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日本近年来每年平均发生3 万多起自杀事件,其中许多与经济压力以及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有关。而且,据估计,由于加班过度,日本每年至少发生 1 万起令人震惊的“过劳死”死亡事故。何谓“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过度加班,劳累而死,在此,笔者想从加班文化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来谈一下日本的加班文化。一、日本加班文化的背景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首先,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期、复兴期,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的变化也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 1991~1996 年日本的企业数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 1996~2001 年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在 1996 年以前一直保持增加,在 1996 年~2001 年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供不应求,虽然 1996 年后从业人员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市场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努力加班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二、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因素组成。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笔者觉得客观原因应该分为三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3)社会原因。日本的男人按时下班回家,会被老婆或者街坊邻居看不起的。邻居们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有本事,老婆则会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公司不被老板重视,这是整个大社会营造的环境。有的时候即使真的没什么事提前下班了,男人们还是不会回家,而是去街边的酒馆里小酌两杯,晃到个九、十点才回家。2.日本人经常加班且喜好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效率低。很多人加班是因为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时间延长,或者是由于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做事拖泥带水,使得工作时间延长。笔者觉得日本的加班族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加班的。第一天加班身体倦怠,第二天还没有恢复过来又投入到加班中去,天天如此,工作当然越拖越多,时间当然越拖越长,身体当然越拖越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赚取加班费或讨好上司。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在一些加班费比较高的企业,这种情况就比较多,有钱赚谁不愿意呢?特别是新进职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把加班太当事儿。②这种情况是企业加班的成本很小,不需要做什么实在的内容,只要坐在那里装装样子即可。③上司没走,自己也不敢走,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陪着。有些日本职员还会故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自己是在加班的。(5)告密。这一点在一些日剧里也是经常上演的。日本人在表面上好像很和气,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其实在私底下很爱搬弄是非。有的日本职员很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汇报别人的一些举动,从而抬高自己,但在上班时间,由于同事们都在,不方便这样做,所以只好在下班之后,以加班为借口向上司告密。最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类的企业组织正在呼吁公司制定比较灵活的时间表,以减少加班。他们指出,日本需要结束其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高管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将日本的工薪族“拖离”办公桌。参考文献:1.赵丽君.日本纵横[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论文发表网,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日本 文化 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 毕业 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日本语言文化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本语言文化渊源深厚,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表达,通过对这两种形式的简要阐述,来强调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领悟日本语言文化,掌握日本民族习俗。
【关键词】日本语言语言禁忌委婉表达语言文化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 教育 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 谚语 叫做“名示体”。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民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 方法 ,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 种植 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 传统文化 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 其它 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论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 饮茶 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亲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 白露 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録》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日本历史 文化 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在国民心中以及其他国家心中的地位的提,许多国家也以日本的文化作为借鉴,积极吸收有益的成分,对各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随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特殊职业,有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艺伎就是怀有某种才能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他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艺伎勤王艺伎历史贡献
随着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因为“艺伎”这种称谓中多了一个“伎”字,便因此对艺伎有很多的误解。其实,这只是源于译成中文后的偏差,艺伎在日语里叫做“艺者”(geisya),在译成中文时将“者”字去掉,加了一个“伎”,于是很多人便误以为艺伎就是能歌善舞的妓女。
艺伎确实能歌能舞,也陪酒卖笑,但与妓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卖艺不卖身的。即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她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如此,在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艺伎甚至对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一从艺伎的由来说起
艺伎产生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她们的前身就是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随着幕府统治中心江户(今东京)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流浪女艺人聚集过来,成为在此定居的暗娼。当时德川幕府为了增加税收,严厉禁止暗娼,迫使民间妓女必须寻找作为掩护的职业,于是她们逐步向以表演三味线伴唱为主的职业侍宴女郎演化,人们称之为舞伎。它可以称之为艺伎的初步形成期。
舞伎出现以后,幕府官营妓院的妓女为了吸引客人,也逐步吸取了舞伎的一些表演内容,开始向舞伎转化。艺伎一词最初指为舞女伴奏者,到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奏者、舞伎统称为艺伎。由于艺伎既卖艺又卖身,导致官营妓女同时面临内部与外部艺伎的双重竞争,生存处境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江幕幕府对艺伎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禁止艺伎卖淫,有违者严惩。这一规定使艺伎与妓女彻底分离,也使艺伎做为一种职业正式独立,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即艺伎道。首先,艺伎卖艺不卖身,以此维护自己的形象;其次,必须坚守“封口”令,即必须严守客人的秘密,对于客人说的绝密隐私,只能用耳听,如过眼云烟,而不能在背后对外人 传说 ,以此给客人安全感;第三,艺伎需培养修炼日本女性美的典型气质,以符合男性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虽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合法化,而且是日本女性美的典范,但是在江户时代期的日本,艺伎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被奴役被蹂躏的阶层。艺伎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能够在日本历史上激起层层浪花,是因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艺伎的形象。
二日本艺伎的历史贡献
1、艺伎文化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江户末期的1853年,美国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国门,并强迫江户幕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化了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也使各领国找到了攻击幕府的借口。尤其是长州藩和萨摩藩,实力强大,对幕府统治久怀不满,在尊王攘夷的 口号 下齐聚京都,想推翻幕府统治。这一派被称为勤王派。幕府当然对此不会置之不管,也派人加强京都的戒备,这一派称为佐幕派。二派聚集在当时的京都经常进行较量。
京都的勤王派在商议重要事项时,为了掩人耳目,常常选择在艺伎馆,因为艺伎道的一个重要规定之一就是严守客人的秘密,使客人有充分的安全感。所以选择这里即可掩人耳目也可不必担心自己商谈之事被泄露出去。而一些艺伎对勤王派抱有同情之心,经常帮助、掩护勤王派的志士。借此契机,艺伎由社会底层走到了历史前台,在社会巨变中激起了簇簇浪花,这些走到前台的艺伎被人们称为勤王艺伎。
而在勤王艺伎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君尾,君尾是京都诋园“岛村屋”艺伎馆的艺伎,经常在一个叫“鱼品”的茶屋表演,在这里她结识了来自长州藩(山口县)的勤王志士――井上馨。井上馨生于1835年曾游学英国,后来在明治维新政府中任过外务、内务、大藏大臣,为明治元老之一。井上馨对君尾一见钟情,二人十分恩爱。后来佐幕府派的岛田也看上了君尾,岛田是京都佐幕派的首要人物,在京都有权有势。在一般艺伎看来,能成为这样人家的妻妾,是求之不得的。但君尾却一口回绝,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岛田是是佐幕一派。可不久,井上馨的同党找到君尾,要求君尾答应岛田的要求,为勤王派做卧底,刺探岛田的机密。于是君尾成了一个艺伎间谍。后来勤王派根据君尾提供的情报,策划暗杀岛田,最终岛田死在了勤王志士的剑下。君尾为勤王派立了一大功。
据说君尾还曾救过被称为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当时的勤王艺伎以艺伎馆作掩护,联络各地志士进行秘密的倒幕活动。勤王派的艺伎们为了掩护他们,经常挺身相助。在众多英雄救美的 故事 中,君尾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艺伎在倒幕运动中的特殊作用,使她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有人戏称,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2、艺伎对日本社会的贡献
一名合格的艺伎,一般都要从10岁开始,在5年时间内学完日本传统的舞蹈、三味线、茶道、书法、插花、服饰装扮等,所以说艺伎在舞蹈、琴瑟及服饰化妆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日本艺术文化的精髓,是日本古典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即高贵典雅又温柔恭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伎文化,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
艺伎文化已经成为日本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艺伎,意味着以艺术为生。以文学为例,有很多小说就是以艺伎的生活为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作品以文学的手段对艺伎文化的再创造,使得人们在赞叹日本传统的艺伎文化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日本现当代文学产生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对日本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艺伎日益淡出历史舞台,可这并未消除日本艺伎固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艺伎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艺伎周到体贴的服务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在日本的饭店、旅店、飞机场以及百货公司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艺伎的服务,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大都都体验过宾馆、饭店、百货公司等的一流服务,对于他们的周到、细致的服务感到惊叹。例如:在榻榻米房间的日式饭馆,服务员打开拉门、上菜、退出的动作无不显示出一种恭敬与谦卑,顿时让人产生一种主人的感觉。再有不管到那都可以听到接待小姐温柔的“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等等的礼貌词句,这些无不让人感到艺伎文化的潜在的影响,即对客人要体贴、周到、恭顺。
(3)对日本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艺伎们所显示的气质无一不体现了日本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各个特征:忠贞、典雅、娇媚、柔顺,而这些也构成了他们观念中女性美的要素。艺伎的穿着妆扮在现代日本社会已经成为女性古典美的样板。据说现代社会日本人穿和服时,带子如何打,发型及饰物等都以艺伎为标准。要体现这种气质,实践这种气质,艺伎理所当然的成为日本女性的一种楷模,而他们的 言行举止 也成了普通女性的模仿对象,甚至艺伎本身也因为艺伎道而自豪。
艺伎对日本女性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成熟的艺伎必须具备极其温柔并遇事沉着果断的气质。据说这种气质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共同楷模。例如我们在观看日剧时,经常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感觉到一种温柔的魅力,但同时又感到一种温柔背后的忍韧和坚强。这些都是艺伎的内在性格,如今已经内化为日本女性的一种美德。如80年代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就是一位具有这样性格的女性。
总而言之,电影《艺伎回忆录》再现了历史上那个神秘的日本艺伎世界,艺伎如同日本的富士山、樱花一样,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日本文化追求唯美的主题,这一点在艺伎文化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由。日本的艺伎产生是日本现实时代生活赋予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将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莉:《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和“日本之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 康有金、白丽敏:《从电影看日本艺伎文化》,《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浅谈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
摘要:以当代日本小说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日本历史小说等进行了考察。其中不乏表现历史题材或因素的作品存在,尤其是战后更是涌现出大量控诉、 反思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的作品,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
《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
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
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 日记 《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 足球 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
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 历史故事 ,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可参考题目
一、语言学方向
1.日本镰仓时代文学探索
2.谈日本文字的发展.
