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发布时间:

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2、参与撰写《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3、参与撰写《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4、《“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5、《杜夫海纳的纯粹知觉意向性与现象学还原》,东方论坛,2007年第5期。6、《审美价值与存在的自我》,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7、《“形而上学性质”的中西比较释读》,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11期全文转载。8、《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9、《先验还原——观点的转变》,四川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10、《现象学的思维态度》,青年工作论坛,2002年第2期。11、《价值论美学与现象学的方法》,山东师大学报, 2000年第4期。12、《意象、空间、氛围》,东方论坛,2004年第1期。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书号:ISBN 7-5333-0991-X[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书号:ISBN 7-80643-732-0/H27[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1981年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1982年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1983年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1984年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1985年.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1986年.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1987年.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1988年.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1989年.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1990年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1991年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1992年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1993年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1994年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1995年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合刊1996年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1997年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2000年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2001年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2002年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2003年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004年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2005年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2006年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2007年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2008年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2009年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2]、韩陈其《花·人·街》[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12]、韩陈其《读书耦谈》[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14]、韩陈其《我的老师》[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27]、 韩陈其《梦溪乡思》[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1. 应当吸取文明戏堕落的教训 文艺评论通讯 1984年第1期2. 论王思玷小说的艺术特色 东岳论丛 1984年第3期3. 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苏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4. 拜伦的《海盗》与鲁迅的《孤独者》《铸剑》 湖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6期5. 论《该隐》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6. 鲁迅对中西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7. 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逻辑层次 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第6期8. 论中西比较文学 批评家 1986年第5期9. 略论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命运 东岳论丛 1986年第6期10.严复的哲学认识论对鲁迅的影响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11.古老中国的心声 山东文学 1986年第7期12.个人与类略说 青年思想家 1987年第1期13.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化 文学评论家 1987年第2期14.再谈文学与文化 批评家 1987年第5期15.寻根文学的寻根 文学研究参考 1987年第11期16.孔子、基督与中西文化 山东大学学报 1987年第1期17.关于文学和文化的对话 文学评论家 1988年第2期1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危机 青年思想家 1989年第2期19.论鲁迅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鲁迅研究 1989年第14辑20.关于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设想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21.从中西文化比较看形式主义批评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22.从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看太阳文学与月亮文学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以上三篇为“青年评论家”小辑23.试论拜伦对鲁迅的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 1989年第2期24.失范后的现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 1989年第2期25.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 1990年第4期26.论文学的使命感 文学评论家 1990年第4期27.略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超越 东岳论丛 1991年第2期28.艺术的悲剧精神与作家的逆境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1年第1期29.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第4期30.论孔子对鲁迅的影响 齐鲁学刊 1991年第4期31.胡适与中国的比较文学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6期32.生存的困境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4期33.五四与文革: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运动 法言(香港) 第二卷第五期34.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文史哲 1992年第1期35.面对现代化:当代中国作家的双重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6期36.关于戏曲及其现代化的思考 戏剧丛刊 1992年第5期37.审美:中国文人的至境 文艺百家 1992年第3期38.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新论 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第1期39.不得已: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世界 1993年第1期40.荒原上的野草:门外谈诗 黄河诗报 1993年第5期41.鲁迅的艺术选择与文化选择 山东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42.鲁迅与雪莱 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第3期43.论鲁迅“恶”的文学观及其渊源 齐鲁学刊 1993年第4期44.鲁迅与萧伯纳 东岳论丛 1993年第2期45.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 百科知识 1993年第12期46.中国本土与异域文化冲突的基本类型及其转换 中国比较文学 1993年第2期47.摄取外来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48.不知死焉知生与不知生焉知死 百科知识 1994年第7期49.鲁迅与辛亥革命 山东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50.拜伦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2期51.世纪末话“主义”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52.鲁迅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选择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53.