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篆刻的毕业论文

关于篆刻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篆刻的毕业论文

去数据库看看 输入篆刻二字 应该会有很多关于篆刻论文名字的 然后再去百度看看 很多网上数据库是要钱的 所以可以去免费的大型图书馆试试 专著嘛 沙孟海的《印学史》貌似比较经典 其他什么邓散木的《篆刻学》,什么什么的篆刻技法多少多少讲啊的也可以适当参考

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

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

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历史的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

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特别是宋元以来的中国画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更加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唐宋元是印章发展从实用向欣赏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篆刻艺术繁盛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是从明代兴起,文彭以汉印规范印学,推广石质篆刻材料,广收门徒,普及篆刻艺术。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超越了前代,出现了万紫千红、派别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像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众多的印学学派,造就了赵之谦、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一大批印坛巨匠,成就卓著。清代的印风一直支配和影响着中国印学的发展,对当今的篆刻家来说,仍有继承和借鉴之意义。

二、清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原因

进入清代,在金石、文字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界好古风气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汉碑、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整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繁盛,同时清朝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国内经济、清廷注重文化的政策,清代主流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它艺术对篆刻艺术的滋养均对篆刻艺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影响

从乾隆朝开始,书法的发展异军突起,一批长于金石古刻的书家从帖学的包围中突围而出,举起了振兴篆隶的大旗。篆书和隶书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年代,邓石如、钱坫、桂馥等,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直接秦汉远在唐人之上了。在“帖学”之外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另辟蹊径,篆书和书法的结合引起了清朝书法艺术的复兴,有了“篆隶中兴”的成功经验,书法界学习古碑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新书法形成的发展浪潮中,清朝的篆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篆刻离不开篆书,清代篆书的复兴,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载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二)金石学的影响

金石之学始于宋,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对当时篆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石学还有玺印的研究在清朝这一形势下,治印者与学者们一样,也接触了大量金石文字,并在赏鉴、研究过程中触发了艺术的灵感,提高着印章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篆刻实践。金石学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它的理解,也直接丰富、深化了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金石学中各门类的研究,扩大了篆刻艺术以资取法的范围,直接孕育了“印外求印”理论。从现象上看,清代著名篆刻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都是空前的,而且他们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也统一于一身。

(三)其它影响因素

清朝篆刻艺术的兴盛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与清朝的文化背景、政治质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清王朝的建立,割断了明末诸贤所形成的浪漫书风,把偏离主线的书法革新局面重新扳回到中和体系上来。石质印材引入制印领域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有清代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需求。另外作为篆刻主体的制印者,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到,文化层次的提高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风格各异,流派独立,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时,碑学家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黔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黔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现着重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派系―浙派和邓派。 (一)丁敬和浙派

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四人篆刻风格较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合称为“西冷八家”。“西冷八家”是浙派的代表,反映了国人对乡先贤的尊崇,因都是浙江杭州人,后人就把他们及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浙派崇尚秦汉玺印,应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诸家,所以有“皖派阴柔,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远承何震,博采众长,不主一家。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等,以“碎刀”为技法,千变万化,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能有效的克服明人浮华的风气、纤巧的弊端。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不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他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洗句亭”、“采菊东篱下”、“心无妄思”、“启淑私印”诸白文印,篆法逐渐删繁就简,参以隶法,简古平淡,尚率真而厌华巧,颇有高古含蓄、大智若愚之风度。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尤令人惊异的是,丁敬在五十五岁时为其诗友大恒和尚所刻祝寿印,以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来代“万”字,此符号本梵文“吉祥万德之所集”之义,丁敬将此字置于印的中部,取佛典所云“如来佛胸现大人相”之义,蕴义甚深。自此,后世多有模仿者。

蒋仁诗书画兼工,印风师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奏刀,流传作品不多,其代表作有 “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等。

黄易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其治印受业于丁敬,而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

奚冈著有《蒙泉外史印谱》,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篆刻服膺丁敬,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并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机。

(二)邓石如和与邓派

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清代魏锡曾对其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他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成体势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和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

他的代表作“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前二方在章法上颇有特色,“意”印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江”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不失刚健,拿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对角虚实交叉,读来饶有起伏,堪称绝胜之作。“淫”印可以视为邓氏的基本风格,以小篆作白文,颇为大胆,不落陈规。无显匠意,一气呵成,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启迪了后世印人。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平衡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厚重的悠久传统。篆刻是书写、刻印、转印相结合的艺术,是浓缩的、有蕴含的美,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奇葩,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寸方天地、刀石生趣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历史文人雅士的青睐。千百年来,传承演进、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邓散木.篆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2]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

