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综述

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综述

发布时间:

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综述

浅谈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新手型教师 角色适应 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 新手型教师的角色适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学生转变为教师,初任教师要逐渐适应教师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但新手型教师在入职期,常因角色适应问题,影响甚至阻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本文从新手型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入手,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措施。

关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区分标准。有的用学生成绩来确定,有的由学校领导来选定,有时考虑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和学生家长的评价,以此来区别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1]本文所指新手型教师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新老师。

新手型教师的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李科军说:“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新手型教师的入职期是一个关键期,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从教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学生观、教学观乃至教育观的浸润等。”[2]在入职期讨论的诸多问题中,角色问题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教师的培养,还是资格认证,都不能回避“教师是谁”这样一个元问题,教师角色的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领域。新手型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在教师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形成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践这个角色,这就是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从学生变成教师,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发生重大改变,他们要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自己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岗位上,新手型教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

一、新手型教师存在的角色适应问题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在复杂的环境中扮演多种角色,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扮演“教员”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同时还是管理者、引导者、父母的代言人和知心朋友。教师必须在角色发生冲突时作出抉择,以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面对种种角色冲突,新教师往往因为经验和能力不足,不敢妄作决定,但他们又不得不作选择,这使得他们不知何去何从。角色冲突成为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2.角色混淆。

个人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角色知觉而产生的混乱,即角色混淆。有的新教师在课外与学生关系如朋友,却不自觉地把这种“朋友关系”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甚至无法维持课堂的基本秩序;有的新教师完全以学生的身份与老教师相处,在听老教师示范课的时候,迷失听课的目的,甚至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当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的新教师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3.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刚上岗的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良的方法或手段,造成学生呆板、枯燥、机械地学习,抑制甚至窒息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性,而最终未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师虽然还在教师的岗位上,但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失败的。

二、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的原因

学校和教师对新手型教师顺利适应教师角色应提高重视,且通过相互配合来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1.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教师工作的特征体现在教师工作的情景特征(在场性)、对象特征(不确定性)、目的特征(价值性),工作的复杂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性。[3]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使教师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与学生交往的角色、与同事交往的角色和与家长交往的角色。与学生交往,教师扮演着教育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者、思想品德教育者、课程评价者、课堂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楷模等角色;与同事交往,教师扮演着同行、同伴、朋友、领导(或下属)等角色;与学生家长交往,教师扮演着学生教育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这种复杂性,要求新手型教师不仅要扮演某种角色,而且要扮演多重角色,更要娴熟地在不同角色之间转化。刚上任的新教师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复杂的.角色集,严重者有离开教师岗位的冲动。

2.时代转变要求新的教师角色观念。

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程改革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认识,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角色的转换。(4)但由于受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教师的职业角色并无明确的定位,尤其是新手型教师。新时期要求教师不仅仅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还应该担任管理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发者等众多的

角色。新教师虽然学习能力强,接受新观点快,但由于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角色的时代转变,还是按原来的传统观念担任教师工作,就容易产生教师角色不适应问题。

3.角色认识偏差。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总是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他所担当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其身份的要求并寄予希望,即所谓‘角色期望’”(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即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5]教师角色期望是指人们对以教师为业的群体或个体所应具有或表现的行为特征的一种设想或预期。新教师之前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进入教师的行业,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所处群体的实际工作和自身的实践资源状况等因素都不熟悉,难免有主观臆测的认识。在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不适应其角色。

三、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解决措施

1.学校要做好新手型教师的导入和培训工作。

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都希望能在学校得到指导和帮助。在新手型教师正式上岗前,学校可以对新手型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经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手型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新手型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此外,学校要利用好已有的专家型教师资源,对新老师进行在职培训。专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对问题所在能够精确诊断,对症下药,帮助新手型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将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策略教给新手型教师,可提高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

2.充分的教育准备活动。

新手型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应该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流程设计好,把教育对象了解清楚,还要对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方法都在大脑中推演一遍。这样,不仅能基本上保证教育过程顺利展开,而且可以使教师角色意识深刻渗透到脑中。

3.进行教学反思,做反思型教师。

新手型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同行的肯定,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凭其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6]尽管新手型教师在从教之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许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还需在新的职业活动情境中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学到。所以,还要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4.制定专业成长计划。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是新教师成为一个成熟教师的预想,它包括新手型教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对教育能力和智慧的把握,以及履行教师角色的行动设想。吴秋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来使教师熟练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符合专业标准的教育工作者。”[7]所以,新手型教师把专业成长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新手型教师以成熟教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新手型教师主动强化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由此看来,制定专业成长计划是新手型教师自我促进角色适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总之,新手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顺利成为一名专业型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自身要对教师角色正确认识外,学校与培训部门也要帮助新手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新手型教师适应角色,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都荣胜.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j].教师教育,2003,(1):26.

[2]李科军.新手型教师入职期专业化成长的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02.

[3]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41-43.

[4]孟宪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j].教育探索,2004,(1):90-91.

[5]胡志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38.

[6]田蕾.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99.

[7]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8,(5):70.

