行洪能力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洪水来临前,需要将河道进行清理工作,特别是会对水流产生阻碍的树林、桥梁等,这些会使河道的面积缩小,很有可能出现断面的情况,而且在河道两边的堤岸会有泥沙积存,出现的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时将这些阻碍因素清除,有利于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2防洪措施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防洪的主要措施有:水库、蓄滞分洪区、河道提防、排水工程等。根据实际的地形采取适合的措施进行防洪抗灾工作。水利工程的作用除了能够防洪以外,还有农田水利、发电等,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水资源合理利用。 利用水库蓄水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防洪的措施之一就是利用水库。水库的作用主要有发电、灌溉、养鱼和防洪等,在防洪中主要是调节水流,降低洪水的流速,以及拦洪蓄水等。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建立可以蓄水的水库,洪水到来时,可以利用水库将洪水储蓄,减少流进下游河道的水量。利用水库调节洪水的方式有蓄洪和滞洪两种。 首先是蓄洪。在溢洪道没有设置闸门的情况下,洪水来临前,将水库中的水位降到限制水位。便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如果在溢洪道设置闸门,可以使水库蓄水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开启闸门的大小调节流入下游河道的水量。水库有闸门的控制,既可以做到蓄洪也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在设有闸门的情况下,一旦水库中的蓄水位达到溢洪道堰顶高程的高度时,水库就能将洪水暂时滞留在水库中。 水库的调蓄作用 总体而言,利用水库进行防洪一定要注意兼顾上下游。为了不影响到上游人们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的发展,需要对水库中的水进行控制。而水库的泄洪量大小需要根据下游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水库不仅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还可以用在农田水利中,在洪水到来时,利用水库将水储蓄起来,在非汛期时就可以利用水库中的水灌溉农田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水闸防洪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将水闸建立在水库、河道或者湖泊等地方。将水闸关闭以后,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打开水闸可以泄洪,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进入下游水的流量。水闸主要有节制闸、分洪闸、挡潮闸和排水闸几种,这几种水闸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泄洪和挡水。一般情况下,在上游地区采用节制闸,一旦洪水来临,可以将水闸打开,控制水位,同时也可以控制排水量,确保下游河道的安全。分洪闸的作用是可以将洪水分流到不同的地方,比如湖泊、洼地等,保证下游人们的正常生活。挡潮闸的使用是通过涨潮时和退潮时水位发生变化进行水闸的开合,有利于防止海水倒灌。排水闸是在洪水灾害发生时起到排泄洪水的作用,如果洪水的水位相对于堤内的水位较低时,就需要打开水闸放水,一旦水位比堤内的水位高时,应该将水闸关闭,防止洪水倒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修筑堤防 堤防是用来档洪水的建筑物。修筑堤防能够有效的避免洪水泛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河堤可以将洪水有效的控制在行洪道里,使行洪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泄洪排沙。 堤防在防洪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它又能抵挡海潮以及风浪等灾害,而且能够防止风暴潮侵入陆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泄洪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河道,因此将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对于防洪措施的实施有着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平原地区修筑堤防需要与河道的治理结合起来,比如,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时,需要将堤防进行加固,而在堤防加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防护工程对提防进行保护。 利用蓄滞洪区降低河道的行洪压力 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保障防洪工作的安全以及减轻灾害等。蓄滞洪区可以分为四种,即分洪区、行洪区、滞洪区以及蓄洪区。分洪区的修筑主要是在一些有湖泊或是洼地的地方,有利于将洪水分流,降低洪水水流速度。行洪区是在堤岸之间或者天然形成的河道两侧,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用来宣泄洪水。滞洪区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在洪水高峰期可以削减洪水流速。蓄洪区可以将河道泄出的多余洪水临时储蓄起来,洪水灾害减轻时再将洪水排放出去。 蓄滞洪区是用于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出蓄滞洪区,有利于洪水的防治工作。蓄滞区在启用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蓄滞洪区的使用一定要明确调度程序,随时做好进洪闸口以及分洪闸口的开启准备。 因为分洪区和蓄滞洪区平时不会使用,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做好预测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洪水的措施。 3结束语 在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形下,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逐渐增多,尤其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洪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洪措施,提前做好防洪的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应对,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应该使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同时水利工程的防洪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即使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也能有能力抵抗。 猜你喜欢: 1. 高工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2. 工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3.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优秀例文 4.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赏析 5.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三)设备的保养,维修与改造 做好保养、维修工作是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的关键。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的“定期保养、强制维修”制度存在很大缺点,重点是不重视日常保养和维修的经济效果,于是,积极探索新的保修模式,逐步建立了“状态监测、强制保养、视情修理”的新模式。强化了班前、班中、班后的日常保养工作,实行了日常保养状况奖惩制度,设备维修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和维修质量负责制。定期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视情维修。并积极探索新的维修方法,如:一台2000年购置的T-230推土机采用康明斯NT-855发动机缸套,每半年就要因穴蚀而更换,我主张采用零件换位法,在缸套运行一段时间后转动90°重新安装,有效地延长了使用寿命。采用新的保修模式后,我局每年的维修费减少了1xxxx-4xxxx,故障发生率减少了6xxxx,大大提高了机械完好率,延长了机械使用寿命。其间,我共主持或指导了设备的大修2xxxx台次,其中较大型技术改造xxxx。一是1995年对西安产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的除尘部分和燃烧部分进行了改造,在旋风除尘的基础上制造加装了水除尘系统,变烧柴油为烧重油,既节约了燃料消耗费用,又解决了粉尘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若按利用率6xxxx计算,一年可节约资金5-xxxx元。