[4]高文亮. 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5]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褚晓琼(),女,浙江嘉兴人,本科,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群文专业书法艺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书法专业 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帮助,来做的

《论晋唐风格的特点与传承》《楷书的起源与发展》《篆刻与书法的艺术交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篆刻的刀法毕业论文

篆刻艺术的欣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们这里所讲的“印章”,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因而篆刻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世人钟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感悟篆刻作品的内在精神美,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一、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术之魂。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爱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就传统、独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寻味,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二、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理论水平,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要阅读这些诸如“篆刻学”、“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藉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境界。所谓超凡脱俗,就是在欣赏印章时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空间;是浑厚、雄壮还是萧散、悲切,是紧张凝重还是轻松、自由。能够看出作品由疏缓到急促的流变,由外到内的、骤然的、活动点与静态块面的波动,而最终归向原始情感。沃尔特·佩特曾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当时间形式由远近不同的跳跃,表现为有规律的节奏;空间形式由粗砺与优雅、不安与宁静的组合演变为对称、呼应的节奏,我们的美的感受则极为自然地由对音乐的感受移向对装饰趣味的感受。它不但唤起了视觉的欲望,更激发了大脑思维的欲望,从而触发引导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作过程。这一最终结果也就是篆刻艺术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后,通过艰难的风格蜕变周而复始,返璞归真的历程。综上所述,篆刻艺术的欣赏,已经涉及到了印章艺术的实质,并以汉印为例,分析了构成汉印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使人们认识到篆刻何以具有深厚质朴美的原因所在,完成了印章的审美过程。总之,篆刻艺术作为一门专门艺术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欣赏,为了便于理解和欣赏,现将篆刻艺术作如下归纳,作为共同的探讨。仔细写印,结构严紧。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方中有园,运刀稳准。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勿巧,浑厚圆润。快狠奏刀,痛快漓淋。不加修饰,自然天真。小玺神定,巨印雄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可分为冲刀与切刀两大类。首先是冲刀:冲刀的运刀是由右向左、由外向内的,或是朝身体的反方向冲。在执刀时需要从线条的一端朝另一端猛力冲刻,因为运力相对连续,中途停留的时间也少,给人以势如破竹之感,形成的线条也比较的挺拔并且酣畅。切刀:切刀法是指刀杆竖立后向前向下顿切,将碎切形成的线段串联或较长的线条,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刀的痕迹,与冲刀法一次性的用刀不同,切刀法积点成线,刀势起伏上下,形成刀痕间的崩解与融合。刀与刀之间既有连贯性和独立,此起彼伏而气息不断,线条两侧波磔交错,产生金石味,将运刀过程中的抑扬、顿挫、轻重、顺逆等表现得痛快淋漓。以切刀法刻出的线条由于边缘残损较为明显,显得苍茫古朴,与古印由于长时间风化残破的痕迹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刀法是篆刻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元代以前印章多为铸造。即使需假刀刻的玉、牙、骨等印章材料,也因硬度较高,需要借助于琢磨器械。

执刀如同执笔。在篆刻家手中,刀有“铁笔”之称。正确的执刀方法,能冲切任意,轻便灵活,游刃有余。常见的执刀方法有两种,即: 三指法 ;也称指捏式, 拳握法 ,也叫整握式。

三指法 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执钢笔,三指法已足能书写。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贴中指,做到五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如下图

拳握法 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如下图)。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拳握法由于整把握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均可。

两种执刀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三指法灵活轻便,运刀变化丰富,然而刻较大的印章力量不足。拳握法力强势足,刻大印、巨印,线条雄强浑厚,但灵活性较差,不易表现细微变化。其他还有正刀法、五指斜执法等执刀方法。正刀法刀杆与印面垂直,古人有“执刀如执笔”的比喻,故此法与执毛笔相同。运刀时虽然用腕带动指,但指力毕竟有限,所刻线条软弱,运刀也不够灵活。五指斜执法其实是三指法的变化执法,用于冲刀。此法执刀比三指法平些,五指辅刀杆疾冲,所刻线条迅猛酣畅,具霸悍之气。