摘要:教师主导能消解吗?这是在推进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一个根本性教育问题。所谓教师主导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主要方面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集中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领导与指导作用。它是学校办学育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特定的角色规定,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对立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首先受制于教师的人格、观念、知识、能力与性格等内在因素,同时也受制于社会地位、学校办学思想和工作压力等外在条件。教师主导与构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密不可分。只要有教育、学校教育存在,教师主导就不可能消解。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主导;主体;师生关系 目前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十分活跃。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究竟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少论者力主教师要从“主导者”角色转变成多样化的角色,才能走进新课堂,并认为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当前这种极为盛行的“教师角色转化论”,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深入讨论,以求正本清源。否则,必将影响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影响到旨在建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新一轮课改能否成功。 一、教师主导正在被“消解”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应当起主导作用,虽然存有争议,但已是我国教育界多数人在理论上和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共识。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主导论”面临着质疑与挑战,被许多“新”的名词、话语、提法“消解”。在要求“转变教师角色”的阵阵热潮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越来越多,涌现出不少看似有理实为前后包容、含混不清的提法。然而,时下不少论者却提出了种种“消解”和否定教师主导的“依据”,其主要观点是:(1)把“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对立起来,认为教师主导必然导致教师专制,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乃至某地“课改经验总结”提出要“让学生主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教师从主角、主讲的舞台上退下来”;(2)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学习共同体关系”,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再提教师主导就会造成师生不平等;(3)当代学生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昔日“权威”,不可能再起什么主导作用;(4)也有论者提出,“教师主导”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只是在学科讲授中起主导作用。 尽管国家关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都一直强调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改专家也指出教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1],但是有关课改文件和论著对“教师主导”却加以回避。总之,它正面临着被淡化、否定,走向“消解”的境遇。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教师主导的涵义、依据、条件及师生关系再作进一步讨论,以求正于业界同行。 二、教师主导的涵义 作为讨论的前提,首先需要界定“教师主导”一词。 “教师主导”一词是解放初期我国教育界在学习前苏联教育理论时借用过来的。并逐渐成为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的一个比较稳定的概念。但我国教育学者对于“教师主导”的理解历来有所不同:(1)如同凯洛夫的《教育学》论述,认为教师只是对学科课的“讲授起主导作用”[2](2)“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3](3)教师主导作用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4]“从工作角度来看,教师被称为领导者(组织者),而从作用的角度看来,则经常称教师起主导作用”;[5] (4)“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质是一种辅佐作用”;[6] (5)“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力量,主导作用主要是指这种中介作用”。[7] 理解教师主导,首先得明确什么是“主导”。《现代汉语词典》对“主导”释义为“主要的并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新华词典》解释是“居于主要地位的并引导事物向一定方向发展”的事物或作用。据此,可以把主导作用表述为:在活动过程中居于主要地位者在主要方面起的一种引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主要方面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我们认为,上述第(2)、(3)种观点基本上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范围。第一,教师主导作用不是对学生的主宰作用,而是在主要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第二,教师主导不只限于在学科课程的“讲授起主导作用”,而是“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第三,教师主导是对学生的一种主要教育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辅佐”或“中介”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学校教育首先必须坚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8]坚持这一正确的教育方向,最终还是要依靠直接与学生交往的教师来落实。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二)领导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 教师在社会上不是领导,在学校也不一定是领导,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是实实在在的领导,而且基本上是以个体劳动方式为主的领导。教师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过程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调控等多方面。当然,教是为了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但课堂教学具体怎么进行,最终还是由教师个人来决策。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实际的教学方向、课程内容,而且决定着实际的教学进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加工和构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抉择、教学进程的设计和改变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推进新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是也不可能取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领导作用,而是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才能通过教学得以顺利而有效地实施。(三)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9]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教师主导的实质性内容和中心环节。指导是更为具体的引导,教师对学生引导得好不好主要看对学生指导得怎样。教师指导学生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按照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从而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教学,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过程和方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即由指导转为“非指导”,由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境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应“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指导的要求、内容、方法、程度应有所不同,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指导应有所差异。 “教师中心论”实质是教师专制主义.它“把教师放在教育宇宙的中心”,成为学生必须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权威”。无视和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予以批判和纠正。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师专制”与“教师主导”混同起来,不能因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淡化、消解、否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这种引导、领导和指导作用。 三、教师主导的依据 教师主导是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教学活动中的必然现象,而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赋予和否定、消解的。教师主导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一)教师主导是办学育人的关键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一位教育家说过,学校的重要性到处都等于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离开了教师,谁来发挥这种主导作用?众所周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根本标志,没有教学的“学校”不是学校,而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师领导、组织下才能进行。所以,否定教师主导,实质上是否定了教学,否定了学校。 (二)教师主导是教学存在的基本特征 这个命题不得不从什么是教学这一基本概念说起。教学有广义、狭义之分。没有确定的教师和学生的“相师共学”是广义的教学,狭义教学是特指学校进行的教学活动。本文讨论的教学自然限于狭义的教学范围。 什么是教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很明了:教学就是“先生教学生学”。简单地讲,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特定双边活动过程,两者都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缺少或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教学。教是为学而教,学是从师而学,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10]而不是各行其事的“教的活动”或“学的活动”,是教师领导、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所以,教师主导是教学区别于自学和一般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舍此就不成其为教学。某大报上一则教改研讨会报道称:长期以来,“教”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学改革以“教改”为主,现在,必须把“学改”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1]照此提法,不仅是要否定“教”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且连“教”与“学”不可分离的“教学存在”也被肢解了,还谈什么教学改革! (三)教师主导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彼此依存、互不可缺的主体,但两者的角色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对象和目的、职责和任务、地位与作用都有明显区 别的。教师主导是其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第一,对象和目的不同。教师以一定的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代表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通过领导、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成长。目的是要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得到发展,成人成才;学生以课程和教师“施教”作为个体认识的主要对象,目的是通过在校学习,接受教育,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获得自身发展,成为社会所期待、需要的社会成员和人才。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对象和目的决定了必须发挥对学生的主导作用。 第二,职责与任务不同。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其任务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健康而自由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难想象,教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的参与者,通过发挥“中介”作用、“咨询”作用或“辅佐”作用就可以完成上述神圣的职责与使命。 学生是在学校和教师领导下进行学习、获得发展的受教育者,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是学生应尽的职责。学生要更好地获得知识,养成思想品德,习得 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所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 第三,地位和作用不同。在主体间活动过程中,只有居于主导者地位(矛盾主要方面)的主体才可能起到主导作用。“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教师的角色使命和职责决定了其必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居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因而才必须和可能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角色任务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居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地位,学生作为主体虽然可以影响乃至改变教师的“教”,但不可能主导教学的进行。 综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教师角色职能的根本标志,是教师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人为的制度性规定。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只要有“教”与“学”的关系存在,就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不是要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主导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最根本的角色定位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就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至于现在不少论者提出教师要成为“组织者”、“互动者”、“学习者”、“研究者”、“关心者”、“促进者”等等都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的应有体现,或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某一方面的要求,而不能取代教师的根本角色定位。 (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统一的交往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推进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两个主体而不是一个主体的作用,即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统一起来,两者互不可缺。教师主导是针对学生而言的,“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1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师主导作用只能体现和落实在学生身上,发挥得好与否的唯一标志就是看是否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指导。这是由于:第一,学生本身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主体;第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不是自然形成的,离不开环境和教育特别是天天与之交往的学校教师的主导性影响;第三,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的表现内容和方式有好有坏。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分辨是非和自控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面临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的诱惑,更需要教师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两者有机结合、互相统一,才能和谐、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 “教”与“学”的结合、统一,只有通过师生交往互动(也包括学生互动)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没有交往互动,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体现和发挥。但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互动与一般人际交往互动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特定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进行的。这种“互动”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注入式”的动,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由学生自行其事的动,更不是“你教你的,我学我的”互不相关的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间的双向互动。 