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网络建设学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建设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网络建设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局域网组建与维护》 中国铁道出版社《局域网组建实例教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校园网组建》 清华大学出版社《校园网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案例精解企业级网络构建》 电子工业出版社

网络作为人类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网络的建设也是网络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网络建设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网络伦理建设管窥

【摘要】 当计算机将一切种类的信息数字化、当传载信息的网络将世界联结成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在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为了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对网络伦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建设中国特色的刚柔相济的网络伦理体系。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道德危机 道德化 法律化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一个划时代的产业革命――信息革命。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乘上了知识经济的快车,来到了信息时代,当计算机将一切种类的信息数字化、当传载信息的网络将世界联结成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在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但当我们畅游其中时,才发现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伦理道德难题。为了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对网络伦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否则,我们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再次落伍。

一、信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

世界正迈向新的文明,“网络”作为信息化的特殊代名词,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开放性。网络是应军事的需要而产生的,当科学家们在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为了防止核打击的破坏,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必须是完全开放没有中心的。于是便被设计成了不需要控制中心就可以工作的样式,网上也没有可以对传送的信息进行监控、审查和封锁的中心阻塞点。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信息可以在网络间无国家、无地域地传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交往,于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撞与融合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2.自由性。当我们畅游在完全开放的,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时,发现“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其中。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不必面对面(face to face)直接打交道,从而摆脱了传统“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自在地冲浪,选择信息,上载、发布信息,也没有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和核查系统。网络使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间难免泥沙俱下、玉石俱存。

3.非人性化。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往与沟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隔着网络这种非人性化的交往中介,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他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成了数码化的存在。网络社会的非人性化特征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

4.虚拟性。 所谓虚拟就是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自然和人类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即以0和1组合的bit数据对人类现实社会的数字化再现。在虚拟化的网络社会中,那些备受关注的传统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可以借助虚拟网络得到隐匿和篡改,于是,人们的行为因“非实体化”而变得“绝对自由”。

二、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危机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主要靠法律和道德来调节,信息网络社会也不例外。但由于网络是个新兴事物,其发展速度是以秒在计算,所以,在我们尚未作好充分准备时,网络就好像从原始社会突然进入了制度化时代,没有一点过渡,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的法律应接不暇自不必言,就连渗透性极强、适应性极广的传统道德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信息网络发展对道德意识的影响

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开放的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而价值多元化从逻辑上讲必然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道德相对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认为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这种观点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一结合,就迅速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衍的领域。

2.无政府主义泛滥

当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征充分展现于信息时代时,在平面媒体上起作用的信息的外在过滤功能也逐渐失效,信息越来越呈现出“原始化”的趋势。所以,在信息时代要控制网上言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正如洛杉矶加州大学网络教授比格尔所说,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式的建筑”,它有着极强的抗拒政府调控的性质。

(二)信息网络发展对道德规范的影响

1.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尽管有一些网络道德规范,但都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而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又使得网民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不易被察觉和监督,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就明显减弱了。

2.网络道德规范逐步向法制化转变

网络道德规范在量上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发生质变,向法律法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道德规范已经显得软弱无力了,因此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一些网络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人在网上的行为。例如联合国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通过的《全球基础电信协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工商界全球商务行动计划》、欧盟发表的《欧盟隐私保护指令》以及美国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隐私权保护法》,加拿大的《统一电子商务法》,法国的《信息技术法》,菲律宾与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法》等。

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97刑法,第一次增加了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破坏计算机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程序罪,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程序罪等;1999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了《电子交易法令》;2000年9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办法》。目前《电子商务法》也正在审议中,这表明我国计算机法制管理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并开始和世界接轨。

(三)信息网络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不规范行为与日俱增

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B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过错呢?对此,法律上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2)网络犯罪。网络的四大特征加速了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也暴露了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因为网络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域,完全开放的无主控的虚拟世界,所以,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甚至“骇客”。就连美国国家标准局号称固若金汤的DES加密算法也曾两次被人破译。可以说:一台计算机只要一进入网络就绝无安全性可言,网络成了犯罪分子开拓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信息网络社会的公害。

当然立法的滞后也是网络犯罪现象俱增的一个客观原因。例如,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链接淫秽站点尤其是国外的淫秽站点的行为,算不算犯罪?如果算犯罪,究竞是应当适用刑法第363条第1款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364条第1款传播淫秽物品罪还是第152条走私淫秽物品罪?目前的法律尚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又将如何贯彻?!

