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论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茶文化与茶室,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茶室设计与茶文化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自然需要场所,茶室、茶楼、茶馆以及茶亭等修建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我国现阶段的茶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设计风格方面过于平俗,并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间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茶室设计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与茶室简介

茶文化简介。关于茶的起源,各家众说纷纭,公元前200年的史书《尔雅》中记载了野生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有许多学者认为茶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等。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大量的移植、繁殖与生产,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兴与唐而盛于宋”,随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并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室简介。茶室始于我国唐代,盛唐时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渐开始钟情于茶文化,并建造了独特的茶事,为中国茶礼、茶艺、茶道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设计中不断引入风景,为了防止出现室内风景冲突的问题,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室内空间设计,营造独特的室内环境,以便于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饮茶的场所,同时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2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分析

空间设计。茶室空间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台、展示厅、茶庭、水池、庭院、长廊、茶室、储物室以及大厅等等,为了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的问题,应该严格规范所有茶室的空间大小,既可以利用简单的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营造一种清静、简单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体现出室内空间的不稳定因素,对茶室整体空间进行协调与制约。同时,还可以根据饮茶者的爱好,对茶室空间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人偏好露天饮茶,特别是在回廊、庭院中。

功能设计。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应该根据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主要包括品茗区、煮茶区、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区设计为例,泡茶席也称之为茶席,是举办茶会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区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饮茶以及泡茶的场所,泡茶席设计时应该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举办茶会时,如果客人围绕在茶桌边,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环节;如果客人众多,则应该将茶座设计在距离泡茶席较远的位置,此时需要设计奉茶环节。现阶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应该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场所,例如,采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将椅子改成坐墩、蒲团。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方便移动,应该采用收纳方便、具有折叠功能的茶桌。为了实现泡茶的目的,泡茶席应该具备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盖置、壶垫、茶盅、茶碗、茶壶以及奉茶盘等;其二,储茶器,用于存放茶粉或者茶叶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备水器,用于弃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备泡茶用水的设备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辅茶器,为了方便泡茶的辅助器具,例如计时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时,还应该在泡茶席挂适当的字画,摆放适当的饰品、雕塑,熏点适当的香料等,为品茶之人营造宁静、沉静的氛围。

茶室交通设计。茶室交通应该根据茶室建筑户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卫生间、水池、服务台、展览室、庭院、茶室、大厅以及入口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该重视不同空间的结合,防止出现空间组合重复的问题,以此提高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的独特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营造自然、现代感以及力度感,应该采用竹格栅进行顶棚设计,用于大厅、廊道顶部,还可以用竹子建造幕墙,营造茶室空间的现代感。在进行开敞式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结合,并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服务设计。现代茶室服务设计指的是各功能区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储物室、员工室、经理室以及卫生间等,在进行上述服务设施设计时,应该避免出现茶室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冲突的状况,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设计与茶室整体氛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以此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至于对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进行茶室照明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应该根据茶室的整体环境选择合适光源、颜色、尺寸的灯具,自然光照应该在茶室设计不同形状的采光口,通过门窗、侧面开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设计中灯具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灯具设计时应该选择与茶室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的灯具造型,并重视灯光颜色、发光方式的选择。现阶段,最常用的灯具形式包括台灯、地灯、壁灯、投光灯以及吊灯等,照明方式包括侧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体照明等。茶室内不同区域灯具的选择也不同,在大厅应该选择白炽灯进行漫射照明,尽可能的应用暖色光源;在服务台应该采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灯,以此起到展示柜展示产品和服务台服务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应该采用投光灯,将投光灯镶嵌在水池内壁,用透明玻璃将表面封住,在夜间灯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场合的指示灯,通常分为走廊道路指示灯、室内通路指示灯以及应急避难指示灯。指示灯应该选择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装饰设计。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应该重视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插花、挂画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间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表现为:其一,插花设计,插花是美化茶室环境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能够清静身心、回归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禅茶花、文人茶花两种,禅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讲究自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称现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条、叶子、果实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现场插花也是茶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茶室时也可以自己到林间寻花觅枝,这样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又能够增加了回归自然的意境;其二,挂画,挂画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装饰品,在选择挂画时应该选择值得鉴赏或者表达心意的挂轴,例如,在重阳茶会上,可以悬挂墨菊图,这样能够增加茶会的趣味和意蕴;其三,焚香,茶道点香的气味不能含有杂气,在迎客时焚迎客香,客人在门口能够闻到清新、若有似无的气味,能够使茶席更加宁静、安详,如果让可燃鉴赏香具,则应该摆设与整个茶室风格相匹配的香具。

家具设计。现阶段,市场上的茶室家具风格主要包括现代主义风格、休闲式风格、田园风格、日式风格以及中式风格,在选择家具时应该选择和茶室风格相匹配的家具,茶室中的家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盘、茶沙发、茶凳、茶几等,家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茶人的喝茶习惯等选择。同时,家具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进行搭配,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家具的材料种类众多,例如塑料家具、皮质家具、竹藤家具、钢材家具、木质家具以及玻璃家具等,根据茶室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例如,田园式风格,应该选择竹藤家具、木质家具等。

地面设计。茶室地面设计应该重视简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与亲和力,受到广大设计师和茶客的青睐,采用人工亚光木,不仅能够呈现材料的本色材质,还能够呈现随意、自然的形态,呈现一种洒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设计应该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根据室内的环境氛围采用相应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砖材、木材、玻璃等,综合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别具匠心的拼贴,能够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质、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地面形状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状,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以及层次感。地台空间是抬高部分室内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展现主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间是下沉室内地面,在茶室内分割出一个富有变化、界限明确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宁静感隐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环境,下沉空间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回归自然、恬静、休闲的地面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为体现、传播以及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间设计中,为茶客营造充满茶文化的茶室氛围。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创造宁静、恬淡的环境,让人们在吃茶、品茶的过程中领悟与体会到传统茶文化,借助茶室空间所独具的灵魂,放松精神,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1):75-76.