现在之所以出现“消解”教师主导的思潮,实际上是把”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割裂开来,视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因而竭力主张要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要使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一般的参与者、互动者,成为学生的参谋或顾问。历史的经验值得永远记取。我们不能因为批判教师专制主义,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又走向“儿童中心主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蹈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曾对美国基础教育质量造成的严重下滑的覆辙。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对立统一是教学运动的辩证法,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客观规律。课程和教学改革只有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才可能逐步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教师主导的条件 无论是否赞成“教师主导”的观点和提法,实际上一线广大教师都在自己岗位上起着正确或不正确、合理或不合理、商低或低效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实施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对教师来说不是首先要求他们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谁也记不清楚的这样那样的“者”,而是应当帮助教师加深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能力和水平,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课程和教学改革按理想目标顺利推进。 教师能不能发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要受自身素质和相应的外在条件制约的。在当前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好背景下,深入研究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也许比似是而非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对教育实践更为直接有益。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 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师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质。才有条件、有资格去发挥主导作用。素质教育文件对全面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已提出明确要求,当前尤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引领教师提升自已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师德与人格。教师的品德和人格本身就是对学生影响最深刻、持久的一种教育资源。在当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浮躁不实的社会心态和教育环境中.教师应把加强师德修养、净化自己的人格放在首位,以自己崇高的精神力量去感召学生、激励学生,才可能正确引导学生成长、进步和发展o 2.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自觉树立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的先导与支撑。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各种教育思想,切实转变过时的、陈腐的教育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教师才可能与时俱进.正确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投身于课程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去。 3.知识与学习。教师只有“学高为师”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总体上讲,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是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至少在任教学科专业知识领域还是知之在先、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教师的知识基础、文化底蕴、思维能力和阅历应当说还是高于学生的,否则,就失去了任教的起码资格,何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必须看到,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水平受到了严竣的挑战。知识陈旧的周期缩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途径增多,自主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教师必须增强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还应当善于向学生学习,“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只有这样,才可能主动迎接挑战.以自己的发展去促进学生的发展。4.研究与反思。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习得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当前在推进新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迫切需要教师应结合实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回顾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因时而进.保持教学主动,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另外,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性格开朗、气质儒雅、兴趣广泛)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需要有意识地提升与完善。 (二)外在条件的制约 一个教师即使自身素质很好,如缺少必要的外在条件的支持与保障,也难以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外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应当引起高度关注。1.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现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倡导与落实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法规,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现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条件还相当困难,有的教师还在危房中教学、居住。如果不能及时解除他们的生活之忧、安危之虑,又何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2.办学思想和政策导向。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行为直接受制于教育行政和学校的办学思想、政策导向和办学风气。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一方面在号召教师参与课改,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又连年下达升学指标,仍然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并据此制订出过硬的奖惩政策向教师“捆绑加压”。诱之以利推动教师拼命去搞“应试教育”。教师即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但在这样的办学思想和政策环境驱使下,怎么可能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去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看来,教师要能正确主导学生,首先还要以上级和学校正确主导教师为前提。3.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工作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应当高度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为他们松绑、减压。教师整天处于紧张疲惫和心理重压的状态,怎么可能去潜心研究、反思和改进教学?怎么可能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发挥“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关键性作用,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确定教师的合理编制和负担,对教师实行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政策导向。 五、教师主导与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角色身份的确定性、地位与任务的非对称性、双方互存的依赖性、交往过程的非功利性及师生情谊的久远性等基本特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影响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推进,而且从根本上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改革需要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此一点还不足以构建完整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当包括三句话: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民主平等。民主平等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关系”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是主体,在人格、知识、真理和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师生平等不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角色地位的平等,“交往教学论”认为,“任何交往伙伴不是平等的,就是有地位差别的”。[13]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求学者的学生在角色、地位上平等,在工作任务上对等。但必须指出:教师和学生虽有角色和任务之分、权利与义务的不同,但作为主体的人绝无高低贵贱之别。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不能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就谈不上沟通、理解、信任,师生就不能正常交往。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居于主导者地位的教师。一个单位的领导如缺乏民主意识,群众就很难得到民主平等的权利,教师如缺乏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也很容易把角色职责赋予的主导作用异化为压制学生主体性的“主宰’’作用。教师主导在于引导、指导,而不是强制学生.使之绝对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可能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2.尊师爱生。尊师爱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应有体现,是联结教学双方、推进相互交往的情感纽带。尊师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学校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内容和基本标志。离开了“尊师爱生”.就不可能建立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不可能实现育人的本体价值。 有文章力主将“爱生”改为“尊生”.认为爱生“隐含的社会学意味是社会等级、社会距离,是强者对弱者之爱、高位对低位之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爱。[14]其核心是认为“爱生”有悖于“师生平等”,有碍师生“共生共存”。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很有商榷的必要。首先。这是对“平等”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师生平等是讲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人格尊严、主体的独立性和人权上的平等,而不是取消教师和学生在角色地位、职责任务等方面的区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之爱,一般来讲也是长者对年轻一代之爱。不能视为“社会等级距离”的“强者对弱者”、“高位对低位”之爱。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同样是平等的,父母也应当尊重子女。但我们总不能因为父母是长辈而把父母爱子女的天性说成是“居高临下”而予以批判。其次。爱就包含尊重。教师不尊重学生就不可能对学生有真正的爱。师爱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被动尽责,而是出自内心关爱学生的情感,是对学生的一种挂牵,一种关注,一种保护,一种期盼。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不可能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需要,也不可能不关注学生的特点和诉求,不可能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尊师爱生”准确地表达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高尚的、无功利性的纯真感情。只有做到了尊师爱生,师生才可能“共生共存共命运”。第四,“尊师爱生”是中国约定俗成的—个美好的词语。如果硬要把“爱生”改为“尊生’’,不但是画蛇添足,而且有损“尊师爱生”特定的完整内涵。 3.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师生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学相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往过程和结果。只有教学相长,师生才可能得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应当指出: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发展,不是你发展你、我发展我各不相干的自行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双赢”式的发展。“教”是为了“学”,学生的发展是“教”追求的目的、效果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虽然做一名职业教师已十余年了,可每每读到“教师”这一词语,都不免会惊醒端坐,如芒刺在背,不敢有些许的懈怠。十余年了,而我却愈发地感到了这一词语的深重,乃至感觉到神圣!不断地扪心自问,教师是什么?有人形象地说:教师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业务上的导师,生活上的长者。”我们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而且是培养一代新人,所以教师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机器”,而是一艘载有精神食粮的“领航船”。但教师仅仅是一艘载有精神食粮的“领航船”吗?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多方面的。教师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与开拓者。传统上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教师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只有付出没有获取。但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着的溪,是一口喷涌而出的甘泉。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增加内存,共享现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学好心理学、教育学,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懂得营养卫生知识,以及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给予全面的关心和照顾,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同时每个学校有各自的特点,在办学过程中会产生各自的问题,每个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施教过程会产生各不相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和经验,从资料中分析、在经验中反思------所以,教师可能成为教育理论的创造者和验证者。教师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航者。现实社会良莠不齐,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迷失方向。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目前独生子女多,父母、长辈溺爱多,造成多数孩子劳动观念差,怕脏、怕累,爱花零钱,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在家长配合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灾难。但这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和严格管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是传播爱心的使者。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学生只有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才会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朋友。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授者,师生之间不平等,知识由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在现代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互动的,在学术上,老师的优势是有限的,甚至毫无优势,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若想教育好学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特征,并做好家访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情况进行谈心和教育。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教师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才能使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教师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只有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能作为人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育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教学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在知识、语言上、行为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论在校内、在学生中还是在校外,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于人民教师形象的事情。史定海:21世纪:重建教师的理想角色