2.“触黄”已经成为网民必过的一道“坎”

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网络色情进行的调查,他们考察了约97万种相关的照片、描述、短篇小说和影片剪辑,发现那些储有数字化数据的用户网专题网页上,的图片都是色情的。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监测出23万个色情网站,而且,网络中的色情网站,还正以每日300至500个的数量增长。这充分显示出“性”是网上文化的第一大洪流。在国内,个人网站已成为当今的一大时尚,在这一时尚的后面,有一股“黄潮”也在蠢蠢欲动,色情内容在一些个人主页也有增多的倾向。许多人做个人网站,除了自己追逐时尚、玩一回外,多少都有一个将来把网站出手赚钱的梦想,而最终决定成交价格的就是这个网站的访问量。为了提高访问量,相当多的网站走的是美女路线,结果是网上“美眉”满天飞,一些网站的“美眉”照片越穿越少,走上了“蜕化变质”的色情路线。对此,有人谈网色变。笔者以为,信息时代离不开网络,网络离不开网民,网民又以年轻人为先,所以,“触黄”仅仅是年轻的网民猎奇时必过的一道“坎”,过去后必然海阔天空!关键看我们如何引导。

计算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以无情地损害人类。当然网络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所以在评价它的影响时,我们既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又要有一种现实的态度,更要立足于现实,对网络伦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三、积极推进网络立法的道德化和网络伦理的法律化进程

1.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走出网络化阴影的理论前提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调整的范畴各不相同。也有部分同志认为,今天是法律万能的时代,一切终断于法。所以在当今时代道德的弱化是必然趋势。这种把法律与道德对立化的观念是依法治国的理论障碍,也是引领我们步入网络化陷阱的理论前提。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二者发生作用的机制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可以“自由裁量”或“意思自治”。而法律则具有国家强制力,是一种典型的非人格化权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所以,法律与道德在“规范”的层面上是相通的。可以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2.网络伦理的法律化是网络发展的客观要求

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世界里,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的行为,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可见,网络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的伦理观念、道德行为有很高的自律性。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在我们尚未作好充分准备时,已经被网络快车送入了信息时代。Internet在带给人们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如黑客入侵、色情网站、病毒泛滥、安全性差、侵权等,使一些人谈网色变。

的确,在网络世界里,小则发布虚假信息,大则利用网络犯罪,如黄色信息、恶意的政治信息、文化霸权主义、行为主体的匿名性等。这些都极大地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地区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增大了维持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匿名性所体现的许多观念很难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谎言、偷窃的责任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责任者之外的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出道德反应并采取道德措施。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如果自律性尚不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行的话,就必须引入刚性的法律!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解器,信息网络对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影响必然对传统法律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法律的发展又总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原有的传统法律面对新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制定新的法律规范,调整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经营和应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保障网络建设、经营与应用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所谓网络伦理的法律化就是立法者将网络社会自发形成的或约定俗成的网络道德理念、网络伦理规范或网络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更是网络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从1990年9月通过的《著作权法》首次将“计算机软件”列入了著作权的保护范围起,就开始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立法的探讨,尽管其目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并不高,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计算机信息网络立法的重要性。计算机信息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用信息网络法和其它一些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网络上的社会关系,对于信息社会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就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信息网络法很难直接归属某一个法律部门,所以在标榜不懂计算机的人将是21世纪新文盲的今天,信息网络法应当也必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网络立法的道德化是规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

中国有句古语“徒法不足于自行”,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虽然人们的行为主要依靠严密的法律来规范,但是,法总是要人去制定、去遵守、去执行的。如果人的网络伦理素质不高,网络伦理观念不强,就会缺乏遵守信息网络法规的内在要求,缺乏弃恶从善、抑恶扬善的自觉信念和“慎独”精神,从而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去遵守法纪;就会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就会挖空心思地投机钻营,钻法律的空子,甚至利用网络法制的某些不完备去做损人利己、图利害人之事。进而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市场经济就会变形而不能正常运行;网络犯罪就会屡禁而不止,社会风气也就不可能净化。可见,道德是法律的“助手”,稳定社会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

所谓网络立法的道德化是指法律主体(如信息网络时代的网民)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假如没有这种道德义务,那么服从法律就仅仅是暴力下的被迫服从,当法律由人“不得不”而不是“自觉”遵守的时候,法律终将成为纸上的文字游戏,守法精神蜕化为避法精神,建立法治国家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信息时代、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伦理素质,使其在网络世界遨游、追逐网络利益的同时,把信息时代的外在行为准则要求变为其内在的道德律令,由外在的社会立法,变成其内在的心灵立法,由他律变为自律,在正确处理好法律与道德、情与法、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中驱人为善,避人为恶,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风尚。这是走出网络伦理教育怪圈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伦理体系的根本途径。