[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茶庭与茶室空间的“静”设计[J].上海商业,2015(6):38-41.

[4]陈丽昀,李雅娜,郗金标.山水精神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阳,刘毅,沈化林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80-81.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研究文化旅游发展论文

摘 要: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和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品牌标识能有效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信息,为旅游目的地树立良好的形象。云南临沧是世界茶文化资源的宝库,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及茶马古道的缘起地,这些宝贵的茶资源为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临沧茶文化旅游,通过分析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现状,提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传承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将目的地茶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地方的茶叶品牌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云南临沧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供旅游者识别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较少,茶文化旅游品牌单一。面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应加强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探索适合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含义与特点

品牌标识是带有商标图样的用于区别一个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标记,主要由图形、文字或者其组合构成,是一个品牌最显著的特征,它能够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来。[1]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标志,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信息传达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因此,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便于旅游者识别和判断。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设计应注意将旅游目的地的属性与茶文化结合,创新品牌标识,让旅游者能够把它和同类茶产品区分开来,界限清晰;其次,便于表达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特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临沧的实际,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历史,使茶叶品牌标识与临沧茶文化以及茶产品的功能特性相吻合;第三,能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方便旅游者记忆。总之,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应考虑目的地的各个相关因素,结合旅游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品味等要素,将临沧茶文化品牌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愿望。

(二)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各地的旅游业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旅游市场的产品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但目前旅游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不是很高,旅游市场中的茶叶品牌鱼目混杂,影响了临沧茶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研究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能提高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品牌文化观念,促进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挖掘茶文化的历史,促进民族地区以及国内国际茶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科学的角度对茶叶资源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在振兴茶叶经济的同时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茶文化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整体有效的规划,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呈现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难以形成统一的茶企业品牌和具有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精品西湖龙井的品牌标识以西湖龙井一圆为大背景,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安溪铁观音的标识主要由茶具和绿色的弧形图案组成,让人联想到绿色生态健康饮品,这对于临沧茶文化品牌标识的创新都是很好的借鉴。

1.临沧现有的知名茶文化品牌

临沧凤庆县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乡”。凤庆的红茶以其品质名扬四海,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风牌红茶等红茶系列、经典1958系列礼茶、晒青茶清茶系列等。

滇红茶即云南红茶的统称,主要产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地区,可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大品种。滇红功夫茶于1939冯绍裘大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顺宁茶厂试制成功,其外形规格清楚,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金圈突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享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滇红特级功夫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因此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接待外宾的外事礼茶,成为云南省茶叶产品中受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2];滇红碎茶于1958年试制成功,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是颗粒型碎茶,形状不规则,汤色红浓,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是滇红系列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茶文化的品牌标识是标注在茶的外壳包装上,用来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获得法律认证的一种商品标记。以下主要从图像、视觉、文化等方面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进行分析。

图像要素:图像要素决定了一个品牌能不能很快的被消费者接受,它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球,为品牌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滇红茶的品牌标识的图像主要凸显了茶叶的产地、规格及等级,再加上多种色彩组合,在消费者的心里形成了上等绿色有机品牌的良好印象。

视觉要素:茶文化品牌标识承载了茶品牌企业的各种信息,表达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视觉上看,滇红茶的品牌标识主要有文字、图像、颜色三部分构成,文字表明了茶叶的品牌及产地,图形以圆为主,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理念中和谐的因素,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传统,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基调,红色表现了茶的色泽,绿色突出了茶是一种有机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消费者留下了许多安全、健康、绿色食品的遐想空间。

文化内涵:滇红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3H来解释:一是Healththorigin(生态产区),滇红茶原料依托于临沧高海拔原生态产区,无论是气候、土壤,还是光照、湿度都特别优越,适合 种植 优质茶种,原叶采自凤庆优质大叶种茶,抗病能力强,无污染,绿色安全。二是Healthtea(有机品牌),滇红茶一直遵循有机健康的理念,从选址到茶叶的种植、栽培、施肥、采摘、加工、成品,都才有传统的培植制茶工艺,选天然原叶,为广大茶叶品牌的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让品茶者放心。三是Healthfunction(修身养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征,但识茶、品茶、 饮茶 直至茶文化品牌旅游对广大茶文化旅游消费者颐养身心,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效却一直存在,旅游者可以品茗休闲,放松身心。 三、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沧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品牌,但难以形成一条品牌线,能供旅游者识别的品牌标识不多,品牌标识单一,很难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临沧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单一。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主要是红茶类,并且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很少经过深加工,间接的导致知名品牌少,并且多数茶文化旅游品牌的价位偏低,旅游者对其了解不多,难以形成知名的品牌战略;其次是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茶文化旅游消费者对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认知度不高,在市场上销量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再次是临沧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茶文化氛围不浓,当地居民缺乏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即使是在小范围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上,各种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混乱;总之,笔者认为,要有效的减少以上制约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前期知名品牌外,新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大多有私人或个体承包,品牌标识界限模糊,高仿产品在所难免,并且任意定价,旅游者很少愿意去了解,市场秩序混乱,要完善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必须多方配合,加大管理力度。

四、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传承和创新对策

目前,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地处临沧北3公里的忙畔乡青龙山茶园,有2400亩优质高产的连片茶园开发为茶文化旅游区,是临沧建成的第一个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茗牌茗品、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等内容,并且提供了茶文化交流馆,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是举行茶叶展销会。为促进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茶文化的交流,打开茶文化旅游市场,每年的阴历三月,临沧都会在凤庆举办为期15天得大型茶叶展销会,节日期间,进行各种茶艺表演,茶歌茶舞。展销会上云集了各种茶叶产品和其他的一些日用品,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日用品上,在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销售方面有待提高。