二是1996年对市公路局淘汰近10年的德州产14/16吨压路机进行了修复改造,变操纵杆式转向为方向盘式转向,变机械式转向操纵为全液压式转向操纵,节约资金余元,至今使用良好,得到了市公路局及原生产厂家的较高评价。三是1997年参与了对Parker-M356沥青拌和机计量系统的改造试验。从信号放大器后的电路中直接引出电信号,然后通过比例电路进入PLC(可编程控制器)。这样,可以方便地使用硬件来调节数模比例。该系统改造后能对每一锅料的各种集料、沥青和粉料配合情况作分类贮存。当有废料出现时,能自动报警。防止废料进入成品仓,保证了出料质量。该系统目前运行状况良好。四是1998年对山东建筑机械厂生产的WCQ200稳定土厂拌设备进行了改造,加大了搅拌锅电机,改造了供料系统,加大了骨料供应量,使设备产量由200t/h增大到300t/h,同时把粉料计量改为螺旋称称量方式,并且直接进入拌锅,使计量更加精确,从而使该设备在等级公路中允许使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机务统计工作 机务统计工作是从机械设备采购至报废为止,贯穿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记录。在工作中认真收集了各种原始资料,做好了设备的建帐立卡工作,设备的交接、使用、保养维修记录,大、中修记录、折旧费记录、轮胎更换、机械运转记录等齐全完整,统计台帐使我们掌握了机械设备的一切管理与使用情况,为考核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和效益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进而提高机械设备的投资效益。 (五)做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机械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 机械设备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寿命长短,同时影响工程的进度与质量,从而影响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而提高机械管理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是管好用好设备的关键。在实践中,首先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从制度上对操作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提高每一位操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他们饱满的劳动热情。其次,加强了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在人员素质方面,进行了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了操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爱岗意识。在业务培训方面,几年来,先后对机械管理人员、维修人员、操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了技术培训。一是深入施工现场,随时随地向操作人员传授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日常保养知识。针对操作人员对机械具有的相当的感性认识,我在培训过程中,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实为实,以使用、保养的现场演示来加深操作人员的理解,从而使操作人员在保养好机械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施工作业。二是在施工淡季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机械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学习各种机械知识,包括机械构造、液压与液力传动、电气路等。通过学习使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构造、原理等有了理性的认识,以便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深化,同时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与发展。三是加强了对修理人员的培训,积极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的修理人员到设备生产厂家和大型修理厂进行理论实践学习,以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适应机械设备技术更新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不但自己参加了长沙交通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而且举办了8期培训班,共培训各类机械从业人员40xxxx人次。 (六)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机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设备使用中的安全预防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在安全管理方面,我按照“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以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机务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机械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三是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与机械操作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义务和责任,使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责任到人。四是制定安全目标考核制度,通过安全检查、评比和奖惩来提高机械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五是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管力度,重点是公路施工和公路养护现场机械作业的安全管理,加强设备的检查和保养,杜绝设备带病运转,严防“三违”现象,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几年来,我局无一例机械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二、机械化施工组织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充分认识到,用工程机械施工,并不等于就实现了施工机械化,机械施工与机械化施工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公路机械化施工是以机械为主组织生产,机械化程度是用机械完成的工程量与全部工程量的百分比值来体现,机械使用费已是工程成本中仅次于材料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没有先进的科学管理,机械越多,浪费也会越大,只有把机械管理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紧密结合,在“化”字上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京沪高速泰化段、104国道、220国道、105国道、环湖西路、龙麻路、曲菏高速公路、省道331线、省道250线、省道255线等公路工程建设,完成工程量亿元,平均机械化施工程度达。在施工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机械化施工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论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建筑工程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建筑企业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的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才可以使建筑企业不断的发展。一个企业如果在创新模式上落后于他人,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跑,直到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所以,建筑企业只有不停的创新管理模式,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 方法 ,才能使建筑企业在社会上站稳脚根,提高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质量。
2)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是建筑企业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管理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才可以使建筑业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为建筑公司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开展,由此可见,想要建立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就必须创新。