3.中日寒暄语之我见
二、日本文学
1.《我是猫》赏析
2.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三、日本文化、社会、语言与文化
1、从日本人的习惯看其心理
2.浅谈丰田企业文化
3.论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发展的启发
4.论日本国花---缨花
5.中日酒文化之比较
6.论日本饮食文化
7.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8.浅谈日本礼仪
9.论日本的剑道精神
10.日本清酒的起源
11.浅谈日本艺妓
12.论中日礼节的差异
13.关于人口老龄化
14.关于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研究
15.关于现代日语的敬语
四、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大学日语听说探索
2.试谈日语单词的速记法
3.浅谈日语助词
4.论中日教育的发展前景
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日本汽车企业集团用语中语言变迁的观察研究
从岛国日本看日本人的安全意识
从企业博客的语言看日本企业文化传播
从“真心话和场面话”来考察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从やる、くれる探讨日本人“知恩”精神
日本人“缩志向”的考察与分析
从“胜组”“负组”看日本人中流意识变化
外来语背后的日本人的异文化意识
对日本传统祭祀文化的考察
日本传统祭祀文化研究
忠义--日本社会の柱
关于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可参考题目
因此透过寿司的制作和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精神;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日本人的创新意识,日本人追求的自然与完美,以及生活的快节奏。日本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看法,日本文化的融合性,日本文化的包容性,是日本文化得以强大的推动力。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寿司的崇尚自然,保持生鲜,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
日本文化几乎就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既重视传统又善于创新,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反映日本饮食文化的众多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寿司,本文。。逐渐深入的分析日本食文化的特点,进而得出日本博大精神文化的优点。
随着饮食业的快速发展,食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日本人注重创新的精神。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从小小的寿司中,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这是值得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这都是日本人所追求的料理美
据调查,日本近年来每年平均发生3 万多起自杀事件,其中许多与经济压力以及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有关。而且,据估计,由于加班过度,日本每年至少发生 1 万起令人震惊的“过劳死”死亡事故。何谓“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过度加班,劳累而死,在此,笔者想从加班文化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来谈一下日本的加班文化。一、日本加班文化的背景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首先,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期、复兴期,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的变化也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 1991~1996 年日本的企业数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 1996~2001 年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在 1996 年以前一直保持增加,在 1996 年~2001 年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供不应求,虽然 1996 年后从业人员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市场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努力加班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二、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因素组成。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笔者觉得客观原因应该分为三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3)社会原因。日本的男人按时下班回家,会被老婆或者街坊邻居看不起的。邻居们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有本事,老婆则会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公司不被老板重视,这是整个大社会营造的环境。有的时候即使真的没什么事提前下班了,男人们还是不会回家,而是去街边的酒馆里小酌两杯,晃到个九、十点才回家。2.日本人经常加班且喜好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效率低。很多人加班是因为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时间延长,或者是由于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做事拖泥带水,使得工作时间延长。笔者觉得日本的加班族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加班的。第一天加班身体倦怠,第二天还没有恢复过来又投入到加班中去,天天如此,工作当然越拖越多,时间当然越拖越长,身体当然越拖越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赚取加班费或讨好上司。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在一些加班费比较高的企业,这种情况就比较多,有钱赚谁不愿意呢?特别是新进职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把加班太当事儿。②这种情况是企业加班的成本很小,不需要做什么实在的内容,只要坐在那里装装样子即可。③上司没走,自己也不敢走,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陪着。有些日本职员还会故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自己是在加班的。(5)告密。这一点在一些日剧里也是经常上演的。日本人在表面上好像很和气,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其实在私底下很爱搬弄是非。有的日本职员很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汇报别人的一些举动,从而抬高自己,但在上班时间,由于同事们都在,不方便这样做,所以只好在下班之后,以加班为借口向上司告密。最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类的企业组织正在呼吁公司制定比较灵活的时间表,以减少加班。他们指出,日本需要结束其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高管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将日本的工薪族“拖离”办公桌。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幸与不幸———日本文化之我见
贵州大学蔡雯静
将近九十年前,匈牙利作家梅尔彻·
伦吉尔(Melchior Lengyel)写过一个剧
本,名为《台风》。
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
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
中有如下的对白“: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
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
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
西方学者花费
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
天书就握于掌中了。
”“让欧洲人去费脑
子好了!让欧洲人去干好了!等他们创造
出什么好东西,我们再学过来那该多
好!“”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
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
倒下。
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
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这些话是作为讽刺日本人在文化方
面吃现成饭的事实而设计的。
该剧写于
1909年,去日俄战争不远。
正当日本人
在十年的时间里相继打败了中国与俄国
两个庞然大物后,用这样的话来描绘他
们当时的洋洋自得的粗俗嘴脸是并不过
分的。
日本留学生是不是说过上面那些话
不必当真,但这些话却是道出了日本文
化幸运的一面。
所谓幸运就是指他们在
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了比自身文化先
进数百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外来文化,
从而使自身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
进,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耗时
费事而无法省略的社会发展阶段。
但是日本文化也有不幸的一面。
日
本文化的不幸就是在自己的文化尚未成
熟时,已然遇上外来的发达的大文化,这
个大文化压制未成熟的日本文化的自然
发育,使之在精神方面始终处于侏儒状
态。
前述的文化方面的大跃进其实主要
只是在物质方面与部分的制度方面。
无论中国,无论欧洲,其精神文化都
是在物质文化的发展上同步发展起来
的,自身精神文化的建立绝对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观念的东西很难超越。
对任
何一个民族而言,不与其他民族发生文
化交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当这一交流
发生时,往往使自己的文化产生新的活
力,不但在物质文化方面增添新的内容,
使之更显丰富,而且也在精神文化方面
有所更新而发出异彩。
但不管如何变化,
对于循序渐进的民族而言,其物质文化
与精神文化都是齐头并进的,不会发生
上下不整合的现象。
无论是卡尔·马克
思所认为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不过
是作为基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条
件)的反映;或者是马克斯·韦伯所主张
的: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既定的,任何
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与这种伦理道德相
一致,就必然要兴盛起来;上两理论说的
都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问
题,尽管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反。
但是当一
个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而发生
文化上的大跳跃时,情形就有些两样。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文化常常发生物质
文化方面的跳越发展阶段的变化。
但是
跳越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也必须
跳越精神文化的发展阶段,否则必然要
发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痛
苦的分裂现象。
日本人的不幸即在于他们的物质文
化已经发生大跃进,他们的精神文化却
产生分裂,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
进,几乎是全盘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与
伦理道德;另一部分却依然停留在跃进
前的水平之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
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