浅议网络文明建设

【摘要】从90年代初,互联网被人们所认识,通过技术的不断成熟,速度的不断提升,在学习、生活、管理、金融、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可是互联网在带给人类方面和快捷的同时,其在中国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不断的呈现在大众眼前。在国家倡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网络文明的建设也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文明;建设;伦理;法律

网络作为人类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它的诞生无疑提升了全球人类生活品质。网络以其不可阻挡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网络虚拟的空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大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昼夜之间,人类生活的地方仿佛只是一个村——“地球村”。网络让人类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生活更加快乐和丰富。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中职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其负面的影响愈来愈突出,各种黑色的阴影正向我们慢慢袭来。例如黄毒,暴力,非法网站,网络游戏仿佛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因此,网络又仿佛一个战斗的阵地,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去占领,就会被那些精神垃圾占领。

一、网络虚拟性与共享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网络技术落后于西方等发达国家

中国的网络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当时的西方国家,网络及其相关管理已经基本健全,无论在网络基础设施还是相关技巧方面我国都有着较大差距,而这一差距也成为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短板所在。

(二)网络的自身特征导致网络文明建设难度的增加

互联网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人们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中时,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无法起到约束其行为的作用,而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又无法有效的抵制网络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网络垃圾文化和负面影响无法进行有效过滤和抵御,从而使网络成为国家想管却又无法可管的死角。

(三)我国现有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起步的初期

阶段

无法行之有效的对网络不文明、违法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最近几年,虽然由于各种网络犯罪的频繁发生,使国家开始逐渐重视互联网法制和文明的建设,但是多以规章、通知、措施、文件的形式发布,不具有法律效应,无法真正达到抵制和改善的效果。

(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互联网上的作用有限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民族传统思想对人们的行为起到限制和束缚的作用的无形束缚,使人们压制住人性的阴暗面;但是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特性,使得人性中被现实社会中法律、道德等被压抑的阴暗面失去了束缚,使得自制力不强的,尤其是喜欢新鲜和刺激的青少年群体将阴暗面释放出来。因此,网络上的道德伦理问题一直屡见不鲜,又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快速、无地域性,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西方思想的冲级和腐蚀,加之网民自身道德修养普遍不高,很容易受到其不良影响。

(五)西方等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等手段严

重阻碍了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步伐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将近一半以上都设置在西方国家,其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使得西方文化在互联网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播和意识的交流。西方诸国利用其网络优势不断向我国释放其资产主义的不良思想和文化垃圾,由因为之前提到过的,我国设备和技术实力的落后,导致我国无法进行有效抵御,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若干建议

现阶段,网络文明建设的重点是采取一系列复合我国现有情况,从而提出可行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抵制和降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的网络实名制建设就成为推进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必要步骤以及实施以下建议的基础构架。

(一)大力提倡正确的上网理念

从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出发,以中国现有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利用舆论、传媒等传播方式建立并引导网民正确、健康的绿色上网理念,从根本上培养网民自身思想和道德意识,主动抵制网络垃圾信息,为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打下基础。

(二)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单靠引导网民从自身修养出发,主动抵制网络负面影响,营造和谐上网环境是不够的。在引导的同时更应该加紧完善互联网的法制体系,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威慑力,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督、管理、追责机制,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以明确,使网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以后的严重后果和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极大的打击各种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由于现在网络的法律体系还处在摸索和实践阶段,但这更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快速、准确的对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网络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和颁布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有效限制,而不是敷衍了事,确保落实实处,最终目的是从点到面,逐步完善我国互联网的法律体系。

(三)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加强网络监控和打击力度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网络技术平台,要对其实施管理和有效监控,为打击网络不文明、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这就需要对应的技术实力和硬件水平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只有技术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加强,才能真正实现对互联网的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抵制互联网不文明信息的传播和西方不良思想对我国网民的腐蚀,才能真正的让在网络上进行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只有我国自身技术和能力达到相应的水准,我国构建网络文明建设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四)利用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伦理资源

互联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那么就不能忽略伦理道德的教育。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长河的筛选中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因该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通过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有目的、有步骤的通过互联网将其传递给民众,通过优良的传统文化抵制网络负面文化的影响,将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建立成现代网络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三、总结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在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其危害在我国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显现,控制其危害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依然有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其危害性而没有产生应有的警惕心理。光靠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只能治标,根本还是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其危害,并从自身素质、思想品德培养着手,主动抵制网络垃圾文化的侵蚀和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共同携手参与到网络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才能真正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精神文明家园。

