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书展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书展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书展论文范文资料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结晶,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 教育 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小 学书法 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篇一:《中小学书法教育探微》 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闪耀着古国文明的灿烂光辉。汉字书写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志之一。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华夏文化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书法教育是大家既关注又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明确书法教育的意义,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创设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传授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指导书法的基本技能,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书法;探微;意义;兴趣;技能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闪耀着古国文明的灿烂光辉。即使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汉字书写仍然是现代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志之一。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华夏文化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去年教育部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由此可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今,不少的中小学生书面作业书写极不规范,卷面极不整洁:有的缭潦草草,如画桃符;有的歪歪扭扭,如蚯蚓滚沙;有的花里胡哨,其状惨不忍睹;有的笔画凌乱,结构松散――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形同考古。好在从2012年秋季起,很多学校开始从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开设书法课,如何指导学生写一手规范而又漂亮的汉字?这是大家既关注又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 经验 ,谈如下一些粗浅认识,与广大教育同仁共勉。 1明确书法教育的意义,高度重视书法教育 “字如其人”,书法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历史记忆的载体。规范的书法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 想象力 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家长、学生、老师、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借书法教育的东风大力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书写能力,决不能因为师资、场地、时间或其他原因让书法教育流于形式。 2创造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汉字是全球文字中,最具美感、最富审美内涵的文字。汉字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高深艺术,它以独特的笔墨线条,展示着宇宙自然的神韵,折射出书家的心灵世界,充分显示中国人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学校或班级应采取多种 渠道 和办法创设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为达到这种效果,不妨采取这样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如:引导学生欣赏书法名家的名帖,让学生感受美;邀请书法名人到学校作演讲或现场书写名联、警句,让学生欣赏美;校园里的文化墙、走廊上、宣传栏内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享受美。以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起书写的兴趣。 3传授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要让学生写好字,那就得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在书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姿势,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执笔姿势。用硬笔书写的执笔姿势应做到:写字时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低于拇指,大拇指和食指自然弯曲,手指尖(食指)距笔尖约3厘米;中指的第一关节从后面抵住笔杆,笔杆斜靠在虎口处;无名指和小指一齐弯曲,依次靠在中指的后面,指关节略弯曲。毛笔书写时,执笔姿势要做到:用拇指、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捏住笔杆,大拇指的第一关节要向外凸起,不要凹下去;中指并于食指的下面,并向内勾住笔杆,也要用第一指节;无名指的指背向外抵住笔杆的内侧;小指跟在无名指后面,两指合力,抵住笔杆。毛笔书写的执笔要领:笔杆必须正直不歪斜;做到“指实掌虚”;竖掌、平腕。其次,还要给学生传授写字时的正确坐势,写字时的坐势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勿歪斜。应该稍微向前俯视;身正,是指上身挺直、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抵住桌沿,以免妨碍呼吸;臂开,就是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之势,笔距前胸一尺左右;足安,就是两脚自然放平稳,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脚尖等。最后,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必要时还需手把手传授技巧。在平时的书法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督促和提醒学生,并反复强调书写时的执笔姿势和坐势,帮助学生形成定势,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指导书法的基本技能,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字如其人”、“写字如做人”,在书法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书写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规范的写好基本笔画,注意运笔、收笔,力争一笔一划都准确到位。在书法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鼓励学生观察汉字的一笔一画在田字格中的准确位置,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的占格情况。动笔之前要让学生观察范例字的结构特点,注意高低错落、宽窄变化、避让穿插,只有观察仔细了,写出来的字才规范、漂亮。在具体的写字过程中特别要训练学生摆好关键笔画的位置,用心临摹,让学生逐步做到观察细致,书写准确,字字笔画舒放,结构匀称,写出的每一个字都应做到字正形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字的时候,不认为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觉得是在进行一项创作,书写结束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由此,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便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愿望 写字是精细活儿,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切忌浮躁。书法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有时可说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繁琐的活动。怎样才能将这种枯燥、机械的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呢?笔者认为必须要有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我们不妨采用学生评价(生评)、教师评价(师评)、学校评价(展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即通过自我欣赏、小组评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教师评价,即教师在批阅学生作品时,可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划上红线,写上鼓励性批语,把优秀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向写好字的学生靠拢;学校评价,就是在校园里用展板展出学生的书法作品,奖励书写优秀的学生,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向县、市举行的中小学生书法作品展览推荐展出,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写好汉字的强烈愿望。 总之,书法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同仁具有高度的热情,并付出巨大的精力,优化每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方能让每个学生写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 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篇二:《浅谈现代中小学书法教育》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正是有了它才使中华文明数千年永续传承发展,书法艺术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书法教育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提出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反思 在现今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品格 古人认为书品与人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古人在书法教学中尤其注重人品的修养,认为“书如其人”,要想教学生写好字,必先教其会做人。“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北宋著名的画家黄庭坚的这句话正揭示了书法艺术“心正则笔正”的内涵。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可谓很好的体现了书品与人品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他的《祭侄文稿》、《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还是《大唐中兴颂》等书法作品都具有一种刚劲不阿、浑厚有力、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颜真卿正气、笃实、不屈服于权贵,刚正不阿的道德品质。在书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高尚的品格,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2、提升审美 书法还具有美育的功能,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书法名作及书法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书法精神的源远流长。、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引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学生会对书法作品形成一种直观的、直接作用于视觉上的审美感受。正如中国现代美学大家宗白华所言:“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这种审美感受会通过欣赏者的主观意识慢慢的到达内心深处,使主观意识与书法作品以及书法家之间形成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3、有益身心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当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譬如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心态浮躁缺乏耐性,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等等。而书法练习对青少年的个体情绪、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书法教育不仅有益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智力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强体质。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不健全 我国没有明确的将书法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基本国策中;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在思想上真正重视书法育。国家教委虽然早已明确的规定书法课为中小学的二级课程,应受到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同样的对待。但是并未出台相关的实施制度及 措施 ,而且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 2、课程设置不健全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业绩、学生为了考试得高分,书法课可以说早已名存实亡。教师挪用书法课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学生、家长、老师只看重学习结果,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把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许多中小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并未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要求,而把那些与中、高考无关的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挤占得所剩无几或者是直接不开,这种做法使得素质教育几乎成了空话、书法教育几成空白。书法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书法练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差,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中小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3、师资力量薄落 我国目前书法教育师资严重短缺,供不应求。如果全国各中、小学都按教育部规定认真执行,普及书法教育的话,所需要的书法教师数量将是非常庞大。而目前我国持有书法专业文凭的专业书法教师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书法师资的供求矛盾日益突显。而更糟糕的是在应试教育有大环境下,我国的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它是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三、关于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建议 1、落实书法教育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学校的书法教育工作,作为对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要完善考核办法,如学校是否落实书法教育政策,落实状况如何;各类考试规定错别字的扣分标准;高等院校设置学分,象考普通话合格证一样,不通过者,影响 毕业 。 学校教师汉字书写水平,跟教学质量考核结合等。通过考核,促进人们对自己书写水平的重视,那么书法教育也将会更加容易开展与普及。 2、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书法教育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书法课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书法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历代名帖,名家书法创作,书法家笔会,书法展览,书法讲评,书法论坛,书法家 故事 ,书法家专辑等内容,可以把抽象的书法艺术通过多媒体的平面效果与立体效果提高视觉冲击力,增强书法艺术的趣味性.。如果把书法教学和电教媒体结合起来,一定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国书法形式虽然简单朴素,但它却能表达丰富变化的美。使用书法录像或光碟则会化抽象为具体。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既可欣赏章法构成的整体意境,又可关注单行行气的流畅,还可通过特写体味一个字结构的趣味。使学生在感受画面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体验。多媒体不仅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 方法 ,更在于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技术的长处。 3、社团协助、社会一起 各级书法协会、学会、研究会,以级书法教育委员会等是从事组织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书法交流,书法比赛,书法展览,书法培训,书法编辑出版活动的专业性机构,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书法专业人才,学校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与他们合作,借用他们的书法专业优势,来推进我们学校的书法教学工作。如合作开展书法比赛、书展现场讲评、书法师生讲座、书法家笔会、聘校外书法兼职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广大师生的书法专业知识,推动我们学校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篇三:《试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汉字是中华五千年 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 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且书法 艺术 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 现代 中国 公民应有的 基本素养 。 【关键词】书法 教育 ;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造素养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 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 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 科学 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 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 规律 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2.书法 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的 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3.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主观创造素养,书法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手段之一。“书画同源”,书法的美也是无限的,个性化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字都有其独特性,书写者对审美的角度不同,书写技能的高低,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从中体验书法的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莫测,进一步领略书法的妙境。书法拥有的美与渭独树一帜、学生可通过反复书写尝试感受书法带给人的无穷魅力。 在 艺术 门类中,书法最具 中国 特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 音乐 的和谐”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性、而从目前书法教育的书法教育的现状看,整个 社会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民学习法普及书法的教育的气氛。希社会和教育部门尽快推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把我国的国粹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1. 浅谈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2.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3.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4. 浅谈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5.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6.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 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 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 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 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是我整理了书法学术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

摘要:此篇论文旨在探讨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际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发现当今的先锋艺术中许多作品(包括架上绘画,新潮美术,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都运用到了书法的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书法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国内外颇受关注的徐冰等人的艺术作品,还包括近几年在书法界热闹过一番的“流行书风”现象等等。

不难发现,当代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模式`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传统的书法艺术逐渐发展成了“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的这种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其存在的主要表现,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此现象的反思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艺术;多元化;现代转型;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拓了新的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扩展了欣赏者的视野。现代书家们已不在一味追求传统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可见,书法艺术已逐渐开始走向了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此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反思该现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然而如果只是把书法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书法艺术”的高度。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另外,一些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理论等论著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对书法的“本质”做出概括和规定。如,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表达情感的艺术”、“生命艺术”、“纯粹艺术”、“最高的艺术”等。这些概括、界定和解说,或出于名家之口,或见于著名论著,它们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纯”度等都有认识上的差异,有趋同也有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是“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在书法界、艺术界、学术界基本是一个共识。而“书法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004年底,文化部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中国书法院”、标志着归属于人民政府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正式予书法以“书法”身份。