这就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
民族: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
美,既彬彬有礼又妄自尊大,既温文尔雅
又蛮不讲理,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
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贞不二又会背
信弃义,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在
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又常常一意孤行。
而且更要的是,这一切相反的行为方式
又都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使人
很难对日本民族的性格下一个准确的断
语。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到
日本的精神文化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
全盘接受外来的精神文化吧,又与本身
原有的精神文化不能合拍,于是常常要
发生回归日本文化的运动;全盘拒绝外
来精神文化吧,自己原有的精神文化又
要与已跃进了的物质文化发生裂痕,又
不能不接受外来的精神文化以弥补这个
日本历史 文化 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在国民心中以及其他国家心中的地位的提,许多国家也以日本的文化作为借鉴,积极吸收有益的成分,对各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随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特殊职业,有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艺伎就是怀有某种才能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他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艺伎勤王艺伎历史贡献
随着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因为“艺伎”这种称谓中多了一个“伎”字,便因此对艺伎有很多的误解。其实,这只是源于译成中文后的偏差,艺伎在日语里叫做“艺者”(geisya),在译成中文时将“者”字去掉,加了一个“伎”,于是很多人便误以为艺伎就是能歌善舞的妓女。
艺伎确实能歌能舞,也陪酒卖笑,但与妓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卖艺不卖身的。即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她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如此,在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艺伎甚至对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一从艺伎的由来说起
艺伎产生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她们的前身就是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随着幕府统治中心江户(今东京)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流浪女艺人聚集过来,成为在此定居的暗娼。当时德川幕府为了增加税收,严厉禁止暗娼,迫使民间妓女必须寻找作为掩护的职业,于是她们逐步向以表演三味线伴唱为主的职业侍宴女郎演化,人们称之为舞伎。它可以称之为艺伎的初步形成期。
舞伎出现以后,幕府官营妓院的妓女为了吸引客人,也逐步吸取了舞伎的一些表演内容,开始向舞伎转化。艺伎一词最初指为舞女伴奏者,到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奏者、舞伎统称为艺伎。由于艺伎既卖艺又卖身,导致官营妓女同时面临内部与外部艺伎的双重竞争,生存处境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江幕幕府对艺伎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禁止艺伎卖淫,有违者严惩。这一规定使艺伎与妓女彻底分离,也使艺伎做为一种职业正式独立,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即艺伎道。首先,艺伎卖艺不卖身,以此维护自己的形象;其次,必须坚守“封口”令,即必须严守客人的秘密,对于客人说的绝密隐私,只能用耳听,如过眼云烟,而不能在背后对外人 传说 ,以此给客人安全感;第三,艺伎需培养修炼日本女性美的典型气质,以符合男性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虽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合法化,而且是日本女性美的典范,但是在江户时代期的日本,艺伎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被奴役被蹂躏的阶层。艺伎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能够在日本历史上激起层层浪花,是因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艺伎的形象。
二日本艺伎的历史贡献
1、艺伎文化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江户末期的1853年,美国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国门,并强迫江户幕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化了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也使各领国找到了攻击幕府的借口。尤其是长州藩和萨摩藩,实力强大,对幕府统治久怀不满,在尊王攘夷的 口号 下齐聚京都,想推翻幕府统治。这一派被称为勤王派。幕府当然对此不会置之不管,也派人加强京都的戒备,这一派称为佐幕派。二派聚集在当时的京都经常进行较量。
京都的勤王派在商议重要事项时,为了掩人耳目,常常选择在艺伎馆,因为艺伎道的一个重要规定之一就是严守客人的秘密,使客人有充分的安全感。所以选择这里即可掩人耳目也可不必担心自己商谈之事被泄露出去。而一些艺伎对勤王派抱有同情之心,经常帮助、掩护勤王派的志士。借此契机,艺伎由社会底层走到了历史前台,在社会巨变中激起了簇簇浪花,这些走到前台的艺伎被人们称为勤王艺伎。
而在勤王艺伎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君尾,君尾是京都诋园“岛村屋”艺伎馆的艺伎,经常在一个叫“鱼品”的茶屋表演,在这里她结识了来自长州藩(山口县)的勤王志士――井上馨。井上馨生于1835年曾游学英国,后来在明治维新政府中任过外务、内务、大藏大臣,为明治元老之一。井上馨对君尾一见钟情,二人十分恩爱。后来佐幕府派的岛田也看上了君尾,岛田是京都佐幕派的首要人物,在京都有权有势。在一般艺伎看来,能成为这样人家的妻妾,是求之不得的。但君尾却一口回绝,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岛田是是佐幕一派。可不久,井上馨的同党找到君尾,要求君尾答应岛田的要求,为勤王派做卧底,刺探岛田的机密。于是君尾成了一个艺伎间谍。后来勤王派根据君尾提供的情报,策划暗杀岛田,最终岛田死在了勤王志士的剑下。君尾为勤王派立了一大功。
据说君尾还曾救过被称为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当时的勤王艺伎以艺伎馆作掩护,联络各地志士进行秘密的倒幕活动。勤王派的艺伎们为了掩护他们,经常挺身相助。在众多英雄救美的 故事 中,君尾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艺伎在倒幕运动中的特殊作用,使她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有人戏称,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2、艺伎对日本社会的贡献
一名合格的艺伎,一般都要从10岁开始,在5年时间内学完日本传统的舞蹈、三味线、茶道、书法、插花、服饰装扮等,所以说艺伎在舞蹈、琴瑟及服饰化妆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日本艺术文化的精髓,是日本古典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即高贵典雅又温柔恭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伎文化,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
艺伎文化已经成为日本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艺伎,意味着以艺术为生。以文学为例,有很多小说就是以艺伎的生活为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作品以文学的手段对艺伎文化的再创造,使得人们在赞叹日本传统的艺伎文化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日本现当代文学产生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对日本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艺伎日益淡出历史舞台,可这并未消除日本艺伎固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艺伎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艺伎周到体贴的服务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在日本的饭店、旅店、飞机场以及百货公司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艺伎的服务,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大都都体验过宾馆、饭店、百货公司等的一流服务,对于他们的周到、细致的服务感到惊叹。例如:在榻榻米房间的日式饭馆,服务员打开拉门、上菜、退出的动作无不显示出一种恭敬与谦卑,顿时让人产生一种主人的感觉。再有不管到那都可以听到接待小姐温柔的“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等等的礼貌词句,这些无不让人感到艺伎文化的潜在的影响,即对客人要体贴、周到、恭顺。
(3)对日本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艺伎们所显示的气质无一不体现了日本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各个特征:忠贞、典雅、娇媚、柔顺,而这些也构成了他们观念中女性美的要素。艺伎的穿着妆扮在现代日本社会已经成为女性古典美的样板。据说现代社会日本人穿和服时,带子如何打,发型及饰物等都以艺伎为标准。要体现这种气质,实践这种气质,艺伎理所当然的成为日本女性的一种楷模,而他们的 言行举止 也成了普通女性的模仿对象,甚至艺伎本身也因为艺伎道而自豪。
艺伎对日本女性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成熟的艺伎必须具备极其温柔并遇事沉着果断的气质。据说这种气质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共同楷模。例如我们在观看日剧时,经常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感觉到一种温柔的魅力,但同时又感到一种温柔背后的忍韧和坚强。这些都是艺伎的内在性格,如今已经内化为日本女性的一种美德。如80年代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就是一位具有这样性格的女性。
总而言之,电影《艺伎回忆录》再现了历史上那个神秘的日本艺伎世界,艺伎如同日本的富士山、樱花一样,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日本文化追求唯美的主题,这一点在艺伎文化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由。日本的艺伎产生是日本现实时代生活赋予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将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莉:《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和“日本之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 康有金、白丽敏:《从电影看日本艺伎文化》,《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浅谈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
摘要:以当代日本小说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日本历史小说等进行了考察。其中不乏表现历史题材或因素的作品存在,尤其是战后更是涌现出大量控诉、 反思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的作品,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
《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
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
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 日记 《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 足球 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