参 考 文 献

[1]张波,闫建芳.道德主体教导与网络文明建设[J].大连科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2(22):32

[2]盛湘卾.略论网络伦理教导[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169

摘 要本文首先就交大校园网设计建设的相关知识技术要求作了必要的介绍,然后基于工程建设实际,重点就综合设计实施方案的主干网组网技术、网络拓扑结构、协议标准、网络系统平台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设备选型。目 录1 设计背景 12 设计原则 13 需求分析 24 网络方案设计 网络建设技术方案选择 常用WAN协议 常用LAN协议 方案的选择 网络拓扑结构选择 网络通讯协议的选择 85 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硬件平台选择 网络产品的选择 服务器的选择 116 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管理软件的选择 服务器操作系统 数据库 网络管理软件 137校园网络系统INTERNET/INTRANET构思 138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系统的安全及可靠性 系统软件环境的安全及可靠性 采用严格的网络管理措施 不间断电源设计 149 网络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设计依据 设计要求 布线的设备选择 布线系统设计方案描述 1710 经费预算 1911设计小结 20参考文献 20

社区网络文化建设参考文献文章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摘要]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关键词]社区文化 对策 社区建设1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社区文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社区建设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3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

《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微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对校园文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如今,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更是每天与网络有着零距离的接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高校学生。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校园,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网络环境的出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在继承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研究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全力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稳定的继承性

校园文化尤其核心部分,具有非常稳定的继承性,这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校园的文化传统。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大学,历经代代相传、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

(二)触角的敏感性和时间的超前性

高校由于学生多为青年,敢想敢为,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校园文化主体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敢于改革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学科教育能够迅速反映学术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成果。这些因素决定了校园文化触角的敏感性。

超前性不仅应注意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三)形式的多样性和参与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形式多彩纷呈,生动活泼,十分适合高校师生的需要。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应以极大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四)教育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对师生尤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于无形之中又作用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易于接受,是一个日常性的、渐进性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建设,那么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人的基本修养需求和育人目标渗透于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自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就被受关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学双方有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其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2.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同时为大学生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与教师同学交朋友,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设计和维护网站、担任网管等方式发挥特长,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为广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友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考研等压力,上网消遣成为大学生目前排解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在网上跟帖,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与网友进行交流,让大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3.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关系。网络不断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并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原有的独立性、相对封闭性,在网络环境下完全被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拓宽了,张力也增加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囿于校内,也同步辐射到校外,使之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共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网络的无限包容性、无限拓展性使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它几乎可以呈现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丰富性使之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网络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二)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网络冲击高校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弱化了其道德意识。网络是国际化的、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各种信息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垃圾”。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热点、行为方式出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时期文化在高校校园内相互激荡,可以说网络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多元性,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判断力削弱、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2.网络使部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网络是开放的,而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在人机对话中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对于少数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网络让他们体验到了虚拟世界的快感,使他们沉迷于其中而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特有的网络问题,如网络成瘾症、网恋、人格自闭、人格分裂、网络犯罪等。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伤害。

三、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和谐”这一主线,以网络时代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来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同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相比较,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也是可以控制的。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共生共存,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正是高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发展,也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谐发展。

(一)加强物质建设,打牢网络时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化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在网络上呈现和展示,而是大学校园文化形态的创新,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实现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建立网络。学校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的应用系统。要量力而行,不断推进,加大对网络物质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要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力度,为数字化校园构建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站建设要贴近实际,一方面,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阵地,强化网站的引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创新网站内容,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网络行为管理系统

首先,网络管理应从制度入手,规范网络运行规则,严肃网络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处理等,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黄色、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

其次,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结合的过程中,也在倡导“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理念。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中也涵盖了大学师生在应对各种问题时的“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矫正机制和干预机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做到不看、不听、不传黄色信息,不抛垃圾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使用文明的上网语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校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高校要运用有效杠杆,尽力规避浮躁、虚假、急功近利等风气,保持大学宽松、活跃、执着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的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针对新问题,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呢?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 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不发达最主要体现在农民无法掌握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和能力技能,从而导致生存、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作为政府除了向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外,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引导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得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网络工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直接百度这么方面的教程- -...一般售书的都有详细作品资料...比如这个网站就有很多书..类似淘宝上面也有...详细需要什么书子去找下吧...

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谢延华,徐小亚.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9-160.

[2]蒋伟.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59-160.

[3]朱粤杭.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66-67.

[4]韩菁,张京辉,程婧.浅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35+38

[5]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2,21(4).