五四以来,书法的存在意义一直遭到质疑。一位知名学者和作家曾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①,“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因此产生的特别自然、随性、陈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陈恳”。更重要的是,由毛笔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也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很明显,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人们为了推陈出新,想尽办法崭露头角,往往在创作中采用的是背离传统的方式,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创新来博得大众的认可。在书法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命名它为:艺术书法。

“艺术书法”这一名词是由王镛老师首度提出的。顾名思义是将“艺术”提前,注重艺术的表现,而相对弱化书法的本事。这在当代表现为书法的民间化倾向上,近几年流行的“流行书风”就是其典型代表。纵观这几年来的各大书展,我们都不难发现书法正经历着从“书法艺术”向“艺术书法”转化的过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几千年的二王书风,颜筋柳骨看下来的确让人有点累,出现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许多作品让人看下来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复制品了。于是更多的作品开始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开始抓形式感,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态百出,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展览和比赛的效应不容小觑。近二十余年来,各种书法展览和比赛此起彼伏,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对流行书风的兴起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展览和比赛中,某种风格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或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效仿这一风格形式的人马上就会一哄而上。为了获得好的名次,参展和参赛者往往会投评委所好,纷纷追摹评委的风格。正是因为书法流行现象的出现,以王镛为代表的几位书法艺术家共同主持了“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并连续成功做到了现在。展览中的作品坚持汉字书写及线条原则,基本上仍属于传统书法的范畴,与更具前卫意义的“现代书法”有着较大差距。但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书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向:随着书法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消减和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创作意识正日益凸显和升华,传统的书法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虽然流行书风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但其批判者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流行书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多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流行风尚,并显示出相当的风格魅力和艺术史价值。

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书法艺术家们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富有生机的动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自娱雅玩和记事交流,而更多地注重用笔墨线条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并通过幅式、材料、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视觉上的特殊效果。现代展览中大多是顶天立地的鸿篇巨制,而且多为竖式,很少见到传统的尺牍和卷轴。这样的幅式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展厅格局,同时也使观众有仰望之感,增强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纸上,书法家们广泛取材,从传统本色的纯白净宣到富丽堂皇的洒金(银)宣,从有作旧效果的仿古宣到简单脱俗的手边纸,不一而足,除了在纸张上以背景色增加厚重感等手法以外,石开等书法家还大胆地以色彩入书,寻求新鲜的视觉感受。当然,更明显的是作者们对文字结构的个性化变形和章法布局方面的大胆探索。另外,从展览的布展风格较过去也有不小的突破,新颖协调,将作品拓裱在统一底色的展板上或装置于精美的画框里,旁边配有考究的标签,印有详细的说明、创作自述和主持人评语等,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档次。也极大的增强了观赏者的兴趣。 然而,“书法艺术”转化为“艺术书法”,也是具有自身必然性的。首先,书法在其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曾经具有两面性,即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书法的实用性要求正在减弱,而艺术性要求则日益增长,人们力图在书法中获得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人格精神的追求,日益脱离书写实用价值的书法,应按照艺术的本性来发展。艺术的本性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不满足既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向传统挑战,追求原创性和超越性。这是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规律。其次,现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方式。优雅精美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出版业,消除了艺术品的神秘性和复制失真性,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大量的艺术信息;良好的展览条件和收藏条件,提高了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维度,人们希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所体现的艺术感受性和表现力有更为切实的现代体现。最后,书法家们面对书法的日益专业化和高度艺术化,以及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的挑战,更有来自艺术消费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他们无法停留于固有的书法观念和传统书法模式。他们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当然,形式上的现代感和丰富性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本质特征。其关键所在其实是创作者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色。他们更多地思考传统书法的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向,或者说他们希望书法艺术不要固步自封,而应再创辉煌。古今之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艺术的核心理念和书法家的心性品质的改变。古人重“格调”与“意境”的“高”与“低”。因此,从作品的艺术语言上,更多地使致力于从传统的资源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作品以墓志残纸为基调,并掺杂一些破坏性的用笔,力图表现结构、章法的动荡感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不过,这样的书风也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不少创作者过于重视书法形式技巧上的翻新,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对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研究,因而其创新显得底气不足,粗浅浮躁。其次,由于创作者取法相似,观点相近,且互相影响,因而存在风格面目趋同的隐患,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个性。

中国书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这新的发展维度,原有古典的书法系统,正由文化封闭走向文化开发,尝试着汲取其他艺术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艺术书法”常常招致人们的非议,斥之为非书法、不识“传统”。但事实上,书法艺术不应躺在传统的、古人的艺术成就上面沾沾自喜,书法家们也不应该是艺术创造方面的懒汉,笔墨技巧固然是书法艺术的基质之一,然而它也能扼杀人的活生生的艺术感受性。由于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因此书法艺术的现代转换中,更应注重主体的分辨力,突出主体的创造性,以之开掘新传统,整合新方法,窥视书法艺术现代发展的生长点,在面向新生活的诸种尝试中把握书法艺术现代转型的契机。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转向“艺术书法”也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法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贡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形式美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歌唱家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她的发音有多到位多准确,仅仅只是展示她的基本功,而不拿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歌声展现给大家看,那观众又如何会有兴趣。中国古代的书法经典精华,被大众认可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的几十件作品,如果大家都去宗法他们的作品不去创造,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勃勃生机,风格也不会在竞争中互补,而更严重的,书法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衰落。

注释:①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 当代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当代书法论文选(书史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书法研究[J].1993(01).

[5] 文艺研究[J].2008(12).

[6] 欧阳中石.光明日报――文化与书法[J].2007(621).

[7] 王岳川.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J].2008(7).

作者简介:秦兆诗(198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书法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书签论文范文资料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书籍装帧的 论文 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 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 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 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 1、绳串联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1、微作文题三个,第一个,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建议。第二个,不少班级家长自己组了微信qq等班级群。谈谈看法。第三个,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以上全部要求不超过150字。

2、大作文题为二选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1、微作文题三个,都很简单,主要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思路和感悟。要注意字数全部不超过150字,但最好要超过100字。

第一个,只要根据自己三年高中的切身感受,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即可。

第二个,班级家长自己组了微信qq等班级群,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利于家长交流,但也可能让学生不满。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认可还是不满,还是兼而有之,言之有理就行。

第三个,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有对荷的描写文字,有深层的感悟抒情就行。诗歌缺少功底的同学,最好不要写诗。

2、大作文题为二选一。

①《“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老腔”老腔是陕西省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表演形式。长期在华阴广泛流传,分老腔、时腔两个剧种,表演方法和全国大致相同,先搭好台子、撑好"亮子",然后借助灯火,以竹签挑拨用皮革雕成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流传千年的老腔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可以想象:高旷的原野,沧桑的老农,粗哑的嗓音,看过老腔演出的人怎能无不为之震撼呢?我想,每位观众产生的印象都应该是苍凉悲壮。

②《神奇的书签》。书签,意味着读书,与书相伴,所以称为一枚“神奇的书签”。可以写一则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可以写书签的功能及读书的魅力

书签是为了记忆看书的页数。

书签是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一般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和阅读位置。

作为阅读进度的一种标记,不会过多去注意。事实上你若静心留意,其实一张小小的书签,往往生动地记录着昔日的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窥千年文化,见百态人生。

书签是伴随古代卷轴装书而来的。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古人在轴的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这就是书签的原形。

“书签”一词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当时的“书签”通常是用竹片做成,考究者也有用象牙来做。宋朝以后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大体上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扩展资料:

可以用宣纸、硬纸板或防水油画纸来做书签。不仅可以用纸做书签,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做书签,

例如:

1、塑料书签:除了纸张之外,另一种常见的书签制作材料是塑料。原因很简单:便宜而且印刷精美。

2、金属书签:第三种常见的书签材料是金属。最有价值的金属是黄金。还有锡做的书签。

3、皮革书签、羊毛书签: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它们也为人类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劳动,而且还为人类的精神生活贡献自己的皮肤、头发、骨头等。

4、植物标签:成品动物,当然是昆虫,说植物。事实上,上面提到的纸书签是用植物做的。但是对于纸书签来说,植物并不是直接的原材料。

由植物直接制作的书签有木书签、竹书签等。除了它们的树枝,植物通常还有叶子可以用来做书签。较小的植物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做书签。说到植物,棉花当然是不能忘记的。棉花也可以用来做书签。有直接用棉纱做的书签,也有用布做的书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签