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1.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文献综述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2.文献综述怎么写?写文献综述时,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为不同研究的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并合乎逻辑和顺畅地从一个问题上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要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种事实:所考察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扩展,这样就给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需求。文献综述应表明有深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必要,或许某一现象尚未用定性方法加以研究,而事实上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是合适的、有用的。尽管要适当地引用文献资料,但不要把文献综述搞成引证材料的罗列;围绕和问题相关的关键点来组织文献综述,不要勉强地以年代顺序来组织,该部分末尾要有结论,要对前面的考察加以概括,对重点内容加以综合。

为什么写综述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虽然经过 "开题 - 实验 - 发表" 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文献的阅读方法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文献的管理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对于文献管理,Endnote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 DOI,Endnote 也能做到。Endnote 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 Endnote 一致,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文章的架构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 5-10 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 TO-DO LIST,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写作的小细节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 A 问题时去思考 B 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对 B 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 B 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 ONENOTE 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 A 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 B 问题。@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应该用 PHOTOSHOP 打开 PDF 文件,对所需的图片进行裁剪,再另存为 TIFF/JPEG 格式。在 PPT 中绘制的图,千万不要用 PPT 的“图片另存为”功能,那个分离度太弱了。应该讲 PPT 另存为 PDF,然后用 PHOTOSHOP 处理。@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 ENDNOTE 对插入 WORD 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ENDNOTE 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增删一个文献,其他文献的索引号都要变更。这个时候容易出错。我使用以下方法:对每个要改动的文献索引后加“*”标注;“*”后加上新的参考文献索引号;使用查找功能确认每个需要改动的文献都与“*”相连(应该出现两次,比如增加一个参考文献 121,122 应该有两个,121*122,122*123,即是 121 变为 122,122 变为 123);删除“*”和前面的索引号。改变完成。@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文章的亮点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讨论的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你的选题我不懂,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其实就是文献综述,从你的选题可以看出你可以选择这样的架构1、关于网络组建的研究,这点又可分为国内和国外研究两块,国内上期刊网,国外的也可以上西文期刊网或者直接上雅虎的外文网站上查询;2、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网络组建的研究,这点这要是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的必要性啊、怎么做啊之类的别人是怎么研究述说的。呵呵,隔行如隔山,我是学文的,还真不是很通啊