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 历史故事 ,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温泉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温泉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日本的温泉沐浴文化
【摘要】沐浴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沐浴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家庭浴池、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温泉是日本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日本文化;沐浴:温泉;自然环境
一、日本的自然环境和温泉的历史
1、日本的自然环境和温泉
(1)日本的气候和温泉
日本人酷爱洗澡,究其原因,这和日本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南北狭长的日本列岛,地处亚热带和亚寒带之间。受复杂的地形和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气温和气候的差异很大。除日本东北部和北海道属温带季风气候外,其他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日本人靠沐浴来降温或暖身。
(2)日本的火山和温泉
日本是世界著名的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素称“火山之国”。据统计,全国约有大小火山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分布特征来看,日本火山广布全国,但又相对集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在日本火山群中,约有80座是活火山,几乎占全国火山总数的30%。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较为活跃或相当活跃,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火山不仅是自然灾害,同时也是观光资源,因为火山是温泉形成的主要原因,温泉则是火山献给日本人最好的礼物。火山让日本赢得了“温泉之国”的美誉。
而所谓的“温泉”,根据日本1948年制定的“温泉法”,定义为“从地底冒出的温水、矿泉水、水蒸气和其它气体(不含天然瓦斯),凡温泉源头的温度超过25度,或者含有一定量的温泉物质,既可以称为温泉”。所以,温泉不单是指温度够高的水质,还要含有矿物质,就连一般人们所说的“冷泉”,尽管温度不高,但因含有温泉成分,在日本也称之为“温泉”。
2、温泉的历史
日本的沐浴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家庭浴池、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温泉的历史比较古老,在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天皇泡温泉的详尽描述,说明在很久以前日本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温泉。到了奈良时代,由于佛教的传入,各地兴建寺庙,其中,僧侣们的沐浴对温泉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那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温泉的治疗作用。平安时代的《万叶集》中关于神奈川县的汤河原温泉、长野县的上山田温泉的记载说明了东部的温泉也得到了开发,温泉当时主要被用做贵族和僧侣们的休闲、治疗以及各种宗教活动,那时的温泉与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将首都从京都搬到镰仓后,东海、东北、甲信等地的温泉也开始出现在史料文献中,患病的僧侣们为了治疗而出发去各地的温泉。在室町时代,温泉成为了达官贵人等的休闲娱乐场所,不对一般民众开放。到了安土桃山时代,温泉已经很广泛地被用于治疗负伤的士兵,尤其是在甲州和信州,武田信玄以及真田幸村等战国武将们都有自己的“秘汤”。到了近代的江户时代,由于医学还不是十分发达,温泉的医疗效果备受重视,从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在这个时期,不光将军、名流间盛行温泉治疗,一般民众也开始享受温泉。
二、日本人的沐浴文化
沐浴在日本既有宗教上的意义:清净以及信仰所表现出的对神的感谢;也有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清洁、活血化瘀、治病疗伤,由此而得的清洁感和活性化,使肉体器官机能恢复,健康得以维持;沐浴更是一种娱乐和至高的享受,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手段。
1、温泉是日本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从北到南约有2600多座温泉,有万家温泉旅馆。据悉,每年日本约有亿人次使用温泉,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数。因而,日本有“温泉王国”的美称。日本的温泉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而且质量很高。各地几乎都有有名的温泉,对日本人来说泡温泉是一种享受,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到节假日,或携妻带子的家庭游,或甜蜜情侣二人世界,或老夫老妻的夕阳红,把大大小小的温泉旅馆填个水泄不通。甚至一些外国旅行团都参加了进来,使温泉变得更加热闹。
下吕、有马、草津是日本的三大温泉乡。下吕温泉,位于岐阜县的下吕市,自10世纪开始便已名扬天下,有众多游客来访,现任的天皇与皇后曾两次选择这个地方度假,足见其盛名。有马温泉,是日本关西地区最古老的温泉,历史悠久,始于1300多年前。有别于一般草根阶层的娱乐场所,有马自战国时代起,就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度假地,洋溢着高雅的贵族气味,是日本最奢华、最昂贵的温泉区。草津温泉是高热泉,泉水涌量全日本最大,在连续几年的日本温泉评比中,都列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温泉第一位。草津温泉坐落在群马县,已有1800的历史,自然环境优美,以疗效极高而著称,自古便作为治病健体的著名温泉而远近闻名。
2、沐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按照日本心理学者的解释:“人类生来便有回归母亲胎内的愿望,泡在浴缸就像浸泡在母腹羊水中似的,有一种安全感和安心感,因此泡澡后有从疲劳中解放出来的感觉,觉得很快乐。”与欧美的群体性、感官性、狂欢式的“快乐”不同,日本人的“快乐”表现为:个体、内向、内省、追求精神上的“极乐净土”。在这种自省式“快乐”的同浴里,没有穿着金衫与披着草褂的区别,只有自然赋予人类的差别,彼此坦诚而无隔阂。特别是在以男性为强势的日本,呼唤男性放低视线,平等正视女性,这层意义显得更为可贵。
“同浴”文化也和日本的教育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认识男女的启蒙老师。孩子在和父母赤裸的接触中,会自然地回复天性,能彼此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家人,能毫无顾忌地把心里话说出来;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放低自己的视线,面对孩子,聆听哪怕是关于性器官的疑问。日本人相信,这样能够使得父母用孩子的视线去看待他们,从而使得童年时代的孩子减少孤独、不自信等意志上的欠缺。在十九世纪初式亭三马写的反映当时日本风土人情的《浮世风吕》中,他认为:“天下之中,洗浴是教育的最佳捷径。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洗浴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同降生时一样,这种裸身的交流交往,使人忘却高低贵贱,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
日本的澡堂是一个休息的场所,更是一个社交的场所。因此,尽管日本人家中都有自己的浴室,但仍有许多日本人喜欢到付费的公共澡堂里去洗,为的是寻找伴侣,寻找说话的人。
或者感受腾腾的热气,闻闻干燥的毛巾香,听听洗澡时的泼水声和木屐“啪嗒啪嗒”的声音,大声说话的声音,呼朋唤友的声音,这些都是他们习惯和熟悉了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密感,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血缘关系。尽管素昧平生,但却可以很轻松、自由地交往。这里不带任何社会背景、等级差别、地位歧视,完全是“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在日本被誉为“无遮无掩的交往”。
三、日本温泉沐浴法
在日本有一句流行语,叫做“酒喝三家,澡洗三次”。泡温泉一般是晚饭前一次,可洗掉一天的疲劳,睡觉前一次,可睡个好觉,第二天早上泡一次,可增加精神体力。泡温泉的正确方式是讲究次数而不是时间长短。日本式的温泉浴洗法是先在浴池边的水龙头处将身体用香皂冲洗净后再入浴池,一般浴池旁边都配有剃须刀、吹风筒、毛巾,高档的还有免费按摩椅等设施。入浴池泡浸时间,热温泉(43℃-45℃)一次5-10分钟,温热温泉(40℃以下的)以20-30分钟为宜。入浴后,不要马上擦洗掉身上沾染上的物质,以免减低温泉浴的作用(皮肤敏感易起斑疹的除外)。泡浴后用干毛巾擦干,静静休息30-60分钟,当然,注意不要着凉。另外,由于吃饭前胃液的分泌受到压制,饭后心跳会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因此,肚子太饿或太饱都不宜马上入浴,要稍事休息。
如果说是日本潮湿的地理气候、紧张的工作结构迫使日本人每天不得不入浴,以此清洁肌肤、放松身心的话,那么,当沐浴变成日本人结交朋友、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时,沐浴就成了日本人特有的生活乐趣和人生享受,同时,也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沐浴文化。
谈日本的温泉旅游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温泉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本文沿着日本温泉旅游文化发展的足迹,阐述了日本温泉旅游的种类和形式以及多功能综合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温泉;旅游;文化;发展;趋势
日本列岛由于火山众多,所以温泉资源非常丰富。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用温泉抵御自然的寒冷并温暖身心的习惯。后来温泉成为社会交流、互相交换信息的场所,最后逐步演变成现代的精神放松、内心抚慰型综合温泉旅游形式。所以温泉不单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日本的温泉旅游既没有名山大川、人文古迹,也没有世界遗产那样的文化,更没有悠久的历史题材。看似极为单纯的温泉旅游,每年却吸引游客达亿人次以上,也就是说日本国民每人至少一年一次以上住温泉旅馆洗温泉。在日本,和温泉有关的娱乐、饮食、购物、疗养等旅游形式花样翻新。温泉旅游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 一、日本温泉旅游发展的历程
日本人开始泡温泉,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绳文时代(约6000年前)。江户时代温泉不仅是人们洗浴和消闲的手段,而且还用来防治疾病。“汤治”(温泉理疗)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农闲期人们积聚在温泉地,通过泡温泉解除劳作疲劳。趁去神社参拜之际到各地游山玩水,下榻则为有温泉的旅店。在当时,带有温泉的简陋住宿是现在温泉旅馆的雏形。
日本人的世世代代和温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在明治开国以后,由于崇尚西方文化,出现过排斥传统文化的思潮,一时间温泉疗养被视为狂想和不科学的习惯。特别是进入昭和40年代(1965年开始)日本掀起了团体旅行热,不管是都市还是偏僻的山村都大搞温泉开发,建造大型温泉旅馆和大宴会厅。
可以说温泉旅游起源于朴素的形式,由最初的入浴抵御严寒、消除疲劳到治疗疾病、神圣信仰,逐渐演变到巡礼和游山玩水,进一步发展到洗温泉兼有参拜神社、迎送宴会等多种内容的旅游形式。
二、温泉的种类和泡温泉的形式
顾名思义温泉是地下涌出温水的意思,但不是所有温水都能成为温泉。过去认为涌出水的温度高于当地的平均气温就可以称为温泉。但由于各地的气温不一样,比如北海道和九州的温差就很大,所以按照气温的温泉定义法出现了各地泉水温度不同的缺点,已经不用了。现在的温泉定义法确定:地下涌出温水的温度在25度以上,或者在其温度以下但含有一定成分的水源定义为温泉。
日本是多火山、多地震之国,因而温泉种类繁多。温泉随着季节的变化可分为春泉、秋泉、寒泉等;按照成分还可分为单纯泉、食盐泉、碳酸泉、硫磺泉等;按照洗浴方法又可分成蒸气浴、沙泉浴、泥泉浴等;按照常见类型可分为疗养温泉、露天温泉、混浴温泉等。
所谓的疗养温泉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积蓄的身心疲劳,和烦恼,通过反复的入浴和温泉地的气候、环境、运动、饮食和其他物理疗法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从而达到对慢性疾病的治疗目的。
露天温泉顾名思义是暴露在大自然中的洗浴场所。设计人员在建造露天温泉时动了很多脑筋,根据地形、自然环境把露天温泉修得各具特色,同时也注意遮挡,大可不必担心被人窥视。露天温泉有的修在绿色世界之中,使沐浴与欣赏大自然融为一体,置身于露天温泉中的人可以眺望四周的连绵山峰、茂密的林海,让人全身心放松有一种解放和超脱之感;