经典之我见 文学世界 1995年第1期54.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55.鲁迅与墨子 理论学刊 1995年第5期56.中西诗学及其现代对话 东方丛刊 1995年第3辑57.文学的五四精神及其沦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58.文化的碰撞与认同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2辑59.五四文学的西化方向及语法规则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2期60.对鲁迅文化的多维透视 当代学术信息 1997年第5期61.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文史哲 1998年第5期62.文学与癌症 百科知识 1998年第4期63.谈“消解” 文学世界 1998年第4期64.“吃”与中国文化 百科知识 1998年第11期65.秋风秋雨悼吾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1期66.鲁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67.继往开来泣吾师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期68.五四:为民主政治扫清道路的伦理革命 东方文化 1999年第3期69.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 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70.新世纪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前景与方法 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71.参与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2期72.论鲁迅不用之用的文学观及其矛盾展开 东岳论丛 2000年第2期73.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山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74.走向21世纪的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7期75.巴金与基督教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3期76.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天津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77.一个温情的反异化神话 外国文学 2000年第5期78.对“文革”文学的文化反思 东方文化 2000年第5期79.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鲁学刊 2000年第6期80.重估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10期81.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 文史哲 2000年第6期82.价值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文学课题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83.世风流俗的大雅之路 中国图书评论 2001年第5期84.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85.是祸是福? 东方文化 2001年第5期86.走向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流变 山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87. 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的正脉 鲁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12期88. 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春之卷89.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长江学术 2002年第1辑90.论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91.鲁迅改造国民性研究的出路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5期92.意象与Image的维度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93.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笨人策略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9期94.对20世纪文学研究中全盘西化现象的反思 文学评论 2002年第4期95.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 2002年第4期96.鲁迅是阴冷阴毒的无赖吗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12期97. 现代中国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语法 中国现代文学(韩国) 第23号2002年12月98. 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6期99.对2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南都学刊 2004年第2期100. 论梁实秋批判五四文学之得失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101. 论梁实秋对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期102. 面对左翼: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齐鲁学刊 2004年第5期103.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104.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理论学刊 2004年第12期105.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价值 外国文学 2004年第6期106. 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是非功过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12期107. 论《雅舍小品》的审美风格及其在中国大陆的接受 江汉论坛 2005年第1期108. 论梁实秋的文体批评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09. 梁实秋: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东岳论坛 2005年第1期110.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11.论梁实秋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2期112. 学科的由来、困惑与出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5期113. 关于弘扬鲁迅精神的随想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11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5. 鲁迅:持续不断的文化魅力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3期116. 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4期117. 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的吗? 理论学刊 2008年第3期118.鲁迅传统的形成及其当代命运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4期119.鲁迅是革命家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20.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湘潭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21.新世纪的思想学术建构与生态批评 理论学刊 2009年第6期122.季羡林: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4期123.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第10期,新华文摘 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124.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清华传统 文艺研究 2011年第1期125.伯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126.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经验教训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1期127.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128.论钱钟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限度 复旦学报 2011年第4期129.儒家伦理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作用 理论学刊 2012年第3期130.文学与戏剧及影视关系新论 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131.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北京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32.论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33.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 文艺研究 2012年第8期134.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外国文学研究 2012年第4期135.对孙景尧先生几个学术片段的追思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4期136.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扬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137.莫言获诺奖的现代意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38.鲁迅:颠覆既有文本形式的文体家 理论学刊 2013年第7期139.鲁迅是谁?——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0.鲁迅价值再议 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