可见,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尚未形成整体的开发格局,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途径

笔者认为,第一,应深入分析临沧现有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将同类的产品进行归类,进行产品组合,创新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应整合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临沧的茶叶品牌标识大多以地域来命名,对茶品类型及内容的涉及很少,除红茶外,临沧还盛产其他的茶叶,要注重绿茶、花茶的研发和茶叶功效的开发,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属性,激发其购买欲望;第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应走特色化道路,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保留了一些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种茶、饮茶风格,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应该结合这些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临沧民族风味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最后,在图案、色彩等方面,应通过新颖的图形设计和醒目协调的色彩组合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二)加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是通过茶叶市场的交换来满足现实或潜在的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需要的综合性经营销售的活动过程[3]。

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首先可以利用临沧当地的茶楼文化进行宣传。茶楼最初在唐代以茶馆的形式出现,宋代开始逐渐繁荣。现代的茶楼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临沧应该抓住机遇,振兴临沧的茶馆文化;其次,应通过茶艺歌舞表演提高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知名度。通过茶艺表演带给旅游者精神的享受,让广大旅游者体会到临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人们了解茶文化旅游品牌,引导消费者爱茶、品茶,宣传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再次,可以通过举办茶叶博览会、展销会,茶艺大赛等,巧借各种节会旅游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影响力。展示知名的茶叶科技成果、茶叶包装、茶叶的品牌标识、茶饮料等各类茶产品,展示茶叶旅游品牌开发取得的成果和茶区的新风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参与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应做好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归档工作,打造好进入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第一张名片,让旅游者获得难忘的旅游或购买经历,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理念

一是利用 广告 扩大知名度。通过广告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加深消费者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印象,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广告可以采取形象代言人的策略,利用有价值的媒体、报纸、杂志等加强宣传。

二是加强公关营销。公关主要是针对公众心目中的茶叶品牌形象进行管理,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在“滇红特级功夫”公关营销成功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赞助、捐赠等策略,打造良好的临沧茶文化品牌形象,同时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企业的形象。

总之,临沧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创新茶叶品牌标识,在茶文化旅游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李红主编;中外著名品牌标识释义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1--17

[2]临沧市茶叶发展概况[J];普洱经济日报;2010年第11期

[3]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54--167

猜你喜欢:

1.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2. 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 关于云南旅游随笔

4. 云南旅游感想文章

5. 有关旅游政策的论文

6. 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旅游文化方向的毕业学生论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近年来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将旅游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旅游文化方向的毕业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从物质要求向精神层面所发展。现今旅游也成为人们接触自然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并且也随之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追求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是不同的,但是其两者很容易被混淆,并且两者也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文章就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真正明确两者概念,从而真正有效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近年来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将旅游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并且也能感受到人类发展的伟大,是促进我国社会文明建设以及不断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将旅游与文化向结合的形式,从而真正的发挥“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优势以及其不同的意义,从而明确“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为其良好的实践提供坚实基础。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及领域出现困惑和混淆的现象

对于我国的旅游界来说,在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进行研究时,很容易将两者混淆,甚至出现疑惑的现象,这一直是旅游界所重视的部分。对于“旅游文化”,其是人们一听就非常熟悉的内容,但也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概念;而“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才运用开来的名词,可是其内涵与外延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界定。现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其两者从字面意思上看是非常相似的,但从其内在进行分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却有很大人并不能分清楚两者的区别。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是时常被混淆的概念。只有将两者概念和理论以及实践形式进行明确,才能更好的将其优势与作用发挥出来,并真正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关于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的界定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这两个词语在实际的语境运用当中很容易会弄混乱,导致语境意义完全改变。通过从语言的构词法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旅游文化其中的核心词是文化,那么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主要表达的就是涉及到旅游方面中的文化内容,其属于文化研究的领域范畴。而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核心词在旅游,其主要的含义就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有效的感受和了解人类文化,从而深刻感受人类在大自然当中所留下的文化遗迹等。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是相对比较简单辨别的。可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实际运用当中,还是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而影响到两个词组的运用。并且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当中包含旅游产业,由于文化中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旅游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内容。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发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是相互并列的内容。首先,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分析。其属于文化领域范畴内的概念,但是对于旅游来说属于文化中的限定词,其展现的是文化行为的表现。在旅游文化概念形成当中是要有几个元素组成的,其包括旅游主体、旅游媒介以及旅游客体三个环节。在其中所提到的旅游主体属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核心环节,也就是旅游者。由此就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从实际角度就是研究旅游者的一种文化体系。其次,对文化旅游进行全面分析。其被归结为旅游研究范畴内人,主要就是旅游者通过自身的旅游活动形式,以此来满足自身对文化需求。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展现的是一种经历,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的过程当中,会打从精神上获得愉悦心理。由此就可以看出文化旅游注重的是一个过程,其表现在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过程中,根据自身主观意愿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感知。最后,对于两者的密切关系分析。对于旅游文化是文化研究范畴,而文化旅游属于旅游过程中所感受的文化,可是其两者概念中的内涵以及外延,却并不是两个词语在不同形式下的简单分析或是研究。也可以说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者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对于旅游概念自身进行分析,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更是展现文化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什么样的旅游,都会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文化多以人的精神境界进行表达;文化旅游则表现的是旅游参与者,在良好的旅游过程当中,来对其文化进行理解。