运刀法 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运动之法。古人在印论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有的甚至故弄玄虚,使初学者读后不知所云。其实运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两种,即 冲刀法 和 切刀法 。

冲刀法 是沿着笔画向前推进的犁割方法。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三指法,左手执石,右手五指齐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发力,刀杆横于胸前,与印面成30°夹角,无名指顶住印石上侧端,用力从右至左推进,犁出一条“V”形沟(如图6-6)。 拳握法 ,刀杆竖斜于印面,左手执石,右手紧握刀杆,以刀的外侧角入石,由外向里犁进如(图6-7)。

冲刀法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 三指竖冲法 。执刀方法与三指法相同,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执石,掌竖于胸前,拇指翘起,顶住刀杆后下侧,两手配合一起发力,由内向外推进。左右两手的分工为:左手除执石外,拇指顶住刀杆负责向前推进,也起杠杆的支点作用,右手只需执稳刻刀,掌握运行方向、刀杆斜度和刻入深浅(图6-8)。这种竖向冲刀法,优点是两手合力,运刀轻松自如,刻直线长驱直入,但圆转和精微处不及三指法灵活。 冲刀法运刀,应注意起刀刀角入石不能太深,深则运刀不畅。初习冲刀线条不要一冲到底,要一段一段地冲,否则易走偏和线条缺乏凝重之感,待腕下有一定功力后,再习长冲。长冲与短冲相结合,能出现不同质感变化的线条。

切刀法 是刀刃在印面一刀接一刀切割运行的方法。执刀方法与冲刀相同,但刀杆与印面的角度有所改变,约成65°角。切割方法:起刀刀锋以一角入石,运刀方向为三指法向左,拳握法向内(怀里),以入石的后刀角作支点,用力往所刻方向推杆,刀刃徐徐入石,直至前刀角全部入石,再前移接第二刀。重复第一刀的运动过程,刀刀相接,直至完成所需切割的线条(图6-9)。另一种切刀方法是以刀刃的一部分依靠刀角一起一伏运动切割,这种切法被称为 细碎切刀 。

以上两种运刀方法,都有优缺点,所以也就诞生了让两种刀法混合使用的技术,即 冲切混合法 ; 冲切混合法 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

除以上两种运刀方法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刀法,如 披刀法 、 旋刀法 、 平刀法 等 披刀法 是在一边刻出的线条较宽,已基本够所需宽度,然后再在另一边用刀披削而过,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略有锯齿状。这一刀法与两边同等着刀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旋刀法刻白文,线条的两端呈“∑”形棱角,一般用刀角点切割平。用旋刀法能使线条两端产生圆起圆收的浑厚感。方法为:刀角顶住线条顶端一侧,刃口向笔画内转动,便有圆笔之势。 平刀法 是有时用来刻阳文印清底的刀法。刀刃平着印面,铲入石中,清去线条以外的多余部分,使线条凸起。也有用此法刻线条的,但过于呆板。

1、刻直线练习。在印面用笔画出数道直线,以冲、切刀法镌刻。线条力求直,从中体会直线的运刀、力量和刀锋角度与方向的关系(见图6—11)。 2、刻圆弧练习。三指法为逆时针方向;拳握法为顺时针方向。运刀时刀石配合,同时发力,以刀就石,以石凑刀(见图6—12)。

基本刻法是刻出笔画的阴(白文)、阳(朱文)线条。方法有 双刀法 、 复刀法 、 单刀法 。

双刀法 是指一个笔画需要用两刀,一去一返才能完成。以刻白文横画为例,沿墨线一侧端起刀,侧锋,刀刃切割墨线边缘,刀角激石在墨线中,似锯齿形,边缘光洁,刻至墨线另一端。将石章调转 180°,用第一刀同样的方法起刀,再刻去线条的另一半。最后刻去两端不齐的燕尾(∑),双刀白文横画即完成(见图6—13)。刻朱文与白文相反,白文是刻去墨线,朱文是保留墨线,刻去线条以外的石面。以刻横画为例,从墨线一端起刀切割墨线边缘,刀锋侧向与白文相反,刀角激去线条外的石面,行至另一端。调转石章180°,用相同的方法刻去线条的另一边。按墨线长度,两端用点切刀断开,朱文横画即完成,笔画呈凸形(见图6—14)。

复刀法 也是两刀完成一个笔画。第一刀从墨线的中心线侧锋入刀,刀角激石刻去墨线的一半,石章不作调转,再以同一方向刻第二刀,刻去另一半。复刀法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形,与单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图6—15)。