3)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所谓管理科学是在满足现实的需要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能够为企业工程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方法,从而使企业工程管理从理论转变成行为,这对建筑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具体标准
1)要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适应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虽然说建筑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合同及其所规定的范围,但是最终却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操作项目,在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能力,进而进入到新的竞争中,因此市场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需要适应市场需求。
2)要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劳动工具日益先进,设备配置新,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工具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因而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当从生产力发展的三个要素出发,对劳动工具、劳动者进行协调,采用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方式。
3)要利于创建企业品牌地位。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到品牌效应和 企业 文化 实质,要有利于企业品牌地位的创造,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并对 企业管理 层进行及时更新,保证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充实。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1)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管理模式是项目管理的精髓,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现阶段,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旧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的产生。因此,要对我国建筑业进行内在剖析,建立健全符合建筑行业生产经营特性的体系结构,使其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能够符合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原则。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符合弹性生产力原则和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做到充分放权,适当的将权利下放给项目部,形成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机构,充分体现项目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同时要降低行政成本,实现符合贴进市场的要求。
3)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理念。施工企业作为项目 承包合同 的履约主体,同时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者的思想转变才能真正带动和推动整个项目管理的观念创新,从而为项目的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的环境。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就必须明确并处理好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确定目标时要进行各方面的比较,通过对目标的影响分析,选择最优化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项目有效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形式也不断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行业施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质量问题,建筑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人们的居住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需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建筑施工项目中,管理者凭借具体的手段、方法对建筑项目进行监测与管理,以确保建筑项目顺利实施和建筑质量。
一、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
(一)材料
建筑施工材料指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以及 其它 的半成品和构配件等。建筑施工材料是工程建筑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工程建筑的最终质量,建筑施工材料的选用合理、保管方法得当、性能达标、产品合格对建筑工程的最终成果影响重大。因此,施工材料在进入建筑现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不予以进入现场,进场的施工材料需按照材料的种类和材质进行分类堆放,以减轻发放时的工作量。
(二)人
建筑施工中人员是建筑质量实现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因素包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测人员等。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施工,若管理人员的工作未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工作于建筑施工的第一线,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直接参与者,若出现问题,那么建筑工程质量必然出现问题。监测人员若监测不合理,那么将导致工程质量无法满足相关人员的要求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选拔优秀的人员,正确地用人员,以及做好人员的管理。
(三)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指对建筑项目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项目技术环境、项目作业环境、项目管理环境和项目周边环境等。项目技术环境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项目作业环境包括防护 措施 、施工作业面的规模等。项目管理环境包括管理关系的选用和合同结构的确立等,项目周边环境包括项目四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一定影响,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不力的环境条件则会阻碍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并影响其质量的控制。
(四)施工工艺与方法
建筑施工工艺与方法是指实际施工中选用的施工措施,包括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的施工措施、先进的施工工艺、正确的施工操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三大必备因素,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倡导新方法、新工艺在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创新和完善施工工艺与方法,增强施工工艺的技术能力,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控制施工时的质量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质量控制点管理,对部分重点工程或薄弱环节建立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检查制度。(2)质量管理手段,对质量进行随时监控,确保每个工序的质量。(3)调整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实际施工与方案有出入时,灵活进行施工方案调整。(4)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发挥传统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应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的优点,并将其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后应用到施工的实际中,提高工程质量。