三、对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的区别以及关联分析

1.区别首先,其两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不同,由于旅游文化以旅游为限定词,而文化是核心词,那么可以看出其侧重点为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对于旅游文化的广义,其中包含了文化在旅游业当中的不同展现,并且也能表出旅游与文化间关系。而从其狭义角度进行分析,旅游文化所表达的就是旅游者在活动当中所引出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穷核心词为旅游,而“文化”是限定词,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是其侧重点,属于旅游活动与旅游产品当中重要内容。其次,两者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来说,其广义角度,不仅注重旅游活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旅游活动属性、特征以及影响等问题内容,而从穷狭义角度分析,其重视的是旅游业与旅游活动当中的文化内容;而对于文化旅游的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旅游活动对象,也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其经营管理的问题研究等,更加重视其文化旅游活动特点、管理体制以及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研究等内容。最后,两者的学科归属不同,通过对我国现今的学科划分体系进行分析,旅游文化的主体是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范畴内的,也有部分内容是管理学范畴内的部分;而对于文化旅游来说,其主体是旅游管理学以及旅游开发规划学当中的范畴研究内容。而从西方学术界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旅游文化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文化旅游则是应用性的学科。

2.关联首先,通过以概念的范畴进行分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都是对当前旅游以及文化的结合点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其两者有着一定的交集,就包括文化旅游资源以及趋向文化景观旅游活动的开展。其次,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来说,其包含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以及旅游人类学等非常多的理论与结论参与到研究当中,这对文化旅游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并且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够科学有效的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两者更好发展。

四、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实践情况进行明确

对于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其两者间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其两者的交集点是对旅游以及文化间的良好结合点,以此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分析,主要就是对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景观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其特点。这样使得旅游文化更加重视理论的研究,因此可以保障其对文化旅游起到理论和借鉴的作用与优势,并且也能够突显文化旅游重视实践以及丰富旅游文化意义的优势。对于我国来说是拥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由此能够看出中国的文化历史是非常悠久和深厚的。这就给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开发通过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并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要靠着文化优势来稳定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时期,我国属于新兴旅游大国。由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的基础,虽然我国有很多旅游项目还并没有被开发出来,但是却已经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而真因为这些现象从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将与旅游相关的不同资源良好的挖掘出来,并将其与社会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一项需要深思的话题。其中就包括不同的旅游产品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在旅游业中出现很多旅行团服务,这为旅游者带来非常多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名目收费以及游客消费产生矛盾等问题的出现,会对旅游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重视和深度研究的内容。对于旅游地来说,其中不仅包括自然遗产,并且也有当地的文化遗产,而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如果只是想单纯地迎合旅游业发展,而对自然和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这样会失去旅游业发展的价值。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要重视当地自然以及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者的概念进行有效分析,发现其两者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实际当中必须要对两者进行明确,并对两个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只要这样才能将两者优势和作用展现出来,从而科学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俊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河南科技,2013,(14):237.

[2]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67-72.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评析与开发建议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一、蜀文化及蜀文化旅游资源的涵义“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二、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②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③“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④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⑤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⑥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⑦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⑧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三、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①设立以展示蜀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标志形象。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作为标志的形象很多,但确立为旅游标志的形象应该具有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并能彰显文化。几年前,与三星堆考古齐名的金沙遗址震惊中国考古界,其间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更是让人兴奋不已,叹为观止。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为十二个火焰组成的圆环,内有镂空的四个“三组鸟”。“太阳神鸟”的形象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作为古蜀人崇拜太阳神的象征,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不仅是古蜀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激情洋溢,轻盈飞扬,极富美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它已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成都1060万人民的荣耀,同时,太阳神鸟作为古蜀文明的表现,具有作为成都旅游的标志物形象的特点和优势,能较好的突出成都的特色。②整合蜀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文化——商品——品牌——名牌”的轨迹发展,即通过“利用蜀文化优势——创造特色旅游商品——树立旅游品牌——打造精品名牌”来发展旅游市场。以蜀文化为主线,尽快整合现有蜀文化旅游产品,将分散的景点按一定的主题串连起来,根据其分布状况,推出几条精品线路:第一,古蜀文明遗址游:a.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水井街酒坊遗址。(成都市区内小环形旅游圈);b.新都区水观音——郫县杜宇的杜鹃城——温江区柏灌墓、鱼凫墓——双流县瞿上王城。(成都大环形旅游圈)第二,陵寝文化游:望帝丛帝陵——后蜀和陵——前蜀永陵——武侯祠——明蜀僖王陵。第三,诗歌文化游: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纪念园林——郫县扬雄庐墓园。第四,蜀禅文化游:宝光寺——昭觉寺——文殊院——大慈寺——石经寺。第五,道教文化游: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纯阳观。第六,古镇文化游: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西来古镇。第七,民俗文化游:文殊坊——宽窄巷子——民俗公园。第八,美食文化游:成都名小吃——成都茶馆——川菜——火锅。③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成都拥有像川剧、皮影戏、四川木偶戏、杨琴、金钱板、清音、花鼓、车灯等大量民间文艺资源,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对成都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成都还有大量的民间制作工艺,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如:成都的蜀锦绚丽多彩,美如云霞,是我国织棉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与云锦、宋锦并誉为中国三大名锦。蜀绣更是驰名世界,它与苏绣、湘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此外,漆器久负盛名,金银丝织品、瓷胎竹编闻名遐迩。成都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制作工艺,因此,探讨如何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把民间艺术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进一步保护民族工艺和民间艺术,提高民间工艺品制作水平,尤其是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竹丝画、树皮画等工艺。其次,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旅游商品生产。此外,还可建立成都蜀文化工艺美术展览馆,一方面,为国内外旅游者充分展示成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欣赏、购买的场所。④举办形式多样、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节庆活动既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活动,更是旅游娱乐的重要形式。节庆己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品牌。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享受,各种节庆活动己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应举办极具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以独特的形象吸引区域内外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节庆活动也为蜀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都江堰的“放水节”就是一个以水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都江堰千年水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另外,蜀文化精品展、武侯三国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古蜀和三国文化的厚重;草堂人日吟诗会、“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等活动则体现了唐代诗歌文化的典雅,反映了四川成都的民俗文化特色。蜀文化中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更多、更具吸引力和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如:以“永陵”为载体,依托王建墓24乐伎石刻,复原制作其乐器,创作一台“蜀国弦”或“蜀宫伎乐”,作为永陵博物馆的经常演奏曲目可以恢弘“古代东方世界的音乐之都”的特色;以“金沙”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可以展示古蜀文明,成都已推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金沙》音乐剧和极具特色的《梦回金沙》的4D电影。并于2009年春节开始打造首届金沙太阳节,推广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