三、多功能综合发展的日本温泉旅游
在日本国内旅游中,温泉旅游是一大项目。现在温泉旅游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只要有温泉设施就不愁游客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以旅行社主导的大量集客、大量消费的经营方式已显得过时,而是要如何适应新的旅游理念、满足个人旅行者的需求以及外国旅行者的要求。
(一)策划开发综合旅游商品
温泉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泡温泉解除疲劳。但是,要使温泉旅游长盛不衰还必须注入新的旅游观念。如果温泉旅游只泡温泉,那是不完全的,还必须有综合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策划。其商品构成有三大因素,即交通工具、温泉地、季节。第一是交通工具。温泉旅游大多为一日游或二、三日游。一日游的交通工具,团体多是乘大巴士或者利用城市轻轨电车;个人或家庭多是私家车。第二是温泉地特色。旅行社向游客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如温泉的历史及有关传说、泉质成分、设施及膳食内容等。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温泉,有无露天浴场,有无健身和美容功能、膳食有无特色等,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不同价位预定饭菜。第三是季节性。
(二)温泉与医疗养生相结合
这种兼温泉、医学理论和运动生理学相结合的多功能经营方法,又为温泉习俗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该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温泉圣地又出现了集温泉旅游、现代医学、运动生理学为一体的新型“保养馆”。旅游和健身两种理念的有效结合,不仅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情趣,而且又为养生保健开拓了新的途径。而多功能综合发展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建立温泉商业街。
温泉大多位于绿色环绕的山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近年来随着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发达,著名的温泉所在地已成为旅游胜地。
日本的温泉经营正在面临变革。为了适应个人游客的需求,地域市街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构筑优美安全的街景,使游客浴后能漫步在小桥流水的街道上,能欣赏优雅的街心风景。把温泉所在地办成宾至如归的地方是温泉地的使命,同时也是对游客的一种服务。
对游客来说温泉不仅仅是入浴场所,也应成为人们娱乐、旅游消费的场所。所以温泉旅馆所在街道的繁荣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入浴后能在恬静优美的街道散步、领略当地的风情、品尝当地的土特产等已成为温泉旅游地的魅力。
温泉和地方文化的创新和开发,不仅是街道景观的开发,更重要的是那些深藏在历史和生活中的、内在的、似曾相似的普通的东西。这些才是生活中的观光,才能使观光者产生故地重游的冲动,以至想在这里生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心理和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泉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旅游形式。日本的温泉旅游的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与现代都市文化迥异的乡土文化,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曹志伟.日本旅游文化[M].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大悟.日本旅游业评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苏杭.日本的新发展战略[J].观光立国.当代亚太,2004(6)
据调查,日本近年来每年平均发生3 万多起自杀事件,其中许多与经济压力以及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有关。而且,据估计,由于加班过度,日本每年至少发生 1 万起令人震惊的“过劳死”死亡事故。何谓“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过度加班,劳累而死,在此,笔者想从加班文化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来谈一下日本的加班文化。一、日本加班文化的背景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首先,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期、复兴期,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的变化也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 1991~1996 年日本的企业数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 1996~2001 年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在 1996 年以前一直保持增加,在 1996 年~2001 年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供不应求,虽然 1996 年后从业人员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市场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努力加班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二、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因素组成。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笔者觉得客观原因应该分为三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3)社会原因。日本的男人按时下班回家,会被老婆或者街坊邻居看不起的。邻居们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有本事,老婆则会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公司不被老板重视,这是整个大社会营造的环境。有的时候即使真的没什么事提前下班了,男人们还是不会回家,而是去街边的酒馆里小酌两杯,晃到个九、十点才回家。2.日本人经常加班且喜好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效率低。很多人加班是因为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时间延长,或者是由于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做事拖泥带水,使得工作时间延长。笔者觉得日本的加班族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加班的。第一天加班身体倦怠,第二天还没有恢复过来又投入到加班中去,天天如此,工作当然越拖越多,时间当然越拖越长,身体当然越拖越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赚取加班费或讨好上司。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在一些加班费比较高的企业,这种情况就比较多,有钱赚谁不愿意呢?特别是新进职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把加班太当事儿。②这种情况是企业加班的成本很小,不需要做什么实在的内容,只要坐在那里装装样子即可。③上司没走,自己也不敢走,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陪着。有些日本职员还会故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自己是在加班的。(5)告密。这一点在一些日剧里也是经常上演的。日本人在表面上好像很和气,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其实在私底下很爱搬弄是非。有的日本职员很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汇报别人的一些举动,从而抬高自己,但在上班时间,由于同事们都在,不方便这样做,所以只好在下班之后,以加班为借口向上司告密。最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类的企业组织正在呼吁公司制定比较灵活的时间表,以减少加班。他们指出,日本需要结束其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高管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将日本的工薪族“拖离”办公桌。参考文献:1.赵丽君.日本纵横[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论文发表网,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工会工作论文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给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为适应市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企业需要对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鉴于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对工会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盈利性,并没有认识到工会组织的意义,在进行工会工作安排时一般将其作为党群工作应付,给工会工作进行带来阻碍;忽视职工意见,不仅降低人员工作积极性,还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工会组织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透明度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不能提升;工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与工会工作原则不符。
(二)工会作用发挥不出来
党委直接任命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因此存在工会管理人员摆脱不了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其有较强的依赖性,缩减了工会权限,导致作用不能得到完全发挥,最终沦为形式。该种现象导致工会组织力量被削弱,不仅会打击工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加剧企业对工会权益的侵害问题,不利于保护职工权益。
(三)维权意识不足
工会的主要职能即为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在相关规定与制度的指导下,采取对应的维权方式,才能将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当前企业并不重视工会共组,并且出现不按照规定向工会进行经费的拨付、工会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不足、职业会议不按时召开等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工会成员减少,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工会地位与执行能力。当职工出现对待遇不满等问题时会寻求工会的帮助,但是工会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工作权利,与行政管理力量不均衡,维权意识与力度上明显不足。
二、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措施
(一)突出职责,解决问题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将工会的主要任务与要求作为基础突出基本职能,提高工作岗位安排的合理性。鉴于工会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因此要将其基本职责突出出来,并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工会工作的作用;将《工会法》等作为指导,对工会的工作组织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健全,将工会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加强不同级别的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适当提高工会进行人才任用的要求;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二)提高维权意识