单刀法 是一刀完成一个笔画。从线条的一端起刀,视笔画的粗细,控制刀锋的正侧角度,腕指同时发力,运至尾端,墨线全部激掉。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状(见图6—16)。齐白石的白文印便用此法。单刀比双刀难度要大些,可在腕下有一定功夫后再尝试。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推荐博客:篆刻刀法与临摹

书法篆刻毕业论文

写毕业论文一般需要两个月左右。这个毕业论文是在很多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的前提下才可以,如果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个时间还要再延长,另外,如果毕业论文还需要有对应的毕业设计,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毕竟要把对应的设计完成后才可以写论文。

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格式标准1、引言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论文主体部分字数6000-8000。 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并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2、编写要求 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为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为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页共×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五号宋体。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单独编页。 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3、编写格式 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前置部分:封面题名页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必须有)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必要时)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4、前置部分 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 题名: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一般不宜超过30字。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题名页置于封面后,集资列示如下内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二号黑体,居中)论文题名(二号黑体,居中)学生姓名(××××××××三号黑体)学 号(××××××××三号黑体)指导教师(××××××××三号黑体)专 业(××××××××三号黑体)年 级(××××××××三号黑体)(××××××××三号黑体)分校(学院)(××××××××三号黑体)工作站 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要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摘要页置于题名页后。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5、主体部分 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序号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三号黑体、居中)×××××××××××××××××××××××××××××××××(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小三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四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四号宋体)①×××××××××××××××××(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1)×××××××××××××××××(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号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式)等。 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一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一左对齐、占页面四分之一宽长度的横线分隔。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 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学位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4]……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如何写论文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得到反馈: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写作的过程:读一些最新的论文,尤其是那些发表了的。学习它们的内容和表达,注意它们里面的-进一步工作。(future work)写出让别人可以理解的形式是很慢的过程。下面是经常不想遇到的原因:为了写好文章,开始的一两个草稿常常必须被扔掉。在几年的研究工作中,有很多记号会改很多次。有些以前重要的结果可能现在一点用也没有。重新组织过去的东西,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你有很多讨论部分结果的的技术报告、会议论文或者期刊文章,毕业论文的表述也应当一致。研究论文是给有相关背景的专家看的,除了你的工作是怎么适合方案以外,必须有完整的文献评论(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must be included)。一些忘记或者推迟的细节现在必须写出来了。(must be filled in)必须检查引用的文献,不同的历史结果必须注意备份(documented),“小问题”必须解决掉,方法的备份(documented)必须完整。论文导师对你的表示方法会有很强的观点,适应这些要求需要一些机动性和思考。你的委员会成员,第一个不相干的读者,经常会发现没有定义的术语(jargon)或者符号,论点的漏洞,或者其他的问题。如何减少写论文的痛苦:这是一些从开始就有用的方法:仔细的记笔记。记下每一个新的结果,即使没有重要的和有帮助的东西。分而治之不仅适合做研究,也适合写文章。如果可能,完成一点就写一小部分(write up each piece of the work for publication as it is completed)。这有助于以后组织成文章,而且容易查找。哪一天感到了精力充沛有热情就多写一些,哪天没有动力就完成少量的工作,至少可以从队列中把他们除去。读其他的论文和出版物的时候,学习技术写作技巧,找出什么有用什么没用。When you write a term project, you are explaining the work of others. You have a good idea of what is immediately obvious and what is more difficult to grasp, since you recently went through the exercise of grasping the material yourself.不要以为你看了多年的东西,别人看来也容易理解。一个很重要的早期工作:写出一个纲要,它以后会经常改变,经常在头脑中保持一个新的构想对以后平滑的过渡很有好处。一个典型的纲要如下:Chapter 1: IntroductionWhat is the problem?Why is it important?What have other people done?What is central idea(s) of my approach?How is the rest of the thesis organized?Chapter 2: The problemDefine the the the basic 3: Big idea 1...Chapter k+2: Big idea kChapter k+3: ConclusionRecapitulate what has been ideas for future work.第一章:导言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别人做了什么工作?自己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文章的其他部分是怎样组织的?第二章:问题问题定义术语介绍基本属性讨论第三章:主要想法1……第k+2章:主要想法k第k+3章:结论重述完成的工作讨论进一步的工作。不要总认为文章必须从第一页写。直接写主要想法big idea,记录怎样和其他部分组织在一起。一个组织各章的方法是展现给你的实验室同学(fellow students),如果你能够将它们组织成连贯的“一小时报告”,那就表明你可以写你的文章了。记住:写文章就是解释给人听,不要太晦涩,也不要刻意迎合读者。自己找找吧!祝你好运!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一、 综合类1、学生大论文中心包含 哲学类 | 经济学 | 法学类 | 教育学 | 文学类| 艺术学 | 理学类 | 工学类 | 医学类 | 管理学 | }社会学 | ***学。为html格式。2、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3、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4、论文帝国门类较全。二、 教育类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 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mba职业经理人论坛、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体育论文、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论文商务中心、法律帝国: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1、学术论文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五、 博硕士论文1、论文统计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必收藏!免费好用的论文查找检测、查重、下载网站合集~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杂志