旅游文化相关的论文算是简单的,如果是专业的论文还是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库”,会给你更多的帮助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1. 浙江省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2. 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 3. 章安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 4. 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5.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即将迎来的挑战与机遇 6. 我国影视类主题公园的深度开发策略探讨 7. 我国饭店康乐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8. 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9. 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仓前掏羊锅为例 10. 杭州高星级饭店清洁保养的现状和对策的分析 11. “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以衢州柯城区黄土岭七里乡农家乐为.. 12. 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13. 中国足浴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14. 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15. 中国湿地保护区的设置及其旅游开发模式 16. 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 17. 杭州入境旅游市场深化发展策略探讨 18. 浅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19. 移民文化及其寻根旅游初探 20. 现代航空旅行安全事故分析 21. 民国时期杭州的旅游与休闲 22. 中国女性休闲旅游服务现状思考与对策 23. 论中国康乐业的法治化建设 24. 论民俗的旅游资源学价值及其产品开发策略 25. 杭城高端餐饮发展现状浅析 26. 杭州茶文化旅游深化开发问题探讨 27. 经济发达区城郊休闲度假村SWOT分析及其开发策略 28. 杭州城市生态旅游浅析 29. 杭州茶馆文化与城市休闲文化的初探 30. 关于如何提升我国旅游购物水平的探讨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的探析 32. 饭店农民工的管理与培训——以杭州高星级饭店为例 33. 对旅行社“十一”黄金周报刊旅游广告之调查和分析——以2008年杭州市都.. 34. 新媒体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携程网为例 35. 借鉴日本茶道打造杭州梅家坞茶文化品牌 36. 关于“杭邦”酒吧发展的初探 37. 浅析影视旅游中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38. 浅析中国自助行现状与解决方案 39. 试论杭州星级酒店基层知识型员工管理 40.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调研 41. 饭店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和权利保护 42. 酒店员工满意度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例 43. 趋优消费模式下高星级旅游饭店的联合营销

茶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摘 要: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和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品牌标识能有效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信息,为旅游目的地树立良好的形象。云南临沧是世界茶文化资源的宝库,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及茶马古道的缘起地,这些宝贵的茶资源为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临沧茶文化旅游,通过分析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现状,提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传承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将目的地茶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地方的茶叶品牌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云南临沧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供旅游者识别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较少,茶文化旅游品牌单一。面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应加强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探索适合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含义与特点

品牌标识是带有商标图样的用于区别一个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标记,主要由图形、文字或者其组合构成,是一个品牌最显著的特征,它能够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来。[1]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标志,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信息传达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因此,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便于旅游者识别和判断。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设计应注意将旅游目的地的属性与茶文化结合,创新品牌标识,让旅游者能够把它和同类茶产品区分开来,界限清晰;其次,便于表达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特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临沧的实际,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历史,使茶叶品牌标识与临沧茶文化以及茶产品的功能特性相吻合;第三,能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方便旅游者记忆。总之,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应考虑目的地的各个相关因素,结合旅游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品味等要素,将临沧茶文化品牌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愿望。

(二)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各地的旅游业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旅游市场的产品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但目前旅游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不是很高,旅游市场中的茶叶品牌鱼目混杂,影响了临沧茶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研究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能提高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品牌文化观念,促进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挖掘茶文化的历史,促进民族地区以及国内国际茶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科学的角度对茶叶资源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在振兴茶叶经济的同时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茶文化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整体有效的规划,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呈现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难以形成统一的茶企业品牌和具有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精品西湖龙井的品牌标识以西湖龙井一圆为大背景,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安溪铁观音的标识主要由茶具和绿色的弧形图案组成,让人联想到绿色生态健康饮品,这对于临沧茶文化品牌标识的创新都是很好的借鉴。

1.临沧现有的知名茶文化品牌

临沧凤庆县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乡”。凤庆的红茶以其品质名扬四海,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风牌红茶等红茶系列、经典1958系列礼茶、晒青茶清茶系列等。

滇红茶即云南红茶的统称,主要产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地区,可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大品种。滇红功夫茶于1939冯绍裘大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顺宁茶厂试制成功,其外形规格清楚,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金圈突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享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滇红特级功夫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因此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接待外宾的外事礼茶,成为云南省茶叶产品中受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2];滇红碎茶于1958年试制成功,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是颗粒型碎茶,形状不规则,汤色红浓,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是滇红系列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茶文化的品牌标识是标注在茶的外壳包装上,用来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获得法律认证的一种商品标记。以下主要从图像、视觉、文化等方面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进行分析。

图像要素:图像要素决定了一个品牌能不能很快的被消费者接受,它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球,为品牌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滇红茶的品牌标识的图像主要凸显了茶叶的产地、规格及等级,再加上多种色彩组合,在消费者的心里形成了上等绿色有机品牌的良好印象。

视觉要素:茶文化品牌标识承载了茶品牌企业的各种信息,表达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视觉上看,滇红茶的品牌标识主要有文字、图像、颜色三部分构成,文字表明了茶叶的品牌及产地,图形以圆为主,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理念中和谐的因素,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传统,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基调,红色表现了茶的色泽,绿色突出了茶是一种有机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消费者留下了许多安全、健康、绿色食品的遐想空间。