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对职工思想造成一些冲击。在该种形势下,若企业在给予职工福利、工资、政治等方面待遇时存在不公正现象,就会导致职工之间出现利益上的纠纷,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与生产。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对职工间关系进行协调,积极听取职工心声,定期、不定期组织职工代表会议;在公正、政治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对职工之间产生的关于利益上的冲突进行处理,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矛盾;重视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思想多方面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职工中收入水平不高、实际困难较多的职工当成重点维权对象,全面提高维权力度。
(三)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情况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管理意识进行创新,并且积极拓宽视野,才能促进企业与时代共同发展。对于工会而言,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会组织需要突破传统工作格局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工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工会与企业组织之间关系,并且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先进工作方式的.机会;领导人员需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从全局出发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工作重点作为中心。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工会工作,才能保证工会与企业整体发展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工会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对职工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会管理人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并且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将执法监督作用发挥出来,对劳动保护措施与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提高生产规范化,使用《劳动法》对职工权益进行保护。
三、结语
针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突出职责、提高维权意识、改进工作方式、从全局出发等措施。企业只有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在当前组织形式、内部结构、利益关系等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顺利、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竹琴.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工会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5(1):88-88.
[2]郑莉莉.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国网电力企业的工会工作[J].科研,2016(2):00294-00294.
[3]李明坚.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6(26):25-25.
[4]路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企业工会工作[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00011-00011.
浅谈工会建设企业发展的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工会建设企业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现代企业工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工会建设根本目的是激发企业职工积极性及保障职工根本利益,但是当前很少有企业在运行中发挥出这两方面职能,工会无法通过开展工作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部分职工的工作热情较低。再者,职工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职工的自身利益,但是企业职工利益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企业工会也无法通过有效途经来维护职工的自身利益,从而降低了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可与支持,这也是导致当前企业职工对工会满意度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工会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已认识到工会建设的积极作用,由于工会在本质上属于企业内部的群众性组织,其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维护每一个企业职工的自身合法权益,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工会建设来调动每一个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职工对工会认可度越高,则公会便可以充分发挥出其对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作用,这也是确保企业工会可以发挥基本效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公会可以通过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来促使企业可以走上一条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2.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若充分发挥出工会组织的作用,则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来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催化作用,因此,工会建设对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3.完善企业规范化管理建设
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工会法》该法律的颁布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工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我国各大企业中各级工会建设发挥了指导和规范作用,确保各大企业的工会建设可以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企业在发展中根据《工会法》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工会建设,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处理生产经营中的一些突发问题,同时也对维护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各大企业可以利用公会这一群众性平台施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三、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的策略
1.明确工会工作目的
现代企业工会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工会工作的目的,只有彻底消除工会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促进企业工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工会工作开展中必须紧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避免工会工作开展中出现无故放矢的现象,生存与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目标,所以工会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让工会工作成为有水之源,这样才能通过工会建设来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
2.发挥工会组织的战斗性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会反映出其在不同时期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企业若想通过工会建设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则要充分发挥出企业工会的战斗性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工会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树立劳动模范等方式,来激发企业职工在工作中的热情,从而使企业职工形成一种推动企业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充分发挥出工会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同时也对消弭工会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3.加强工会文化建设
工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会对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产生极大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学会使用文化力量来为企业发展服务,通过工会文化建设来不断推动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确保企业在市场中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提炼工会文化核心思想,并要通过多样化活动来不断促进工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彻底消除传统工会文化建设中依靠理论说教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广大职工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工会文化传播,这样才能使工会建设中使工会文化“活”起来,这也是提高广大企业职工对工会工作认可度的有效途径,所以要求各大企业必须注重工会文化建设。
4.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现代工会建设中不仅要意识到工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意识到工会建设对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让其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才能通过工会建设来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发展,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工会建设及发展中要将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企业内部将要出现的职工问题做好预防性工作,尤其是针对企业用工和职工维权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存在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维护企业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会建设对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现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维护企业职工之间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因此,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必须要意识到工会建设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工会建设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文化 作为人类文明的积累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 传统文化 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形成的,其发展进程主要反映在社会 教育 活动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