[6]付凡成,彭裕.关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探讨[J].电子制作,2013(21).

[7]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32(7).

[8]陈振宇.喻文烨.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32):117.

[9]黄石磊.浅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J].科技资讯,2010(8):251-252.

[10]吴苏云.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

[11]陈香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2).

[12]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13]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14]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

[15]昌文鑫.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211-212.

[16]程如贵.计算机用用技术对企业的信息化影响[J].计算机应用,2015(6).

[17]黄海明.电子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及特点[J].企业经济,2015(4)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

[15]谭朝贵.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16]崔玉礼.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安全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4)

[17]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3)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8][J].(2-3)

[19][J].(4)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网页设计是指使用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形式被用户所浏览。以下是我整理的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希望能帮助到你论文的写作。

[1]周晓露.梅山傩戏视觉图谱整合设计[D].深圳大学,2017.

[2]刘佩智.“梦境”主题系列插画在KENZO品牌设计中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7.

[3]赵咪妮.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VENTI珠宝广告摄影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邹晓蕾.O2O模式下素剪美发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5]黄丹丹.《韧如铁线花开如莲》铁线莲手绘书设计和商业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许超.基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类新传播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黄丹丹.动态插画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7.

[8]王莹玥.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9]陈冉.基于B/S结构的无线控制系统在数控设备上的应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7.

[10]何妍慧.面向高校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6.

[11]孙明志.SCC50压缩机数传单元自动化测试方法与系统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7.

[12]汪琦.用于公共安全的视频检索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13]胡莲.旧书分享APP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4]谢佳丽.服饰类奢侈品网络购买行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15]沈喜庆.基于NB/T47014标准的焊接专家系统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7.

[16]黄炜俊.产品设计工具的整合与创新[D].中央美术学院,2017.

[17]樊静燕.网络汉语口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18]姚颖.辽宁老字号品牌标志的动态化设计与推广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9]曹鑫渝.基于“格律设计”理论的锡伯族图纹再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0]张希儒.水墨符号在现代插画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1]陈楠.互联网时代地方水产品品牌形象的创新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2]王莹.传统民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3]徐亚.社交网络中教育资源推荐的目标用户挖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4]陈碧荣.中学文科教材全文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5]连伯文.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广州市公安局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26]王秋香.农村(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三峡学院,2017.

[27]张笑天.分布式爬虫应用中布隆过滤器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28]徐亚渤.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网络衍生实体的识别与分类[D].武汉大学,2017.

[29]岳锐.基于物联网的居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7.

[30]余瑕.人民日报总编室微信公众号里约奥运专题策划案[D].浙江大学,2017.

[31]王佳薇.网易新闻客户端本地流量提升方案[D].浙江大学,2017.

[32]金云帆.爱奇艺游戏直播产品营销推广策划[D].浙江大学,2017.

[33]贾晨茜.基于用户需求评价模型的汽车电商视觉创新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

[34]徐海伦.滴滴快车品牌传播与策略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7.

[35]宋静.基于LNMP框架的结构化数据抽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6]朱华丽.集成网页质量特征的垃圾网页检测特征模型及模型验证[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7]张寰.自媒体平台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推广策略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

[38]邓豪俣.百怡动态空气消毒机品牌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9]舒浩.云南“掌上云游”交互式原型产品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0]白帆.滇赐有机工坊品牌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1]孙乐.蒙古族视觉图案元素在互动页面中的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2]刘双佳.花卉纹样在护肤品包装设计上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3]蒲星宇.中小学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4]房瑾堂.基于网络爬虫的在线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5]刘小云.网络爬虫技术在云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46]赖文雅.基于WEB技术的高校毕业审核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广西大学,2016.

[47]周尚书.基于web的院级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8]刘利.手机通讯中Android应用权限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石油大学,2016.

[49]黄文填.一个移动增强现实框架的改进[D].暨南大学,2016.

[50]项江.面向领域的DeepWeb查询接口发现与元数据信息抽取研究[D].暨南大学,2016.

[51]张嫒.基于移动智能终端阅读类App的视觉体验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

[52]牟安.藏文web网络社区划分研究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6.

[53]杜芷筠.浅析当代服装艺术造型的时尚表现形式[D].湖北美术学院,2016.

[54]顾津.行为记忆在智能化产品CMF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5]张亚南.大数据下的色彩设计发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6]宋莉.字体动态化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7]连晓萌.“跨界思维”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8]张建德.山西省政法部门政务信息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9]安君.北京首都航空公司航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60]郑颖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5.