文化内涵:滇红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3H来解释:一是Healththorigin(生态产区),滇红茶原料依托于临沧高海拔原生态产区,无论是气候、土壤,还是光照、湿度都特别优越,适合 种植 优质茶种,原叶采自凤庆优质大叶种茶,抗病能力强,无污染,绿色安全。二是Healthtea(有机品牌),滇红茶一直遵循有机健康的理念,从选址到茶叶的种植、栽培、施肥、采摘、加工、成品,都才有传统的培植制茶工艺,选天然原叶,为广大茶叶品牌的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让品茶者放心。三是Healthfunction(修身养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征,但识茶、品茶、 饮茶 直至茶文化品牌旅游对广大茶文化旅游消费者颐养身心,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效却一直存在,旅游者可以品茗休闲,放松身心。 三、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沧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品牌,但难以形成一条品牌线,能供旅游者识别的品牌标识不多,品牌标识单一,很难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临沧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单一。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主要是红茶类,并且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很少经过深加工,间接的导致知名品牌少,并且多数茶文化旅游品牌的价位偏低,旅游者对其了解不多,难以形成知名的品牌战略;其次是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茶文化旅游消费者对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认知度不高,在市场上销量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再次是临沧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茶文化氛围不浓,当地居民缺乏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即使是在小范围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上,各种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混乱;总之,笔者认为,要有效的减少以上制约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前期知名品牌外,新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大多有私人或个体承包,品牌标识界限模糊,高仿产品在所难免,并且任意定价,旅游者很少愿意去了解,市场秩序混乱,要完善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必须多方配合,加大管理力度。

四、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传承和创新对策

目前,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地处临沧北3公里的忙畔乡青龙山茶园,有2400亩优质高产的连片茶园开发为茶文化旅游区,是临沧建成的第一个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茗牌茗品、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等内容,并且提供了茶文化交流馆,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是举行茶叶展销会。为促进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茶文化的交流,打开茶文化旅游市场,每年的阴历三月,临沧都会在凤庆举办为期15天得大型茶叶展销会,节日期间,进行各种茶艺表演,茶歌茶舞。展销会上云集了各种茶叶产品和其他的一些日用品,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日用品上,在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销售方面有待提高。

可见,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尚未形成整体的开发格局,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途径

笔者认为,第一,应深入分析临沧现有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将同类的产品进行归类,进行产品组合,创新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应整合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临沧的茶叶品牌标识大多以地域来命名,对茶品类型及内容的涉及很少,除红茶外,临沧还盛产其他的茶叶,要注重绿茶、花茶的研发和茶叶功效的开发,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属性,激发其购买欲望;第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应走特色化道路,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保留了一些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种茶、饮茶风格,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应该结合这些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临沧民族风味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最后,在图案、色彩等方面,应通过新颖的图形设计和醒目协调的色彩组合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二)加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是通过茶叶市场的交换来满足现实或潜在的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需要的综合性经营销售的活动过程[3]。

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首先可以利用临沧当地的茶楼文化进行宣传。茶楼最初在唐代以茶馆的形式出现,宋代开始逐渐繁荣。现代的茶楼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临沧应该抓住机遇,振兴临沧的茶馆文化;其次,应通过茶艺歌舞表演提高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知名度。通过茶艺表演带给旅游者精神的享受,让广大旅游者体会到临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人们了解茶文化旅游品牌,引导消费者爱茶、品茶,宣传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再次,可以通过举办茶叶博览会、展销会,茶艺大赛等,巧借各种节会旅游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影响力。展示知名的茶叶科技成果、茶叶包装、茶叶的品牌标识、茶饮料等各类茶产品,展示茶叶旅游品牌开发取得的成果和茶区的新风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参与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应做好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归档工作,打造好进入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第一张名片,让旅游者获得难忘的旅游或购买经历,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理念

一是利用 广告 扩大知名度。通过广告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加深消费者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印象,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广告可以采取形象代言人的策略,利用有价值的媒体、报纸、杂志等加强宣传。

二是加强公关营销。公关主要是针对公众心目中的茶叶品牌形象进行管理,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在“滇红特级功夫”公关营销成功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赞助、捐赠等策略,打造良好的临沧茶文化品牌形象,同时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企业的形象。

总之,临沧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创新茶叶品牌标识,在茶文化旅游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李红主编;中外著名品牌标识释义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1--17

[2]临沧市茶叶发展概况[J];普洱经济日报;2010年第11期

[3]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54--167

猜你喜欢:

1.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2. 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 关于云南旅游随笔