关于志书论文范文资料

俗话说凡事要善始善终,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搞好志书总纂是修志成书的最后一道工序,类似于编筐编篓的收口,关系到志书的质量和成败,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志书总纂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主编统稿,从头到尾总纂全书。一部志稿,从收集资料、篇目拟定,到形成初稿,是多人共同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阅历、知识面、文字水平不同,志稿容易产生取材标准不一、体裁运用不一、语言风格不一等问题。为此,搞好志书总纂,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那么,由谁来总纂是值得研究的。一般来说总纂者应是志书的主编。主编负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作用。主编不能当挂名主编,主编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业务上懂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并具有埋头修志、耐得住寂寞、倾心于修志的老黄牛精神。从保证志书的质量出发,总纂时做到“总裁专主,笔削文辞” 从头到尾总纂全书。第二、通审全志,严格把好政治关。志稿是否做到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否做到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为把握观点的依据,以此记述改革开放20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这是总纂时应严格把握的。在把握这一要求的同时,还应注意志稿中记述的事物,是否做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做到了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此外还要审查志稿记述中是否有违反党和国家保密条例的问题。把握好上述要求,才能使编纂出的志书适应当代形势需要,使其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较为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一地一行业的历史与现状。更能发挥其存史、资治、教育作用。第三、通览全志,反复斟酌,调整篇目。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结构,是志书编写的纲和成书后的阅读指南。由于总纂前的篇目,只能作为编写人员搜集资料的依据和提炼归纳资料的纲领,肯定是不完善的。总纂时,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对事物不断深化理解及内容的扩充,这时经过对全志的通览,对不合理的篇章进行修改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下手呢?笔者认为:一是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谋篇立目,而不能从部门和局部出发,要在不影响全局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局部的整体性、科学性,切忌弄成部门志的篇目。二是审查篇目设计是否反映了该地该行业的全貌,并做到以事横分,横不缺项(大项)。三是篇目的归属是否合理,做到横为并列关系,纵为领属关系,划分门类的标准是同一的。四是篇目的排列顺序是否合乎逻辑,以先自然,后社会;先早后晚;先农业后工业;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先主后次的顺序排列。五是篇目的标题是否准确、简短、朴实、醒目。第四、核查资料,防止各种“硬伤”。资料是编纂志书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典型,是保证志书质量的关键。总纂时,执笔者,必须充分认识资料工作在志书编纂中的重要性,集中精力,认真审查入志资料。一查资料的全面性。从一部志书来看,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门类的资料,必须完备,不能有缺门;从一部专业志来看,构成该项专业的主要要素的资料,必须齐全,不能缺项;从一项事业来看,既要反映成绩、也要记载失误,既要反映经验、也要记载教训,既要反映优势、又要记载劣势,以防止片面性。二查资料的系统性。为了反映各项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这就是“纵不断线”。三查资料的真实性。志属信使,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资料真实性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真实性,也无科学性可言。因此,对有错误、有疑点,或有争议拿不准的资料,一定要查证和核实,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四查资料的准确性。入志资料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来面貌,做到不渲染,不夸大。这就要求记述中对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能记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不能用大概、估计、大部分、小部分等模糊语言。五查资料的典型性。搜集到的资料浩如烟海,写入志稿中应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对那些缺乏典型意义,不足以反映经验和规律的资料,要删减和调换,在资料的深度上狠下功夫。六要核准和统一统计数字。一部志书尤其是经济部类志书,由大量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来说话,这是重要的资料。对于这些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入志的数字要准确。从各种渠道来的统计数字,不一定都准确。由于抄写、计算的错误,造成不真实。如果把那些不真实的数据写入志书,就会削弱志书的权威性。因此,在总纂时必须反复审核,这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在处理统计数字时要做到,对一些浮夸不实的数字要纠正,对一些不准确的数字要核对,决不能把不准确的数字写入志书中。二是入志的数字要一致。一部志书由各系统各部门参加编写,数字来自各方,是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如果关于同一问题的统计数字各部志书的记载不一致,分不清那个正确,势必影响志书的科学性、资料性和真实性。为避免出现差错,总纂时一定要对所有统计数字进行核对,发现矛盾要认真找出原因,进行纠正。各部门与统计局数字不一样时,要以统计局的数字为准。同一概念要求的数字要一致,不同概念要求的数字要精确,不能自相矛盾。第五、阅改全志,优化记述质量。篇目是志书的结构形式,而内容则是志书真正使用价值所在。一部好的志稿应为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特点鲜明、详略得当、无交叉重复,全面地反映该地该行业的兴衰起伏及发展变化。并且在具体记述上精美完善。总纂前,志稿有了良好的记述基础,还需要通过统稿,进一步优化质量。总纂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1)是否作到以时为序记述事物,并做到纵不断线,写好三点(即起点、转折点、终点),按着事物的主要发展阶段,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史料去记述其兴衰起伏的主要过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些缺乏对过细资料的综合提炼,不能把握事物的主线,不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取舍资料,在记述方法上表现为流水账、资料堆砌式的记述;或者硬性归纳出几条经验、体会,形成总结报告式的记述;或者是不去分析此事物在此地的特点(个性),盲目地加以解释,形成说明文式、教科书的记述等写法,是反映不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解决的办法:一是抓住主线和主要发展阶段记述事物。二是坚持以时为序记述事物。三是记述时还要体现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2)改革开放的成果记述得是否充分。第二轮志书记述的正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在这20年间,全省各行各业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发展变化,都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脱离了改革,本轮志书记述的事物就缺乏鲜活的内容,缺乏内在的动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轮省志各分志的篇目设计上虽然没有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但我们的主导思想是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方法去记述。大集中即反映在概述里,小分散则反映在各篇之中。黑龙江省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小企业实行租赁、承包,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政府精简机构、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外发展横向联合,搞活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以及教育、科研方面的深刻变革等等。这些都是不断推进、扎实深入、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可以说,改革是黑龙江省这20年的主旋律,是重头戏,是大文章,体现了全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进程和真实写照。改革给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产生了许多的新的变革中的事物。这些直接改革或者涉及改革的内容,在志书的各个篇章中都应充分记述,才能真正反映黑龙江省这2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巨变。(3)记述是否站在全省、全行业的高度。“省志者,一省范围之方志也”。此话非常准确地说明了省志的编纂内涵。毋容置疑,省志必须记述省情。作为省志中的每一部分,都要集中反映本省每一行业的整体面貌及其在本省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分志编纂的着眼点必须高屋建瓴,从上到下记述全省本行业内容完整的条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面或下面的某一块,绝不是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那一点事情。有的志稿所记内容不能立足全省,写出本行业、本领域、本专业的全貌。这样的志书不是省志分志,而是部门志。如某部试写稿,在记述1998年抗洪救灾时,只记省里某机关是如何做的,出了多少人,捐了多少钱,捐了多少御寒衣服等等。至于全省本系统在抗洪救灾中是怎么样做的没有记述,反映不了全省在这一系统在抗洪救灾中所做贡献的全貌。再比如,有的经济类志稿,只注重国营企业、集体经济的记述,而市场经济下的其他经济体制和状况,如个体经济、股份制、三资、外资等没有反映,涵盖不了本行业的全貌。如果在记述中不注重新时期市场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怎么能充分反映新时期20年来本行业的发展变化和规律?肯定是不能充分反映的。记述的立足点是低的。那么,怎样立足全省、全行业的高度去记述?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篇目设计时要高屋建瓴,立足全省、全行业。二是搜集资料时要广泛,立足全省、全行业。三是记述中不能只写省机关或直接管理的部分内容,应涵盖本行业全省的内容。记述内容既要有领导机关,更要注意全省、全行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省情省貌,是全省某行业完整的内容,而不是本部门、本行业的一小块。(4)记述中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志贵详备,但也并非不分轻重、主次,一律从详。而应该斟酌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详略得当。志书是资料性著述,内容丰富、涵量大。记述中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反映全貌,又要突出重点,使其容纳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在记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志稿详略不当的问题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资料的占有和记述方法的掌握两个方面。如某部试写稿,第一章共设6章,写出177页,由于第一章占有资料多,写出101页,占整篇比重的57%以上,而其它5章的内容仅占43%。显得畸轻畸重。以上是从文字量上分析。再从内容上看,第一章由于资料的占有多,没有下功夫精选,记述内容过详过细,显得冗长繁琐。相反,另外几章因为搜集的资料太少,只能粗线条地勾勒几笔。很难进入具体记述,往往是前面有一段小序,下面记述时图片加说明,形成图片加说明的注解式写法。内容极其单薄,显得无足轻重。这种详略不当的状况都需要引起注意。解决的办法:一是下大力气搜集资料,使相关薄弱章、节内容更充实,更丰富,充分体现志书存史、资治的价值。二是在记述中,执笔者加强在记述方法的掌握和对入志资料的筛选取舍上下功夫。不能因资料多,而不分主次轻重一律从详;也不能因缺乏资料而从略,写成图片加说明。而应斟酌情况,做到详主略次,详个性略共性,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详略得当。(5)记述中是否做到通俗化。有些志稿由于涉及到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在记述上表达得不够通俗,专业术语过多,记述问题写的太深,不够深入浅出。除了学者、专家和行内人员外,一般读者一点也看不明白。专业志要体现专业的特点,要写出专业独特之处和主要方面、主要发展变化,以区别其它事物、其他专业。专主要在内容上,而不是专在文字上。当然写专业志要涉及许多专业术语、技术问题,有些甚至不好理解的技术问题,在记述时不可避免,但是一定要切记,专业志不是专业论文和专业教材书,而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部记述专业发展的志书。因此,既要写得符合专业,符合科学又要通俗易懂,既要让内行人读后受益,让外行人也能大致看明白。如果把专业志写成专业的科学著作,除了科学家、学者之外一般人一点也看不懂,就失去了志书的社会性。因此,在记述时要时时刻刻考虑到广大读者,在记述方法上更要讲究一些,将深奥的内容写的深入浅出一些,对有些难懂的技术问题、专业名词、术语可以在适当地方通俗化地说明和阐述一下,但阐述时不能形成名词解释或教科书式的写法。在文字上尽量避免大段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堆砌。在实际内容上专业性要强化,在记述方法上专业性要淡化。这应该是一条总的要求。(6)处理好交叉重复。客观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作为记载客观世界历史和现状资料的志书,其内部各门类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关联的,在有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交叉,对于这些交叉,我们不但不应回避,相反却应重视写好,以体现志书各方面的联系性。这里强调一下交叉与重复的区别,我们所说的交叉,不同于重复。交叉是浸透。回避交叉就会造成疏漏,记述事物不全面。重复则是相同的事物,简单地再出现。重复就是雷同,应是竭力避免的。那么如何处理好交叉这一问题呢?一是在制定篇目时,一定要统筹全局合理划定事物属性规定,记述范围避免外延过界。严格坚持按事业性质立志的原则,即把性质相同的事物,归并到一个门类,立为一志,做到“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如驾驶员培训的内容,某部志稿篇目设计时,在第二篇道路运输及第三篇道路管理等篇中都有,这显然出现了交叉重复。经过研究探讨,将此内容放入第三篇道路管理中,避免了交叉。二是各分志应突出本专业特点,不做全方位记述,做到此详彼略,详略得当,事事互见,文无重出。如黑龙江水系的内容应在《地理志》、《水利志》中详细记述,在《航务志》中略记。特别是江河湖泊的演变,在《航务志》中没有必要介绍的那么详细,应记述与航运业有关的内容,无关的舍去不记或略记。(7)掌握好记述基本要领。志书记述中基本要领的掌握很重要,在接触到的志稿中要领掌握不好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不扣题。写任何文章都应内容紧扣题目,标题揭示内容。二者关系不能松散,而应对号入座。编写志书也是如此。在所接触到的志稿中,文不对题、文不扣题的现象还存在。有些志稿中,标题是一回事,但内容写偏了,写拧了。或者标题不具体,内容很杂乱,或者一个标题下写两个以上的事物,相互混淆、干扰、争嘴。如某部志稿,节的标题为队伍人员,但里面混进一些机构的内容,队伍和机构混着写,队伍人员反而看不清楚了。队伍到底是什么样,怎么发展变化的看不出来。解决的办法:一是执笔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研究透资料,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好篇目的标题,然后再“对症下药”地往里面装内容。二是文表不符。表随文走,文说明表,这是志书记述的基本要求。在接触到的志稿中文表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志稿中表不随文走,有的集中在章下序中,有的集中在节后。解决的办法,认真梳理好表应说明那方面内容,如果是说明总的情况则可放在章下序或者节下序中,或者章节之后,其余的表说明谁的内容就随谁走。文字与表格应起到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目的三是记述要素不全。记述事物发展情况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情况、起因、变化、结果等等。四是记述时存在插叙、倒叙现象。志书的记述方法通常叫做竖写。竖写的概念是竖写单元确定后,以时间早晚的顺序记述某事物(某行业)的发展变化。与写小说、剧本、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能插叙、倒叙。(8)做好“以事系人”。人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记事的时候,凡对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包括领导人、管理工作者、科技人员、劳动模范等等,应通过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出来。有的志稿人物记的少,甚至通篇都看不到一个人。使志书缺少活力,降低了可读性。总纂时可以加强以事系人的记述,在记述事业发展时,自然地把人与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记述出来。与事业无关的不记,不必介绍人物生平和一生的活动。第六 、统一文风 统一行文规范(1)统一文风。每部志稿都是多名编写人员共同完成的,即“众手成志”。由于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不同,志稿难免存在文风不统一的现象。这就要求总纂人员按照志书体例“简洁、朴实、流畅”的要求,在统一文风方面把关,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做到:一是力求准确严密,实事求是。夸张的、比喻的、含糊不清的程度副词等词汇尽量不用。二是力求文约事丰,简明扼要。三是力求直书其事,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四是记述的笔法、方式、叙事习惯、语言文字等要力求统一,尽量消灭“众手成志”而产生的“七嘴八舌”的形式痕迹。