[61]梁可心.A公司远程财务报账系统[D].天津大学,2015.

[62]姚慧明.中专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3]张伟.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4]房振伟.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

[65]王琳.基于Android平台的影院票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6]张春妍.彩虹期刊投稿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6.

[67]金泉.基于Web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

[68]府炳.基于微信平台的影像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16.

[69]徐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北工业大学,2016.

[70]张聪聪.基于响应式Web设计中用户界面的分析与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71]汪玉琼.响应式网页的界面设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72]杨楠.基于电子出版物的两极镜头语言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

[73]赵灵芝.珐琅彩在现代饰品中的创新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4]吴东普.鞍山市委办公厅党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75]胡钰强.基于.NET框架的学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6]李宁.“友阿海外购”手机APP交互界面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7]王凯.职业服设计的色彩识别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7.

[78]刘媛媛.基于“暖”启动理念的界面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79]罗艺娜.基于PHP的校园电能监测平台研究与数据预测[D].东华大学,2017.

[80]王江远.旅行社品牌跨媒体识别设计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7.

[81]王愿芳.银行个人储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6.

[82]罗芳.多层架构的顶岗实习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6.

[83]任鹏.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及评教算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84]潘晓磊.基于Java智能卡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85]王琛瑜.移动游戏界面视觉风格的研究与设计应用[D].东华大学,2017.

[86]冯春.供热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7.

[87]胡西.多维码证卡综合信息查询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5.

[88]张松.基于增长型个人数据平台的网络个体成长模型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89]韩英慧.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90]提建宇.基于北斗的物流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7.

[91]王利苹.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92]叶蒙.基于线状阵列的三维活动图像显示研究[D].南京大学,2017.

[93]吴帼帼.移动应用跨平台开发框架研究及在社保权益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7.

[94]史慧璇.手机银行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7.

[95]冯阳.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96]刘花弟.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97]钟予.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中央美术学院,2017.

[98]沈佳伦.论丝网印刷互联网定制平台的扁平化设计[D].中国美术学院,2015.

[99]曹梦.浅谈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创新设计[D].河南大学,2015.

[100]俞新凯.某高校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5.

[101]景超.地震速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2]梁碧勇.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3]张瑾.中小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一库存管理子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4]刘静.基于SSH架构的广电发射传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5]李逸敏.基于现代信息社会的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四:

[106]李磊.主体觉醒[D].中央美术学院,2016.

[107]王莹.商业插画特性及相关产业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108]田志鹏.基于CC3200的远程监视系统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6.

[109]施人铜.基于jQuery的Web前端组件开发研究与应用[D].东南大学,2015.

[110]秦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界面的宜人性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111]沈荣娟.基于Web的B/S模式多现场总线教学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

[112]廖晨.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研究[D].清华大学,2015.

[113]罗启强.基于PHP+MySQL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4]李青.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开发设计[D].吉林大学,2016.

[115]李定远.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6]钱瀚雄.基于B/S模式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7]李亮.小区电费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8]薛可.基于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9]王祉默.基于iOS的儿童成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20]石磊.垂直资讯网站设计-长三角房车网[D].南京大学,2016.

[121]余姬娜.微博新闻类型与用户参与性调研报告[D].南京大学,2016.

[122]赵雪.工单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辽宁科技大学,2016.

[123]罗丹.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弱势品牌的价值传达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5.

[124]高品洁.解析平面设计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用户体验及发展趋势[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25]王俊俊.中国门神木版年画网站交互性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5.

[126]周莉莎.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5.

[127]江泽中.基于JSP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8]叶欢.求职类平台-海投网手机客户端设计[D].浙江大学,2015.

[129]王永山.软件学院综合教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0]金鑫.网站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1]梁汉臣.某高校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2]金川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3]段汇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4]任婧.基于云模式的论文抽检与评优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35]张子丰.基于PHP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6]滕吉鹏.基于WEB的高校实习生协同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5.

[137]朱俞霖.网络智能中心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138]吴立刚.基于B/S模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39]尹纪庆.教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5.

[140]李晓霞.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141]沈晓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142]王爽.具有语义搜索推荐功能的交互式专业主页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43]许昭霞.基于Web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44]易扬扬.基于JQueryMobile的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45]李彬.专家门诊预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孙净宇,李澈等. 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 数字与出版,2014(06):84-85.

[2]李旭红. 长江大学“掌上校园”APP系统研发与运营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4(09):35-37.

[3]张言林,李博等.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手机APP客户端设计初探----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设计[J]. 设计,2014(02):81-82.

[4]张晓. 基于Android平台的校园信息系统APP的设计实现[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4):253-256.