4. 云南旅游感想文章

5. 有关旅游政策的论文

6. 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茶的发现与利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如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代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2、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⑴茶字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如: 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发音为:de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 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茶叶产业是云南的重要传统优势产业。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云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发挥茶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开展茶文化旅游,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把握旅游业发展新机遇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现代旅游既是经济消费,更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一深刻的变化,对旅游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人们开始重视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 云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其显著的个性特征。多年来云南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人省,究其原因除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外,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关系极大。当前,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茶文化显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会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闲,已逐渐成为民众崇尚之风。茶中有道,道就是饮茶修身,品茶养性,达到人格上的完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茶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茶产地尤其是名茶产地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茶文化的历史遗痕和艺文韵迹、以茶树和茶艺的地方特色、以茶制品的千姿百态为内容的旅游,构成了茶文化旅游。云南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5个州(市),ll0个县(市、区),面积300万亩,600万农业人口种茶,涉茶人数上千万,可谓“衣食百万户,惠及千万人”的产业。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作为茶文化的一种活动,将使茶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对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游的新内容 云南是世界闻名的普洱茶产地,普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根据云南茶文化资源的实际,发展茶文化旅游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遗产文化。茶在云南分布极广,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澜沧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区以昆明为中心,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红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开,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雾大,适宜茶树生长。在这块沃土上,生长着几十万亩的千年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还有几百万亩现代茶园,它们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树的基因库,是茶文化的“博物馆”。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诸如庐山云雾茶、恒山石廪茶、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县小湾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树,双江县勐库大雪山千年古茶树群落,澜沧拉枯族自治县邦崴、景迈山的千年古茶树、万亩古茶园,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树、古茶园,普洱茶圣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树,处处有茶农”的盛况。这些都是云南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天然的旅游景点。在这些地方开展茶文化旅游,游山玩水与晶茶休闲结合,既提升了云南山水的经济价值,又给人予独特的享受。 遗迹文化。云南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遗迹异常丰富,保护和开发这些茶文化遗迹,可以让茶文化旅游充满历史文化的色彩。 一条从无量山脉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以传播普洱茶文化为特征的茶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秘。这条上千年的古代茶马大通道,可作为人们探险求奇旅游的内容。 这条古代茶马大通道上分布着灿若繁星的古村镇,如易武,普洱、黑井、鲁史、巍山、腾冲、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个古村镇。这些古村镇,有的已列入世界遗产,有的已列为历史名城、名镇,而有的至今还原生态地躺在古道深山。遗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庙等艺文韵迹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为开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饮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云南茶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纵横交错的江河,山脉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茶文化。就茶饮文化来说,各民族异彩纷呈:布朗族饮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欢饮用盐巴茶,哈尼族劳动、待客用火罐茶、土锅茶,拉祜族劳动时喜欢饮大锅茶、在家喜欢饮烤茶,佤族待客用铁板烧茶,傣族待客用竹简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还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开发各民族饮茶文化,观赏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艺、民族服饰、茶歌茶舞,品尝各具特色的茶点、茶莱,会给游客无穷的乐趣,给旅游以强劲的生机。 工艺文化。云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传统生产工艺,至今仍有重要的技术和文化价值。 云南茶叶的生产加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来,尽管社会形态、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传统普洱茶的加工技术、生产工具,产品标准,甚至茶饮习俗,至今都还在延续。普洱茶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千姿百态的产品,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饮,对游人充满诱惑力、吸引力。开发普洱茶的工艺文化旅游,让游客到古茶山采茶、用传统工艺制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种民俗饮茶、会给予游客新鲜,休闲的愉悦。 信仰文化。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我国以茶祭祀始于两晋以后,这是一种信仰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相信人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亲缘关系的信仰观和物崇拜,对茶信仰文化的出现产生过重要影响.人们对茶叶利益的追求导致对茶树的崇拜,又发展为对茶王树的崇拜,从而将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云南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认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开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云南省茶产业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政府确定了加快茶叶发展的目标,提出把茶叶培育成继“云烟”、“云花”之后的又—个重要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晶牌。有关部门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明确茶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作出规划。 开展云南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突出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这张稀有牌,把它作为云南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为主导的三大品牌来经营:“奇”就是宣传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让游人观看古茶树、古茶镇、古茶道等古遗迹,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享受云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乐趣。 茶文化旅游景观的建设可以按“点、线,面”的布局进行设计。“点”是以昆明为中心,沿昆曼和滇缅公路上的城市来布局茶馆文化景点。茶馆(茶楼、茶坊等)文化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茶馆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经济、贸易洽谈的好去处,是具有特色的娱乐场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当前,昆明等城市茶馆很多,但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响力的社团开展大型的茶事活动。为此,应在昆明建设一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云南茶文化大观园”,其他城市也应布局茶馆文化景点,使我省的城市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价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线”是以滇藏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茶文化旅游。“面”是设4个旅游景区:即以古茶山、古茶镇、传统七子饼茶加工为内容的古六大茶山旅游景区: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以滇红茶、古茶树、风庆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以古茶树、现代万亩茶园、普洱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在这些景区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休闲景点。在茶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统一,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的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成效从开发塑造以来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大部分从中国传入,国外的茶园也在逐步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出现了些许的跌落。有专门的茶营销中心和茶园旅游协会,在这些组织和团体的带动下,扩大发展规模,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经济成效。通过举办茶室,茶会,斗茶等活动,长隆的茶叶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每年吸引的人数也在增加。茶园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在茶园中可以净化心灵,陶冶心情,能够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非常享受和喜欢乡村生活,茶文化,旅游市场内在的产业链得到了有效挖掘,同时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而且还蕴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论茶文化的论文摘要,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构建休闲旅游的实证研究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圣地,其历史悠久、风景独特。以地方茶为中心进行深度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不仅是地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增添异彩。本文通过介绍地方茶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闲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径。

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和精粹,是体育运动最高级的产物。同样体育精神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指导着体育运动爱好者如何更好的从事体育运动,更是给每个有思想的人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迪。中国在漫长的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精神,这与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茶文化有一些相通之处。本文主要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体育精神的互通融合。

茶文化中企业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

中国是全世界公认的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从中国茶文化中提取出来的茶道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运用这些理论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能更清晰的发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高职教学过程中茶文化分析

摘要:

我国高职教学事业自建国以来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学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是国家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部分。文章从茶文化视角阐述了高职教学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实践形式等方面,对开放式高职教学进行评析,探索高职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与不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茶文化与音乐共通性研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品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寻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中又一大瑰宝,集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各自特点,再以两者的共通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最后以茶文化中传统音乐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论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茶文化与茶室,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茶室设计与茶文化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自然需要场所,茶室、茶楼、茶馆以及茶亭等修建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我国现阶段的茶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设计风格方面过于平俗,并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间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茶室设计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与茶室简介