书画报刊有以下供你参考!希望你能喜欢!《中国书法》 《书法通讯》《中国书画艺术报》、《中国书画家》《农民日报(大地书画报)》 《西冷收藏》《中华书画》《艺术中国报》《现代书画家》《当代美术》《新世纪书画》《炎黄书画》《书画家报》《可人轩》《翰园书画》《诗书画》《书法导报》450003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省文联院内《中国书画报》天津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邮编300211《红山书画》山东济南刘长山路10号汇都花园2号楼东单元501室《文墨书画信息》报046000山西长治市北关街64号《书画宛》473000河南南阳市小西关北夹后42号 《西域书画研究》730710甘肃会宁中川街12号(会州书画艺术院)《中日文化交流》100031北京市西城佟麟阁路永宁胡同10号《翰墨缘》300220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969号云泰总汇三层《中国书画家报》577500山东滕州市善国中路30号凌河区兰花里新世纪书画研究院《羲之书画报》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邮编250011《文化艺术报》710014西安北关正街26号《中国钢笔书法》310025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院2号楼《书法之友》230063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81号九州大厦4楼《青少年书法报》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书法报》430071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横路4号刊号:CN42—0062 邮发代号:37—9《钢笔书法报》437100湖北省咸宁温泉《钢笔书法报》社《青少年书法》450002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66号《书法生活报》252000山东省聊城市湖北小区24--4--407室《书法生活报》编辑部《书法》200235上海市钦州南路81号405室《中国美术报》365000福建三明市艺术大厦三层《中国书画报》300211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中国书画报社

你可以上订阅网查看,有很多适合你的杂志

《中国硬笔书法》相对比较权威,另外还有《书法报》硬笔书法专刊。

《中国书法》、《书法》、《中国硬笔书法》、《书法家》、《书法报》、《书法艺术》,有关的还有《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国画家》、《美术报》及各美术院校学报的书法研究栏目。