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档案是由档案转化而来的历史记录,档案以其记录性和原始性集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历史遗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谈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人才档案记载着个人在各个成长历程中的基本资讯、成长经历、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的政治关系,而对于档案中所记载的书面资讯具有着真实性、保密性、不可更改性、阶段性等众多特点。个人档案对于本人工作的变更、职位的升迁、待遇福利的发放等诸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确保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是保证社会成员正常工作的前提。但调查统计发现现阶段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档案管理的科学有序进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时为社会成员负责的表现,应该切实的将此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本文就对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几点问题 现阶段各个企业单位在对人才进行选择时很多的是注重所选员工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操作性以及实用性,而对于个人档案中所记录的内容不加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档案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严重的下降,而对于档案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也自然被忽略了。为切实的加强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本文对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弃档现象严重 人才市场所接收的档案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需要办理接收手续的大中专毕业生;因私出国人员;在规定时范围需要组织评审或者是申报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人员;社会流动人员;其他人员。对于以上几类人群数量庞大,在人才市场对这些人群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分类困难等众多问题。再加之许多档案个人在将档案放到人才市场后就不再过问,久而久之就使得这部分档案在当事人未知的情况下被弃档。 资讯管理的职能化较低 现在是资讯化网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资讯管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计算机资讯处理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资讯整合、资源优化、职能校对等过程。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工操作环节复杂,出错率高的难题。但是在实际的人才档案管理过程中,资讯管理的智慧化较低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虽然国家已经就该项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但是并未起到较大的效果。在对社会人员档案管理过程中资讯化、网路化还停留在就低的水平,尚不能和社会保险部门、人事部门、监察部门达成资讯的共享。 法律体系不健全 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现在还没有比较完善细致的法律进行制约,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缺乏约束力。虽然早在数年前就有相关的法律对人才市场进行规定,但是对于档案的管理方面法律条文较为笼统。传统的法律只是对人才市场的活动进行了基本的规定,但是相对于档案的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做出规定,具体操作起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此外我做人才档案管理立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整健全的法律体系。 2.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新路径 规范档案管理,提高责任意识 在进行档案管理时,要确保档案的真实性。档案在进行整理时个人以及学校都应实事求是,做到档案的准确,逐步的提高档案的公信力。档案在人才市场放置时,要缴纳一定的费用避免弃档现象的发生。逐步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对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市场档案放置的科学性和正规性。 逐步提高档案的资讯化管理 将计算机资讯科技逐步的应用在人才市场档案管理中,切实的做好档案的资讯化管理。对于人才市场档案以电子资料的格式进行备份,将各种资讯做好分类管理。一方面网路档案资讯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又可以和其他部门更好的做到资源整合和共享。在对档案资讯进行网路化管理时,要确保资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程序 根据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纠纷,制定出科学有效地法律法规。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可以对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依据书面的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可依规范管理行为。以立法的形式将管理工作制度加以完善,提高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程序。 3.讨论 人才市场档案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存在着工作量较大、涉及事项广、涉及人员多等特点。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档案合理分类、系统归档、资料合理整编。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存在着弃档现象严重、资讯管理的职能化较低、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规范档案管理、逐步提高档案的资讯化管理、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档案管理新路径。相信随着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将会更加科学、正规、合理。 篇2 浅析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建设 1.引言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管理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卫生防病工作的现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实施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和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体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危害因素控制和监测、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检验和评价、疾病预防应用研究指导和技术管理、健康和疫情相关资讯管理等等。充分开发和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资讯资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使用效率,不单单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也是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下文浅析了档案管理与利用状况,提出档案管理与建设的对策。 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现状 第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使命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在卫生部门领导下,发挥技术管理及技术服务职能,围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任务,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做好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妇女儿童保健等各项公共卫生业务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加强对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控制,在防病、应急、公共卫生资讯能力的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根据单位的工作实际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建立综合档案室,配备档案存放密集架,安排专职档案管理员。 第二、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存在着专业性强、范围广、门类多的情况,每份档案凝聚著专业人员的心血,是其在长期工作中积攒累积的成果,这些第一手原始资料对于科学的研究、疾病的预防、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使用情况,可将档案按照使用目的进行粗略的划分,为一些重大事件例如艾滋病专案、鼠疫、卫生检验监测、结核病专案、计量认证考核编写志书等提供详细资料、实质 *** 等;为了申报科研成果、编写志书、撰写专业论文、查询业务技术等拟写各种材料作资料文字参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对各种传染病、流行病开展日常性、长期性、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分析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的发展动态,掌握疾病在所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等等。例如2008年人禽流感呼吸道传染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可以通过和利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所形成的声像、文字等不同形式载体的档案资料,第一时间掌握了解疾病的传染源、疫源、人群易感性、传播途径、分析疫情流行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档案人员应该通过编制专题介绍、案卷目录、专题目录等等,熟悉掌握并能介绍现有档案的具体内容与实际利用价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编写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处置应急预案等等。还可以设立课题组,根据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相关原始资料、调查报告寻找分析有关疾病的流行途径、发病规律、预防措施、应急方案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素质、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身体。 3.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保管,轻利用。目前,大量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资讯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的实用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对档案的收集与保管,档案管理员工作局限在整理、收集、防虫等方面上,对于档案的利用工作上还是停留在被动服务上,别人需要查阅什么,就提供什么资料。 第二、自我宣传力度不足。对利用档案后取得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对档案内容的宣传,导致个别干部职工认为档案室中的档案资料无价值、无意义。 4.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和建设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档案资讯资源利用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健康预防疾病意识的提高,基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树立为大众服务的理念,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体系,对档案管理工作科学管理,丰富馆藏,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积极编写各类专题档案的汇编,充分科学主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各种档案资源资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二、利用资源,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 利用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资讯,举办形式多样的疾病预防科普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制作预防疾病的宣传手册、健康教育的宣传单,把防病知识进行科普,送进社群。组织疾病预防专家,与民众面对面交流,提高百姓的意识、做好科普工作。 第三、全员参与,提高档案利用效益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资料归档、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的真实性、统一性、完整性。档案的管理需要纳入工作日程,配备必要的办公装置,支援档案管理员工作。 第四、采用现代技术,增强档案资讯化管理能力 随着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各种传染病的爆发、各种突发事件,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处理疫情的时效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资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加快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讯化建设,加强档案的资讯网路建设,提高档案资讯化管理能力。 5.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档案资讯资源,能准确掌握疾病发病资讯,及时分析疾病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对策,防止疾病的传播。