茶文化简介。关于茶的起源,各家众说纷纭,公元前200年的史书《尔雅》中记载了野生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有许多学者认为茶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等。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大量的移植、繁殖与生产,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兴与唐而盛于宋”,随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并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室简介。茶室始于我国唐代,盛唐时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渐开始钟情于茶文化,并建造了独特的茶事,为中国茶礼、茶艺、茶道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设计中不断引入风景,为了防止出现室内风景冲突的问题,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室内空间设计,营造独特的室内环境,以便于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饮茶的场所,同时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2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分析

空间设计。茶室空间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台、展示厅、茶庭、水池、庭院、长廊、茶室、储物室以及大厅等等,为了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的问题,应该严格规范所有茶室的空间大小,既可以利用简单的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营造一种清静、简单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体现出室内空间的不稳定因素,对茶室整体空间进行协调与制约。同时,还可以根据饮茶者的爱好,对茶室空间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人偏好露天饮茶,特别是在回廊、庭院中。

功能设计。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应该根据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主要包括品茗区、煮茶区、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区设计为例,泡茶席也称之为茶席,是举办茶会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区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饮茶以及泡茶的场所,泡茶席设计时应该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举办茶会时,如果客人围绕在茶桌边,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环节;如果客人众多,则应该将茶座设计在距离泡茶席较远的位置,此时需要设计奉茶环节。现阶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应该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场所,例如,采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将椅子改成坐墩、蒲团。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方便移动,应该采用收纳方便、具有折叠功能的茶桌。为了实现泡茶的目的,泡茶席应该具备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盖置、壶垫、茶盅、茶碗、茶壶以及奉茶盘等;其二,储茶器,用于存放茶粉或者茶叶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备水器,用于弃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备泡茶用水的设备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辅茶器,为了方便泡茶的辅助器具,例如计时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时,还应该在泡茶席挂适当的字画,摆放适当的饰品、雕塑,熏点适当的香料等,为品茶之人营造宁静、沉静的氛围。

茶室交通设计。茶室交通应该根据茶室建筑户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卫生间、水池、服务台、展览室、庭院、茶室、大厅以及入口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该重视不同空间的结合,防止出现空间组合重复的问题,以此提高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的独特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营造自然、现代感以及力度感,应该采用竹格栅进行顶棚设计,用于大厅、廊道顶部,还可以用竹子建造幕墙,营造茶室空间的现代感。在进行开敞式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结合,并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服务设计。现代茶室服务设计指的是各功能区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储物室、员工室、经理室以及卫生间等,在进行上述服务设施设计时,应该避免出现茶室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冲突的状况,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设计与茶室整体氛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以此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至于对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进行茶室照明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应该根据茶室的整体环境选择合适光源、颜色、尺寸的灯具,自然光照应该在茶室设计不同形状的采光口,通过门窗、侧面开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设计中灯具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灯具设计时应该选择与茶室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的灯具造型,并重视灯光颜色、发光方式的选择。现阶段,最常用的灯具形式包括台灯、地灯、壁灯、投光灯以及吊灯等,照明方式包括侧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体照明等。茶室内不同区域灯具的选择也不同,在大厅应该选择白炽灯进行漫射照明,尽可能的应用暖色光源;在服务台应该采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灯,以此起到展示柜展示产品和服务台服务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应该采用投光灯,将投光灯镶嵌在水池内壁,用透明玻璃将表面封住,在夜间灯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场合的指示灯,通常分为走廊道路指示灯、室内通路指示灯以及应急避难指示灯。指示灯应该选择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装饰设计。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应该重视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插花、挂画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间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表现为:其一,插花设计,插花是美化茶室环境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能够清静身心、回归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禅茶花、文人茶花两种,禅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讲究自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称现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条、叶子、果实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现场插花也是茶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茶室时也可以自己到林间寻花觅枝,这样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又能够增加了回归自然的意境;其二,挂画,挂画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装饰品,在选择挂画时应该选择值得鉴赏或者表达心意的挂轴,例如,在重阳茶会上,可以悬挂墨菊图,这样能够增加茶会的趣味和意蕴;其三,焚香,茶道点香的气味不能含有杂气,在迎客时焚迎客香,客人在门口能够闻到清新、若有似无的气味,能够使茶席更加宁静、安详,如果让可燃鉴赏香具,则应该摆设与整个茶室风格相匹配的香具。

家具设计。现阶段,市场上的茶室家具风格主要包括现代主义风格、休闲式风格、田园风格、日式风格以及中式风格,在选择家具时应该选择和茶室风格相匹配的家具,茶室中的家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盘、茶沙发、茶凳、茶几等,家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茶人的喝茶习惯等选择。同时,家具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进行搭配,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家具的材料种类众多,例如塑料家具、皮质家具、竹藤家具、钢材家具、木质家具以及玻璃家具等,根据茶室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例如,田园式风格,应该选择竹藤家具、木质家具等。

地面设计。茶室地面设计应该重视简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与亲和力,受到广大设计师和茶客的青睐,采用人工亚光木,不仅能够呈现材料的本色材质,还能够呈现随意、自然的形态,呈现一种洒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设计应该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根据室内的环境氛围采用相应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砖材、木材、玻璃等,综合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别具匠心的拼贴,能够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质、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地面形状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状,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以及层次感。地台空间是抬高部分室内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展现主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间是下沉室内地面,在茶室内分割出一个富有变化、界限明确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宁静感隐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环境,下沉空间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回归自然、恬静、休闲的地面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为体现、传播以及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间设计中,为茶客营造充满茶文化的茶室氛围。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创造宁静、恬淡的环境,让人们在吃茶、品茶的过程中领悟与体会到传统茶文化,借助茶室空间所独具的灵魂,放松精神,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1):75-76.

[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茶庭与茶室空间的“静”设计[J].上海商业,2015(6):38-41.

[4]陈丽昀,李雅娜,郗金标.山水精神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阳,刘毅,沈化林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80-81.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 索引序列
  • 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 研究文化旅游发展论文
  •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 茶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 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