1,研究背景2,目的意义3,成员分工4,实施计划5,可行性论证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注释和参考,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完整注明出处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拓展资料: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学生选定课题后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教师职业共性的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各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从中借鉴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推动我国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 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顺利实现,世界各国建立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机制,并逐渐发展为系统化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教师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立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具有世界性 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美国。早在1896年,美国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就颁布教师专业伦理规范,随后,各州相继仿效。1929年,美国通过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1941年和1952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正式制定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也称NEA准则),1986年,全美教育协会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又作出了全面修订,并沿用至今。新的准则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恪守职业伦理准则的重要性,强调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个规范不仅成为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执教行为规范,而且也成为其他国家制定师德准则的范例。此外,美国教育界先后确定了美国人事和指导协会的《伦理规范》、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家伦理规范》、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美国教授职业伦理声明》等这些教育伦理规范,涉及内容广泛,在实践中针对性较强。 法国对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国民教育部1997年的教学大纲指出,公民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过严格职业界限的高度义务感。在法国,道德教育已成为每个教师经常性的义不容辞的工作。 德国对教师讲授道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道德教育不能是生硬的、矫揉造作的,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理解为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布道者,应把道德教育变成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和评价道德问题的过程。 在日本的历史上,师德规范建设也同样得到了重视。日本近代学校创立之后,就大力创办师范学校,着眼于培养教师,并主张“师魂通士魂”,即要求教师应有武士风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宣告了军国主义天皇制国体结束,广大教师从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中觉醒,力图追求民主主义的“现代教师形象”,1947年日本教职员组织成立,通过了以提高教职员地位与建设民主主义教育文化为目标的《宣言》。1952年日本教师联合大会通过《伦理纲领》,作为正式的师德规范颁布,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从1959年起,把“道德教育研究”列为师资培训课程的必修课目。日本各地区的假欧元科学所、道德研究中心负责培训教师,研究讨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道德问题,以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 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于1954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第19次会议,到会的有中、法、德、英、苏、意等国家的教师代表,会上通过了《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宪章》中提出的各国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立的判断力;(2)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友谊的精神教育儿童;(3)教师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将个人信仰和见解强加于儿童;(4)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 建立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做法,这点我们还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则得到印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处理国际教育、科学、文化问题的权威机构,尽管没有专门就师德问题发表文件,但在有关教师作用、地位以及其他文件中,都有很多地方涉及教师道德问题的论述。例如,具有重大影响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1966年10月通过)就提出了师德理想及师德的原则与要求。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各国和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以保证教师职业的崇高的道德定位和对教师本人的道德行为的基本约束。 2.划分便于实施的师德规范结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因此,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这里,我们以美国师德规范为例,即可以斑窥豹。有研究表明,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师德理想,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这种师德理想体现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即教师要“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就师德理想规定而言,不仅美国重视这个层次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也体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是应该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族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做的贡献上。 其次是师德原则,也即教师职业伦理准则和中级要求。师德原则受师德理想的制约,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奉献学生”和“献身职业”两个方面。在奉献学生上,要关心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要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在献身职业上,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履行职业责任,尽力提升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 再次是师德规则,它属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或者是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师德规范的核心部分,规定得更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它包括,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必须做出合理的努力以保护学生不受对于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影响;不得有意为难学生或贬低学生;不得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别取向,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一个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牟取私利;如果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漏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这方面,美国的教师行为守则更为严格和细致。比如优秀教师必须做到,记住学生姓名、对学生不持偏见、锻炼处事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富于幽默感、认真备课、合理布置作业、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衣着整洁等等。第二,教师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上要做到: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重要事实;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在1986年美国新修订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认识到追求真理、栽培人才、养育民主精神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这些目标的基础是保护学习和教学自由,保证对所有人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坚持最高的道德准则。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固有责任的重要性。获得同事、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尊重和信任的愿望,为他们达到如何保持最高道德品质提供了源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师德理想和师德规则的有机结合。 上述划分一方面说明,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3.把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但从具体规定看,尤其强调师生关系这个维度,这是国外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原则。国外学者认为,教育和教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在学校教育中又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的教养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和最独特的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乃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这是教师职业要求的一个根本原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与理解,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强调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 二、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从国外对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师德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师德规范体系,并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结合我国的国情,吸取以前的教训,我们应该从现实基础上去构建并细化师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学校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1.教师职业道德应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高尚的师德固然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导,但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只有道德理想的制约,而没有可遵循的具体规则的约束,往往只能约束少数人,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这一点早已被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因此,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和高尚而无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过高的道德期待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现实一些,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教师首先从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公职人员的角色上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尽自己的道德义务。此外,还应借鉴移植国外重视“朴素”道德的做法,要求教师遵守那些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如坚持公道、保护学生隐私、不把学生作为“获利”的工具等等。如果我们的师德规范能从“高尚”回归“朴素”,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生活发展的实际,那么教师就更容易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行为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2.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的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其实,这种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缺乏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在西方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基于社会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义务要求,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制定。例如,规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关系的处理准则,都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样,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和践行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作为一个公民或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规定,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利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2001(1). [4] 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新视野,2000(6). (责任编辑付一静) 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教师过程性角色研究论文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 教育 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一: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集体观念,锻炼他们的语言功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概念。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游戏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和集体观念,在游戏中锻炼语言,培养 记忆力 ,学习数学概念。 一、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正处在大脑发育时期,对一切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幼小,耐力差,不适合长期坐在一处学习,根据这种特点,幼儿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教学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学习。根据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和同龄人一起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根据心理学规律,幼儿和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使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忍让,学会关心,还能学会竞争,这样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得到父母、祖父母的多重溺爱,这样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和自私,并且由于年龄不同,孩子在家和大人的交流沟通很有限,如果在幼儿园里,还像小学生一样按时上下课,就会使他们的感情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性格,而通过幼儿园的游戏,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 二、幼儿游戏化教学 (一)生活能力游戏化 幼儿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动手能力,像扣扣子、穿衣服这样的日常活动。很多孩子这方面能力欠缺,在家里由家长完成,在幼儿园由老师帮助完成。这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幼儿尽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比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很多人只能记住大致的主色,像红、绿、黄、蓝,对于玫红、粉红、浅绿这一类颜色容易忘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将不同颜色的纸折成小飞机,然后教师发口令,让指定的幼儿迅速找出相应颜色的飞机,这样促使他们快速记住不同颜色。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可以进行分组游戏,让几个人一组,这样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幼儿就会自发地将同组人看成一个整体。 (二)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 语言教学有两种,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幼儿在三岁到五岁期间,语言能力正处于从单音词向长句迈进的时期,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除了要多说,还要善于记忆。对于书面语言,可以通过读儿歌和五言诗来锻炼,但这种读书法,时间一长,孩子会失去耐心。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学完一篇儿歌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可以让几个孩子分为一组,第一人说出第一句,让后面的人接着说第二句、第三句,这样循环几次,孩子基本能完整掌握,比强记有趣得多。很多幼儿园都注重对书面语言的培养,忽视对口头语言的培养,为了孩子将来能流利地与人交流,在幼儿园应当要多进行口语锻炼。幼儿的生活范围除了家庭就是幼儿园,要他 说说 自己的活动有点难度。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家庭,例如自己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生日,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家在哪里。在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其他人注意听,然后让别人将刚才同学说的复述一遍,看谁复述得最详细。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也让孩子对家人多一份了解。这样的游戏要定期开展,说话的内容要不断变化,可以从家庭开始,转到个人 爱好 ,再转到每天活动情况,这样对于孩子以后写 作文 、观察周边事物也有帮助。 (三)幼儿数学概念游戏化教学 在幼儿园期间,对于数学不要求他们进行计算,只要掌握数学概念就可以,像数数,不能让他们像 唱歌 一样从一唱到一百,而是要让他们用实物来表示,至少知道八个和三个各是什么概念,哪个多哪个少。除了数字概念,还要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直线和曲线这样的概念,这些可以通过做手工来加强认识,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吃饼干的形式,“吃”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让他们回家,在家里的家具中找出不同的图形。 三、幼儿游戏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在幼儿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但幼儿游戏化教学则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条件也不同,要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这样的游戏不仅不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第二,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关于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认知游戏,应该要安排在幼儿精力旺盛时期进行,像刚刚做完体育方面的游戏,幼儿还沉浸在亢奋中,但身体开始疲劳,就不能继续做游戏;也不能安排在即将放学的阶段,幼儿人没走,心已经走了,也不能安心做游戏。第三,教师要精心编排各种游戏,将动手、动脑游戏搭配进行,不能将同一类游戏在短期内反复进行,而是要留下“空白”,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停下,换其他类型。这样下次再做,学生仍然兴趣高涨。要使幼儿对各种游戏有积极参加的兴趣,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查找资料进行编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掌握幼儿心理才能设计出他们喜爱的游戏。 作者:郑自春 单位:镇坪县华坪小学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二:幼儿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具有全方位信息展示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讲学的模式将课本知识趣味化、动态化以及形象化。多媒体技术也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学习集中力提高,教师通过动态的知识教学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中多媒体运用现状分析 (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不断地加大在幼儿园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化现象。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只有少数的幼儿园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总的来说,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相关专业技术缺陷 部分开展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课堂仍是较为初级的状态,多数采用的都是基础的投影仪等设备,多媒体课件开发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幼儿园多媒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他们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全方面把控,这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 1.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缩减教学时间,同时,它使幼儿教学摆脱了空间上的限制,将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展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大大增强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协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课程进行多次重复展现,而不必占用过长的时间,这有效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力。 2.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备具有动画、音乐播放等诸多功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进行程序设置,比如当幼儿取得相应收获或进步时,多媒体设备可以自动出现一个笑脸进行表扬与激励,多媒体设备多样化的功能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案例探讨 以幼儿教学读物《弟子规》为例,教师在开始多媒体教学前,首先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案资料,其次是对教案资料进行多媒体处理,使课本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转化下,以文字结合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由于《弟子规》的内容都是抽象化的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弟子规》又与幼儿常听的语言 故事 、儿歌不同,它带有很强的古风。因此,可以采用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与展示 国画 ,一边教授《弟子规》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中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弟子规》写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主要是对古建筑进行的描写,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向幼儿展示古代人生活的影像,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幼儿就会了解那句话是指轻轻开门的意思。再比如现代的 散文 诗《秋天的雨》教学,幼儿一般会觉得散文内容乏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散文内容用静态与动态画 面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展现,并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比如《秋日的私语》:“雨滴滴答答从天上落下,秋天的大门开了,秋天的树叶慢慢飘落了”。多媒体技术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浓厚的秋天环境中去,幼儿真切感受到散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运用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而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教师选用多媒体技术时不能忽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多媒体手段应该与幼儿的年龄与学习状态相适应。同时,在进行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总之,适当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与幼儿教育理念相互适应。我们应该在满足幼儿教育适当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多媒体教育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钱雯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三:幼儿因材施教 教学 方法 研究 一、通过幼儿之间的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作用 幼儿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启蒙阶段。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著名教师于漪就曾经有过一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主题演讲,可见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广泛应用于人生教学的各个阶段。 1.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不同幼儿充分了解才能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对于幼儿的兴趣、脾气、爱好、性格以及认知等多方面情况的了解也是教师需要准备的工作之一。当然,了解 渠道 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发放问卷、网上留言等方法从而获得幼儿信息情况,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沟通相处时对其行为、言语、动作和习惯进行仔细的研究观察。最后进行 总结 和实施教学。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幼儿存在不同的认知方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存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复合型和发散型等等。这跟幼儿自小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以及自身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场独立型的孩子更擅长于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场依存型的孩子则惯于依附旁人的想法从而获得自己的概念和认知。 3.因材施教的作用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与人也是各不相同,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教育要因人而异,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实现最佳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结合自身能力和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十分有必要。 二、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 1.不同的教学引导在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把握不同的方法,如对于场依存型的孩子教师可以进行更多方法教学,让其掌握更多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创作。而对于场依存型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其产生自己的 思维方式 ,学会自我思考。当然,引导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认知方面,同时也存在于幼儿知识技能掌握差异方面,例如一些学校会针对孩子对不同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分班补习等等。 2.具体形象思维教学不同的幼儿因为自身所接触的各方面条件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兴趣爱好 。当然,这种差异也存在于年龄、性别、民族等。例如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更加偏爱动画片,而其中女孩子会更加偏爱洋娃娃,男孩子则偏爱 赛车 等机械玩具。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教师在掌握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具体形象思维教学,不能用笼统单薄的语言去引导幼儿,而是应该以具体的形象,用画面感、或是借助多媒体、书本图片来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女孩子喜欢公主的形象,那么教师在说到公主时,应该借助 童话故事 如豌豆公主、白雪公主等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们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掌握概念。 3.课内外结合型教学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点就在于课内外教学应相互结合,很多人都会错误的将幼儿教学定义在幼儿园、定义在幼儿教师,这是一个误区,父母家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其实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思维是开放而且发散的,当他第一次做出尝试,并且得到了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认可后,他就会开始自觉更多的从事这项任务,获得满足感。而如果在幼儿尝试第一次活动后,被周围的人否定,他就会产生内疚感,从而可能不会在从事那项活动。例如大家熟知的,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儿时玩耍时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并不停地跳跃,他的母亲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要一直跳,一直跳到月亮上去。他母亲听到后,并没有嘲笑他的无知,反而鼓励他并给予他诸多支持,最后他真的成为了世界第一人,为人类跨出了一大步。 三、因材施教对于幼儿教学的发展助力 1.开放式教学,更好的引导幼儿过渡“因材施教”一词出自《论语•先进篇》,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在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正确使用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发光。 2.因人而异,培养各方面人才因材施教让孩子能发挥其天分而不浪费,并让其能在有兴趣领域更多的学习、使其更能学好,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发挥个人先天条件、特长、兴趣等因素,可以按所需不同培养出孩子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引导幼儿走向他们理想的目标和道路。 四、结束语 2014年6月9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创新人才教育方面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以,因材施教适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和教学方式当中,并成为现代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幼儿教学,处于人生阶段的启蒙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树立作用,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祖国的未来成长得更加茁壮。 作者:刘金红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乔家幼儿园 猜你喜欢: 1.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3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3篇 3. 幼师教学论文范文 4.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范文3篇 5. 幼师教育论文范文 6. 幼师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幼儿教师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师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题目: 大班授课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摘 要: 大班授课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面对着多样化的学生和大的授课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需要有深刻和全面的要求。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对大堂英语授课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在大堂授课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大班授课; 大学英语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一、引言