(二)控制竣工阶段质量
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意味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束,同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能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简述竣工阶段应由该建筑项目的各参建方共同对项目质量进行客观、精确的等级评定,此外,为确保该建筑项目的顺利竣工和通过验收,应让相关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让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确保建筑工程的按时保质完成。
(三)加强质量管理监督
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应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建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目标、业务职能的责任分配、施工标准、施工流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的内外沟通协调等。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才能使施工过程有据可依和有法可查,才能明确管理权利,使管理权利层层分配,是建筑工程的每一项质量管理都能够不缺位、不错位,才能够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提高其施工效率。
三、结束语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完善和发展亦是如此。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该项工作的开展又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企业只有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对策来控制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率,进而实现该建筑工程对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整个社会的社会效益。
高工指的是高级工程师,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高工职称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高工职称论文 范文 篇一 《核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对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如何探索与实践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大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核特色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82年2月 毕业 的第1届、7所院校有本科生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稳定在251所院校、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的规模。这一方面体现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也预示着办学竞争的不可避免。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我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的背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对核特色建设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以期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交流和参考。 一、核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 教育 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核特色,首先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核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在每个课程平台均有核特色课程或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见表1,具体课程名称见表2。 以上课程体系是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组成)是相吻合的。 由表2可以看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核特色人才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核工业概论”课程;在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原子核物理”、“辐射防护基础”、“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等;在专业课平台必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放射性三废处理”,在选修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核通风空气净化”、“核环境学”、“核辐射探测实验”、“核电运行”、“核环境学”、“辐射监测与评价”、“特殊分离 方法 ”、“核安全法规”等。 2.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核特色培养模式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教学改革,探索“4+x”与“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步实施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4”)和核特色培养(“x”),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坚特色办学,核特色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刚入校的专业教育时,学生就参观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的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感性了解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学生4年的学习期间,通过在核课程教学和非核课程引入核特色内容以及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每个学期不间断地坚持核特色培养。 二、将核特色内容引入课程教学 为了加强核特色建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采用全体教师参与的专题研讨方式,针对课程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并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使核特色体现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如在“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公路(污染道路)的γ辐射剂量率监测”、“室内空气氡的测量”、“222氡与222氡子体测量”、“场地氡析出率的测量”等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放射性监测的基本原理与监测方法,得到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放射性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辐射剂量计算等训练。学生保存这些实验监测数据,用于“环境评价”课程里“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专题实训作业。