情报学报2016年第4期

国内刊号。《情报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情报学报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2257/G3,国际刊号:ISSN1000-0135。情报学报杂志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本刊为月刊。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情报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目前图书情报学类的17种核心期刊,另外再推荐一下《图书与情报》。1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2 图书情报工作 中科院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3 大学图书馆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4 情报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6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7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会等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10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等11 图书馆论坛 广东图书馆学会等12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宁夏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等14 情报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吉林工业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学会16 图书馆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17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技情报学会,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情报学报》是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情报科学、信息和知识管理、图书馆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评论。内容包括: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递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的处理;信息经济、信息产业、信息市场和用户研究;信息服务,信息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政策研究等。 《情报学报》是上述领域的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和中国社科论文统计分析的选用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共有4种: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非核心期刊,是普通期刊;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非核心期刊,是普通期刊;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简介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

扬州大学学报不是核心期刊。

扬州大学简介:(Yangzhou University),简称“扬大”,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

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前身是1902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文史科与农科整建制迁至扬州办学,成为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的前身。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扬州大学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扬州大学学报期刊费

本刊现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已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还不错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双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还行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还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也还行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万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朱鸿林,〈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撰作经过与成书年代推考〉,《明清史集刊》1(1984年),页77-103。 朱鸿林,〈理论型的经世之学—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货月刊》(复刊)15‧3-4(1985年),页16-27。 朱鸿林,〈《熙朝名臣实录》即《续藏书》考〉,《大陆杂志》72‧6(1986年),页35。 朱鸿林,〈试论《熙朝名臣实录》冒袭《续藏书》缘由〉,《大陆杂志》73‧1(1986年),页35-37。 丘浚《大学衍义补》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影响) Ming Studies 22 (1986), pp. 1-32. (美国科尔比大学的中国善本书藏)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1986),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反映的盛情学术偏见)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1987), pp. 51-66. 朱鸿林,〈《永乐大典》纂修人考补〉,《故宫学术季刊》5‧2(1987年),页57-72。 朱鸿林,〈明人张翀《鹤楼集》介绍〉,《大陆杂志》75‧5(1987年),页7-9。 朱鸿林,〈《明史‧张翀传》补正〉,《大陆杂志》75‧6(1987年),页18-21。 朱鸿林,〈记宋懋澄《九钥集》〉,《汉学研究》5‧2(1987年),页559-565。 Chu, Hung-lam. (小说《钟情丽集》作者考)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1988), pp. 71-82. 朱鸿林,〈《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试释—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下(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页567-581。 Chu, Hung-lam. (王阳明从祀孔庙的争议)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88), pp. 47-70. Chu, Hung-lam. “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十五世纪的思想趋势)Ming Studies 27 (1989), pp. 1-33. 裴德生、朱鸿林,〈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成为天主教徒试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477-497。 朱鸿林,〈明代中期地方社区治安重建理想之展现—山西河南地区所行乡约之例〉,《(韩国)中国学报》32(1992年),页87-100。 朱鸿林,〈略论叶春及的功业和经世政论〉,罗炳绵、刘健明编,《明末清初华南地区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页153-164。 朱鸿林,〈明儒湛若水撰帝学用书《圣学格物通》的政治背景与内容特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2‧3(1993年),页495-530。 朱鸿林,〈郑经的诗集和诗歌〉,《明史研究》4(1994年),页212-230。 Chu, Hung-lam. (黄佐与王阳明之会及知行合一之辨) Ming Studies 35 (1995), pp. 53-73. 朱鸿林,〈丘浚《朱子学的》与宋元明初朱子学的相关问题〉,林天蔚编,《岭南文化新探究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96年),页63-79。 朱鸿林,〈《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史薮》2(1996年),页177-198。(收入朱逸辉编《丘浚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页456-473。) 朱鸿林,〈《明儒学案》中之唐伯元文字〉,《国家图书馆馆刊》85年2期(1996年),页129-142。 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5期(1996年),页167-181。 朱鸿林,〈元儒吴澄从祀孔庙的历程和时代意涵〉,《亚洲研究》第23期 (1997年),页269-320。 朱鸿林,〈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344-354。 朱鸿林,〈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及其从祀孔庙议案〉,《史薮》第3卷(1998年),页 173-209。 朱鸿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2分(1999年),页483-530。 朱鸿林,〈读张诩《白沙先生行状》〉,《岭南学报》新第1期(1999年),页625-628。 朱鸿林,〈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总166期,1999年),页73-84。 