大班教学不论是从基础教学开始还是到高级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国情”之一。班级大,学生多,对教师是个极大的挑战。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授课中尤为突出,教师的教学对象存在种种差异: 学生二语认知能力的不同,语言习得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迥异等等。面对这些差异,对授课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提高和锻炼教学能力的有力实练场。从学生角度,授课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 从教学角度,要善于分析,勤于钻研,勇于交流,通过教学和情感渠道多方面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开发,个个击破。

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把专业化发展和授课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真真实实的教育为学生,教育为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从事的教育事业中,通过专业训练和不断的学习,逐步获取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从而成为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说新教师通过岗前培训,从经验不足的新手逐渐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专业的成熟的教师以及在整个教学生涯中持续专业发展的过程。它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教授国际通用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促进专业化发展就有更加深刻和持久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如此迅猛,信息飞速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着多样化的学生以及活跃的头脑,大学英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文化、社会和生活等等多方面的信息,又要在一个大的课堂环境中,掌握和了解所授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在重视整体,兼顾个人的教学过程中适应每个不同的班级的特点。因此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有具有扎实优秀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成熟合理的职业教学技能和本领,又要具备随时搜寻、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的能力,这就使得大学教师在大班授课这样一个教学环境,必须不断发展自我,填充自我,更新自我以及开放自我。虽然这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任务,但对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环境的问题

1、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大

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在语言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自身的学习能力上都这诸多的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就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接受的程度也不同,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难以把握授课内容的强度和进度以及授课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强

在大班授课环境中,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过程中人均发言的机会自然相应减少,再加之大多数学生的被动性格,使得语言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课堂上偏向大量的知识输入的过程,对语言输出的机会和实践有着限制,这对学生的第二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3、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少

班级学生数量众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肯能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机会,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容易走神,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逐渐打消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学生数量多使得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如果只选一部分改,有些学生从心里上会对老师产生失落感,觉得老师对他缺乏关注,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减弱或丧失。

四、大班英语授课环境对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提高专业能力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要在大堂授课环境下有质量的授课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其中包括提高自身本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在所授专业上不断的充实,丰富自己; 另一方面也要教学理念上不断钻研和学习。

面对着众多思想活跃,头脑开放,对教师个方面都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首先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这是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准确优美流畅的语音语调可以给学生创造学习动力,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和坚实的英语基础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起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方式下进行语言习得。

此外,英语虽然是一门语言课程,但它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因此要把语言这门课程教的好教的精彩的话,就要提升自己本国和西方的文化修养。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入对文化的对比和理解,这对大班授课的学生来说,在扩展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语言的兴趣。作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言,应在内心树立起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水平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在教学上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各个学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能力

大班授课下的学生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也不同,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大学英语教师应适当的的了解一些所受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以便进行更有效的课堂交际。一方面给可以提高教师在一些其他知识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和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英语于教学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专业化的体现。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对课堂运作进行灵活的调节,以适应学生的多种需求。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作用已经得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肯定,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怎么才能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课件。毕竟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不能纯粹的依靠它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采用它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多样化和趣味化。

3、适时的角色转换

授课对象众多,授课时间有限,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现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大班授课环境对学生的一大限制,这就导致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的输入过程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给予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丧失积极性,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下降。为了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分配任务等不同的课堂实施办法,对于积极的学生给予机会表现,对于害羞的学生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发挥和发掘每个学生的特色。因此这就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要求,教师在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积极总结中找到适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4、积极的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授课者凭借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得问题进行的回忆、思考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反思,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过程。对教师来说,只有经过反思,经验增长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行为才能产生影响。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反思教学有助于教师实践理论的形成,使教师拥有能适应教学变化,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大班授课环境下的教师来说,反思就有更深刻的意义。它可以使教师重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大班环境下,学生特点不一,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总结。教学反思在促进课堂授课质量,改进授课方法的同时,促进教学的创新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五、总结

英语大班授课环境对英语教师来说既是对自我的挑战,又是提高自身学科专业和教学技术的有力平台。处于这个复杂条件下,英语教师就要从自身负责,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在专业和教学上的不断持续发展。以授课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熊川武. 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上海教育科研,2002,( 05) .

[5]王黎明. 外语教师面临角色的挑战[J]. 教育探索,2006,( 03) .

[6]武尊民. 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导读[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摘要】

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活动而且是个体自然与生命的展现,也就是说音乐教学是生命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生命教学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和生命教学的有效融合有促进促进个体追求与向往精神生命意识的培养与提升,特别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更需要融合生命教学,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幼儿园音乐教学疏忽了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所以,本文主要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学;生命意蕴

前言

音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情感活动;音乐性则不仅是人的本能,而且是人类的获取性遗传。而教学除了可以传承人类生活良好经验,还可以引导个体为了完成“完满地生长”,不断发掘自身潜力、超越现实与实现自我。从这个意义而言,教育基于对“可能生活”的创造,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幼儿园音乐教学除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化生活模式,还是教育与引导幼儿生命发展的重要过程,所以创造充分活力的生命开展空间,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实现就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生命意蕴的基础内涵。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对审美体会的挤占。音乐艺术意义深远,其具备自身独特性,也就是说在音律和数学体系基础上形成了音乐教学的知识技能体系传输和审美体系体验的功能。因此,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知识技能体系传输和审美体系体验的支持,基于此基础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幼儿的平衡和和谐统一。教学行政化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理念中渗透了科学主义引导思想,过于强调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轻视了音乐审美感受与体会的培养。

2、专业音乐教师审美引导能力不强。专业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教学率领者而且是教学成果的有效保障。但是现阶段幼儿园中,一些专业音乐教师过于轻视音乐审美感受与体会的培养与提升,究其缘由,他们的审美引导能力不强,对音乐教学没有深刻了解,所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音乐教学理应具有共享与体验等元素,而并非死记硬背,归根结底,幼儿教学体系引进的具体化考核制度导致音乐教师的审美引导能力不被注重。

3、过于依赖多媒体。现阶段,网络技术发展较快,已广泛普及于人们生活中,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尽管多媒体教学获取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归根结底它仅是辅助教育工具,难以满足音乐创作需求。但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过于依赖多媒体,这无疑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幼儿园教学背离了音乐教育本质,且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讲解,轻视了人文精神和音乐教育本质的引导。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

首先,尊重幼儿个体参加音乐活动的生命感受及体验。音乐不仅是生命原发活动,而且是幼儿个体生命情感主要感受与体验方法,但情感体验则是所有幼儿个体特殊的生命合理运动过程,所以个体性理应得到幼儿园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并视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属性,这无疑要求音乐教学需要为幼儿个体创作生命表述的条件,注重基于相应方式鼓舞幼儿个体使用音乐方式表述情感,如即兴表演和噪音等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幼儿个体生命成长的实际需求。其次,发展幼儿主体间性。音乐其实属于一种文化创建活动,所以幼儿音乐教学需要适应幼儿个体的社会生命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这无疑要求音乐教学需要将幼儿主体间性视作根本诉求,基于对幼儿个体和作品及他人之间多层次沟通平台的建立,促进幼儿不断打开自身生命世界,悦纳自我与他人,亲近社会和自然,达到内外生命的融洽。最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及向往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音乐和生命同构,是幼儿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适应幼儿个体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所以培养幼儿追求超越自我的生命态度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打破技能练习的僵化格局,需要为幼儿提供敞开生命个体的各种通道,促使幼儿始终保持诗意道德与生命热情。