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增加了“核工业与通风”这一章,使学生获得铀矿通风与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并了解我校教师在铀矿井通风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动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多年来以“生物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铀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为专题,老师课堂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科技文献、参与实验研究,在“培养并构建抗辐射超富集铀的工程菌”、“U(Ⅵ)印迹复合吸附剂对铀的去除”、“土壤微生物对铀的吸附”等研究课题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种核特色教学内容的引入以及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式,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特色建设的主体,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建设在师资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学校前身之一的原衡阳工学院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辐射防护、放射性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的积累;2002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后,其通风安全组与环保组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被吸收到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或实验室;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核安全工程等八个核类专业。这些都为我校环境工程核特色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为了提高本专业核特色教学水平,我们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教学模式,即部分核特色课程由其他学院(学科)的专业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如“原子核物理”课程由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主讲,“放射生物学”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主讲,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其他学院的教师进行指导等等,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合作,充分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核特色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另外,我们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已有多人分别攻读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的博士研究生。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特色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核特色建设。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交叉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实验室规划建设时,重点建设了“核环境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能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铀浸出液”、“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222-氡及222-氡子体、γ辐射剂量)”、“含铀废石铀、镭浸出”等综合性实验以及“环境γ的监测”、“场地氡析出率测量”等设计性实验。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为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研究等服务。 为了凸显核特色,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743矿、核工业741矿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放射性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机会。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 措施 实现核特色培养:第一,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在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都有多人次完成这些课题的部分研究。第二,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与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我校与某铀尾矿库及多个铀业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尾砂固化、覆盖降氡、农田修复、周围环境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就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总人数中有1/3至1/4是与核工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设计或研究,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训练。 五、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专业核特色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核环境工程实验室所属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09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遴选为我校精品建设课程,近2年获得铀尾矿冶退役治理、铀矿井通风等核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湖南省教改项目1项,毕业生在铀业公司、核工业环保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达10%以上并获得好评。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核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国防工业和核电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3):23-26. [2]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环境工程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效果分析》 摘 要 为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经过广泛的调研,证明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合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关键词 CDIO模式 实践基地 效果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我们引入CDIO模式,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①从2007年筹建至今,基地运行效果良好,开创了在校学生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新途径,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同时也为学校探索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收效显著。 1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改革实践 遵循CDIO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实践。通过CDIO模式的引入,我们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改变了原有的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加少量综合实验的传统实验室模式,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地充分承担起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学期需要完成的实验、实习和实训过程,并使之形成一套多层次、多科关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备的设施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几年来,实践基地不断增加设备,为学生提供各类型的小型化污染物处理装置,环境监测仪器。到目前为止,学生在校各门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包括环境监测的大型分析仪器,环境微生物学的微生物培养选育和显微镜检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装置,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等的监测治理等,均能在实践基地完成教学。