篆刻与木雕论文参考文献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中国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春节习俗:舞狮子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级 2009-12-28 20:01检举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视觉形象;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传统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怀旧情结、历史记忆和寻找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形象。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源泉,背离传统文化的设计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单纯地拷贝或间接地挪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又将丧失艺术的感染力。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有机地融合,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它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观念的注解。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而丰富,如传统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书画艺术、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音乐、戏剧、饮食、茶道等等[2]。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中国现代设计师中,有人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知识,面对庞杂的设计资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张冠李戴,或随意发挥。下面就以利于感知的物质属性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归类。(1)建筑:华表、庙宇、古塔、寺院、园林、民宅(四合院、窑洞等)、长城、天安门、牌坊、亭、檐、木雕、砖雕、石雕等。(2)生活用品:炊具、食器、灯具、雨具、计时器、货币、化妆用具、学习用品、服饰用品等。(3)生产用具:衡器、农具、运输工具、渔具、木制工具、制陶工具、冶炼工具、织绣工具等。(4)文娱用品:戏剧用品、体育用品、博弈用具、书法、印章、国画、宠物用具等。(5)民俗用品:荷包、门神、年画、剪纸、风筝、脸谱、对联、中国结、中秋月饼等。(6)宗教礼仪用品:神器、神像雕塑、壁画、祭祀用品、占卜用品等。(7)人格化的自然:昆仑山、五岳、长江、黄河、井、黄土地、五针松、竹子、牡丹、梅花、莲花、葫芦、寿桃、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3]。(8)其他:兵器、刑具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这些可视形象或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创造的用具和用品,或是因无知和恐惧制造的怪异物品,或是志趣把玩的用品,或是借物抒怀的自然景象……在历史长河中都渐渐演变成中国人精神特质的典型形象,把它们作为我们视觉传达的图形语言,有着极强的民族个性。因此,追寻中国传统文化印迹,从中寻找智慧的启迪,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宝库。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沉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中国画技法的再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和墨色作为中国绘画的语言表现了我们民族绘画语言独有的审美特征。中国绘画的线条充分发挥了中国毛笔、水墨及宣纸的特性,具有丰富的笔墨技法变化趣味,具有东方特有艺术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个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计。会徽中奥运五环蓝、黑、红、黄、绿的典型颜色组成五角星形状,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环扣在一起,在表现元素上采用了中国绘画的笔迹,暗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绘画笔迹组成的“同心结”或“中国结”,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4]。中国绘画元素及其表现技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开拓了平面设计的创作思路。2.中国画意境的再现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上重于营造意境,意境一般从虚灵的空间即画中之无形处(留白处)产生。中国画的留白之虚与笔墨之实交相辉映,虚虚实实,相辅相成,使绘画作品达到通体皆灵的完美境界。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为了便于形象的传播,加深读者记忆,要求设计简洁、集中、概括又意味深长。中国传统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已体现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陈幼坚设计的“前卫新形象设计公司”标志中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让观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红色的圆使人想起冉冉升起的太阳,上部的“一”就是太阳上空的云彩。这种图形之间奇妙的组合,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使观众全面领略图形所要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图形创意的亮点。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中国画的空灵意境到图形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建筑设计的简约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艺术家和设计师擅长于找出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内涵作用于现代设计,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使之带有无尽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正如王国维所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二)书法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视觉美感,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意识。”把书法融入到设计中,丰富了视觉表达语言,提高了文化品位,更符合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审美文化定式。书法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繁复丰富的气韵之美。这种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灵魂。而书法线条之间的抽象之美,通过用笔的急缓、润涩、顿挫,产生音乐般的律动,洋溢在字里行间,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平面设计中有不少成功的作品正是借鉴了这种用笔和书体形态,才增添了设计作品诗一般的意境,较高的文化品位与民族特色,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靳埭强设计的招贴《山》、《云》、《风》就是中国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与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作者用浓、淡墨变化的字迹来组成整个画面的形式,采用空白的底色,精心安排了水墨的浓淡变化,而且匠心独运将其字融合了甲骨文、如意纹、书法。这组招贴设计,让观众强烈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魅力[3]。2010年亚运会会徽设计以草书构成申亚城市“广州”二字,点线富于动感,传达了强烈的现代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草书流畅飞动的艺术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使标志图案舒展、自由、活泼、灵动,体现了时代的节奏与动感。这件标志作品堪称运用汉字书法表现形式设计的成功之作。2.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视觉形象语言,其外部特征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篆刻的艺术形式以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如:色彩、式样、造型、结构等。各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源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较为成功的范列之一。这个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寓现代于传统之中,“中国印”代表浓重、深厚的中国意蕴。印章本身的特性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诚信的象征与表现,与奥运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并恰如其分地象征着中国式的承诺。该标志图案通过单纯、简洁的图形语言,准确、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出奥运信息,鲜明醒目,给人以深刻的中国印象。所以,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引入到我们的设计中,使之自然融合,对提高现代设计的价值起着重要作用。(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图形。从原始时期的洞窟岩画起传统图形演变出多样又统一的格调,带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我们的传统图形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对象化的图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人生感悟[6]。比如吉祥图形,在我国明清以来是非常盛行的,“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百事如意以柏(百)、柿(事)、如意三种素材所组成,比喻事事称心如意;“和合二仙”源出于唐代人物,是我国传说中象征相爱的神,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借荷(和)、盒(合)之形寓意象征合家团圆、婚姻美满之意。这一类还有寿星、连(莲)年有鱼、五子登科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下的民生愿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再如太极图的格律是一种阴阳对立、相互转化的世界观、物质观,可概括为宇宙观[7]。它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太极图的内敛、封闭轮回、平衡完满、和谐稳定的特征又使它可以延伸到如万字纹、回纹以及中国很多文化图形中。传统图形是借助于用一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对传统图形的应用并非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袭,而是着眼于创新。将传统图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达到“古为今用”,进而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风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中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盘长纹样的“同心结”,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上下相连的“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的服务理念。LOGO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象征快乐与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中国联通“创新、活力、时尚”的企业定位相吻合。水墨中的黑则是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水墨黑字体中中国红的双“i”是点睛之笔,既像两个人在随时随地沟通,体现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品牌精神,又在竖式组合中巧妙地构成了吉祥穗造型,强化了联通在客户心中吉祥的形象。这种吉祥寓意的完美使用,使得该设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息。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委婉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观、哲学观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向往艺术生活,讲究内敛恬静,平淡天真的境界,正是传统图形被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图形中蕴含的人文情趣、精神关怀使现代设计的意蕴不仅仅停留在物态设计上,而是更多地指向人与人之间递关怀的主题。三、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再设的思考 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现代再设计应是一种现代化的转型,而决不应是生硬地照搬,简单的挪用或是随心所欲的组合。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设计语言、现代设计概念,从传统元素中取其形态然后再利用现代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造型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韵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设计势必要配合当今简约生活原则及时代风尚潮流,倾向简约的个性。我们可把一些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艺术,根据需要,保留图形的韵味予以简化创新,融入于代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即是成功的一例。设计师以春秋战国时的货币之一———布币与汉字“人”为造型元素,标志基本形态为向心式的稳定三角形。三个布币向心组合形成基本形与中心负形均为人”字,众多的“人”就有了“人民”的意义该造型动静结合、方中寓圆、简洁大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再设计要有新意、有现代感,还必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元素的神韵提炼出来,重新与现代形态相结合,以新的视觉形象彰显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8]。中国典型的传统图式———太极图以S形的骨式结构体现了对立统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意象。根据这个意象设计出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标,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借凤与凰的吉祥安康寓意,预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历史性整合重组。图形简洁凝练,极富动感。凤尾和凰尾突出开放的特点,表现出凤凰卫视“开拓新视野,传播新感受,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的理念。四、结束语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中的陌生,亲近是由于传统文化中历史的积淀引发的,而陌生则是由于缺乏时代的印记产生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消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设计,使其既不失民族传统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设计主体也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民族的、符合新时代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流传久远。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为平面设计的符号,表明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往民族化的方向上发展。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也不是停留在对“形”的简单的挪用和堆砌上,而必须对其中的观念性意义、文化内涵予以领悟和把握,同时吸收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审美习惯,扩展设计思维空间,在造型、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形成特有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参考文献:[1] 唐德阳.中国文化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16.[2] 李学英,舒彤.中国传统图形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16.[3] 杭间,何洁,靳棣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 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6,20(4):84-85.[5] 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37-138.[6] 顾林,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18.[7] 张蓉,韩鹏杰,陆卫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8] 殷玲玲.谈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D].苏州:苏州大学,2007.