三、结论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紧密联系着生活,需要人们尽心感受与领悟,而不是单一的教化工具。有效融合幼儿园音乐教学和生命教学,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成长方向,也就是说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至关重要,但一些幼儿园教师对音乐学习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音乐推动幼儿生命健康成长价值没有充分的把握和探索,进而影响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所以,改进与完善当前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度注重幼儿学习过程、创建高素质高技能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崔红英.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

[2]刘平.幼儿园音乐教学有效生成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摘要:

随着幼儿园规模的发展壮大,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农村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育;对策

一、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

1教学设备不健全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幼儿园经常会出现教学设备不健全等问题,不能为幼儿提供相应的运动场所,甚至有的幼儿园所有幼儿在一个教室中听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处于幼儿阶段的幼儿需要通过动手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但是幼儿园没有相应的设备,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应该加大对幼儿园设备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幼儿园的有关设备,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育方法落后农村幼儿园在聘请教师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筛选,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个人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有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不能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园应该积极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完善幼儿园的教学设备农村幼儿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学设备不健全,教师不能依靠教学设备开展教学,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降低,幼儿不能积极参与。解决幼儿园的教学设备问题需要政府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幼儿园的补贴机制,这样就会有效避免幼儿园出现由于缺少资金而不能置办相应教学设备的问题,从而保证幼儿园的教学顺利实施。

其次,农村幼儿园应该申请政府补贴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同时在申请补贴之后确定专款专用制度,将这些钱用于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避免出现幼儿园挪用政府资金补贴导致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的问题。幼儿园和政府通力合作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幼儿园应该积极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逐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加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幼儿园完善有关的培训机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幼儿园在教师入职之前就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还能让教师对幼儿园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最重要的是在入职之前对教师进行培训能够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时候能够有效运用。

二是幼儿园应该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定期培训,如可以将每周四定为教师的定期培训日,召集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交流。这样的培训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让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幼儿园在全园范围内提倡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赏识教育。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使教师了解赏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并将赏识教育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幼儿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入职培训、定期培训和赏识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没有按照幼儿的发展特点展开教学,只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教学有关内容,导致幼儿园逐渐演变成幼儿上小学之前的“小小学”,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和潜能。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园应该积极转变教师的授课模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了解知识,在游戏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游戏教学的方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结语

幼儿园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完善幼儿园的教学设备,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转变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等方式完善幼儿园的幼儿教育,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师角色转变研究论文怎么写

外语教师面临角色的挑战的论文

摘要: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是外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两大教学法。在这两大教学法中,外语教师的角色不同;从学习策略研究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师的角色与交际教学法中外语教师的角色有共同点。当代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当是促进者、设计者、培训者、评估者、学习者和研究者。

关键词: 交际教学法;外语教师;学习策略;角色

外语教学法流派繁多,如果按对待母语与外语、理论与实践、语言与言语、自觉与直觉、理解与模仿、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两大派,即传统派和改革派[1]40。不同的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为不同的学习目标服务,因此,不同的流派对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不尽相同的。

一、传统派语法翻译法:教师—传授者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法中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一派。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传统法”等等。之所以说语法翻译法“最古老”,是因为它是欧洲古人教授古典语言(古拉丁文、古希腊文)的传统老法。语法翻译法产生于中世纪,以古文为学习对象,以阅读为主要教学对象,是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此法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教学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

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指导思想可以简要表述为以下几条原则:

(1)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它的语法和词汇;

(2)学习外语,语法是最终的学习目的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学习手段;

(3)教学用母语进行,翻译是讲解、练习和检查的基本手段;

(4)以词为单位进行教学;

(5)以文字为依托,教学伊始就读、听、写、说齐头并进;

(6)以文学作品名篇及其语言为基本教材。

语法、翻译和文字是语法翻译法的三条支柱。

在新的教学法产生以前,许多现代外国语文和古典语文掌握得相当好的人士的语言文字能力都是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这说明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已掌握母语的人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由于其简单和便于实际操作,各种不同程度外语水平的教师都能掌握,所以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其长处是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主要是从外语译成母语的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一般语法基本功较好,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其缺点是不重视口语,更缺乏一套有效的培养口语能力的办法。用此法培养的学生,一般无口头交际能力或这方面的能力差。语法翻译法能够长久地盛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外语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设备及教学环境的要求不高。在讲课中教师可以用母语解释语言现象,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易于被学生理解。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占据大量课堂时间用来灌输语言知识。

语法翻译法教学过程简单且一成不变。教师监视教学上的一切活动,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和来源,起着核心与主导的作用,他控制着教学过程。讲解词汇—翻译课文—做作业,成了固定不变的程序。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担当着“主角”,是绝对的权威,他很少考虑学生方面的需求。

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习惯采用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担当着“主角”。这种角色的定位是有原因的:

(1)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条件不完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唱主角。

(2)师资培训条件的限制。这种传统教法对教师的口语能力要求不高,大多数教师只要具备了语法知识就可以上课。由于高校扩招,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室常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由于对外语教师需求量猛增,使得外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直接影响了外语学习的效果。本来语言是用于交际的,但现在读得少,说的少。读得少是指该读的外文原文少,该看的专业外文少,读原文读不懂、读得慢;说得少是指由于师生比例失衡,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少。要真正学好语言,一个班绝不能超过20人,5~10人最好。

(3)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大部分外语教师不得不选择这种传统教法,造就了一批教出“高分低能”学生的外语“名师”。

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能跟外国人直接打交道的人才,这应该是我们大学外语教学的真正目标。现行的传统教学法受到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挑战。

二、交际教学法:教师—辅助者

上世纪70年代初以英国为中心产生了功能法。功能法又称交际教学法。海姆斯和其他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魏得森将语言分为语言形式与语言交际两大类,提倡将外语教学从语言形式系统转向交际系统。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篇章分析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促使交际教学法登上了教学的舞台[2]56。交际教学法侧重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功能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交际(交流)则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从这一认识出发,功能派提出了“交际性原则”。这一新教学法主张,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活动才能被人们最有效地掌握。外语教学的过程应尽可能地设计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生动活泼、合情合理的交际过程,以外语交际为目的,使教学过程化。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基本手段,同时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交际法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的重心由“教”转移到“学”,重视学习者个人的情况和心理因素。学习者自己的性格、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关系到语言习得的成败。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该学派倡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前提是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个性以及学习环境受到了重视。它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会他们能够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情感因素,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帮助者。

交际教学法的优点是它把交际作为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手段高度统一起来,学用结合,学生易见到自己的成绩,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语言基本功训练,难以准确理解结构复杂的语句,不善于准确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吸收翻译教学法重规则的长处,兼取交际教学法重交际和实用的优点,将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有机统一并整合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外语教学法。

三、学习策略:教师—促进者、设计者、培训者、评估者、学习者和研究者

学习策略研究表明,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因此,主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研究结果与交际教学法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地位因此受到挑战,大学外语教师的角色由权威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通过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外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扮演以下角色:

1.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教师,要具备渊博的外语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要用人格魅力去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上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活动;适当地介绍外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等,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作为教师,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能记住老师教的多少短句、多少单句,而是看他们能否用这种语言构造新的句子。外语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存机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2.设计者。外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并结合学生各自特点,帮助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长短期学习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来设计紧凑有序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料;此外,教师还是学习小组的设计者,实行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训者。对学生实行学习技巧的传授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如:开办介绍学习方法的讲座,请学生和非外语专业的老师中外语学习的佼佼者与同学们座谈外语学习的方法和体会,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穿插于语言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自选材料进行专门训练等,鼓励学生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巧。