实践基地开设了大量开放性、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污水、废气作为实验对象,由学生自己监测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确定治理方案。从污染防治、监测评估到污染控制研究的全过程都有学生自主完成。多科性、多工段、多岗位的联合协作模式完全模拟环保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服务社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实践基地在教学的同时,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联动的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生产过程。②实践基地为学校周边地区小型企业及居民社区提供有偿污染物处理服务,学生实验样品均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既为周边地区解决了污染处理的成本问题,也是实践教学完全契合实际,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科研。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2 实践效果分析 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从我们对200余名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2010-2011两届100多名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校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认同 我们将06、07、08、09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放入实践基地中进行,每届学生50人左右。基地开设的设计性实验或综合实训项目,均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受益颇多。为了检验基地运行的效果,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对07、08 级环境工程本科生发放问卷98份,收回95份,回收率,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从实践基地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对新的实践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通过多层次的实验、实训项目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多学科分析能力,尤其是岗位协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对部分学生而言,新实践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时间基本合适(可以接受),实践基地的实验工作条件基本满足要求。从总体上看,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表1 在校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毕业生对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的反馈 对已经毕业的2010-2011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咨询了实践基地的教学对学生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是否有帮助。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76份,回收率,回收问卷中73份有效,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n=95)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在一定层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基地实践,使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工作实习期的表现远优于其他同期实习者,在岗位协作和研究创新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反馈得知,经过基地实践环节培养的学生,企业满意率很高。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独立解决问题,各部门协调配合,处理突发情况以及参与科研创新等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吴昊,张犁黎.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校内实验基地探索[J].学理论,. ② 詹一虹,侯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 渠道 [J].教育研究,. 高工职称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水利工程防洪措施》 1汛前的准备工作 预测水利工程的防洪状态 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使水位不断升高,而且水流速度非常快,会给防洪工程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为了使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汛期的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比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大坝是否有能力承受,会不会发生危险事故,河道会不会被洪水侵蚀,是否会发生渗水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都需要做好预测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洪水,避免在洪水来临时措手不及。 清除障碍 河道的行洪能力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洪水来临前,需要将河道进行清理工作,特别是会对水流产生阻碍的树林、桥梁等,这些会使河道的面积缩小,很有可能出现断面的情况,而且在河道两边的堤岸会有泥沙积存,出现的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时将这些阻碍因素清除,有利于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2防洪措施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防洪的主要措施有:水库、蓄滞分洪区、河道提防、排水工程等。根据实际的地形采取适合的措施进行防洪抗灾工作。水利工程的作用除了能够防洪以外,还有农田水利、发电等,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水资源合理利用。 利用水库蓄水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防洪的措施之一就是利用水库。水库的作用主要有发电、灌溉、养鱼和防洪等,在防洪中主要是调节水流,降低洪水的流速,以及拦洪蓄水等。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建立可以蓄水的水库,洪水到来时,可以利用水库将洪水储蓄,减少流进下游河道的水量。利用水库调节洪水的方式有蓄洪和滞洪两种。 首先是蓄洪。在溢洪道没有设置闸门的情况下,洪水来临前,将水库中的水位降到限制水位。便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如果在溢洪道设置闸门,可以使水库蓄水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开启闸门的大小调节流入下游河道的水量。水库有闸门的控制,既可以做到蓄洪也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在设有闸门的情况下,一旦水库中的蓄水位达到溢洪道堰顶高程的高度时,水库就能将洪水暂时滞留在水库中。 水库的调蓄作用 总体而言,利用水库进行防洪一定要注意兼顾上下游。为了不影响到上游人们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的发展,需要对水库中的水进行控制。而水库的泄洪量大小需要根据下游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水库不仅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还可以用在农田水利中,在洪水到来时,利用水库将水储蓄起来,在非汛期时就可以利用水库中的水灌溉农田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水闸防洪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将水闸建立在水库、河道或者湖泊等地方。将水闸关闭以后,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打开水闸可以泄洪,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进入下游水的流量。