你好宛西中专历经百年。从内乡县赤眉镇开明绅士王希孔先生于1908年创办内乡民主师范学堂,到当今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虽校址数易,校名累更,然办学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变,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职能不变,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不变。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是到新中国诞生后,三年经济困难、文革动乱时期,一直得以延续,从未间断。历史和现实证明,学校造福桑梓的生命力之旺盛,担当道义的铁脊梁之坚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林林总总的同级同类学校中是鲜见的。2008年10月18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为这所老校的百年华诞祝寿祝福,为学校的发展助推助跑。一部校志的意义无论如何放大,也不能类比《史记》那样宏大的史书。它只是浓缩了一个具有实体性质的社会单元生存变迁的踪影,为在这块土地上岁岁年年躬耕奉献、教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业者学者,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批社会栋梁树碑立传,从而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风貌。勿容置疑,统观全书,肯定带有厚今薄古的倾向。这是因为在这个舞台上,人物变幻,时过境迁,好多史实渐渐地被时间消磨、泯灭、淹没、掩盖,无从查考。所以,越是最早的真实史料,才越是最珍贵的。我自身的体会是,我家上溯到前四代,高祖、曾祖、祖父都是一字不识的贫苦农民,家族的历史是靠口传心记来流传的,爷爷、父亲在世时所讲的东西,少年不用心记,等父亲去世后,那些祖辈过往的经历再也无法还原记录了,只留下残存下来的片断记忆,令人痛心疾首。而我们这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教育阵地,也照样被岁月的风蚀剥离,资料稀缺。比如,我校用电铃、电脑作为报时装置以前,曾经一直用一块战争年代的炮弹皮作为敲响和警醒人们心灵的黄钟大吕,一度沿用了几十年,竟然没有被收藏起来,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实在可惜。因此,我由此非常敬佩收藏家,他们才是真正的有心人。所以,我必须感谢在这所学校工作生活过的那些在世的前辈们,是他们提供的文字或口头资料,为写出这部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须肯定这部志书的主要编撰者王书成老师,他花费的心血是值得称道的;还应该肯定一批老同志满意请采纳

关于书痴论文范文资料

书是我的好朋友,儿时,我常常偎依在妈妈怀里,伴着柔和的灯光,听妈妈讲故事。那迷人的故事,常常使我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逐渐,听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如饥似渴的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捧起了好看的绘本,那生动的图片和内容吸引了我。慢慢地,绘本也不能使我满足,于是,我开始向方块字垒起的“城堡”发起了“进攻”。岁月如流水,渐渐地我已读书了很多的书。

书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感情。在读书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是冰心的《纸船》,让我感悟到了母爱的温馨;是泰戈尔让我“不记得母亲”,但永远记得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向理想迈进;普希金说人生的奋斗方向是敢与风浪搏斗;雨果说要忠于职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鲁迅告诉我童年是那样快乐;叶圣陶让我明白写作的三个要点联想丰富、抓住特点、善于观察;同样,叶文玲也教给了我写作的三个方法要别出心裁、要有真情实感,广泛读书做基础。

我常把书比作一叶扁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它能增加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胸襟,因此,高尔基把书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也留下“贵者因书而贵,富人因书而富”的金玉良言。是的,书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太多了,也许只有爱书人才了解书的珍贵。

每得到一本内容健康的好书,我都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为它穿上“外套”,再把鼻子凑上去闻闻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巴不得知识的溪流立刻潺潺流入我的心田。于是,我立刻拿着它,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那一篇篇优美的辞章,犹如甘露滋润着我的心房。我知道在知识面前我还是一贫如洗,我将孜孜不倦地去读,去钻,我的乐趣将会永远在书的海洋里寻觅。

由于我对书的热爱,所以对写作也产了浓厚的兴趣。晚上做完作业独坐在书桌前,在柔和的灯光下,一本日记本,一支笔,就成了我最理想的倾诉心曲的工具。通过笔尖,我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啊!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的梦想插上翅膀!

你是否看见一株腊梅,在凛冽的寒风中彰显着花的但当?

你是否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勇于担当,坚守责任,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国复兴号这艘巨轮,也在每个人的担当之下驶向远方。

担当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射在这繁华的世界之中,每个人生而如一张白纸,需要之后的你在上面涂抹绘画,只有承担好画好自己这幅图画的重任,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夺目的光彩,残疾人海伦凯勒,身受宫刑的司马迁,瘫痪的霍金,根本不都是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昭示着对生命的担当吗?在这担当之中,心灵因此而璀璨,灵魂因此而升华。

担当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当老人摔倒在路边的时候,当道德绑架愈演愈烈的时候,当伪捐诈捐捐建成常态的时候,你是选择站出来还是选择退缩?退缩是一种懦弱,而站出来则是一种担当,就是没有担当的虚伪和欺,将会横行,真善美将会被抛弃,若是没有担当,那么社会将变成污浊的染缸,丑恶和厄运将会腐蚀人的心灵,只要人人有一站出揭露种种不公,我们的社会才能多一些温暖,多一点爱。

担当是对国家的回报,从古至今,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还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魏源,他们都怀有一颗赤诚心,为他人,社会乃至国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如今我们有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高铁,有史无前例的国产大飞机,c919,有重获新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有体现大国智慧的亚投行,我们可上九天逐月可下五洋捉鳖,取得这一项成就,哪个不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付出和担当?哪个不是因为炎黄子孙蓬勃的爱与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继续前进,人生区区数十载,只有一份担当能让生命绽放光彩,无论是为自己,为他人,抑或为国家,一份担当,让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奏出乐章,多么壮丽,多么恢弘。

古人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然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占据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最终被秦国所灭,现在看来,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彻底,抓住了主要矛盾,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可见,解决问题时需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几千年后,中国共产党也能够适时适度地抓住主要矛盾,排除万难和国民党联手,对抗外来侵略者,保全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能够适时适度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有利于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问题的解决,吴王夫差就没有能够做到正确分析与把握。在越王勾践经历吴国的奇耻大辱并且被放回越国之后,吴王一意孤行,讨伐齐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使得精锐部队遭到重创,最终不敌三千越甲,吴国亡。夫差目光短浅,无法看到越国方是心腹大患,对齐国大可不必轻举妄动。他不懂得要想稳固自己的政权,最重要的是先解决有威胁的国家,而不能够意气用事。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主要矛盾的结果,就是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情势反而会更加严峻。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明白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统筹兼顾,更要抓住时机,做出影响全局的关键之举。

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明白抓住主要问题的重要性。人生中每个阶段都有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准确把握和解决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遵循先放石块,然后再放沙子和水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上分辨主要矛盾,着重解决好主要问题,使问题能够相对轻易地解决,以最简捷的方式取得成功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国家的富强。

今日超女李宇春在北大百年讲堂指音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就让现场极度混乱,因此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我认为:大学讲堂不是正式的金銮殿,娱乐文化也可以登上讲台。文化不分贵贱,文化应是多姿多彩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等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更方便的接触到更多,丰富的信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上听教师传授知识,也似乎成为了一个牢笼,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如果此时能有一个小小的娱乐节目吸引人们的目光。,那会他们走丢的思绪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天真许多,生气,让学生集中精神更主动的尝试礼物知识这不是一箭双雕吗?文化应是多姿多彩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可迸发惊人的力量。

超女总冠军李宇春是一位流行音乐歌手,歌手与讲堂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既然这位流行歌手被邀请到北大讲堂上演讲,这固然与歌手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首歌一句话引起的温暖而否定他的才华,否定她上讲堂的本意。因此我认为娱乐节目也能登上讲堂,文化不分贵贱文化,本是多姿多彩的。

想必开讲了这档综艺节目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这是由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一档大型青少年励志节目。在这个节目上邀请了各行各业优秀的人物走上讲堂,在这个讲台上,被邀请的人能够自由的演讲,讲述自身的经历故事,以自己的视角为学生代表解决问题。我想北大的初心大概也如这一挡节目一样,想让一位大家熟知的人去讲授一些有用励志的知识,帮助学生解答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更深入的思考,并因此受到启发。既然如此,讲堂《开讲了》走上娱乐节目,那娱乐节目为什么不能能因李宇春引领而走入课堂呢?

文化不分贵贱,文化本应是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走进讲堂也不失为一种文化创新的方式。

鲁迅说:“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是一种心境,一种推心置腹的心灵展示,一种大彻大悟后对生活的感悟。他能卧听风花雪月的絮语,也能激荡金戈铁马的豪情。

诚信是一种灵魂,一句真挚的话语能唤回浪子的心,它胜过无数祈祷的圣歌。

诚信是一种浪漫,一种欣然迎接朝霞晨曦,洒脱正视生活刀光剑影的凡人意趣。

诚信是一种美丽,一种打开心扉良辰美景比比皆是的幽静和特许的自然,一种自我领悟亮丽人生的真正底蕴,一种用坦诚兑现自己不凡与独特的慨然。

正视诚信吧!

中国历绽开了无数诚信之花,奏响了无数诚信之歌,演绎了无数诚信的绝唱。周文王为了招揽天下贤士,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难为周公做到了,就因为他那沉甸甸的诚信,才让我们看到了他坐拥天下的局面。梁三伯与祝英台真诚地信任对方,使他们的海誓山盟执着到沧海桑田,才有了化蝶共舞的缠绵。焦裕禄等人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坦诚信守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为官者,才使我们的民族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拥有诚信吧!

人生的信条就是诚信。有了诚信,才会虚心,才肯丢下自己去理解别人,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去接纳别人。有了诚信,我们的心胸就会像大海一样博大,充实而富有内涵。有了诚信,当我们在高大的猜疑栅栏面前徘徊时,我们就会相信“诚之所感,触处皆通”的格言。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了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人仁义走天下的正气。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人民谋富强的诺言,才弹出了焦裕禄、孔凡森等为人民服务之歌。诚信――中国清官“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情怀。

拥有诚信吧,我们的心情就会自然轻松,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分阳光与温馨,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璀璨夺目。

微笑,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在开心的时候微笑,在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微笑,学会微笑,开怀大笑,肆无忌惮的笑,如果每天只会沉默寡言,甚至连怎么笑都不知,那么,就太遗憾了,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一个人经常笑,会使自己一直处在心情好的状态,这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当然,实在难过也千万别憋着,一定要哭出来,适度的哭对眼睛也有好处。

我就是一个比较沉默寡言的的人,不喜跟人说话,不善交际,喜欢看动画片,宅在家里,有时甚至好几天都不出一次门,而随着一次次鼓起勇气的锻炼,使我开始大胆举手发言到抢着站上讲台演讲,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我开始变得自信,大胆,开朗,也开始主动与人说话,这才发现,他们并不是讨厌我,而是平时的我太过沉默,本身就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息,这才让他们不知所措,不敢靠近我,知道*的我开始努力反省自己,心里也下定决心改正!