[5]刘红英. 基于安卓的校园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5673-5677.

[6]鲁学亮,陈金焘等. 移动校园转型实践--基于Web App的移动应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19-20.

[7]关海洋. Android无线智能点餐系统设计与实现[D]. 重庆:重庆大学,2013.

[8]王晓颖. 高校一卡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四川: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13.

[9]董涛. 基于Android的移动校园客户端设计与实现[D]. 陕西: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胡崧. HTML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知新文化. HTML 完全手册与速查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诚君,刘振华,郭竑晖,高中山.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光明,曹蕾,余辉.中文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与实训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德华,许铭霖.新编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赵铭建,赵慧,乔孟丽,康梅娟.网页设计与制作[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祖荫,王云翔,胡耀芳.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季. Flash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10]丁海祥.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曹雁青,杨聪. Photoshop 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2.

[12]张怒涛. Photoshop 平面设计图像处理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 陈笑. Dreamweaver 8,Photoshop CS 2,Flash 8 网页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孙强,李晓娜,黄艳.JavaScript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智勇. JavaScript 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会安. JavaScript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7]常永英. 程序设计教程(C#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8]肖金秀,冯沃辉,陈少涌.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9]金旭亮.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培文,韩小祥.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李志生,梅胜,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4]晋燕“目标体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教育前沿与探索》

[5]马连湘郭桂萍广告学实践教学环节与方案的设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专业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毕业生就业岗位涉及广告行业的专业.

[1]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2]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杨先顺.建构我国广告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n当代传播,2008(5).

[4]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呵呵,你的要求有点多的,我只知道一点,不够15本,不好意思1、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TCP/IP协议族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3、CCNA学院第一学期邮电出版社4、局域网组网大全邮电出版社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没看过的我就不说了。如果你是自己看的话,我觉得这些足够你看一段时间了,只要你不是走马观花。如果你是采购教材的话,希望你继续寻找,我所知道的就帮不了你了。祝你好运。

互联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您好,据我了解两网互联应用场景参考文献当前物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推动智慧物流不断发展壮大,使智慧物流成为物流业变革的新动力、新路径.互联网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所扩展的物流服务新需求、技术渗透所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以及催生的新零售商业模式,都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积极因素.相应的,智慧物流的发展驱动了物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表现在融合共享上的思维创新,也表现在技术、物流绩效目标、组织管理及业务运作流程方面的创新.因此,智慧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也需要从认识层面、政策层面、平台层面、人才层面和运营层面入手,进而促成物流业更高效化、更智能化的发展格局,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

, V., & Sun, C. (2010). Two-network interconnec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EEE Network, 24(6), 22–, Y., Wang, L., He, X., & Xu, Q. (2006). Interconnecting two networks: Models and algorithm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7(11), 1180–, L., & Heng, P. A. (2011). A novel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topologies. Computer Networks, 55(13), 2761–, ., Cheong, ., Ro, ., & Kim, . (2001). Interworking of two autonomous mobile IP networks—Example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pp. 155–159)., U., Bhargava, V., & Rana, M. S. (2005). Interconnection of two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bridge rou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pp. 675–680).

你可以看看一些与两网互联的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关于支持两网互联的技术研究与实施》、《支持两网互联的可扩展安全性协调系统》、《支持两网互联应用系统构造》等。