4.评估者。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变学习过程来改变学习结果。它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以外,更适于评价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估手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的表现与能力所作的评价。它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教师,作为评估者,要定期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教师还可以酌情考虑增加平时成绩在期末综合评比中所占的比例,这样会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得以保持。另外,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自评,包括学习初期的水平测评、监控进步过程以及同学互评等。

5.学习者和研究者。外语教师本身也随时在扮演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学的要求。除了提高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经常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并虚心与校内外同行观摩交流。新时代的大学教师所担负的是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外语教师本身也在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应经常查阅相关的学术期刊,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积极思考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研究探讨有效的解决办法,以科研促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着重研究有效的导学方案,尤其是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行为自觉延伸到课堂外,如何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宏观监控;如何把握精讲的“精”度以及精讲内容的筛选等[3]52。

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轻了,责任小了。学习策略研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外语教学,使外语课堂不再是外语教师的个人表演,外语教师要更注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目的性及其心理活动等,从而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更多地承担起外语学习的责任。

另外,斯特恩指出,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舒曼甚至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动机。好的外语教师应在学生中享有声望,他们教学热情高,富有激励性,他们能以榜样力量影响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注意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4]124。

综上所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外语教师的角色必须相应地实现转变,这是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俞约法.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研究[C]//黑龙江大学俄语教学与研究论丛:第13辑.

[2]常芳.从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看外语教师角色的演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

[3]周松,徐未艾.由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看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王黎明.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心理因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

新课改形势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的论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自主地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角色

(一)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代教学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和育人的功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二)管理者的角色

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早就订好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等,上课时严格执行,不分彼此,一视同仁,采取军事化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新的课程标准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采取分组、分项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因学而乐,因乐而学。

(三)评价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育,由于评价手段的单一,教师只注重结果,只教学生知识,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知识,应付了考试,教师也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五)设计者、创造者的角色

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创新精神,无论是在教学的组织、对教材的理解,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新课程和教材都给教师以很大的空间。今后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学校一种样子,一位教师一种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

(六)导航者与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掌握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改形势下角色的转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次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二)教师角色的改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的联络者。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在继续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自主地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三个纬度交融在一起,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浅谈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新手型教师 角色适应 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 新手型教师的角色适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学生转变为教师,初任教师要逐渐适应教师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但新手型教师在入职期,常因角色适应问题,影响甚至阻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本文从新手型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入手,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措施。

关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区分标准。有的用学生成绩来确定,有的由学校领导来选定,有时考虑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和学生家长的评价,以此来区别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1]本文所指新手型教师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新老师。

新手型教师的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李科军说:“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新手型教师的入职期是一个关键期,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从教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学生观、教学观乃至教育观的浸润等。”[2]在入职期讨论的诸多问题中,角色问题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教师的培养,还是资格认证,都不能回避“教师是谁”这样一个元问题,教师角色的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领域。新手型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在教师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形成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践这个角色,这就是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从学生变成教师,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发生重大改变,他们要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自己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岗位上,新手型教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

一、新手型教师存在的角色适应问题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在复杂的环境中扮演多种角色,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扮演“教员”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同时还是管理者、引导者、父母的代言人和知心朋友。教师必须在角色发生冲突时作出抉择,以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面对种种角色冲突,新教师往往因为经验和能力不足,不敢妄作决定,但他们又不得不作选择,这使得他们不知何去何从。角色冲突成为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2.角色混淆。

个人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角色知觉而产生的混乱,即角色混淆。有的新教师在课外与学生关系如朋友,却不自觉地把这种“朋友关系”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甚至无法维持课堂的基本秩序;有的新教师完全以学生的身份与老教师相处,在听老教师示范课的时候,迷失听课的目的,甚至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当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的新教师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3.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刚上岗的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良的方法或手段,造成学生呆板、枯燥、机械地学习,抑制甚至窒息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性,而最终未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师虽然还在教师的岗位上,但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失败的。

二、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的原因

学校和教师对新手型教师顺利适应教师角色应提高重视,且通过相互配合来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1.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教师工作的特征体现在教师工作的情景特征(在场性)、对象特征(不确定性)、目的特征(价值性),工作的复杂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性。[3]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使教师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与学生交往的角色、与同事交往的角色和与家长交往的角色。与学生交往,教师扮演着教育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者、思想品德教育者、课程评价者、课堂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楷模等角色;与同事交往,教师扮演着同行、同伴、朋友、领导(或下属)等角色;与学生家长交往,教师扮演着学生教育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这种复杂性,要求新手型教师不仅要扮演某种角色,而且要扮演多重角色,更要娴熟地在不同角色之间转化。刚上任的新教师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复杂的.角色集,严重者有离开教师岗位的冲动。

2.时代转变要求新的教师角色观念。

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程改革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认识,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角色的转换。(4)但由于受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教师的职业角色并无明确的定位,尤其是新手型教师。新时期要求教师不仅仅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还应该担任管理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发者等众多的

角色。新教师虽然学习能力强,接受新观点快,但由于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角色的时代转变,还是按原来的传统观念担任教师工作,就容易产生教师角色不适应问题。

3.角色认识偏差。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总是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他所担当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其身份的要求并寄予希望,即所谓‘角色期望’”(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即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5]教师角色期望是指人们对以教师为业的群体或个体所应具有或表现的行为特征的一种设想或预期。新教师之前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进入教师的行业,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所处群体的实际工作和自身的实践资源状况等因素都不熟悉,难免有主观臆测的认识。在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不适应其角色。

三、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解决措施

1.学校要做好新手型教师的导入和培训工作。

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都希望能在学校得到指导和帮助。在新手型教师正式上岗前,学校可以对新手型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经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手型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新手型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此外,学校要利用好已有的专家型教师资源,对新老师进行在职培训。专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对问题所在能够精确诊断,对症下药,帮助新手型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将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策略教给新手型教师,可提高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

2.充分的教育准备活动。

新手型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应该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流程设计好,把教育对象了解清楚,还要对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方法都在大脑中推演一遍。这样,不仅能基本上保证教育过程顺利展开,而且可以使教师角色意识深刻渗透到脑中。

3.进行教学反思,做反思型教师。

新手型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同行的肯定,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凭其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6]尽管新手型教师在从教之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许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还需在新的职业活动情境中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学到。所以,还要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4.制定专业成长计划。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是新教师成为一个成熟教师的预想,它包括新手型教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对教育能力和智慧的把握,以及履行教师角色的行动设想。吴秋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来使教师熟练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符合专业标准的教育工作者。”[7]所以,新手型教师把专业成长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新手型教师以成熟教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新手型教师主动强化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由此看来,制定专业成长计划是新手型教师自我促进角色适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总之,新手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顺利成为一名专业型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自身要对教师角色正确认识外,学校与培训部门也要帮助新手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新手型教师适应角色,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都荣胜.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j].教师教育,2003,(1):26.

[2]李科军.新手型教师入职期专业化成长的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02.

[3]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41-43.

[4]孟宪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j].教育探索,2004,(1):90-91.

[5]胡志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38.

[6]田蕾.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99.

[7]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8,(5):70.

  • 索引序列
  • 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综述
  • 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 教师角色研究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幼儿教师过程性角色研究论文
  • 教师角色转变研究论文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