就这样,我真的改变了自己,跟之前的我简直判若两人,我开始合群,不再独自窝在一个角落里,就算是在家了也会想着出去走走,带着我家小狗豆豆,出门散步,看着它一蹦一跳的欢乐身影,我的心里也开阔了起来。

如今,我也已经升入高一,不再是初中的懵懂少年了,要开始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努力了,课业繁多的同时并没有使我放弃经常出门散步的习惯,反而劳逸结合,使得我更加去努力,更加有精神。

遇到开心的事我会微笑,遇到感动的事我会微笑,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也会微笑,微笑,伴随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我的生命中。

在伤心时,试着学会笑一笑吧!那会帮你减轻很多压力,比任何灵丹妙药都开的有用,这样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吧!学会微笑吧!

读书(1)引言读书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2)事实论据宋濂的读书经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爱迪生以书为枕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 有人说,读书好,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有车如簇。看,有权有势又有钱,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书好不好?诚然,名利声色确实吸引了不少沽名钓誉之徒。但除此之外,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然清贫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学子吧?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著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师”。大发议论,使你与作者有并驾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 历数了这么多书的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既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名利之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读好书,读那些不光是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们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能学到什么?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让我们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关于书画论文范文资料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是我整理了书法学术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

摘要:此篇论文旨在探讨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际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发现当今的先锋艺术中许多作品(包括架上绘画,新潮美术,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都运用到了书法的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书法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国内外颇受关注的徐冰等人的艺术作品,还包括近几年在书法界热闹过一番的“流行书风”现象等等。

不难发现,当代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模式`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传统的书法艺术逐渐发展成了“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的这种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其存在的主要表现,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此现象的反思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艺术;多元化;现代转型;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拓了新的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扩展了欣赏者的视野。现代书家们已不在一味追求传统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可见,书法艺术已逐渐开始走向了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此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反思该现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然而如果只是把书法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书法艺术”的高度。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另外,一些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理论等论著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对书法的“本质”做出概括和规定。如,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表达情感的艺术”、“生命艺术”、“纯粹艺术”、“最高的艺术”等。这些概括、界定和解说,或出于名家之口,或见于著名论著,它们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纯”度等都有认识上的差异,有趋同也有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是“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在书法界、艺术界、学术界基本是一个共识。而“书法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004年底,文化部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中国书法院”、标志着归属于人民政府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正式予书法以“书法”身份。

五四以来,书法的存在意义一直遭到质疑。一位知名学者和作家曾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①,“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因此产生的特别自然、随性、陈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陈恳”。更重要的是,由毛笔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也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很明显,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人们为了推陈出新,想尽办法崭露头角,往往在创作中采用的是背离传统的方式,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创新来博得大众的认可。在书法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命名它为:艺术书法。

“艺术书法”这一名词是由王镛老师首度提出的。顾名思义是将“艺术”提前,注重艺术的表现,而相对弱化书法的本事。这在当代表现为书法的民间化倾向上,近几年流行的“流行书风”就是其典型代表。纵观这几年来的各大书展,我们都不难发现书法正经历着从“书法艺术”向“艺术书法”转化的过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几千年的二王书风,颜筋柳骨看下来的确让人有点累,出现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许多作品让人看下来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复制品了。于是更多的作品开始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开始抓形式感,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态百出,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展览和比赛的效应不容小觑。近二十余年来,各种书法展览和比赛此起彼伏,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对流行书风的兴起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展览和比赛中,某种风格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或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效仿这一风格形式的人马上就会一哄而上。为了获得好的名次,参展和参赛者往往会投评委所好,纷纷追摹评委的风格。正是因为书法流行现象的出现,以王镛为代表的几位书法艺术家共同主持了“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并连续成功做到了现在。展览中的作品坚持汉字书写及线条原则,基本上仍属于传统书法的范畴,与更具前卫意义的“现代书法”有着较大差距。但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书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向:随着书法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消减和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创作意识正日益凸显和升华,传统的书法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虽然流行书风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但其批判者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流行书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多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流行风尚,并显示出相当的风格魅力和艺术史价值。

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书法艺术家们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富有生机的动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自娱雅玩和记事交流,而更多地注重用笔墨线条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并通过幅式、材料、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视觉上的特殊效果。现代展览中大多是顶天立地的鸿篇巨制,而且多为竖式,很少见到传统的尺牍和卷轴。这样的幅式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展厅格局,同时也使观众有仰望之感,增强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纸上,书法家们广泛取材,从传统本色的纯白净宣到富丽堂皇的洒金(银)宣,从有作旧效果的仿古宣到简单脱俗的手边纸,不一而足,除了在纸张上以背景色增加厚重感等手法以外,石开等书法家还大胆地以色彩入书,寻求新鲜的视觉感受。当然,更明显的是作者们对文字结构的个性化变形和章法布局方面的大胆探索。另外,从展览的布展风格较过去也有不小的突破,新颖协调,将作品拓裱在统一底色的展板上或装置于精美的画框里,旁边配有考究的标签,印有详细的说明、创作自述和主持人评语等,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档次。也极大的增强了观赏者的兴趣。 然而,“书法艺术”转化为“艺术书法”,也是具有自身必然性的。首先,书法在其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曾经具有两面性,即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书法的实用性要求正在减弱,而艺术性要求则日益增长,人们力图在书法中获得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人格精神的追求,日益脱离书写实用价值的书法,应按照艺术的本性来发展。艺术的本性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不满足既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向传统挑战,追求原创性和超越性。这是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规律。其次,现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方式。优雅精美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出版业,消除了艺术品的神秘性和复制失真性,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大量的艺术信息;良好的展览条件和收藏条件,提高了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维度,人们希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所体现的艺术感受性和表现力有更为切实的现代体现。最后,书法家们面对书法的日益专业化和高度艺术化,以及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的挑战,更有来自艺术消费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他们无法停留于固有的书法观念和传统书法模式。他们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当然,形式上的现代感和丰富性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本质特征。其关键所在其实是创作者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色。他们更多地思考传统书法的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向,或者说他们希望书法艺术不要固步自封,而应再创辉煌。古今之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艺术的核心理念和书法家的心性品质的改变。古人重“格调”与“意境”的“高”与“低”。因此,从作品的艺术语言上,更多地使致力于从传统的资源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作品以墓志残纸为基调,并掺杂一些破坏性的用笔,力图表现结构、章法的动荡感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不过,这样的书风也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不少创作者过于重视书法形式技巧上的翻新,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对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研究,因而其创新显得底气不足,粗浅浮躁。其次,由于创作者取法相似,观点相近,且互相影响,因而存在风格面目趋同的隐患,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个性。

中国书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这新的发展维度,原有古典的书法系统,正由文化封闭走向文化开发,尝试着汲取其他艺术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艺术书法”常常招致人们的非议,斥之为非书法、不识“传统”。但事实上,书法艺术不应躺在传统的、古人的艺术成就上面沾沾自喜,书法家们也不应该是艺术创造方面的懒汉,笔墨技巧固然是书法艺术的基质之一,然而它也能扼杀人的活生生的艺术感受性。由于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因此书法艺术的现代转换中,更应注重主体的分辨力,突出主体的创造性,以之开掘新传统,整合新方法,窥视书法艺术现代发展的生长点,在面向新生活的诸种尝试中把握书法艺术现代转型的契机。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转向“艺术书法”也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法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贡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形式美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歌唱家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她的发音有多到位多准确,仅仅只是展示她的基本功,而不拿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歌声展现给大家看,那观众又如何会有兴趣。中国古代的书法经典精华,被大众认可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的几十件作品,如果大家都去宗法他们的作品不去创造,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勃勃生机,风格也不会在竞争中互补,而更严重的,书法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衰落。

注释:①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 当代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当代书法论文选(书史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书法研究[J].1993(01).

[5] 文艺研究[J].2008(12).

[6] 欧阳中石.光明日报――文化与书法[J].2007(621).

[7] 王岳川.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J].2008(7).