朱鸿林,〈从沙堤乡约谈明代乡约研究问题〉,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25-34。 朱鸿林,〈明代嘉靖年间的增城沙堤乡约〉,《燕京学报》新8期(2000年),页107-159。 朱鸿林,〈为学方案﹕学案著作的性质与意义〉,熊秉真编,《让证据说话.中国编》(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页287-318。 朱鸿林,〈文集的史料意义问题举说﹕并论明儒陈白沙文集的文本差异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73本第2分(2002年),页553-582。 朱鸿林,〈《明儒学案.白沙学案》的文本问题〉,《燕京学报》第15期(2004年),页157-190。 朱鸿林,〈丘浚《大学衍义补》及其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影响〉,朱逸辉编《丘浚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页272-287。 朱鸿林,〈二十世纪的明清乡约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1期(2004年),页175-196。(初稿为〈明清乡约研究的若干反思〉,载杨松年、容世诚编,《明清研究﹕现状的探讨与方法的反思》〔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页150-178.) 朱鸿林,〈明儒陈白沙对林光的出处问题之意见〉,《文集》编委会编,《顾诚先生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56-79。 朱鸿林,〈陈白沙的出处经验与道德思考〉,钟彩钧、杨晋龙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学术思想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页11-54。 朱鸿林,〈明太祖的经史讲论情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5期(2005年),页141-172。 朱鸿林,〈传记、文书与宋元明思想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辑(总第82辑),页201-228。 朱鸿林,〈《四库提要》所见盛清学术偏见一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202期;2006年7月),页48-53。 朱鸿林,〈黄佐与王阳明之会〉,《燕京学报》新21期(2006年11月),页69-84。 朱鸿林,〈申时行的经筵讲章〉,〔台湾〕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屈万里先生百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页509-533。 朱鸿林,〈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页4-12. 朱鸿林,〈20世纪初越南北宁省的村社俗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2007年5月),页47-53。 朱鸿林,〈丘浚与成化元年(1465)大藤峡之役的关系〉,《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7期(2007年11月)页115-134。 Chu, Hung-lam. (学案类著作与儒学的为学方案)Chapter in Charlotte Furth, Judith T. Zeitlin, and Ping-chen Hsiung, eds., 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Pp. 244-273. Chu, Hung-lam. (李时勉传记的史源:永乐十九年三殿之灾部份)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Volume 13, Number 1 (Spring 2008), pp. 66-126. Chu, Hung-lam. (嘉靖皇帝与其经筵讲官的互动)Chapter in David Robinson, ed.,Culture, Courtiers, and Competition: The Ming Court (1368-164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Pp. 186-230. 朱鸿林,〈儒者从祀孔庙的学术与政治问题〉,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页 336-355. 朱鸿林,〈明神宗经筵进讲书考〉,《华学》第九、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页1367-1378。 朱鸿林,〈王阳明从祀孔庙的史料问题〉,《史学集刊》2008年第6期,页35-44. 朱鸿林,〈高拱与明穆宗的经筵讲读初探〉,《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pp. 131-147. 朱鸿林,〈洪武朝的东宫官制与教育〉,王成勉编《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纪念牟复礼教授论文集》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95-142. 朱鸿林,〈晚明思想史上的唐伯元〉,田浩(Hoyt Tillman)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页163-183。 朱鸿林,〈高拱经筵内外的经说异同〉,曾一民编《林天蔚教授纪念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页127-138。 朱鸿林,〈明太祖对《书经》的征引及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朱鸿林编《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19-61。 朱鸿林,〈文献足征与文献阻征:从韩雍处置大藤峡事宜的一封奏疏说起〉. 《文献》季刊2010年第2期, 页62-77。 朱鸿林,〈项乔与广东儒者之论学〉. In 曹凌云编《明人明事——浙南明代区域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页277-313。 朱鸿林,〈梁启超与《节本明儒学案》〉.《中国文化》第35期(2012年春季),页95-112。 朱鸿林,〈明隆庆间李材所述广东西部地方乱状〉.《新亚学报》第三十卷(2012年5月),页163-205. 朱鸿林,〈明太祖的教化性敕撰书〉,《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页577-600。 朱鸿林、邓国亮,《地方史研究的文献问题:明代广西土官黄【王+厷】家族“乱凡四世”说的检讨》,《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页122-150。 朱鸿林,《〈明儒学案·曹端学案〉研读》,《汉学研究学刊》第三卷(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No. 3)(2012年10月),页1-34。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1.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2.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3.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4.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5.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6.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简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思坦〉》,《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评弗兰妮·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与死亡》,《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评坡恐怖小说中的恶梦世界》,《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城市文明与乡士情结的心理挤压——艾丽丝·蒙罗的<家当>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78-81页。《使恐怖更恐怖——从俄罗斯形式主义再读爱伦·坡》,《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21-123页。《评<圣殿>对哥特罗曼司的戏仿》,《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3-118页。《西部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浅议》(第1作者),《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第1作者),《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论狂欢化视野下的《V.》,第2作者,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90-92页。《论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空间意义》(第2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51-54页。《恐怖是一门技术——对<德勒兹与恐怖电影>一书的评介》,《贺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6-5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2010年第4期。英语即兴演讲比赛培训:问题与对策——以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广西区复赛为例,第2作者,高教论坛,2010年第4期第92-94页。1、切题与辞工——从《红与黑》四个汉译本试谈标题的翻译;2、《象征:人类心灵的镜子》,《翻译 语言 文化》广西翻译协会组织编写,主编周彦,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 索引序列
  • 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 情报学报2016年第4期
  • 扬州大学学报
  • 扬州大学学报期刊费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