水闸主要有节制闸、分洪闸、挡潮闸和排水闸几种,这几种水闸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泄洪和挡水。一般情况下,在上游地区采用节制闸,一旦洪水来临,可以将水闸打开,控制水位,同时也可以控制排水量,确保下游河道的安全。分洪闸的作用是可以将洪水分流到不同的地方,比如湖泊、洼地等,保证下游人们的正常生活。挡潮闸的使用是通过涨潮时和退潮时水位发生变化进行水闸的开合,有利于防止海水倒灌。排水闸是在洪水灾害发生时起到排泄洪水的作用,如果洪水的水位相对于堤内的水位较低时,就需要打开水闸放水,一旦水位比堤内的水位高时,应该将水闸关闭,防止洪水倒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修筑堤防 堤防是用来档洪水的建筑物。修筑堤防能够有效的避免洪水泛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河堤可以将洪水有效的控制在行洪道里,使行洪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泄洪排沙。 堤防在防洪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它又能抵挡海潮以及风浪等灾害,而且能够防止风暴潮侵入陆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泄洪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河道,因此将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对于防洪措施的实施有着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平原地区修筑堤防需要与河道的治理结合起来,比如,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时,需要将堤防进行加固,而在堤防加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防护工程对提防进行保护。 利用蓄滞洪区降低河道的行洪压力 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保障防洪工作的安全以及减轻灾害等。蓄滞洪区可以分为四种,即分洪区、行洪区、滞洪区以及蓄洪区。分洪区的修筑主要是在一些有湖泊或是洼地的地方,有利于将洪水分流,降低洪水水流速度。行洪区是在堤岸之间或者天然形成的河道两侧,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用来宣泄洪水。滞洪区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在洪水高峰期可以削减洪水流速。蓄洪区可以将河道泄出的多余洪水临时储蓄起来,洪水灾害减轻时再将洪水排放出去。 蓄滞洪区是用于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出蓄滞洪区,有利于洪水的防治工作。蓄滞区在启用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蓄滞洪区的使用一定要明确调度程序,随时做好进洪闸口以及分洪闸口的开启准备。 因为分洪区和蓄滞洪区平时不会使用,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会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做好预测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洪水的措施。 3结束语 在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形下,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逐渐增多,尤其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洪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洪措施,提前做好防洪的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洪水来临时能够及时应对,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应该使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同时水利工程的防洪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即使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也能有能力抵抗。 猜你喜欢: 1. 高工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2. 工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3.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优秀例文 4.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赏析 5.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高级职称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乘着年轮循序往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份工作总结。怎样写工作总结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高级职称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紧张而忙碌的20xx年即将结束,回顾过去一年,心中不免有喜有悲。喜,能依旧为自己的专业而奋斗拼搏感到无比自豪与喜悦;忧,常年在外,以工地视为己家,不能在家陪父母……
现将本年度工作与生活做如下简要总结。
一、工作方面
1、本职工作,即技术员工作。
主要配合主任及工长协同管理整个施工现场;负责组织贯彻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检验标准以及其他技术规定;全面负责本该为自己圆满完成分内工作任务而感到欣慰才对。但我觉得很惭愧,我清楚的记得在20xx年全年中我参与负责的项目施工返工次数为0。而今年在营口分部的一年工作中竟重复发生了好几次。
工程中的错误是不可挽回与不救的。它的最终处理与补救都是以增加成本为代价的`,因此只有去做返工处理,以解决问题。作为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必须做到过程控制、事前控制,这就要求我们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前瞻性,只有你具备了相应的前瞻性才能做好过程控制与事前控制。
2、施工管理方面
凡是涉及到“管理”的工作,我们自身必须做到“去管”,只有你“去管”了,他才会有人理会你,这也就顺其自然做到了“管理”。相反,诺大的施工现场你不去管他,就不会有人理你,更别谈让人理会你了。因此,我个人觉得我们在施工现场要做到“四多”:“多看”、“多走”、“多说”、“多记”。
“多看”:要带有问题去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部。并且针对细节要仔细琢磨。另外,不能将看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要通过自己的看,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只有这样看,才能取得效果。
“多说”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说话方式。其实,“说”就是一种提醒。可以是关于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多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施工现场琐事较多,易遗忘,易混淆。因此,为我们应在“多看”、“多走”、“多说”的基础上做好“多记”。
3、团队协作方面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在我们施工配合过程中,更应该懂得团结一致,杜绝各行其是。
来单位已有两年有余,一直待在施工一线。我个人认为促使我们大家最终成为一个整体,最有力的莫过于那个看似容易的结果——按要求、按工期、保质保量的圆满完场施工任务。但,在我们真正去实现去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就会有好多人将这个目标遗忘或偏离,会有人义气用事。当然,结果可想而知。
说实话,两年以来在这跟工长配合起来是最为艰难的一年。有时,不由自主的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干的了。单最终坚持下来了!
另外,我个人认为在团队协作中,我们执行者必须有较强的执行,每年新我个人觉得这可一举四得:
1、学会测量。
2、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3、了解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4、培养其团队意识(日后测量人手忙不过来时可以主动帮忙)。
以上四点为本人在分部一年工作中得所感所悟,有些为亲身经历,有些为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生活方面
在营口分部我经历了由生疏到亲密,由话少到废话。我觉得这是对我最贴切的概括。在初来之时,发生了一些意外插曲,但最终在领导的关怀下挺了过来。
在生活上最让人关心的莫过于吃饭,我个人觉得咱们分部的食堂不是很好,希望来年可以有所改变。我觉得吃房的地方完全可以根据餐馆标准食堂模式进行运作。
以上为本年度我个人的年度总结,祝愿分部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福分部同事笑口常开,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