网络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网络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网络论文参考文献(一) [1]赵启飞.基于WCDMA 无线网络 的优化研究与实践[D].云南:云南大学图书馆,2010:3. [2]中兴公司.2G/3G互操作优化指导书[M/CD.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16-21 [3]中国联通.中国联通2/3G互操作分场景参数设置指导书[M/CD].北京:中国联通移动网络公司运行维护部,2009 [4]刘业辉.WCDMA网络测试与优化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9 [5]姜波.WCDMA关键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20-324. [6]中兴学院.WCDMARNS培训教材第三册[M/CD].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 [7]窦中兆、雷湘.WCDMA系统原理与无线网络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5-120 [8]王晓龙.WCDMA网络专题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6 [9]张长刚.WCDMAHSD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16-119 [10]邬鹏.呼和浩特联通异系统互操作优化[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2011:7-12. [11]黄伟,李腊元,孙强,MANET路由协议DSR的OPNET实现及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12]李国强,武穆清,基于OPNET多径路由协议的建模与仿真[J],数字通信世界, [13]王振中,关媛,陆建德,陆佰林,基于NSZ仿真平台的Adhoc新路由协议的模拟[J],计算机仿真, [14]策力木格,胡其吐,基于NS的AODV路由协议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15]刘小利,使用OPNET仿真MANET路由协议的实现 方法 [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16]王瑜,焦永革,孟涛,林家薇,基于免费软件ns的无线网络仿真[J],无线电工程,第34卷,第一期 [17]张天明,王培康,自助学习路由协议(SL一AoDV)及GloMosim仿真[J],计算机仿真, [18]吴晗星,付宇卓,无线自组网AODV路由协议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网络论文参考文献(二) [1]孙义明,杨丽萍.信息化战争中的战术数据链[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范文 庆,周彬彬,安靖.WindowsAPI开发详解--函数、接口、编程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陈敏.OPNET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于全.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FrederickKuhl,RichardWeatherly,JudithDahmann.计算机仿真中的HLA技术[M].付正军,王永红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6]陈敏.OPNET网络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8]刘徐德.战术通信、导航定位和识别综合系统文集(第一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 [9]罗桂兰,赵志峰,赵海.排队论对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的测试评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54-56 [10]张铎.物联网大趋势-Internetofthing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1]苏仕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访问控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2]张凯,张雯捧.物联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3]郭萍,张宏,周未,曹雪.基于轻量级CA无线传感器网络双向认证方案[D].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3):903-907. [14]李大伟,杨庚.一种基于重复博弈的物联网密钥共享方案[J].通信学报,2010,31(9A):97-103. [15]马巧梅.基于IKEv2的物联网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3(4):45-48. [16]郭萍.无线网络认证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17]张晓辉.基于Diameter的物联网认证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8]刘宴兵,胡文平,杜江.基于物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J].中兴通讯技术.2011(01):96-100. [19]刘姝.基于PKI的CA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大学.2005. [20]任伟,雷敏,杨榆.ID保护的物联网T2ToI中能量高效的健壮密钥管理方案[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32(9):1903-1907. 网络论文参考文献(三) [1]安德森ASP NET高级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美)Chris Goode,Chris Ullman等康博译ASP NET入门经典——c#编程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秦鑫,朱绍文NET框架数据访问结构[J]计算机系统应用[M]2002,12 [4]张辉鹏基于NET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廖新彦ASP NET交互式Web数据库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6]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Daniel Cazzulino等C#Web应用程序入门经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蒋秀英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龚小勇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0 [11]李中华基于NET的模式实现与应用[D]四川:四川大学,2006 [12]任开银,黄东在NET上架构公司级应用程序[J]微型机与应用2003,1 [13]叶春阳基于Web服务的流程协作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4]李琳NET开发平台核心服务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 [15]张莉,王强,赵文防,董莉,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06 猜你喜欢: 1.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2. 网络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3. 最全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法学网络期刊参考文献

法律自考论文参考文献的查找方法

法律自考论文的参考文献相当重要,能够表明作者查询、阅读文献的深度和广度。一篇优秀的法律自考毕业论文,必然需要有权威的、丰富的`参考文献作为支撑;相反,如果没有这些权威而丰富的参考文献,那么即使正文写得再好,也是有缺憾的。

那么,自考生朋友们究竟应该怎么查找参考文献呢?

我们从如下3个小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1.网络文献

很多同学喜欢大量援引网络文献,虽然网络上的文献可能比较新,也比较独家,但是不宜大量援引网络上的文献。一般来说,假如学校要求10个参考文献,那么网络文献不能超过2个,超过2个的话就显得文章没有深度,甚至会导致老师误以为学生的论文是从网络上抄袭的。我们接触过很多大学老师,他们一般都比较排斥网络文献。

2.著作类文献

著作类文献需要有所援引,但是不能大量援引教科书的内容或者概念性的内容,应该援引观点、论据等。相关著作可以在图书馆查到,或者在当当网上买到。

3.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是参考文献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应重视期刊论文的援引。在援引期刊论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援引权威的期刊,如法学类核心刊物。一些小杂志、垃圾杂志上的文章,除非真的很有说服力,同学们千万不要援引。期刊文献可以在中国知网、中国万方等网站上下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网站都是要收费的,同学们可以去淘宝上买点卡,以节约费用。一般来说,为了写好一篇自考论文,花掉200元资料费还是应该的、值得的。

4.英文文献

自考生同学们我们就不建议援引英文文献了,以免老师认为你的文章是抄袭的。

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想得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不知道在哪找?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是问题呢?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期刊论文类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1期。

2、学位论文类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张林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著作类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索引序列
  • 网络建设学论文参考文献
  • 社区网络文化建设参考文献文章
  • 网络工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互联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法学网络期刊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