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

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

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历史的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

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特别是宋元以来的中国画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更加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唐宋元是印章发展从实用向欣赏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篆刻艺术繁盛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是从明代兴起,文彭以汉印规范印学,推广石质篆刻材料,广收门徒,普及篆刻艺术。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超越了前代,出现了万紫千红、派别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像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众多的印学学派,造就了赵之谦、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一大批印坛巨匠,成就卓著。清代的印风一直支配和影响着中国印学的发展,对当今的篆刻家来说,仍有继承和借鉴之意义。

二、清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原因

进入清代,在金石、文字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界好古风气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汉碑、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整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繁盛,同时清朝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国内经济、清廷注重文化的政策,清代主流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它艺术对篆刻艺术的滋养均对篆刻艺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影响

从乾隆朝开始,书法的发展异军突起,一批长于金石古刻的书家从帖学的包围中突围而出,举起了振兴篆隶的大旗。篆书和隶书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年代,邓石如、钱坫、桂馥等,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直接秦汉远在唐人之上了。在“帖学”之外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另辟蹊径,篆书和书法的结合引起了清朝书法艺术的复兴,有了“篆隶中兴”的成功经验,书法界学习古碑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新书法形成的发展浪潮中,清朝的篆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篆刻离不开篆书,清代篆书的复兴,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载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二)金石学的影响

金石之学始于宋,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对当时篆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石学还有玺印的研究在清朝这一形势下,治印者与学者们一样,也接触了大量金石文字,并在赏鉴、研究过程中触发了艺术的灵感,提高着印章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篆刻实践。金石学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它的理解,也直接丰富、深化了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金石学中各门类的研究,扩大了篆刻艺术以资取法的范围,直接孕育了“印外求印”理论。从现象上看,清代著名篆刻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都是空前的,而且他们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也统一于一身。