作者简介:秦兆诗(198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书法学术论文范文

以剑法喻书法独孤九剑无招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剑合一人剑合一后有了剑意无招胜有招,剑招不胜剑意剑意有九式,没有招式,只有意境意源于情,孤独的人体会不了情,剑意的九剑就是情的九个不同境界金庸写剑招,古龙写剑意剑意最好用歌曲来表现,每一招都有主题歌第十剑 再度孤独 独孤之剑 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用在兵法上基本是无敌的存在,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等, 大象无形就是反其道行之, 是天剑的第一剑,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往往是与人道相反的:“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因为违反了人道,别人都会觉得你是错的,到了这个境界的人是最孤独的,因此叫再度孤独;八大山人的《兰亭序》是画出来的。第十一剑 不再孤独 快乐之剑 大音希声, 大乐必易 将剑招化为剑气,剑气化为色彩, 意随心发,所以不再孤独了。线条就是歌词,就是剑招,色彩就是歌曲,就是剑气。用音乐去理解就变得简单了;音乐与色彩相通,称之为音色,大音希声,大色无彩,音乐中最动人的情感不是歌曲而是歌词,最美丽的色彩,就是无色,最美的色彩居然是用线条来表现!正如一部兰博坚尼与一部大众来比较,大众车不管用任何动感的色彩语言都无法与之相比;八大山人的画特点就是这样,以形写情,变形取神在《沧海一声笑》用歌词表现的意境已经超越了歌曲本身;黄沾在创作的过程中,先用了反其道的《大象无形》,然后就到了《大乐必易》;第十二剑 天圆地方 爱之剑学会了前两剑,就可以与剑谈情了,书、剑、画都有了爱;柔中带刚 天圆地方方圆是为曲直,一曲一直显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射雕英雄铁汉柔情,刚柔并济,主题歌《 铁血丹心》第十三剑 天若有情 恨之剑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欲练神功,不需自宫,先要绝情 前三剑剑招无形,剑意有形,第四剑绝情绝义令人脱变,爱到极处就是恨;唯能极之情,故能极之剑极爱生极恨,梵高、赵无极、任正非皆如此主题歌《天蚕变》第十四剑 《笑红尘》 叹息之剑 红尘最可笑,痴情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心已无所忧。看破了情就看破了剑意,剑招已到令人看不出意境,无招胜有招,剑招不胜剑意,同样地剑招无意胜有意。当武学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则不需找寻剑意,达到无意之境,让人在不知不觉地中招,笑红尘,心中还有红尘,看是无情还有情,剑意与情一样在爱与恨之间,在有与无之间,在无奈中叹息;主题歌《笑红尘》第十五剑 踏月留香 自由之剑 这时候把剑放下了,象征着把情放下了,改用扇子。谁人双手不沾血,唯有盗帅楚留香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自由的,不受世俗的牵绊,对这样的人来说,自由远远大约爱情,所以他与每一女子都没有完美的结局,离他而去、放他离开、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女子。在江湖中闯荡,是在自由与独孤中寻找最纯真的东西喜欢楚留香,因为他就像李白;剑如李白的诗,像洗过一样的白;举头望明月,黄河之水天上来,千里不留行,潇洒随意,飘逸灵动,一直飞翔,跨越了时空,跨越了生活,跨越了人性,跨越了情感主题歌《楚留香》第十六剑 万剑归宗 无限之剑化无限为有限,化无形为有形; 将无限剑意化为有限的剑招欲练神功,自废武功,殊途同归,万剑归一。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周星驰在绝境中领悟降龙十八掌最后一掌,是将前面十七掌融合成一掌,在电视剧《风云必胜》中,武林神话无名在功力全失时,在简单的招式中领悟了万剑归宗 主题歌《长路漫漫伴你闯》第十七剑 大成若缺,虚空之剑这是残缺的一剑,剑意抽象,剑招极简,极简到残缺!这是动极生静的一剑,是轮回前的一剑!天涯明月刀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又彷佛是空的!空空蒙蒙,缥缈虚幻,彷佛根本不存在,又彷佛到处都在,《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虚空正是天剑精要所在。虚空如梦, 剑破长空 主题歌《刀剑如梦》第十八剑 拈花一笑 涅槃之剑 剑意无形手中铁剑经已化作一朵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招式全新,只是一招就能包含天下所有武学精髓(柔中带刚,天圆地方,动极生静,大象无形)。不但如此,剑法已经脱变创新到与书法,绘画,音乐,建筑,文化融为一体,与天地融为一体,并开创了一片新的时代;剑招已完全看不到剑的影子,剑法变成了书法,剑谱变成了经书;剑招已经超越了形和意, 无我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人剑涅槃 化蝶而飞 是童真宁静的一剑 是涅槃重生的一剑 千古的情,不是以音乐形式来流传的,只留下了动人的诗;主题歌 《虫儿飞》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下的玫瑰枯萎,虫儿飞 ,虫儿飞 ,回家洗洗睡 剑招好的像工人,剑意好的像诗人 ;最好的画家叫做玩家, 最好的剑客是看客;上面写的不是剑法,其实是书法; (完)