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其中空寂和闲寂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关键词:艺道 空寂 闲寂 茶道 俳句
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变中,受到了日本本土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涉及歌道、俳谐道、能艺道、花道、茶道、书道、画道、棋道乃至剑道、 柔道 、武士道等,直接与“文武两道”有关的技艺,都通称为“道”,并且拥有各自的艺道理念和艺道的规范。而各种艺道的理念十分复杂,各种艺道的规范也迥然不同。真正有代表性的是茶道、歌道、书道、花道、连歌道、能乐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道”指有关活动中的出神入化的技巧及合规律性的自由创造的能力。日本人把技艺、技巧推崇到“道”的绝对地位,其意在于表明对技艺、技巧本身审美价值的重视程度。他们把中国人称呼的技艺、技巧称之为“艺道”,认为艺道较之于通常的技艺、技巧更能体现他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日本美学和艺术思想中高度尊崇技巧、技艺之美,表明了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道”的含义,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到了中世纪,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儿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论,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观》中,定家提出了“汉诗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论,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点,给其后的“道”观以极大的影响。继歌道之后,便有连歌之道、能乐之道,后来便把茶汤也称作茶汤之道。这些道综合在一起,称之为“艺道”。日本的艺道不强调天赋和智能上的聪愚,而强调忠诚专一、全神贯注、认真磨练的精神,这是“道中人”和“道外人”的基本区别。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对“艺道”的体悟同思维上对“道”的认同是同样的道理,同佛教禅宗对“佛性”的直觉领悟也是同样的方式。因此,“艺道”可以通接“天道”、“人道”、“自然之道”、“万物之道”,从而赋予“艺道”以神奇性和神秘性,也使艺道文化蕴含了禅意美。
1 日本传统艺道美观——追求禅意禅境
中国宋代的佛教禅宗涌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室町时代禅宗在日本的流行,适应了日本民族的精神需要。日本民族不仅把佛禅思维和审美情趣推向艺术领域,而且推向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奉禅趣禅境为最高精神境界,并处处追求表现禅意,禅意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教的生命意识融化在一起,成为艺术美的极致和日本艺术精神的核心。
日本禅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本体论上的“空”是万物的本性,“空”就是禅悟所需要把握的真如。所谓“禅悟”,就是以直觉的方式体验和领悟万物的“空”的本性。东方美学研究者邱紫华认为,艺术美须蕴含禅意禅趣是日本民族的艺术美观的基点之一,即艺术必须表现对生命本体的领悟和“无我”的自由心境。
禅对日本艺道美观的影响在于:首先,禅的“有限即是无限”的观念,决定日本艺术不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并形成日本艺术形式小巧和简化的特点。就诗歌而言,典型地表现在俳句的形式上。俳句形式非常短小,但美学追求却是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以浓缩的语意抒发深厚的思想。其次,以自然界中个别事物来显现“真性”、“真如”。禅宗的真实观、真理观就是“真如”、“真性”,也就是主体领悟到事物本质的本性的“空性”、万物的“空性”。把这种生命的神秘感受贯注于艺术创造之中,艺术家就成了造物主的代言人。因此,在艺术中只要以禅意去描绘一景一物、一山一水的自然本色、天然情态就都富有禅趣。日本的艺术往往不加雕饰,破除人工的痕迹而追求淡泊浑朴,强调表现景物的原色和天然的生气,这也正是禅意的表达。再次,禅宗思想不仅对日本艺术创造有深远影响,而且渗透审美意识中,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如“空寂”、“闲寂”、“枯淡”、“幽玄”等。室町时代由于禅宗对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也完全禅宗化,由古代的“真实”“物哀”为主体的审美观转向以“空寂”的幽玄和“闲寂”的风雅为主体的审美观。“空寂”和“闲寂”的审美意识渗透到日本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空寂”的含义是幽玄、孤寂、枯淡;“闲寂”的含义是恬适、寂寥、古雅。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在萌芽初期阶段,两者常常是同义的,主要表达一种以悲哀和净寂为根底的枯淡和素朴、寂寥和孤绝的精神,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联系。禅宗以“悟”为目的,“悟”的体验是超越理智分析的神秘存在,因此“悟”带有神秘色彩,在作为艺术表现时,就产生了空寂的幽玄美。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体现在生活艺术上;闲寂是以风雅做为基调,充满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体现在表现艺术上。艺道中的茶道、歌道、画道、俳谐道、能艺道足以表现日本中世纪的空寂和闲寂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中世“空寂”主要体现在作为生活艺术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上,近世“闲寂”主要体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松尾芭蕉的俳谐趣味上。
2 千利休的茶道——空寂的幽玄美
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生活方式之一。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当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室町时代末期,村田珠光等一反书院式茶道,提倡“空寂茶”。茶道大师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豪华建筑改为简素的草庵式建筑,以简素和非对称性为其基本特色,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 方法 、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狭窄的茶室和茶庭空间,简洁的内部摆设,反而使人感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趣,蕴涵着无边的开阔和无垠的幽玄。朴素的草庵式茶庭,不规则的露地式茶庭和形态不匀整的茶具,使人进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与造化合一的古雅和空寂的理想境界。千利休的茶道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和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中的“本来无一物”的哲学思想,不对称、简朴、素淡,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千利休贯彻于茶道中的“空寂”,是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言之,其草庵式茶道,肯定简素,完成了茶道这一特殊艺术以“空寂”为中心的幽玄美。
如果是说中世以千利休为代表的茶道的美表现为“空寂的幽玄美”,近世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谐艺术美则表现为“闲寂的风雅美”。
3 松尾芭蕉的俳句——闲寂的风雅美
日本 文化史上的安土桃山时代末期,即江户前期,流行以芭蕉为代表的“闲寂美”的俳句。俳句是日本民族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形成于室町时代,后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人,将俳句推向了全盛期。俳句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在审美情趣上,都是由日本古代诗歌演变而来。拥有俳圣美誉的松尾芭蕉在俳谐 艺术世界进一步 发展了“闲寂”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日本歌论的美学范畴。这里所谓“风雅”的概念,是指日本人美意识中自然感的美。芭蕉主张俳句的特殊性格:一是风雅之诚,二是风雅之寂,三是不易流行。禅道修业、回归造化,成为芭蕉俳句思想的重要源泉。芭蕉出于“一切皆空”的佛法观,追求空虚的幻想世界,故而其俳谐观和自然观贯彻了“山川草木悉无常”的思想,这 也给他的“风雅之寂”平添了几分玄妙的禅趣。芭蕉以传统的日本精神——“贯道之物”为根本,创造了俳句闲寂风雅的新风,俗称“蕉风”。
在俳句的世界里,松尾芭蕉是无与伦比的一代宗师。他经过苦心钻研,将俳句从俳谐的诙谐导向真诚,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被世人誉为“芭蕉风格”。而显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如下这首俳句:“寂静古池塘,青蛙跃入池中央,水声扑通响”。这首俳句既表现了自然的美感,又巧妙地将恒定的存在与瞬间的动作结合起来,从而暗示了无止境的事物与此时此刻的事物的并存这一人生的哲理。从芭蕉的 “徘眼”来审视,可以看到,古池周围一片幽寂,水面的平和更增添一种“寂”的气息,青蛙跃进池水,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又恢复了宁静。在这一瞬间,动与静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表面是无穷尽的宁静,内里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可以说,芭蕉感受自然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将自我的感情也移入其中,以直接把握对象物生命的律动,这样,自然与自我才能在最高层次上达到一体,从而自我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进入幽邃的幻境,艺术上的“闲寂”之风雅也在其中了。芭蕉在奥洲小道旅行,置身于景色优美而沉寂的意境,心神不由为之清净,于是作了一首名句:“一片闲寂中,蝉声透山岩”。这首徘句的“闲寂”精神,与《古池》是相通的,都是体现了芭蕉的“闲寂风雅”的典型佳句。芭蕉是俳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流贯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这些“俳禅一如”的俳句,不仅贯穿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而且体现了流行于其时的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日本文化和美学研究者叶渭渠认为,芭蕉的艺术观以及基于此的艺术 实践,一是源自于日本传统的“真实”、“物哀”、“幽玄”的 文学思想,二是受中国老庄思想和朱子学世界观的影响。芭蕉将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朱子的“天道既人道”思想移在徘句上,在把握主客合一的基础上,寻觅俳句的人生救济的至高之道。在表现上,他的俳句深受汉诗内在张力的表现的影响。他的“闲寂”看似消极无力,但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松尾芭蕉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俳句以及诸多俳论,他发现了禅文化中存在的美,创造并完成了一个时代的日本美。正如川端康成所说,芭蕉在俳句方面对传统美的传承与创造,的确是个“登峰造极者”。人们尊他为“俳圣”,这是当之无愧的。从芭蕉的俳句、俳文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日本的“闲寂”的风雅之美,并进一步领会到这种美只有在永恒的孤绝精神之中才能产生,而这种孤绝的精神只有在自然、自然精神和艺术三者浑然一体中才能放射出光芒。
空寂和闲寂作为审美理念,其意义是非常暧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空寂和闲寂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4 结语