(三)其它影响因素

清朝篆刻艺术的兴盛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与清朝的文化背景、政治质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清王朝的建立,割断了明末诸贤所形成的浪漫书风,把偏离主线的书法革新局面重新扳回到中和体系上来。石质印材引入制印领域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有清代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需求。另外作为篆刻主体的制印者,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到,文化层次的提高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风格各异,流派独立,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时,碑学家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黔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黔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现着重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派系―浙派和邓派。 (一)丁敬和浙派

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四人篆刻风格较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合称为“西冷八家”。“西冷八家”是浙派的代表,反映了国人对乡先贤的尊崇,因都是浙江杭州人,后人就把他们及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浙派崇尚秦汉玺印,应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诸家,所以有“皖派阴柔,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远承何震,博采众长,不主一家。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等,以“碎刀”为技法,千变万化,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能有效的克服明人浮华的风气、纤巧的弊端。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不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他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洗句亭”、“采菊东篱下”、“心无妄思”、“启淑私印”诸白文印,篆法逐渐删繁就简,参以隶法,简古平淡,尚率真而厌华巧,颇有高古含蓄、大智若愚之风度。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尤令人惊异的是,丁敬在五十五岁时为其诗友大恒和尚所刻祝寿印,以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来代“万”字,此符号本梵文“吉祥万德之所集”之义,丁敬将此字置于印的中部,取佛典所云“如来佛胸现大人相”之义,蕴义甚深。自此,后世多有模仿者。

蒋仁诗书画兼工,印风师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奏刀,流传作品不多,其代表作有 “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等。

黄易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其治印受业于丁敬,而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

奚冈著有《蒙泉外史印谱》,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篆刻服膺丁敬,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并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机。

(二)邓石如和与邓派

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清代魏锡曾对其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他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成体势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和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

他的代表作“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前二方在章法上颇有特色,“意”印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江”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不失刚健,拿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对角虚实交叉,读来饶有起伏,堪称绝胜之作。“淫”印可以视为邓氏的基本风格,以小篆作白文,颇为大胆,不落陈规。无显匠意,一气呵成,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启迪了后世印人。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平衡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厚重的悠久传统。篆刻是书写、刻印、转印相结合的艺术,是浓缩的、有蕴含的美,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奇葩,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寸方天地、刀石生趣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历史文人雅士的青睐。千百年来,传承演进、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邓散木.篆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2]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

[4]高文亮. 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5]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褚晓琼(),女,浙江嘉兴人,本科,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群文专业书法艺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篆刻艺术的欣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们这里所讲的“印章”,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因而篆刻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世人钟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感悟篆刻作品的内在精神美,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一、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术之魂。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爱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就传统、独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寻味,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二、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理论水平,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要阅读这些诸如“篆刻学”、“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藉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境界。所谓超凡脱俗,就是在欣赏印章时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空间;是浑厚、雄壮还是萧散、悲切,是紧张凝重还是轻松、自由。能够看出作品由疏缓到急促的流变,由外到内的、骤然的、活动点与静态块面的波动,而最终归向原始情感。沃尔特·佩特曾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当时间形式由远近不同的跳跃,表现为有规律的节奏;空间形式由粗砺与优雅、不安与宁静的组合演变为对称、呼应的节奏,我们的美的感受则极为自然地由对音乐的感受移向对装饰趣味的感受。它不但唤起了视觉的欲望,更激发了大脑思维的欲望,从而触发引导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作过程。这一最终结果也就是篆刻艺术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后,通过艰难的风格蜕变周而复始,返璞归真的历程。综上所述,篆刻艺术的欣赏,已经涉及到了印章艺术的实质,并以汉印为例,分析了构成汉印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使人们认识到篆刻何以具有深厚质朴美的原因所在,完成了印章的审美过程。总之,篆刻艺术作为一门专门艺术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欣赏,为了便于理解和欣赏,现将篆刻艺术作如下归纳,作为共同的探讨。仔细写印,结构严紧。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方中有园,运刀稳准。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勿巧,浑厚圆润。快狠奏刀,痛快漓淋。不加修饰,自然天真。小玺神定,巨印雄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索引序列
  • 关于篆刻的毕业论文
  • 篆刻的刀法毕业论文
  • 书法篆刻毕业论文
  •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杂志
  • 篆刻与木雕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