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万年的大溪人已坚实的迈开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几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现在人类学、考古学以无比丰富的成果证明,中国文明早已不能仅用“上下五千年”来概括了。中国文明远比五千年悠久得多。我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陶器,就诞生于距今八千多年的的河北、河南、江西众多原始文化中。代表着人类文化叫高级形态的文字、绘画、雕刻等艺术,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无可辩驳的证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画即已诞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得到发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成熟。所以,将我国书画发展概括、中国书画史,必从六千多年前讲起。漫漫历史长河,渊源流长,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书画史志的文献,车载斗量,难以计数,仅现在读者们较易见到的近代学者所著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之类的著作,亦不胜枚举,且大多数为数十万计上百万言的“大部头”。如前所述,中国文字产生于六千年前。那时,仰韶文化的人们已在陶器上刻划文字,是为“书”。既有文字刻写,就已有一定的“点横撇捺”之幸运顿挫的方法艺术,是为“法”。书法之艺术,从诞生起。各种彩陶文化的精美绘画,众多的岩画,已用当时的艺术观点,记叙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绘画已经趋于成熟。我们讲求中国书画史,本应从这里开篇。但这样讲来,一是时间跨度太长,即使略而又略的讲下了,也万言难止,非所能容许。二是这些资料史实,需要我们来鉴定的彩陶绘画、岩画难得进入寻常读者家和文物市场。为了便于叙述,书与画分开介绍。先讲书法。我国文字发展到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即已相当成熟了,完全具备了汉字形、音、义诸要素,龟甲兽骨上那些细小刚健文字,就是当时的书法作品。大批从事巫术占卜的知识分子—贞人,就是那时的书法家,有许多还留下了姓名。上周时期我国的奴隶制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字及书法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刻写、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所谓“金文”,书体是大篆,古拙苍劲,气势雄浑。这种书体,至今还为书法爱好者所钟爱,不少书家还竭力追慕临学,亦饶有情趣。秦汉时代,以小篆和隶书的形成最为重要。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创,实际上是秦代为了统一文字达到“书同文”,将商周以来的各国流行之不同体式的大篆加以改造去取而成。小篆较大篆笔画简约,笔法自如,书法仍具苍劲雄浑之美。相传撰写小篆的书法家有李斯、赵高等。隶书也产生于秦代,相传为狱吏程邈所创,亦是将大篆增减损益而成,便于人们易学易写快写。隶书字体规整,笔划点捺横竖分明,工稳沉静,历代至今不少书家功隶书者众,是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种类。汉代还有一种“解散隶体”草草而成字体,即汉代古草(草书之初始者,又称章草),不过远不如小篆隶书重要。到后来,把写字这件事,不单是作为记事行文的工具,而当成了一门艺术潜心研究,经年累月挥毫不辍,又上升为哲理进行探讨,有一大批把字写得来极具时代精神和个人品格,又具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质,可称为“书法”作品的,当代魏晋时期。所以有人说危机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首次成熟的时期,更有人说它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代”。这时期书法艺术的显著特色,一是书体有了很大变化,逐步从篆、隶、章草中脱变出来,形成了真书、行书、今草书。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已经全部具备。此后时代各领风骚的书法大师,均是在此五种书体上发挥而已。特色之二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书艺超群,其书法作品千百年来一直为学书者楷模范本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钟繇、皇象,两晋时期的卫夫人,东晋时的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珣,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圣人即“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中,唐代初年即已珍贵若拱璧,太宗李世民生前大力搜求,死后竟将王书《兰亭序》殉葬。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大书法家几乎都有临本。北宋晚期宣和内府所藏临本即有243件之多,可见世人珍爱之深。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理论业已形成体系,出现了一批书法理论家和书学著作。如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南宋梁代虞龢的《论书表》,售肩吾的《书品论》,袁昂的《古今书评》,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的《论书启》。《论书启》是陶弘景宇梁武帝君臣之间就书法艺术问题的奏折、批答,由后人汇编而成的书法论著,从中可见当时书法风气之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巨大成就,还体现在这时期留给我们一大批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珍品,许多皆为我国艺术瑰宝,价值连城。兹列其重者略举如下:钟繇《贺克捷表》(唐代拓本),《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帖》、《还示帖》、《调元帖》等,均为拓本或后人摹写本。钟氏真迹,早在南朝已渺难寻觅了。皇象《天发神苙碑》、《谷朗碑》,摹本《急就章》等。陆机的《平复帖》、《望想贴》,均为墨迹。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以叙及,均为唐宋名家摹本或勾填本。然个大名家摹本,书法艺术本身藻丽多姿,极为珍贵。《快雪时晴帖》(唐人勾填本),《行书千字文》(有人认为乃唐人集王羲之之字本),《万岁通天帖》等。王献之《鸭头九帖》(真伪无定论)、《中秋帖》(宋代米芾临摹)、《二十九日帖》。王珣《伯远帖》真迹,任晋代书法作品中唯一一件无争论的晋人真迹。具陈重远著《古玩指南与鉴赏》记,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这两件国宝,为现存仅有的两件晋人墨迹,宋以来一直收藏宫中,清末流入民间,明国初被古玩店学徒出身的袁世凯大总管郭世五收购,抗战胜利后,曾一度落入宋子文之手。后因朱敏该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在报上揭露此事,宋只得将其退还郭世后人。其后于50年代初,被人典当给香港一家英国银行。张伯驹激昂此事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十分重视保护文物,迅速派专人赴香港在典当期满前,用重金将两件国赎回。唐代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的时代,文化艺术中的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均放射出辉煌的光彩。书法艺术在唐代发展到又一个高峰,主要特点是真、草、隶、篆、行个体书法均得到发展,又以行书与草书取得的成就特别巨大,影响我国书法艺术极为深远;各种书体都涌现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他们的书法作品无论碑帖均有无可争议的真迹传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各种书体的体书风格,体现出“盛唐气象”。“真书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秉承魏晋以来墨迹与碑版的双重传统,渐从萧散妍丽的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劲,法度森严。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亦渐有步大、小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趋于飞动纵逸。虽篆书无多大发展,亦能述秦汉遗法,星辰或严谨紧劲,或遒劲圆活的新风”。杨仁恺先生主编的《中国书画》中这段话,较好的概括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隋唐五代主要书家和重要碑帖墨迹有隋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藏日本小川简斋家。唐代欧阳询的隶书《宗圣观记》,真书《化度寺衪禅师舍利塔铭》,真书《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刻;墨迹有草书《千字文》,行书《千字文》和《史事帖》。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元重刻),《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省教序》、《房玄龄碑》、《通州圣教序》等碑刻,还有传世墨迹《枯树赋》、《倪宽赞》等,多为后人所作。薛稷的《信行禅师碑》等,以上四人,号称“欧、虞、褚、薛初唐四大家”。唐代最著名的草书书法家有张旭和怀素。张旭的代表作为传世墨迹《古诗四贴》。怀素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著名的墨迹有《自叙帖》、《苦芦帖》、《小千字文》等。真书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对后世真书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尤其初学书法的人,必从真书学起,而学真书必临习“颜、柳”。颜即颜真卿,其存世主要作品有碑刻《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中心颂》、《元次山碑》、《送璟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墨迹《自告身书》,《竹山堂联句》等。柳公权的碑刻主要有《金刚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及《李晟碑》等。传世墨迹有《蒙招贴》历代有名。唐、五代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书作名品还有很多,如孙过庭及其《书谱》,陆柬之及其《陆机文赋》,钟绍京及其《转轮王经》,李邕及其《云麾将军碑》,徐浩及其《不空和尚碑》,贺知章及其《孝经》,李阳冰及其《城隍庙碑》,史惟及其《大智禅师碑》,蔡友邻及其《尉迟回庙碑》,韩择木及其《告华狱文》。宋代社会城市经济发达,士人阶级队伍庞大,文化艺术十分繁荣,抒发竟有一些帝王后妃倡导乃至身体力行(如北宋太宗赵光义、徽宗赵佶,南宋高宗赵构,北宋仁宗曹皇后,南宋宁宗杨皇后等,尤赵佶的瘦金体独具特色,造诣很高,对元明清书法有一定的影响)教隋唐五代有新的发展。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宋代书法艺术,真、草、隶、篆、行五体书中,真书、篆书成就不大,草书、隶书较前人亦少有较大发展。宋代书法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是以“宋四家”即“苏黄米蔡”为代表的行书。宋代行书,不仅突破“二王”风格,亦越出唐代“颜柳”规范,形成一种潇洒纵逸、轻快活泼,恣肆放达,以意为书的全新书风,可称为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豪放派”,对清以至近现代书坛影响极为深远。“宋四家”中的苏即著名文学家苏轼,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行书《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楷书《赤壁赋》等。黄即黄庭坚,代表作品有《草书诸座上贴》,行书《松风阁诗》、《诗送四十九侄贴》等。米即米芾,更是一位留下大量墨宝的书法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行书《苕溪贴》,《向太后挽词》,《行书三扎》、《蜀素帖》等等。蔡,从书法艺术功力上讲,应为蔡京,因他为恶名昭著的佞臣,人品为世人不齿,而以北宋名臣蔡襄代之。其代表作品有行书《自书诗卷》,行书《南都贴》、《十扎卷》等。这里所列,仅是他们流传至今的大量墨宝中的点滴。由于它们均善书而又勤奋,当时之时名气已经很大,一些人有四海为官,时人求其书作者众,请其书写碑石者亦多,故他们的书法作品的墨迹碑刻相当丰富,全国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也有收藏。宋代文风很盛,士人物不能书,且书法艺术水平均很见功力,即使当时一些无名小卒缩写应酬文字,其书法艺术水平,即可令今天一些刚学了几年字能涂鸦几笔便自命不凡的“书法家”们汗颜。宋代那些明载青史的书法家的成就更应一提。李建中及其《行书同年贴》、《土母贴》,欧阳修及其《行书爱贴》、《自书诗》,文彦博及其《行书三扎卷》,司马光及其《中和贴》,范仲淹及其《行书二扎》,《道服赞》,陆游及其《自书诗卷》朱熹及其《行草书诗扎》,魏了翁及其《文向贴》,文天祥及其《谢诸无座右辞》,等等。这些人虽然素以文章气节或高官经世重于世,其书法艺术也是造诣很高,其书法作品无不珍同拱璧。宋代书法留给后世的还有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宋代官私所刻的各种帖书。前文已述,宋代文风盛,帝王后妃喜爱书法者众,他们的爱好影响士大夫,进而形成全社会的时尚。从太宗赵光义集古圣贤书法名家墨迹刻成《淳化阁帖》始,整个宋代公私刻帖不断,最著名的有徽宗赵佶临刻《大观帖》,米芾刻《宝晋斋法帖》,。由于宋代以来历史变迁,这次峨帖本千余年天灾人祸,损失几尽,残存的原刻拓本以稀少如凤毛麟角。宋代书法艺术不如晋唐那样光耀夺目已如上述。到南宋时法艺术更不引人注目,显一种衰退之势,没有产生如苏黄米蔡那样的能彪炳书史的大书法家。我国书法艺术大展到了元代,又才有所起色。以赵孟頫、鲜于枢等为代表的元代书法家,对晋唐书法进行认真严肃的研究,艰苦的探索,竭力追摹晋、唐志书法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不过由于元代历史不长,统治者的文化倡导不如唐宋,所以书法成就不及唐宋巨大,书体以行、楷书、草书有较大发展,水平亦高。赵孟頫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的书法家,其书法以行楷为主,亦有部分草书,代表作有:楷书《丹巴碑》、《神福观记》,行书《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草书《千字文》,等等。赵孟頫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师商承前启后,对明清书坛影响巨大,名望极高追随者众。鲜于枢时名仅次于赵孟頫的元代书法家,亦以行书,楷书为主,草书也精。主要作品有:楷书《老枝道德经》卷,行草书《王荆公杂诗》卷,楷书《御史箴》卷,《草书千字文》卷,等等。元代其他重要书法家还有:邓文原,其代表作章草书《急就章》卷等;康里夔夔及其草书《颜鲁公述张旭法记》、《渔父辞》等;张雨及其《唐人绝句》等,郭昪及其行书《咏青玉荷盘诗》卷,杨维桢及其行书《鬻字窝铭》轴、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吴睿及其《离骚经、千字文》全卷,以及大批能画亦善书而以画名重的艺术家,如王蒙、倪瓒、黄公望、吴镇所谓“元四家”等等。明代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真、草、隶、篆、行个体均有一定成就。从风格流派讲,上学魏晋碑体、二王、颜柳,几近学谦超长孟頫的都有,形成一些艺术流派。大画家又是书法家的现象,比元朝更盛。明代书坛也出了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成就的书法家,更留下远较前代丰富的书法艺术珍品。同前代不同的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性较鲜明,各种书体各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杰出代表。明代前期的书法,以真书的成就最大,其次为草书,代表人物有所谓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以宋克名望最大。这时的真书,有一种圆润平生,主要流行在翰林、中书舍人中,多用作奏章、行文中的书法,称为“台阁体”,由于皇室提倡,盛行一时,并影响到整个清代书坛。其代表人物是沈度、姜立纲等人。这时期的草书也各有成就,以宋广、解缙为代表。明代中期书法,以行书成就较大,楷书以承前期余势,有些发展,主要是矫正了曾经盛行的'“台阁体”那种比较呆滞的书法。行、楷书的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以沈周、唐寅等。他们都是声名赫赫的大画家,又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我国书画艺术本来同出一源,许多理论、方法相同,艺术规律一致,所以从来习画者大多善书,习书法者又有不少能画。在他们那里,书画集于一身了。也因如此,人们在讨论书、画,往往同时进行,各种辞书介绍人物技艺等,也书画并称。此期草书亦有成就,风格狂纵,以张弼、张俊、祝允明为代表。明代晚起书法,以出现了多种书体各领风骚,均有重大成就又有杰出代表书家这种现象为特点.行书楷书以董其昌为代表,草书以刑侗、傅山、为代表,篆书以赵宦光为代表。还有张瑞图的行草书,倪元路、黄道周似草似隶的隶书等等,以董其昌的影响最大。明代书法家数量众多,出前文一提到的一些流派及时代的著名这而外,还应提到的书法家有:钱溥、钱博、陈献章、程南云、李东阳、吴宽、文彭、徐谓、米万钟等。由于明朝较今较近,才不过五六百年,传世书法作品很丰富,不胜枚举,只能从略了。清代是具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时代,清末具近不到百年,其书法艺术对今天的人说来,不很算古,流传至今的情人书法作品,易于寻觅。清代书法的重要特征是:中期以前帖字占优,中晚期碑学流行,书法艺术有重振雄风之势,涌现了一大批名垂书史的书法家。如清初的傅山、朱耷(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纵逸狂放的草书或行草书,极有时代烙印,极有个性。乾隆、嘉庆时期,因乾隆帝的影响,赵书书法有一度成为官僚士大夫临摹的样本,其主要代表又张照、董皓、汪由敦等。此时除赵字外,以“钟王”、“颜柳”、“苏米”为师者也大有人在,如翁方纲、刘墉、铁宝、梁同文、王文治、钱澧、姚鼐等等。更有世称“扬州八怪”的一笔书画家,不满当时统治书坛的赵、董贴学,大胆创新,写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书法作品。如黄慎的草书,汪士慎的隶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从清初傅山开始“反贴倡碑”,直到清中叶嘉庆时碑学芳形成阵势,晚清书法更是碑学的天下,一大批书法家,从传世碑帖和新出土的汉碑版书中汲取营养,书法艺术日已精进,书坛逐渐充满活力。这是其重要的书法家有:邓石如、伊秉绶、丁敬、黄易、桂馥、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邓石如,他真、草、隶、篆无不精绝,书法艺术成就,人称“清代第一”。何绍基、赵之谦也是清代书坛很有地位的书法大师。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当代名家有黄学江,张海,尉天池等。 解释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3) 指汉字形体。 (4) 措辞方式。 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最早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 索引序列
  • 关于书展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书签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志书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书痴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书画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