艺道文化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之一,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技艺之称为“道”,不仅意味着艺技达到至高至纯的技法,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1页)和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哲理。日本艺术家把佛教的苦行和禅宗悟禅引进艺道之中,通过反复的实践和体悟获得艺术技巧的成熟,从而达到化境。在日本艺术精神中,艺术显现禅意禅趣之境是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日本各门类艺术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都 总结 出某种 经验 性的理论,也陆续形成一些艺术美学特征。最典型的是“空寂”和“闲寂”两大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空寂和闲寂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同佛教禅悟相结合的产物,是禅宗“无”的观念在艺术创造和审美领域的延伸,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千利休的茶道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充分表达了禅意和禅趣的精神追求,也蕴含了空寂的幽玄美和闲寂的风雅美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藤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 文化 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在国民心中以及其他国家心中的地位的提,许多国家也以日本的文化作为借鉴,积极吸收有益的成分,对各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随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特殊职业,有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艺伎就是怀有某种才能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他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艺伎勤王艺伎历史贡献
随着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因为“艺伎”这种称谓中多了一个“伎”字,便因此对艺伎有很多的误解。其实,这只是源于译成中文后的偏差,艺伎在日语里叫做“艺者”(geisya),在译成中文时将“者”字去掉,加了一个“伎”,于是很多人便误以为艺伎就是能歌善舞的妓女。
艺伎确实能歌能舞,也陪酒卖笑,但与妓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卖艺不卖身的。即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她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如此,在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艺伎甚至对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一从艺伎的由来说起
艺伎产生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她们的前身就是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随着幕府统治中心江户(今东京)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流浪女艺人聚集过来,成为在此定居的暗娼。当时德川幕府为了增加税收,严厉禁止暗娼,迫使民间妓女必须寻找作为掩护的职业,于是她们逐步向以表演三味线伴唱为主的职业侍宴女郎演化,人们称之为舞伎。它可以称之为艺伎的初步形成期。
舞伎出现以后,幕府官营妓院的妓女为了吸引客人,也逐步吸取了舞伎的一些表演内容,开始向舞伎转化。艺伎一词最初指为舞女伴奏者,到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奏者、舞伎统称为艺伎。由于艺伎既卖艺又卖身,导致官营妓女同时面临内部与外部艺伎的双重竞争,生存处境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江幕幕府对艺伎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禁止艺伎卖淫,有违者严惩。这一规定使艺伎与妓女彻底分离,也使艺伎做为一种职业正式独立,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即艺伎道。首先,艺伎卖艺不卖身,以此维护自己的形象;其次,必须坚守“封口”令,即必须严守客人的秘密,对于客人说的绝密隐私,只能用耳听,如过眼云烟,而不能在背后对外人 传说 ,以此给客人安全感;第三,艺伎需培养修炼日本女性美的典型气质,以符合男性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虽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合法化,而且是日本女性美的典范,但是在江户时代期的日本,艺伎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被奴役被蹂躏的阶层。艺伎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能够在日本历史上激起层层浪花,是因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艺伎的形象。
二日本艺伎的历史贡献
1、艺伎文化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江户末期的1853年,美国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国门,并强迫江户幕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化了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也使各领国找到了攻击幕府的借口。尤其是长州藩和萨摩藩,实力强大,对幕府统治久怀不满,在尊王攘夷的 口号 下齐聚京都,想推翻幕府统治。这一派被称为勤王派。幕府当然对此不会置之不管,也派人加强京都的戒备,这一派称为佐幕派。二派聚集在当时的京都经常进行较量。
京都的勤王派在商议重要事项时,为了掩人耳目,常常选择在艺伎馆,因为艺伎道的一个重要规定之一就是严守客人的秘密,使客人有充分的安全感。所以选择这里即可掩人耳目也可不必担心自己商谈之事被泄露出去。而一些艺伎对勤王派抱有同情之心,经常帮助、掩护勤王派的志士。借此契机,艺伎由社会底层走到了历史前台,在社会巨变中激起了簇簇浪花,这些走到前台的艺伎被人们称为勤王艺伎。
而在勤王艺伎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君尾,君尾是京都诋园“岛村屋”艺伎馆的艺伎,经常在一个叫“鱼品”的茶屋表演,在这里她结识了来自长州藩(山口县)的勤王志士――井上馨。井上馨生于1835年曾游学英国,后来在明治维新政府中任过外务、内务、大藏大臣,为明治元老之一。井上馨对君尾一见钟情,二人十分恩爱。后来佐幕府派的岛田也看上了君尾,岛田是京都佐幕派的首要人物,在京都有权有势。在一般艺伎看来,能成为这样人家的妻妾,是求之不得的。但君尾却一口回绝,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岛田是是佐幕一派。可不久,井上馨的同党找到君尾,要求君尾答应岛田的要求,为勤王派做卧底,刺探岛田的机密。于是君尾成了一个艺伎间谍。后来勤王派根据君尾提供的情报,策划暗杀岛田,最终岛田死在了勤王志士的剑下。君尾为勤王派立了一大功。
据说君尾还曾救过被称为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当时的勤王艺伎以艺伎馆作掩护,联络各地志士进行秘密的倒幕活动。勤王派的艺伎们为了掩护他们,经常挺身相助。在众多英雄救美的 故事 中,君尾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艺伎在倒幕运动中的特殊作用,使她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有人戏称,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2、艺伎对日本社会的贡献
一名合格的艺伎,一般都要从10岁开始,在5年时间内学完日本传统的舞蹈、三味线、茶道、书法、插花、服饰装扮等,所以说艺伎在舞蹈、琴瑟及服饰化妆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日本艺术文化的精髓,是日本古典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即高贵典雅又温柔恭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伎文化,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
艺伎文化已经成为日本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艺伎,意味着以艺术为生。以文学为例,有很多小说就是以艺伎的生活为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作品以文学的手段对艺伎文化的再创造,使得人们在赞叹日本传统的艺伎文化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日本现当代文学产生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对日本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艺伎日益淡出历史舞台,可这并未消除日本艺伎固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艺伎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艺伎周到体贴的服务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在日本的饭店、旅店、飞机场以及百货公司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艺伎的服务,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大都都体验过宾馆、饭店、百货公司等的一流服务,对于他们的周到、细致的服务感到惊叹。例如:在榻榻米房间的日式饭馆,服务员打开拉门、上菜、退出的动作无不显示出一种恭敬与谦卑,顿时让人产生一种主人的感觉。再有不管到那都可以听到接待小姐温柔的“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等等的礼貌词句,这些无不让人感到艺伎文化的潜在的影响,即对客人要体贴、周到、恭顺。
(3)对日本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艺伎们所显示的气质无一不体现了日本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各个特征:忠贞、典雅、娇媚、柔顺,而这些也构成了他们观念中女性美的要素。艺伎的穿着妆扮在现代日本社会已经成为女性古典美的样板。据说现代社会日本人穿和服时,带子如何打,发型及饰物等都以艺伎为标准。要体现这种气质,实践这种气质,艺伎理所当然的成为日本女性的一种楷模,而他们的 言行举止 也成了普通女性的模仿对象,甚至艺伎本身也因为艺伎道而自豪。
艺伎对日本女性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成熟的艺伎必须具备极其温柔并遇事沉着果断的气质。据说这种气质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共同楷模。例如我们在观看日剧时,经常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感觉到一种温柔的魅力,但同时又感到一种温柔背后的忍韧和坚强。这些都是艺伎的内在性格,如今已经内化为日本女性的一种美德。如80年代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就是一位具有这样性格的女性。
总而言之,电影《艺伎回忆录》再现了历史上那个神秘的日本艺伎世界,艺伎如同日本的富士山、樱花一样,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日本文化追求唯美的主题,这一点在艺伎文化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由。日本的艺伎产生是日本现实时代生活赋予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将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莉:《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和“日本之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 康有金、白丽敏:《从电影看日本艺伎文化》,《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浅谈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
摘要:以当代日本小说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日本历史小说等进行了考察。其中不乏表现历史题材或因素的作品存在,尤其是战后更是涌现出大量控诉、 反思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的作品,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
《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
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
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 日记 《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 足球 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
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 历史故事 ,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